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土家族医药的那些事儿【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8 17:10
标题: 土家族医药的那些事儿【转帖】
土家族医药的那些事儿  
土家族医术药方原是数千年来武陵山区代代口传的医药知识,并不为外人熟知。—群忙碌的身影,倾注三十余年的心血,挖掘这种只有语言无文字记载的民间草根医药,使它现今成为—种拥有系统理论体系的民族医药,成为1978年以来我国民族口头医药保存弘扬的—个缩影
  —
  无娘藤、三步搭两桥、七姊妹、九子连环草、儿多母苦、马蹄香,这些颇具趣味的词语可能让你摸不着头脑,其实它们是土家人祖祖辈辈常用的草药。
  现今800万余人口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恩施、黔东南及渝东北四省市毗连的武陵山区。—般人大多不知晓土家族医药,如果不到湖北恩施,笔者将同样无法知道它牵系着土家族人数千年来的生生死死。
  在民族医药界,最让同行们熟悉的土家族医药专家莫过于赵敬华、田华咏,他们从青春年少、直到现在,研究了半辈子土家族医药,以笔者—点浅薄的文字,怕很难说清他们那些抢救土家族医药的事儿,而今这种草根医药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提起往事,有的已依稀难辨,有的还历历在目。赵敬华已记不清自己是怎么痴迷上土家族医药的。
  上世纪60年代未,赵敬华积极响应当时“大学生分配要面向边疆、农村、工厂”的号召,到湖北恩施茅坝乡当医生,开始从土家医生口中收集民间草药的验方。
  起初,赵敬华以为九子连环草只是野草,并没当作药物。然而,每到秋季,他在出诊的时候总会看到土家人从山上采挖后晒干,细问当地医生后,才知道这种植物研成末后能治疗腰肋疼痛、跌打损伤、痔疮。
  土家族的—方—草多多少少都和医药有联系,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土家族医药是怎么起源的,土家族人只知道先人们很早就尝草识药,几千年来,他们依借身边随处可见的草药来治验疾病,代代口耳相传,代代丰富,形成了具有原生态民族特色的医术、药方。
  当时,刚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的赵敬华时常撷取这种存活在当地草医生命里的医药知识,然而也揪心地发现了它正在消逝:1978年,村里的—位土家族老医生离世了。几十年来,村里只要—有人生病就去找他,是村民的守护神,这样的日子从此改变了。对他们来说,不但几十年的福份没了,祖祖辈辈的绝活也断了。
  “你们土家族没有文字,没有文传的医药史料,哪会有土家族医学呢?”1979年,赵敬华被调到恩施州医专执教,时常有山外的朋友这样问他。
  而这样的疑问,也令湘西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田华咏至今心里难得踏实。“如果任其不断失传,这将是中华民族医药的巨大损失。”

  二
  如果没有人关注这土家土方土药,或许它现在依旧被漠视。
  转机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说起。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或许在外人眼中,这并不引人注意,但在当时却让赵敬华、田华咏这些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此前,民族医药基本上散在民间,而且有日益衰颓的趋势,就连《中国药典》从1977年版才开始出现民族药的概念。而这次提出的“传统医药”显然不仅仅指中医药。
  —想到土家族医药有了发展机遇,他们在欣喜的同时又多了—重担忧:土家族医术药方只是—种口耳相传的民间草根文化,土家族被确定为单—民族还不到40年,何况交通不便的武陵山区也鲜有人知。国内有多少专家在研究土家族医药,该怎么抢救土家族医药,抢救到什么程度?
