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打印本页]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1 22:09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http://www.cntcm.com.cn/text/1bq.htm

全国首家“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网”在冀医一院开通
  本报讯 (通讯员王振岭  王保中)日前,全国首家面向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公益性救助网站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开通,只要在互联网上键入www.xxbjz.com,就可以登陆。
  该网站将提供先心病救助知识,解答患者家长咨询,介绍国内外先心病救助的最新动态,对贫困危难先心病患儿实施救助。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家针对患病儿童进行公益救助的网站。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1 22:1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
  本报讯  (记者秦秋胥晓琦)1月31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京召开了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于生龙、李振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高思华、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再旸,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李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以及辛育龄、唐由之、廖家桢等著名专家共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据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04年批准设立的奖项,每年一届,旨在奖励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从去年开始将每年评选科学技术奖。
  经专家评审,2006年评选最终确定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2项(获奖名单见二版)。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完成的“补肾益气活血法改善子宫内膜微环境和促进胎儿生长的应用与基础研究”等5项课题获得2006年一等奖。
  会上,于文明等领导为37名获奖者颁奖。于文明在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中西医结合专家学者们继续弘扬祖国医学的特色优势,努力继承创新,并希望中西医结合学会能够团结中西医工作者,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中,积极促进学术交流,推进专科建设,为医、教、研水平提升做出贡献。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8.htm
作者: 青海伏新顺    时间: 2007-2-11 23:30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同意 banned 的提法,中国中医药报确实是尊重中医、尊重西医、尊重中西医结合的。当然,也不排斥藏医、回医、蒙医等其他民族传统医药!我非常赞成这种办报宗旨。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05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FDA发布糖类治疗药物引起血糖监控错误的安全性警告
  本报讯 (记者张东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通报了2005年11月、2006年2月和9月,美国FDA连续发布关于一些糖类治疗药物引起血糖监控错误的重要安全性警告的情况。
  这些警告包括:
  接受其他糖类物质治疗的患者存在潜在假性高血糖的安全警示。这些糖类治疗物质包括口服木糖,注射类的包含麦芽糖、半乳糖药物,含有环糊精(艾考糊精)的腹膜透析溶液产品。
  采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GDH-PQQ)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由于无法区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从而产生血糖值的假性偏高。医护人员根据血糖假性高值,对患者给予更多的胰岛素治疗,造成低血糖昏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而使用其他酶技术的血糖监测方法,如葡萄糖氧化酶(GDH-NAD)和葡萄糖己糖激酶(GDH-FAD),能够区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
  FDA特别提示,在接受含其他糖类物质的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GDH-PQQ)的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产品。
  综合美国FDA的三次警告信息,国家药监局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已批准上市的血糖监测系统进行梳理,对采用GDH-PQQ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所提供的说明书进行复查,增加或更醒目地标注糖类治疗药物对该类血糖监测系统的影响,避免相关产品在我国造成人体伤害。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7.htm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06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可从多途径保护受损脑神经细胞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张军平、梅建勋等从神经细胞的保护角度,采用离体与在体临床验证的手段观察中药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寻求中药作用的靶点,进而探讨中药对脑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
  该研究表明中药可以从多途径保护受损伤的脑神经细胞。在正常、缺氧和谷氨酸损伤条件下,中药可以增高细胞活性,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对因缺氧和谷氨酶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早期凋亡和中晚期凋亡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保护神经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使其免受或减轻因缺氧和谷氨酸所造成的损伤。中药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即通过胶质细胞介导的间接保护作用和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作用的初级靶点在胶质细胞;直接作用是具有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早期凋亡和中晚期凋亡,保护神经细胞的超微形态结构;第三重作用是中药对血管壁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从根本上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原因有防治作用。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中药可以对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D)智能障碍的核心症状及智能障碍所致的功能活动下降具有改善作用,并具有明显减轻或消除周边症状的作用。同时提出了3个层次的VD诊断标准以及痴呆的中医证类诊断标准和分期诊断标准,展开了VD的危险因素调查,总结了VD证候学变化特点及演变规律,证实了“毒损脑髓”的病机假说,提出了根据VD病情划分平台、波动、下滑三期的分期辨证治疗的指导思想。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08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辨治心脏病的实践与创新——记全国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心血管病科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心血管病科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该科有黑龙江省名中医两名、主任医师6名,开放病床60张。拥有飞利浦中央监护机、24小时动态心电监护、遥测心电监护系统、除颤监护仪等先进设备,配备了CCU病房,与全国各地20多个中医院建立了合作网络。
  该重点专科坚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总有效率达95%以上,治疗高血压病的总有效率达95.2%,并开创性地发展了中医治心理论,是中医分型论治心脏病的先行者。
  奠定冠心病药理研究基础
  1962年,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前身——祖国医药研究所(祖研)成立了动脉硬化研究组,该组又分成临床和试验两个组。
  现代化药理研究需要从动物实验着手,如何让实验动物成为动脉硬化“患者”,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试验组通过不懈的探索,成功创建了动脉硬化的造型方法,从而使实验动物验证药物疗效成为可能,为动脉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型论治”理念开拓者
  祖国医药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世界医学奇葩,但因标准不完善,“时灵时不灵”的问题难以解决。祖研动脉硬化研究组从1965年便开始用辨证施治方法研究冠状动脉硬化、心绞痛的疗效,按患者临床表现,分成发作期和缓解期两型,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发作期分痰浊痹阻型和气滞血淤型。缓解期分肝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此种分型论治方法在当时中医界是较为先进的。
  1972年~1977年,祖研重点研究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分型,通过88例住院患者系统观察,进行辨证分型和论治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胸阳痹阻型,有效率达77.5%;气滞血瘀型,有效率达73.8%;气阴两虚型,有效率达80%;阴虚阳亢型,有效率达83.2%。88例病人疗程均在3个月~1年,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
  通过分型论治祖研专家体会到:“型”不是不变的,型只是反应该病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不能代表疾病的全过程。随着治疗作用及疾病“邪”“正”演变,型也会发生变化。
  不断发展中医治心理论
  一般研究认为,补气药物会使患者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不宜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但祖研的专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时活血过多,病人往往出现疲乏无力、肢体酸懒;而在应用人参、黄芪等药物过程中,高血压病人血压反而下降、心动过速病人转为正常。基于此,祖研专家认为瘀血的关键是气虚,因气血并行,气虚则血瘀,提出了“活血莫忘气”,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关键问题。总结临床完成的《以益气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4例临床观察》论文在当年引起了中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祖研专家又提出了冠心病“表现于心,根源在肾”的观点,运用独特的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可控制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进行性加重,使心电图改善、阻止或延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理论。
  全国领先的科研水平
  1984年6月,卫生部成立了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全国指定16个成员单位,祖研冠心病研究室是参加单位之一。该室与全国一批专家,协作攻关,研究胸痹心痛速效、高效、稳效的方法。经过二年多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制成了心痛气雾剂,经专家鉴定,认为心痛气雾剂治疗胸痹心痛设计严谨,科学性较强,疗效安全可靠,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级奖。
  1992年,由科主任郭文勤牵头,参加了“‘补心气’‘滋心阴’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3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成果奖及卫生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
  基于“冠心病根源在于肾”的新观点,以补肾益气活血止痛为治疗冠心病基本大法研制出的“参乌冠心冲剂”,经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1.2%。该研究获1996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由徐惠梅教授主持的“安律胶囊治疗早搏的新药开发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郭文勤主持的“心塞通口服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由徐惠梅主持的“复脉康胶囊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获科研成果鉴定。(龙祖易)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5.htm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09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钟南山称人流感如遇禽流感 可能变人传人禽流感
  本报讯  1月24日,第一届中日医院感染对策高级研讨会在广州召开。钟南山院士介绍,研究迹象表明,人类大流行的新病毒是人与禽类病毒基因片段在中间宿主发生重大转变而来,目前,我国北方局部地区暴发流感,如果再加上禽流感流行,两种病毒碰在一起,可能会转变成人传人的禽流感,那是最危险的。因此,禽流感的防治重点是早处理、早预防,对病人要早隔离、早诊治。
  钟南山院士介绍,禽流感的传播是呈立体式,先是在野鸟中含有低致病的流感病毒,带病的鸟类接触家禽以后,病毒又变成了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人与禽类频繁接触最终导致人染上禽流感病毒。从2003年~2007年,全世界的实验室证实了共有269例人禽流感,死亡人数为163人,死亡率高达60%,我国共有22人得病,死亡人数是14人。这些患者都有直接触家禽或是病毒的环境。另外,研究迹象表明,人类大流行的新病毒是人与禽类病毒基因片段在中间宿主发生重大转变而来,且是可以人传人的。
  “目前,提取的H5N1病毒的基因片段仍然是禽类的,禽流感人传人必须符合三个先决条件。”钟南山介绍,一是必须有新的病毒亚型,而且人体没有免疫力。二是病毒能在人体内复制并引起严重疾病。三是病毒有效地人传人。虽然目前禽流感人传人条件还是三缺一,但人类的流感一旦和禽流感同时暴发,那人传人的情况就极有可能出现。最近还发现猪感染了禽流感后很容易产生变异禽流感病毒,由于猪的某些器官和人身上的器官十分相似,所以这些变种病毒能在人身上传染。
  钟院士还提醒,禽流感与SARS不同,它们起初虽然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是禽流感患者有明显的咽喉肿痛。因此,一旦这些市民有发烧、喉咙肿痛这些症状,一定要马上到医院做血液、胸片、血清抗体等相关检查,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蔡 民 刘 丹 戴丽娟)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10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李玉奇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 张会永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李玉奇老先生,生于1917年,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老从医六十余载,毕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工精内、妇、儿三科,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率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之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笔者有幸拜李老门下,受李老提携,受益匪浅。不揣愚拙,试解读李老学术经验之端倪。
  起初,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时,李老也曾沿用古方从寒热虚实施论治,然而临床实践证明,应用这种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时,虽症除而病却经久不愈。后来受《金匮要略》之启发,张仲景在治疗五劳虚极羸瘦之证,不用大补气血之剂,反以大黄   虫丸攻坚破积,其意旨在化瘀而后生新。得此启示,敢于跳出框框之外另立学说,以痈论治。
  1.胃脘痈的古代论述
  以痈论治并非凭空设想,而是有古法可循的。《素问·病能论》:“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圣济总录》中对胃痈作了精辟分析并提出治疗方剂:“夫阴阳升降,则营卫流,以咳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连翘升麻汤方;胃腑实热,留结为痈……犀角汤方;营卫不流,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射干汤方;胃脘蓄热,结聚成痈,芍药汤方;热气留聚胃脘,内结成痈,麦门冬汤方。”
  2.胃脘痈的本质
  李老谓:“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即寒气隔阳;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萎缩性胃炎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的瘤痈。”
  其实,“痈”是一个广义的疾病概念,是中医对感染和热毒引起的发炎和化脓性疾病的总称。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大多数中医的“痈”都与细菌和微生物感染有关。中医治疗痈的方法是“清热解毒”,而很多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李老提出的“以痈论治”中医理论的核心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治疗胃炎,常用大量的苦参、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每每取得奇特的疗效。
  还应该强调的是,李老虽然是传统中医出身,但是十分尊重西医,力主用科学方法研究和提高中医。自胃内窥镜发明后,多年来众多病例在借助胃内窥镜、活检病理,屡屡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甚至还可伴有糜烂、出血、溃疡及胆汁反流等程度不等的病理改变。这种胃镜下所见与萎缩性胃炎热聚胃口,血腐肉败为痈十分吻合。
  李老借鉴胃镜用于诊断,非但没有削弱中医四诊,相反反而促进四诊提高,尤其以舌诊突出。他独创“观舌识病”之长,通过放大镜观察患者舌象变化,就能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转归,与胃镜、病理诊断相比,总符合率达90%以上,“观舌识病”堪称中国一绝,声蜚海内外。
  3.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一般发展演变趋势是:浅表性胃炎/胃窦炎(轻、中、重度)或萎缩性胃炎(浅表、中、重度)发展为伴胃黏膜异型增生、不完全性肠化生,再发展为癌前期病变,最后发展为胃癌。
  在众多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李老凭借中医四诊总结出发现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三大指征:
  ①脉来弦实有力。
  ②望诊可见肿瘤面容,舌面萎缩无神无根。
  ③体重急剧下降,胃脘胀满,全无食欲。
  如在临床遇有脾胃病患者,面色灰垢无华,形体消瘦,舌体萎缩,舌面少津,无神无根,口干渴而不欲饮,胃脘胀满而无痛楚,体重急剧下降,特别是脉来弦实有力,多为癌前病变。按病久当虚,脉应无力,今反弦实有力,乃因正邪交争,正气被病邪所夺,阴阳离决,故脉反大于外,并非正常,乃病使然。舌面无神无根,胃津匮乏,证明胃气衰败而离决;口干渴不欲饮水,乃病在血分不在气分;体重急剧下降,乃胃阳欲脱,脾阴匮乏,病入险境,多为癌前病变指征。对这样的患者,李老主张暂停施方用药,一俟胃内窥镜、病理(需钳取活检病理4~6块)为准,定性后再立治疗方案。通过本程序经治病例,几乎没有漏诊或误诊。
  4.胃脘痈的治疗与预后转归
  李老在临床中根据中医四诊,发现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改变,处于癌前病变,经胃镜病理确诊后,立即给予阻断监护治疗,并规定4个月一次胃镜病理复查,根据病变程度指导治疗,直到病变解除,免于癌变的发生。
  针对本病的演变转化趋势,李老制定了严密的治疗观察方法,提出了治疗本病的四大法则,即升阳益胃、生津救阴、解毒除湿、去腐生新。在此大法下选用黄芪、苦参等中药组方配伍,研制成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特效方剂——十三方。
  此外,对于早期发现胃癌,立即行之手术治疗,术后配合中药抗放化疗毒性反应,挽救患者生命。
  5.典型病例
  付某,男,54岁,沈阳人。2004年5月14日来诊。来诊时患者症见胃脘胀痛伴嗳气,食后加重,食纳尚可,无其他不良反应,惟脉来弦实有力。李老当即告知脉与症不符,应立即检查防患于未然。半月后,付某因病情加重来复诊,此时才得知其本人未遵医嘱,轻视病情。诊得其脉,惶惶然,如循刀刃。李老再三嘱托,病人才到某医院检查胃镜。胃镜提示:1.进展期胃贲门癌(隆起样病变)。2.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3.十二指肠球炎。活检病理:贲门腺癌。
  患者立即到北京行手术切除治疗。出院回沈阳后,患者脉象由弦实有力转为沉细无力,此为邪去正安之象,为脉之顺证,提示暂无生命危险。为缓解放化疗之副反应,治以健脾和胃、化瘀消痈之法,方用救胃延龄汤。处方:
  苦参20g,槐花10g,甘草15g,藏红花5g,茯苓20g,乌贼骨25g,红豆蔻15g,败酱草20g,白蔹25g,麦芽15g,扁豆15g,瓦楞子20g,蓼实15g。
  上方加减共服药半年余,病情比较稳定,患者食欲可,偶有胃脘胀闷不适感。李老嘱其定期复查胃镜,病情变化随时就诊。至今,该患者身体状况一直保持良好。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1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贪吃豪饮引起的“富贵病”——痛风
