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打印本页]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9-5 12:11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王某,女,53岁.心悸怔忪,胸闷,反复发作,上月于区中心医院确诊为"窦缓",心率40次/分,惊住院治疗(西药不详,中药为归脾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虽心率达到50次/分,而诸症不减.出院来诊.
  心悸怔忪,胸闷脘痞,纳呆眠差,乏力,阵阵汗出烘热,舌红苔黄腻,显是湿热之证,奈何前医,以温阳补气治之?
  川黄连3克 淡竹茹6克  江枳壳6克  竹沥半夏6克  橘红3克  辰茯苓10克 净蝉衣3克
  黄郁金6克 水红花子10克 焦三仙18克    三剂.
  复诊:心率55次/分,诸症均减,但乏力,烘热汗出仍在,苔已变薄,舌红依然,左归饮合二至丸加黄郁金,水红花子,浮小麦,鲁豆衣.五剂.
   三诊(今日):除仍乏力外,皆愈.心率65次/分.便略干,一贯煎合二至丸加仙灵脾,五剂.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3-9-5 13:41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09/05 05:43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学海无涯2003/09/05 12:11pm 发表的内容:
王某,女,53岁.心悸怔忪,胸闷,反复发作,上月于区中心医院确诊为"窦缓",心率40次/分,惊住院治疗(西药不详,中药为归脾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虽心率达到50次/分,而诸症不减.出院来诊.
  心悸怔忪,胸闷脘 ...
案中隐约可见到叶桂,赵绍琴诸先生之影。于景岳学说体会犹深。正如俞嘉言所说:能变胃而不受胃之变也。此之谓也。
[move]此案非深研三家之术者不办![/move]


作者: qimintang    时间: 2003-9-5 18:15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此类病也可用西洋参
作者: 此项必须填写    时间: 2003-9-5 18:33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下面引用由qimintang2003/09/05 06:15pm 发表的内容:
此类病也可用西洋参
洋为中用?

作者: 小乔    时间: 2003-9-5 18:48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下面引用由qimintang2003/09/05 06:15pm 发表的内容:
此类病也可用西洋参
画蛇添足了。
作者: xulll    时间: 2003-9-5 20:32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先别讲道理,先看疗效会不会,别教条,什么都排斥
王某,女,48岁.原为军医 健康一般 心悸怔忪,胸闷憋气,倦怠少力,20年,
晨起心率40次/分,血压50-30,每日起床后均需活动半小时后血压65-40,有低血糖
纳呆眠差,不敢熟睡,因为会昏獗,其夫复员后任本地防疫站站长,每夜需定时将其推醒
瞩西洋参舌下含服,每日早晚各一片
现两月有余,诸症皆除,晨起心率62次/分,血压65-40,每日起床后活动半小时后血压90-60,低血糖好点,这是病人自己说的,只有睡觉推醒时间拉长
我本来不想写的,其实西洋参对心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西医的结论,中医为什么不用
懒得理?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9-5 20:57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但凡用中药必以病人体质,病情为主,
    阴虚阳盛之人服用西洋参一如酷夏饮清泉,爽!如服人参则好比抱薪救火.
    阳虚阴盛之人服用人参一如雪中送炭,暖!如服西洋参则好比抱冰求温,南辕北辙!
作者: xulll    时间: 2003-9-5 21:16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心悸怔忪,胸闷脘痞,纳呆眠差,乏力,阵阵汗出烘热,舌红苔黄腻,显是湿热之证,奈何前医,以温阳补气治之
这是寒是热?是温是凉?


作者: 江诗古未寒    时间: 2003-9-5 22:07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诗古未寒在 2003/09/05 10:09pm 第 1 次编辑]

“看贴不回贴的同志不是好同志”.
作者: ●●    时间: 2003-9-5 22:08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下面引用由xulll2003/09/05 09:16pm 发表的内容:
心悸怔忪,胸闷脘痞,纳呆眠差,乏力,阵阵汗出烘热,舌红苔黄腻,显是湿热之证,奈何前医,以温阳补气治之
这是寒是热?是温是凉?
非寒非热,非温非凉,什么症候呢?
升降散。

作者: 学海无涯    时间: 2003-9-6 06:56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心悸怔忪,胸闷脘痞,纳呆眠差,乏力,阵阵汗出烘热,舌红苔黄腻,显是湿热之证,奈何前医,以温阳补气治之
这是寒是热?是温是凉?

    临证不仅要分清寒热虚实,重要的是还要知道夹杂.
作者: ●●    时间: 2003-9-6 08:36
标题: [原创]怔忪一例
下面引用由学海无涯2003/09/06 06:56am 发表的内容:
心悸怔忪,胸闷脘痞,纳呆眠差,乏力,阵阵汗出烘热,舌红苔黄腻,显是湿热之证,奈何前医,以温阳补气治之
这是寒是热?是温是凉?

    临证不仅要分清寒热虚实,重要的是还要知道夹杂.
是呀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