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江春水    时间: 2007-9-3 18:5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审定 2007年8月8日
  在中医的名词术语中,对“病”、“证”、“症”、“证候”等名词概念一直未能形成规范和统一的认识。
  2007年8月7日~11日,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年会上,来自全国25家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诊断学专家、学者120余人,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在征求多方意见后,对“病”、“证”、“证候”、“证素”、“证名”、“证型”、“症”、“征”、“辨证”等中医名词概念进行了明确和严格的约定,并确定了标准英译,最后通过了《中医“证”等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会后又经过几番认真讨论审改,最终定稿。现将《中医“证”等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发布,这将对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海 霞)
  病(disease):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概括。
  证(syndrome):中医诊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作的病理概括。
  证候(manifestation of syndrome):证的外候。指特定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等全部证据,是辨证的依据。
  证素(syndrome element):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证名(name of syndrome):证的名称。由病位、病性等证素所构成的诊断名称。如风寒束表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型(type of syndrome):证的类型。临床常用而规范的标准证名。如肝胆湿热型、心血虚型。
  症(symptoms and signs):症状和体征的统称。狭义的症即“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或不适,如疼痛、耳鸣、恶心、胸闷、烦躁等。
  征(signs):即“体征”。指通过客观检查到的身体异常改变,如面色苍白、舌苔黄、脉浮紧等。
  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辨别病位、病性等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证的诊断标准:某证名或证素的诊断标准。不能称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规范:对症状、体征等的名称、概念、具体表现及其程度等所作的规范、约定。不包括对证名、证素的规范。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3 18:5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一江春水2007/09/03 06:55pm 发表的内容:
证候(manifestation of syndrome):证的外候。指特定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等全部证据,是辨证的依据。
  证素(syndrome element):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证名(name of syndrome):证的名称。由病位、病性等证素所构成的诊断名称。如风寒束表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型(type of syndrome):证的类型。临床常用而规范的标准证名。如肝胆湿热型、心血虚型。
  症(symptoms and signs):症状和体征的统称。狭义的症即“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或不适,如疼痛、耳鸣、恶心、胸闷、烦躁等。
  征(signs):即“体征”。指通过客观检查到的身体异常改变,如面色苍白、舌苔黄、脉浮紧等。
  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辨别病位、病性等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证的诊断标准:某证名或证素的诊断标准。不能称证候诊断标准。
  证候规范:对症状、体征等的名称、概念、具体表现及其程度等所作的规范、约定。不包括对证名、证素的规范
基本同意。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3 19:0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一江春水2007/09/03 06:55pm 发表的内容:
证素(syndrome element):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证名(name of syndrome):证的名称。由病位、病性等证素所构成的诊断名称。如风寒束表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等。
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辨别病位、病性等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color=#0000FF]在证的内涵中,明确提出包括了病位、病性,明确的将病因从证的内涵中剥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3 19:08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一江春水2007/09/03 06:55pm 发表的内容:
 病(disease):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概括。
  证(syndrome):中医诊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作的病理概括。
对于病和证的定义,及二者关系的描述,似未全面而准确的表达出其客观的内涵本质。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3 19:13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3 07:08pm 发表的内容:
对于病和证的定义,及二者关系的描述,似未全面而准确的表达出其客观的内涵本质。
[color=#0000FF]病: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指机体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所作的概括。病是由病因引发的,如果从病因角度出发,可以将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感病,病因多单一而特异;一类是内伤杂病,病因多为非特异而多原。
证:中医诊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是外感病或内伤杂病某阶段机体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的概括。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7-9-3 19:5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概念基本清楚!但中医大本教材《中医内科学》的病名是病证混用,以病为主,兼以以证代病。1985年上海科技版49个病种中有11个以证为名:哮证、喘证、血证、厥证、郁证、痫证、虫证、痉证、淋证、痹证、痿证。1995年版有所改进,55个病名中,以证为名的只有喘证、淋证、郁证、血证、汗证、厥证6个了,已将哮证改为哮病、痫证改为痫病、痹证改为痹病、痿证改为痿病;删除了虫证,还有前述6个以证为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4 10:3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2007年8月7日~11日到武夷山开会,好去处,风景宜人,有心事讨论枯燥乏味的病,证以及更加无味的定义?号称120余专家,学者,还不是少数人拿出意见,其他人吃喝玩乐,这样的会拿出的定义?
     [病(disease):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
     1  这个定义好象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西医的说法,疾病就是不健康.
     2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健康没有标准,病的标准是什么?
     3  亚健康状态是病还是健康.中医对于亚健康可是有特长,是西医无可比拟的.
    [ 证素(syndrome element):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的辨识而确定的病理本质,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
     1   除了病位,病性 应当还有病势吧?这个证处于哪个阶段,卫分,气分,血分,太阳还是太阴?从那里来?发展下去结局如何?
     2   辨证施治来源于<伤寒论>,有学者认为脏腑辨证的系统理论最早在明朝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著<景岳全书>,解放后,脏腑辨证占据了统治地位.上世纪40多年证本质研究的失败就是因为按照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研究证的本质,而没有研究<伤寒论>中的证本质.现在对证下定义抛弃<伤寒论>就对于抛弃了证的灵魂,抛弃了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抛弃了方证一体,方随证变的理论.把证作为一个单纯的诊断概念,是为了向近代西医看齐.
     [来自全国25家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诊断学专家、学者120余人]
     1   平均每个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诊断学专家、学者5人.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部里,基础部又分为许多科目,一个院校真正搞诊断的不多,能够称得上学者,专家的一两个足矣,全国有中医诊断学专家、学者有120余人吗?
     2   没有听说过谁是"中医诊断学专家、学者",好象西医也没有诊断学专家.
    [ 这将对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对证讨论了无数次,证本质研究化了40多年的时间,据说国家化了几十个亿,得出的结论是证的本质就是现代医学的病理状态,而不是类似于西医的所谓"诊断概念",病理状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强调的是"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在证素中恰恰没有病势,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忽略了,把证的灵魂抽掉了,理论体系不能够成立.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7年09月04日 10:58am 时添加 -=-=-=-=-
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成为理论体系。流易就是运动与变化,就是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概念不能够在理论构架内流易,理论体系仍然不能够成立.所以,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忽略了,把证的灵魂抽掉了,理论体系不能够成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4 11:0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4 10:37am 发表的内容:
1   除了病位,病性 应当还有病势吧?这个证处于哪个阶段,卫分,气分,血分,太阳还是太阴?从那里来?发展下去结局如何?
病位与病性应当是基本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至于病势,可以暗含于病位与病性中。某种特定的病位与病性,即可体现着某种特定的发展趋势或态势。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4 11:08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4 11:5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4 10:37am 发表的内容:
理论体系包括:概念体系及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成为理论体系。流易就是运动与变化,就是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概念不能够在理论构架内流易,理论体系仍然不能够成立.所以,[color=&#35;0000FF]把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忽略了,把证的灵魂抽掉了,理论体系不能够成立.
