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打印本页]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3-27 11:54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6/03/21 10:47pm 第 5 次编辑]


一、证的本质
      
证是什么?证是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首先,证是一种状态。状态是什么?状态是过程的部分或片段。过程由若干个状态组成,全部的状态即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机体的生命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也由若干个状态构成。这一个个状态,即一个个生命在时间上的部分或片段,即构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而这一个个状态,即是中医证的本质之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就是将机体的生命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或片段——即状态,以状态为单位,对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时间统摄取空间,以状态统摄结构)。每一个状态包含有当时机体内部全部的生理病理状况,即具备全息性。每一个状态由前一个状态及所有过去的状态发展延续而来,又是下一个及所有以后的状态的萌芽。
      

证的本质之二,在于证描述的状态,指向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既可以是病理的、疾病的,也可以是生理的、健康的。故中医辨证论治,既可以评价机体的疾病状况,也可以评价机体的生理状况。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是与症状、病因相对的。固然生理病理状况与症状、病因密切相关,每一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由特定的病因引发,但生理病理状况与症状、病因还是有区别的。生理病理状况就是生理病理状况,症状就是症状,病因就是病因,彼此是独立的,不是一回事。辨证论治的思路,就是通过对外在症状的分析,去判断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推测引发的原因,预测其发展的趋势。
     


另外,机体在某一时间段(状态)内的内在的生理病理状况,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状况。包含有不同层次,有系统器官水平的、有组织细胞水平的、有分子基因水平的;含有不同方面,按中医的分类方法,有主体的结构——五脏六腑,有机体能量供应的系统——气血津液,有沟通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系统——经络。从病症诊治实际需要出发,我们应当将病症诊治的战略重点放在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水平,而不是机体的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因为直接决定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是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状态。而决定影响机体系统器官组织功能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内体外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系统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细胞分子基因的功能活动状态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全部的因素。
      

西医的病名,包含了病因、外在症状、内在病理状态,是一个以病因为核心,病因症状病理合三为一的统一体。而中医的证,则指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辨证论治的诊治模式,就是将症状、病理、病因分开,并以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病症诊治过程的枢纽和核心。

二、气血阴阳虚证之我见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细无力,舌淡。
      ——中医:气虚。
      ——西医:机体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低下,ATP生成减少,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低下。
      ——补气药:促进机体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增强,ATP生成增多,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增强。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色淡,脉细无力,舌淡。
      ——中医:血虚。
      ——西医:血液红细胞质与量不足。
      ——补血药:促进机体红细胞生成。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脉细数,舌红少苔。
      ——中医:阴虚。
      ——西医:灭解儿茶酚胺的一类物质不足,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
      ——西医症机: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腺体分泌亢进,久之腺体粘液不足,故口干咽燥;机体新陈代谢加快,故手足心热;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故心烦乱;白日间由于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对植物神经的紧张性有抑制作用,至下午、夜间对植物神经紧张性的抑制作用减低,而导致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突出,故午后夜间出现潮热盗汗;长时间的代谢亢进,分解大于合成,故形体消瘦。
      ——滋阴药:补充机体内灭解儿茶酚胺一类物质的不足,抑制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单纯阴虚者不可单用或过用温阳药,而使机体新陈代谢愈加亢进)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肿胀,舌胖淡,脉沉迟无力。
      ——中医:阳虚。
      ——西医: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低下。且以前者为主。
      ——西医症机:内分泌与交感神经功能低下,机体新陈代谢低下,热能不足,故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机体新陈代谢低下,代谢产物减少,故小便清长;内分泌功能低下,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调节紊乱,故出现夜尿多或尿少。
      ——温阳药:促进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增强。若单用或过用温阳药,在促进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增强的同时,有可能使机体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过于亢进,而出现机体新陈代谢活动过于亢进,中医谓之“上火”。故在应用温阳药时,应加用滋阴药予以节制,使得既促进了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又不致于出现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进于亢进。张仲景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金匮肾气丸在滋阴药的基础上,加用附子、桂枝二味温阳药,即是此道理。同时,从六味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的组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补阳者必补阴,而补阴者未必补阳。


