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3-10-23 13:31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1/06 07:23am 第 2 次编辑]

宋某某,女,54,原以脊髓型颈椎病、神经症就诊,某日诉小便频数难以忍受,在家每小时去数次厕所,细询其症状口干渴饮,饮不解渴,腰中沉重,小腹下坠,舌暗红胖大,脉沉弦细,某医建议用分清止淋、小儿导赤未效,诉说未罢,又去厕所。辨证为水饮内停,治以温阳化饮,针刺治疗,嘱少量多次饮水,不可过饮一次症减,十余次基本痊愈。后谈及原有此宿疾,每发则需数月,西医抗生素治疗无效,服中药治疗也无效,后泌尿外科认为其尿道某处有畸形建议手术治疗,但不一定有疗效,患者不敢手术,每于多饮水或食寒凉,及多在春季发作。可见中药无效非中医学不能治此病,在于今人不仔细读仲景书,不识此证,以药不对证。
李某,男,14岁,今年暑假来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细问患者疲乏,困倦,面白,胃脘胀痛,每于多食后发作。辨为阳气不足,水湿内停,脾胃不和,其母另诉患者夏日新得一疾,每于洗澡后后背瘙痒,起红色丘疹,每持续将近一日才消退,忽然想到仲景有“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遂处方五苓散,患者不欲服药,故仿五苓散以针刺治疗。一次后当日洗澡后竟然未发红疹。时电视台刚播放过神医喜来乐,患者以喜来乐作喻,本人深知不过愚者一得、偶中而已,戏说等到哪天学到喜来乐的本事,也去开个一笑堂。该患者后丘疹又有发作,但渐次减轻,服生冷后加重,治十次左右诸症已。
     

肖红先生以五苓散治蓄水为非,窃以为新解为非是。以水饮内停者,临床见症极多,奈何今人不识其中旨趣。新解问水从何来?何由蓄?古人有内饮外饮之说,脾肾是关键。要知道五苓散所谓口渴为水饮内停所致,并非津液不足,温阳化饮足以。至于服五苓散多饮暖水,因为兼有表证,津液不达于外,热以助之散寒发汗,与桂枝汤兼有虚证,用热粥助胃气有同有不同。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明言有水。至于仲景发汗后渴证本非汗出伤津液,而是素体水饮内停,表解而水津不能四布,旁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可知。五苓散非补津液之体,而可以使水液代谢而到达津液不足之处,否则任凭脾胃大水漫灌,他处仍然干燥,所谓因湿而致燥。前人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舍仲圣其谁哉?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0-23 14:10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拙见并不否认五苓散可以利尿,见拙文。尊文所论均属杂病,而经文言之凿凿,是伤寒也。且有明言是霍乱也。渴至胃中干、口燥,难道禁止病人饮水,而只服五苓散,化“蓄水”就能治渴、解除胃中干?故最好还是找一个大吐利、大发汗、大攻痞之后,口干舌燥,而但服五苓散不多饮暖水(自然更不能输液)有效的病例。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10-23 15:01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知其要者,一言终了,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0-23 23:32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佛有佛医
道有道医
中东阿拉
伊斯兰医
唯我仲景
是为儒医
有容乃大
融汇众医
抱残守缺同道,忽然虚晃一枪,谈起佛老来了。我想仲景先圣是不想听如此谈医的。所以也编了几句偈子,却不是谈佛老。
拙文当中实在未引用仲景没有说的一个字。请诸位把五零散证各条都看看,我是否漏了什么或添了什么。莫非这样是包装炒作,而谈佛老却不是?
五零散化膀胱或三焦水气止渴,不是仲景说的。拙见自然仲景也没有说。作为后人,自然应该尽力阐发。况且拙见与今教材的说法还有一半相同处(方剂教材也有建脾或补中之说)。
如果真想学早期道家研究医学,就请重视实验。我看《本经》中的药物有很多是道家亲口尝出来的。他们可能想成仙,但不怕吃错了药会死。这才是真正的人体试验。至于道家的末流,就没有这种精神了。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3-10-24 07:10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不好意思,贴错了地方。请哪位仁兄帮我把上贴删掉。谢谢。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3-10-24 07:11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对于在伤寒发汗后可否有水饮停留,仲景书中早有答案,于金匮湿病曾有过发其汗,风气去,湿独留之意,五苓散治发汗后停饮不去,为表邪兼里饮,或里饮不去之口渴。至于吐利后可否有水饮停留,金匮猪苓散治疗吐后水饮仍在者;下利后水饮不去者,仲景及后世书中均有论述。至于中医霍乱,仲景治疗以散寒湿为主,王孟英认为湿热为多,究之湿为主因,湿阻中焦,发为挥霍缭乱。五苓散为仲景治疗水湿要药,对于寒不重者,是为病因治疗,去其寒湿,吐利自消。苟不治其吐利,一味补液是为支持疗法,恐怕是不恰当的。当然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同时予以补液是积极的。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0-24 09:12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这回抱残守缺同道的见解与拙论就接近了许多。比如霍乱——无论中医说的还是西医说的——我也不赞成只靠输液。就是真霍乱,也有不药而愈的。如果病稍重或病家要求治疗,能服药治好,何必输液呢?西医治不好,就去找中医。中医治不好,就去找西医。一家治不好,中西医结合一块儿治。我对中西医结合理解的就这么实用主义。谢谢抱同道的批评!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10-24 13:58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下面引用由肖红2003/10/24 09:12am 发表的内容:
这回抱残守缺同道的见解与拙论就接近了许多。
窃以为:似乎您的理论和抱残的理论接近了一点,但不多。