证:中医诊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color=&#35;0000FF]是外感病或内伤杂病某阶段机体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的概括。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5 09:3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证素(syndrome element):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
      肝阳上亢,痰迷心窍,病位如何定?中医认为肝在膈膜之下,心在胸腔之中.现代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的心是指的功能集团,而不是胸腔中的心脏.所以痰迷心窍的心是"功能"而不是部位,痰迷心窍的病位在那里?所以,只能定机体的功能状态,病位没有办法定.
      西医定病位,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现在也遇到了麻烦,肺炎病位在肺,但是,肠道感染也可能引起肺炎,甚至于ARDS,解剖学没有根据.
      现在的中医无意中上了西医的船,追求诊断与病因剥离,诊断与治疗剥,把"证"剥离为单纯的诊断概念,抽掉了证的灵魂.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既是病因,又是病性,这是中医学的常识,风寒束表证、肝胆湿热证中的风寒,湿热既是病因又是病性.如果把病因与证剥离,许多证则无法命名.
      证与方不能剥离,如果肾阴虚与六味地黄丸剥离,用什么来证明肾阴虚的诊断是正确的呢?西医的最终诊断还有待于治疗的反证,甚至于尸体解剖.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的,包括藏象学说都是以方剂的治疗效果反推出来的,这是与西医的根本区别,西医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剖学与实验顺向推导出来的.
      所以,病势(状态)才是证的灵魂.病位,病性是西医诊断的要素如肺炎,肝炎,肠梗阻,病位是肺,肝,肠,病性是发炎.而且诊断与治疗是剥离的.中医的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病,肺炎,肝炎,肠梗阻是病而不是病理状态,证与病是不能等同的.
      希望能够好好研究证本质研究的经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1:3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5 09:36am 发表的内容:
肝阳上亢,痰迷心窍,病位如何定?中医认为肝在膈膜之下,心在胸腔之中.现代中医认为:心主神明的心是指的功能集团,而不是胸腔中的心脏.所以痰迷心窍的心是"功能"而不是部位,痰迷心窍的病位在那里?所以,只能定机体的功能状态,病位没有办法定.
中医的脏象概念,不能等同于西医的脏器概念。脏器的概念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而脏象的概念是生理的、功能的,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脏象的概念源于脏器,而又超越于脏器,高于脏器。中医辨证论治,寻求的是功能定位,而不是解剖定位。心病,是指机体的循环系统及脑的思维功能出现故障。中医的肝,则包括了机体大脑边缘系统(情绪中枢)——下丘脑(内脏植物神经运动中枢)——靶内脏功能轴出现问题。二者都是功能定位,而不是解剖定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2:1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6 00:13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5 09:36am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中医无意中上了西医的船,追求诊断与病因剥离,诊断与治疗剥,把"证"剥离为单纯的诊断概念,抽掉了证的灵魂.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既是病因,又是病性,这是中医学的常识,风寒束表证、肝胆湿热证中的风寒,湿热既是病因又是病性.如果把病因与证剥离,许多证则无法命名.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既是病因,又是病性,完全同意。在证的诊断里,更多的是作为病性而存在,[color=&#35;0000FF]作为机体某种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的代言词而存在。如中医诊治热证,可以是由热邪所致,也可以是由寒邪所致(寒从热化);寒邪可以引发寒证,也可以引发热证(寒从热化)。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病因与病性在这里发生了分化,而不能等同;再者,中医的治疗,如疏风、散寒、化湿、润燥等,只能理解为调节、纠正、改善机体的某种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而难以将其理解为真的将某种谓之为风、寒、湿、燥的客观的致病的物质驱除出机体或消灭之。

请参阅:
中医证的本质及其它(五:六淫本质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032&show=125
肝胆湿热证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4320
抗炎、抗感染与清热解毒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027&show=125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2:33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5 09:36am 发表的内容:
所以,病势(状态)才是证的灵魂.病位,病性是西医诊断的要素如肺炎,肝炎,肠梗阻,病位是肺,肝,肠,病性是发炎.而且诊断与治疗是剥离的.中医的证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病,肺炎,肝炎,肠梗阻是病而不是病理状态,证与病是不能等同的.
证与病是不能等同的——在不同的疾病领域,二者的不同还有区分处。
在西医的传染、流行病领域,西医的病名,本质上多是以病因命名,如结核(结核杆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SIAS(非典病毒);而证则是病理生理学上的诊断,如卫分证、气分证、血分证、营分证,与病因(病原体)诊断无关。二者(病与证)可以构成与病因与病理学上的互补。
参阅:中西医融合是必然的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13&show=0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2:4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0:33pm 发表的内容:
证与病是不能等同的——在不同的疾病领域,二者的不同还有区分处。
在西医的传染、流行病领域,西医的病名,本质上多是以病因命名,如结核(结核杆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SIAS(非典病毒);而证则是病理 ...
而在非传染流行病(即内伤杂病)领域中,西医的病在实质上是一种病理学的诊断,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胃癌、肝癌等,有病位、有病性,病位是一种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分类定位;而中医的证,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病理学的诊断,有病位、有病性,不同处,在于后者的定位是一种生理的、功能结构上的分类定位。
参阅:证的属性及与辨病论治之关系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188&show=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6 19:0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辨证论治,寻求的是功能定位,而不是解剖定位。]功能只能定状态,而不能定部位.所以,中医的证,严格来讲,定病的部位是极其困难的.肝,心本身就是功能而不是部位,是状态,而不是位置,这个病理状态可能涉及许多部位,结构,器官,同一个病理状态可以涉及完全不同的结构,器官.
     [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中医治疗的大法是:扶正祛邪,怎么说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呢?邪是病因吧!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导论,第二章外邪-病因论详尽地论述了风寒,湿温,秋燥,暑湿等外邪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
     西医感染病的病因是病原体,同时也认识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自然因素中季节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感染病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特定的临床表现,例如冬春季有利于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候群;夏秋季有利于沙门氏菌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候群;秋季蚊虫孳生高峰期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出现突发高热、昏迷、皮疹症候群。所以在某个季节容易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就有规律可循。中医正是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根据某个季节经常出现的临床表现(证候)以及证候之间的演变规律,总结、推断出疾病的原因,所以,中医温病的病因与病原体有密切的关系。临床症候群就是温病病因(具有季节性特点)与病原体的桥梁,例如冬季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呼吸道感染候群,中医称为伤寒,那么,伤寒就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有关。余类推。麻黄汤,桂枝汤具有抗病毒作用,是治疗感冒的机理之一.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9:1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6 08:0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6 07:0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寻求的是功能定位,而不是解剖定位。]功能只能定状态,而不能定部位.所以,中医的证,严格来讲,定病的部位是极其困难的.肝,心本身就是功能而不是部位,是状态,而不是位置,这个病理状态可能涉及许多部位,结构,器官,同一个病理状态可以涉及完全不同的结构,器官
同样是肝病(中医的肝),有肝气郁结,有肝阳上亢,有肝火上炎,有肝胆湿热,有肝阴不足等,“郁结、上亢、上炎、湿热、不足等”,才是病性,病理性质。中医的八纲辨证及其它的辨证体系中,提到的辨“病位”又是什么?电脑的软件程序如果出了故障(硬件是正常的),如何辨其病位,是辨解剖结构的定位,还是辨功能结构的定位?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6 19:3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辨证论治,寻求的是功能定位,而不是解剖定位。]功能只能定状态,而不能定部位.所以,中医的证,严格来讲,定病的部位是极其困难的.肝,心本身就是功能而不是部位,是状态,而不是位置,这个病理状态可能涉及许多部位,结构,器官,同一个病理状态可以涉及完全不同的结构,器官.
