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打印本页]

作者: 荆山卞和    时间: 2004-12-10 19:47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一)
    作为不同于西医的医学模式,中医固有理论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从四个角度观察人体,交织使用。
    一是形器论。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器官说中有营、卫、津液、脏腑等概念,以物质在器官中的传输、转化即物质的机械关系说明生理与病理。这里的概念都是用“黑箱系统辨识法”虚拟的功能组合,多是指解剖所见而命其名,故称“虚指”。
    形体说就是人体任何一个可以辨认的局部,都有全身的代表点,是全身的缩影,形体说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因为其机制可用“精”的转输过程来说明,故也属物质机械关系。形体说讲的是人体的“全息”现象。
    二是脏象论。分为五行脏象说与四象脏象说。二者大同小异。其中的概念以五脏为核心,其它组织器官功能则“取象比类”分别隶属于五脏之下,用五行的生克或四象的阴阳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五运六气”是脏象说的分支。“运气七篇”是《外经》的残篇。器官说不可与脏象相混)。
    “五行”的实质是代表事物周期的五个阶段,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五行。脏象论是从时间角度,运用生命现象的时间机制观察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
    三是经络论。它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故用三阴三阳命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是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医学模式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功能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脑科学或信息学入手。
    四是气化论。其中只有四个概念即精、气、神、形。这是人体总体状态的四个层面。它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是一种系统方法。气化论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简单的。气化论是气功的理论基础。
    所谓“阴阳学说”,分为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后天阴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必须应用的工具,在四部中各自的具体意义不同,如形气论以内、外、上、下等分阴阳,脏象论中把五脏分阴阳等。后世也把阴阳直接用于辨证,这就是“八纲辨证”。后天阴阳就是所谓“对立统一”,它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甚少,怎么能侈谈“根本规律”呢?阴阳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认识必先比较、区别,由此产生阴阳这样的成对概念。阴阳可以代表任何被认识事物的有差别甚至拮抗的两个方面,都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孰阴孰阳要看你想用哪种属性作比较。
    至于先天阴阳则是绝对的,生命体永远以阳为主导,而无生命体永远以阴为主导。先天阴阳是宇宙间两种根本势力,阳是秩序化,阴是混沌化。说到底阳就是“负熵”,阴就是“熵”。宇宙间确实有这么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起作用,而后天阴阳却不是这样。《内经》所说的“天地之道”就是先天阴阳。
    在《内经》中,用先天阴阳说明人体的生、长、壮、老、已,主要用于气化论。张景岳在“阴阳有余不足”问题上与朱丹溪有冲突,实质上是因为两种阴阳的混淆,而没有真正的矛盾。
    以上内容都存在于 《内经》之中,要注意的是同名概念如“气”、“血”“水”等在四部中内涵不同,必须有所辨析,这并不困难,例如,“水”、在脏象论中讲“肾属水”是五行的水行,在器官说中“肾主水”是体内基本物质水液。
    张仲景严格承袭了内经模式,它用脏象论辨六气病症,用经络论辨伤寒热症,用器官说辨杂病。特别是其用药规律,都是以器官说为依据的(由于四部交织应用,每一部中都存在其他三部的概念,所以,经络或脏象辨证就可以按形气论用药。)
    后世医家多是以经验积累为主,理论上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哲学背景从道家转为儒家,理论出现了扭曲、混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辨析,仍可以在内经的四部框架中找到应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有各家学说的不同,中医仍然是统一的。
    《内经》中无一字是“糟粕”!!!这个医学模式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与西医雷同,所以不要在《内经》中找什么“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类的西医模式。
    如果将《内经》理论框架展开、张目,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它是如何的博大、如何的精深。它逻辑之严密、概念之确切,令人拍案叫绝!
