导航中医药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打印本页]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46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这个贴子最后由医法圆通在 2003/07/17 02:04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药在朝鲜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刘彻在朝鲜置乐浪、玄菟四郡时,中国医学就已经传入该国了。至唐代,由于中朝两国间的接触更为频繁,中国大量的医学著作,如《甲乙经》、《难经》、《脉经》、《素问》等书不断传入朝鲜,使中医学在朝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宋代,除医学书籍继续传入朝鲜(如《圣惠方》等书)外,政府还不断派遣医官去朝鲜传授医学。如公元1078年,应朝鲜王徽的请求,派医师邢造等去朝鲜传授医学。随后又于公元1103年及公元1118年,分别遗医官牟介、杨宗立、杜舜、成湘、蓝茁等至朝鲜分科传授医学。此后,中国医学在朝鲜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并逐步与朝鲜当地传统医学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四象”体质概念为理论体系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
    20世纪中期,朝鲜半岛分为南北朝鲜,即韩国(南朝鲜)、朝鲜(北朝鲜)。韩国改东医为“韩医”,朝鲜仍称“东医”。
    朝鲜是世界上正式将传统医学列为法定医疗体系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1956年,朝鲜劳动党提出了关于不断地吸取现代医学成就,同时积极地继承和发扬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传统医学遗产,深入地研究东医学的治疗方法,吸取精华,并广泛地运用到保健工作中去的正确方针。并以评定资格的方法,授予全国各地的东医以国家医师资格。为他们创造了积极从事治疗及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使东医学得到了飞速发展。
    目前,朝鲜从中央到各道的中央医院以及市、郡的治疗、预防机构,都设立东医科。此外,在各道及市、郡还设立了东医治疗、预防机构(东医院),这些机构都设有病床。在朝鲜采用东医学在临床治疗的疾病很多,尤其是针灸疗法应用范围甚广,各科都有,但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其它慢性疾病居多,如视神经萎缩及小儿麻痹后遗症。
    为了更好的开展东医学的研究工作,朝鲜建立了国家东医科学研究院及一些研究所。此外,还在各医学研究机关,增设东医研究室。在全国范围内,广大的保健工作人员,包括东医和西医以及药剂师,都参加了继承与发扬东医学遗产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理论方面主要是对针灸经、穴的解剖结构的确认工作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基础方面,生化工作较少,临床方面则作了一些。电生理学方面,微电极技术未见报道,但脑电、肌电,各类诱发电位,则作的颇多。临床方面的研究工作显得扎实,也较细。如对电针,不只是论及连续、间断和疏密一类波别,而是对波形、频率、脉宽等多数的互相配合的综合性效力观察。一些县医院也做免疫指标方面的观察。也有一些创始工作,如冷针,“难治来”和皮内注油等,疗效显著。
    此外,东医的药材工作,也有很大成就,药材的栽培面积逐年增长,其品种已达到500多种。
    为了提高东医的技术和业务水平,从5O年代起朝鲜就建立了东医干部培养所,并且在各医学教育机构增设了东医学部或科。除此以外,还积极地进行着东医进修和西医学东医等一系列的工作,奠定了培养新的东医干部的基础。
    随着朝鲜东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朝鲜东医学界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曾先后选派了一些东医干部到中国的广州、南京、北京等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中医学。此外,朝鲜还多次召开全国性的东医学术会议,并邀请世界各国学者参加。如1990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针灸学术会议于10月2~4日在平壤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前苏联、波兰、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代表参加,各国代表都送有论文,还进行了学术交流。WHO的Ackerehi医生,东南亚区办公处主任Ukoko和官员Otgone出席会议并致辞。
    总之,有着悠久历史的朝鲜东医学,几千年来,为朝鲜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随着东医学在临床应用及研究方面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东医学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并继续在朝鲜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47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韩国(一)
韩医药发展概况
   (一)韩医发展简史
    朝鲜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医学。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即传入朝鲜。朝鲜所产之白附子、海松子、延胡索、海藻、昆布也传入中国。公元2世纪末,中国的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等传入朝鲜,与当时的传统医学合并并发展成为朝鲜医学的主流。当时的朝鲜医学是以高句丽、百济的药物疗法,新罗、高句丽的针灸术,新罗的《法师方》为基础,更吸收鲜卑的灸、烙法,蒙古的熏法而形成的三国固有医学。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新罗统一以后,中朝医学交流更加频繁,以此为基础的朝鲜医学又有很大发展,此后,中医药在朝鲜大地上从理论到应用不断充实发展,不少朝鲜历史上的杰出医药家将中医药与当地的文化、哲学、医学、药学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
    15世纪,李氏王朝时,东医学又得到集中开发。公元1433年刊行的《乡药集成方》、公元1448年刊行的《医方类聚》和公元1613年刊行的《东医宝鉴》三部医学巨著的编纂完成,标志着朝鲜医学已形成了完整的民族医学体系。至19世纪初,东医学家李济马运用中医学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了《东医寿世保元》一书。该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和“四维之四象”结构为理论指导,形成了在临床上施行辨象施治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创立了以体质为诊治依据的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是东医学的重要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东方传统医学增添了体质医学的新内容。近百年来四象医学又有了新发展,东医学家们先后编辑出版了《四象新编》、《四象金匮秘方》、《东西四象诊疗医典》、《四象医学原论》等多种著作,为发展朝鲜的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朝鲜,但由于朝鲜政府采取东、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政策,因此,东、西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东医学、西医学两大系统并立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别为南北两个国家,南部为大韩民国(韩国)。1951年10月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了在韩国东医和西医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因而,近数十年来东医学在韩国得以稳步发展。
    东医学在韩国又按日本国的习惯称为“汉医”或“双方医”,“东洋医学”,80年代,韩国政府规定将“东医”、“汉医”统一称为“韩医”,其英译名为“Korean Oriental Medcine”(意为高丽东方医学)。
   (二)韩医现状
    韩医作为韩国的传统医学,一直是解除人民病痛的重要医疗手段,草药在韩国受到普遍赞同和信任。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长寿,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近十几年来,韩医发展较快,据统计1980年韩国领取执照的韩医师3,015人,1985年增加到3,789入,目前已发展到 5,000余人。韩医学院也由1986年的5所增加到10所,培养出来的人材很受欢迎。尤其是名牌韩医学院,如庆熙大学韩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社会重视。目前韩医院和韩医诊所在全国星罗棋布,约有3,600多家,其中设备较好的韩医院有20多所,如园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理礼、全泉开设的韩医院,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汉城设立的附属韩医医院等等。此外,近年来韩医学科研也有相当规模及水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难治病(如癌,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肝炎等)、经络实质及综合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经穴选择、针刺麻醉与止痛等。尤其是四象医学的基础研究颇具特色。
    虽然韩医学近十年来发展较快,韩国保健社会部(卫生部)对韩医仍采取“允许型”的政策,但由于保社部及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领导均由西医药人员担任,因此,有向“限制型”转化的趋势。如1991年,韩国准备提出“一元化”的政策,即必须有西医资格后,学习韩医,方能开业,将西医和韩医“一元化”合并,实质上是逐步取消韩医师,对此,广大韩医十分不安,以韩医师会为主出面向政府提议改变这一方案。
   (三)韩医药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医药学在世界声誉的提高,韩国医学家逐步认识到韩医的根在中国。因此,不少韩医师通过韩医学会要求和中国中医药学者交流,并来华进修和学习中国的传统医药技术。韩国国家保社部也制定了凡在中国学习取得中医大学教育及毕业文凭的人员均可以参加韩国开业医生执照考试的政策。目前来华进修、学习中国传统医学技术已成为韩医学界的热点。中医学在韩国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药市场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繁荣,“中药学”已在韩国兴起。因此,可以预计,随着中韩两国医学交往的日益增加,现代中医药学理论的不断传入,韩国传统医学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与西医并肩为韩国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同时亦使韩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韩医药管理
   (一)医政管理
    长期以来韩国政府在医疗卫生管理方面一直采用西方医学和韩医并存的政策。
    1951年10月韩国政府颁布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了东医的合法权力和地位,其中包括1914年就开始行医的草药医生,法令承认其为东医。特别是法令规定在韩国东医和西医的地位是相同的,享受同等待遇。
    1952年9月政府又制定和颁布了全国医疗保健法。该法规定,东医师必须是高中毕业,经6年东医学习后,通过全国东医师资格考试,再由卫生社会事务部发给东医师执照。
    在韩国有西医学院及西医院,有西医师用现代医药为民众防治疾病;也有韩医学院及韩医院,有韩医师运用韩医方药为病人服务,但二者不能兼通,即西医师不能使用韩医药方或针灸治病,韩医师不能用西医及西医诊疗手段,当然如果取得双学位的医师则除外。
    虽然韩医为法律所承认,但其实际活动及地位仍受限制。如在公立医疗机构中的工作者主要是西医,韩医只在非政府医疗机构或私人诊所供职。韩医必须经过考试才能担任卫生管理工作,而西医则只需经协商即可担任中级卫生官员。
    此外,韩国政府保健社会部下设医政局、药政局,只对医药卫生事业做宏观规划,对政策制度方面进行管理,未设置对传统医药的管理部门。有关管理则委托大韩医师学会管理。如开业申报,业务进修,资格审查均需大韩医师学会准许后,才能得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该学会有权停止个体行医医生的行医活动。
   (二)药政管理
    韩国很重视韩医的规范化和国家标准。对中药标准,韩国分别有《韩国药典)(KPA)及《天然药物标准)(NDS),共计589种。草药设有国家标准的10个方面内容,包括基源及名称、性状、成分鉴定、纯度、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限定最低含量)、干燥失重(不超过一定百分量)、挥发油含量(达到一定克/毫升量)、提取物含量、药质量等级等。
    此外,为了使中药材商品更加规范化,韩国政府颁布法令:从1996年7月1日起,海关将对药材进口采取更严格的检查措施,主要是提高药品检测指标,增加抽查比例。同时从7月1日起,36种中药材必须按规定包装,法令规定必须由有资格的韩国制药公司对中药材进行包装,包装上要标明药名、产地、重量、制药厂等才可上市销售。这36种中药材中有22种是韩国产量很少甚至没有的,必须进口。进口基本不受限制,这些药材是葛根、菊花、甘草、桂枝、桂皮、藿香、鹿角、鹿茸、茯苓、附子、酸枣仁、桃仁、麻黄、半夏、牛黄、肉桂、猪苓、秦皮、杏仁、黄连、黄柏、厚朴。另有14种药材是韩国自产品种,很少进口,这些药材是干姜、枸杞、桔梗、当归、山茱萸、山药、熟地黄、柴胡、神曲、芍药、川芎、香附子、黄芩、黄芪。
    另外,韩政府还规定了29种中药材调节品种,它们是羌活、枸杞、桔梗、当归、独活、杜仲、麦冬、牡丹皮、防风、何首乌、白芷、白术、山茱萸、柴胡、五味子、芍药、赤芍药、知母、地黄、苍术、川芎、天麻、泽泻、贝母、何首乌、香附子、黄芩、黄芪。
    韩国保健卫生部还规定了11种古典医书里的处方,无须做临床等各种试验,即可由药厂生产。这11本书包括:《景岳全书》、《医学入门》、《寿世保元》、《本草纲目》、《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广济秘籍》、《济众新编》、《药性歌》、《方药合编》、《分药集成方》。
    韩医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一)韩医医疗机构
    据1996年资料报道,目前韩国有设备较好的韩医院20多所。如圆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理礼、全泉开设的韩医医院,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汉城设立的附属韩医医院,釜山市文星韩医医院等。其中5所为韩医大学开设的附属韩医院。各附属医院均承担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为韩国培养了大量的韩医药人才。在这些韩医院中尤其以庆熙大学韩医医疗中心规模最大。
    庆熙大学医疗中心:创建于1964年,于1971年正式启用,1972年韩医医疗中心正式成立,复于19N年发展为现代化的韩医医院。为了配合韩医药教育和适应现代化生活人们对医药卫生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韩医院和西医院一样都设有门诊和留医部,分别设有内科、外科、儿科、针灸和五官等专科,同时,还有韩医急救中心、传统理疗组、脉诊室、经络、中成药和实验室等。为了更好地促进东西医院的研究和发展,该院又于1979年设立了“东西医药研究院”。
    此外,韩国还有3000余所韩医私人诊所、针灸所及草药店等部门。这些诊所一般多为“前店后堂”的形式。这些医院及诊所的韩医可以诊病,投予韩方药或施针灸、理疗。他们多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较重视切脉,并按四象医学理论,随体质处方。投药方法多沿用传统煎汤法。
   (二)韩医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韩医药工作的开展主要在临床,而科研工作开展较少。80年代以后,随着韩医药工作的发展,韩医工作者开始注重韩医药的科研工作。近十几年来陆续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多数附设在医科大学、韩医院及韩药制药机构中,亦有独立的。其中较著名的有:韩医科大学附属韩医研究室。东洋医学研究院、东西医学研究所、韩医学术情报中心。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世界设立的27个合作中心,韩国就有2个。
   (三)韩医学术组织
    韩国韩医药界群众性学术团体很多,如韩医学会、韩国针灸学会、国际东洋医学会、大韩汉方土曜会、青丘韩医学研究会、现代针灸学研究会、韩医内科学会、汉方研究会、济韩东医学术院、大韩韩药协会、韩国医疗保险组织联合会等。
    此外,还有一些与韩医药有关的行业组织,如:韩国制药协会、韩国医药品输出入协会、京东药令市场协会等。长期以来这些组织在协助韩国政府进行有关管理、保护行业利益、组织学术交流、提高会员学术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将其中较著名的有关组织简介如下:
    1.韩医学会
    该学会吸收经国家考试及格而获得执照的韩医师为会员。现有会员近3300名,学会的主要工作是争取提高韩医师的权益,并组织学习,以提高韩医师的技术水平。学会每年举行学术大会,进行学术交流。学会下属的各市、道分会执行民主经营管理,开展各种学术活动。
    2.大韩韩药学会
    读学会成立于1908年9月,于1958年9月获得韩国保健社会部的许可,现任会长姜容铉。该学会的主要职责在于保护韩医韩药发展,促进国民健康,维护韩药贸易的正常秩序。其主要手段是对国内零售的中药材进行鉴定,药房和零售商出售的药材经过该学会鉴定后就获得信誉保证,这种鉴定设有强制性,进口商可以自由买卖,但如没通过鉴定,没有信誉保证,则很难大量销售。
    3.韩国医药品输出入协会
    该协会成立于1957年,是韩国医药行业中唯一代替政府行使职权的组织,现有450多个会员,现任会长贝滋春。协会内部按原材料、成药、中草药、卫生用品、敷料、化妆品等产品分类管理,其主要职权包括:①解释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和推进政策的执行,协调医药进出口企业之间的关系。②医药产品进出口的审批。③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贸易促进政策,并负责派遣海外考察小组进行信息交换、贸易协调。④进出口数据统计。⑤仲裁会员企业与海外企业间的纠纷。⑥对进口医药卫生产品、化妆品等进行质量监控。⑦对进口中草药进行质量检查。
    4.京东药令市协会
    京东药令市场起源于17世纪50年代,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即京东药令市协会。政府于1995年6月1日正式承认该协会。京东药今市场中的贸易商都是协会会员,协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会员利益,调节中药材进出口数量,保证市场稳定。协会会长由选举产生,一般是由有信誉、有实力的贸易商参加竞选。现任会长尹水镇,同时也是韩林贸易株式会社的代表理事。
    韩医教育
    (一)概况
    在世界范围内,将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列入正规大学教育的国家为数不多,除中国外,韩国也是其中之一。韩医的大学教育起步于本世纪40年代。1948年3月24日,汉城开设了东洋大学馆进行四年制的东洋医学教育。1950年6月10日在釜山设立的东洋医学专门学院开学。1953年东洋大学馆改名为汉城汉医科大学,1955年再改名为汉城东洋医药大学。1957年,釜山东洋医学专门学院和汉城东洋医药大学合并,另外在汉城还设立了首都汉医专门学院。1963年,汉城东洋医药大学又更名为汉城东洋医科大学,并将学制由四年改为六年。1965年东洋医科大学并入庆熙大学校的医科大学,称为仅医学科。后来有不少学校设立了汉医科大学。到目前为止,韩国已有经教育部门注册的正规全日制韩医大学11所。比较著名的有庆熙、圆光、东国、大邱、大田等大学的韩医科大学。这些大学历年来为韩国培养了大批的韩医人才,每年毕业的合格毕业生约为670名。
    韩医科大学皆为六年制,分为预科教育2年,本科教育4年两个阶段。采用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即用学分来计算学习成绩,用学年来计算学习经历。必须读满相应的学年,才有资格参加相应课程的考试。就是说下年级学生不能参加上一年级课程的考试,所以也就不存在跳级和提前毕业的问题。
    预科教育的课程有四类。一是公共类课程,包括国语、外语、体育、伦理、国史、哲学;二是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的课程,包括社会学概况、经济原论、心理学等;三是相关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史、东洋哲学等;四是与专业有关的必修课.包括韩医学概论、韩医学汉文、医学史、解剖、发生学、生化、生理、组织、本草学总论等。本科教育的课程分两类。一类为基础课,包括本草学、黄帝内经、东医病理学、经穴学、方剂学、伤寒论、诊断学,以及一些西医课程,如:组织学、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等等。另一类为临床课程,包括东医肝系内科学、心系内科学、脾系内科学、肺系内科学、肾系内科学、针灸学、妇人科学、小儿科学外科学、精神神经科学、筋骨科学、四象医学、眼耳鼻咽喉科学等。此外还有一些西医的课程,如:临床病理学、临床心理学、放射学、应急处理、法医学等,但所占比例较少。
