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张沛虬治疗危急重证验案 [打印本页]

作者: cai8209    时间: 2005-6-11 16:57
标题: 张沛虬治疗危急重证验案
张沛虬治疗危急重证验案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张子久  (315040)

主题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药疗法  支气管扩张/中药疗法  肠梗阻/中药疗法  @张沛虬

张沛虬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他对疑难杂证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就其对危重症的治验介绍于下。

1、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叶某,男60岁。患者原有发作性头痛史,病历3年。近旬来头痛如劈,颈项板滞,呕吐。曾在就近医院诊治,经检查诊断为“珠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时头痛项强,不能转侧,其痛时恶心呕吐,甚则神识不清,四肢抽搐。T37.6 ℃,血压170/100mmHg,白计14000,中性粒细胞80%,舌光红,脉弦细。患者年届花甲,肝阴已亏,肝阳暴张,阳亢风动,上扰巅顶,症情危重。西医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诊断:头风(肝风上扰型),治以平肝潜阳,滋阴熄风。处方:羚羊角粉0.9g(分吞)、生石决明30g(先煎)、钩藤15g(后下)、丹皮10g、广郁金10g、生地15g、黄芩10g、广地龙10g、炙全蝎3g (研吞)、炙蜈蚣3g(研吞)、炙甘草3g。3剂后头部剧痛稍减,呕吐也止,四肢抽搐程度明显减轻。惟左目模糊,颈项仍感板滞,身热口渴,大便3天未行,小便不爽利,舌红绛而干,脉弦细而稍数。血压150/96mmHg,白计11200,中性粒细胞78%,此风阳化火,伤阴劫液,仍拟前法,加重育阴镇潜之品: 羚羊角粉0.9g(分吞)、生牡蛎30g(先煎)、生龟板15 g(先煎)、生鳖甲15g (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鲜生地30g、川石斛15g、生军5g (后下)、西洋参10g(另煎代茶)、北沙参`15g、炙全蝎3g (研吞)、炙蜈蚣3g(研吞)。3剂后头痛又见减轻,腑气已通,尿稍畅,身热已退,惟颈项仍感板滞,,左目略赤,舌质光绛而干,尖边紫,脉细弦。血压150/92mmHg,白计8200,中性粒细胞72%,阴伤络损,营血两燔,血热挟瘀,拟凉血化瘀,佐以育阴潜阳熄风: 羚羊角粉0.6g(分吞)、生龟板15g(先煎)、生地15g、赤白芍各10g、丹皮10g、 生鳖甲15g (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川石斛15g、麻仁15g、炙全蝎3g (研吞)、炙蜈蚣3g(研吞),用上方加减,继续治疗三个月,头痛消失,精神转佳,血压,血象,CT检查均趋正常.舌虽红但已转润。1年后随访,在家安享晚年。
按:蛛网膜下腔出血属祖国医学“中风”、“头风”等范畴。在其急性发病期应抓住主要矛盾。如病情危笃,临床见证以肝阳上亢,内风肆扰为主时,急宜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滋阴潜阳,并根据患者素体肝肾阴亏的特点佐以滋阴潜阳。由于本病急性期一般以风、痰、火为主,而风阳痰火主要集于身之上部,加之风性主升,火性炎上,因此,釜底抽薪通其腑气,导热下行乃为救治本病之要法,故重用通利腑气、镇潜肝阳、引血下行之品。待腑气得通风阳渐平,则遵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配合行血化瘀之法以和其血络,更用滋肾养阴之品以扶正固本,本病病势较急,病情危重,初期倘出现神志昏迷等现象,亦可配以安宫牛黄丸、紫宝丹等化服。