   
     jingshanbianhuo@sina.com
   
     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续一
     
     这个框架是打开中医宝库大门的钥匙,通过微启的门缝,我们隐约可见到一个金碧辉煌的科学殿堂。但这扇大门实在太沉重了,我个人无力开启。正应了网友的一句话:“中医尚未振兴,同志仍需努力”。
    “框架”中提到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全息现象,时间生物学等多处与现代科学接轨之处,但这些只能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却不是我们的首要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把本来应该统一、严整的中医理论重新整合起来,让世人看到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改变那种“理论信口编,治病靠经验”的现状。
    清除滥贴的哲学标签,我们干自己的事,哲学家们只能评论我们的成果,事后诸葛亮,更何况西方哲学对中医没有什么影响,那些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哪个是在哲学指导下获得的?如果中医不摆脱“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辩证法”等“紧箍咒”,累死也不会现代化,胡适大师曾说: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
    所发前篇虽有人赞同,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则“不敢苟同”,例如“《内经》无一字糟粕”,或问《内经》中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列星,人有牙齿……”这难道不是糟粕吗?这虽不是精华,但决不是糟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理方法,是让当时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遵循共同的规则”这一命题。按当时的民众知识水平这是最聪明的宣教方法。过去工人运动的倡导者曾以“工”、“人”二字连接起来就是天字来宣传群众的,用的同样是比喻方法。
    “比喻”是《内经》时代常用的说理方法,很多寓言成语多是出自这个时代,对于有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就不必费此周折了。《内经》中的比喻的内容与理论的本身有明显的鉴别方法:即比喻的内容绝无应用之例。没有根据日月之蚀、流星陨落去诊治目齿之疾的。而理论本身的内容,如“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却是脏象论的依据。我说《内经》中无糟粕,此话是认真的,负责的。
    另外,有人说,阴是物质,阳是功能。此说没有区分先天还是后天,即或是后天阴阳也不能这么说。如“胃主受纳水谷”、“肾司二便”,能说肾与胃这两个器官(物质)为阴,而“司二便”和“受纳水谷”这两种功能是阳吗?物质与功能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没有共同属性,用什么去区别它们的阴阳呢?还有人在“肾主骨生髓”之后加入“髓能造血”来冒充中医理论,如果是这样,作为
“髓之海”的脑岂不成了最大的造血器官?以上二者都是不负责任的信口编造,看来中医理论也要打假。
    当前,关于中医理论最好的一本书要算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其内容虽然没有造假,又力求严整,却还是没有体现出中医理论的本来面貌。难怪作者在书中连连有一筹莫展之叹。中医固有理论的框架结构——(续二)
    框架四个部分加上阴阳论共五种理论,故此框架可称“四部五论”。
  四部中的形器论。形体说的内容有:在人的面部有一个人体形状的分布区,尺肤(前臂内侧)有全身的代表区,以及寸关尺分部等,后世还出现了耳针、头针等皆属于形体说的内容。“上竞上,下竞下(竞者,比也)”说的就是局部的远端代表整体的上部,局部的近端代表整体的下部。
    据“人始生,先成精……”“形精之动犹根本与枝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经文可知人体充满着“水”这种基质,肾中先天之精生成形体,已生成的形体又产生各自的精,这诸多不同的精随水入肾,在肾中合和,又随水而至各局部,如此往复,结果是各局部都有全身其它部位的精(全息现象),而肾精是由全身各部之精汇聚而成,故可繁殖。
    器官说的内容是:胃中水谷腐熟之后,分为营、卫、津、等从上、中、下三焦而出,各行其道,并衍化出如:液、血、宗气、髓等。这些是以物质命名的功能组合,如“血”与西医模式中神经有关,《内经》有“指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人卧而血归于肝”“血者神气也”可证之。“宗气”是由营、卫天气相合而成,其功能与西医模式心搏有关,《内经》有“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也再动”可证之。“心主血脉,并不相当于西医模式的“血液循环”而是用其解剖形态指代精神与神经的关系。至于各种物质之间的衍化次序则是说明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形体说与器官说都是假借(虚指)某种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说明生理病理现象的,故统称形器论。