     [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中医治疗的大法是:扶正祛邪,怎么说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呢?邪是病因吧!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导论,第二章外邪-病因论详尽地论述了风寒,湿温,秋燥,暑湿等外邪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
     西医感染病的病因是病原体,同时也认识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自然因素中季节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感染病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特定的临床表现,例如冬春季有利于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候群;夏秋季有利于沙门氏菌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候群;秋季蚊虫孳生高峰期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出现突发高热、昏迷、皮疹症候群。所以在某个季节容易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就有规律可循。中医正是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根据某个季节经常出现的临床表现(证候)以及证候之间的演变规律,总结、推断出疾病的原因,所以,中医温病的病因与病原体有密切的关系。临床症候群就是温病病因(具有季节性特点)与病原体的桥梁,例如冬季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呼吸道感染候群,中医称为伤寒,那么,伤寒就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有关。余类推。麻黄汤,桂枝汤具有抗病毒作用,是治疗感冒的机理之一.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9:4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6 07:0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中医治疗的大法是:扶正祛邪,怎么说中医所治的对象,是证(病性),而非邪(病因)呢?邪是病因吧!
以风邪、寒邪为例,中医的治风剂、治寒剂,究竟治的是什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吗?可以将其定性、定量的检测出来吗?又如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上,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作用重点究竟是在机体组织器官的炎症状态上,还是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上?这里的热、毒,究竟是意味着机体这个系统的某种功能状态,还是意味着某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中医诊治各种疾病(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过程中,其实质的纲领,究竟是围绕着细菌、病毒及其它的病因转,还是围绕着机体这个系统的各种功能状态转(实质上的、整体上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9:5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6 07:37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桂枝汤具有抗病毒作用,是治疗感冒的机理之一.
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感冒的机理,更多的不是通过抗病毒,而是通过类似于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与机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19:5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52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桂枝汤治疗感冒的机理,更多的不是通过抗病毒,而是通过类似于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的作用与机理。
换句话说,靶点不在病(病毒),而在人(机体这个系统的某种的功能异常状态)。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6 19:5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然链球菌进入骨髓则成骨随炎。入肌肉成疔疮、侵犯心脏则成风湿性心脏病。名词概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22:3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47pm 发表的内容:
以风邪、寒邪为例,中医的治风剂、治寒剂,究竟治的是什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吗?可以将其定性、定量的检测出来吗?
[quote]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6 07:47pm 发表的内容:
换句话说,靶点不在病(病毒),而在人(机体这个系统的某种的功能异常状态)。
同样以感冒(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为例,中医上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及气虚感冒型等,难道是感冒病毒的不同,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致?当然不是。是由于同样的病毒,侵犯于不同的机体或同一机体之不同的时段,机体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中医之治风寒、治风热、治暑湿、治益气解表的方药,是针对了机体这种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而去的,而不是针对“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去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6 23:1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又比如乙肝病,中医常见有湿热蕴滞型,但此湿热是指的机体的某种特定的系统组织所处于的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而不能将湿热理解等同为乙肝病毒,或将乙肝病毒视作为湿热病邪。事实上乙肝病毒所引发的肝炎,在中医上亦可出现寒湿困脾、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候。而一味的清利湿热来治疗乙肝,在中医上很显然是极为不妥的。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7-9-7 05:0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重视"证",而轻视"病",精于辨"证:,而疏于辨"病"。而且经常以“证”代病,或以“症”代病。因而给人以中医看病模糊或浅薄的感觉。中医对“病”的界定失于规范和精确,是中医临床的最大缺陷和遗憾!研究和发展中医,不能总是囿于“辩证施治”,而忽视对“疾病”的确认,只有正确严格的解决了中医对疾病名称的认识和辨别,研究和发展中医才能名正言顺和纲举目张。一味地强调辩证,敷衍辨病,只能使中医越来越脱离时代,脱离群众,以至自我退化和局限起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7 09:4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以风邪、寒邪为例,中医的治风剂、治寒剂,究竟治的是什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致病物质吗?可以将其定性、定量的检测出来吗?又如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上,清热解毒类中药的作用重点究竟是在机体组织器官的炎症状态上,还是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上?]
    中药复方治疗的是病原体还是机体整体状态?回答是肯定的,二者均治.这正是中医药的伟大特长,其双向调节作用真是西医无可比拟的.在太阳表实证患者的咽腔能够检测出引起感冒的病毒存在,在湿热痢患者的粪便中肯定能够检测出痢疾杆菌或者阿米巴原虫.白头翁汤对阿米巴原虫有效,葛根芩莲汤之类对痢疾杆菌有效.许多中药对病原体有效.
     以下麻黄汤,桂枝汤的药理研究证明,是病原体与机体整体状态二者均治.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桂枝汤
     组成: 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药理研究: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
          ①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以促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对于正常大鼠体温,桂枝汤也有降低作用;对耳静脉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所致的家兔发热,注射桂枝汤30分钟内,可以使高热家兔的肛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另一方面,桂枝汤对安痛定诱致的体温降低有显著的回升作用;桂枝汤能够对抗蛙皮素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对体温的双向调节机制的研究颇多,在发热的机体,桂枝汤可阻断发热激活物和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源的作用,降低前列腺素E2(PGE2)和环核苷酸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及作用,促进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降解灭活、抑制乙醯胆碱的作用。对于低体温机体,桂枝汤可提高PGE2和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抑制致冷神经递质蛙皮素与其受体结合,拮抗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的降温作用,从而发挥其升体温的作用。
          ②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明显改善由阿托品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抑制状态,又能拮抗由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使亢进的胃排空和肠蠕动趋于正常。本方对正常动物却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桂枝汤主要影响受抑制或者偏亢进的功能状态。桂枝汤这一双向调节作用与口服阿托品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作用相类似,提示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有关。进一步研究证明,桂枝汤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下丘脑、血液和胃肠局部组织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是近年来从小肠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胃肠激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而发挥作用。桂枝汤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亢进或抑制的过程中,分别使之趋于正常的同时,亦对下丘脑、血浆和空肠组织中过低、过高的SP、VIP、SS含量分别使之趋于正常,这些可能是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③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可以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力及吞噬指数,而且吞噬细胞活动能力随服药次数及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还可增加抗体及提前产生抗体。对正常小鼠则无上述作用。通过玫瑰花环形成细胞(RFC)和空斑形成细胞(PFC)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效能。动物实验还证明:本方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小鼠脾细胞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小鼠脾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IL-2是调节机体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因子,因此认为抑制IL-2的产生是本方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方对于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多种途径。总之,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给药过程和不同的免疫指标所不同,桂枝汤煎剂灌胃对免疫功能已呈抑制的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T细胞百分率,使之恢复正常;对免疫功能已增强的左旋米唑处理小鼠,则可降低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使之接近和恢复到正常水平。
          ④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能够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的血压,提示:本方对大鼠血压具有冒险双向调节作用。
         ⑤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够增加正常大鼠足(拓)部的汗腺分泌,其发汗作用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特点,有利于散热。以阿托品和安痛定肌注分别造成其汗腺分泌受抑制和汗腺分泌亢进的病理模型,应用桂枝汤分别能够增加和抑制汗腺的分泌,说明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桂枝汤能够发汗也能够止汗,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2)抗炎作用;桂枝汤煎剂可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合剂的强度优于分煎。本方能够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给药1小时后即显效,维持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