    学生通过6年的学习后,可取得医学士资格。一方面,可以参加国家每年在1月份进行的韩医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可获得政府签发的“韩医师资格许可证”,凭此证可以参加工作或开个人诊所。另一方面,可以继续深造。现在韩医科大学除了2所建校较晚没有本科生毕业,尚未开展研究生学位教育外,其它大学都已开设了研究生学位教育。其中,硕士学制2年,博士学制3年。至1994年底,这些大学已培养硕士1,200人,博士436人。
   (二)重要韩医大学简介
    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创建于1948年,前身为大韩东阳学院。学制六年,包括2年预科教育和4年专业教育。预科课程有英语、德语、拉丁语、中国文学、医学史、东方哲学、汉方医学入门等专业课程第一年有汉方医学概论、仅方生理学、生药学、解剖学、组织学、牛理学等13门;第二年有汉方病理学、经络经穴学、仅方内科学、汉方妇产科学、儿科学、药物学、诊断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17门;第三年有针灸学、外科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消化器、循环器、泌尿器等)、妇产科学、议方处方学、汉方诊断学、法医学等13门;第四年有针灸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儿科学、医学法规等13门的课堂教学和实习。
    由于这所韩医大学考试入学要求条件较高,通过6年的学习,毕业生基本功扎实,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很受社会重视和欢迎。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47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这个贴子最后由医法圆通在 2003/07/17 01:49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药在韩国(二)
韩医药研究
   (一)概述
    近年来韩医学在临床和基础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四象医学的基础研究及临床难治病的研究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现有资料来看,主要是在单味药及复方功效实验论证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多,具有下述特色:①实验设计注重从方证开始。如:研究香砂平胃散治伤食、食积、腹痛,就从消化不良、胃酸过多、溃疡等方面设计一系列药理指标,证明该散的功效。②在同等剂量、同指标上注意合煎的作用差别。③尝试对全方作有效部位的化学提取。一般都以水提、浓缩、干燥、制成水提物供实验用。④探讨方剂加减的药效变化。如黄连解毒汤可使血压上升,去黄柏可使血压有下降倾向。⑤注意药材区别和炮制要求。如甘草有生甘草、炙甘草之分,在镇痉、延长睡眠时间上两者作用不同。
   (二)单味药及复方研究
    1.对单味药的研究
   (1)人参:
    ①人参补阳作用的研究:姜成吉等人选用6年生及4年生的水参、白参、红参拥醋酸氢化可的松制作阳虚大鼠动物模型;穴位选择相当于中院穴处;观察指标包括体重、迟发型过敏反应,玫瑰花结形成细胞及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乳酸脱氢酶等。研究结果表明,用人参水提取物进行穴位注射可明显改善阳虚动物模型的各项指标,其中以6年生水参和白参的效果最好,提出了人参穴位注射在临床上可能获得良好疗效。
    ②人参抗衰老作用的研究:Yang-Hiklm等人选用5年生的朝鲜人参,对12个月的大鼠进行抗衰老试验。结果表明,动物服用人参后,脑的重量明显上升,抗疲劳能力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甘油三酯、肝脏胆固醇、血清酯类过氧化物、肝脏脂类过氧比物的含量均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脑内脂类过氧化物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肝脏、脑内的脂褐质明显下降,但心脏中的脂褐质仅略有下降。上述结果提示人参具有促进脂肪代谢、抑制脂类过氧化物形成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抗衰老效应。
   (2)当归:1987年在上海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上,韩国国际东洋医学会的安德均先生发表了题为“当归提取物对贫血家兔造血的影响”的论文,文中报告了对当归的补血、止血作用研究情况。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表明,野生与人工培养的朝鲜当归以及中国、日本产当归均有造血作用。然而各品种当归的不同部分均无凝血作用。因此认为当归虽可补血,但用于止血治疗则无效。
   (3)木香:金昌焕选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口服或穴位注射木香提取物对胃溃疡的疗效研究。结果如下:口服组及穴位注射组胃液分泌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01),胃液酸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01),胃蛋白酶活性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O.05和P<0.O1),血清促胃酸激素含量明显降低(均为P<0.001),血清促胰液素含量均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01),上述结果表明,口服或穴位注射木香提取液均用于胃溃疡治疗,但穴位注射效果优于口服。
    另外,他们还对秦艽、黄芪以及抗癌草药灵芝、山慈菇、仙鹤草、卷柏、瓦松进行了实验研究。
    2.中药复方研究
  (1)实验研究:
    ①正气天香汤:南朝鲜郭焕等人研究该方镇痛、镇静、消除水肿、降低血压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如下:镇痛效果:用醋酸法、后肢加压法进行痛觉刺激,20mg/10g和10mg/10g正气天香汤组小鼠蠕动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P<0.001和P<0.01);镇静效果:两中药组小鼠硫喷妥纳诱发的催眠时间明显延长(P<0.01);抑制浮肿的效果:对两中药组小鼠无明显作用;对摘除的回肠的影响:正气天香汤对小鼠摘除的回肠的自发运动有抑制作用、抗乙酸胆碱作用、抗氯化钡作用,对豚鼠摘除的回肠有抗组胺作用,这表明该方对消化器官的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血管的影响:青蛙后腿血管灌流试验及家兔耳血管灌流试验均表明该方可使灌流量明显增多,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对血压、呼吸的影响:正气天香汤可降低家兔的血压,促进家兔的呼吸频率;对心脏的作用:该方对青蛙离体心脏的收缩活动有强烈的措抗作用。
    ②把菊地黄汤:南朝鲜安日会等研究妃菊地黄汤煎液对家兔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给家兔耳静脉内分别注射O.1ml/kg、0.3ml/kg和1.0ml/kg的杞菊地黄汤后,其血压分别下降6.3%、12.5%(P<0.05)、20%(P<0.01)。如事先注射1.0ml/kg的阿托品、1.0ml/kg的心得安或0.5ml/kg的塞庚啶,均对杞菊地黄汤引起的降压效应无明显影响;但事先注射1.0ml/kg的酚妥拉明后,杞菊地黄汤引起的降压效应明显降低门(P<0.05)。此结果提示,副交感神经、β受等与杞菊地黄汤的降压作用无明确关系,而与α受体有明确关系。因此该方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交感神经的α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进而引起血压下降。
    ③四君子汤:南朝鲜李南九等研究四君子汤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实验动物为小鼠,观察指标包括迟发型过敏反应、脾红细胞抗体生成、脾淋巴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等。给致欧小鼠服用四君子汤后,第1周和第4周时,用足跖肿胀程度为指标,可观察到致敏红细胞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增强;以血凝素和溶血素效价为指标,可观察到1~4周体液免疫持续增强;脾细胞玫瑰花结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增强。此结果表明,服用四君子汤可使免疫反应增强。
    ④活血润燥生津饮:活血润燥生津饮由天冬、麦冬、五味子、瓜蒌仁、麻子仁、当归、熟地、天花粉、甘草等组成。南朝鲜李南九等研究该方对糖尿病的作用。实验动物为小鼠,用阿脲诱发小鼠产生糖尿病,观察其胰岛的变化。结果服用活血润燥生津饮后,小鼠胰岛染色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严细胞脱颗粒和坏死逐渐减轻。这表明该方对胰岛β细胞有明显影响。
    此外,他们还对清晕化瘀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加味通窍汤、胶艾四物汤、茵陈五苓散、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汤、地荆生肝汤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2)临床研究:
    ①加味小青龙汤:南朝鲜姜锡均研究加味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该方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参考千绪汤、三拗汤、四磨汤、泻火清肺汤、定喘汤、人参汤、生脉散、四物汤等方剂,药物由桑白皮、麻黄、白芍、五味子、半夏、细辛、干姜、桂枝、天花粉、桔梗、茯苓、杏仁、远志、甘草等组成。每日2付,饭后服用。本方对慢性患者在2~3个月内有明显疗效,对急性患者,短期内即有明显疗效。
    ②疏风活血汤:该方见于龚信《古今医鉴)(公元1576年)。南朝鲜蔡炳允观察其临床疗效。该作者从1988年1月4日~8月30日在庆熙大学韩医科大学附属韩方医院共收治37例患者,其中女性21例;年龄以20~50岁者为多,共27例;涉及11种疾病,包括结节性红斑14例、痛风5例、紫癫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湿疹2例、手足脓疱疮2例、过敏性皮炎2例、血管炎、血管肿胀、红斑性狼疮、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各1例;病程5年内者共62.15%;涉及的症状包括发红门(32.25%)、疼痛(20.96%)、肿大(19.35%)、瘙痒(9.67%)、口疮(8.06%)、水疱(8.06%)、钝麻感(1.61%);病发于四肢者占72、97%、全身者占24.32%、腹部者占2.7%;血型中A型占48.64%、B型和O型各16.2%、AB型占5.4%,不知者占13.5l%。结果显效者27.02%、有效者35.13%、改善者18.91%、无效者18.91%;以结节性红斑的疗效最佳,显效者35.13%,有效以上者81.06%。
    韩医药学术交流
    中韩两国友好往来有着悠久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就传入韩国,至公元5世纪,中医药在韩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千百年来,韩医作为大众重要的医药保健体系,为繁衍朝鲜民族作出了贡献。
    自1992年8月中韩建交以来,随着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同行间有着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韩国医药界除了派人到中国学习进修外,还邀请中国的专家、学者来韩国访问、考察。各韩医大学均开始与大陆中医药界进行学术和科技情报交流。他们还翻译出版了中国高等中医药教材《中医方剂学》等。
    此外,韩国的韩医协会每年都要举行学术大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帮助会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医疗水平。这些交流活动,对韩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近年来主要交流活动简介如下:
   (一)参观访问、学习
    1.1991年9月9~19日,受韩国汉城韩医师会邀请,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团(以中医、中药专家身份),对韩国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访问。在韩期间,受到东道国政府保健社会部和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及民间团体的热情接待,并就两国在传统医药等有关方面进行了交流。
    2.1994年,韩国一行5人,到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院进修,除了向毕福高研究员学习理论及手法外,还到内、妇、儿科学习有关知识。
    3.1996年5月6日,中国医药报社受韩国医药新闻社邀请,一行4人对韩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
    4.1996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项平校长等访问了韩国大田大学校韩医科大学。
   (二)韩医药学术会议
    1.1982年3月20~21日,在汉城召开了国际性的“韩、日手指针学术讨论会”。这次大会是在大会主席韩国宋吕锡、日本谷津三雄和加蓬共和国 Beibid、Sin bat che及“高丽手指针学术研究会”柳太佐会长等主持下召开的,有各国代表400余人参加。这次大会的目的是推广手指针。据称“高丽手指针”是一种新的针法,在手和手指上发现有34个穴位,用针刺入1~3mm就能够治疗全身疾病。因方法简便,疗效迅速,又无副作用,故手指针已被加蓬、日本、美国、希腊、法国、西德等国采用。
    2.1987年6月25~30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三次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代表以及法国观察员P.Nogi-er,与会代表都提交了耳穴名方案的资料。与会者在中国针灸学会提出的耳穴名方案基础上,经过仔细而热烈地逐一穴名的讨论之后,从90个耳穴名中选出79个。其中,中、法等国家常用的同名同部位的耳穴43个,同名而部位不同的耳穴36个。同名同部位的耳穴加以编号;同名而部位不同的耳穴不加编号,以待下一次会议研讨选定。耳穴名标准化方案,一如经穴标准化方案体例,由耳穴名编号、耳穴名汉语拼音、汉字和对应的英文词组成。
    3.1990年6月17日,在日本大阪召开了“日韩友好针灸协会”成立大会。
韩药生产与贸易
   (一)韩药生产
    1.药材栽培与加工
    在韩国的药材中最有名的是高丽参。高丽参号称人参之王,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韩国从宣祖朝(公元1567~1608年)就开始人参的人工栽培。多年来,韩国一直把高丽参作为拳头产品,实行原科栽种加工定点生产,种植人参在指定的区域内并规定生长年限和采挖年限,有专门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后,由政府规定在唯一的红参加工厂投标准进行加工再出售。
    韩国很讲究维持人参原形加工方法,原形加工出的产品有天参、地参、良参、切参、尾参等。便于口服的产品有高丽红参精、高丽红参精丸、红参精粉、高丽红参锭、高丽红参粉、高丽红参胶囊、高丽红参茶、高丽红参茶精等。此外,他们还利用人参下脚料,生产人参系列产品有100多种,如人参糖、人参饮料等等,从而扩大了人参的加工品种。
    2.成药生产
    韩国自7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中成药工业,中成药进口较少,出口量很大,过去主要以传统的牛黄清心丸,高丽参制剂为主。现在,许多制药企业都致力于新药的开发。韩国最著名的制药企业有:Dong-A,Dong-wha,Green Gross Korea,Youny Jin,YuhanCorp,以及钟根堂公司等,其中钟根堂公司是韩国制药企业中唯一一家从发酵到出口都有的企业。它是由李钟根于1941年创立的,现共有职员1350名,年销售额1.8亿美元,年出口额4000万美元。主要生产抗生素,包括三个生产车间,即发酵工厂、合成工厂和成品车间。该公司很重视中国市场,很早就开始对中国进行调查,与中国有关企业进行贸易。
    此外,近年来还有许多跨国制药公司进入韩国市场,到1994年,共建立了30多家合资制药企业,许多已进入盈利阶段。
    韩国的中成药产品质量非常高,它注重对药材的精加工,同时包装也很考究,因而获利很大。如牛黄清心丸、高丽参等。
   (二)韩药贸易
    韩国目前共有56个成方制剂、68个单方制剂作为药品进入健康保险,这也刺激了韩国中药制药业的发展。韩国中药制剂产值已从1989年的4.8亿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10亿美元。
    1.中药材贸易
   (1)进口贸易:很久以来,韩国一直是中国中药材市场之一。目前,韩国自产的药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且还有不少常用中药材本地不出产,再加上进口品种价格低,所以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药材。过去,由于国家关系问题,韩国几乎不直接由中国大陆进口中药材,而是经过香港进口中国药材。从1992年8月以后,韩国改从中国直接进口,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材成本。到1993年底,据中国有关方面统计,韩国直接从中国进口中药材10329.9吨,占中国当年中药材出口总量的8.06%,为中国中药材的第四大进口国。同年自中国进口的中药材1712.3万美元,占中国当年中药出口创汇总额的5%。
    1993年韩国从中国大陆及香港共进口中药材25774.8吨,计4142.2万美元,仅次于台湾、日本。据估计,韩国每年约需中药材近3万吨,所用药材大部分是中国中药材,大约40%直接由大陆进口,60%由香港进口。
    韩国进口的中药材主要是本地产量少甚至没有的,包括葛根、菊花、甘草、桂枝、桂皮、藿香、鹿角、鹿茸、桃仁、麻黄、半夏、茯苓、附子、酸枣仁、牛黄、肉桂、猪苓、秦皮、杏仁、黄连、黄柏、厚朴、当归以及抗癌类草药。
   (2)出口贸易:在药材出口方面,韩国采取以拳头产品出口,以名牌高价取胜的战略。例如,韩国对高丽参实行国家专营、专卖,讲究种植质量,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节供货量;尤其是向国际著名医药专家赠送研究样品,以高规格邀请他们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人参学术研讨会”,颁发论文集等。这些“学术广告”提高了高丽参的身价,遂使其成为拳头产品。1990年,韩国仅高丽参一项就创汇达1.75亿美元,约相当于我国同年中药材出口额的58%。由于韩国采取了种种质量保证和宣传措施,所以,高丽参的价格逐年提高,每年约上浮12%左右。如今,高丽参价格已高出中国园参十几倍了。在欧洲市场上,韩国出产的人参丸、人参汁、整参占90%。
    此外,枸杞子、优质柴胡、山茱萸也有出口,1990年柴胡的出口额达650万美元。知母、地黄、芍药、牡丹皮、柴胡等药材以往曾向香港、日本、台湾大量输出,但近年来有所减少。据悉:韩国还向德国和法国出口银杏叶,德、法制药厂商再把以银杏叶为原料制成的药品,销往国际市场。
    2.中成药贸易
   (1)进口贸易:韩国很少进口中成药,1993年韩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中成药仅12.8%,大约251.4万美元。1994年,经香港进口的大陆药物中,成药仅3.8%,约78.6万美元。但在1995年,韩国从中国进口了1.4亿美元的成药,有增加的趋势,但和中药材比起来,还是少数的。
    在韩国医药市场上深受欢迎的中国医药品种有:101生发精、片仔癀、药枕、抗皱霜、磁性健身球、清凉油、牛黄清心丸、人参蜂王浆、麝香虎骨膏、乌鸡白凤龙,以及治疗中耳炎、眼角膜炎、牙龈炎的特效药和消灭蟑螂的神奇药笔等。
    目前,中国现代中药新品种也进入韩国。如北京精通生物化学制药厂的独家产品——霸王鞭口服液,已获韩国保健部批准进口。此配方选自清代数十个宫廷名方,主要成分为雄蚕蛾、蚂蚁、鹿茸、蛤蚧、鳖甲、海马等,其特点为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很强的补肾壮阳、生精填髓、益气活血、强心壮骨之效。
    由浙江省新昌县生物制品厂与南京大学医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银杏叶子浸膏”出口韩国;该品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银杏素、异银杏素和白果素及多种银杏内脂,可广泛用于制作药品、保健营养品和化妆品。具有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改善痴呆症状等作用,对延缓衰老、调节生理机能有显著效应。
    此外,大陆的延生护宝液也进入韩国。
   (2)出口贸易:韩国每年从大陆和香港进口大批量中药材,然旨制成成药,再大量出口,且每年的出口额一直在迅速增长。如1985年出口中成药627.5万美元,1986年上升到1310万美元,1987年为1792万美元,1988年增加到2596万美元,3年中增加了3.1倍。
    成药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牛黄清心丸,1989年占韩国中成药制剂总产值的14.6%,达0.7亿美元,向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大量出口,创汇额远远超过我国同仁堂的传统牛黄清心丸。
    此外,韩国还用银杏叶作原料,制成一种名为“静克敏”的药品,远销国外。