西医治不好,就去找中医。中医治不好,就去找西医。一家治不好,中西医结合一块儿治。我对中西医结合理解的就这么实用主义。

我说肖专家,有你这么看病的吗?你这不是拿病人开玩笑吗?什么样的病人经的起这么折腾?说实话,无论是从医道和仁术来讲,怎么看您都不象是个专家,依我看,您西医的水平远不如黄芪先生,但是您的中西结合搞的还是满生动的,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您老一上来就要打倒经典,您的这种做法是对中医的很大的伤害,中医的生存已经很难,曾经有个朋友问我:天津还有使用经方的专家吗?我回答:印象当中没有了。
您诸等“高谈大作”连续出版,想百年之后,还有何人认识张仲景?
还望您高抬贵手,放张长沙一马!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0-24 14:54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岂敢称专家,请勿抬举。我的实用主义不通吗?去问问病人。他们会宁死只找一家看病吗?阁下或至亲得了重病,找西医看不好,不去找中医吗?反之亦然。(报同道所具病例不是先找西医没看好,才找中医吗?)中西医同治的也不少见,我几乎天天碰到。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3-10-24 16:31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肖先生读您的书很受启发,可以了解一些常规书中没有的东西,对于您的桂枝汤新解,我是比较认同的,我是从经典的另外一些证据领悟的,可谓异曲同功。其实这种中西结合对大家理解经典是有裨益的,只不过不要照搬西医的理论去指导中医的临床,在中医临床中还应坚持辩证论治。希望以后多多得到您的教益。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10-24 17:48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10/24 05:4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肖红2003/10/24 02:54pm 发表的内容:
找西医看不好,不去找中医吗?反之亦然。(报同道所具病例不是先找西医没看好,才找中医吗?)中西医同 ...
这是病人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不懂医,可能你家的病人得病了,才一定会先西医,后中医,最后再中西结合。
我看,您对中西结合的方式方法都不懂,中西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的问题,二者各有长短要看怎么结合和利用。
另外,愚看您的这些理论(包括桂枝汤)并没有任何新意,反倒发现不少的问题,这和你我看问题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愚以为,您站在西医的角度上,是根本就理解不了中医的种种问题,所以,自然就得出种种怪异的结论,这种怪异的结论聚集的多了,就汇解成你所谓的:新解。
这种“新解”对于你无所谓,可是要编成书流传开来,危害还是相当大的。
余还有不解的问题,就是你每次都要拉出刘渡洲先生做做幌子,每云:刘渡洲看过此论文,看过此书......真是可发一笑!看过如何?没有看过又如何?何必在这里扯上刘老?
此贴专门是针对你的学术所谈,于他事无关。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0-24 18:21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抱残守缺同道:既然所见略同,那便是同调了。拙见有何不妥处仍请赐教。很多问题是可以殊途同归的。拙作中提到早有学者提出略同见解。连文章名也一样。但认识途径几乎完全不同。在中研院不难借到那本书。其他拙见也请随时批评。我现在手中几乎没有书,把过去的存书拉一车回乡下,不但无处放。还怕有时再拉回去。所以象五苓散和猪苓汤(散)这样的问题暂时无法查找。亏您提醒,今后可能有时需要请您帮忙查找或请教有关问题。我看的似乎不是《金匱》,想不起来了。个人的书即便比较多还是不足以真正做学问。所以现在卖的多数是陈货。见笑了。
我是极力主张辩证论治的,尽管实际上不一定掌握得好。不久前网上有人给了个“硬皮病”——只有病名,求助。有几位同道竟然开出方子来。我比较客气地提出怎么忘记了辩证论治,求助者用心可疑。那个求助才被删掉。故您看不到了。
既然看过《新解》,其余拙作您也容易看到。比如《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内径时代》等。其中难免偏颇,有的是愤世直言。若有瑕看过,也请批评。

作者: 肖红    时间: 2003-10-24 18:34
标题: 从病例谈蓄水证——兼与肖红先生商榷
五同道:病人的要求就是社会需要。难道医生应该无视社会需求!请勿再附骥尾而行千里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