  近年来,痛风作为一种新的风湿病,发病率上升很快。以前在门诊中很难见到的痛风病人,现在几乎每天都能诊治一二例。以前的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现在则以年轻人为主。其原因是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人的饮食中除传统的面食外,增加了很多肉制品、海鲜、酒类等,由于这些食物中富含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如果它在人体内蓄积过多,人体的嘌呤代谢功能就会发生紊乱,进而引发痛风。继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富贵病之后,痛风正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一种新的富贵病。
  小李生性豪爽,喜好结交朋友,每当朋友聚会,总少不了豪饮大吃,随着职位升迁,吃喝的机会就更多了,大鱼大肉,生猛海鲜,几乎每天都有人请。不仅体重逐渐增加,而且还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下肢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轻夜重。最近关节疼痛得实在是受不了,到医院一检查,被医生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医生告诉他,这种关节炎与饮食有很大关系。也难怪,他发现关节疼痛的突然发作,有好几次都发生于赴宴后的当日夜间。这才是“酒肉穿肠过,嘌呤留于血,疼痛发关节” 啊!
  其实,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及(或)血中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并常累及肾脏。大多数痛风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多发生于下肢关节,特别是第一趾跖关节。而且,常在夜间突然发病,患处关节局部红肿、剧烈疼痛,对温度、触摸、震动极为敏感。
  痛风发病急骤,消退也快,可在一周左右自行缓解。由于这种关节炎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所以一般不伴有发烧,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痛风易复发,反复发作后,可累及多个关节,并导致关节畸形,还可引起严重的肾功能损害。此病经多次反复发作后便进入慢性关节炎期。长期反复发作,可使骨质破坏,关节变形。除关节疼痛外,50%~60%的病人在关节和关节附近有“痛风石”沉积,多见于跖趾、掌指关节和耳廊上,局部可扪及大小不一的结节样赘生物,这也是尿酸盐沉淀的结果。同时,尿酸盐在泌尿系沉淀,可损害肾脏并形成尿路结石,病人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和肾绞痛等症状。
  痛风的防治,除遵医嘱服药外,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不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如肝、肾、脑等动物内脏,鱼卵、豆制品等),避免饮酒,防止受凉、劳累和过度肥胖。一旦发现痛风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风湿科就诊治疗。(唐先平)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09:1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以上所有转贴均来自《中国中医药报》,可见,中国中医药报已经走在了发展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前沿。是中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领头羊之一。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11:19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检查乳腺
□衣晓峰 靳万庆 本报记者  孙理 通讯员
  黑龙江省农村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由2004年的36.7/10万增长到去年的40/10万。其中,25~35岁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7%。这一结果说明农村妇女防癌意识淡薄,加上医疗条件有限,使疾病得不到早期正确诊断,很多人延误了治疗。
  自200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卫生厅的指导和专项基金支持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年免费为省内约一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癌、宫颈癌及癌前疾病筛查。2000年,该省乳腺癌发病率为30/10万,而2004年、2005年则分别达到了36.7/10万和40/10万。其中尤以中青年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增幅速度明显。
  乳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无定论,可能与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生育、哺乳、饮食、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初潮年龄大于13岁者,其发病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两倍以上;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者危险性增加。
  专家建议,应加大在广大农村中的防癌宣传力度,同时各级医疗机构要定期为农村女性提供相应的体检服务,特别是40岁以上女性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乳腺专科检查,以降低农村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11:2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心脏支架术不能一劳永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项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中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男性和女性冠心病的死亡率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人数的15%,患者总数已超过2000万人,每年冠心病新发病人数大约有100万人。目前心脏支架术已逐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所接受,按照原来要求,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大于70%以上的狭窄,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式。而最新的趋势是,当血管达到50%以上的狭窄也可以采用支架手术治疗。
  目前,黑龙江省每年需要接受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大约有3万人,心脏支架介入手术接近3000例。然而,由于多数患者术后在生活饮食及规律用药等问题上未能给予足够的注意,导致血管再狭窄状况频繁,比例最高时达到30%多,这给病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专家呼吁,心脏支架不能一劳永逸,术后患者不应掉以轻心,生活饮食、用药仍需注意。
  国内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哈医大四院副院长李学奇教授介绍说,黑龙江省每年冠心病新发病例数约为3万人,半数以上患者得以实现正规的药物、心脏介入、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接受支架手术的患者约在3000人,这个数字在该省根据卫生部文件于今年10月份下调支架价格后,又有了一定比例的增长。李学奇教授介绍,心脏支架手术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冠心病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闭塞,影响血液正常循环导致的缺血现象,支架简单来说就是在狭窄或者闭塞处置入一个支架,血管内支架可以保持有病变的冠状动脉节段处于伸展状态,血管拓宽,让血液正常流动。
  “从目前看,采用支架的治疗方式比用药效果明显。”李学奇说,但是他同时也表示,由于一部分患者以为在手术后可以“一劳永逸”,并没有按照医嘱规律用药、戒烟、食用清淡食物及规律作息等,如血脂控制不好,使脂肪沉积物仍旧能够不断产生并附着在支架内壁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术后3~6个月支架再次狭窄的发生,给病人自身及家庭都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李学奇教授介绍说,普通支架手术后的复发率大约在30%左右,药物涂层支架可以使再狭窄率下降到5%以下,但与之相比,患者自身提高防范意识更具意义,包括不要强体力活动,注意控制情绪、控制饮食,作息有规律,定期去医院检查,合理治疗等。(衣晓峰  靳万庆  岳金凤)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11:2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立足自我  继承创新  服务需求  致力贡献
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召开
于文明出席并讲话  吴孟超致信祝贺
  本报讯 (记者陈  晨)2006国际中医药肿瘤大会昨天在北京隆重召开,卫生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孙隆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原组长、中国保健协会会长张凤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等领导出席。本次大会主席、中科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为大会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专家、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周宜强代表本次大会组委会致辞,对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全世界每年被癌症夺走生命的约670万人,有上千万人初次面对癌症的威胁,在中国就分别有160万人和220万人,癌症已占居城镇居民和65岁以下人群中死亡原因的首位。当前对恶性肿瘤治疗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三大原则。肿瘤的现代研究已从细胞学向肿瘤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中医药的抗肿瘤临床研究也从个案总结报道向大样本、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医药已成为当今肿瘤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中西医结合、传统疗法与现代治疗方法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正在形成中国防治肿瘤新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加强中西医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前广大肿瘤防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吴孟超院士在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伟大宝库,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西医较注重肿瘤的局部治疗,而中医则更强调肿瘤治疗的整体性,应该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有其潜在的全身背景的,因此在针对肿瘤局部治疗的同时,需要兼顾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综合治疗。根据西医、中医治疗上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更好地提高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他认为肿瘤治疗就必须要中西医结合,不能偏废。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的交流,加快肿瘤中西医之间技术合作,优势互补,为世界早日攻克癌症做出贡献。
  于文明副局长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多年来辛勤工作在肿瘤防治战线并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感谢。他说,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他希望广大从事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同志们,要再接再厉,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科研工作思路,要“立足自我,继承创新,服务需求,致力贡献”,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辨证关系,紧紧围绕服务于临床、服务于需求,以提高疗效为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度,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难和看病贵,为构建我国的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为了加强肿瘤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规范化研究,宣布成立了“中国中医肿瘤诊疗专家委员会”;为了加强日中肿瘤临床科研合作,日中健康科学会决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附属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设立“中日肿瘤临床研究交流基地”,并聘请周宜强教授为首席专家;为了加强与香港长江集团的合作,决定将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实验中心设在长江集团所属的北京德瑞堂生物健康制品有限公司内。香港长江集团首席科学家、长江生命科技研究所所长张令玉,日中健康科学会会长泽宏纪、理事长戴昭宇,日本中医健康促进会会长佐滕珂津,加拿大太极中医院院长卓同年,美国肿瘤整合疗法中心主任王守东,美国中西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杨伟林等出席了大会。
http://www.cntcm.com.cn/text/2630.htm
作者: 古墓厉影    时间: 2007-2-12 11:36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color=#DC143C]《人民日报》只能反映中国政治的变迁历程
但它不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指南针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0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千万元助中医药研究
  本报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2007年度项目申请工作日前启动。本年度资助方向将集中在中成药(中药注射剂)有害物质的相关基础研究、有关重大疾病证候病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预计提供1000万元经费资助。
  据悉,该计划目标是综合运用当代科技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方法,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解决证候特征、证候病机以及证候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复方配伍研究、不同药量配伍的类方量效相关研究,方证相应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针灸经穴配穴效应机理及其与证候、疾病的相关性基础研究,针灸不同刺法的效应机理研究;研究经脉/穴位的特性,探讨针灸效应的生物学基础及经穴的效应规律,探索针灸效应的信息传导机制、规律及其途径等核心科学问题。(王  轩)
http://www.cntcm.com.cn/2684-b.htm#%B9%FA%BC%D2%D7%D4%C8%BB%BF%C6%D1%A7%BB%F9%BD%F0%CE%AF%C7%A7%CD%F2%D4%AA%D6%FA%D6%D0%D2%BD%D2%A9%D1%D0%BE%BF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02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卫生部公布1月传染病疫情 狂犬病居死亡人数首位
  本报讯(记者厉秀昀)卫生部2月10日公布了2007年1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2007年1月(2007年1月1日零时至1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300261例,死亡479人。1月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余 22种甲、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
  1月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肝、梅毒、淋病、痢疾,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7.22%。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狂犬病、肺结核、乙肝、艾滋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占报告死亡总数的83.72%。
  1月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72542例,死亡16人。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他9种丙类传染病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5.97%。
http://www.cntcm.com.cn/2684-b.htm#%B9%FA%BC%D2%D7%D4%C8%BB%BF%C6%D1%A7%BB%F9%BD%F0%CE%AF%C7%A7%CD%F2%D4%AA%D6%FA%D6%D0%D2%BD%D2%A9%D1%D0%BE%BF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02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韩国再次暴发禽流感疫情
  新华社电(记者李拯宇)韩国农林部2月10日证实,韩国中部安城市的一家养鸡场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这是自去年11月以来韩国发现的第6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韩国农林部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在暴发疫情的养鸡场周边3公里内的25万只鸡鸭和附近500米范围内饲养的9500只猪将被扑杀处理。检疫人员已经将暴发疫情的养鸡场周边10公里范围划为检疫区,禁止该范围内的家禽养殖场运输禽类产品。韩国政府官员和军警将在疫区周边设置25个流动检查站,禁止禽类产品进出疫区。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0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冠心病心绞痛血浆标记物研究进展
□ 李 军  王 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第一作者简介
  李军,中国中医科学院200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冠心病诊治。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急性事件。因此,在研究心绞痛发病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血浆标记物,对于心绞痛诊断、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笔者检索了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就反映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纤溶和凝血系统异常及炎性反应的血浆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血栓素A2与前列腺素2(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
  血栓素A2是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和释放,有强烈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的作用。前列腺素2是由血管内皮合成,有强烈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2在体内的半衰期短,临床上通常测定其代谢产物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来反映它们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研究表明,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血栓素A2合成和释放增加,血浆血栓素B2水平相应升高,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陈旧心肌梗死血浆血栓素B2并未增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期间,主要以血栓素B2显著升高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增高为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是纤溶过程的主要启动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因子。目前已发现3种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其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来自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起着主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且均随着不稳定性心绞痛分级增加而增加,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存在纤溶与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也说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共同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病情进展。进一步研究表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是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血栓活化的分子标志,也是体内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升高,提示冠脉内有血栓形成及纤溶活性改变。研究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含量可以反应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含量,而且,血中D-二聚体含量随冠脉病变程度而变化,病情越重,病变支数越多,心功能越差,D-二聚体含量则越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则与健康者无差异。所以,D-二聚体是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清学指标,同时也是提示患者近期预后较差的预报因子。