      (3)镇痛、镇静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脘腹疼痛的发生,与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醯)胆碱、5-HT、P物质、钠、钾、钙的浓度的升高有关,而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诸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阈值,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还有实验表明,桂枝汤能够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可与巴比妥钠协同作用,提高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显示明显的镇静作用。
     (4)抑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对幽门螺旋菌(HP)和幽门弯曲菌(CP)、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较好地杀伤和消除HP和CP,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作用。桂枝汤煎剂能够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
    (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有实验证明本方无平喘作用;
     (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
     (7)抗过敏。
      桂枝汤以上诸多药理作用,基本上解释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7 10:0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之治风寒、治风热、治暑湿、治益气解表的方药,是针对了机体这种种不同的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而去的,而不是针对“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气虚型等”感冒病毒而去的。].7f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导论,第二章外邪-病因论详尽地论述了风寒,湿温,秋燥,暑湿等外邪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在冬季引起感冒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及呼肠病毒的某些型、EB病毒等就是风寒邪的载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肺炎双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春季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就是风热病邪的载体。夏秋季节由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支原体以及其它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称为秋燥,这些病原体就是燥热病邪的载体。许多中药复方对病原体有效,而不是完全无效.当然也针对机体状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7 11:4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7 11:47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10:04am 发表的内容: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下篇,导论,第二章外邪-病因论详尽地论述了风寒,湿温,秋燥,暑湿等外邪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病原体是外邪的载体.在冬季引起感冒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及呼肠病毒的某些型、EB病毒等就是风寒邪的载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肺炎双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在春季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就是风热病邪的载体。
事实上同样是在冬季,也会有风热证型出现;同样是在春季,也会有风寒证型出现。机体究竟表现为寒证,或是热证,并不完全取决于病原体,还取决于病人机体的体质,及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7 11:4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10:04am 发表的内容:
许多中药复方对病原体有效,而不是完全无效.当然也针对机体状态.
许多中药复方主要是针对机体状态而展开,当然也部分作用于病原体,而不是完全无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7 13:0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7 01:28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7 11:46am 发表的内容:
许多中药复方主要是针对机体状态而展开,当然也部分作用于病原体,而不是完全无效。
如果是主要针对病原体而展开,那么,在诊治疟疾、痢疾、结核诸病时,则完全没有必要辨出诸多证型而分治之。在这些疾病中,病因是唯一的,而病因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则是多样的,变化的,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而针对治疗之,所能做的,自然是针对机体的病理状态而诊治之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7 16:0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而针对治疗之,所能做的,自然是针对机体的病理状态而诊治之了,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的时候,病原体不一定不存在,中医的外感热病绝大多数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例如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若以腹痛坠胀,“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者,属湿热痢疾。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细菌性疾病、阿米巴痢疾。中医肯定治疗过,用的是白头翁汤.体外实验证明,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苷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用黄芩,黄连之类效果比较好.中医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能够区分两种痢疾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病人的实验,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创造出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我不反对中药对全身状态的调节,但是,中药复方对病原体(病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针对病原体下手了,只是我们的医圣不知道病原体而已.
      [在这些疾病中,病因是唯一的,而病因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则是多样的,变化的]
       非常正确,痢疾的临床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有许多类型,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的适应症是急性典型期,前驱期及慢性期不用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而使用许多其他方剂,不能在此一一介绍.这也是与西医在治疗思路上一味使用抗菌素的区别,在慢性期过度使用抗菌素造成耐药性,而中医则有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的方剂,比西医计高一筹.
      {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辨';与"治"的不仅是机体状态,而且还有病因病性,审证求因,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事实上同样是在冬季,也会有风热证型出现;同样是在春季,也会有风寒证型出现。机体究竟表现为寒证,或是热证,并不完全取决于病原体,还取决于病人机体的体质,及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
      冬春季节出现的风寒证,其病原体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称为伤寒及中风;冬春季节出现的风温其病原体是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那些病原体,春温的病原体是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他们的前驱期是风温卫分证.证与病原体(外邪的载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观>中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感冒与太阳病(伤寒及中风)是一个证态,前驱期与卫分证是一个证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7 19:0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04:07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医不能真正认识到具体的病因]的时候,病原体不一定不存在,中医的外感热病绝大多数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例如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痢疾,若以腹痛坠胀,“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为主者,属湿热痢疾。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细菌性疾病、阿米巴痢疾。中医肯定治疗过,用的是白头翁汤.体外实验证明,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苷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用黄芩,黄连之类效果比较好.中医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能够区分两种痢疾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病人的实验,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创造出白头翁汤与葛根芩连汤之类.我不反对中药对全身状态的调节,但是,中药复方对病原体(病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张仲景时代已经针对病原体下手了,只是我们的医圣不知道病原体而已.
我也并不反对中药复方对病原体(病因)的作用,但更强调的是对机体病理状态的调节与改善。如小柴胡汤亦可以用以治疗病毒性肝炎、疟疾,还可以用来治疗艾滋病,但很显然,小柴胡汤不是针对疟原虫、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而展开的。它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退热、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用于机体的一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7 19:1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7 07:2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04:0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辨';与"治"的不仅是机体状态,而且还有病因病性,审证求因,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如果求的是内因的话,如病位责之于“肝”、还是“脾”,还是“肾”等,病性是“寒”、或是“热”、是“虚”、或是“实”等,同样可以将其纳入机体的功能状态的范畴;
或果求的是外因的话,论坛中曾经讨论过,中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因诊治学,特别是生物性的病因。中医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逆推出来的,“发本难知,受则可辨,因发知受”,并且推出来的所谓的病因,如风、寒、暑、湿、燥、热等邪,更多的是疾病发生的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7 20:08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06:05pm 发表的内容:
证的定义,证素,证的病位病性,完全按照西医的思路研究中医发展中医,这种有意无意的努力恰恰扼杀了中医的灵魂.
恰恰相反,对证的定义、证素、病位、病性、病因这些概念的提出与重视,是中医所特有的,而不是西医的思路。并且对这些概念的关注与重视,弄清与发扬,将有可能极大的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前进。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7 20:09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六因是外因。七情为内因。主要体现在脏腑与经络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7 21:58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恰恰相反,对证的定义、证素、病位、病性、病因这些概念的提出与重视,是中医所特有的,而不是西医的思路。并且对这些概念的关注与重视,弄清与发扬,将有可能极大的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前进。]u
      现代医学是什么?与中医是什么关系?与西医是什么关系?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如果这些关系搞不清楚,中医怎么[极大的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前进],这不过是想象而已.[证的定义、证素、病位、病性、病因这些概念的提出与重视]与现代医学有什么关系?证和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关系?