    3.重要贸易企业
    京东药令市场:位于汉城江南东大门外,占地约23.5万平方米,集中了韩国400多家中药材进出口商,占韩国中药材进出口商的90%以上,市场上所需的中药材70%以上从这里分销出去。
    在韩国还有20余家经销药品的企业,它们是韩国绿十字社、花盛产业集团、吉林商社、韩山通商社、汉城贸易公司、宝光产业集团等。
   (三)韩国对进口中药有关规定
    韩国医药产品的进出口由保健卫生部控制,根据法律,经营医药品进出口的企业要首先得到保健卫生部长签发的认证,获得医药品的经营权,然后还要就其经营项目申请许可,获得某种医药品的经营权。具体来说,动物性药品进口须向动物医药品协会申报,动物性药品进口领取得农林水产部部长的许可。但为了简化手续,韩国政府又规定获得行业组织推荐的出口产品不必申请许可。
    韩国对进口药品质量检验也很严格,采取抽查和追查结合的方式。质量检验部门对所有进口药品都按批进行编号,然后对部分药品进行抽查。在对待不合格产品的问题,对中药较宽大,只将不合格的部分处理掉,合格的留下。中药进口后如有质量问题,质检部门按产品编号追查,找出进出口商、产地等,再进一步处理。
    因此,凡出口韩国的药品一定要把住剂型关和质量关。中国出口药材的伪劣掺假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毁坏了中国的信誉。如:前几年中国出口鹿茸里有灌铅、灌米的现象,不仅使大陆对韩鹿茸出口数减少,而且造成恶劣的影响。1995年韩国医药输入协会,曾正式公文至40家中国企业,请他们协助把好药材出口的品种关。从1996年7月1日起,提高药品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将被返送回去。
    另外,中国出口中药材的包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改用更清洁牢固的包装方式。
    韩医药出版物
    韩医药图书出版事业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在朝鲜三国时代(公元4~7世纪)就已有《百济新集方)、《新罗法师方》等数种医学书籍。此后,随着朝鲜医学的发展,又陆续编纂刊行了大量的医学书籍。据1996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由崔秀汉编著的《朝鲜医籍通考做计,自朝鲜三国时代至朝鲜朝末,就编纂刊行了111种朝鲜古医书,同时还翻刻了107种中医古籍。
    近百年来东医学又有了新发展,东医学家们先后编辑出版了《四象新编》、《四象金匮秘方》、《东西四象诊疗医典》、《四象医学原论》等许多著作,为发展朝鲜的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在众多的韩医药书籍中,《医方类聚》、《东医宝鉴》、《方药合编》、《东医寿世保元》四部著作较为著名,均为东方医学广为流传的代表作,现简介如下:
    1.《医方类聚》
    金礼蒙等撰于公元1443年。全书365卷,初刊于公元1465年。原本已使,公元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266卷本。其中卷1~3为医学总论;卷4~12为五脏话论;卷13~63为风寒暑湿及伤寒的证治;卷64~82为眼、齿、咽喉、口舌、耳、鼻、头面疾患证治;卷83一168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169~2O5为皮肤、外科诸病及急救、养生等;卷206~228为妇产诸病证治;卷229~266为小儿诸病证治,共分92门,收载方药5万余首。每方悉载出处。全书资料极为丰富,除博引中、朝古代医籍约150余种外,还兼收传记、杂说及道藏、佛书中有关内容,并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木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参考价值。
    2.《东医宝鉴》
    许浚等授于公元1611年。全书23卷。初刊于公元1613年,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类,各类均详分细目,记述了多种病证的证候、病因和治法等内容。其中的汤液篇论述本草,针灸篇则介绍针灸法及经络腧穴。本书引用上自秦汉,下至元明,重要医籍180种,内容丰富而有条理,自刊行以来,在东亚各地广为流传,数百年间经久不衰,被人们誉为朝鲜经典医著。
    3.《方药合编》
    黄泌秀改编于公元1884年。全书1卷。初刊于公元1885年。
    该书按清朝汪切庵《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合编形式,将黄度渊所撰《医方活套》与《损益本草》二书合编而成。
    全书内容包括药性歌赋514首。全部按《本草纲目》之分类加以排列,其后列有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及处方,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编排,使疾病与处方紧密联系,使习医者便于查找。由于此书具有精要而实用的特点,故成为医家人人必备之临证便览手册。本书自刊行以来,不断增订重刊,有数十种不同刊本及不同的名称,如:《重订方药合编》、《增补方药合编》、《增补辨证方药合编》、《证脉方药合编》、《临床辨证方药合编》等。深受医界爱好。
    4.《东医寿世保元》
    李济马撰于公元1894年。全书4卷,初刊于1901年。
    全书分为性命论、四端论、扩充论、脏腑论、医源论、广济论、四象人辨证论等七编,记载625条论述,153个方剂,约6万字。该书论述了作者首创的以体质为诊疗依据的四象医学学说,该学说是东医学的重要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东方传统医学增添了体质医学的新内容。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1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马来西亚于1963年正式独立,现有疆土分东、西马,包括马来亚、沙捞越、沙巴三个部分,共13州和1个直辖区,人口近200O万,其中华裔约35%,超过700万人。最大城市是首都吉隆坡,93万人。凡有华人居住处皆有中医药,马来西亚亦然。
    公元前1~公元2世纪,中马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中国僧人、商船经马来半岛去印度的史实。至7世纪,唐朝已有华人移居马来。南宋方腊起义将士、宋江的部属也泛海南徙,到达马来、泰国等地。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远征婆罗州(加里曼丹,包括东马),曾留下不少军卒。15世纪,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五至马六甲,时称满刺甲(Malac-ca),带去不少中药材与中成药,主要是茶叶、生姜、肉桂、大黄、茯苓等,留下医生、匠人,著名中医师匡愚,名载史册,至今为人传颂。那时的马来西亚由满刺加王国统治,与明朝交好,进贡朝拜、商务往来、文化交流都很频繁,马来的豆蔻、胡椒、沉香、丁香等药物输入中国。15世纪以后.当地华人移民大量增加,到本世纪初已有1700万人之多。不久,又有半数返回中国,有些则移居他国。有资料显示,及至1941年马来之华人总数为2,418,615人,占当地总居民的44%,雪兰莪(Selangor)、霹雳(吡力、Perak)等地华人过半。他们的医疗保健世代依靠中医药,尤其是劳作在吉保山区的采矿工人和种植园的劳工,更是倚赖中药、针灸来繁衍生息。
    公元1796年,广东梅县人古石泉在槟城(Pinang,又名George  Town)创办首家中药店——仁爱堂,其后裔敦守祖训,经营药业百年不衰。公元1881年华人叶观盛在吉隆坡创办中医机构培善堂,公元1894年扩大院址,增建楼房,更名为同善医院。又有黄进聪等人在按城创办南华医院,公元1884年开业接论。这两家医院的开设标志着马来西亚的中医事业正式开始,为近由年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本世纪20年代,马属各地先后建立医院、诊所近2O家,也出现了中医药组织,以1924年成立的麻坡中医药研究所为最早。此期,中药店增至数百家,仅吉隆坡、槟城两市均各有200个中药店铺,一般是家庭式经营,规模较小。1929年,Hooper调查马来中药店经营情况,发现药店常经销近500种药物,其中植物类占90%以上,也有数十种动物药与矿物药,店家内设小作坊,进行粗加工或调制药茶4~6种,如田七人参茶、清凉菊花茶、苦味中药茶(成分不详)等均沿街兜售。当地气候潮湿炎热,四季如夏,用中草药保健甚为普遍,以祛暑胜湿、解毒辟秽。
    针灸简便有效,早已普及使用。20年代出现电针,诊所里常备有简单的电刺激设备,依证情选用不同电压、频率、电流和治疗时间。有些诊所还使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简单医疗工具,可见行医者也略知现代医理,常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给病人以综合诊治。但总体医疗水平欠佳,曾系统学习中西医学的医生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医药处于低潮,政府限制中医师使使用现代诊疗手段。及至5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仍不承认中医,不予以必要的管理,有时还制造事端,增加课税。为了维护中医药业的正当权益,于1955年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或称马华医药总会,下属30个分会,统管华人医疗行为。到1976年,全马登记中医师797人,中药商1958家,中医药院校7所。至1982年底,中医药团体30个,其中有中医师团体8个,中药商团体10个,中医药联合会12个。
   (二)中医药现状与发展前景
    马来西亚政府尚未正式承认中医药为医疗手段,因而中医界尚无合法地位,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植。但因当地华人很多,数百年来信赖中医,其他民族居民也世代受到中医药与针灸的庇护,因此中医业在全马各地均有市场,许多城市如槟城、吉隆坡、怡保、马六甲、诗巫(西布)、沙阿兰等地中医院、中药店堂林立,每城在百家以上,有的街道开设七八家之多。当地居民几乎均服用过中药,有的治病,有的保健。祛暑的六一散、菊花茶之类,家喻户晓,往往不找医生,径去药房选购自服。Gwee曾调查某医院病房,发现90%以上的病人曾接受过中医治疗或同时中、西药并用。1985,马来西来卫生部官员陈汉沅拿督在槟城中医药学院院庆时讲过,中医药在本邦对国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希望中医学院认真传授中医学术,负起研究的重任,开发学术精微,使之发扬光大,并继承其良好的医德医风。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有好的势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加强管理是关键所在。目前,当地中医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部分未经正规、系统学习训练,有些江湖骗子也讹称为中医世家。总体医疗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缺乏政府管理法规也难以襄扶正气。近年马来西亚中医界有识之士加强了与中国中医药院校或研究机构的交往,开展中医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预示着该国中医药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中医药管理
   (一)中医与针灸管理
    中医与针灸是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重要医疗保健手段,但因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法规,使得中医药市场较为混乱,也因此降低了中医的形象与地位。一些江湖郎中甚或不通医理的骗子均自称中医、祖传名医,滥作广告,招徕病人,其结果可想而知。政府和西医界对中医产生误解或成见,因而排挤中医,不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该国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是英联邦成员,官方使用英语,医界常用英文名称,如医生为Doctor,但中医师不可用;医疗诊所为Clinic,而中医诊所不可用;药房为Dispensary,而中药店不可冠以此名。甚至还不许使用听诊器、血压计之类的一般诊断工具,不允许手术或使用西药,只许用传统的望闻问切,所以中医难于形成一定规模的、系统的医疗体系,学术水平也较低。
    总之,马来西亚对中医、针灸缺乏必要的管理与支持,又有一些歧视性法规制约其发展,是一不利因素。近年政府要员多声称支持中医事业,中医界内部的行业管理也在加强,中国的中医政策也对该国政府有所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将促使马来西亚中医药向正确轨道上发展。
    (二)中药管理
    马来西亚对中药饮片进口可以免税,但应经检验。如中药饮片是否内含毒剧成分,按国家毒药管理法执行,不准进口川乌、草乌、附子、穿山甲等药,并应确保进口中药所含砒(砷)、铅、铜、汞等有害元素不得超标。经加工的中草药必须按传统药品登记注册,具体规定包括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含量低于最高控制虽,如农药、细菌等都是重点检测内容。中成药还不允许掺入抗生素、激素、安眠药写西药成分。中药进口税不断增加,因此走私伪劣制剂、地下仿造中药作坊逐渐增多。由于管理不严,打击不力,非正常渠道的中医药活动泛滥,冲击正当经营。
    1992年12月,马来西亚卫生部长李金狮宣布,传统药的营销一定要申办注册许可证,未经注册者严禁销售。须经注册的传统药品多为加工过的中药,它们是:①经混合和(或)提炼的自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的丸、散、膏、丹、胶囊、片剂、水剂等制剂。②植物药保健品、③外用药含有樟脑、薄荷脑、香精油(丁香油、豆蔻油、桉树油)等制剂,还包括胶布类。④以化学药品为辅料的中成药。⑤驱虫用传统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不管加工或未经加工者。⑥药用茶剂、酒剂,如减肥茶、人参酒。⑦顺势药。
    不必注册的传统药有:①无毒的、未经加工的自然药品,如用以配方的中药饮片。②仅经简单加工的自然药品,如晒干、破碎、研粉或打碎的传统药,包括生晒参、煅瓦楞子、煅龙牡、大黄粉、白芨粉、三七粉等。③作为传统食品、食物佐料的传统药,规定标签说明不应有治疗作用。④化妆品,用以清洗、外搽的传统药品制剂按1984年药物与化妆品管制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医疗保险
    该国设有医疗保险公司,大约八至九成的城市居民投保,工矿管理机构为正式职工投保。投保人看病多由保险公司付费,但中医、针灸与其他传统医学的诊疗费用不在医疗保险范畴之内,要求病人自费,这使中医业服务对象受限,病种也趋于慢性病、终末期疾病。近年已有呼吁将中医、针灸纳入医疗保险的提案,引起上层管理要人的重视。但是,该国有多元文化、多民族杂居,马来土医、印度土医、顺势医生等传统医学从业人员同时存在,若在法律上承认了中医,将难于处理其他传统医的地位,如若普遍承认,将难以控制医疗质量。这项工作将从国家级考试认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入手,逐步将针灸、中医纳入正规医学与医疗保险范畴。
    三、中医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一)中医医疗机构
    到1986年,该国中医医疗机构已逾2500家,中药店堂3000多家,但多数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中医机构可分为两种:①自由开业者,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诊所加药房,少数人为药房的坐堂先生。②慈善机构,慈善组织开设的诊所或医院,规模也不大,多属于私人所有。药房多为前店后坊式,即前为药店门面,常有坐堂医,后院有粗加工的制药作坊。公立医院仅少数设立中医或针灸科室。近年来,马来西亚与中国联合开办的中医药机构不断增多,往往起着示范作用,推动该国中医业的发展。现将主要中医院所简介如下。
    1.仁爱堂
    公元1796年由古石泉创建于槟城,是全马第一家中药店,内设坐堂医。为当地中医师配方提供数百味中药材,也经销传统中成药。
    2.培善堂与同善医院
    公元1881年由叶观盛创建于吉隆坡。初名培善堂,后经扩建而更名为同善医院。本世纪初即应用中西医两法诊疗,后改为中西合壁的公立医院——一雪兰莪(Selangor)州同善医院。1986年开设中医住院部,60张病床,包括内科、伤科、针灸科,收治较多瘫痪病人,尚能运用辨证施治原则,采用针灸、中药与推拿按摩等中医综合措施处理病人。内设中医研究中心,设备虽然简陋,仍不失为该国较好的中医院和中医科研基地。
    3.南华医院
    公元1884年由华人黄进聪创建于按城,长期以门诊为主,1980年扩建。增设中医病房与西医部。
    4.中华施诊所
    1955年由马华医药总会创办,开设中医内科、针灸科,并配备化验室、X线室、心电图室等现代诊断科室。该所有煎药室和制剂室,自制中药汤剂、水剂(合剂)、散剂,药房进有数百种中药饮片中成药。1959年,落成三层大楼,二、三层作为马华医药学院教学区,并增购图书与教具,改善教学条件。
    5.吉隆坡中医医疗中心
    1992年,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302医院与马来西亚北京医疗保健(马)有限公司联合开办这一医疗中心。诊务由302医院派出的医疗队承担,医疗队以中医为主,配备西医师,他们将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占领中医医疗市场。
    6.其他医疗机构
    本世纪2O年代建有雪兰莪杏林别墅、吡叻药材行、彭亨州针灸诊疗中心、岑株巴辖同仁医社。吡叻中华医院建于60年代,隶属于毗助中医中药联合会,是毗响中医学院的实习基地。各地德教会、佛教会所设赠医施药机构数十家。
   (二)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马来西亚中医药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数十个,多为民办,规模不大。30年代前,已建有麻坡中医药研究所、槟城中医中药联合会等5个,至1985年增到32个,其中9个中医师团体,11个中药商团体,12个中医中药联合会,均属于马华医药总会领导。
    1.槟城(或称槟榔屿)中医药联合会
    该联合会于1928年成立。1948~1954年胡文虎任名誉会长,80年代由拿督何海天任名誉会长。该会宗旨为“振兴中医中药,联络感情,共谋同业之福利”,因而开办诊所、中药店与中医学院。其会员300余人,分为中医师组、生药商组与药业商组,设有监督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等管理机构。
    2.马来西亚华人医学总会
    该总会于1955年成立,为该国中医界的最高机构。下属37个分会,会员遍及全马。其职责是①对外向政府争取合法权益,如中草药、中成药免税、低税进口,放宽行业限制,订击损害中医药的行为。②对内提高中医人员素质,如创办学校、召开学术会议,纯化队伍,与冒牌行骗者作斗争,给予揭露或对簿公堂,以维护中医声誉。
    下属大马中医师公会于1991年2月在吉隆坡召开会议,选举第31届理事会,德高望重的中医师饶师泉、高哲光任名誉理事会会长兼特别顾问,黄叙平任会长,梁以就、刘保生任副会长。现任会长李长发。

    中医药教育
    该国中医、中药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55年前)因袭中国医学教育传统,重视家传、师承或私淑名医,多有较好的中医基础理论,而知识面往往较狭。中期(50~80年代中期)开办一些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开展学校教育,但因生源与经费不足,教学体系尚未形成等因素导致无定期招生或停办,30多年全部毕业生不足千人。这当然与中医药尚无合法地位、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有关。近期(80年代后期以来)与中国中医院校联合办学,成绩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在职教育,比如到中国进修学习、请专家讲学与开办短训班,学术交流也已启动,一改昔日万马齐暗的沉闷景象。
   (一)主要中医药院校简介
    1.马华医药学院
    马华医药学院正式成立于1955年10月,是全马第一个中医药学府,隶属于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教师多为马华中医师公会的医师,以中华施诊所为实习医院。原订学制四年,1978年后改为5年。增加1年临床实习。课程设置遵中西医学比例7:3的原则,学习中医传统理论与临诊经验,兼授西医基础与临床学科,如生理、病理、内科学等。每二年招收一个班,约40~50人,现有毕业生400余人。80年代后期与中国联合办学,1989年与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创办中医专科研究班,1991年6月正式开学,卫生部长李金狮出席了开学典礼。学制3年,由广州中医学院派遣教师主讲并提供有关教材。两校于1993年又增办学士学位班、中医学专业本科班。
    2.吡叻中医学院
    吡叻中医学院成立于1967年,隶属于吡叻中医中药联合会。
实习医院为吡叻中华医院,学制四年。现有5届毕业生,共百余人。院址在吡叻州首府治保(Ipoh)。
    3.诗巫(西布)中医学院
    诗巫中医学院创办于1960年,隶属于诗巫中医药公会。院址在沙捞越的诗巫市(Sibu,Sarawak)。仅有两届毕业生而因故停办。
    4.槟城中医学院
    槟城中医学院创办于1964年,隶属于槟榔屿中医中药联合会。学制四年,晚间上课,周学时为4学时左右,实际上是业余教育。
    5.沙捞越中医学院
    沙捞越中医学院创办于1965年,隶属于沙捞越中医中药联合会。因资金不足、生源缺乏而于1975年停办,仅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1985年又重新建校。
    6.柔佛州中医学院
    柔佛州中医学院创办于1965年,隶属柔佛州四家中医药团体。院址新山,即柔佛巴鲁(Johor Bahru)。有3届毕业生,1971年因故停办。
    7.吡叻针灸学院
    吡叻针灸学院创办于1975年,隶属于吡叻针灸学会。目标是培养针灸人才,学制2.5年。院址在吡叻州怡保市(Ipoh,Perak)。
    8.马来西亚首都中医学院
    该院于9O年代马中双方合作兴办,北京广安门医院承揽主要教学任务。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院址在吉隆坡(Kuala Lumpur,Malaysia)。