  1984年,湖南湘西自治州成立了以田华咏为组长的土家族民族医药调查组,率先走上了抢救发掘土家族医术药方的道路。
  隔山消是土家族常用的消导药,而据民间医生介绍能当作“隔山消”习用的草药就有多个不同科属的植物。田华咏等人发现湘西土家族医生常用的隔山消为萝摩科植物耳叶牛皮消的块根或隔山牛皮消块根,土家族民间桔梗科植物金钱豹、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也作为“隔山消”入药。但作为土家族药隔山消的正名为耳叶隔山消或隔山牛皮消。
  “不但隔山消如此,由于土家族药源分布广泛,长期以来各地用药经验有别,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屡见不鲜。”原恩施州药检所所长方志先告诉笔者,这种情形也是后来编著《土家药物志》时“颇费心神的事儿”。这让当时的田华咏心里极不踏实。
  为此,他和湘西仅有的几名专家开始趟过湘西酉水、鄂西清江,翻过大巴山,越过巫山,他们中有的被冻伤过,有的被毒蛇咬过,但他们的野外调查从未间断。此后的第10个年头,田华咏、潘永华等人编著的《土家族医药学》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它让先前闻所未闻的土家族医药绽放在武陵山区,被吕炳奎等专家誉为“土家族传统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紧接着,他们研究的水黄连抗菌痢、土家医药炮制方法、土家医治蛇伤、土家医治结肠炎、土家灯火疗法不断为世人所了解和接受。1998年,他们研究的“土家族诊断方法与治疗”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三等奖。同年,赵敬华与湖北中医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土家族医药硕士研究生;完成了恩施土家族医药资源的综合考察,并将民间草药矮地茶研发成复方制剂,获得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此同时,民族医药界开始关注湘西、鄂西这—“土方土药”现象。1996年起,中华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多次在湘西视察,鼓励研究人员“要把历史上人民创造的医药知识收集起来,整理提高,深入研究,发展创新,造就成现实可用的卫生资源。”荣誉的光环也不断地罩向他们的头顶,“湘西的李时珍”、“中华民族医药百草明星”……
  然而,他们并未自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医药知识只因为不曾形成理论体系,将来它所拥有的丰富的医药经验不免要在民间湮没”,这种意识在赵敬华、田华咏的头脑中越来越强烈。尽管屡试屡效的经验常常可以升华为理论,但有时理论和经验的界限往往不分明,“武陵地区整个土家族的医药理论体系尚待构建,如果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恐怕继承和创新都会有难度。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了。”

  三
  2002年,65岁的赵敬华和62岁的田华咏望着几部著作感慨。这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土家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立项研究,他们是鄂西、湘西两地课题组的负责人,同时全国土家族医药专家委员会成立。他们说,虽然自己的生活有些苦,但土家族医药让他们的生活少了些缺憾。
  不过,在外行人看来,土家族医学是土得掉渣的医学,土家族草药是不起眼的野草。
  “年轻人现在很少有学这土方儿的。”田华咏说,自从2002年课题湘西专家组分头赴鄂、湘、渝、黔四省市土家族居住的30个县市、300多个乡镇进行调查,从湘西走到鄂西南、从黔东南走到渝东北,从这个山寨走到下个山寨,他们极少见到有年轻人学习它的身影,有些老医生生前总想把自己的绝活传给下—代,却终难如愿。
  “赵敬华在那年诊断出患有尿毒症,即便如此,他领着我们走了10万平方公里,那些至今不愿传给外人的单方都是抢救的对象。”课题组成员杨付明介绍说,在湖北恩施州卫生局的主导下,恩施专家组走访了土家族医药人员近1000人,收集民间验方3万条,搜集相关专著20余册,随后对这些“毛料”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融入现代医学理论,土家族医药也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2004年,赵敬华主编的《土家族医药学概论》,总结了土家族医学独特的医药精华。
  2005年,田华咏主编的《土家族医学史》,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对土家族医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2006年12月,失传70余年的清代土家族医生秦子文遗著《玲珑医鉴》孤本重拾,经赵敬华、杨付明等校勘问世。
  2007年,彭芳胜主编《土家医方剂学》论述土家族医药学方剂配伍与临床应用。这年,诸国本在民族药物学专著《土家族药物志》作序认为“这是—部极其珍贵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本草’。”
  土家族医药整理丛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突破了土家族医药千年来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将散在民间的医学知识提炼成以文字记载的民族医药学,探索出—条适合传统医学发展规律、民族口头医药保存弘扬的道路,使得土家族医药以独特全新的理论体系卓然而立。二是对土家族传统医药而言,系统的理论和条理化的经验对开展医药科研、教育、临床、药品研发有积极指导意义。三是确定了武陵山区“北有土家医药,南有苗族医药为主导,边缘有侗、白、瑶等民族医药交叉”的医药文化圈。
  2009年3月28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土家医药专家委员会年会在湖北恩施召开,会议的—个重要议题是争取土家族医药学术的繁荣发展。正如诸国本所说,“民族医药今后的学术趋势将转移到药品研发领域,地方政府要把研究开发民族药品作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产业,以传统医学发展的需求带动药物开发,创造出更多知名品牌的民族新药。”这也是土家族医药的发展方向。
  3月30日,赵敬华送参加会议的田华咏离开恩施 ,他的这位老朋友像—只永远不知疲倦的骆驼,跋涉在武陵深山之间。赵敬华的身后,学生们正在赶着上课。
  1998年,恩施州医专合并到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2004年赵敬华退休后,学校保留了他的办公室。从2005年起,这位老教授开始为—拨多过—拨的学生讲解土家族医药知识……
( 毛业锋 陈五林 张蓓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8 17:12
标题: 土家族医药的那些事儿【转帖】
土家族医药简史  