  CD62P,CD63
  CD62P,CD63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CD62P,CD6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即出现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研究还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C-反应蛋白(C-RP)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随心绞痛分级增加,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C-RP均有增加趋势,三者改变相一致,提示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过程中伴随炎症反应,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CD63,CD62P可望成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判别的指标之一。
  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
  内皮素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冠状动脉对内皮素1最为敏感。降钙素相关肽是体内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具有强烈的扩张冠脉的作用,并对缺血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内皮素1增加,而且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血内皮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病疾发病预测和严重性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血清降钙素相关肽水平变化可以用于判断心绞痛病情的变化。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的、只能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含量是正常人的2倍,心肌梗死患者是正常人的4倍。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而病情稳定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上述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症急性相反应物,其水平一方面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负荷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促凝血的作用。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且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一致。另有研究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3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31~18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 <0.01),证明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升高提示短期预后不良,而且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幅度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关。白细胞介素6可作为心绞痛不良事件的发生的预报因子。
  白细胞介素8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多项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增高,病情越重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越高,因此,白细胞介素8血中水平能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有报道,白细胞介素8对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为100%,急性心肌梗死为67%。目前认为,白细胞介素8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炎性激活和凝血异常反应的标志,也是敏感的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信号。临床上测定血白细胞介素8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
  上面各项心脏标记物对于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判断冠心病预后等均有着重要价值。目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已经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来的研究资料表明,心脏标记物联合应用会大大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心脏标记物联合应用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心脏标记物在临床中得到评价,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12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
鱼和两栖类动物也存在经穴
□ 晋志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经络理论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现,是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石,从《黄帝内经》问世至今,几千年来为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经络的实质是什么,穴位是否有形态结构,是一直困扰我国医学界乃至整个科学界的重大课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经络和针灸的研究,先后制定了“七五、八五、九五、973”等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也对经络的研究给以大力资助。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笔者用荧光染色技术,将活的鲤鱼(黄色锦鲤)、斑马鱼、扯旗鱼、月光鱼、东方蝾螈和金蛙置于荧光染料水溶液中染色,麻醉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观察到上述动物穴位和经络结构的存在。月亮鱼躯体部,腮裂以后,可观察到呈亮圆点状染色的感觉器官,从背部到腹部沿躯干纵轴形成六条线,两侧共12条线。一条线上最多的亮点可达25个,少则有8个。在10倍或更高的物镜下,可观察到每个染色亮点顶部染色较鲜亮,呈菊花状,有若干花瓣样结构组成,花瓣围绕一个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每个花瓣为一个感受器细胞。一个点由若干个感受器细胞及其下部的支持细胞构成,基底部染色较淡,有神经纤维相连,其传导方向趋于嘴侧。感受器细胞,支持细胞核神经末梢共同构成感觉器官。金蛙表皮也观察的类似的结构,只是所形成的线的数量不同,金蛙的一侧表皮的感觉器官形成5条线,其中外侧三条贯穿于躯干全长,腹部一条邻近腹正中线,分布于下腹部,从肛门向嘴侧走行约占躯干全长的三分之一,背部的一条则从肩后部起始斜向后向正中线延伸,终止于上胸背部。双侧为10条,基本对称。其它几种实验动物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黄色锦鲤一侧10条线,斑马鱼一侧6条,扯旗鱼一侧8条,月光鱼一侧6条、东方蝾螈一侧3条。
  《黄帝内经》描述了穴位的数量及部位,全身分布有160多个,两千年来流传至今的所有经典著作,均没有明确地描述记载穴位和经络的生物学结构是什么。近代对经络和穴位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无形态学方面的肯定报导。但对穴位的主要功能,认识上相对统一。针刺穴位所产生的酸、麻、胀、痛、热等针效均表现为感觉器官的反应。课题组的发现与中医经典所描述的点状和线状分布非常相近,其功能上类似于穴位。由此笔者认为穴位是感觉器官在动物躯体特定部位集中有规律的点状分布,若干点又有规律地沿躯体长轴排列成若干条间断的线便形成了经络。该研究结果为祖国传统经络理论首次提供了实验生物学的依据。同时该结果不仅为经络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也为感觉机理研究、神经网络及生物模拟研究提供新的前景。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1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弘扬中医药原创思维 加强科研顶层设计——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掠影
□ 王 敬  本报记者    王燕平  本报通讯员
  为适应中医中药科研发展新形势,针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统一认识以更好地完成 “十一五”中医药科研任务,由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倡导,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承办的首届全国中医中药现代科研方法讨论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高思华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 1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多角度介绍中医药科研情况
  王永炎院士首先以“中医药学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研究”为题做了引导发言。他指出中医药系统内部应当自立、自强、自新,弘扬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加强科研的顶层设计。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结合,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对于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复杂性疾病有回归不到线性上的状况和问题,应让其自然存在,允许超越“病”的“证”而进行有效干预。
  浙江大学程翼宇教授就美国FDA构建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做了介绍,他认为FDA国家毒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立的生物芯片评价规则对于目前的中医药研究规则和标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医药在科研思路与新药创制等方面存在原创的思路与方法,应与国际上的同行加强交流与合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认为目前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存在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CT)不是临床试验的惟一方法,中医药临床研究应根据试验目的应用多种方法分别进行研究;目前新的临床试验中的一些随机方法有实用型随机、单病例、集团随机、技能随机、最佳与最差病例分析、定性研究等。研究中要明确试验的影响因素。
  张伯礼院士认为医学的目的已从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健康保障,延缓衰老。我国的医疗投入在全世界排第138位,总体投入不多,其未来的卫生策略是防治重点前移,建立大卫生理念,注意养生与保健,因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将得到重视,历史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反思中医药在社会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抓住机遇,提炼整体科研假说,寻找突破的切入点,提高研究的水平;应重视分析数据工作,关注数据关系的研究。
  刘保延教授针对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目前科研中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临床研究方法的多向性,强调中医临床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发展的基石,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临床与科研一体,以事实(数据)为导向,以假设和模型驱动的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的构想和实践,指出应从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临床评价方法建立等方面开展有中医特色的评价研究。
  清华大学季梁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广成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颖教授等相继进行了专题发言。
  明确概念,加强科研顶层设计
  参会人员在认真听取以上专题发言后,经过充分、自由的发言与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共识。
  方法学与方法是两个概念,应分清科研方法学与方法是有差异的,中医药应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不同层面,目前中医药的研究中科学与技术层面融合不够;研究内容上应注意中医药研究结果的认同度,要考虑对学科的贡献,在理论上要力争创新。
  RCT不是中医临床研究中的惟一方法,应考虑方法的多样性与适宜性(如个案研究亦有现实意义),应按试验目标设计选择方法。目前临床研究中方法较多,但也要研究与发展新的方法,并保持中医特色,强调个体化和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研究中必须加强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目前要集中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应以症状为核心,分清症与证的差异,探索症的现代科学基础及疗效基础,把证候研究清楚了就是发展。证候研究要与疗效评价结合起来,复杂问题要简单化,要能回答和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设计要求严谨,应从方法学、临床研究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力争做出有影响的工作。
  中药研究重点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作用强度、作用定位,特别是有明显疗效的中药的疗效机制研究,如丹参等,要敢于和西药对比。尽快阐释中药增效、减毒的明确机理。
  中药研究要注意中医属性,寻找中药对应的合适人群,强调对证用药是提高中药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前提条件。
  王永炎院士在会议总结时强调要清楚认识还原论与系统论的关系,研究中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与选题。临床研究中要关注伦理问题,加强《赫尔辛基宣言》相关文件的学习。研究中要着眼于人,充分利用资源,要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团结多学科人员,尊重老师,建设好团队,稳定研究方向,勤奋工作,在理论与技术上要力求创新,为中医药科研的进步做出贡献。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14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荨麻疹血管炎≠荨麻疹
  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炎,属于一种新的免疫复合物疾病,原因不明,诱因主要包括化学物质、药物、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荨麻疹血管炎与荨麻疹有相似之处,如风团与瘙痒,容易造成混淆,但荨麻疹血管炎并不同于荨麻疹,无论是临床特点还是治疗原则都与荨麻疹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了解和掌握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正确诊断及合理治疗,以防止误诊与误治。
  首先,发病机理不同,虽然荨麻疹血管炎与荨麻疹都属于过敏性疾病,但前者为Ⅲ型变态反应,即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反应,而后者为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过敏反应。此外,二者的病理改变也不同,前者有血管炎症改变,后者无血管炎症改变。
  其次,二者临床特点不同。
  荨麻疹血管炎的特点是:①多见于中年女性,30~40岁为发病高峰;②起病时可有不规则发热,随后出现类似荨麻疹样的风团,但持续时间长,往往长达 24~72小时,伴有瘙痒感及灼热感,有时可在病损处见到点状出血,风团消失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③常伴四肢关节痛及关节炎,并可伴有关节肿胀;④多数有血沉增快与血清补体减低现象。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起病时无发热,通常先感到全身皮肤瘙痒,随即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这种风团常突然发生但持续时间短,于数分钟至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但一日内可反复发作多次;③有些病人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会出现气短、气喘、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但无关节痛及关节炎表现;④血沉及血清补体正常。
  第三,治疗原则不同:荨麻疹血管炎的治疗以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应及早应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分次口服或静脉点滴。而荨麻疹以抗组胺药为主,可用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等抗组织胺药物治疗,如全身症状严重,方考虑使用强的松和地塞米松。(魏开敏)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2 21:16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报上每期都有好多不错的中西医结合的文章噢~~~~~~~~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02:00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美国药典委员会在华建立分支机构
  本报讯  美国药典委员会(以下简称USP)董事会已经批准在华建立一个分支机构,这将成为USP在海外设置的第二个具备实验室功能的分支机构。此前,USP已于2006年2月在印度成立分公司。
  USP中国分支机构的实验设施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实验设施计划于今年2月正式运行,不仅可以提供协同测试、技术支持,还提供客户服务以及培训等。
  USP中国分支机构的成立是USP近来在华活动的一部分。早在2005年,USP就已经与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2.htm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02:0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美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基因
  新华社电  据美联社15日报道,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人体中一个与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关的基因,该基因能够明显增加最常见老年痴呆症的患病风险。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研制出对抗此病的新疗法。
  科学家对6000多名不同种族老年痴呆症患者的DNA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了可以证明“SORL1”基因的不同版本与老年痴呆症有关的确凿证据。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就说这些基因变体增加多少患病风险,或是指出由这些基因变体导致的病症所占的比例还为时尚早。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专家乔纳森·海恩斯说,尽管如此,如果该发现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同,那么将是“我们在了解老年痴呆症的基因学原理道路上迈出的相当重要的一步”。海恩斯并没有参与该项研究,他与其他科学家表示,通过揭开老年痴呆症的生物学原理,该项研究结果或许能够帮助科学家找到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方法。
  《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站在上周日发表了这篇新的研究论文,研究主要侧重于65岁以上发生的老年痴呆症,即晚发性老年痴呆症,也是老年痴呆症最为常见的一种。论文的作者认为,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SORL1是老年痴呆症的致病基因。
  据估计,在美国,多达45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这种疾病会逐渐摧毁人的记忆和其他大脑功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http://www.cntcm.com.cn/text/2671.htm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09:17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女性过量饮用咖啡和茶导致缺铁性贫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大约有50%的女童、20%的成年女性、40%的孕妇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率高达20%~38%。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女性易发生贫血现象。青春期的女孩生长发育旺盛,机体对铁的需求量大,加上月经来潮,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妊娠哺乳期女性要供给胎婴儿营养物质,铁的需要量大为提高,如不额外补充,贫血几乎无可避免。
  中年女性受宫内节育环、子宫肌瘤等影响,月经量较多,铁的流失已成必然。老年妇女胃肠道吸收功能减退,造血功能衰弱,贫血的发生也有增无减。但是,除了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外,女性在饮食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习惯,也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
  补充铁质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要法则,但是仍存有许多误区。
  误区1:多吃肉对身体不好?