   (二)中医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
    该国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过程多参照马华医药学院惯例。共开科目23门,早期用自编教材,1971年起使用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系列教材。80年代以后增加西医课程,使得中西医课程按7:3讲授。中医基础如中药、方剂、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等),中医临床如中医内科、医案医话。西医课程重在基础,如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学与临床常见病诊疗。因该国中医专业学制不一,2~5年,又常在晚间上课,总课时常不足1000学时,教材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不宜沿用中国有关教材。
    近年,马中双方合作办学模式有些不同,课程体系也有相应调整。马华医药学院与广州中医学院合办的中医专科研究班培养较高层次的中医人才,主攻中医内科。第一、二年分别学习医学科学方法论、医学伦理学、中医心理学、实用中医内科学、中药药理学、各家学说、临证指南与现代诊疗技术,第三年组织临床实习,撰写毕业论文。教学方法以函授为主,1/3时间面授并考试。学士学位班为4年理论,1年临床。马来西亚首都中医学院由北京广安门医院安排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模式。这都为马来西亚中医教育的发展新阶段打下基础,也为中医药合法化、资格考试做了准备。
    中医药研究
    该国中医药普遍使用,中医药从业人员甚众,但似乎研究工作未受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也较少。
   (一)针灸研究
    该国针灸师分属两大派系,针灸临床自亦不同:①传统针灸;强调辨证施针,循经取穴,捻转提插,注重手法。疗效往往较好,但不太重视经验总结,因此学术报道较少。②现代针灸:多用电针、激光针,一般不讲操作手法,以调整电压、电流与刺激时间来控制刺激量,体现补泻之义。马来西亚用针灸治疗急慢性疾病百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与各科急证。在边远山区、偏僻乡镇,针灸几乎无病不治,例如诸痛肿疡、呕逆泄泻、过敏受风、跌打损伤、小儿惊痫、妇女经孕,均以针灸为先导,轻者即愈,重者再服中药、推拿气功、拔火罐等综合疗治。针麻与戒毒也已开展,1980年新山中央医院应用针灸麻醉进行大中手术,该院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针灸治疗。此后,在淡边成立针灸戒毒中心。1983年,该国卫生部指示各地试用针灸戒毒。
   (二)中医研究
    马来西亚四季如夏,多雨潮湿,故多病暑。暑性火热、升散,甚易耗气伤阴,身多夹湿,每感重着少力、粘腻难去,故当地居民常服中药菊花、葛根、五味子、六一散、荷硬与芦根之属,以益气养阴、清热祛暑。有人则以枸杞子、党参炖鸡,归、芪煨肉,此为益气养阴之药膳也。最为便当的莫如选购药茶,清凉菊花茶随处有售,内含白菊花、银花、连翘、香薷、荷叶或芦根。配方不一,然常为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品,防治感暑头痛、眩冒目赤等症。中成药需求量大,其中地黄龙系列、牛黄清心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玉林牌正骨水等热销,尤其偏爱同仁堂产品。
    中药科研刚刚起步,发展不快。8O年代,马来西亚工艺学院科研所试种灵芝取得成功。他们用棉絮、杂木屑加入米糖等物培植灵芝,30日左右就可采收;也试用水栽,往往生长更快,不到一月便可收获销售。
    中医药学术交流
   (一)参观访问、考察讲学
    自古以来,中马两国关系密切,该国中医师多来自中国,探亲访友、考察讲学,自然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数年交往减少,中医药学术交流几乎停止。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中医界重视国内外沟通,与中国交往频繁,以参观访问与医疗活动为主。1989~1991年,中国大陆共有14批、40余位中医人员赴马参观访问、考察讲学或开办认训练班,也安排医疗咨询活动,间或商谈联合办学、中药贸易实体,对推动该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部分人以营利为目的,或推销非正规药品、器械,影响不好。中马两国正在加强管理,将双方交往引上健康轨道。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组应邀赴马义诊。该专家组于1991年夏赴马讲学,并开展赈灾义诊,在吉隆坡等地讲学、座谈与诊务,听讲、求治者络绎不绝,非常繁忙。讲座主题为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扬、现代中医药学研究、中医推拿等,宣传了国粹仁术,掀起了学术热潮。有人表示将学习深造,提高中医医疗水平,在马来西亚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南洋商报》等舆论工具作了详细报道,盛赞中国专家艺精、德高,可敬可佩。
    2.中医马寿仁赴马医疗。1992年8月,河南省偃师县痔瘘研究所所长马寿仁应马来西亚中国医药健康中心之邀赴马医疗。他擅长中医痔科,一般不必手术,口服他研制的消痔瘘丸(片)即可,每疗程20天。据说治愈率75%,总有效率95%以上。中医经典《素问•风论》,将痔瘘归入肠风,多属瘀血积滞,治宜活血化瘀,消积软坚,消痔瘘丸即宗其旨而研制。
    3.个体中医何前刚赴马讲学。1993年四川省江津市23岁的个体中医应马来西亚彭亨州针灸诊疗中心、州新闻局官员之邀赴马巡回讲学。他善长肛肠专科,在马举办肛肠专科培训班,并受聘于彭亭州针灸诊疗中心,开展专科医疗工作。
    4.中国气功师访马。1993年,中国“国际气功联合会石家在武当气功学校”的裴锡荣等气功师一行应马来西亚精武体育总会、医学“海鸥集团”之邀赴马访问。他们是中国文化与医学代表团的成员,受到全马文化界(作家协会)、体育界(精武体育总会)、医学界(海鸥集团的医师们)的欢迎。裴锡荣的著作《五雷掌医疗保健气功》一书举行了首发式。他做了气功与武术表演、气功讲座,并举办气功训练班。也开展医疗活动,用气功治好了一些疑难病证。中马双方有合作意向,马方将成立“武当气功科研组”,筹办“中华气功康复学院”。
   (二)中医药学术会议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中医界学术气氛不浓,虽参加一些国内国际会议,但影响不大。近年情况有所好转,东南亚联盟五国的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多次召开,学术水平也有提高。1983年6月,由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与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等东盟5国中医药团体联合召开的第一届亚细安(Asian,亚洲人)中医药学术大会在新加坡召开,与会者数百人。除中医药学术交流外,还有地区性行政会务工作。第二届会议于1986年7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第三届于1989年夏在泰国曼谷召开,到会代表达千余名。5国约定每3年召开一届类似会议,以加强地区间协作与学术交流。
    中药生产与贸易
   (一)中药生产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多丘陵山区,为云贵高原横断山的余脉,海拔2000米以上,又三面临海,四季多雨,故森林植被面积广阔,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公元五六世纪(我国南北朝时期),马来的丹丹国就输入中国不少香料和其他中药材,以后皆来往频繁,中药成为重要礼品或商品。马来的渤泥国(马来西亚东部)历代与我中华交好,贵重药材常为晋见礼物。公元977年,渤泥国遣使施努等来宋进贡,携带大批龙脑、苍龙脑、檀香等。彭亨(pahang)国使节来华还带有苏木、犀角之类药物,中国常有丰厚回赠,包括黄芪、甘草等中药材。这实际上是早期的中药贸易,也展示了两国中药生产的特点。
    经考察,马来西亚拥有我国湖广、云贵、川、闽的各种草药,蕴藏量较大。例如穿心莲遍地皆是,我国紧缺的石队鸡血藤、高良姜、丁香、荜茇等品类均见于吉保山区,尚未合理开发利用。
   (二)中药贸易
    该国是中草药的重要销售国或中药商品集散地。那里的华裔已逾700万人,先辈漂洋过海带来中药瑰宝与中医之术,世代以之为战胜疾病、保障健康的法宝,马来诸多民族也以之为庇佑。因此该国中药店数千家,较具规模者也有千余家。街头随处可见药材商店的招牌、幌儿。一般来说,生意不错,有的转手倒卖欧美,赢取厚利。据1993年统计,该国从香港与我国大陆进口中药及中药制品达2000万美元,居东南亚第二,非常现经营渠道贸易也很活跃。
    遵照马来西亚药政管理规定,销售中药制剂要先申请注册,获准后方可经营产销业务。否则,属于违法,将罚款或追究法律责任。截至1995年7月底,该国卫生部药品管制局共收到药品注册申请书15,277份,其中1万余份为中药注册申请,占总数的67.5%。该国颁布了一系列药品管制条例,包括禁止20多种药材进口,比如川草乌、延胡索、蟾酥、麻黄、雄黄、砒霜等药。还对药品的重金属与砷含量有严格限制。该国出于对动物保护考虑,限制17种燕子和燕窝进口,干1992年11月起执行。
   (三)中药产销中的问题
    马来西亚地产中草药未能真正开发,中药生产基地也没有建立,中草药营销仅限于转手贸易,各项管理法规松散,因此孳生了制假售劣的温床。制造假药的作坊比比皆是,有的商店公开收购中成药包装盒、瓶;也有专事印制中国中成药商标、说明书的印务商;药店还常代销《中国药典》,以供制假商选购。有些药店销售的中国名牌中成药,实际上只含有豆粉或淀粉。中药材白芍、熟地常为非同属植物加工的赝品。有的中药材杂质太多,更无清洗炮制工序,比如地龙真正是“土地加龙”。假药成本低、售价廉,往往冲击优质正品贸易,有的药商明知假药,也为利润驱使而经销。这冲击了正常贸易,损害了中药形象,亟待整顿和占领市场,我国中药业必须作出反应。比如①在马建厂、开店,推出正品正价药品,控制该国中药产销。②改进中国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包装技术。我国现有中成药包装简陋,易潮易碎,易于霉烂变质,胶囊剂常受潮变软变形,不但影响疗效、增加投诉,而且易于仿制假冒。因此必须尽快改进生产工艺。③加强商标意识,掌握市场动态,假冒必究,诉诸法律,净化中药市场。

中医药出版物
    马来西亚华人多保留华文华语,中文的中医书籍能够直接使用,不必翻译。其他种族人士则要中医著作译本。故书店里可见中文、英文、马来文的中医书刊。
    该国中医学术团体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交流学术心得,出版了一些中医药刊物,如《医药之声》、《医学新声》、《医铎》和数种业务通讯。1929年,中国南京政府宣布取缔中医,马、新中医药界纷纷举行抗议活动,早期的中医杂志均发表文章,表示愤慨与遣责,并引经据典,驳斥谬论,规劝南京政府切莫数典忘祖,做出亲痛仇快之事。   1995年,创刊的《马来西亚中医杂志》,由郭延林任主编,荟萃30余位中医药名家组成编辑委员会。该杂志内容丰富,设有理论探索、各科临床、专题讲座等重要栏目,为马来西亚中医界的全国性刊物。
  传统医学在马来西亚后在于社区医疗体系的不同层次之中,并且与社区医疗知识产生了相互的影购。其中,中医学和印度医学已经得到承认,可以注册开业。国家鼓励建立传统医学的自我管理绍织。这有助于对其从业成员的组织、注册以及建立对其行业活动的管理标准。目前已建立的自我管理组织包据马来医学、中医学、印度医学、补充医学和顺势疗法5种。
    马来西亚国内还设目正规、系统的后统医学教育。他们使用的传统医学的医药产品既合国内生产的也再从国我进口的,而自国内生产的产品出往往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
    马采西亚政府很重视有关传统医学医药产品生产的法规和管理,因此已制定了数部相关法律。传统医学的医药产品由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管理,对这些产品的注册始于1992年1月,注册过程涉及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考察。作为注册的要求之一,生产者必须达到GMP标准。除了质量检测,产品的标签和包装也要接受管理。在马来西亚对于传统医学的医药制剂、非处方用药、营养补充剂和化妆品尚没有明确划为,不过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包括传统医学专家在内的技术委员会正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该国1998年还成立了一个名为传统医学促进会的机构,以协助马来西亚卫生部进行有关政策和管理法规的制订。其成员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卫生部和大专院校、WHO等的专家。另外,1999任马来西亚初级医疗保健部组建了传统医学绢。该生负责协助相关政策的监督和执行。
    马来西亚发展传统医学的政策主要针对医疗、教育、产品和科研4个后面。该国现有的各传统医学机构、团体正任建立均其成员的注册管理制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该国有关传统医学的产业正在建互相关的标准,以保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质量。该国传统医学的科研工作正在系统化,并重点针对提高药物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力达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将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及数据库,并且做国内和国际的连接。
    田于传统医学的重要作用和日益流行的趋势,马亚西亚卫生部十分重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工作,努力将它融入现面的医疗体系之中。这将对现行医疗体制发生重大影响,涉及许多政策法规的改变。此外,传统医学要想事正进入该国观行医疗体系之中,还要得到西医的承认,这需要开展传统医学的正规教育,加强相关的科研工作。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2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日本
日本是传统医药的一大消费市场。自1976年开始,210种汉方制剂逐步被纳入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体系,随之日本的药用植物栽培业、汉方制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中国之外生产天然药物制剂的另一大国。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医药现状、日本药用植物的栽培与生产、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希望能为香港和中国内地中药业发展及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一些参考。
  一、 汉方药与中医药
  在中日两国间,中医药学与日本的汉方医药学常被混为一谈。实际上,日本的汉方医药学是日本化了的中医药学,两者相互关系亦可以喻之为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1. 汉方药的历史沿革
  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四世纪中期,中医药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到遣唐使时,中国医学已开始直接传输到日本。这一流派后来被称之为"古方派"。
  据日本史料记载,日本的室町时代即中国的金元时期,医学界正值以补法为主的李东垣、朱丹溪学说盛行。日本人田代三喜从中国留学后回国,对李、朱学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其弟子曲直濑道三将其发展,这一流派后来被称为"后世方"的汉方流派。该学派的特点以滋养强壮为主,多使用具有延年强壮功效的上品中药。尽管金元四大家中尚有"攻邪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张子和,但他们的理论并未能对日本的汉方学界产生相应的影响,以至在今天,日本在生产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汉方制剂,大多数是偏于滋补、和解的温和性处方。
  2. 日本的传统医药教育
  日本从明治政府颁布废止汉方医学的法律起,传统医药偏居一隅,处于自生自灭的局面。至1972年,几乎所有大学都没有正规的传统医学教育。目前已有部分大学如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北陆大学等将汉方医学教育纳入了教学大纲中。此外,约半数以上的药科大学以不同形式开设传统医药学讲座。但日本的传统医药学教育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人才,只是为了使一部分在籍的医学、药学学生和正在临床运用或想运用汉方药的医师或药剂师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学疗法。实际上日本的传统医药学教育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日本迄今尚没有一所正规的培养汉方药或中医药人才的大学。
  3 .汉方药的临床
  目前在日本,临床上有80%左右的医师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汉方药,一些大学的附属医院开设有汉方门诊。但其中95%以上的医生仅使用以颗粒剂为主的汉方制剂,这种治疗方式被称为"颗粒剂汉方"。临床医师们一般只凭厂家提供的处方解说手册作为药物指南。汉方颗粒剂虽方便携带和服用,但毕竟种类有限,且不利于辨证加减。因此,在日本"小柴胡汤事件"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激进的振兴汉方医学与汉方现代化、科学化的口号中,日本汉方表面上确实表现出一片繁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药用、轻理论、一切以西医诊断为是非标准、向西医学一边倒等弊端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正确的中医理论作指导,应用上必然会出现偏差。日本的中医药确实需要一次再普及。
  二、 中日生药品种差异
  中日两国某些生药虽然药相同,但品种有异。了解这些情况对双方技术交流大有裨益。
  1. 中日生药品种的同名异物
  中日生药品种同名异物者很多,在常用大宗品种中便有川芎、当归、厚朴、黄连、辛夷、木通等。
  2. 中日生药品种的同物异名
  日本的文字源于中国,生药汉字名称上的不同,为中日生药品种差异上的一种特有现象。如何首乌日文记为蔓毒痛;鱼腥草日文记为十药;北沙参日文记为滨防风;儿茶日文记为阿仙药;紫草日文记为紫根;丁香日文记为丁子;土茯苓日文记为山归来等。除此之外,还有学名上的异名问题。
  3. 基原与药用部位
  与中日生药品种差异相并存、因中日间对某些生药药性的认识不同,有时同一植物双方以不同的部位入药,如中国用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的幼苗作茵陈,有的地区用其全草作青蒿,日本则用其果穗作茵陈蒿等。
  在日本,中国的一些传统中药炮制品难于被理解接受,如鲜地、生地与熟地等。还有些生药在中日两国用途不同,如阴行草的全草在我国北方称为刘寄奴,用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而日本则用其根作漏芦,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中国使用的生药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日本,与此同时就出现很多在中国为多源而在日本为单一来源的生药,如紫草等。不过日本也有一些独特的民间药,如水冬瓜、麻栎等。中日间生药品种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价品种优劣时,应以实验数据讲道理,用临床疗效做定论。在此方面,应尽可能将两国生药在平行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从而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总之,对那些已纳入中医药体系应用的日本生药品种,我们要吸收并为己所用。对日本的民间药,我们也可学习借鉴,使之成为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的他山之石。
  三、日本药用植物栽培
  随着药用植物使用量的增加,从日本政府到民间,对中药的栽培都愈发重视,并进行了较大的投入。
  1. 日本药用植物的应用现状
  日本自1976年9月有部分汉方浸出物的制剂开始正式作为医疗用药使用以来,生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974年使用生药的总量为7094吨,至20年后的1994年增加了7.4倍,为52817吨。其中的生药75%以上从中国、韩国及其他邻国进口。
  1996年日本药局方第13版收录生药130种,1989年日本药局方外生药规格录有生药83种,这既是日本法定的常用生药,也是他们研究与栽培的重点。目前在日本国内流通的生药共有390种,其中植物来源的有361种,占92.6%;全日本现在共栽培有生药70种。
  2. 日本药用植物的栽培现状
  日本国土狭窄,地价昂贵,生产成本高,一般进口生药的价格远比日本国内栽培便宜。但外国的资源毕竟是他人之物,且并非取之不竭,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时将如何面对,这对日本生药界来说是一个严峻课题。随着生药的需求量增长,这种危机意识越来越强。为指导促进药用植物栽培业的发展,日本厚生省成立了专门的药用植物栽培指导委员会。农林水产省也制定了相应的开拓山地种植药用植物的奖励政策。可以说日本政府采取的倾斜扶植政策,是引发药用植物栽培热到来的原因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日本生药的生产目前仍以重点品种为主,一些地域性强的品种如甘草等,只是限于试验范围,不会大规模推广。当归、黄连、厚朴、柴胡、川芎等中日两国用药同名异物者,随着药用植物栽培业的发展逐渐满足日本国内需要的同时,中国的相应品种将不再被列入选用范围。如1998年公布的日本药局方第13版补充文件中,已经将中国产的当归删除。与此同时,一些以这些品种为原料的中成药之进口也会有所涉及。