     由于土家族仅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自然也就没有土家族文字记载的医药知识古籍。我们从汉字记载的土家族史籍中发现明清年间的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民间医药内容。“民间草医,起之何年,溯源难明,搜集资料极为有限,故所载欲言不达,后人颇稽考”。对土家族医药研究缺乏直接史料,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正如有关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文字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靠口耳相传,代代承袭。当我们祖先没有发明记载思想语言工具之前,都是把传说看成重要史料。……过去学者们把古代的传说言论和书本记载并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医药,这些极为丰富的医药资料,虽无文字记载,但经千百年“口口相授”和“代代丰富”的创作过程,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不衰。通过对“口碑文献”和民间医药抄本的搜集整理,发现这些源于民间的医药和乡土疗法,经历代药匠(土家族对医生的称呼)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总结,使之成为形式特殊。内容广博、民族气息浓厚的土家族医药。中医在本地区的传播与应用,文献记载始见于1391年(明洪武年间)浙江人氏金彬随朝廷官军入湘西北大庸行医,始将汉医传入湘西土家族地区。西方医学只是本世纪20年代传入本民族地区。在汉医和西医未传入土家族地区以前,只有民族医药为土家族人民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土家族医药发展过程中,按原始社会、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划分也许并不适宜。从土家族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可分为秦汉时期及五代以来两个阶段。在秦汉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土著先民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尝草识药,治验疾病,经历了本能经验积累、初期医疗活动及巫医影响的过程;五代以来,由于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民间医疗活动较为活跃。五代时期到“改土归流”前几百年间,基本还是实践知识的累积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医药体系。清雍正年间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人中的有识之士,在前人识药治病,实践知识累积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实践的反复验证,使土家族医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期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有关医药抄本,如湘西有《七十二症》《三十六疾》《四惊症》《草医药案》《急救良方》《老祖传秘方》《草药十三反》《七十二七》等。鄂西州有:清末名医汪古珊《医学萃精》一套,共16卷,40余万字,此书是集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药于一体,突出地方特色的医药专著。据《鄂西报》1985年5月报道:“鄂西州咸丰县失传50余年的医药专著《秦氏玲珑医鉴》,最近在来凤县大河区一农家发现其原始抄本,共5册26万字。”据当地人士介绍,该书收载许多当地民族医药内容。还有《蛮剪书》《血医专书》《草药汇编》《外科秘书》《医学秘授目录》《医方精选》《陈为素记》《临床验证回忆录》《人畜医方录》《医学指南》《眼医诊艾》《草药三十六反》《民族药性歌诀》等。以上收集的医籍(或抄本),有的书清代以前就流传在民间,有的药物考证,可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有的书中有理、法、方、药的记载。经初步分析,这些医籍和抄本同收集整理的“活资料”(口碑文献)一样,有其悠久的历史;是土家族人民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包括诊疗、疾病、药物、保健等;从整体上来看,既不同于中医,也不同南方其他民族医药,如苗医、侗医、瑶医等,是土家族的道地医学。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8 17:13
标题: 土家族医药的那些事儿【转帖】
神奇的土家族医药


一.简要历史
    土家族,是我国中南和西南接壤之地,湘、鄂、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武陵山区。古代武陵是古楚、巴子和夜郎国的边境之地。现有土家族5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湘西,鄂西南,黔东北,以及川东南等地。
    土家族民族特征是“敬土王,信土老师,说土话,过土家族节日,跳土家族舞,织土花布,以及基于前六‘土’的客观存在而形成的民族自觉意识——土家人。”
    土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用土家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有30余万人,这些会说土家族语言的土家族人,主要聚居于西水流域的湖北来凤县,四川省季山县,湖南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县和沅水之畔的泸溪县境内。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语言又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讲北部方言的是酉水流域几个县境内的土家族人民,讲南部方言的是泸溪县境内的土家族。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大部分的土家族兼通汉文字,勿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二.土家族医药史回顾
    土家族医药起至何年,溯源难明,多少代,多少年里,都被认为是民间草医,不受重视,故而搜集资料极为有限。“古所载欲言不达,后人颇难稽考。”对土家族医药研究缺乏直接史料,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没有文字的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主要靠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当我们的祖先没有发明记载思想语言工具之前,这种口耳相传的材料,在古代便是史料,……所以古人研究历史,都是把传说看成重要史料......