  脏象论就是用“五行”和“四象”来说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时间关系。机械关系好理解,那么时间关系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过程,有始有终或是呈现周期性,无论周期的长短是1秒还是1年,每个周期都可人为的分为四个或五个阶段(相位)。以五行为例,事物在这五个阶段中表现是不同的,事物的功能特征总是在某个阶段表现最强,这个阶段是它的功能相位,按木、火、土、金、水次序,功能相位在哪一行,这个事物就属于哪个行。借用西医模式的红血球来说明一下,把红血球的生命的周期按五行分五个阶段,它是在将要开始消退的时候细胞核消失,这才有了携氧功能,是第四个相位,即五行的“金”行。“肺属金”所以肺不只是“司呼吸”还是“气之本”。中医模式中没有红血球,但是通过现象的观察知道呼吸之气应该有个根,所以才有气之本这一说,“本”在于肺。脏象论的五行归类就是这样归的,这就是五行(时间)机制的实质。但中医模式并不象西医了解红血球那样的具体,对那些虚拟的功能组合是用观察“象”(某种特征)的方法掌握其五行所属,然后归类,这种是“取象比类”。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全身的所有功能组合(用解剖所见命名)分为五大系列,这就是五行隶属。同属于一行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在时间上同步。不同行者,互相制约。相位相连的有相生助关系,相位相间隔者有克害关系,即所谓“同者盛之,异者衰之”。(同样的外在条件同一时间,有利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彼这就是相生,若利于此则不利于彼这就是相克)。
  至于说,五行是五种物质,那是前期五行,邹衍(齐国稷下学者)之后,五行学说已发生了质变,已不代表五种物质,《内经》应用的是邹衍之后的五行。
  
    经络论与气化论,因比较容易理解在这里就不谈了。但要注意的是《内经》中有用经络循行路线作为标志的内容,如营的运行路线,十二皮部等并不属于经络学说,如果混淆,这个框架就不清楚了。《内经》理论的逻辑有如数学,容不得一个符号的差误。另外,气化论中的关于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阐述,且不可认为子虚乌有,我们的祖先是诚实的。近代严格科学测试也证明此类生命现象确有其事,尽管我们还无法理解它。
  前文提到后世医家对理论的发展是扭曲的,这里举个例子说明。金元四家之一,刘完素著《素问病机玄病式》引《内经》“病机十九条”为理论根据,它的理论卓有成效,却与病机十九条无关,它是望文生义的引用,根本不知道十九条的意义,它回答不了诸如为什么不是十八条或二十条,为什么火热居其九,却没有燥,为什么如此排列等问题,以为是十九条是随便罗列的。“郢书燕说”是给它最恰当的批注。如果找到它的理论与《内经》真正的承袭关系则不失为对中医理论的重大贡献。如果不去寻找则扰乱了后人对理论的掌握。
  中医理论虽然秩序井然,但错综纷繁。考据之繁琐,论证之曲折,更有本人尚未弄清的诸多问题,所以不能在此详论。
  重申基础理论,展现出它固有的科学本质,使之与临床不再脱节,这是中医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现实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是打破潜意识中把西医模式作为“榜样”的思维定式,不妨来个“脑筋急转弯”。有志于此者,请联系:邮箱:jingshanbianhuo@sina.com  电话:0432-779824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年且垂暮,被褐怀璞,乾乾夕惕,惧彼永沮。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点击有关中医的栏目,尽是困境、低谷、彷徨、悲情……。现在确实是中医存亡的关键时候。网友指出的种种败亡征兆条条真确。
    如何来解决问题,挽救中医呢?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政策上。且不说“红头文件”的神力已有些过气,那是在原始、简单的社会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就说已有关于中医的政策,都是出于保护目的所采取的临时应对办法,十分宽容,甚至是放纵,使中医界产生那么多的专家、名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却没有使中医本身有真正的发展(中西结合除外)。以至在社会急速发展要求统一、和谐的今天,“中医学”终于暴露出它的致命弱点——基础理论。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所有侵害中医的现象中,有许多是政策所不能管或管不着的事,你不能制止中医学生去学习西医,不能制止西医去研究中医等,不能用政策去损害其它方面。那些与政策有关的因素,也是涉及面甚广,什么样的政策、法规都难以全部覆盖,何况中医要走向世界,政策是不能出国的。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再出台更进一步的保护性政策,那是无法执行的,是政府敷衍塞责,让中医自生自灭。
    那么,怎么制定管理性的中医政策呢,这首先要给“中医学”定位,它在社会经济文化中是处于什么地位?是哲学,还是自然科技,是技术类还是民间杂耍?