  日本是从中国进口生药最多的国家,同时又是与中国许多地区地理、气候条件近似,生药栽培品种有覆盖的国家,其药用植物栽培业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在科技投入、机械化精耕细作、计划性、合同性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与借鉴。
四、日本汉方药生产
  日本是天然药物的生产大国,在中药产业现代化方面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
  1.日本的汉方药业在医药产业中的地位
  据统计, 1976年以前,日本汉方药的年产值不足100亿日元,1978年猛增至200亿日元,至汉方药最高年产值的1992年,产值突破1800亿日元,但这在日本医药品总产值的60000亿日元中,尚未超过3%。
  2. 日本汉方药制剂的4个特点
  (1) 剂型集中
  目前日本生产的适用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汉方制剂(即适用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处方用汉方药)主要有147种。这些剂型主要有:颗粒剂、散剂、片剂、丸剂、胶囊等7种类型,以颗粒剂为主。
  (2)品种集中
  目前由不同厂家生产的汉方制剂,尽管方名相同,但在药味、药量上有所差异,共计有903个品种。1993年日本曾就上述品种中的89个进行了生产统计,其中又以下面"七汤二散一丸"10种制剂的产量最多,产值最高,即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朴汤、补中益气汤、加味逍遥散、八味地黄丸、小青龙汤、六君子汤、麦门冬汤、当归芍药散。以上10种汉方药制剂的产值占89种主要制剂值的62.6%,占全部汉方制剂的51.05%。
  (3)厂家集中
  1995年,日本在册的汉方药生产及贸易销售的厂家共计有82家,其中从事汉方药制剂生产的厂家有42家,其中又以津村、钟纺药品、大杉制药、帝国汉方、本草、小太郎汉方制药、藤本制药、万有制药、松浦药业、仁丹德尔夫等10家生产厂为主。这10家的销售额,占日本全部汉方制剂的97.8%。
 (4)产业现代化
  "综合就是创造"是日本近代科学技术发明的特点之一。如1958年日本人成功开发"方便面"产品一样,在将现代先进技术导入汉方药的产业制造方面,日本又先行了一步。在中药大规模生产的一些具体环节,如清洗、粉碎、物料运输、干燥、混合蒸煮、浓缩、过滤、成型、无菌包装等方面,将其他产业成熟的先进技术导入,使日本传统医药制造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3. 汉方药业的发展与政府调控
  在日本,汉方制剂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可以说是政府对汉方药产业进行调控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政府行为。1976年以前,日本汉方药制剂年产值不足100亿日元。而汉方药制剂进入国家医疗保险后不久的1978年,年产值便超过了200亿日元。另一方面,日本汉方药产业在1983年和1993年两度产值下降,其直接原因就是在这两年,汉方药物剂险遭从医疗保险范围中被排除的厄运。1996年底,汉方药制剂再度面临从医疗保险范围被挤出的危机。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政府已难于支撑连年膨胀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汉方药的部分或全体并同一些西药,今后将被划为非处方用药(OTC)。可以预计,汉方医疗一旦脱离了医疗保障体系,寻求汉方医药治疗的患者与学习并运用汉方的医药工作者必将减少,汉方药产业也必将出现萎缩,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中国中药原料的对日出口。日本既是天然药物制品的生产大国,同时更是天然药物的消费大国。同时也应注意到,日本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必然会向国际市场进发,成为中国中药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随着美国FDA对中药制品的开放,中国中药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将逐步增加,与此同时,日本的汉方制药企业也在向国际市场跃进。香港工业署发布的中药产业未来10年发展大纲,也已引起日本医药业的极大关注。
  五、 日本的中成药及保健品市场
  在日本,除当地厂家生产的汉方药制剂之外,由中国内地直接生产、输入或经日方重新包装销售的产品也已占领一席之地。
  1. 日本中成药市场的一般情况
  中成药在日本最早出现于60年代,目前在日本市场上可见的有片剂、丸剂、蜜丸、水蜜丸、胶囊剂、颗粒剂等多种剂型的100多个品种。从中国进口的中成药属一般用药类,药房可出售,但需自费。现日本天然药物的市场销售总额不足2000亿日元,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中成药所占比例仅在3%左右。日本现有药店约6万家,但经营从中国进口中成药的药店不过千余户。所以说,中国中成药销售在日本市场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中成药(天然药物制品)进入日本市场主要有3条途径:一是以药品形式,二是以化妆品形式,三是以保健食品的形式。中成药以药品形式在日本销售已有近40多年的历史,早期多以补益药为主,当时的申报手续也比较简单。在向日本输入中成药之前,首先要向厚生省提出申请,将药品的技术指针、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一一列出。药品如在日本厚生省规定的药局方中的汉方药210处方内,则较易被批准。如属新增的品种则需进行药理及临床复核实验,审查期少则10个月,多则几年,费用上千万日元。一经获准,质量方面则要按申报标准严格把关执行。
  2.抓好重点品种及前瞻性产品的开发
  中国国内现有中成药上千种,在面向国际市场的药品选择上,应瞄准目标,定向开发。目前在日本市场上的中成药大致分为:(1) 补益性药物,如三鞭丸、人参鹿茸丸、海马补肾丸、十全大补丸、首乌延寿片等;(2)治疗常见病的药物,如华佗膏、天津感冒片、鼻渊丸、槐角丸、麻杏止咳片等;(3)特色强、日本国内无同类药品可比者,如冠元颗粒等。 此外,在健康保健饮料方面,首推中国进口的乌龙茶、杜仲茶和新近上市的灵芝茶、西洋参茶等。
  目前针对发达国家常见的所谓"富人病",如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肥胖症、老年性痴呆等的有效新药,也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目前日本市场上的中成药从经营品种上看,以保健型、补益型为主,治疗性药物只占少数。中成药全部是自费药。其竞争对手是已经进入医疗保险范围的日本制药公司生产的汉方制剂。中药新药的对日输出是在没有日本国家政策扶持和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遇到的是双重屏障,竞争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选择产品除优质外还应具有"独特性", 冠元颗粒在日本一炮打响,除有赖其高起点、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外,"独特性"是其得以立身的重要因素。日本目前的210种汉方剂中,在活血化瘀方面尚无该药的类似处方,正是这一市场的空白区域,为冠元颗粒的输入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扬长避短,独辟蹊径,有利于中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3.保健品
  日本对药品采取的是审查制,对健康保健品采取的是登记制。在日本,90年代以来,健康保健品的增长速度为14%。1996年之后,每年产值都在300亿日元以上,即使在东南亚经济风暴之时,仍保持强势。根据最近几年对日本健康保健品的调查可以预测,日本在抗疲劳、抗衰老等健康保健食品方面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4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香港
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港人就有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和养身的传统习惯。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政府正式统治香港时,曾作出过承诺,表示尊重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允许保留一切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医药作为传统习俗之一,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但由于港英政府一直对中医药采取歧视、压制和排挤的政策,使香港中医药业起起落落,几经波折。
  一、中医药占医疗主导的时期
  以往,港人就有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风俗习惯,英政府接管香港后,对中医药行业不加干预,也无法律管理,因此华人在香港用传统医术行医,无须向卫生署办理登记,只须向税务部门办理商业登记即可挂牌行医。由于中医资格无一标准,无论中医药水平如何都可自称中医而悬壶行医,因此中医师在港岛、九龙、新界之高楼大厦、街头巷尾、直至屯里乡间,处处可见,有人称之为“十步百步移,抬头见中医”,可见中医在香港之普遍;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庸医充斥,使中医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884年香港颁布了医药登记条例,颁布这条法例的用意,主要是确定西医的标准,并非限制中医中药。条例中明文规定,凡使用西方医学必须依法进行登记,而中医不受该条例的限制,这是因为香港开埠之初,西方医学尚未在中国普及,所以必须依法登记,当时制定该条例是因为本港地区中西医各立门户,而华人习惯于中医治疗,故有第三条华医不受该条例限制在规定,给予华人自由悬壶行医的权力;另一方面,对于西医执业则严加取缔,因为当时本港华人尚不能接受西方医学,西医执业者多为西方人,而就诊于西医者也以西方人为多,因此从“开埠”到1945年,实际担负医疗保健工作的是中医,而以整个十九世纪里最为显著。据统计,十九世纪末香港人口已增至24万人,中医门诊平均每年为11.6万名,即超过45%的人曾就诊过中医,故在此期间中医药已成为香港医疗保健的主体,对香港人民的健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医药的高峰时期
  1872年,东华医院开诊,成为第一家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公立医院,不仅门诊部全用中医中药进行诊治,而且对留医患者也是应用中药。医院内设有中药库和煎药房,方便患者服药。至1940年,是香港中医药业的顶峰时期。当时东华医院已聘用中医16名,每日义诊3小时,中医门诊量约8倍于西医,并赠药予患者。尤其是“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大批华人迁居香港,到1940年,香港人口已超过150万。庞大的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于是相应增加了东华医院的负担,每天到东华医院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为了应付繁重的工作,院方不得不将药方编成《验方集》,将各方编成固定号码,患者到药房即可按号码取药,在工作上收效迅速;另一方面,将处方药制成粉剂,既方便了患者,又节省了药材,成为香港中医中药剂型改革的开端。
  1937年10月广州沦陷,广州汉兴中医学院迁至澳门,广东中医药学专科学校也迁至香港,在跑马地找到新校址后即恢复上课,校中教职员工大批从南下而来,由陈任枚任校长,周仲房任教务主任,讲师包括吕楚白、罗元恺、刘赤选、朱愚斋等人,皆属当时中医药界名家。当时港绅何甘棠因曾跟随国内名医蔡咏南学习过中医,也被院方聘为客座教授,当时,人才荟萃,极一时之盛。
  三、 中医药的低谷时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后,香港中医药事业也发生了重大转折。1942年7月,日方在港成立了“总督部香港中医学会”,制定中医资格标准,办理中医登记,容许中医继续行医;但另一方面,日方认为中药服用需煎煮,手续烦琐不适合战时需要,下令取消了东华医院的中医门诊和病房,只留用原来的西医。这样,有数十年历史的东华医院中医门诊,从此一蹶不振。战后东华医院虽仍保留中医门诊,但已停止赠施中药,只保留了一间小房象征性维持中医药治疗。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香港的5年,严重摧残了香港中医药的发展。
  自东华医院停止施赠中药之后,为了维持中医团体赠医施药的优良传统,战后许多个中医团体联合其他社团,于每年夏季都举行赠医施药,这个优良传统一直维持到现在还继续保持着。另一方面,由于二战期间抗生素的问世,使中医在内科领域的优势大不如以前。而且当时诊治疾病中,80%属传染病,即中医所指的时病。自抗生素面市后,中医疗效明显处于下风,香港医药界出现“中消西长”的局面。另外,中药价格不断上涨,使西医门诊及西药房日渐增多,而中医药行业则出现不景气的现象。
  四、中医药的复苏发展时期
  50年代初期,国内外著名中医学者大批涌入香港定居,人才济济,成为香港中医人才最鼎盛时期。1953年间,香港中医药界首次与国际东方医学家展开交流,各界对中医药感兴趣的人士也开绐了对中医药的学术研究。
  70年代初,世界掀起“针灸”热潮,加上香港脑科专家创造针刺戒毒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引起世人的瞩目,给针灸界带来了一片空前未有的兴旺。短期针灸培训班的设立有如雨后春笋,不少外国人还专程来香港求学取经。
  1955年4月,日本东洋医学会在京都大学召开国际性学术大会,香港一些中医团体首次接到此类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请柬,成为香港中医药界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的开端,此后,香港又承办了多次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会议。如1985年7月16-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香港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991年7月,香港中医学会在港主办了一次国际性中医药学术会议,有国内、台湾、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地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成为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医药学术会议。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的不断开展,香港中医药学术研究正在日益繁荣。
香港中医药的教育
  英政府统治香港以来,祖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一直遭到港府的排挤,从未被纳入正规的医疗保健体系,同样,香港的中医药教育也从未被纳入香港的大学教育系统,香港的中医教育机构只能到商业部门去注册登记。但由于传统中医药深入人心,在没有专门扶植,仅仅依靠本身努力的条件下,香港中医药界同仁仍按照高度的自律精神,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兴办中医学校,开展中医药教育,为香港中医药教育及培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
  一、专业性教育
  香港早期中医药人员主要来自国内移居人士,30年代广州迁港的中医为当地培训了一部分人才;40年代后期国内许多名中医在港创办多所私立中医学校,但仅属专科(如针灸等)和业余性质。50年代初期香港开设了全科学制的中医学院,如菁华中医学院、中国国医学院等,学制3~4年,也属业余性质,须利用晚上时间学习,课程设置等颇有地方特色,即中医课程以传统医学理论为主,以整体诊疗与辨证施治为重点,教学与临床相结合。随着60~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国际上中医药热的兴起,从80年代开始,香港在综合性大学开始试办了一些中医药进修之类的证书课程,如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全港中医师公会联合承办的基础中医学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校外公开进修学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办的中药进修课程,香港浸会大学持续进修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的中医大专班和国际中医专业、中药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辅导课程等。
  据香港中医药发展筹备委员会1995年9月~1996年1月推行的“香港中医登记计划”统计资料表明:香港三所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及十三所中医教育学院共举办了五十五项中医培训课程及十一项中药培训课程。由于课程主要由私人自资中医学院、中医师公会及中药商会管辖的中医药学院及各大学校外进修学院提供,故开设课程各式各样,科目、内容及年期等均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弘扬国粹,造福民康”已成为香港中医药界、教育界人士的共识。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位课程筹备委员会主席梁秉中教授认为,培训出新一代可靠的中医,发展中医临床研究,促进中西医取长补短,将势在必行。
  二、大众性教育
  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于70~80年代进行的多项调查显示:约有60%的香港市民曾接受过中医药的治疗,尤其是使用中药煲汤或作凉茶服用,显示出对中医药的信赖。为教育市民正确和安全使用中医药,积极开展大众性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支持专业团体举办展览、讲座,例如自1987年开始每年一次举办的“香港花卉展览”中,市民在欣赏化卉的同时,还能了解到许多中草药的食用和药用功效,以及安全使用中草药的知识,受到了香港居民的欢迎。1991年12月香港科学馆内举办的“中医药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扼要地将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的丰富内容以图文、实物、辅助视听器材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展出,起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对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香港执业中医师的主要教育及培训方式
  根据中医药工作小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香港中医师接受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约占4.4%);②兼读制中医课程(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约占1.4%):⑤西医学院(约占12.3%);⑥其他(约占0.7%)。香港中医师多数在我国出生,绝大多数人已在香港居住10年以上。接受培训地点除在本港外,还有我国内地、新加坡、台湾等地。目前香港的执业中医多在自学或学徒式培训的基础上,在我国内地修读全日制中医院校课程或在港接受各种中医团体兼读制培训课程。
  1995年9月22日至1996年l月21日期间推行的“香港中医登记计划”,在主要培训方式方面,中医全科毕业的登记中医共有2888人(占42%)。其中894人(占13%)修读全日制中医全科课程,1994 人(占29%)修读非全日制中医全科课程;由祖传或师传的共有3385人(占49%),其中1954人(占28%)为祖传,1431人(占21%)为师传。
  迄今为止,香港尚无全日制中医师培训课程,现有的中医培训机构仅提供兼读制培训课程,课程为期2~5年不等。这些机构的教师多数为中医学院或大专毕业,或行医超过10年以上在当地较为知名的执业中医师,无专职教师,均是兼职任教。由于教授课程及所用教材不统一,故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学制与课程方面有较大的地方特色。在香港,尽管各中医药团体和私立中医院校的前辈们几十年来为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竭尽全力,但由于香港所处的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香港执业中医师所受的训练模式、教育程度和临床经验参差不齐,在整体学术水平上落后于我国内地的中医药发展。
  1994年中医药工作小组中期报告书中建议成立一所正规的全日制培训学院,作为发展传统中医药的长远目标。在香港大学医学院杨美博博士的倡议下,香港的中医药人员和其他人士已经开始筹办香港新中医学院。这所学院将成为香港第一所全日制的中医学院,招收香港和其它地区高中毕业学生,进行为期五年的中医药系统学习,以充实和壮大现有的香港中医药队伍。还可增设中医进修学院和中医药研究院,帮助正在执业的中医师提高执业水平和进行科学研究。目前,香港浸会大学已着手开办五年全日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内容包括中医专业的理论、实习和西方医学基础知识等,并安排一定的临床实习,使培养的人才达到中西医结合的水平。
香港的中药市场