  一些女性对一般广告中宣传的肉食损害健康产生误导,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导致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少。实际上,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铁丰富,其吸收率也高,达25%。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受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约为3%。因此,忌肉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在平日饮食中,蔬果与肉类的摄取应均衡。
  误区2:蛋、奶对贫血者多补益?
  牛奶够营养,但是含铁量很低,人体吸收率只有10%。例如用牛奶喂养的婴幼儿,如果父母忽视添加辅食,常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蛋黄补铁好,蛋黄含铁量虽较高,但其铁的吸收率仅为3%,并非补铁佳品。鸡蛋中的某些蛋白质,会抑制身体吸收铁质。因此,这两种父母常给孩子吃的食品,虽营养丰富,但要依赖它们来补充铁质则不足取。然而,动物肝脏不仅含铁量高、且吸收率达30%以上,适合补铁用途。除了生理特点,女性在饮食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为习惯,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误区3:蔬菜水果无益补铁?
  许多人不晓得多吃蔬菜、水果对补铁也是有好处的。这是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及苹果酸,这类有机酸可与铁形成络合物,从而增加铁在肠道内的溶解度,有利于铁的吸收。
  误区4:咖啡与茶多喝无妨?
  对女性来说,过量嗜饮咖啡与茶,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质吸收。因此,女性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一天一两杯足以。
  当然,除了营养因素以外,缺铁性贫血还可能由疾病引起。例如痔疮、肿瘤、消化道溃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所以,发生贫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误区5:贫血好转得停服铁剂?
  贫血者根据医生指示,服用铁剂,看到贫血情况改善或稳定后,即停止服用,这也是错误的做法。这会造成贫血情况再次出现的后果。正确的方法是服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直到贫血症稳定后,再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补充体内储存的铁元素。(林弘谕)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09:22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冬季孕妇慎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2岁的孕妇夏女士早上一觉醒来,突然头晕眼花、视力模糊,急至医院妇产科诊疗,被诊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孕妇特有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冬季更应引起孕产妇的高度重视。
  襄樊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石萍介绍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20周与产后2周,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风、昏迷等症状,严重威胁母子生命。冬季气温降低,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容易引起血压升高;人体出汗少,散热快,体内血容量增加,血压往往也会升高,因此孕妇冬季更容易引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石萍主任提示,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孕妇须加强预防,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妊娠早期(孕3月)需测量一次血压,以便了解基础血压,以后定期检查;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加蛋白质、维生素、铁、钙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适当减少脂肪和过多盐的摄入;消除对妊娠及分娩的思想顾虑,妊娠分娩期间要保持心情愉快,亲属们更应给予孕产妇必要的精神安慰,避免孕妇受到不良刺激,这些对于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都有一定的作用。孕妇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尽量采用左侧卧位休息,左侧卧位可以增加子宫胎盘供血量,增加回心血量,从而使肾血流增加,尿量增多,减轻水肿,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左侧位休息还可以改善子宫胎盘供血,纠正胎儿宫内缺氧。此外,孕产妇在妊娠20周以后,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眼花等自觉症状,千万不要大意,请及时到医院就诊。(白菲斐  秦安敏)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09:2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儿童心悸可能是心脏神经症
  明明正在小学四年级读书,前一阵子罹患重感冒,经过1周多的治疗病情好转。由于医治感冒耽搁了许多天的学习,再次进入课堂,明明感到在学习压力较大,心里焦急,烦躁,情绪显得低落。但明明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将这些情况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家长工作忙,也没有对明明的情绪变化给予必要关注。中期考试成绩下滑,老师和父母虽然没有指责明明,他却愈发闷闷不乐。
  近日因一件小事与同学们发生口角后,突感胸闷、心慌、心悸,并有发憋感,面红和出汗,老师见状,急忙送明明去校医室检查。校医没有发现明明心率增快,但有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略快,呼气时略慢。校医建议明明妈妈带孩子去附近医院再查一下。
       在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为明明做了心电图检查,除了窦性心律不齐征象外,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各项实验室检查亦无异常可见。医生告诉明明妈妈,孩子的病情可能是与心脏神经症有关,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同时,给明明开了几样药,包括谷维素、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叮嘱每日3次服用,服用3~5天。医生还对明明妈妈和老师说:心脏神经症可见于学龄期儿童,与性格和情绪变化有关,所以,遇事要注意关心和开导孩子,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使其振作起来,要尽可能避免引起孩子情绪波动的不愉快事情,如斥责孩子,同学矛盾等。
  最后,医生强调说,心脏神经症属于功能性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有关,这种神经症是可以通过心理调理和适当药物调节得以迅速缓解及有效控制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病症具有反复性,情绪波动是复发的主要诱因,因此,要切实帮助患儿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防止反复发作,以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韩咏霞)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09:2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关注动脉粥样硬化
  最近北京一次大型体检统计数据表明:42.04%的文化人血脂增高,明显高于其他社会人群。有关专家指出,除了遗传原因,这一现象的发生与人们膳食结构不合理、食物中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总热量过高、应酬较多、有氧运动消耗热量过少等因素有关。那么,什么时候开始降脂呢?采用什么方法降脂呢?
  拿着体检结果,许多人不在乎地说:血脂高一点不要紧。然而,专家认为,如果是甘油三脂稍高一点,控制饮食、减肥就可以解决,因为甘油三脂大部分来自饮食;如果是胆固醇高,就要当心了。因为胆固醇大部分由人体合成,它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偏瘫等,危及生命。所以,即使轻度升高,也应引起重视。
  降脂标准——动脉硬化者有特定要求
  老王这次体检后感到很纳闷:尽管他原来因眼底动脉硬化发生过眼底出血,但近几年他血压控制得很好,这次检查却发现了冠心病!“这冠心病是怎么来的?” 他拿着检查结果找医生,医生看后告诉他:原因大概在于他的血脂控制得不理想,而高血脂与高血压一样,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老王又看一遍自己的化验单:总胆固醇5.2(参考值3.1~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89(参考值2.06~3.6mmol/l),便不解地说:“不就是低密度脂蛋白有点高嘛?胆固醇正常。”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心内科副教授孙振祥对他解释说,化验单里的参考值是对正常人说的。对于老王这样已发生眼底动脉硬化的人来说,胆固醇应当低于 4.68,低密度脂蛋白(也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高于2.6,才算达标。因为这两项指标升高可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美国人很重视这项指标,认为降低这项指标能够降低冠心病风险,故主张冠心病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要降至1.7以下。
  饮食疗法——降脂首选方案
  孙振祥说,许多人认识上有个误区,即血脂高了才考虑降脂。其实,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者,当胆固醇高于4.68,低密度脂蛋白高于2.6,就要采用控制饮食、运动、减肥等措施来控制血脂了(对于正常人来说,饮食疗法的开始标准是胆固醇5.7,低密度脂蛋白3.6)。由于调脂药对肝脏有一定损伤,所以,能饮食控制尽量不用药物。
  饮食疗法的具体方案是,每天吃肉不超过75g,最好选用牛羊等瘦肉,吃鸡肉、鸭肉要去皮。每周鸡蛋不超过3~4个,血脂明显升高者两天一个鸡蛋就够了。每天250g牛奶、食用油20g,尽量避免糕点甜食,多吃豆制品、洋葱、大蒜、香菇、黑木耳、海带,和燕麦、粗粮、杂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关蔬菜水果,他强调说,正常人每天要求蔬菜、水果各500g,而高脂血症患者的食谱中,要求蔬菜500g,水果降为50g。这是因为,水果中有过多的糖分,容易转化为脂肪。
  药物调脂——可减少冠心病发病率
  孙振祥说,调节血脂首选控制饮食等方法改善生活方式,如果3~6个月后不见效,正常人胆固醇仍高于6.24、低密度脂蛋白高于4.16,动脉硬化者胆固醇高于5.2、低密度脂蛋白高于3.12,就需要药物治疗了。研究表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还可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
  目前国内降脂药的正规军有两类,一类是以“阿乐”为代表的他汀类降胆固醇药,另一类是“力平脂”等贝特类降甘油三脂药。如果患者胆固醇、甘油三脂同时升高,这两类药不能同时使用。应当先降胆固醇,待其达标后再改用贝特类。如果同时使用,有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症,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萎缩、神经麻木,甚至死亡。服用降脂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持续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要立即停药。对于一些老年人青睐的鱼油制剂和弹性酶等,孙振祥的看法是,这些药可作为保健用药,但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基本没有影响。(詹  建)
http://www.cntcm.com.cn/text/2657.htm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36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成为医保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本报讯(记者厉秀昀)日前,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原北京冶金医院)被确定为医保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07年1月1日起,全市医保患者不受个人定点医院限制,均可直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该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骨科、足踝外科、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特色和优势,医院将以实现中西医结合,突出若干专病、专科特色为目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36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急性心梗  心脏何不报警
  在许多猝死的病人中,以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多见,但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病前却无明显症状,耽误了就诊而导致死亡。有人会问,得了急性心肌梗不是胸痛得要死不得活吗?为何有的人无此症状呢?