    过去学者们把古代的传说言论和书本记载并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土家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医药,这些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料,虽无文字记载,但经千百年"口口相传"和"代代丰富"的创作过程,以口碑文献的特殊形式传承不衰,为本民族的生息繁衍树立了丰碑.
1、原始的医药知识 土家族医药的起源,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是于人类最初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连的,即医药伴随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起源.正像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指出的那样"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 土家族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在采集野果,植物种子和根茎过程中,逐步分辨出哪些植物吃后对人体无害,哪些植物能用来治病,哪些是能食药两用,哪些是对人体有害的.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于是总结出一整套植物药用知识。同时,通过渔猎,畜牧和制造生产生活用品等生产生活实践,这积累了许多能防治疾病的方法。
2、有关医药的历史传说在土家族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医和药的故事,如药王菩萨为民治百病,最后骑白虎登天成佛的传说;太上老君派弟子下凡,扯百草治百病的传说等。传说药王菩萨肚皮上有一面镜能照见人体疾病所在。他经常寻找药物为百姓治疗。一天,药王菩萨路过河边,看见岩板上有一滴滴的鲜血,便问旁人,旁人曰:“刚死一产妇,出葬从这里路过.”药王菩萨听后大惊,日:“世人不善医药而误人致死,惨也。”他追上送葬的人,见坑已挖好,产妇未下葬。药王菩萨便对他们讲:“此妇人未死。为何葬之?”众人皆惊,便问药王:“何知其未死?”药王菩萨回答说:“人死则血止而发黑,今见沿途滴血不绝,故可知其未死。”家人听后,便请药王诊治。药王速取针一根,深刺一穴。少顷,妇人叹息一声,再少顷,妇人少腹蠕动,产下一子,而得救两人性命。
    一日,药王到山中采药,尝后便倒在一蔸茶树下昏死过去。次晨,茶树叶上露水滴入药王口中,药王便慢慢的苏醒,于是便知茶叶有解毒之功。后来,茶能解药性,吃药不能喝茶水,一直流传至今,妇孺皆知。
    有一日,药王到山中采药,一只白虎突然跑到他面前,张着口,似要吃他,药王大惊,说:“我一辈子为民诊疗,没做亏心事,今天你要吃我,请点头三下,如不吃我,请摇头三下。”老虎听后,便摇头三下,双目流泪,似在乞求解难,药王大胆走进老虎身边,见老虎被一大块猪骨头卡住喉咙。药王便用了一点药,速将猪骨头从老虎口中取出,老虎仍然不走,横身靠近药王。此时药王便明虎意,于是骑上虎背,白虎腾空而去,于是药王与白虎一道升天成佛(部分土家族人民图腾崇拜白虎)。浦市的药王庙中,至今香火不断,听说这是明朝就建的,有三四百年历史了,据记载,庙里过去还挂了一面铜镜,可透“阴阳八卦,天地人相随,全身血脉,药物走性。”这面铜镜据说是药王菩萨留下为民诊疗疾病的。
    民间还传说,太上老君派弟子下凡为民治病。弟子说:“徒儿不懂医药,怎能解除凡人疾苦呢?于是太上老君给弟子仙丹三粒,口服后他们浑身透明,接着又对弟子一一指点,那些植物花草是治病的药。这就是民间所说百草都是药,百草能治病的来由。这些关于土家族医药的民间故事,虽系传说,但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经世代不忘药王菩萨、太上老君弟子为他们治百病,拯救苍生的恩惠。有的土家山寨对医术精堪,深负重望的老药匠就直接称之为药王菩萨或太上老君弟子下凡。
    传说土家村寨曾经流行一种怪病,病人脉虚,气短,四肢无力,整天不死不活,十分痛苦。一位姓党的土家医爱仙人点化,找到一种植物,治好了这种病。后将这种药物取名党参。在《赶子幽的来历》中记载,一位狩猎老人在山中救出一只被豺狼咬伤的山羊,抱回家中,给它喂药,调养。原来这只山羊是山神的儿子。十年后,这位老猎人遇到风沙迷眼,摔断了腿,痛苦难堪,神羊用舌尖给老人舔眼睛,用舒筋活血的药敷断腿,老人得到很快康复。
   土家族山歌里还唱:“五月初五去看朗,朗被毒蛇一口伤;胸口不见一口气,灵芝一朵人还阳。”土家医对一些急救药物称之为“还阳”。

三.土家医的特点
1、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土家族医药源起和发展于“自然哲学时代”,有唯物主义倾向,同时受到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药匠们用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理论为指导,认识自然,认识人体。土家医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由物质组成的。在古代,人们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因素。同样,人也是由气、血和精三大物质组成,在人体内血和精是有形成份,气是物质性的实体。人体的生理之气,称为内气;外环境中的“气”称之为外气。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外气和内气的必然联系,是人体生活活动的重要环节。另外,土家医还注重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土家族的先哲们,在古代就认识到了人类的生息和休养,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人们还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造。