  香港的中药市场与我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多的贸易交往,以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过渡,香港的中医药市场也随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目前,香港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1.2万,出售中成药已达3300种,其中,中成药的80%,药材和饮片的90%是从国内进口,有中成药厂60家,中药饮片厂30家。100多个药材饮片批发商,300多个批发点和1600多个零售药店。
  一、中药材市场
  目前在香港可买到的药材品种约1900多种。在药材铺出售的药材约900种,其中常用的有约400种。药材市场年贸易额约18亿港元左右。进口药材主要品种中,居前十位的药材品种为:人工培植人参、野山参、甘草、当归、党参、黄芪、淮山药、生地黄、菊花、枸杞子。其在港销售约占55%左右,其余则销往台湾、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其中人工培植人参主要从美国和内地进口,野山参主要从韩国进口,其它药材大部分均由内地供应。
  经营内地药材的进口商,七十年代末约有20余家,规模均较大。八十年代末约有近百家,规模均较小。由内地进口药材的进口值,每年均有所递增,平均值约为10亿港元,其中专业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约占30%,特区及内贸公司占70%左右。八十年代末出口量比七十年代末约增5倍。由我国内地进口的药材,其中留供本地销售约为30%,其余70%则转口至台湾、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
  目前,香港中药材加工业不太景气,因为租金、工资高涨,体积大的“粗货”药材几乎不能经营,不少炮制商已把工场迁往深圳及我国内地其他城镇,现仍在本港经营的炮制工厂或工场不足30所,而且以家庭工场居多。但近年来,香港药材业有倾向集团化发展经营的趋势,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经营手法,企业内分设董事局、行政、会计、采购、电脑等各部门,分区开设门市部,集进口和零售于一身,大量进货以减低成本,这样,为香港中药的出口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窗口。
  二、中成药市场
  香港市场经营的中成药主要来自我国内地、本港药厂、日本和新加坡等地,欧美也有以药用植物为原料的成药输入。市面出售的品种约3300种左右,其中本地生产的约 500种,进口的约2800种,而从中国内地进口的约占2600种左右。近年来,香港输入的中成药值约为4亿港元,而从内地输入的约占3亿港元左右,占输入中成药值的75% 左右。
  中成药在香港的销售渠道主要靠零售店、国货公司、药行、超级市场、免税店等。香港现约有国货公司30家,品种较齐全,流通较快。药行约有1500家,规模有大有小,药行不销售中药材,只销售中西成药及化妆品、保健用药等。超级市场销售的中成药多为保健饮料及伤风、咳嗽、胃药、药油、跌打药膏等常用成药。售卖中成药的免税店有4家,主要销售对象为游客,品种约20~40种,价格较高。传销方式在港已开始渗透到药品行业,主要经营欧美主产的药用植物药。
  世界各国对药品进口一般均有较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因条件和情况各异,转口量也有所不同。国产中成药主要通过香港转口台湾、印尼、北美、越南、非洲、中南美,少量转口到日本、韩国、欧洲、澳洲和中东;本港产的中成药主要出口东南亚、中南美和非洲等40多个国家,根据卫生署199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香港的中药基础工业比较薄弱,本港大约有60个成药制造商,其中除一两家规模较大外,其余均属小本经营,他们采用的技术并不先进,大多是靠手工或半自动化机器来制造药物,产品剂型以丸、散、膏、丹和药油为主,品种主要是胃肠药、外用药油、止咳药、感冒药等家庭常备用药。
  对内地生产的中成药,独家经销的经营格局已基本解体。以前只能通过专业进出口公司进货,现在可通过多渠道,尤其是从深圳特区进货。老经销商大多数缩小经营规模,新经销商也多为小规模。内地产中成药老产品,由于受到多渠道出口,自我竞争激烈,价格显著下降。同时由于“水货”的影响,很多品种的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利润也显著下降,而新产品的批零价格大多比老产品高出很多。港产、日产成药价格逐年上升,与伤湿止痛膏同类的日本产膏布药。零售价十年来上升200~300%。内地产中成药的品种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但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目前,由港商提供包装或自行在港易名换装的药品也大量增加.约占中成药的40%以上。
  三、药酒市场
  药酒在香港被列为有税品,进口要交纳酒税。无论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均需执有酒牌。加上进口商、批发商需要有较大的仓贮地和运输工具,故假货极少。药酒业与药材业、中成药业相比,销售金额虽小,但利润较为稳定。近来,每年进口值约为5000万港元左右,药酒进口批发商不多,零售主要集中于国货公司和超级市场。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5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印尼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在印尼被套称为“传统医学”,而印尼民族本身也有其传统疗法,俗称“土医”。土医与中医都以草药为本,因此,印尼早有使用草药治病的历史。但作为科目齐全的医学传入印尼,乃是随着中国移民大量进入印尼开始的,其发展经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开放时期
    17世纪印尼沦为荷兰殖民地后,大批征集劳工,华人大量涌入,中医药行业随之兴起。当时中医师可自由行医,中药店只需领取商业执照即可开业。1965年印尼独立,医药卫生法沿袭前例,中医药事业在印尼生根并发展。
    2.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与印尼建交,当时印尼首脑苏加诺多次访华,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颇为膺服。以后,苏加诺患泌尿系统结石症,在各种治疗方案斟酌下,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我国派出吴阶平、岳美中、杨甲三等中西医专家应诊,取得良好效果,震动印尼医学界。在此基础上,印尼学习中医热情高涨,派员来我国学习针灸、中医、中药;我国也派出专家组为印尼培训中医(针灸)人才。
    3.限制时期
    60年代末,由于印尼政权更迭,宣布与我国停止外交关系,中医中药也受到各种限制。1974年印尼当局颁行《中医药管制法令》:规定中药店必须聘有法定药师方得继续开业;开业中医师须重新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考试合格方得开业行医,限制中国商品入境,也包括限制中药入境。
    4.复苏时期
    80年代后期,由于印尼广大民众的要求和中医药在东南亚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大好,我国与印尼的关系日益改善,印尼中医协会根据民众对中医药的要求;以及印尼幅员广阔,岛屿分散,交通不便,全国医疗卫生设施不足。如何用简便廉验的医疗手段来解除广大印尼人民的疾病,是印尼卫生当局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经过印尼卫生部门与中医药社团的联合调查,限制中医药对人民保健工作十分不刮。鉴此,政府与中医药社团组成“中医考试遴选委员会”,每年一度接受中医(针灸)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中医内科、骨伤、针灸、眼科、皮肤科等,考试合格发给“证书”,再向当地卫生部门申请注册后,方可行医。至此,中医师在印尼又夺得合法地位。
   (二)中医药现状
    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日益改善,中医药在印尼重新得到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印尼)已有中医师10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椰城、万隆、棉兰、泗水等城市到处都可看到中医诊所。在印尼主要岛屿如廖内群岛、苏门答腊群岛、爪哇岛、巴厘岛等,也都有少数中医师开业行医。此外,印尼中医协会各分会也都设有自己的诊所,仅东爪哇泗水分会就设有4处,如广肇中医诊所、同济医社等。这些诊所实为中医慈善机构,医疗条件较私人诊所好,分科全,都设有内科、针灸、按摩、骨伤科门诊,且有常用的现代医疗仪器,诊费较低,每次收费为1500印盾(约合人民币6.05元)并经常为孤儿院、老人院等福利机构的病人义诊。每年两次为印尼人民义诊,还定时派出医疗队到印尼土著居民居住地区,为居民服务,因而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当局的肯定。
    中医中药之所以能日益为印尼人民所接受,并得以发展,除了印尼人民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这种类似本国土医的中医外,最重要的是中医药实践已证实了其独特的疗效,治愈了许多西医和本地各科医生束手无策的病例。如:一位印尼退休老将军,瘫痪多年无法治愈,经中医针灸治疗后,居然针到病除。惊叹之余老将军对中医针灸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认真学习中医,后来还成立了一个针灸协会。因此,目前在印尼除一般印尼人民乐于接受中医治疗以外,一些印尼地方官员之疑难病症,也找中医师诊治。在印尼的药材店里,中药和印尼上草药同柜出售,而中国的中成药则更受欢迎。如治肝炎的片仔癀,治脑炎的安宫牛黄丸,以及云南白药、六神丸、三鞭丸等。
    1985年,印尼中医界人士获准成立了传统医学协会(即中医协会)总会,并在泗水、三宝垄等9个华侨华人聚居地设有地方分会。
    东爪哇泗水分会成立于1986年,主席为曾大勇先生。该分会现拥有会员90多人,其中80%的会员为女医师,所以该会委员亦多为女医师。
    苏拉威西分会成立于1987年,主席为曾公民医师。目前会员几十名,该会活动不如爪哇泗水分会活跃,人数不多。
    此外,雅加达还有针灸协会和药商公会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护中医药行业的利益及发扬中医学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印尼的中医教育规模较小,目前全国仅有一所中医学院。该学院创办于1983年,现有100多人就读,学制为4~5年(白天工作,晚六进修中医),教材采用中国上海中医学院所编的中医教材。此外,印尼还有几所大学设有针灸专科。中医协会也经常举办短期培训班,如东爪哇泗水分会就举办过两期针灸培训班,每届学习时间为一年半,毕业后可得到印尼卫生部认可,发给行医执照。针灸课本为印尼文,讲解也以印尼语为主,雅加达针灸协会和药商公会组织中也有分会举办类似的短期针灸进修班。
   (三)中医药发展前景
    目前印尼中医药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后继乏人,自从1965年九州事件后,印尼政府严禁华文书刊输入,华语学校被关闭,许多华族子弟无法接受华语教育,直接影响下一代中医接班人的培养。二是印尼中医的主要竞争者不仅仅是西医,还有当地的印医印药。许多印尼老人特别是当地土著居民信奉印尼医药,而年青一代又喜欢西洋文化及西医药,这对印尼医药的影响与中医药不相上下。正如苏拉威西分会会员列朱和医师所言。”印尼草药,经现代科技方法制成各种剂型,可以说跟中成药大同小异。”此外,中药虽获准入境,古方成药准予销售,但因几起几落,除一些大城市外,原来遍布乡镇的中药店所剩无几,因而印尼中药价格十分昂贵且难求。如一剂“八珍汤”市售价格为印尼币二、三千盾,相当于当地农民半个月的生活费。这些都是中医药在印尼推广的不利因素。因此,许多人对印尼中医药前景持不乐观态度。
    虽然印尼中医药的前途堪忧,但印尼中医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则认为,中草药和印尼草药大同小异,印尼政府重视传统医学,重视印尼草药的发展,中医药也就会随之得到发展。只要中医药疗效好,病人总是欢迎的。这样,中医药是能够发展的,是有生命力的。目前,他们正在为此做不懈的努力,在积极培养中医药接班人的同时,也在向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探求新的医术和理论。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6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越南
(一)东医学发展简史
    越南的传统医学主要来源于中医药学,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发展成为东医。据越南史书记载,公元前257年,中国医生崔伟在越南治愈了雍玄和伍修的虚弱症,所著的《公余集论》一书也流传于越南。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用兵越南,中医药得到进一步传入,从而使越南的医界出现了接受中医药的“北方学派”。在隋唐时期,中国的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脉经》等传入越南,一些医师也来到越南,治愈了许多患者,受到尊崇。南宋以后,中国的药材成为输入越南的主要商品。此后,中国又有多种医书传入越南。如:《医学入门》、《本草纲目》、《锦囊秘录》等。到了明末清初,中医药对越南医学的影响更大,首先是越南医生受中国医书的影响,对中医药加以研究发挥,颇有心得,写下了不少著作,最有名的是公元1772年,黎有卓著的《懒翁心领》(又称《海上医宗心领全帙》),该书共28集,66卷,内容完备,凡经典、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麻痘、医方、医案、本草药物等无所不包,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个人医学丛书。其次是大批华人移居越南,不少华侨中医师在越南行医或开药店销售中药,中医药得以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在华侨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创办了许多医院,如寿康医院、广肇医院、大邑医院等等。这些医院,都设有中医部,用中医药治疗疾病。
    在日、法占领期间,传统医学被排斥在官方组织之外,传统医学学校被迫关闭,使越南的中医药处于停止状态。
    越南独立后,政府部门在卫生保健问题上采取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政策,对传统医学进行鉴定和试验工作。1955年2月,越共胡志明主席在给卫生干部会议的信中,提出医学必须建立在科学、民族、大众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把东医和西医结合起来。1960年9月,越南劳动党三大决议提出:在防病治病、药材生产,培养干部、科学研究等一切工作中,必须实行东西医结合,把东医东药与现代医学密切地结合起来,为建立社会主义越南的医学科学而奋斗。1961年3月,越南政府又号召在科学基础上,继承发展东医经验,把东西医结合起来。同年,宪法把发展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两者结合医学的条文列入。为了贯彻这些方针,先后建立了东医研究机构(东医研究院)和东医协会。从此,越南中医药的发展走向正规。
(二)东医学现状
    70年代末,全国经卫生部门承认的传统医学医生几乎占全部医师的一半,约2万人左右。他们除了治疗常见病外,对慢性病如胶原疾病和哮喘等也用传统方法治疗。另外针刺也正广泛用于手术麻醉。
    越南没有专门的东医院,但很多医院都设有中医部,在现代化的医院里都有一定比例的床位供传统疗法使用。此外,在东医研究院内也设有病床为患者服务。东医研究机构有河内民族医药研究院,该院是东西医结合的研究和指导中心,1988年2月,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世界上第22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此外还有越南针灸研究院,胡志明民族医药研究所及针灸研究所等。其中越南针灸研究院,因工作突出而被政府授予三级劳动勋章。
    越南的东医学教育是在全国6所医学院校中进行,还有一些国立和省立的机构提供长期的东医课程。越南的东医学专科大学本科为六年制,其中4年学习现代医学,2年学习传统医学。医学课程主要有:民族传统医学史;传统医学理论包括东方哲学、人体结构和生理现象(阴阳经络)、病因学、诊断(四诊八纲和证)、治则治法、药物、处方基础、各科治疗等;针灸;病理。此外,越南还建立了传统医学培训系统。目前,越南已培养了各级传统医学技术人员(包括专业研究生、完善医师、医助、药剂师)万余名。
    近十年来,越南的针灸医学研究小组除了不断扩大针灸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还进行了穴位、经络和针灸机制的研究。①关于穴位的研究。主要进行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研究穴位的形状和面积;二是运用电子设备,确定穴位和经络的多种物理常数;三是测定穴位的电阻方面的研究。②关于经络的研究。在传统的针灸经络系统中,有电生物学的活动表现,各条经络的穴位上都有一定的电压分部区。③对针灸机制及其作用的研究。在研究电针对动物机体的三磷酸腺苷酶系的作用时发现,针灸对准穴位时,变化明显,未对准穴位时,没有显著变化。在病人身上则机体生物电场产牛定向效应,从而提高疗效。
    中越两国的交往由来以久,目前,随着两国外交的恢复,中医药界也有了联系。如1992年3月23日~4月5日,以越南针灸研究院院长、越南针灸学会会长阮才秋教授为团长的越南卫生代表团一行4人,在中国对中医药进行了考查。
    1993年11月23~27日,由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和越南国家第一医疗用品进出口公司联合主办的展览会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来自上海、江苏等50家中国公司。企业参展,其间展出400多种医疗器械,引起越南同行的浓厚兴趣。许多人认为中国产品价格合理,很适合越南医学界需要,一些医疗单位提出了购货和订货要求。
    由于越南的药材生产不发达,最多不过是简单的加工或整理,所以药材贸易做得十分红火。尤其是边贸,正如越南卫生部代表团团长阮才秋在中国进行考察时说过,越南有98%的中成药来自中国。销往越南的中国药材有两个去处,一是越南本身消耗,用于本国内配药服用;二是经加工、整理后,再转销东南亚及港、台等地。
    据统计中国有31个省市67个单位向越南出口中药,这些中成药有清热解毒消炎药31种,营养药27种,风湿药20种,调经药13种,哮喘咳嗽药15种,消化腹泻药14种。一些专门治疗肝炎、心脏病、肾炎、肾结石、肺病、癌症等药品及补药比较受欢迎。
    目前,越南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主要有当归、生地、黄连、白术、川芎、白芍、党参、三七、普通红参、桔梗、茯苓、大黄、黄芩、板兰粮、柴胡、黄芪、甘草、白芷、大枣、枸杞等。进口的中成药中最抢手的是儿科散、健儿乐、喉枣散、北保惊风丸等品种,且大多价廉。而中国主要从越南进口的中药材有鸡血藤、丁公藤、千年健、广防已、大海子、广豆根、石斛类黄条草、小环草、有爪石斛、黄藤、草果、八成干八角及桂圆肉、绞股蓝等,这些中药材普遍价格较高,也因越南本国资源或供货不足而无法满足中国中药材经营者的需求。这种贸易的反差,也给越中的药材市场交易顺利进行带来很大困难。
(三)东医学发展前景
    随着越中两国医学交流的不断深入,东医学在越南的发展前景看好。正如越南阮才秋教授在访问中国时所指出的,他们希望越中两国能互派传统医学的研究人员及学者,并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交换资料及期刊杂志。这不仅为今后两国的学术交流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越南的东医学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另外,中国医药在越南的市场潜力也是很大的,仅胡志明市进口的189种中成药中,从中国进口的就有186种。同1992年相比,仅广西与越南的边贸交易额就超过3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估计达2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40%,实现了自越中边贸市场开放以来的最好水平。今后中越双方各自所需的药材将会有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边贸药材市场也将日趋活跃。有些专家认为,在未来的10年里,越南以易货贸易的形式可能会成为中国药材最大的集散、加工、转口和出口国,从而取代历史上由香港领先的地位。
    此外,中国的《中药经济信息》杂志还按月统计中越边贸市场的药材行情,这也充分说明,越中两国的药材交易在各自的医药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7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阿拉伯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早在5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中医药的良好疗效给阿拉伯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随着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不断发展,至70年代后期“中医药热”在阿拉伯国家兴起。中东各国选派了不少医务工作者、留学生来华留学或参加我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如国际针炙培训班等)学习中医中药,特别是针灸医术。同时海湾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个人还纷纷向我国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提出派遣中医药人员的要求。我国有关部门自80年代初陆续以各种方式向这些国家派遣了相当数量的中医药人员,以伊拉克、科威特居多,以后逐渐发展到阿联酋、阿曼和沙特阿拉伯。在这些人员中,大多数是通过我国医疗卫生主管部门派遣的,使用的药品和器械也是由卫生主管部门通过正规渠道供应的。他们医术较高,方法正规,用药规范,受到了海湾各国人民的信任和欢迎,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阿拉伯患者,使中医中药在阿拉伯国家得到初步发展。