    如果说中医学是与西医同样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并且如同中医人士所论证的那样,与西医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从西医角度证明其科学性,更何况,中西医结合的成就有目共睹,现在也没有那位中医能离开西医的诊断。那么,让中医与西医合并,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一个统一的医学模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什么怕被“消灭”?
    如果说中医与西医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只能是基础理论方面不同,药物是没有中、西医之分的,同一种药物,按谁的理论使用就是谁的。
    中西医理论不能统一,又不能抛弃,那么就请拿出一个规范、明朗、纯正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据,是要经得起答辩的,不能象现在这样,诡辩式的怎么说都有理,要体现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还没有那门成功的自然科学不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
    强调中医学“特殊”,总不能特殊到人类社会以外去,那就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真到人类社会以外去寻找它了,民族感情也无能为力。
    还有人说:“有效就是硬道理”。“有效”是客观的事实,但它只能保证中医在最低层次的存在,是处在民间杂耍的水平,单凭“有效”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仅靠“祖传秘方”无异于乞讨的工具。秘方、有效方被西医药理学破解是它的最终归宿,对中医学的继续存在没有任何裨益。
    中医学受到多方面的侵凌剥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就虚在其基础理论错乱不堪,底气不足。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回答:“古人就那么说的,不要钻牛角尖,要领会精神实质”。连古人为什么那么说都不知道,怎么领会精神实质,“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火车”哪个不是钻牛角尖,科学就要把牛角尖钻透。这就难怪中医学生热衷于学习西医了。一谈“阴阳”就讲辩证法,一谈“五行”就讲唯物论,还说“古人落后”,学生说:落后你还让我们学?我们又不是学哲学的。
    中医学如果是科学就不需要过多依赖政策,没有那门自然科学是靠政策而存在的!现代天文学在“政策”的残酷迫害下仍然发展起来了。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唯一出路。
    请掌握中医命脉,有权阐述与解释中医理论的名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要再向政府推诿,误导民众。不要与那些“乘华轩,峨高冠,窃虚誉”之流为伍。


作者: xiaomaoqians    时间: 2004-12-12 19:08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大人.我把你的文转走了。你文中的邮箱地址以及你的ID我都有保留。可以么?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4-12-12 20:59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是正确的.
荆山卞和 老师绝大多数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有一点中医基础理论最重要的原理核心问题,你却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性.
   没有中医核心原理,那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就象你所说的人问"某中医基础理论"是根据什么得来?回答不了,还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中医核心原理跟现代正确知识原理是一致的.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医学者不精.中医核心原理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抛开它中医就真得完了.
   "《内经》中无一字是“糟粕”!!!这个医学模式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与西医雷同,所以不要在《内经》中找什么“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类的西医模式。
   如果将《内经》理论框架展开、张目,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它是如何的博大、如何的精深。它逻辑之严密、概念之确切,令人拍案叫绝!"
   从以上的字里行间可看到老师的作学入深细,对古医经有相当研究和受益.但再往上登一层,就会看到更广的天地.
   今天中医自身的问题:"千条支流去无向,不知自身何处来."就象失去父母的傻大孩,不叫人心碎?????????
    我是出自内心对中医学的探讨,荆山卞和老师学生以后有不懂之处,还望老师指点.        ajian01@2594229
作者: 真通    时间: 2004-12-12 21:59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废话连篇,你这才是误导民众.