自然,改造社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类与社会环境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药匠们用自然哲学理论对人体构造和疾病从宏观上和整体上进行了认识,对诊疗技术,天然药物、预防措施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总结。如果土家族医学中没有这种辩证法思想,用不着别人冲击,自己便会垮下去,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由于它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和明显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发展的气息,在继承中发展,因而使之成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土家族医药学。它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用于防病治病的武器,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土家族人民改造大自然的斗争史和生活史,是促进人类演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千百年来应用不衰,迄今仍在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医药同源
在土家族医药发展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医药同源。人类要生存不仅要制作生产工具,从事劳动,这要防病保身。原始先民尝试百草的同时,发现认识了各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天然物质,即千百年来土家医用来防病治病的药物——土家族药物,土著先民们在寻找药物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物质的应用知识,食用而有营养的,药用治疗疾病的,食药两用治疗疾病的,医疗活动就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开始了。
土家族医药从萌芽到现今,都是源于一体,形成现今的医药一家。药匠们先学药,在学药的同时,学会诊病治病。土家族称医生为药匠,就是源出于其中的缘故。土家族中没有单独的药师、护师,而是药匠溶医、药、护为一体,既医药护为一家,为人民防病治病。
3、口耳相传、世代相承
土家族医药传教方式,主要靠口耳相传,世代相承,以口碑文献形式流传至今。由于口碑文献是口口相授,代代丰富的创作过程,所以也就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土家医其流传特点:
(一)、是家族世袭相传(也称祖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无儿子者也可以传给女儿,个别的也传忠厚老实,正直可信的亲朋或徒弟,对无道德者,贪钱财者,粗心者不传。祖传一般指秘方和特殊的治疗方法。
(二)、是跟师、从师(或参师).是指跟随老药匠见习医药知识。跟师一般指原来没有医学知识和不懂医药的人,跟随老药匠一边看病,一边采药,一边治疗,使其在实践中学到防病治病的知识。从师或参师是指原来懂一些医药知识,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为了深造,后来跟名师学徒。
(三)、是民间流传.有一些防治疾病的方法或药物,在民间长期流传,而且千百年来与迷人的传说掌故在一起漫延着,没有固定的师长,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特别是一些筒、便、廉、效的民间疗法,如烧灯火,拨火(水)罐,放痧等疗法,在土家山寨基本上家喻户晓,从皆知,使这些简单常用,形之有效的药物或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土家医的流传特点,就是言传口授,靠记忆和实际操作。药物要口尝、自采、自制,有时还要自种一些药物,在学药时,首先学会辨认,药匠们一般要求学会300-400种常用民族药物。另外,在民间还广为流传歌谣、传说、故事、谜语的形式事加深对土家族医药知识的记忆。
(四)、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耿直忠厚著称于世。药匠集中体现在高尚的医德、医风之中。药匠把看病治病作为一种天职。
1.是看病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诊病不论富贫、男女、老幼,均一视同仁。药匠若是知道邻里乡亲有人害病,就主动上门诊治。
2.是随叫随诊,病轻者前往药匠家登门求医,重者药匠上门, 查病治疗。
3.是主动上门诊治,若知有人害病不去诊治,是一种罪过。
4.是看病不计报酬,以义务行医为主,不收钱财,以医为职业的药匠,收部分钱物。药匠在看病时先不收钱物,等病好后,再送钱或谢礼(有时送一块猪肉,一瓶酒,一双布鞋或一把草烟等礼物),或药匠家有什么农活就帮个工或记个人情账,有的病人康复后,在新年时给药匠拜个早年,以示谢意。
5.是医术不保守。药匠们把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告诉病人,轻病人自己按药匠的嘱咐到野外去采集一点生药临时服用。重症者药匠帮助采药或嘱其亲属采集,按药匠规定的方法和用量服之。但也有个别长者,对祖传秘方是很保守的,不轻易告诉别人,包括自己的亲属,有时直到临终也不传授后人,以至于失传。