  我们知道,心脏是一个有疼痛感觉的器官,为啥会出了问题而不发信号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这是因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造成的。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是心脏病变部位不同,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病变在右冠状动脉,则对疼痛不甚敏感;有的是后壁心肌梗死,也可能不出现疼痛;有的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害时常无疼痛感觉。二是个体差异对疼痛敏感不一样。如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差,主要是全身各器官系统老化,感觉迟钝,对疼痛敏感性降低,加上脑萎缩或痴呆,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说不出个所以然,掩盖了病情。三是无痛心梗多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往往累及多级血管,可从冠状动脉主干直到微小动脉,而一般冠心病的病变主要在冠脉主干或大的分支,较少累及小动脉或微动脉。因病变范围广,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较一般病人严重得多,加上糖尿病患者常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受累,这样便会使痛觉变得迟钝甚至没有痛觉。四是与情绪改变有关,如过度紧张、疲劳等,可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变得迟钝。值得警惕的是,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一般心梗严重得多,有的发病开始就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突然猝死的也并不鲜见。所以,对无痛性心梗一点儿也不能掉以轻心。
  说无痛性心梗是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不发信号,但并非无一点征象。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及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身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征象时,应想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做心电图等项检查,以早确诊早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  (光  明)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37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肝脏微循环障碍学说: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的新诠释
□ 李健 牛建昭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形态系   王传社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部分地区调查发现,其发病率在5.2%~11.4%之间,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约有1/4的酒精性肝病患者发展为肝纤维化,1.5%~8.0%发生肝硬化,发病率较20世纪80年代前约增加了30倍。
  酒精性肝病的概念  酒精性肝病(ALD)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减弱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
  中西医对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的认识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与饮酒者个体间遗传特征、性别差异、机体免疫力、饮酒方式、饮酒种类、饮酒量、营养、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病理及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尚无明确而统一的认识,较流行的有遗传学说、营养缺乏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乙醛-蛋白加合物免疫学说、细胞因子异常学说、内毒素作用学说等。祖国传统医学中没有“酒精性肝病”的病名,但中医对酒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疾病的记载和认识远于西方各国。隋朝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中所述“酒癖”与现代医学中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症状基本吻合。从《内经》到各朝代的医学典籍也散在分布着古代医家对酒及“伤酒”、“胁痛”、“酒癖”、“酒臌”、“酒疸”等酒精性肝病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及预后的精辟论述和宝贵治疗经验。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良方对现代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依然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肝微循环障碍学说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观察到,酒精能诱发肝脏微循环障碍,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和窦周纤维化;病生理学上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与肝窦内皮细胞黏附性增高,血管阻力加大,自由基大量释放,出现微血栓和低氧血症。肝脏微循环障碍影响了肝细胞与血液间正常物质、能量的交换,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肝窦形态的变化使肝小叶血液灌注受阻,诱发肝门静脉压力升高,因而研究者在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酒精诱发肝脏微循环障碍或许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直接原因。那么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体内究竟发生了哪些病理变化呢?临床检测发现,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血液中脂多糖(LPS)水平明显升高。LPS又叫内毒素,它在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帮助下与肝窦内的枯否儿细胞(Kupffer cell)结合并使其激活。活化后的枯否儿细胞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多种趋化因子。血液中LPS升高还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大量黏附于肝窦壁,诱发内皮素-1(ET-1)合成与释放增加。TNF-α和ET-1通过各自的细胞信号途径激活肝星形细胞(HSC)。HSC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一种静止状态的具有贮存维生素A功能的细胞,被激活后则表现出类似平滑肌的特征,能合成和分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核细胞趋化肽-1(ICAM -1)、炎症因子(IL-1)等,并且活化后的HSC具有运动、收缩和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ICAM-1募集大量的白细胞黏附于肝窦内皮细胞上,降低肝窦血流量;IL-1导致肝组织内炎症细胞集聚和自由基升高,引起肝组织内微血管收缩;HSC收缩则使得肝窦内皮细胞的窗孔减少、肝窦体积缩小,致使肝组织末端血管压力升高。在上述有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肝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肝细胞呈现脂肪样变性(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大量肝细胞损伤、坏死(酒精性肝炎)……此时,肝脏自我修复和代偿机制启动,大量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蛋白多糖、糖蛋白分泌,填充到细胞间隙和组织坏死区并在这些部位沉积下来,形成瘢痕组织(酒精性肝纤维化)。如果酒精性肝纤维化得不到很好控制,最终将恶化为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对策  酒精性肝病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彻底戒断饮酒和对酒精的依赖。对于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西医临床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尚无好的方案。中医认为:酒精性肝病具有 “气滞”、“血瘀”、“湿热”、“痰浊”等病机特点,在治疗上提倡“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一些经典方,如“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 等在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如今一些中成药,如复方861合剂、复方鳖甲软肝片、疏肝理脾片等已经成为临床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常用药。医药专家研究发现,桃仁(有效成分为苦杏仁甙)、汉防己甲素、芍药甙、丹参、冬虫夏草、当归、茯苓、田三七、黄芪、柴胡(有效成分为柴胡皂甙)、葫芦素B、大黄、甘草甜素等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对胶原纤维具有良好的降解作用,其有效成分可以很好地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内胶原酶的活性,减少胶原的沉积,促进胶原降解和重吸收,从而起到预防和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之,我们对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中,很多环节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李健,200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形态系讲师,主讲“组织胚胎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37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女子30年心脏罕见“漏洞” 特制巨大封堵器解危机
  一女子患国内罕见的先心病巨大动脉导管未闭30年,近日,哈医大二院专家特定制一枚34~36mm封堵器为该女子解除了病患。
  这位妇女今年30岁,5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经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因畏惧开胸手术,一直未进行治疗。近1年常感胸闷,气短症状加重,为避免开胸手术,慕名来到哈医大二院。经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孙勇副教授检查发现,该患者左房、左室明显扩大,分别为 67.4mm、66mm,肺动脉明显增宽,近分叉偏左肺动脉侧与降主动脉之间可见管状暗区相同,长0.48cm,粗0.98cm,物理显示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竟达21mm,属国内罕见巨大心脏动脉导管未闭。
  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适应症为导管直径小于15mm,导管直径大于15mm称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结扎导管易出血,手术风险极大。而对于 21mm直径的“未闭导管”,目前并无相应型号的封堵装置,这对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病痛,两位专家摒除了已往惯用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决定通过国内厂家特殊定制一特大型号的PDA封堵器,解决这一难题。
  术中,两位专家首先在患者的大腿根部穿刺股动、静脉,先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得肺动脉压100mmHg,主动脉压135mmHg。在右心导管的引导下,将加硬导丝自肺动脉侧通过未闭的巨大动脉导管送入降主动脉,建立一个钢丝轨道,沿导丝送入1个较大的输送鞘管,通过鞘管送入定制的34~36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于导管处释放封堵器,再次进行主动脉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确切,伞间无分流;肺动脉压及主动脉压数值恢复正常,封堵器未造成主动脉的狭窄,封堵成功。目前,患者状态良好,近日即可出院。(衣晓峰 靳万庆 李华虹 乔蕤琳)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38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潇湘杏林  独领风骚——腾飞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3年,经过历代中医附一人的不懈努力,医院事业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医疗为中心,医、教、研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成为湖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心和龙头。医院占地110.6亩,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在职职工934人,专业技术人员779人,其中:正高职称51名,副高职称158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博士生导师18人,国家名中医6人,湖南省名中医16人。
  专业齐全、功能完备:医院现开设24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和1个中心ICU,实际开放床位620张,能满足各种层次各类患者就医需求。医院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业务发展格局,特别注重引进现代西医技术发展中医。中医是医院的强项,各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尤以中医中药及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眼底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不孕不育、各种瘫痪疾病、男性病、皮肤病、肛肠病、内科疑难杂症、儿童益智保健等疗效显著。西医也有长足发展,具备三甲西医医院水平,目前能开展各种普外科、脑外科、心胸外科、微创外科、骨伤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其中微创腔镜手术、脊柱四肢关节损伤修复、心脏介入治疗、绿激光PVP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微创穿刺粉碎治疗脑出血、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等技术居湖南先进水平。
  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医院目前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2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肝病专科和眼底病专病;3个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五官科;2个省重点专科:针灸瘫病专科、耳鼻喉科;2个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诊治中心:微创外科中心和心脏病诊疗中心。中医学9个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医学10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以该院作为主要临床基地。同时,医院也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湖南省首家放心药房。这些重点学科和专科,以其高超的学术水平和特色优势跻身省内乃至国内同行先进行列,享有崇高声誉。
  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医院现代化门诊楼、装修一新的住院楼、医技楼、制剂楼以及气势恢宏的中医药培训大楼浑然一体,楼内设施完备,电梯、空调、电视、电话、中央供氧等一应俱全。院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花园式单位”的院容环境为广大病友提供了舒适的治疗康复条件。医院不断引进先进医疗检测设备,现配备有飞利浦1.5T磁共振、飞利浦MX-8000型超高档多层螺旋CT、飞利浦大型DSA、法国产中型C臂X光机、日本产1000mA电视X光机、西门子彩色B超、直线加速器、CR、数字胃肠、电子腹腔镜、绿激光、钕激光、体外循环机、支纤镜、血透机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肠镜、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等大型设备300 多台件,医院医疗设备总值1.15亿元,实现了诊疗手段的现代化。
  管理科学、服务文明:医院坚持“强化管理、完善形象、狠抓质量、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提出“中医附一、病人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全院职工转变观念,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举措,加强医患沟通,较好地树立了品牌医院的社会形象。近几年,医院先后获得“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百姓放心医院”、“诚信经营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省级文明医院”、“长沙市慈善定点医疗单位”等光荣称号。同时,医院还是省市基本医保、生育医保定点医院,湖南省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医院,长沙市失业人员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传染科(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成立于1965年,是国内最早设立感(传)染科的中医医院之一。1999年通过专家验收,成为首家通过的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目前是湖南省内最大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科,同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重点专科,国家药品(肝病)临床研究基地,湖南省肝病中医药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细胞生物与分子技术实验室。中心集医疗、科研、教学和新药开发于一体,设有单独的门诊、病区和实验室,是国内最大的肝病中西医结合科研和医疗基地之一。该中心通过国家重点专科的技术辐射,一直为湖南省各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对促进湖南省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水平的整体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现有医疗、科研、教学等各类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3人、硕士12人,国家级名中医1人,国务院又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中心具有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及温病学二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心“八五”以来承担《疏肝理脾片抗CAHB肝纤维化研究》、《不同程度活血药治疗慢性肝损伤正负效应对比研究》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8项、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科研成果7项;研制国家中药新药2个,完成肝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纤维化和肝脏的中药合理用药研究。同时对肝脏健康检查及肝病预后评估、酒精性肝炎及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也有深入研究。中心目前开展的主要检测及治疗项目有:各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结核、HIV、性传染病等病原学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查;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B超引导肝活检、经颈静脉肝活检、肝组织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肝细胞膜、线粒体、微粒体分离与其功能检测;肝细胞、枯否细胞、储脂细胞培养及功能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染色体及癌变易感性分析;肝癌细胞2115株培养及功能测定;体外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慢性肝病;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免疫辨证抗乙肝病毒治疗;肝病中药新药研发等。
  中心与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加拿大Mcgrill大学医学院、多伦多大学Western医院、台湾高雄医科大学、台湾工业研究院生物医学中心及国内10多家肝病研究基地保持长期学习交流和友好往来。近年来接受国内外临床进修、学习、访问400余人次,已主办、协办国际、国家及省级学术会议10余次,是国内重要的肝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
  肝病中心为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承担着国家和湖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任务。
  眼科(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系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湖南省眼病中医药治疗研究中心、湖南省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研究中心、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共有医护人员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正高7人,副高7人;博士4人,硕士4 人,本科11人。