2、支气管扩张大咯血
王某某,男,45岁。患者反复咯血12年,经多次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10月前因感受外寒,咳嗽痰多,半月来痰中带血,色鲜红或紫暗相兼,5天前因遇事怫郁,半夜突然大量咯血,旋即送附近医院急诊,后经用西药内服和注射后,并观察一夜回家,几天来痰内带血未净,今晨起又突然大量咯血。诊查:血涌量多,血色鲜红带紫,质多稠厚,面赤烦热,T37.℃ ,口渴,胸痛,胁胀,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辨证:痰热犯肺,肝火炽盛,火盛气逆,灼伤肺络,血热妄行。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中医诊断:咯血(实热型)。治法:凉血清肺,通泄宁络。处方:生地30g 、丹皮10g、黄芩10g 、黄连6g 、黑山枝10g 、白茅根30g、银花15g。
上药水煎,日分二次服。另用:生大黄3g (研粉)、参三七3g 、白芨粉6g。上药共为细末,分为4包,每2小时用唾液拌和,慢慢咽服。1剂后,大便日排二次,咯血渐减少,由大量转为痰内夹小量血液,烦热口渴亦有好转,T37℃ ,续进原方3剂。药后咯血已基本停止,因血去伤阴,以润肺养阴,化痰行瘀法以善其后:生地15g 、玄参15g、麦冬15g、南北沙参各15g、党参15g、丹皮10g、阿胶10g(烊冲)、参三七3g(研吞)、海蛤壳15g (先煎)、瓜蒌皮15g、川贝母6g (研吞)、生甘草3g。
服上药15剂而收全功。
按:张老用“上病下取”之釜底抽薪方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血热上冲的鼻衄、咯血、吐血及怫郁于上之火,又以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为多。选用泻火逐瘀止血之生大黄、白芨粉、参三七,定名为三圣散,以小剂量分多次咽服,止血迅速,疗效可靠。生大黄能泻火逐瘀、推陈致新,使离经之血可从大便逐出,参三七止血化瘀,白芨粉止血消肿生肌,三药合用有利于促进创口的愈合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如能配合辨证治疗的中药汤剂,其效果更佳。
根据张老的经验,对本病的治疗须抓住火、瘀、痰三个方面互相夹杂的病理情况。不偏虚火、实火,因火邪灼肺,损伤肺络而致病,故火为本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所以在治疗时,当以清热止血为要。清热需佐以降气,如兼外感者当配合辛凉疏表,如为肺肾阴虚者,则以滋阴清热。止血当配合凉血行血。但须注意的是清热不可太过,以防寒凉遇邪,止血不可纯用炭类药,以防留瘀为患,因离经之血不行,往往又可导致再次出血。止血之后,改用益气养阴,行瘀化痰之法以善其后,,此法一方面可使离经之血得以彻底的排出或吸收,化痰可解除阻塞气机,使肺的宣发清肃功能渐趋正常;另一方面可恢复和增强肺、脾、肾的功能,扶正祛邪,使本病早日得以根治。

3、             肠梗阻
励某某,男,35岁。患者因急性阑尾炎在某医院手术治疗,术后一般情况良好,二便尚通,但大便较为不畅,术后8天出院。出院后旬日,逐渐出现腹部胀满,并伴阵发性疼痛,又去该医院检查,初步诊断为“肠粘连”,翌晨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并出现呕吐,遂就治于中医。诊查:患者腹部胀满自觉有气体功冲,以左少腹明显。阵阵腹痛,饮食不得下,恶心呕吐,腹鸣,四天不更衣,小腹拒按,有进行性加剧趋势,苔黄垢,脉弦数。此气血瘀滞,腑气不通,里实已成。西医诊断:肠梗阻(低位性肠梗阻);中医诊断:肠结症(里实型)。治以通里攻下,方拟宽中承气汤加味:生大黄15g (后下)、元明粉15g (分冲)、川朴15g 、枳壳15g 、生莱菔子30g 、桃仁10g 、木香10g 、赤芍15g。
服上药第一汁后约一刻钟许,曾呕吐一次呕吐物多为中药及食物。2小时后再服第二汁,药后约2小时后肠鸣,腹痛阵作。同时将原方药另煎一剂,得汤剂200毫升左右,对患者作保留灌肠,半小时后,随即排出粪便甚多。便后腹满及腹痛均有所减轻,入夜又排一次溏薄便。第二天患者自觉仍有隐痛,泛恶时作,此通利之下,腑气见通,梗阻有所缓解,续进原方加制香附15g,仍处方二剂,一剂煎汤内服,另一剂煎汤再作保留灌肠。
服上药半小时后排出少量溏薄粪便及大量臭秽气体。腹痛、腹胀、恶心均随之基本消失,自觉有饥饿感,续进健脾和胃理气以善其后:党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3g、姜半夏10g 、青陈皮各3g 、川朴10g 、枳壳10g 、莱菔子15g 、蒲公英15g 、炒谷麦芽各15g。
服药5剂,胃纳见香,精神渐见轩昂,二便通畅,脘腹柔软、平坦。3月后随访已恢复工作。
按:宽中承气汤系张老在临床上治疗单纯性肠梗阻的经验方,由生大黄10——30g(后下)、元明粉10——20g (分冲)、川朴15g 、枳壳15g 、生莱菔子30g 、桃仁10g 、木香10g 、赤芍15g组成。本方由大承气汤为主,加上化瘀、理气止痛的莱菔子、桃仁、木香、赤芍,以增强其泻热通便的作用。本方在使用时,可以同时内服与外用:内服为第一汁服后,隔2小时再服第二汁;外用为另煎一剂,得药汁200毫升,由肛门作保留灌肠,病人取右侧卧位,每日1次或2次。
虽然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肠结症,其临床表现各不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这可以概括为痛、胀、呕、闭四个字。由于该症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结,六腑痞塞,肠道梗阻,不通则痛。因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今用通里攻下之宽中承气功汤,腑气一通,梗阻缓解,则霍然见功。
  本方适用于低位性肠梗阻,其发病在24小时以内,体质尚健者为宜。倘属肠梗阻晚期或绞窄性肠梗阻及其引起之肠坏死、腹膜炎等,则需另行辨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