(二)中医药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大批中医专家相继前往阿拉伯世界各国。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国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对中医药研究、治疗费用逐年增加。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等阿拉伯国家也相继与中国有关医疗卫生部门商讨引进中国中医药专家,到这些国家的大学、医院、医疗中心去讲学、授课,以培养本国的中医中药人材。据统计,目前有数百名阿拉伯留学生在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大城市的中医学院学习中国的中医中药知识,接受各种中医治病的临床实践培训。在叙利亚、阿联酋等国经常可以见到学成回国开展中医针灸医疗的阿拉伯医生。此外,在阿拉伯各国的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中国医务人员用中医中药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阿拉伯病人,深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厚爱。科威特国家康复中心中国门诊,以针灸、推拿为主要治疗手段。前来就诊的病人,多数是经过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各类疼痛患者,而经该门诊治疗后大多数病人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科威特前工商部高级官员哈桑先生,患周身疼痛20余年,经针灸治疗,效果良好。哈桑先生高度赞扬中国针灸,并介绍前工商部副部长前来接受针灸治疗。由于该门诊中国医生的出色工作,使中国针灸在科威特影响不断扩大。科威特电视台曾作了兴趣报道。另外,1994年8月5日,北京市科委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举办了科技展销会,展销会期间,有数百名各界人士参观洽谈,叙利亚国防部长、卫生部长等官方和军方高层次人士都参观了展销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的客商驱车数百公里赶来赴会,对中药展品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现了浓厚的兴趣,签订了多项合同和意向书。会后还在阿联酋等国开办了中医诊所,中医药交流正在不断扩大。中医中药在阿拉伯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中医药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日益扩大,中药品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每年从中国进口上千万美元的中药材,而且逐年增加。其中,沙特阿拉伯是中国药品的大市场,1990年销售额已达5.6亿美元,其次是卡塔尔、科威特、巴林和阿联酋。目前在阿拉伯国家,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此外,治疗阿拉伯国家多发病,如传染性肝炎、糠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中成药也很好销。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主管部门对治疗性药物管理严格,进口药物必须标明药物成分、定性定量指标及实验数据和临床试验报告。通过一个药物进口需等几年到十几年,而作为保健品则容易进入阿拉伯国家市场。
(三)中医药发展前景
    中医药之所以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欢迎,主要是它提供了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采用天然药用植物精华作原料,安全有效,很少毒副作用。具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这是西方医药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中医中药治疗当地一些西医无能为力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有着独特疗效。如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男子一人娶妻妾数人,性生活频繁,常常引起性功能减退或障碍;常食牛羊肉而少吃新鲜蔬菜的阿拉伯人常患便秘、痔疮等肛肠疾病;以肥胖著称的阿拉伯中老年人常患各种慢性疼痛疾病。中医男科、肛肠科和针灸按摩对上述疾患能取得显著疗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阿拉伯患者。此外,目前阿拉伯国家大小药店止咳嗽糖浆、正红花油、清凉油、风油精等中成药到处有售,售价高出国内许多倍。但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这说明我国中成药打入阿拉伯国家市场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如我国产品能在剂型改造、装潢和广告宣传上下大力气,就一定能挤进并占领阿拉伯国家市场。因此,阿拉伯医药专家们预测,到本世纪末,阿拉伯各国将成为中国中医中药的潜在大市场,阿拉伯世界也将会出现一个应用中医药的新纪元。
    当然,目前中医中药进入阿拉伯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政府间合作刚刚起步,缺乏宏观调控,多头办医药,比较混乱。其次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人员涌入海湾地区;其复杂疗效难以保证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国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从而维护我国中医中药的形象,使得中医药在海湾地区健康深入地发展下去。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8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菲律宾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国与菲律宾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见与史籍和出土文物,两国间从7世纪的唐代就有交往。从10世纪的宋代起,中国和菲律宾的麻逸国就开始有商业贸易关系,在中国输入菲律宾的各种商品中,包括药材和医疗器具(瓷药壶)。至13世纪末的元代,中国和菲律宾有药物交流的地区已不仅限于麻逸国,还有三屿和猫里雾(也叫猫里吕、麻里吕)等。
    16世纪华侨开始移居菲律宾,公元1581年马尼拉已有华侨聚居区“唐人街”(Parian)。随着侨民在菲律宾的不断增加,为适应华侨医疗保健的需要,商人们从中国运回了大批药材。如公元1772年吕宋商人郎安敦、牛黎美亚等带领商船来厦门,运回土茯苓等药材,中医中药开始在民间使用。
    公元1789年由马尼拉华侨社团创办了使用中医药的中华崇仁医院,随后兼并善公所又创办了崇华医院。当时尽管这些医院的设备比较简陋,如中华崇仁医院仅有中医师1名、中药制剂师1名,但仍得到广大华侨的欢迎。
    1910年菲律宾中医药界和民众联合向菲政府争取中医药合法地位,经多方努力,于1917年菲政府公市了有关中药的最初法令。该法令规定:开设中药店必须通过政府施行的制药师的考试,方能获得许可。并且,中药仅限于对华侨出售,对一般的菲律宾人不能出售。这个法令,只是针对中药方面的,政府并没有承认中医诊疗本身,也未制定关于中医诊疗和中医师的法令。因此,根据这一法令,如进行中医诊疗,首先领取得中药师的资格,可以说中药制剂师和中医师,二者间是不可分割的。在这种情况下,药店的中医师诊疗,事实上等于得到了当局的默认。于是全菲各地先后开设了附有诊室的中药店,当时仅马尼拉一地就有这样的药店数十家;个体行医者更是数不胜数。使菲律宾中医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菲律宾华侨以中医为业,及经营中药店者仍然不少。据中国驻马尼拉领事馆在30年代初的调查,仅马尼拉市中药店就有数十处,中医有100余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中国进口的原材料中断,中医中药医疗活动在菲律宾也随之停止。1944年,耶菲律宾获得独立的第二年,中医医疗活动逐渐恢复。至60年代初是菲律宾中医药事业最兴旺的时期,当时马尼拉中药店已达70~80家。一些中医药学术组织开展了各种学术活动及学术研究,并创办了“马尼拉中医药研究所”和“中国医药研究社”(由杨南山医师负责)培养中医药人才。这是菲律宾唯一的中医教育机构,前后有60多人参加学习。由于种种原因,于1972年停办。
    60年代末,菲律宾的中医界处于混乱状态,即“龙蛇混杂”的时期。再加上受西医的冲击,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于是中医药在菲律宾日趋衰退。1969年,政府又颁发了有关中药制剂师的新法规。该法规规定:在已经许可营业的中药店中行医的中医师,死后没有接替人时,该药店必须停业。这一新法规使菲律宾的中医医疗活动跌入低谷,中医师数量逐渐减少,中医师公会会员不足30人,年龄也趋于高龄化。此外,还有50多名未经许可的“中医师”,他们不挂牌,暗地里进行诊疗看病。
    70年代中期,由于菲律宾的经济情况及西医药价格不断上涨,需要价廉而有效的医疗手段,另外受世界性“中医热”的影响,菲律宾的针灸疗法得以发展。1982年针灸疗法得到菲政府的承认,但规定只有受过正规训练的西医师、护士才能行针灸术。这一规定反映了菲政府对中医有歧视态度。这也是菲律宾中医药事业始终未能得到真正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中医药现状
    虽然菲律宾在法律上不允许中医药挂牌行医,但由于菲律宾人特别是华侨(马尼拉市华侨及华裔占总人口的58%),对中医中药非常信任,就医的需求量很大,因而政府也只能采取默许的态度。近年来在一些著名中医师的努力下,菲律宾中医药学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使菲律宾的中医药事业逐渐走出低谷。目前,在马尼拉中华药商会会员开有药店26家,药品颇为齐全,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常用饮片一般不下500余种。中成药也近百种,分别从我国大陆、台湾省、香港,及韩国、新加坡和日本进口,每年中药贸易总额可达几千万美元。其中从我国大陆进口的中成药包括要官牛黄丸、大活络丹、牛黄清心丸、紫雪散、大小狗皮膏、人参鹿茸丸、乌鸡白凤丸、藿香正气片、银翘解毒片、脑立清、健步虎潜丸、木瓜丸、人参健脾丸、七厘散、燕窝秋梨膏、苓贝秋梨膏、虎骨酒、人参精、天王补心丹、千金止带丸、舒肝丸、川贝精片、龟龄集、人参蛤蚧精、至宝三鞭丸、石斛夜光丸、砂仁山楂汁、清凉油、六神丸、金匮肾气丸、朱砂安神丸、当归片、片仔癀、万应茶、天麻丸等。当前一些走俏的中国药品,如“101”、“851”等应有尽有,“同仁堂”的传统成药最受青睐。此外,在宿务、恰郎、麻戈律、加南马瑞、三宝额等城市,亦有华人经营中药店。马尼拉还有中医诊所多家,业务繁忙。
    近年来针灸疗法以其价廉而有效的优势受到了菲律宾民众的欢迎,并已深入到菲律宾广大农村。据菲律宾卫生部长何苏林说:1986年有1000名完成针灸课程训;练的卫生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助产土)到农村去开展医疗服务;1987年将有2000名针灸师在农村执业。菲律宾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的疾病主要是头痛、肌肉瘤等各种疼痛症,以及气喘病。
    中医药针灸科研工作在菲律宾几乎没有开展。据有关资料报道,早在1972年,桑托•托马斯大学曾进行首例针麻甲状腺手术,取得良好效果。80年代,菲律宾政府卫生部组织药学界人土对50种传统药用植物进行了研究,据参加此项工作的菲律宾大学药理学教授Nelia P.Cortes-Maramba称,一般均以单味药应用于临床。这50种药物中,包括用于发烧的黄荆叶,用于眩晕的酸橙叶,用于头痛的野菊花,用于高血压的大蒜、玉米须和白茅根,用于便秘的木瓜、牵牛子、脂麻仁及椰子,用于蛔虫病的使君子仁,用于腹泻的番石榴叶,用于咳嗽的桉叶、薄荷、姜等,用于哮喘的白曼陀罗花或叶,用于关节炎的马缨丹,用于脱发的芦荟叶等。
    菲律宾中医药学术组织较少,目前仅有两个,一是成立于1922年的“旅菲中华医学会”,1944年改为“菲律宾中医师公会”。二是成立于1929年的“中华药商会”。但菲律宾的针灸、推拿团体较多,其中较有影响的如:“菲律宾针疗协会”、“菲律宾科学针疗协会”、“中国气功协会”和“中国推拿学会”等。长期以来这些组织在维护中医药行业利益及发扬中医药学术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目前菲律宾尚无中医院校,只有一些短期培训班,主要教授针灸、推拿、按摩技术。如70年代东方体育会主办的针灸班和正骨班,由许今栋医师任教;1983年由谢诚医师发起创办的“华伦中医药治疗研究中心”着重开展针灸、推拿、按摩培训,也兼诊疗。这些培训后的人员经考核合格者,得到菲卫生部认可,从而有进行针灸、推拿工作的行医权。由于菲律宾没有正规中医教育,因此,菲律宾现有中医师多为祖传或师徒相传,有的则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
    长期以来中菲两国中医界的学术交流较少,据有关资料报道,70年代菲律宾女医生协会访华团,在华参观考察了针刺麻醉手术。80年代初,上海肿瘤医院的高令山中医师,应菲侨吕希夏兄弟之邀到菲律宾,为吕氏兄弟治疗癌症和心力衰竭症,取得了比西医更好的疗效,而使西医权威大为惊叹。1983年,中国政府曾派技术人员协助菲律宾举办按摩、推拿学习班。1987年,福建中医学院俞长荣教授应邀访问了菲律宾。1989年10月23日,中国贸易展览团在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三世界贸易展览会,展出了广安门医院的科研成果。展览会上,菲律宾人民对中医中药表现了浓厚兴趣;参观者络绎不绝。菲律宾气候炎热潮湿,患腰腿疼、皮炎等病人较多,因此,人们对“模拟气功仪”十分注意。不少患者当场要求治疗,并纷纷要求购买,但因展品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广泛的需求。为此,我国已委托菲商代办,以满足需要。在展览会期间,不少客户与我们洽谈生意,协商合作办医,签定了意向书和协议书。这些交流话动,对中医药在菲律宾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中医药发展前景
    目前菲律宾中医药事业,无论是在立法、医疗、科研、教育、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菲律宾中医药也有自己独特的方面,这就是菲律宾有50多万华侨、华人,他们大多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中医药在他们中间享有很高的信誉,旅菲华人患病时多求助于中医药,其中以服用补药者居多,故菲律宾的中药市场相当繁荣,潜力很大。
    此外,在菲律宾,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症、胆石症等疾病发病率较高,而中医药对这些病种又有独特的疗效。因此,菲律宾人对中医药寄予很大希望,非常欢迎我国中医专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赴菲行医。同时他们也希望派出医生到中国学习中医。这些都说明菲律宾人对中医药潜在需要还相当强烈。以这种需要为背景,未来10年乃至20年,或许菲政府能制定出有利于中医药在菲律宾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新法规。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3:59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緬甸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3000多万人口,其中有华裔侨民几十万人。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中医药,因此,中医药在缅甸的应用也有很长的历史。但该国自1948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后,就很少与其他国家来往,同时人民难得有机会出国,外国人到缅甸也不易。缅甸人民似乎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度里,缅甸的中医药界也象缅甸的大部分行业一样,多年来无法与国外的同行团体、组织有所联络,也没有机会取得我国的有关中医药学术资料,因此缅甸的中医药发展缓慢。据有关资料报道,1963年,缅甸首都仰光市大约有十几间中药店,1964年这些中药店全部收归国有。由于当时政府管理不得当,致使中药店不能象以往那样营业售药,整个中药界陷入冬眠状态。这种情况持续到1968年,政府批准成立旅缅中医协会才有所好转。该协会会址在仰光市华人区于阳会馆,并设有中药部出售复方合剂及瓶装的提炼汤剂,在配药处还有丸药和草药,并有中医师坐堂应诊。
    目前,旅缅中医协会拥有会员400名,分布在全国各地。该协会的会员如在行医上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求助于协会来为之解决,而非会员行医上遇到困难,就得由当事人自行处理。此外,缅甸的中药店数目也不多,除中医协会的中药部外,仰光市专业经营中药的商店仅有2家。其中协会经营的中药,包括提炼汤剂、草药和药丸等,必须向缅甸政府购买,然而大多数提炼合剂的供应情况,常常碰上“缺货”和“无货”等问题,选配起来非常不便,同时抓单昧草药在应用上比较灵活,病人也乐于抓草药而不喜欢用提炼合剂。其它的药材店则可以自行办理进货渠道,不受当局的限制。
    缅甸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针灸医疗方面。由于中药价格不断上涨,缅甸人民收入低微,缅甸中医面对着药材的供应和价格高昂等难题,而针灸疗法对许多疾病能发挥显著疗效,且收费低廉,因此,缅甸的中医界普遍使用针灸来为病人治疗。另外在仰光市还有一家中医慈善诊所,免费为病人施医送药。
    在缅甸,除了华裔病人求助于中医治病外,很多缅甸当地人也喜欢用中医中药治病。其主要原因是,缅甸民族的传统医学——缅医也是用草药来治病,中医应用的许多药物也是缅医治疗所选药物,因此,中医药疗法很容易为缅甸人民所接受。此外,缅甸人民也关注到中国人由于信眼中药而成为一个繁衍昌盛的民族,再加上中医药对疾病所产生的良好疗效,使许多缅甸人都非常信任中医药。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缅甸的中医药界仍然同国外的中医界隔绝,继续生存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圈子里。几年前,中国的中医药界曾经表示愿意把一些中国出版的中医药杂志刊物免费寄给缅甸,但因得不到缅甸当局的批准而作罢。这种状况者得不到改善的话,必将影响缅甸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医法圆通    时间: 2003-7-17 14:01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中医药在泰国
一、泰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药是在700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华人移居到泰国而传入的。之后随着华人移泰日众,中医药随之日趋繁荣。据文献记载,在阿瑜陀耶王朝时(公元1350年),其都城中有华侨出售中国药材,最有名望最受尊敬的医生是来自中国的中医,甚至连国王的医生包括医队长在内,都是来自华人。广东省澄海县东里乡旅泰的李松青是有名可考的第一个代客煎药赠医施诊的华侨医生。他在曼谷创办了李天顺堂药材店,世代相传。至明永乐时泰国许多城乡中医诊所及中药店鳞次栉比,十分兴旺。到清代,清政府开始对泰国大量出口人参、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并对泰国药商予以优惠政策,泰国中医药开始初步发展。
    1906年泰国华侨创办了以中医为主的私立医院,如泰京天华医院、广肇医局等,受到当时王室的重视,泰国五世王朱拉隆功亲临主持天华医院开诊,御批它“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医院设在曼谷唐人街中心,为贫苦大众治病,其诊治、药物、住食均免费,同时,各地成立了赠医所,免费为病人治疗。1927年,首先由侨商组成了中药组织——泰京联华药业公会。接着,1929年成立了“暹罗中医药联合分会”,并在1930年依泰国法律申请立案,改名为“泰国中医总会”,在泰国影响很大。这一切进一步推动了泰国中医药的发展。1936年泰国卫生部初次颁布《医药卫生条例》,有2000多名中医师领到医师执照,取得合法地位,以后逐年递增。到1945年西医药大量涌入泰国,但因中医药在民众中根基深厚,仍然欣欣向荣、尤其当时流行性感冒侵泰,西医药对之束手,当地中医药界应甲中药防冶流感,取得极好疗效,更使中医中药名声大振。
    1958年泰国政权更迭,泰国政府颁布了《禁止与中国贸易条例》后,中药也在禁止之列。紧接着1961年又颁布法令,指出申请行医执照者必须通过泰文考核的规定。因当时,在泰中医药人员熟悉泰文者甚少,通过考试者不多,所以这段时间内,原来在泰国兴旺的中医药事业濒临绝境的状况。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中药再度被允许在泰国销售,各地输入的中成药以“古方成药”的身份进入泰国市场,受到热爱中医药的泰国民众的欢迎。但由于缺乏管理,伪劣中成药混杂其中,政府为保障人民健康,特颁行“第五份管制售药条例”,该条例的颁发使中药销售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983年,为了弘扬中医药事业“中国今日中药展览会”在曼谷隆重举行。这次中药文化交流,轰动了泰国,并大大增加了泰国人民对中医药的信任。此后,1984年、1985年我国先后派中医专家代表团赴泰国作学术交流,提高了泰国中医界的医疗水平,增进了两国友谊,使泰国中医药又逐渐发展起来。
   (二)中医药现状
    近十年来由于西医药的毒副作用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中医药在泰国受到重视。据泰国卫生部的不完全统计,泰国有60%的人喜欢采用中医药及当地传统医药疗法。现泰国有开业执照的中医5,000余人,中药店800多家,店内多有坐堂应诊中医师。目前在泰国近200家医院中,虽然没有中医院,但有不少医生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病,特别在农村,用中草药治病的比重更大。此外,泰国国民家庭中都储有不少各色各样的中草药和中成药,作为防治疾病和滋补养生之需,亦以资救治邻里。由此可见泰国民众是非常信仰中医药的。