作者: 荆山卞和    时间: 2004-12-13 14:23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本人帖子中有些过激言辞,不恭之处请谅解。因所指是中医界上层某些人士,故未多加谨慎。正像,孔子曰:“狂夫之言圣人择之”。
zajian先生所言的“原理核心问题”,请明示其所指。
我所说的中医基础理论,即把现有的理论进一步规范、整理、补充,使其固有的逻辑性完全显示出来,形成一个框架,让有志于研究理论的同道心有所用、力有所使,以共成此业。
此“四部五论”框架的根据完全在《内经》之中,是据其原文,并非用“领会精神实质”即古人的“微言大义”方法。因在下学识偏狭,有理解不当、考据不足之处,请同道教正。务使一个本来就具有全部自然科学属性的中医理论,不被湮灭。
当前中医基础理论中强调的“整体观念(来自巴普洛夫学说)”、“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等,这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为中医求得一条生路的自我贬低。其用心之良苦在下由衷敬佩,而现在则没有必要保存这些“紧箍咒”。至于“辨证论治”,则是巧妙地故意混淆“辨”、“辩”二字,让当时的政治领导人以为是在宣传“辩证法”,其智慧可与歧伯相比。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精髓,也是当前中医的仅有抓手,没有它中医早就气绝身亡了。但辨证也要以基础理论为根据,有些中医辨证不精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规范的基础理论。解决当前的问题,还得从基础理论入手,说中医特殊就在于不易被理解、容易被误会,这才需要政策的保护。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生、逆之则亡”,我们只能暂时有限度地强调特殊。
本人对自己所说的任何一句话负责,错了就改。

作者: xiaomaoqians    时间: 2004-12-13 17:50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大人,虽然偶素先斩后奏,还素希望听到您肯定的答复.否则偶转着8开心的说。地址:
http://www1.hotqq.com/cgi-bin/mybbs/y/yingsu/mybbs_index.aspx?id=0x49412700
作者: 真通    时间: 2004-12-13 21:59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能够发觉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应该离完善不远了.但愿能更完善.
作者: 华佗再世    时间: 2004-12-13 22:12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内容没看,光这标题,我绝对支持!!!


现在的中医半吊子太多了!还容易自以为是!误人误己!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字字珠玑,读十次就有十次不同的收获!
作者: 荆山卞和    时间: 2004-12-14 10:41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大人”称谓,实不敢当。若能转贴或保持联系,甚好!无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惭愧!
作者: xiaomaoqians    时间: 2004-12-14 18:47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多谢大人了~~大人表谦虚~~~偶很欣赏您的大作~~~
转载地址:
http://www1.hotqq.com/cgi-bin/mybbs/y/yingsu/mybbs_index.aspx?id=0x49412700
作者: 荆山卞和    时间: 2004-12-15 16:41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自“独尊儒术”以后,“儒医”逐渐成了医学的主流。为理清中医理论的脉络,必须澄清一下儒家在理论方面(暂不谈其在临床方面的功过是非)所起的正反两大方面的作用。
由于儒家有“尊经”传统,不允许擅改经文,又长于考据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经典古籍。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有“阐发微言大义”的习惯,即择取经文的只言片语,望文生义地解释借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加自己观点的分量,尽管所论不差,却扰乱了人们对经文的理解。举个医学以外的例子:《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子夏一句自勉的话,“优”是“优游”即宽松之意,意为做事有闲暇要学习,学习有余力要做事,即孔子的知行统一的思想。隋朝以后,为了证明科举制度是祖宗之法,就断取后半句,并把“优”解释为“优秀”,从而出现了现在“学习优秀就可当官”的“学而优则仕”,前半句无法解释就弃之不用。
儒医发挥了文字记录的专长,保存了大量的经验医案,真可谓“汗牛充栋”,对中医学不能不算是一大功劳。但是,儒医把“阐发微言大义”的治学方法也用到了医学理论上,到张仲景为止,以后的中医学理论很多都是这样产生的,逐渐使中医理论失去作为科学理论的功能,为人们把中医学称为“经验医学”提供了口实。历史虽然如此,我辈却不可善罢甘休,拚死也要争回祖宗的光荣。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4-12-15 21:31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我写得如此辛苦,却说什么没有默认主页,没能上传????????????????????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4-12-15 21:32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是为什么??????
作者: 一牛吼地    时间: 2004-12-15 21:45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下面引用由荆山卞和2004/12/15 04:41pm 发表的内容:
自“独尊儒术”以后,“儒医”逐渐成了医学的主流。为理清中医理论的脉络,必须澄清一下儒家在理论方面(暂不谈其在临床方面的功过是非)所起的正反两大方面的作用。
由于儒家有“尊经”传统,不允许擅改经文, ...