  中心全体人员在学术带头人李传课教授、彭清华教授的指导下,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人才培养方法,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制度,做了大量师资培训、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课程建设和计算机信息库软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队伍建设效果显著,涌现了以张明亮教授、曾明葵教授、喻干龙教授、罗萍教授、喻京生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科学术骨干,年轻医生的诊疗技术和整体素质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较好的学术梯队。开设了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青少年近视、色素层炎、眼外伤等专科门诊,均有专科诊室,保持了专科门诊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眼底病的研治方面,该科将眼底病分为三大组:一为眼底退变组,主要研究眼底退行性病变,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一为眼底炎症组,主要研究眼底炎性疾患,如急性视神经炎、色素层炎等;一为眼底出血组,主要研究眼底出血,如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在三组眼底病的研治中,采用“突出重点,带动其它”的方法,重点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与早期视神经萎缩。将视网膜色素变性分为三大证型,两大兼夹证,三大并发症;有比较固定的处方,并可随证加减。还研制了眼明丸、益气明目丸、滋阴明目丸、散血明目片等自制中成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国内居先进水平。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读卖新闻》及国内数十家电台、报纸予以报道,先后有日本、美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0余名患者来该院诊治,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青少年近视、远视的研治方面,研制了近视复明丸、远视复明丸等中成药,并有固定的处方随证加减,同时配合贴耳穴等治疗方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远视有显著疗效。另外,研制的青光康颗粒剂,用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后的患者,有较理想的疗效;正斜丸对麻痹性斜视等亦有较好疗效。除开展了常规眼科手术外,在省内较早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准分子激光矫治近视手术,在全国同类医院中居先进水平。
  中心先后引进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总价值达600余万元,在国内同类医院中较早拥有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系统、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眼科激光治疗仪、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眼电生理仪、电脑视野计、角膜曲率计、眼科A、B超、德国和日本手术显微镜、角膜地形图仪、综合验光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为眼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中心建立了眼科临床实验室,与医院中心实验室及学院重点实验室配合,共承担科研课题32项,其中部级4项、省及8项、厅级20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自行开发研制的15种与科研成果相关的自制药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深受患者欢迎。
  心脏病诊治中心(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诊治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病诊治中心是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诊治中心,系湖南省知名专科。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备先进齐全,既拥有国内一流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也拥有先进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技术,聚集了老、中、青三代心血管专家。科主任吴亦之教授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及介入治疗二十余年,成功完成了数千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湖南省著名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专家;科副主任邓又华博士从事心胸外科15年,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湖南省名老中医王行宽教授、程丑夫教授、中青年专家谭元生教授、陈新宇教授,胡国恒教授、粟华魁教授、蒋本尤教授、刘建和副教授等,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该科在中医治疗方面,名医荟萃,经验丰富,治愈了大量心血管内科疑难杂症;在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独树一帜,根据国际上流行的循证医学原则,为病友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能使病人获得最好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该中心现有专科医师14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中心配备有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拥有荷兰飞利浦公司大C臂心血管造影机,64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中央监护仪及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everyoung运动平板心电图机、体外循环机等全套先进诊疗设备。诊治范围包括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肺栓塞、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下肢动、静脉栓塞等。
  中心目前开展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有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四种。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风眩(高血压病)等心系疾病,多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治本,并予豁痰、祛瘀、利水、平肝以治标,从而达到标本同治;常辨证运用中药汤剂,口服或静滴中成药,亦使用中心研制的自制药,如治疗冠心病的冠心消斑丸、心痛灵片、舒冠滴丸和治疗高血压的血压平胶囊等,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西药治疗无效的心血管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西药治疗对减轻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发挥重要的作用。心脏病介入诊疗开展了先心病介入治疗、冠心病经皮冠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植入术、球囊扩张术等心脏介入治疗及左、右心导管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直立倾斜试验、心脏负荷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有创血液动力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检查等诊断检查。心胸外科开展心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冠脉搭桥术和肺癌、食管癌根治等普胸手术。中心非常注重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个体的综合性、个性化治疗方案,疗效显著。
      中心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实行微笑服务和人性化管理,较好地树立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服务优良、收费合理的品牌形象。中心遵循“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原则,运用整体护理模式,实行从生活起居、情志调理到饮食养生的全方位健康宣教,为病人提供从入院、住院到出院后的全程优质高效服务,让病友在享受最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感受到全体医护人员的细心关怀和真情呵护。
  微创外科(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是一所以微创技术治疗普外、肝胆、泌尿、妇科等疾病的专科治疗中心,是湖南省知名医疗技术品牌之一。该中心是医院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引进国内微创外科高尖技术人才,斥资千万引进一流的国外先进设备,高起点高水平组建的湖南省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治疗中心,并于2006年通过专家验收成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中心。中心不仅在湖南省率先引进了美国钕激光碎石系统、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治疗系统、电子腹腔镜、宫腔镜、电视输尿管肾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视胆道镜及胆道子母镜、双频激光碎石系统、超声刀、结扎束血管闭合系统等进口先进设备,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团队,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均经过国内一流的专科进修培训。中心主任张文兴教授十年来已为来自本省及河南、湖北、广东、青海等地近7000例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手术,开展手术种类40余种,其中三镜联合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胆结石、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及腹镜下巨型子宫肌瘤切除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中心开展的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肝内外胆管复杂结石综合了现代成熟的微创外科技术(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是对腹腔镜胆总管探T管引流术的重要改进,它以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代替传统的T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克服了由于大量胆汁外引流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大大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真正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安全可靠的特点。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人员技术的提高, 该中心在湖南省首家开展了二孔法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切口由常规的4个减少到2个,创口愈合后几乎看不到切口痕迹,适应症也进一步扩大到阑尾切除,肝、肾囊肿开窗引流,子宫切除、卵巢囊肿切除及不孕症检查和治疗等。
  该中心不仅充分利用高精尖的现代西医技术,而且非常注重发挥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优势,一改过去的单一中医治疗和传统外科手术方式,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将现代科技与祖国医学完美结合,探索出中西医结合微创手术增加疗效、减少创伤、促进恢复的新途径。如利用电子十二指肠镜、电视胆道镜及胆道子母镜、电视输尿管肾镜、经皮肾镜、钕激光碎石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时,通常10~30分钟即可将结石等病变物质取出,再多再大的结石都可以即时、一次性取出,结石取净率达到98.6%以上,同时结合中药排石防止术后结石复发和术后残余结石。又如术后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促进术后康复,有效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使病人恢复更快;大部分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不用止痛药物;术后3~5天即可出院,单纯阑尾炎、卵巢囊肿、小儿疝气、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2天即可出院,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受到患者的好评。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4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靠诚信办院 铸健康长城——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发展纪实
□ 邢冬梅  本报通讯员
  在河北石家庄市东开发区,有一所备受广大患者欢迎和博得国家卫生部、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肯定的新兴医院。她就是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长城医院)。
  该院是一所以心肌病、心衰、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为重点专科,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心脑血管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保定点医院。该院共开设临床及功能科室30余个,床位260张、6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病区。拥有核磁共振,CT、数子减影仪、彩超、血液透析仪、电子胃肠镜等国内外大型医疗设备50余台件。建立了河北省会首家以国际健检标准设立的大型专业化体检中心、石家庄长城健康教育学校、石家庄市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冀南长城医院。
  几年来,该院的门诊量显著增加,来院就医的患者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医院声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连年翻番,令石家庄医疗战线上的人们刮目相看。
  石家庄长城医院深得上上下下多方的支持和厚爱,能够得以迅速发展,原因何在?概括地说,靠的就是“诚信办院”。即“信得过的医术,信得过的管理,信得过的服务”。
  凭技术打造知名品牌
  石家庄长城医院,在许多疑难病的治疗方面,尤其是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衰、血管血栓病治疗方面,在省内外叫得越来越响。靠医术上的“一招先”抢占医疗市场,凭技术创新打造知名品牌。  
  心肌病并非不可治愈  扩张型心肌病,即大心脏病一直被国内外医学界视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不可能逆转的疑难病症。该院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王仁平主任医师和吕志信主任医师等专家,为找到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专门成立了心脏病研究室,认真总结了国内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经验教训,系统整理了本院3000多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病案和心脏彩超科研资料,创造性地提出了“正气免疫学说”,确立了“益气调免、解毒宁心”、“从毒论治”的根本治则,并成功研制出了“心肌活力饮”等系列方药。经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这种方药与西药并用治疗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衰能明显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及正性肌力作用,减缓心肌细胞的衰亡,使扩大的心脏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回复到正常。总有效率达97.6%。这项科研成果打破了已经扩大的心脏不可逆转的传统医学观念,为拯救心肌病、心衰患者找到了一条较为理想的治疗途径。荣获河北省科技成果,经专家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
  让血栓消融血管再通  该院血管血栓病科主任雷小明主任医师,原为承德医学院血管血栓病专家。他创立的动脉介入溶栓、取栓新技术,多次获得省科研成果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多发性大动脉炎方面,在国内外独树一帜,效果显著。其中以中药组方的“脉痹饮”为主、中西医结合慢性溶栓疗法,可使闭塞型陈旧性深静脉血栓完全和部分消融,创造了已有23年病史、经多家医院治疗无效的闭塞型陈旧性深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的奇迹。近日,经省科技厅成果技术鉴定认为,这项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院综合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特效医药专家、胃肠病专家段素社主任医师,在胃肠、肝胆病的治疗方面勇于创新,提出了“增强胃肠动力,加速排空,给消化道以将养生息的时间,促进疾病治愈”的新理论,和“辛开苦降、通腑泄浊”法则,并研制出“胃新胶囊”“运胃合剂”等系列方药。该项研究经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查新,卫生部成果汇编尚属空白,国内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家庄长城医院之所以能够迅速成为医疗战线上的一颗新星,就是因为这里有一批身怀绝技的名医。他们能够治愈或缓解其它医院都束手无策的一些疑难病症。
  靠诚信赢得社会信赖
  石家庄长城医院能够走上快速发展之路,除了医疗技术上有绝招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讲诚信,靠诚信赢得社会信赖.,
  为了切实保护患者利益,该院还严格规定,严禁乱开大处方,严禁收受患者红包、回扣,否则一经发现,按下岗处理。为了便于患者监督,在每个病房公布了监督电话0311-85383771和设有征求意见卡,并及时公布收费一日清单。
  在该院,医生们看病开药都自觉掌握着这样一条原则,凡是能用国产药的,就不开进口药;凡是能用普通药、低价药的,就不开昂贵药。据该院院长王仁平介绍,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尽可能少花钱,减轻经济负担。早在2005年初,医院就制定了单病种限价收费如:心脏冠脉造影3500元,心脏冠脉支架一个15000元,血液透析1次200元,单纯阑尾炎手术1000元等。使病人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被患者称为“咱老百姓自己的医院”。
  在该院的诊室里记者看到,来这里看病的人排起了长队。经询问,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来自农村的,有的是特意从石家庄市西郊大老远赶来看病的。问起为何舍近求远来看病,他们告诉记者,是因为石家庄长城医院讲诚信,不坑人,价格也便宜。
  由于恪守诚信,石家庄长城医院仅建院7年,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深深信赖,先后获得了“石家庄市消费者信得过先进单位”、“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石家庄市卫生局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最具实力心脑血管病医院”、“全国十佳心脑血管病医院”、“中国卫生健康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用真情服务广大患者
  石家庄长城医院负责人王仁平、段素社经常告诫全院职工:我们一定要对患者有同情心和热心,去温暖和抚慰患者。使他们来到这里,就是到了可以祛除病痛甚至起死回生的安全港湾。
  就是在这种“人性化服务”思想的指导下,石家庄长城医院提出了“医患零距离,服务零投诉” 的口号,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便民措施,如免挂号费,免咨询服务费,免专家会诊费,减收大型仪器检查费,免费为患者提供开水和一次性水杯,免费到车站接送病人,为出院的远途病人带上牛奶和水果供路上食用;对特困病人实行住院床位费、检查费减免50%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免收挂号费一项,一年来医院就为患者让利70余万元。
  就是在这种“人性化服务”思想的指导下,石家庄长城医院经常利用节假日,为劳动模范、优秀教师、老年人、农民免费进行健康体检。2006年中秋节,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体检达50万元。
  就是在这种 “人性化服务”思想的指导下,石家庄长城医院的干部职工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待病人如亲人的动人故事。
  一位心脏病突然发作的29岁男性民工,身无分文来到医院。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心跳已达250次/分,心电图提示“快速房颤合并预激综合症”,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在这紧要关头,医护人员立即通过“生命绿色通道”收入院,进行紧急救治并使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来自黑龙江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重病痊愈后要返回家乡,来时由于天气不太冷没穿棉袄,现在要回到寒冷的北方去,难以御寒,于是心内科专家王仁平同妻子一起跑到商场,买了两件羽绒服送给了这对夫妇。免费为一位贫困大学生按装心脏起搏器。
  由于大力倡导和开展人性化服务,长城医院医护人员讲奉献、讲服务、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他们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主动为病人打水、送饭、洗衣服,帮助购买日用品,与病人谈心,化解患者心理上存在的种种疑虑。真情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赞扬。一张张患者的笑脸,一封封发自患者肺腑的感谢信,一面面闪光的锦旗,都记录着一个个待患如亲的事迹。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2:42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三联疗法灭幽门螺杆菌