      西医病的诊断要求具有:要素,病位、病性、病因等.中医的证来源于<伤寒论>,
现在的学院中医派根本不去研究<伤寒论>中的证,制造出证素、病位、病性之类的文字游戏,完全套用西医的诊断思路.而且是近代西医的思路,还是即将被淘汰的思路,新的医学模式,亚健康状态,MODS,脓毒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代谢综合征,欲望病等概念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近代旧西医关于疾病的认识,他们的诊断要素,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本不是单一的,而且是不清晰的,呈现出网络,反馈形式,这和<伤寒论>中的证具有共同参考系,<伤寒论>中的证与现代医学中的许多观念比较接近.
      我们对证本质研究的失败作过论述,请参考相公文章.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7 22:1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归纳、总结、对比、再实证对比。可行。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7 22:1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或果求的是外因的话,论坛中曾经讨论过,中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因诊治学,特别是生物性的病因。中医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逆推出来的,“发本难知,受则可辨,因发知受”,并且推出来的所谓的病因,如风、寒、暑、湿、燥、热等邪,更多的是疾病发生的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
     如果正如先生所云,您应当首先改造中医学讲义,外邪是[更多的是疾病发生的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即外邪是致病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中医界的朋友们能同意吗?还有[中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因诊治学,特别是生物性的病因。]不仅中医不同意,西医也不会同意.西医都知道黄连黄芩能够治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8 11:1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09:58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医学是什么?与中医是什么关系?与西医是什么关系?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如果这些关系搞不清楚,中医怎么[极大的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前进],这不过是想象而已.[证的定义、证素、病位、病性、病因这些概念的提出与重视]与现代医学有什么关系?证和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关系?
     西医病的诊断要求具有:要素,病位、病性、病因等.中医的证来源于<伤寒论>,
现在的学院中医派根本不去研究<伤寒论>中的证,制造出证素、病位、病性之类的文字游戏,完全套用西医的诊断思路.而且是近代西医的思路,还是即将被淘汰的思路,新的医学模式,亚健康状态,MODS,脓毒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代谢综合征,欲望病等概念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近代旧西医关于疾病的认识,他们的诊断要素,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本不是单一的,而且是不清晰的,呈现出网络,反馈形式,这和<伤寒论>中的证具有共同参考系,<伤寒论>中的证与现代医学中的许多观念比较接近.
     我们对证本质研究的失败作过论述,请参考相公文章.
请参阅:临床病症诊治思维改进之我见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432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8 11:20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10:16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正如先生所云,您应当首先改造中医学讲义,外邪是[更多的是疾病发生的一定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即外邪是致病的条件,[而不是疾病发生的真实的原因。]中医界的朋友们能同意吗?
您认为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热外邪,真的能等同于XX细菌、XX病毒、疟原虫、血吸虫、结核杆菌……,治疗了风寒暑湿燥热邪,就真的等同于治疗了XX细菌、XX病毒、疟原虫、血吸虫、结核杆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8 11:2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7 10:16pm 发表的内容:
还有[中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因诊治学,特别是生物性的病因。]不仅中医不同意,西医也不会同意.西医都知道黄连黄芩能够治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
知道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黄连黄芩能够治疗痢疾,是因为其能抗痢疾杆菌的道理,这些恰恰是西医认识到,提出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8 11:33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08 11:36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8 11:25am 发表的内容:
知道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黄连黄芩能够治疗痢疾,是因为其能抗痢疾杆菌的道理,这些恰恰是西医认识到,提出的。
并且中医定义下的“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并不特指细菌性痢疾,包括了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方剂芍药汤,其主要适应症,就应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阶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8 11:4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8 11:33am 发表的内容:
并且中医定义下的“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并不特指细菌性痢疾,包括了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方剂芍药汤,其主要适应症,就应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阶段。
并且,对于中毒性菌痢(局部肠道症状不明显,有时需经灌肠或肛拭子采取粪便检查才能确诊)、慢性隐匿型痢疾等,传统的中医病因学能够认识到痢疾杆菌的存在,并予以病原学的治疗考虑吗?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8 13:10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名词不同。疗法理同也。。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8 18:2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在<中西医融合观>书中强调的是:西医感染病学认为,感染的病因是单一的,就是病原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且以此作为治疗病人,控制流行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我认为用中医的外邪替代病原体,作为感染病的病因对于治疗与控制流行更全面.并把外邪的概念扩充,定义为:外邪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与病原体的综合体,病原体只是外邪的载体.实验室的,单纯的病原体不能致病,必须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协同才能成为致病因子.我用了很大篇幅论述了这个问题,不能在此祥述.
      哪个病原体是哪个外邪的载体,是根据病原体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这一组表现,西医诊断为痢疾,其病原体可以是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也可以是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则认为是湿温病邪.实际上,湿温病邪包括一大类病原体,湿温病也包括一大类感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可以一一把他们区分可来.通过大量的论证工作,逐步实现中西理论体系的融合.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等均有其相应的病原体或者病原体群.这个工作在<中西医融合观>中已经完成.可能有部分错误,但是思路是正确的.我坚信,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一定能实现.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8 18:5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7/09/24 06:09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8 06:27pm 发表的内容:
哪个病原体是哪个外邪的载体,是根据病原体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决定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这一组表现,西医诊断为痢疾,其病原体可以是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也可以是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则认为是湿温病邪.实际上,湿温病邪包括一大类病原体,湿温病也包括一大类感染病,根据临床表现可以一一把他们区分可来.通过大量的论证工作,逐步实现中西理论体系的融合.[color=&#35;0000FF]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等均有其相应的病原体或者病原体群.这个工作在<中西医融合观>中已经完成.可能有部分错误,但是思路是正确的.我坚信,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一定能实现.
这里是在讨论病(中医的),讨论病(中医的)与病原体或病原体群之关系!如果是讨论证的话,您应当讨论的是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证与病原体或病原体群之对应关系(如果存在着某种特异性的对应关系的话)。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8 18:59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临床上:细菌病毒繁殖与气候季节也有一定关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8 23:2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等指的是外邪,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温病学著作中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后面没有加"病"字!他们既是外邪,又是温病下面的一个分类.大概是介于温病与证之间的次级分类!我的文章中也写了"湿温病也包括一大类感染病"实在是为了与感染病相对应,"湿温病"应该改为湿温.这段话讨论的是"哪个病原体是哪个外邪的载体,"即病原体与外邪的关系,不是证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同一个病原体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可以成为不同的外邪,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张家口引起的是暑温,白虎汤有效,次年,在北京流行的乙脑白虎汤无效,请教中医老专家,改用苍术白虎汤,有效.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于暑湿病邪了.其中的道理是北京当时是雨季,蚊子的密度与致病力下降了.
     中医学的奇妙令人惊叹不已.他们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用药,辨证如此准确,确实需要深入探讨.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9 12:5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苍术与抗病毒有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3:1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8 11:24pm 发表的内容:
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等指的是外邪,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温病学著作中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后面没有加"病"字!他们既是外邪,又是温病下面的一个分类.大概是介于温病与证之间的次级分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8/24 09:15am 发表的内容:
疾病分类:
感染病:
   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
   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外感热病:
   伤寒: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 少阴病、厥阴病
   [color=&#35;0000FF]温病:温热病:风温、春温、秋燥、暑温
         湿热病:湿温、暑湿、伏暑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3:19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8 11:24pm 发表的内容:
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等指的是外邪,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温病学著作中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后面没有加"病"字!他们既是外邪,又是温病下面的一个分类.[color=&#35;0000FF]大概是介于温病与证之间的次级分类!
