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打印本页]
作者:
悟
时间:
2005-1-20 18:40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病例1:李**,男,70岁,教师,2004.8.17诊.心悸半年余.半年前因情绪不畅后突发心悸,于地市级医院,诊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胃十二指肠瘜室"收院治疗,好转出院.在家中经常服用"鲁南欣康,倍他乐克,依那普利",效果尚可.愿服中药,以达治本之目的.刻下:偶发心悸,尤以情绪不畅时为甚,胃脘胀满不舒.大腹饥饿时疼痛,不欲饮冷,进食寒凉之物则胃脘不舒,面色黯淡,声音洪亮,舌纯白,遍见瘀斑瘀点,苔薄腻,脉双寸关浮弦,右尺沉,左尺细.
病例2:李**,男,42岁,2004.12.12诊.一个月前因情志不畅,继之进食凉酒,而发心悸,冷汗出,手足厥冷,口唇青紫,血压高达240/150mmHg,遂住入地级医院,以"原发性高血压,阵发性心悸,神经官能症"入院.现症:畏寒,形冷,纳食不馨,进食即发脘痞,呃气频频,发病时即觉双胁肋部气冲至胃脘,神疲思睡,寐而不安,头痛如昏蒙不清,耳中鸣响,偶有心悸,右胁肋疼痛,左胁胀满,既往"胆囊炎"病史两年余,舌纯白无红,苔薄白微腻,脉浮弦有力.
上两例病人,余接诊后,观其脉证,察其病位,辩其病机,视其方药,心有所悟,对中医精髓感之甚深,今日由于时间原因,其理法方药择日另发,望同道有感不吝赐之.
作者:
草泽医
时间:
2005-1-20 19:38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蒙一下,痰饮症状比较明显:
都用苓桂术甘加二陈汤、吴茱萸。
作者:
starcraft
时间:
2005-1-20 20:51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无非土败木贼,草泽医先生的也可服。
作者:
柳井围棋影雪
时间:
2005-1-21 00:12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1.四逆散合附子理中丸
2.四逆汤
作者:
知止居士
时间:
2005-1-21 09:05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1、附子理中合当归四逆
2、小柴胡合五苓散
作者:
糊涂先生
时间:
2005-1-21 22:42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病例1 宜温阳散寒,行气化瘀
作者:
悟
时间:
2005-1-22 20:49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请同道多多指教.
作者:
MN
时间:
2005-1-22 23:25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行吗?
作者:
悟
时间:
2005-1-23 22:45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悟在 2005/01/23 10:46pm 第 2 次编辑]
病例1:思其病应属胸痹,病机为阳虚内寒而致气滞血凝。治则:温阳散寒,化瘀行气。方取金匱人参汤合薤白瓜蒌桂枝汤加附子。嘱停服西药。两剂取效,继守原方调服之。服药约三十余剂,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2:腹诊,其诉说心悸部位,方知其当为胃脘,而为心下悸。其病又非属心悸,似觉当属金匱所言心下悸。其病机为内寒盛极,气机不畅。治法为温阳散寒,化瘀行气。方药同上例病人,六剂而悸动全消。
思其上两例病人,其病位一在心胸,一在胃脘,均属悸动,而实非相同。但病机均属阴寒内盛,气机不畅。所以治则方药均亦相同。实合中医之异病同治之奥旨。此其一也。
仲景先师于《金匱*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胁下逆抢心”之症状描述与第2例病人的“双胁肋部气冲胃脘”相合。而方药亦合,取效亦佳。可见仲圣之精妙之处。可说经典著作不仅可作理论指导,同时亦可为临证津梁也。此为拙见,敬望各位同道正之。
作者:
柳井围棋影雪
时间:
2005-1-23 23:05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胆胃腑实热,肝脾脏虚寒,两方合用,可加深理解经方,谢谢好病例好分析。
作者:
柳井围棋影雪
时间:
2005-1-23 23:13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从病机切入好,还是方证药证切入好,请高手说说
作者:
莫名
时间:
2005-1-24 20:30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殊途同归
作者:
悟
时间:
2005-1-24 21:26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诚然
作者:
lw121
时间:
2005-2-1 11:21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病例一:因为病情以情绪不畅时为甚,而兼以淤血,故以丹参饮为主加减
病例二:心阳不振,心虚胆怯 治疗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作者:
莫名
时间:
2005-2-2 18:28
标题:
[原创]病例二例
病例1:思其病应属胸痹,病机为阳虚内寒而致气滞血凝。治则:温阳散寒,化瘀行气。方取金匱人参汤合薤白瓜蒌桂枝汤加附子。嘱停服西药。两剂取效,继守原方调服之。服药约三十余剂,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2:腹诊,其诉说心悸部位,方知其当为胃脘,而为心下悸。其病又非属心悸,似觉当属金匱所言心下悸。其病机为内寒盛极,气机不畅。治法为温阳散寒,化瘀行气。方药同上例病人,六剂而悸动全消。
思其上两例病人,其病位一在心胸,一在胃脘,均属悸动,而实非相同。但病机均属阴寒内盛,气机不畅。所以治则方药均亦相同。实合中医之异病同治之奥旨。此其一也。
仲景先师于《金匱*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胁下逆抢心”之症状描述与第2例病人的“双胁肋部气冲胃脘”相合。而方药亦合,取效亦佳。可见仲圣之精妙之处。可说经典著作不仅可作理论指导,同时亦可为临证津梁也。此为拙见,敬望各位同道正之。
楼主已发方药.楼上的先生能费心点评一下吗?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