同意!好!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4-12-16 20:45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你能以儒家之学与医学之理互渗,摆脱表面“相”的约束。是得益于中华古文明渲陶。也正因为事物的道理存在内在的相同性。所以中医学的各基础原理同样存在着内在的相同性——核心原理。它是中医学的源头和指导思想。《内经》和《难经》都写得非常清楚,但要悟透却是件难事。如果失去它就象那位先生形容的“半吊子”。核心原理就是最终的理论依据。最终的理论依据也称之为“哲学原理”。
老师要以儒学来引领中医学同样是“用心良苦”。儒学延发于孔孟,孔孟受益于“易学”。孔孟运用“易理”侧重于教育、伦理、治国,而非医学。因“理是相通”的才会有这种混淆。“易理”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天文、地理、医学、教育、伦理、治国、军事、养生、拳术、农商、建筑。。。。。。时至今日都还在养育着中华儿女。只是在清朝末期才开始被以抛弃。但正确的理论(真理)永远不会退色。中医学的核心原理就是“易理”。《内经》和《难经》的每章每句都是以“易理”的“阴阳五行论”逻辑思维方式描述的。《内经》和《难经》不论是什么年代所出,但都离不开中华古文明的历史洪潮。
再一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式。以运用几千年,怎么是来自某学?如果是拿来比喻也无妨。中医理论核心原理的完善科学性是当今任何残缺学问不能比试和代替的。但它的深入是需要有学之士来延发的。
只要中医理论核心原理的完善科学性得以正确的论证,中医学的各基础原理自然得到规范与完善。   
              “仰望不识顶,俯视尽收底”
愿彼此间的探讨有所得!
作者: 荆山卞和    时间: 2004-12-17 11:48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伤寒六经
前文谈及“阐发微言大义”把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阐发殆尽。这里再举一例:
仲景伤寒六经之说,经数十家注释,在临床方面所收颇丰,而在理论方面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发幽阐微”使其愈加玄奥晦涩,今人无所适从,不得已又分为广义与狭义。试想,仲景作书为救世人,唯恐难懂而行文颇为平易近乎白话,怎么会故作“微言”而让别人去发明大义呢?况且身处众多亲属丧亡之际,又有何心思去作“朦胧诗”。
其实,“伤寒”二字,就是伤于寒冷,因顶风踏雪冒雨涉水而受冻(按西医说法,寒冷刺激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寒邪最盛杀厉之气”,故可启动“六经抗病机制”(本人造词,可美其名曰“新概念”)。此机制启动后,一日一经,六日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太阳经虚,则在第一、二日内(24小时)出现头项痛、恶寒、脉浮等太阳证;若太阳不虚而阳明虚,则在第二、三日发病,病起即出现发热、多汗、脉大等阳明证;若太阳阳明不虚而少阳虚,则在第三、四日发病,病起即现往来寒热、脉弦等少阳证;……。这就是说,病人如果出现症状,询问受寒之日(患者自己当然知道),便可知是何经之证,或已现六经之证可问受寒之日而佐证,这是一种极为简便可靠的初步诊断方法。
若是寒邪逐经传递,则当是发病第一天见太阳证,第二天转为阳明证,第三天转为少阳证,……。为什么古今医案伤寒大家未见到一例如此病证?可见,“伤寒传经”是由“六经抗病机制”所决定的,并非寒邪自传。
一二日、二三日等日限在仲景书中频频出现,为何诸多注释家中极少有人认真对待?可能是枯燥的数字无“幽”可发,但这个日限却是读懂仲景书的“关键词”。
细阅《伤寒杂病论》可知“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经络论的六经说。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
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如何解释,则要首先测定其存在,这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表面上看,它有点像“潜伏期”)。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作者: 荆山卞和    时间: 2004-12-19 15:39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关于“病机十九条”
本人总是指责儒医的过错,自己感觉不好意思,儒医毕竟是我们的先辈,为中医学立下了大功,“余何斯人也,……”。但是,既然认为中医是科学,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术,还望先贤见谅。
因前文“框架”提及“病机十九条”,这里继续把它说清楚,以免虚言诈语之嫌。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我这里并非有意苛求古人,而是为了找回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不得已而为之。在这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医工作者,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
以后再也不说了。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4-12-19 21:20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下面引用由荆山卞和2004/12/19 03:39pm 发表的内容:
我这里并非有意苛求古人,而是为了找回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不得已而为之。在这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医工作者,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
以后再也不说了。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支持作者!向先生致敬1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4-12-23 16:39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洋洋之言,皆为其论,条析缕辨,皆见其理,只是“理论”却非“中医基础”
作者: wonghaishui    时间: 2004-12-23 18:10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终于有人强调基础。