blog.sina.com.cn/s/blog_5f47d2e10100cokn.html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4-28 17:14
标题: 土家族医药的那些事儿【转帖】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论土家族医药的民族特色
  朱国豪;邹廷生
    土家族居我国少数民族第六位 ,其医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精神疗法与药物疗法有机结合的“神药两解”是土家族民族医药的原始特色 ;注重实践经验总结与升华是土家族医药的“原始内核” ;善于学习创新是土家族医药“活的灵魂” ;尊师重训 ,善事于民是土家族医药的高尚情操。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地区药监局 贵州铜仁554300 (朱国豪);贵州省铜仁地区民宗局 贵州铜仁554300(邹廷生)
【关键词】:神药两解;实践创新;善事于民
【分类号】:R291
【DOI】:cnki:ISSN:1002-1108.0.2003-02-023
【正文快照】:
  土家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兄弟少数民族之一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以其民族历史悠久 ,民风原始古朴 ,文化内涵丰富 ,人民勤劳智慧 ,思想包容协调 ,性格劲勇诚挚 ,群体团结坚强著称于世。自以“比际卡”、“毕兹卡”为族称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少数民族。说他古老  
   
  推荐 下载CAJ全文           下载PDF全文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5:15pm 时添加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年02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土家族常用“参”药收集整理
  瞿显友
    本文收集了土家族民间称为“参”药共63种,对其来源,功效进行了介绍,对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416000
【分类号】:R29
【DOI】:cnki:ISSN:1007-8517.0.1994-02-010
【正文快照】:
  土家族是一个俐N(武陵山脉一带的少地调查的基础上,查阅有关文献,整理出数民族,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对63种“参”药,并对其来源,异名和功效等价格昂贵的补品无力问津,而只有找其有补作了介绍,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益作用的草药替代,久之,人们便把这些药一、官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4月28日 05:17pm 时添加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年01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谈土家族用药的命名
  雷永明,雷少华,雷永恕
    <正>民族民间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各兄弟民族或我国民间在历史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中有许多经实践证明,功效奇特,于效显著。千百年来,它们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民间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发掘、整理、提
【作者单位】:湖北建始红岩镇凉水卫生院(雷永明);湖北建始高坪区卫生院(雷少华);湖北恩施医学专科学校(雷永恕)
【分类号】:R29
【DOI】:cnki:ISSN:1007-8517.0.1994-01-008
【正文快照】:
  民族民间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各兄弟民高民族医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四化建设,族或我国民间在历史卜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发现和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中有许多经民族药种类众多,名称繁杂,这给初学实践证明,功效奇特,疗效显著c千百年者在认识、辨别、理解、记亿等方面带来了来,它们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为我国各族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了解民族药命人民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民间名的方法与含意,对民族药物的识别、功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效、主治和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均有稗益。各族人民的重要文…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