  小张近一周来经常上腹痛,有时半夜痛醒,还出现了黑便,感觉浑身无力、头晕,来医院检查,医生给他做了急诊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幽门螺杆菌(Hp)感染”,需住院治疗。
  说幽门螺杆菌是众多消化系统疾病的“祸根”,并不为过。首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Hp阳性)都证实有胃窦炎。若经抗菌治疗,Hp根除后,胃炎可消退。第二,在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十二指肠溃疡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0%~100%,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0%左右。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第三,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癌也有一定关联。
  目前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有三大类:
  一是质子泵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洛赛克等。它不仅能直接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还能帮助抗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原来大部分抗生素在胃酸中易被降解,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后,胃酸分泌减少,使不耐酸的抗生素能发挥最大的杀菌效应。
  二是铋剂,主要药物有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复方铝酸铋颗粒等。本类药物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同时该药还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层牢固保护膜,隔绝胃酸、胃蛋白酶及食物对胃部溃疡黏膜的侵蚀作用。
  三是抗生素,主要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三种。
  以上三类药物该如何应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呢?用药方案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中的2种;二是以铋剂为基础,加上述抗生素中的2种。这被称为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疗程一般7天。
  此外,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前,必须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它能减轻症状,导致诊断延误;进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时,若同时因病情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感冒药等,因后者会引起胃黏膜损坏,应终止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吴东方 郝建宇)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3:14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心理实质的中西医心理学比较
□ 张明雪  刘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自古以来人类对心理现象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争论不休。由于中西医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因此,在心理实质的认识上亦各成体系并有着根本差异。
  西医心理学:脑是心理的实质
  西医学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中,大脑皮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结构不但对进入皮质的各种冲动进行分析,做出反应,而且使得大脑皮质具有高度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构成思维和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又分为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嗅觉中枢、内脏运动中枢等功能区。后来,神经心理学家们又发现,心理活动比生理活动更为复杂和高级,不能单单定位于大脑皮质的狭隘区域,而应该是在更多的协同的功能区组成的复杂机能结构中。并提出了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主要有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的结构,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贮存结构,制定活动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活动的结构。任何意识活动,都依靠以上三种结构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完成。
  脑是心理的实质得到了现代社会的公认,但这一公认的学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少心理现象在这一学说下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例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很少有患者是因为大脑的直接损伤导致的。再如,心脏移植手术出现之后,国外屡有心脏移植手术后,术者的性格发生改变的报道。这种现象促使了人们对心脏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心脏能分泌一种心激素,这种激素能帮助大脑思维,缺乏它,人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这些用脑是心理实质解释不清楚的现象,促使科学家们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体的心理活动并不仅仅受大脑,也就是神经系统的调节,还要接受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复杂调节和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系统。这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中医心理学:神是人体最复杂的生命活动,由人体整体协调完成
  中医学中对心理的认识主要是有关“神”的内容。《内经》认为,“神”主要是心的机能(指心理),《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又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的记载。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在对神的认识上,《内经》把心放在了主要地位。但是历代医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的说法。后人还从《内经》中找到了脑与神明相关的记载,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受其影响,更有诸多医家提出了“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或者“心为神体,脑为神用”等观点。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中医理论中,广义的神泛指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中医心理学中的“神”既有广义神的内容,也包含狭义神的内容。《灵枢·本神篇》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描述了人的心理表现(即神的具体表现):感觉、知觉、意志、思维、记忆、智力。《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又云:“血者,神气也。”说明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即心主血脉。而《灵枢·本神第八》又有:“心藏脉,脉舍神”之说。至此可以理解,心主神明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心主血,而血又是神明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基于此,没有把神明的主要功能器官脑作为“神明之主”,而是把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的心当作“神明出焉”。值得强调的是,神的物质基础——血,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认识的血液,而心也不等同于人体的解剖器官心脏。
  除了心主神明之外,中医学对神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五脏神”的观点。《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提出神分五种,藏五脏,因为“神”作为人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可能由某一器官独立完成,而是应该全身各脏器协作所产生的综合性功能的结果。另一方面,五脏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系统,又强调心神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五脏皆参与神的活动。所以,虽然心在神的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任何一脏功能出现异常,都能够左右神的活动,使之发生异常。五脏藏神,其实质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五脏神即为 “系统神”。当然,心乃君主之官,心是五脏系统的指挥官,与神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心理活动的关键在心神,心神不明则五脏无主,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中医心理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自然也应该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构建自己的理论,应该从整体出发去认识心理现象和心理实质,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心理实质是由心提供主要物质基础,五脏参与整体调控的一个系统。
  总之,脑是心理的实质,直接、形象,更容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但心理作为人体最复杂的生命现象,仅仅从脑出发来认识显然是不够的,脑是心理的实质已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发展的需要,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的出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中医学对心理实质的认识虽然不能被现代科学所接受,但其从整体出发对心理进行研究,是符合系统论的思想,有其先进性。通过比较,可以掌握各自优势特色,有利于发展医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3:16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晚期肺癌化疗合并平消胶囊42例疗效观察
□ 罗素霞  张斌 邓巧容   河南省肿瘤医院
  我院1995年至今,选用平消胶囊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42例,与同期收治的42例单用化疗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84例入选病例分为两组,平消胶囊配合化疗者为治疗组,单纯化疗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病历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根据WHO肺癌TNM 分期,本组均为Ⅲ或Ⅳ期。一般情况基本相等,按karnofsky评分均在60分以上,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基本正常。治疗组男性25例,女性17 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病理类型为:治疗组小细胞肺癌12例,非小细胞肺癌30例;对照组小细胞肺癌11例,非小细胞肺癌31例。
  2.治疗方法。82例患者均接受联合化疗两个周期或两个周期以上,化疗方案两组基本一致,主要根据病理类型选用,治疗组患者在化疔前开始服用平消胶囊,每次6~8粒,每天3次,连服8周以上。
  3.疗效评价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CR,完全缓解,指肿瘤完全消失,持续四周以上;PR,部分缓解,指肿瘤两个最大垂直径线乘积缩小≥50%,两个以上病灶需它们乘积之和缩小≥50%,持续四周以上;NC,无变化,指肿瘤缩小?刍50%或增大?刍25%;PD,进展,指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有效指CR和PR。
  4.观察项目。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检查X线胸正位片或胸部CT片,心电图、腹部B超或CT、肝、肾功能血常规等。
  5.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42.86%(18/42),对照组为33.33%(14/32),说明平消胶囊与化疗合用,效果优于单一化疗。
  临床症状主要观察咳嗽、气短、胸痛、乏力四项,全部病例至少有其中三项症状,结果提示;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者占50%(21/42),症状减轻者占23.80%(10/42),共计 73.80%的病人减轻了症状;对照组病人症状明显改善者占30.95%<13/42),症状减轻者为21.42%(9/42),共计52.37%的病人减轻了症状,说明平消胶囊与化疗配合应用,在改善症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面也优于单纯化疗者。
  6.毒副反应。化疗后两组患者大部分出现白细胞下降,以Ⅰ、Ⅱ度多见,治疗组白细胞降低者仅8例(19.04%),而对照组有15例(35.71%),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偶有患者服用平消胶囊后出现轻微头晕、胃部不适、大便干燥等,但能耐受,不需停药。
  讨  论
  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多半已是中、晚期患者,丧失了手术机会。故多采用放疗、化疗等措施,又因为癌症患者多有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正气不足等现象,所以单纯化疗效果不甚理想。
  平消胶囊是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和辨证施治原则组方:由郁金、马钱子、仙鹤草等8味中药组成,是一种纯中药成分的抗肿瘤药,有抑制肿瘤生长,缩小瘤体,提高机体免疫水平的作用,从而延长患者生命,并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功能。故能协助机体增加抗菌能力,辅助白细胞增强吞噬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有效地遏制和杀灭变异细胞的过度增殖,从整体上改善病人的抗病能力,缓解症状,改善肿瘤周围血运状况,增加抗癌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度以提高近期疗效,减轻化疗药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我们近几年通过对84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分组对比观察,治疗组42例有效率为42.86%,对照组42例有效率为33.33%;治疗组咳嗽、胸闷、乏力、气短症状改善占73.80%,而对照组症状改善仅占52.37%。说明平消胶囊具有抗癌作用和辅助化疗增加疗效、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D4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4:40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痰湿体质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PvuII、AvaII多态性关系研究
□ 周  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痰湿体质人群已被证实存在遗传学异常,早期研究是在白细胞的HLA-A11,HLA-B40这两个位点上。痰湿体质人群易患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提示此类人群可能较早出现脂代谢与糖代谢的紊乱及遗传学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负责结合和降解循环系统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在胆固醇的代谢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基因突变和某些多态性与血清高胆固醇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群对冠心病或高血脂症的易发性。编码LDL-R的基因定位于19p13.1~p13.3,基因组长约4.5kb,由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显子组成。有报道LDL-R基因AvaII、PvuII与血浆胆固醇含量有关。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研究痰湿体质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基因型,并探讨痰湿体质者LDLR基因PvuII、AvaII多态性的相关关系。
  一、对象和方法
  痰湿体质组:61名中男28名,女33名,年龄40~84岁。非痰湿体质组:48例中男36名,女12名,年龄40~85岁两组年龄均数无差异(P> 0.05)。痰湿体质诊断标准据《中医体质学》:苔白腻、舌胖、脉滑、胸闷、身重不爽、目微浮、腹部肥满松软、困倦、面色淡黄、口黏。
  统计学处理方面等位基因频率用χ2检验,对照组与痰湿组血脂、血糖、C肽及胰岛素含量比较用t检验,亚组间血脂、血糖、C肽及胰岛素含量差异用F检验。
  二、结 果
  1.痰湿体质组61例患者中A+A+基因型者4例,A+A-基因型者29例,A-A-基因型者28例,其A+等位基因频率为0.308,非痰湿体质组 48例患者中A+A+基因型者2例,A+A-基因型者13例,A-A-基因型者33例,其A+等位基因频率为0.177,两组A+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别(P<0.05)。
  2.痰湿体质组61例患者中P+P+基因型者2例,P+P-基因型者7例,P-P-基因型者52例,其P+等位基因频率为0.09,非痰湿体质组48 例患者中P+P+基因型者7例,P+P-基因型者8例,P-P-基因型者33例,其P+等位基因频率为0.229,两组P+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别(P <0.05)。
  3.痰湿体质组甘油三酯、Apo(B)、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胰岛素均高于非痰湿体质组。
  三、讨 论
  痰湿体质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以痰湿内蕴为主要特征,并易引起痰湿证的体质状态。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病理体质。其表现方式有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痰湿体质在体型、肤色、神态、性情等方面有明显的特征。而隐性痰湿体质平时则无明显的表现。其特征只能通过相关疾病的发病得以体现。但此二者均带有同样的病理信息。同时由于痰湿体质所带病理信息在体内集结部位有所差异,从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
  《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即胸痹心痛的发生机制为心脉痹阻不通。痰湿体质体内潜在的病理信息若主要集结于心脉之中,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则易形成痰湿瘀滞痹阻心脉而发为胸痹。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痰浊作为一种致病因子,也具有导致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从而引发冠心病。
  有人从生理角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是低度炎症的内在基础,而低度炎症又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起重要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国内王琦等调查265 例冠心病病人,其中痰湿体质发生率为58.5%,高于其他体质类型发生率,近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发现,瘀血质、痰湿质、气虚质是冠心病的主要体质表型, LDL-R第13外显子AvaⅡ位点A+等位基因的携带患者多出现在痰湿质和瘀血质中,纯合子患者的TC升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痰湿体质者易发冠心病的遗传基础。局限于糖尿病病人、肥胖者痰湿体质的发生率达98.93%。Ahny等报告在健康的白种人妇女中A+基因有升高胆固醇和LDL-C的作用。刘爱萍等报告社区人群A+等位基因和高TC、高LDL-C水平相关,A-等位基因和低TC、低LDL-C水平相关。我国董治亚等研究发现P+等位基因与较低的血胆固醇水平相关,与国外报道一致。本研究显示痰湿体质组与非痰湿体质组之间TG、Apo(B)、FPG、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胰岛素等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痰湿体质者确实存在脂质代谢、糖代谢方面的异常,该人群易出现脂代谢及糖代谢紊乱,从而易发冠心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痰湿体质组与非痰湿体质组之间,A+与P+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说明痰湿体质者与非痰湿体质者之间PvuⅡ、AvaII多态性特点可以作为痰湿体质者的遗传标记之一。
  本研究两组人群各基因型之间血脂、血糖无显著性意义,可能与部分基因型例数太少有关,可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3 15:15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科院副院长陈竺认为中西医整合可有效促进中医现代化