  不通灵想搞基础,犹如痴人说梦。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5-10-23 22:52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下面引用由wonghaishui2004/12/23 06:10pm 发表的内容:
终于有人强调基础。
  不通灵想搞基础,犹如痴人说梦。
洋洋之言,为论,条析缕辨,见理,只是“理论”却非“中医基础”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5-10-24 12:00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从理出发儒家之学与医学同出于“阴阳五性学”理论的思维之下,绝没有以儒主医。
从时间历史分析。医学早于儒学。
但荆山卞和先生对中医的认识还是较为全面、正确的。
你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也是非常好的。
“几十位专家”的人选有谁来定?知识产权(因中医基础理论实质知识是属国家机密。虽然目前国家没有如此规定,但以我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就能清楚得明白她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些进一步的问题。这都需要国家的重视。。。。。

作者: 含灵普渡    时间: 2005-10-24 14:31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中医理论需要反朴归真,几千年来,中医理论被许多人利用,儒释道巫莫不借中医理论来宏扬其法,还中医以本来面目,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非常困难的,统一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清那些是中医的原旨,那些是附会,这些工作需要我们来做.
      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并不矛盾,辨证法也并不是政治专用,必须明白什么是辩证法,全面的,多角度的看问题,这就是辩证法,"相对论"的产生,就是辩证法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中医的返朴归真也要防止盲目复古倾向.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5-10-25 09:36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这个贴子最后由奔三在 2005/10/25 09:47am 第 1 次编辑]

自古以来“医”被冠为“方术”,“儒医”是后世有的称谓,医论总是以“儒”的语言来论辩医理,然而,中医基础思想与体系究竟与何者渊源最深,其关键应在一个“方”字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5-10-25 10:15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完善的人生观: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实具进。
  为了学习、工作、生活得更好,都离不开她。
  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层次的人,是看不到理性认识的作用; 没有上升到“理实具进”层次的人,是不能“鸟视”全局的变化,总是检了瓜子丢了西瓜。这一点也是中医内部矛盾的主要因素。
作者: 山泉    时间: 2005-10-30 15:01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zajian 你说中医理论治病的实质是国家机密?何以见得?普通人就不能研究了?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5-10-31 09:54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引用山泉先生“zajian 你说中医理论治病的实质是国家机密?何以见得?普通人就不能研究了?”
你理解错了。
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质每一个人都可以研究。但有些中医基础实质理论知识能达到国家机密的程度。
作者: 山泉    时间: 2005-10-31 11:36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zajian 先生:请问如果是个人的研究域发现了中医基础理论治病的实质,应怎么办?是报国家什么部门,还是杂志发表。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5-10-31 15:14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中医基础理论治病的实质并不复杂,可以很随便的处理。
但那些能达到国家机密的程度的中医基础实质理论知识最好是由国家来处理。但目前国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应该也没有处理这方面的政策方法。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5-11-22 11:17
标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希望《中医学基础理论正确性的现代科学证明知识》在广大网友的支持下正式重见天日
    本人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思考、探索,在三年前解开大部分人体脏腑的生理实质;脏腑间的生理关系实质;经络实质。在此基础上三年多来不断解开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绝大多数奥秘和人体中医药用药规律。完全符合现代正确的科学知识。
  由于不明白我们国家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和因其中的重要性。所以一直搁置没能正式发表。我衷心希望广大的网友出出注意。让中医正确的科学知识早日重见天日。为民族、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也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拓宽道路。
希望大家提提意见该如何处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