何谓介于温病与证之间的次级分类?病就是病,证就是证,病与证之间的次级分类是什么?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3:2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8 11:24pm 发表的内容:
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等指的是外邪,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所有温病学著作中风寒,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后面没有加"病"字!他们既是外邪,又是温病下面的一个分类.[color=&#35;0000FF]大概是介于温病与证之间的次级分类!
我的理解,所谓风湿、春温一类,是属于“病”,温热病中的一种或一类而已,与温热病是总病和分病之关系。不管是温热病,还是其分病(风温、春温一类),都有卫气营血诸证。卫气营血诸证,才是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3:35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9 01:25pm 发表的内容:
我的理解,所谓风湿、春温一类,是属于“病”,温热病中的一种或一类而已,与温热病是总病和分病之关系。不管是温热病,还是其分病(风温、春温一类),都有卫气营血诸证。卫气营血诸证,才是证。
与卫气营血诸证存在着某种特异性的对应关系的,不是某种病原体或某种病原体群(病因),而是某种特定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在您的学说中,也可以看到这种观点的存在。
[color=&#35;0000FF]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
——中西医融合是必然的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13&show=0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3:43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8 11:24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的奇妙令人惊叹不已.他们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能够准确用药,辨证如此准确,确实需要深入探讨.
[color=&#35;0000FF]并不奇妙。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辨与治的对象是证,是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通过一定的症状与体征(脉象、舌象)表现出来,又反过来通过一定的症状与体征而获得诊断的成立;辨与治的对象不在于病因,故而病原体的情况究竟是如何的,比方有多大、有多重、基因性状又如何,对于中医处方用药来说,的确是帮助不甚大的。治疗乙型脑炎如此,治疗SIAS亦是如此。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3:4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7/09/09 01:43pm 发表的内容:
并不奇妙。因为中医是辨证论治,辨与治的对象是证,是某种特定的病理状态,通过一定的症状与体征(脉象、舌象)表现出来,又反过来通过一定的症状与体征而获得诊断的成立;辨与治的对象不在于病因,故而病原体的 ...
补充:当然不排除在方剂草药中,有着部分作用于病原体的成分。但这不是主体。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7-9-9 19:18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在感染病(及传染病)的诊治领域,正因为西医的诊治重心,在于实际的病原体,而中医的诊治重心,实际的在于病原体所引发的病理改变或病理状态,二者的结合,才显得有意义和必要;如果中医的实际的诊治重心,亦在于病原体,那么,中西医之间在诊治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中,在策略上、本质上并无二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的药物上的不同。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的诊治领域中,中西医就没有了结合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9 19:4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外感与内伤之病名中医是有区别的?然用药中西医也有别。如:中药有机多向性调整为主,西药单向性为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7-9-9 22:1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对于疾病诊断名称的分类,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分类的水平代表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水平。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分类及命名规则的确立就是理论体系的确立。
     分类学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建立的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表型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物种,并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逐级归类,建立易于检索的分类系统,这就是表型分类原则。第二种分类原则是以建立进化谱系为目的的谱系分类原则,遵循这种原则的分类方法被称为谱系分类。谱系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分类系统与进化谱系相符合。谱系分类只适用于生物,不能用于非生物分类。
    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事物的种群划分,是概念发生的起点,是一切理性思维的前提。近代的生物科学体系,是从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系统分类作为起点而建立的。
    1758年,林耐发表了《自然界系统》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他把相似的物种合为一属,把有关联的各属合为一目,把比较接近的目合为一纲,等等;从而建立了生物属、科、目、纲、门分类体系。他创立了现在仍为生物学沿用的“双名”命名法,即用“属名加种名”的方式为每个生物物种命名。林耐作出这种分类的依据,显然是形式逻辑。他的双名命名法,――根据物种系谱加特征分类的方法,其实就是形式逻辑根据“属概念加种差”而为概念下定义的逻辑方法的推广。
    林耐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认识生物界,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显示了形式逻辑所特有的局限性。在林耐看来,各种生物类型的概念一经确定,便不能再改变。一切物种的概念,都是并且仅仅是与自身同一:A=A。例如,鱼类就是鱼类。这个概念不能与其他非鱼类的概念相同一。同理,植物与动物,这两个概念更是处于对立关系,没有同一性。因此,他对物种概念的定义,都是静止的形态学定义,是建立在概念的确定性和不变性的基础上的。正因为如此,物种的确定论和不变论,是林耐时代生物分类学的基本观点。
    恰约一百年后(1895年),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发表了。达尔文在这部著作中发展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打破了林耐的物种不变论。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具有统一的起源。所有不同的生物种类,都是由一个共同种类渐变而形成的。因此,达尔文不承认有间断的、对立的生物种类。他认为,生物的一切物种概念都处于流动和发展中。各种对立的物种概念之间,都具有同一性。各种生物概念之间的界限,不再被看作绝对不变的。例如,进化论认为,鱼类是人类的祖先之一。因此,鱼类与人类这两个对立概念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同一性。用逻辑的语言讲即是:鱼类的集合在自身历史的延伸中蕴涵了人类――即非鱼类的集合。这个例题显然是违背传统逻辑的同一律、不矛盾律的。不仅如此,进化论还证明,有一些生物,它既是植物,同时又是动物。在进化论这一类包含矛盾结构的科学命题中,形式逻辑关于概念和思维确定性的几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实际上都已被打破。
    疾病分类
        疾病分类学通常定义为疾病分类法的科学,因为疾病分类学讨论的是症状、综合征、功能障碍、外伤和疾病,故把疾病分类学定义为诊断术语分类的科学更为恰当,即诊断术语分类学。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于疾病的定义、分类、命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首先对于疾病没有一个公认、完美的定义,所以对疾病的命名、分类至今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没有形成像林耐那样在植物和动物分类方面提出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分类方法,也没有像“双命名法”那样制订了严格的命名法规。
   疾病分类学定义为:诊断术语分类的科学。诊断术语包括:病、症状、体征、证、病理状态、证态、综合征、症候群等。证是指外在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其本质是病理状态,证态是证与病理状态融合的概念,证态的演变、运动就是病理过程。所以外感染热病的分类可以按照病理过程将证态进行分类,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综合征与症候群是同一级别的概念,在本书中作为外感染热病的次级分类概念,仅在脏腑气分证中应用。
