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16 19:38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实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降泄(并未用一降泄之药),服后颇安(并不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陆九芝评语:凡此所用药后,种种变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问其药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作者: 抱残守缺    时间: 2004-3-16 19:48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非常同意。章次公先生曾有驳斥陆懋休之语,未免显得太过苍白无力。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4-3-16 19:55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4/03/16 07:38pm 发表的内容: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 ...
感谢楼主!
这个医案确实有争议的价值,我也曾经反复揣摩过这个医案,
这个问题不太好说的清楚,我总感觉二家都有道理,
毕竟陆氏不是身临其证.......
容稍后再分析。

作者: 志一    时间: 2004-3-16 20:25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拙眼看来,以陆久芝为是。若初与葛甘芩连汤,病或不至繁变如此。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4-3-17 07:42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下面引用由志一2004/03/16 08:25pm 发表的内容:
拙眼看来,以陆久芝为是。若初与葛甘芩连汤,病或不至繁变如此。
志一先生所评,极是.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4-3-17 18:22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指南成了指北了。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20 16:47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姜春华按语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哺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旧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石斛  五味子(方缪)
………………………………………………………………………………………………
  按:读者诸君,看病证何等严重,而用药不着边际如此,陆批“方缪”,的确极谬,其错误,误于“温邪久伏少阴”之说。《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后人以为冬日感受之邪伏藏于肾,以致水亏,因此,责之于肾,以补肾为治法。读者试一想,如此急性传染病,不用清热解毒而反用温补,宁非至缪。《内经》“冬不藏精”指冬日耗精,缺乏收藏,免疫力减退,“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与冬不藏精为两回事,喻氏合二为一,以为发明,叶氏师法喻氏。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
………………………………………………………………………………………………
  按:育阴之法用于伤阴之际,原无可非,特舍清热而专门滋阴为非。叶氏专用滋阴故误,陆氏全非亦误。据近人研究,滋阴药有增强人身抗体作用。理论之是否正确,唯有验之于临床。
  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石斛  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
  按:陆氏以为犀角、菖蒲引邪入心,亦系谬说,犀角清心热,何能送邪入心?此等学说最为误人。病情加重于是用犀角、石菖蒲尚无大误,唯其余诸药均不得力。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蔽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固),晚进周少川牛黄清醒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
…………………………………………………………………………………………………
   按:叶氏开手便错,不得不错到底。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唯迟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亶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实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降泄(并未用一降泄之药),服后颇安(并不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可立根蒂何至大衰),舌质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炮姜  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与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
  按:也说明至此技穷矣。
  又(六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清(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气),议用清补(当用寒泄)
  人参  茯苓  川石斛  炙甘草  黑栀皮(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又(七诊),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
  按:此后两方,一涩一滋一温补一清润,何以相反如此不能用药随证转为解释,可见已手忙脚乱矣。
  (以下略)
   以上系陆九芝对《临证指南》温热门中一些医案的批评,我大体上同意。所奇着叶氏一些医案之效果如此,何以学叶氏者竟不问其效果,偏要依样画葫芦,直到今日尚有广大医者师其法,护其法,传其法。
   当然每一个医生不能对病必然治愈,我们不能专责叶氏,不过在自己感到疗效不高时,必须反躬自问,“勤求古训”、“吸取新知”,以求提高疗效,决不能为一家之言所限,默守陈规,不求进步。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4-3-20 16:49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下面引用由抱残守缺2004/03/16 07:48pm 发表的内容:
非常同意。章次公先生曾有驳斥陆懋休之语,未免显得太过苍白无力。
抱残守缺 先生能否将章次公之语发上来?
作者: 丙丁    时间: 2004-3-20 19:57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4/03/20 04:47pm 发表的内容:
姜春华按语
     当然每一个医生不能对病必然治愈,我们不能专责叶氏,不过在自己感到疗效不高时,必须反躬自问,“勤求古训”、“吸取新知”,以求提高疗效,决不能为一家之言所限,默守陈规,不求进步。 ...
然。

作者: 蜀山剑客    时间: 2004-3-23 17:40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此案确实是叶桂误治。
作者: 安宁客    时间: 2004-3-23 20:36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这类病,盘尼西林的发明,救了多少命。
作者: 牡丹    时间: 2004-3-23 23:16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安拧客别的没见长,吹牛本事见长。
作者: 安宁客    时间: 2004-3-24 14:28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不如说是拍马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12-9 04:58
标题: 陆九芝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