    随着中医药事业在泰国的不断发展,泰国中医药学术组织亦渐增多,现已不下数十家。此外,中医药爱好者、研究者在泰国也日渐增多。如亚洲著名高等学府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药物学院有个业余东方药物研究组,从事中医理论和中药研究,翻译出版了不少中医书籍,如:泰文版《中医历史》、《中医基础学》、《实用草药》等。这些书籍在泰国供不应求,人们希望见到更多泰文本的中医药书籍。
这一切都标志着当今中医药在泰国已处在50年来最佳的发展环境中。
   (三)中医药发展前是
    从中医药在泰国的发展过程及其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泰国始终受到泰国人民的欢迎。正如泰国卫生部施兆熊部长1993年在接见我国广东省中医药考察团时说的:“泰中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交往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医药为泰国人民,特别是为本国的华侨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说:“今后泰国卫生界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泰中两国在中医药方面的交流合作。”这一态度无疑对中医药在泰国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国内中医药界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中泰中医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协作:
    1.对防治艾滋病的协作。泰国艾滋病的发病率在亚洲地区居首位,主要途径是吸毒和妓女,性商业活动的公开化。前泰总理办公室主任米差博士认为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但困难重重。据1993年3月的一项调查表明,75%的艾滋病人是由性接触感染的,8%~15%是由吸毒引起的。
    目前,泰国开展系统研究治疗艾滋病的医院甚少,大批患者急待治疗。而这方面,我国防治工作,尤其是运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可以考虑派专家组或医疗组到泰国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防治这个世纪“恶魔”,预测开展艾滋病和性病项目合作,是完全有可能的,其前景十分良好。
    2.合资办药厂。泰国地处东南亚,气候适宜,药源丰富,可考虑与泰国合资办厂,利用当地药物资源,减少运费,降低药物成本,避免泰国法规的限制,同时可以向东南亚其它国家进行转口贸易,都是十分有利的。
    3.合作办学院。要使中医药在泰国更好地生根,关键是要培养人才,提高素质。为了降低外国留学生的负担,可考虑在泰国合资办学校,有计划地翻译一些泰文中医药书籍,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使中医药在那里更好地发挥其防病治病的作用,为泰国人民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4.加强学术交流。合办一些国际性学术会议,对两国医治一些现代难治病有苗头的课题进行协作攻关。
    相信随着这些协作项目的逐步实施,可以预见,中医药在泰国的发展是很有前途的。
    二、 中医药管理
    在泰国,中医药属卫生部统管,药品的行政管理机构是食品管理局(FDA),也直属卫生部。
   (一)医政管理
    自1936年泰国卫生部医药卫生条例颁布以来,中医师在泰国的合法地位一直未受到政府的承认,政府中允许通过考试的方式领取泰古医执照营业,加入中医总会,否则只能在不公开场合治病。这种制度已实行了50年。
   (二)药政管理
    中药在泰国受限制是从1958年,泰国颁布“禁止与中国贸易条例”开始,直到1975年中泰正式建交,才取消中医药限制。但由于缺乏管理,假冒伪劣中药混杂其中,泰政府又颁布“第五份管制售药条例”,规定中药制品必须由制药或销售部门将中药制品的全部成分、比例标明,申请查验,由医药卫生机构用“复原分解法”检测分析。合格者准予登记列号,发予证书,始可销售应用。检测结果,几乎当时全部市售中成药均不符合要求而被禁销。经过中医中药行业向泰卫生部门是文详述古方中成药经千百年实践,确有疗效而低毒,但由于古代传统配制,难以符合现代理化检查要求,几经呈报,泰政府允组“古方中成药审查委员会”,对确系传统古方中成药通融办理。1987年泰国国会上议院通过一项议案,正式批准使用中草药。泰国卫生部长特通•猜耶南达对上议院议员说,使用中草药可以减少价格昂贵的西药的进口。由以往的民间默许到法律承认,对泰国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针灸管理
    泰国卫生部曾下令中医师不能应闲针灸为病人治病,规定只有合格的西医师才有资格使用针灸。自从这项禁令实施以来,中医师不能在临床上应用针灸,同时也阻碍了针灸的研究与发展。
    三、中医药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一)中医医疗机构
    泰国的中医医疗.以私人开业为主,开业的中医师多数自设计所,或兼设药房,并兼开药店。其中影响较大的私人中医院有二所:
    1.天华医院
    1904年侨贤伍淼源、刘继宾、高晖石、刘聪敏、张见三、王杏洲等六人集资倡建天华医院以施医赠药、扶危济困、且不分国别区域,皆一视同仁,开设病房,收容重症患者住院医治。1905年9月19日这家泰国中医史上第一家中医住院医院正式开办。
    天华医院开办之初为纯中医医院。中医师大多数是聘自于中国,轻症患者诊后赠药,重症患者则住院治疗。所用中药为购自中国的道地药材,并聘用配药人员炼制。特别病房有12间、每间1张床位,普通病房则有200张床位,其病床之多冠亚细安国家其他医院之首。
    1934年在第28届董事长伍佐南倡议下增设了西医部。从此,天华医院成为中西医并存的医院,1965年新医疗大楼建成后,有关现代医学的设备虽非常齐全,但从建筑格局、医疗设备、医院的规模及医务人员的比例等方面看,天华医院的中医部与西医部相比,都明显地受到了忽略。尽管如此,人民还是很信赖中医的。据1967~1972年的统计结果看,门诊病人共52万人次,其中中医占76.24%;住院病人中,中医仅占25%。现在,天华医院的中医部有6名中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70~300人次。其赠医施药全部免费。中医病房有50张床位,收住的病人多是年老体衰、贫苦多病的华裔,对住院期间病逝者,院方负责善后,并负责其开支。这一点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2.泰京中华赠医所
    奉京中华赠医所创办于1921年,首任领导为林伯歧。最初,因经费有限,全靠数十名中医师每日轮流为病人义诊。翌年开始筹款作为赠药资金。此后求医者日渐增多。1934年赠医所改换所址,并又重新组织医学研究组,以研讨疑难病的治疗。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医疗工作,于1965年建成了三层新楼。1971年第26届理事长林渭滨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应增加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之后,经其建议于1971年10月12日正式设立了西医部。
   (二)中医研究机构
    泰国对中医药的研究工作做的很少,专门的研究机构几乎没有。仅于1995年元月与上海中医学院合作建立一个中医研究所,具体设在华侨医院内。该医院和一个基金会是研究所的发起单位。研究所在1995年元月开始运作,从而使泰国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中医中心。卫生部医学厅高级医务官差瓦立•讪迪琅琅说,所有中医从业人员必须申请这个研究所颁发的行医许可证。世界卫生组织将承认这个研究所。泰国政府现在每年用在每个人身上的医疗费用为343铢。差瓦立说,该中心将帮助在泰国推广使用中医药,这会有助于减少日益增加的医疗开支;并将对当地华文报刊上登广告吹得过分的药品和保健品进行管理。这一作法获得当地信仰中医群众的拥护。
    此外,在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药学院还有个业余东方药物研究小组。从事中医理论和中药的研究,并翻译出版了一些中医书籍。
   (三)中医药学术组织
    历年来,泰国涌现出各种中医药学术团体不下数十家,在开办中医诊所、举办中医药学习班、开展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传播中医药学知识等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泰京联华药业公会
    该公会成立于1927年。曾数次更名迁址,直至1988年4月24日才迁至位于曼谷石龙军路80巷三层豪华排屋作为永久会址。
    泰京联华药业公会成立的宗旨就是为会员争取权益。在实际工作中,公会不但解决了会员们的许多困难,同时也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该会自1970年10月开始先后组团前往中医中药的发源地——中国访问与参观,从而促进了两国中医药学术交流。
1983年11月,该会联合北京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举办了非常成功的“中国今日中药展览会”。另外,还先后组团参加广第一、二届亚细安中医学术大会,并与泰国中医总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
    2.泰国中医总会
    1929年,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及提出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后,不但引起了中国个国中医药界的极大愤怒与强烈反对,在泰国中医药同仁中亦引起了哗然与愤慨。于是由曼谷林云樵、姚自南、周易门、林知本等医师为发起人,并负责筹备工作,同时号召泰国中医同道出席在曼谷天华医院举行的抗议大会。会上出席的百余名中医致电给南京国民政府谴责其例行逆施,并表明支持全中国中医同道正义的请愿。并宣布成立“暹罗中医药联合分会”,选林知本为第一届执行主席、林云樵为监委主席。193O年初经泰国政府注册立案为合法团体,改名为“暹罗中医总会”。1935年为了发扬中医药优良疗效和使各界人士对中医药有正确的认识,设立了中医图书馆及发行《暹罗中医周刊》,内容以发扬中医药为主,并对中医疗法和保健作了详细的报道。然而,在1942年间日本发动的太平洋侵略战争中,该会历届丈书记录、杂志文献多在当时被毁遗失。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暹罗中医总会重新登记会员、恢复会务活动。1950年,在当时第13届正副理事长方授明、许鉴辉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医慈善赠医处”,由会员轮流义诊。初期由于经费缺乏只能赠医;后来经努力才做到了能施药。直到1954年会址被地主收回为止。现在会址设在承顶茉莉萱众105之4号。
    泰国中医总会至今已有6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因受政界及其他种种原因的影响,泰国中医总会至今才有百余名会员。但入会的会员必须在获得泰国古医之文凭后才能入会。
    此外,还有“中华赠区所”、“中医总赠医处”等学术组织。
    四、中医教育
    泰国在东南亚地区虽然成立中医组织较早,但中医教育则基本没有开展,在泰国中医发展史上,从未创办过中医教育机构。因此,中医人员来源缺乏,后继乏人。这已引起该国中医界的注意,据报道,泰国中医总会和一些中医诊所,已着手开办了一些中医训练班,抓紧培养中医药人员,以应急需。
    五、中医药学术交流
    早在700多年前中泰两国就开始了医药往来,但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却是80年代以后开始的。近年来,由于中医学在泰国的不断发展,泰国中医药界成立了中医药学术组织,这些学术团体经常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包括翻译出版中医书籍,邀请我国中医专家、学者讲学、应诊等,使两国的学术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近年来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
    1.1983年11月5~16日,以中国土产畜产总公司张超为团长、北京中医学院王玉川教授为副团长的今日中医药代表团,参加了在泰国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日中药展览会”,会上展出了我国数百种中草药和中成药,附设的各中药门市部都供不应求,前来应诊者甚众,深受泰国人民和医药工作者的欢迎。
    2.1990年10月,应泰国政府的邀请,我国派出了以中国烧伤科技中心的徐荣祥教授为首的医疗组,前往帮助救治因煤气爆炸事故而致的烧伤病人。徐教授采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和湿润烧伤膏——美宝(MEBO)救治病人,取效良好,治疗85%烧伤面积病人全部康复,赢得泰国政府和医生的高度评价。现泰国已引进了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
    3.1992年10月,杭州王长根医师随中国中医药保健品访问团出访泰国,他研制的排肝、胆结石的“胆通王”备受泰国人民的好评,并成立了中国胆道王药业总公司泰国分公司。
    4.1992年,应泰国天华医院邀请,中国海外交流协全中医考察团一行6人在泰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义诊和考察。考察团在泰期间,分别在曼谷、合艾、清迈等市举行义诊,每次义诊室门口一早就有人排队候诊,一个月来义诊达2,580多人次。
    5.1993年4月,甘肃省经贸委批准甘肃医药集团公司挂靠省进出口贸易公司,开展出口业务,经营范围包括三类医药产品(化学原料药、化学药物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已与泰国两家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
    6.1993年3~6月,应泰国工商总会和泰丰有限公司邀请,我国“随意龙游功”编创人李辉湘至泰国传功、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在泰期间,李辉湘测病的准确性和治病的神奇效果,被认为是奇迹,引起了泰国新闻界的重视。泰国电视第九频道5月9日和16日两次在黄金时间里,向全国播出厂李辉湘当着百人作的现场气功表演。泰国方面为此还特意组织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应广大气功爱好者的要求,李辉湘举办了“随意龙游功”的首期培训班。李辉湘还被泰国博爱慈善康复中心聘为高级顾问和教授。通过这一活动,李辉湘生动而具体地宣传了祖国传统文化,增进了中泰之间的友谊。
    7.1993年8月22日在成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东南亚药用植物化学研讨会”,大会收到泰国的9篇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药用植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结构测定和最新成果与发展。
    8.199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洲仲景学说学术交流会上,泰国有1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促进了仲景学说在泰国的研究。
    9.1993年,北京朝阳区红十字会医院种连进,率该院糖尿病小组赴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其研制的治疗与预防糖尿病的系列中药“愈消散”获得良效。
    10.1994年9月在曼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等和泰国曼谷华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国联华药业公司联合举办了“94泰国曼谷中药及保健品科技博览会”,获得成功。
    11.1994年10月14~18日,“94中国医药设备及医疗器械展览会”在曼谷举行。我国山东、北京、上海等15个省市的50多家公司参加了展览。在会上展出的我国各种先进的医药设备和医疗器械受到泰国医药界专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101毛发再生精及其系列产品深受泰国各界人士的欢迎。
    12.1995年9月9~13日在曼谷举行了“中国医药卫生成就及实用技术展览会”。
    这一系列的学术会议与交流使中医药走向了国际医药舞台,也增进了中泰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六、中药生产与贸易
   (一)中药生产
    泰国地处黄金半岛中部,气候宜人,因此不少的天然药物四季常青,十分丰富,这为制药商带来了诸多方便。据不完全统计,泰国现有859家制药厂,其规模不大,多为前店卖药、后场为作坊。厂房设备简陋,工人一般只有几人到十几人,基本上完全靠手工操作,主要生产一些蜜丸、配剂、粉剂和水制剂。产品质量粗糙,包装装璜较差。其处方多以我国传统中成药、古方为基础,也有一些是以傣族民间用药为主的。我国的杜仲丸、天麻丸、当归丸、十全大补丸以及风湿药酒、虎骨木瓜酒等产品,泰国已有生产出售,其中以银花配美国感冒灵成分而冒名生产的天津感冒片的市场销售量达90%以上。
    泰国传统药物,即泰草药总共有五六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泰国本地出产的草药,也有部分与中草药同源异域或同种异类,甚至性味功效完全一致。一些中药如当归、白芷、白术、茯苓、菊花、红花等都已被泰国医药界采用,以至部分中药已在当地进行种植生产。目前在泰国广泛种植的中药有土茯苓、枇杷叶、白茅根、淡竹叶、石斛、龙眼肉等。
   (二)中药市场情况
    近年来,中医药在泰国的信誉日益提高,中药市场发展迅速,目前泰国每年从我国进口中药材有200多种,价值5000万美元。仅从1993年东南亚各国从我国大陆及香港进口中药材的总量来看,泰国约占3778.1吨,进口中成药有832.9万美元,名列东南亚地区的第三位,并逐年有上升的趋势。
    从我国历年向泰国出口中药的情况来看,中药材以田七、杜仲、枸杞、牛膝、当归、生地、银花、党参、黄芪、菊花等20多种主要药材为大宗,大部分是用于当地生产成药做原料。中成药品种以药酒为多,共80余种,占中成药的70%左右,其他中成药在市场药店品种所占的比重仍不太大。如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在大的中药店才有售,价格一般比国内高一倍左右。出口中成药以天津、北京、上海、广东产品较多,云南、江西、山东、广西、河南、辽宁等较少。
    近年来中成药在年国市场看好。如个国地处热带,疟疾严重,由广西桂林第二制药厂研制生产的抗疟新药“在射用青蒿琥酯”和昆明制药厂的蒿甲醚已相继进入泰国市场,获得较好疗效。
    西安云河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外用消炎止痛新药“炎痛沙星”已运销泰国,该产品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性渗出和抑菌效果,且无毒、无刺激,在泰国常脱销。
    由云南傣族青年刁瑞明研制的“竹楼牌茯苓酒”,1995年初在西双版纳州食用菌厂投入批量生产,首批10吨全部销往泰国。
    黑龙江康复医疗技术发展公司研制的纯中药制剂“乙肝康”(胶囊和针剂),因其具有消除肝炎症状、回缩肝体、降转氨酶等显著疗效,深受泰方欢迎,目前泰国某些地区医学研究部门和企业.正在探讨投资合作事宜。
    内蒙古药厂生产的“嗄口迪一13”已打入国际市场,该药有通窍、活血、除湿等功效,可治疗中风、风湿等病,现泰国销售看好。
    云南“孔雀万金油”利用天然野生药物研制,既能外用,又能内服,是外出旅游和居家必备的保健药品,现已风靡泰国。此外,人参茶,人参蛤蚧精、人参精、鹿尾精、鹿胎膏、活性人参胶囊、参茸鞭丸、海马多鞭丸、月见草油滴丸、救心丹、复方丹参片、灵芝片、脚气水、化痔片、牛皮癣膏等也非常畅销。
    保健饮料在泰国畅销的是上海的“菊花晶”和广西的“罗汉果冲剂”,药店、糖业烟酒店、食品店、茶叶店及摊贩均有出售。菊花晶每罐7O铢,罗汉果冲剂每盒45~50铢,其中罗汉果冲剂已进入部分高级餐馆,代替宴会后马龙茶或咖啡茶饮用。其他饮料在泰国市场较为少见。
   (三)泰国对进口中药有关规定
    泰国对进口中药是受限制的,都要交纳进口税。其金额,中药材占10%,治疗性中成药占23%,滋补保健品占86%,药酒高达200%~400%。而临近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对进口中药是免税的,因此,中成药不少品种是从新马边境通过走私进入泰国的。
    我国中成药、药酒、保健饮料进入泰国医药市场,都要由经销商事先向泰国卫生药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批准注册后才行。
    按泰国政府的规定,凡申报注册的外国药品都要按泰国药政管理要求重新进行检验,符合泰国的标准才能登记注册。凡含汞、砷、硼、硫和防腐剂及有马钱子、巴豆、轻粉、红粉、朱砂等成分的药品一律不许注册。药名与疗效不甚相符的不予注册。
     如我国的天王补心丹和海马补肾丸,泰方认为没有补心和补肾的作用,因此去掉“补心”和“补肾”二字后才获批准。
    含有酒精成分的药每公升要加收税金40铢(每铢泰币合人民币约8分。凡申报注册的商品,都要注明处方、含量、成分、功效、服用量、毒副作用等项目,并附有国内卫生药政部门的批准文号和临床检验资料。有的产品还要索取生产工艺。一般与我国药典记载相符的,品种较易获得注册,而与我国药典记载了相符的品种较准注册。处方记载不全的不予注册,这对我国保密处方和以中草药为原料生产的地方标准成药进入泰国市场极为不利,因注明处方成分局就失去了保密作用。
    广西的云香精、正骨水两个品种就因处方是保密的,经销商数次申请注册,泰方均称处方记载不全等为由而不予批准注册。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7-18 06:52
标题: 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概况(欢迎补充!)[转帖合集]
好哇。 医法圆通  君花了精力,搜集了如此众多的资料。这就叫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医药。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