   疾病的分类法与其它学科的分类法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类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分类就有六经分类、卫气营血分类、三焦分类以及八纲分类、脏腑分类、方证分类等等。卫气营血分类继承了六经分类法,着重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温病学说又按病因把温病分为:春温、暑湿、湿温、秋燥、冬温等,与卫气营血分类共同构成温病学分类的平面构架。感染病学对感染病的分类一是以病原体分类,一是以人体解剖学分类。以病原体分类:病毒感染病、细菌感染病、衣原体感染病、支原体感染病、霉菌感染病、原虫感染病、蠕虫感染病等;以人体解剖学分类:呼吸系统感染病、消化系统感染病、循环系统感染病、泌尿系统感染病、神经系统感染病等。
      伤寒论与温病赵金铎分为135个证,邓铁涛分为76个证,实际上要比这多的多.他们没有进行分类.因此,没有建立论体系.这么多证如果只分为病与证两级,是不可能的.温病是一级,卫气营血诸证是一级,湿温,暑湿,风温,秋燥,春温,伏暑不能与温病是一级,又不能与卫气营血诸证是一级,实在是困难,只好称为次级.这种分类上的混乱正说明理论体系尚没有完善,需要研究.希望大家共同能力,提出完善的分类体系.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9-9 23:0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中医临床症状,有全身性与局部性,有男性也有女性。有共性也有个性?宜讨论充实,结合临床,实用为主。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3 18:4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我在《破解中医药》一书里,本来要对征候、证、证候、症等做一番讨论,可是因为四川地震,没有心思深入思考和论证,所以,留下一点遗憾,以后想以一篇文章的形式进行讨论。
我对这些约定以及它们的英译文有些不同意见。
同意中西融合观和南京陈斌等先生的部分意见。
作者: 版纳福龄堂    时间: 2008-8-3 19:48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ADMINOPE=南京陈斌|版纳福龄堂|威望由 0 增加至 1|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讨论。|1217826524]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几位学者用计算机对中医的“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是没有结果!为什么呢?因为“证”是现象,撇开本质的现象,对其进行研究是不会有结果的。国家不是提倡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基本理论吗?我们一些中医药工作者怎么就是听不进去?非要把中医药弄得神神秘秘,玄玄乎乎?是不是好继续混水摸鱼?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中医不是西医,中国的人民群众一般都对中医药有所了解。
  《内经》讲标本,毛主席讲透过现象看本质。疾病千变万化,总归因果变化。
   “证”是疾病现象,“证属”什么是疾病本质。
    治病求本,药到病除,这才是中医的最大追求。
    有些病无证可辨,有些病只需治本,其标自消。例如乙肝病就是典型。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8-3 21:19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不看不知道,原来这 120 多位〝专家〞、〝教授〞如此水准,笔者要惊呼:一群混饭吃的大骗子。
    原来笔者无意评论湖南朱文锋教授、博导,今天看过这些代表中医一流诊断学的学术权威,搞出这个『约定』,绝对误人子弟、祸害中医,愧对祖先。
    所谓『约定』,有一半以上是错的,与西医名词和英文对照,更是丢尽中医颜面。
    各位清楚,悉尼张有和不会乱说话。待一天后见详细内容。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6 17:34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各位清楚,悉尼张有和不会乱说话。待一天后见详细内容。
+++++++++++++++++++++++++++++++++++++++++++++++++++++++++
正在翘首企盼、必定精彩纷呈。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8-8 18:0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是无奈的发言

-=-=-=-=- 以下内容由 悉尼张有和2008年08月08日 06:12pm 时添加 -=-=-=-=-
我的文章昨天巳完成,但传不上。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08-8-9 07:31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个人觉得:证和证型是一回事,应该全并。[attach]4502[/attach]
作者: gxlgming    时间: 2008-8-9 19:2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千秋雪说“中医重视"证",而轻视"病",精于辨"证:,而疏于辨"病"。而且经常以“证”代病,或以“症”代病。因而给人以中医看病模糊或浅薄的感觉。中医对“病”的界定失于规范和精确,是中医临床的最大缺陷和遗憾!研究和发展中医,不能总是囿于“辩证施治”,而忽视对“疾病”的确认,只有正确严格的解决了中医对疾病名称的认识和辨别,研究和发展中医才能名正言顺和纲举目张。一味地强调辩证,敷衍辨病,只能使中医越来越脱离时代,脱离群众,以至自我退化和局限起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很赞成。证是横向的,而病是纵向的,两者结合互参,就象坐标系一样,更容易给疾病定位把握,而又避免了各自的不足和偏见。[DISABLELBCODE]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8-9 20:30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这个贴子最后由悉尼张有和在 2008/08/09 10:33pm 第 1 次编辑]

                   对『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的不同见解
                       澳大利亚  悉尼  张有和
    在网上读过『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下文简称「约定」),内心很难平静。中医学作为一门治病救人的科技,内部交流学习、与其它学科和社会人群的交流,都需要名词概念的约定俗成。中医学二千多年形成的医疗体系,面对现代科枝洪流,迫切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问题在于如何达到准确无误。如有偏差或错误,就会为害中医自身,不仅误导中医的学习、运用和研究,还导至其它学科和大众的误解。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8月8日审定的「约定」,笔者有不同见解,现逐一分析,供各位医学同道参考。
(一)病:〝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这里没有对病的表现作具体、简要内容的表述,而这正是当今临床医学的最大误区。
    现今临床上有两个病,(1) 病人的病:病人自觉生病了,看过医生后,部分病人(常反复多次看医生) 被医生告知,经检查无病/没事。后者常因病痛折磨,或到中医那里求治。(2) 医生认为有病,即经西医检查有异常者,通常这类病是在西医书上〝有名有姓〞,或称「在册病」。
    在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的今天,中医学数以万计的证候均不「在册」,连中医名校的教授都公开说〝证候不是病〞。那么,张仲景、叶天士治的不是病,成了冒牌医生?这个〝科学〞社会,西医看得见的才算病,看不见的就不算病?真是蒙冤病人遍世界!真是社会越〝科学〞,自然界的生命越受伤 。
    面对病的误区,笔者去年撰写了《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一文,指出:症狀、体征的出现,就是(临床) 病,英文为 sickness或 illness。准确地说:病分二大类,(1) 临床疾病;(2) 亚临床疾病,指没有症狀、体征,但理化检查明显异常者。
(二)病与 disease:可以说,英文的disease 广泛用于「在册」病,sickness  和 illness 主要用于病人自已。我们要问,用西医方法搞不清或看不见的病痛(如中医的证侯) ,能说病人无病、无病呻吟或装病吗?最简单、常见的痛症,用什么理化数据去度量?
     因此,病的英译不能使用 disease,要用 sickness 或 illness 才能把西医认 识的「在册」病,和中医认识的数以万计的证候,以及中、西医尚未认识的病完整概括无余。
(三)syndrome 与中医证:Syndrome 与西医的病一样,通常有明确的病因和/或病理改变。
    例如:肾病综合征( nephritic syndrome,NS ) ,以(1) 尿蛋白大于3.5g/d;(2) 血浆蛋白低于30g/L;(3) 水肿;(4) 血脂升高。其中(1) 、(2) 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又如:多束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 ,是以(1) 长期无排卵及(2) 高雄激素为特征的内分泌综合征。
    众所周知,中医的证没有确定的现代病因病理基础,过去五十多年,有关中医证本质的现代研究,如瘀血证、肾虚证、脾虚证的研究,至今拿不出什么〝科学〞指标,来替代症狀、体征的分类诊断。「同病异治」是西医之病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同(整体状态) 证,使用不同方药;「异病同治」是不同的西医病,当出现相同(整体状态)证,可用同一方药获良效。这正说明,中医证与西医病是两个不同临床范畴。因此,把证译为 syndrome 是绝对错误的。
       (四) 由于把证英译为 syndrome 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与syndrome 英译相关的证候、证素、证名和辨证的英文译名也是错误的。
    (本文承蒙广州. 杜同仿教授、悉尼科技大学 陈建运讲师审阅指导,谨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有和,《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全球中医药论坛.