  新华社电  (记者张泽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日前在天津出席“中国泰达生物论坛”时表示,中医确实需要“与时俱进”,而中西医整合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陈竺说,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也是至今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中医的理论系统“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强调对人体整体平衡的调节,也强调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他说,中医护佑着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要了解它,学习它,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优点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当然也包括它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加以评论,这不是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当然,中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在陈竺看来,中医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医学没能对不同生命体的机理有非常深入的认识,而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和实践;中医的“八纲”理论还是朴素的思想,不够全面,有些疾病还归不到“八纲”的原则里;中医药的某些药方的作用,还缺少重复性。
  “因此,中医必须现代化。”陈竺认为,现在系统生物医学为中、西两大医学的会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把中医和西医整合在一起,是促进中医现代化的非常好的途径。如,利用核磁这种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最新手段,可帮助揭示针灸的作用原理;以人参为代表的对Rg1和Rb1的双向解析,有助于思考中药复方的原理和多向调节的原理。
  陈竺说,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环境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中的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陈竺认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不是故步自封的历史,其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科学家应通过对中医本质的深入研究,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创造21世纪新的医学,这种医学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陈竺曾任上海市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和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民族基因组研究项目两协调人之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基因研究组织(HUGO)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200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5 22:31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沉潜内敛 心自飞扬——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史大卓
□ 厉秀昀 本报记者
  在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史大卓副院长之前,我们电话短信联系过几次,不巧的是,要么是我出差,要么是他工作繁忙,几次都没能如约见面。虽然还未谋面,但他给我的感觉是谦虚低调,彬彬有礼。前不久的一个下午,采访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气氛是轻松惬意、真诚愉快的。明代吕新吾在谈人材的资质时说过:沉潜内敛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锋芒外露是第三等资质。我觉得用“沉潜内敛”来形容史大卓恰如其分,他在学术研究、为人处世方面,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成绩面前感谢恩师
  史大卓现在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他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对心血管病、风湿病等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国内率先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方药制剂进行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相继承担和负责了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攻关课题,临床研究证实有肯定疗效,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这一国际性心血管病普遍关注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中医药干预途径;根据现代西医内科临床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系统提出中医临床分期、分阶段辨病、辨证结合治疗的学术思想,主编《常见难治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中医心血管病临床手册》等学术专著,对现代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针对性和疗效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心血管病的发病特点、病理生理变化和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继总结了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等病的中医治疗规律,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
  1996年10月,他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998年9月,被评为全国中青年中西医结合先进工作者;2005年8月,被评为全国“九三”学社先进社员;2005年11月,被授予全国无限极青年中医提名奖;今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上,又获得了2005~2006年度“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谈到成功,史大卓谦虚地说,我算不上一个成功人士,若说工作有点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名老专家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我遇到的机遇好,读博士的时候得到陈可冀院士这样名师的言传身教。他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平台。陈院士把我先后介绍到阜外医院、北医三院、美国哈佛医学院等国内外著名的医疗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使我结识了陈明哲教授、韩启德院士、毛节明教授(我博士的副导师)、惠如太教授、杨跃进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他们治学严谨,知识渊博,使我受益良多。
  安于寂寞 潜心修和
  在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的青年时期,史大卓极少在晚上12点以前休息。查病房-做实验-读书学习,就是他一贯的生活旋律。谈到这里,他称很少去考虑家务杂事,自己心底十分感谢爱人的支持。读博士前,史大卓学的是日语,但很多医学前沿知识信息是用英文发表的。为了专业学习的需要,在陈老师的督促下,他在博士二年级时开始学习英语。当时他已经31岁,从字母“a、b、c”学起,此后一直坚持10多年。现在,他可阅读、笔译和口头交流。他说,“人的潜力很大,就看你怎样发挥”。
  史大卓说,学术研究必须安于寂寞,不能浮躁。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静下心来,踏实做学问。他说,自己也曾有迷茫的时候,在各种压力之下,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但经过一段心理矛盾后,反而坚定了信心。遇到困难是必然的,选择了就不要轻易放弃。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胸能藏物天地宽
  史大卓说,工作取得一些进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名师、个人努力是互动的,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失偏颇。科学工作中不能讲个人英雄主义,成绩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在一系列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在陈可冀院士指导下,史大卓和同事一起分别对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再生、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快等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兔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猪冠状动脉再狭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等系列模型,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机理探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分子水平,阐释了活血化瘀中药预防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保护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再生、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理;针对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基础和配伍关系这一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复方为整体,利用现代药化分析结合生物效应综合分析追踪复方有效物质基础的方法,构建了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的基础上组建有效组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现代复方的一个范例。通过连续10多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和同事一起研发国家5类新药2项,国家6类新药2项,获国家专利2项,获国家和部局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认为,一个人要有胸怀,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顺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学会包容。当你真诚理解别人,帮助他人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理解。史大卓说,吃苦勤劳,诚实忠厚,尽管会有一时的挫折,但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会认可你。
  作为医院的副院长,史大卓分管教育和学科建设工作,同时还负责心血管中心的医疗、科研工作。他说,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医院的业务领导要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学术方向,围绕重大研究方向整合资源,把各个环节有机协调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大家共同发展,真正有才能的人就会脱颖而出。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知识结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的认识自然会有很大的差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工作学习中,史大卓很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说,问题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我想,这也是胸怀宽广的一种体现。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5 22:32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开业
  本报讯(记者陈晨)关注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儿童健康成长。2月7日,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正式开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乔旺忠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等有关专家出席了揭牌开业仪式。
  该中心的服务主要涉及儿童生长发育呵护、营养指导、早期教育、心理咨询及疾病防治等多个领域,着眼于儿童智能、体能和良好个性的早期发展,为广大儿童及家长提供帮助和指导。该中心可为新生儿提供行为测定、黄疸治疗;婴儿游泳、沐浴、抚触、神经运动检查行为\心理发育测查、营养与护理指导、视听发育检查;高危儿、脑损儿早期干预指导;儿童微量元素测定及补充指导;为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育儿跟踪服务;开展科学育儿专题讲座;提供家庭医生及上门护理服务,以及婴幼儿各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咨询、防治等。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5 22:33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研究引起WHO重视
□ 林  兰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由于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对全世界的普遍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的追求等,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学。我们依托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综合防治中心,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组织建设——制定相应的组织工作制度和标准工作时间表,对内如例会制、多学科人员调配制、会诊转诊制、学术交流制等,对外如科普宣讲日、俱乐部活动日制度等。
  多学科合作——建立由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经内科、中医科、肾病专科、骨质疏松专科、眼科、营养科、心理咨询科、专科护士等多学科组成的合作性医疗模式,使医疗信息在各学科专家中流动,提高了治疗的协作性、顺序性和合理性,减少了治疗的重复性,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专科会诊——在定期“一站式”、“一票制”的糖尿病工作日期间,实行糖尿病相关专科医生会诊制,依据循证医学,及时转诊,提高确诊率,制定多学科的、合作的和整合的医疗计划,合理诊治,延缓并发症的产生,同时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就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专科护士——配备糖尿病专科护士,全程管理医院糖尿病患者群,定时坐诊专科护士工作台、测血糖和血压、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联络医患、活动通知、参与数据库维护等,成为医院与社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纽带。
  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糖尿病三级预防各阶段中的作用,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法则,发挥中药内治和外治、中医针灸和穴位按摩等协同作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
  科研基地——中心组织内部各学科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各自确立课题负责人,共享医疗及病员资源;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疑难讨论等活动则由多学科组共同参与进行,使中心成员都能及时了解糖尿病防治工作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项目、新进展、新手段。
  社区服务——依托医院在社区健康宣教点开展延伸服务,定期下社区举办科普讲座,设置宣传栏,送发宣传手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预防危险因素的自觉性。
  俱乐部活动——建立糖尿病俱乐部,采用会员制管理,定期组织活动,医患互动,联谊交友,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热线服务——建立通讯联络渠道,利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站、信访等各种形式,宣传防治知识,查询检验结果,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心理治疗,以及疗效随访和活动通知。
  院际合作——各院学科之间建立技术指导和业务协作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和共享医疗资源、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开展糖尿病防治工作。
  社会合作——与新闻媒体合作,争取给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以更多的舆论支持、经济资助,给糖尿病友以更多的关怀和实惠。
  效价评估——定期对中心的医疗质量、工作效率、科研成果、病人满意度、病人生活质量、卫生经济学等方面进行专项结局测量,评估防治工作对病人远期影响及病死率的影响,包括有效寿命、总病死率、疾病重要事件、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还将进行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的评估分析。
  这种组织化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综合防治中心的模式将原有的以医治病人为重点的“治已病”,转变为防治疾病发生和并发症产生的“治未病”;将原先的单学科对危险因素干预,转变为多学科联合对多种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将过去以制定糖尿病治疗方案为主,转变为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科研、健康教育、社会心理支持、效价评估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模式,同时也较好地利用了卫生资源和社会资源,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到充分体现。我国开展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糖尿病的经验引起了WHO的重视。

作者: banned    时间: 2007-2-15 22:34
标题: 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中国中医药报》
益气活血中药可干预心室重构
  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系统重构的发生和发展。心室重构的主要形态学改变为梗死区膨出(扩张变薄)、心室肥厚和心室总体扩张。重构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心肌细胞肥厚、过度的心脏胶原累积和冠脉血管的病理改变。在西医领域提到心室重构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对其机制已有较深入的研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效应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上成功地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预防。
  中药干预重构的研究历史不长,但不少研究已发现中药确实能多方面地影响心室重构的发生与发展,对其可能机制也有较多探索。
  心肌结构  中药可影响心室壁厚度、心脏重量及镜下结构改变。近年报告在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初步显示有效的中药包括益气活血方(黄芪、太子参、三七、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广地龙、鹿角片)、愈心梗液(黄芪、黄精、丹参等)、麝香保心丸、心肌康(北芪、丹参、栝楼、法夏、牛膝)、灯盏细辛、活血方(丹参、川芎、红花)、益气方(党参、黄芪)、钩藤和黄芪等。
  胶原表达  不少研究已证明中药可减少胶原表达,改变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比例,包括黄芪、心肌康、活血益气方、开心胶囊(西洋参、黄芪、麦冬、川芎、香附)、通心络(人参、水蛭、全蝎等)。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效应激素,对心室重构起着核心作用,局部的血管紧张素水平对重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成为阻抑重构的最佳药物。国内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可显著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如平肝益气、活血祛痰(牛膝、北芪、丹参、栝楼)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开心胶囊(西洋参、黄芪、麦冬、川芎、香附等)可明显降低心梗大鼠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含量。黄芪也可显著降低心梗兔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中药影响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为中药影响重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血流动力学  很多中药的单方和复方都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血液动力学。包括益气活血方、黄芪、麝香保心丸对左室、愈心梗液、心肌康、通心络等,它们对对血流动力学的有益作用可通过对心室壁结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的影响,进一步阻止心室重构的发展。
  血管重构  血管重构可明显影响心肌血供,从而影响心室重构。已有实验研究报告,黄芪和灯盏细辛对血管重构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范维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