www.gtcm.info 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2) 叶任高,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5年5月第6版
3) 丰有吉,等《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2年2月第1版
                                               2008年8月  于悉尼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8-10 10:2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约定》是中医学院派毁灭中医药的一个铁的事实。
      中医药治病救人二千多年,到了这些〝中医〞诊断学权威手里,中医不再是治病救人的医学,因为在《约定》里,只有西医的病 disease 在书里〝有名有姓〞,才是科学的「在册」病,中医数以万计的证候,不够资格上「册」,所以在这些教授眼里、口里,中医治的不是病,张仲景、叶天士都是冒牌医生?中医的宗旨不再是治病救人,而是养生保健第一(见第七版《中基》)。
    因此《约定》是明目张胆否定中医、否定祖先智慧的铁证。
    中医证是中医治病救人的核心内容,《约定》把中医证与西医的综合征 syndrome划等号,以学术权威的形式践踏、扰乱中医的学术核心。中医证的核心学术概念错乱,中医学毁灭性的灾难不是就摆在面前吗?真是张功耀、方丹子做不到的,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 以下内容由 悉尼张有和2008年08月11日 09:12pm 时添加 -=-=-=-=-
以上语言好像在骂人,真是无奈之言。要救中医,先清除藏在中医教授里的大害虫(他们可能是无意之大错),要不,中医学术思想错乱,自已搞死自已!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8-8-10 21:49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4 10:37am 发表的内容:
2007年8月7日~11日到武夷山开会,好去处,风景宜人,有心事讨论枯燥乏味的病,证以及更加无味的定义?号称120余专家,学者,还不是少数人拿出意见,其他人吃喝玩乐,这样的会拿出的定义?
     1  这个定义好象是上世纪50 ...
仗义执言,真知灼见。
作者: zhhj    时间: 2008-8-11 22:20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7/09/09 10:14pm 发表的内容:
对于疾病诊断名称的分类,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分类的水平代表了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水平。分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分类及命名规则的确立就是理论体系的确立。
     分类 ...
  
有些东西说的非常好!!!
作者: zhhj    时间: 2008-8-11 22:26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8/08/09 10:30pm 发表的内容:
对『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的不同见解
                      澳大利亚  悉尼  张有和
   在网上读过『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下文简称「约定」),内心很难平静。中医学作为一门治病救人的科技,内部交流学习、与其它学科和社会人群的交流,都需要名词概念的约定俗成。中医学二千多年形成的医疗体系,面对现代科枝洪流,迫切需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问题在于如何达到准确无误。如有偏差或错误,就会为害中医自身,不仅误导中医的学习、运用和研究,还导至其它学科和大众的误解。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8月8日审定的「约定」,笔者有不同见解,现逐一分析,供各位医学同道参考。
(一)病:〝与健康相对应的概念。、、、〞。这里没有对病的表现作具体、简要内容的表述,而这正是当今临床医学的最大误区。
   现今临床上有两个病,(1) 病人的病:病人自觉生病了,看过医生后,部分病人(常反复多次看医生) 被医生告知,经检查无病/没事。后者常因病痛折磨,或到中医那里求治。(2) 医生认为有病,即经西医检查有异常者,通常这类病是在西医书上〝有名有姓〞,或称「在册病」。
   在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的今天,中医学数以万计的证候均不「在册」,连中医名校的教授都公开说〝证候不是病〞。那么,张仲景、叶天士治的不是病,成了冒牌医生?这个〝科学〞社会,西医看得见的才算病,看不见的就不算病?真是蒙冤病人遍世界!真是社会越〝科学〞,自然界的生命越受伤 。
   面对病的误区,笔者去年撰写了《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一文,指出:症狀、体征的出现,就是(临床) 病,英文为 sickness或 illness。准确地说:病分二大类,(1) 临床疾病;(2) 亚临床疾病,指没有症狀、体征,但理化检查明显异常者。
(二)病与 disease:可以说,英文的disease 广泛用于「在册」病,sickness  和 illness 主要用于病人自已。我们要问,用西医方法搞不清或看不见的病痛(如中医的证侯) ,能说病人无病、无病呻吟或装病吗?最简单、常见的痛症,用什么理化数据去度量?
    因此,病的英译不能使用 disease,要用 sickness 或 illness 才能把西医认 识的「在册」病,和中医认识的数以万计的证候,以及中、西医尚未认识的病完整概括无余。
(三)syndrome 与中医证:Syndrome 与西医的病一样,通常有明确的病因和/或病理改变。
   例如:肾病综合征( nephritic syndrome,NS ) ,以(1) 尿蛋白大于3.5g/d;(2) 血浆蛋白低于30g/L;(3) 水肿;(4) 血脂升高。其中(1) 、(2) 两项为诊断所必须。
   又如:多束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 ,是以(1) 长期无排卵及(2) 高雄激素为特征的内分泌综合征。
   众所周知,中医的证没有确定的现代病因病理基础,过去五十多年,有关中医证本质的现代研究,如瘀血证、肾虚证、脾虚证的研究,至今拿不出什么〝科学〞指标,来替代症狀、体征的分类诊断。「同病异治」是西医之病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同(整体状态) 证,使用不同方药;「异病同治」是不同的西医病,当出现相同(整体状态)证,可用同一方药获良效。这正说明,中医证与西医病是两个不同临床范畴。因此,把证译为 syndrome 是绝对错误的。
      (四) 由于把证英译为 syndrome 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与syndrome 英译相关的证候、证素、证名和辨证的英文译名也是错误的。
   (本文承蒙广州. 杜同仿教授、悉尼科技大学 陈建运讲师审阅指导,谨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有和,《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全球中医药论坛.
www.gtcm.info 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2) 叶任高,等《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5年5月第6版
3) 丰有吉,等《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2年2月第1版
                                              2008年8月  于悉尼

高论!!!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14 10:4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8/08/09 10:30pm 发表的内容:
                   对『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的不同见解
                       澳大利亚  悉尼  张有和
    在网上读过『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下文简称「约定」),内心很难平静。中医学作为一门 ...
有很深刻的见解。基本同意张有和先生的意见。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拉硬扯地往西医上靠,不能失去自我,不能好像一沾上西方的边就是科学的、就是先进的,不能出卖中医药的精髓和灵魂。——《破解中医药》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8-14 21:17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对于中医〝一流教授〞的〝权威性〞号令-「约定」,笔者读后有一种苍凉的感受,眼眶里含着悲伤的泪水,中医学深重的危机源于自身的位高权重者,完全是自杀行为,他们还自作高深,且中医药管理局更把他们捧得高高在上,众人又盲目遵从。   
     真是乌呼哀哉中医!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9-9 20:52
标题: [转帖]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
      请各位关注「约定」对中医学的深远危害,他们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的绝对权威的高度,从学术上彻底否定中医、打乱中医!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