三、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及与临床病症的关系
      在中医的生理学中,人是一个由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统一体。脏腑是机体的主体结构,气血津液是机体的能量动力,经络则是沟通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络系统。
      在这个母系统中,囊括了西医的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心理学,并且是按照功能的属性而不是按照形态结构的属性将其组织成一个认识体系。
      参照中医学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西医学可以将人划分为以下若干系统来认识。
      局部: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整体:
      循环系统——心脏
      血液、能量代谢系统(含西医生化学)
      神经系统——脑(含心理学)、脊髓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含西医免疫学)
      周围肢体(包括周围血管、周围神经、周围淋巴管、骨、肌肉、皮肤等)
      在以上各个系统中,关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与临床病症之关系,现代医学谈得比较少,故我们来重点关注一下这个系统。
      一、能量供应系统的代谢过程
      (一)机体细胞能量的来源:糖、脂肪酸来自于胃肠的吸收,氧气来自于肺的吸收。
      (二)机体细胞能量的产生:在细胞线粒体中经三羧酸循环而产生。
      (三)机体细胞能量的贮存:以ATP、肌酸磷酸的形式贮存。
      (四)机体细胞能量的利用:转化为机体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二、能量供应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之关系
      (一)机体能量供应系统与血液系统之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伴相生的。机体脏腑组织的能量代谢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血液,通过血液运来了脏腑组织进行能量代谢的必需原料,营养生化物质、氧气等;通过血液带走了能量代谢的产物,水、二氧化碳等。故中医常气血合称,言气常言血,言血常言气,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血液是血液,能量是能量;血液运行是血液运行,能量代谢是能量代谢;血虚是血虚,气虚是气虚,是有区别的。
      (二)机体血液、能量供应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之关系:机体血液、能量供应系统与机体其他系统脏腑组织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血液、能量供应系统既是其他系统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其功能活动的产物;机体其他系统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血液、能量供应系统,而血液、 能量供应系统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其他系统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始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能量供应系统常见异常及处理
      能量供应系统最常见的异常就是能量代谢低下,ATP生成不足,中医谓之气虚。
      (一)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脉弱。
      (二)病因病机: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便能量耗散;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能量生成缺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能量生成减少,均可导致能量不足。
      (三)症机:由于能量不足,脏腑生理功能减退,故出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大脑能量不足则头晕目眩;植物神经能量不足,不能有效控制汗腺的分泌,故自汗;活动劳累时会消耗更多ATP,故诸症加重;血管平滑肌能量不足,则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细无力。
      (四)转归:
      对呼吸系统:肺组织能量不足,肺通气换气功能减退,出现气短胸闷;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能量不足,防御机能减退,出现易感冒、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
      对消化系统:肠胃平滑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出现消化功能减弱,纳呆、胀气、便溏、泄泻,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时,可出现平滑肌张力低下,出现胃下垂、脱肛等。
      对泌尿生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平滑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可出现尿失禁、遗精等。
      对循环系统: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律不齐等;血管平滑肌能量供应不足时,博动乏力,出现低血压、休克、血栓形成。
      对中枢神经系统:脑能量供应不足时,出现头昏、头晕、乃至于晕厥;及健忘、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对免疫系统:免疫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则防御、监视功能下降,机体出现易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
      对周围肢体:周围神经能量不足,而出现肢体麻木;骨、肌肉、皮肤组织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而致修复能力下降,骨折、皮肉损伤不易愈合。
      (五)治疗:促进机体能量代谢——中医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等。
      四、关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与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及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系统之关系
      如果把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比作是一个火炉的话,交感——儿茶酚胺系统与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系统则是控制这个火炉火候的两个阀门。前者在能量供应的调节上起着主要的、直接的、即时的作用,后者在能量供应的调节上起着次要的、间接的、迟缓的作用,而在机体物质代谢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当二者功能低下时,机体的整个代谢就慢了下来,而表现出阳气虚衰不振的症候,对待这一类的病人,我们可以应用中医温补肾阳的药。在温补肾阳时,为了避免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过于亢进,可以加用滋阴药予以节制。
      当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时,则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功能亢进,ATP生成增多,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增强。但这种亢进是一种虚亢,是以透支机体的生命为代价的。病人表面上表现得很有精神,但这种精神却是不能长久的。对于这类病人,我们可以用中医的滋阴药来治疗。

四、中医五脏之我见
      

中医之五脏,心肝脾肺肾,不是五个相应的器官,是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所做的概括和分类,是五个子功能系统的概念。
      

其中,“心”是指“心”系统,涵盖了西医的循环系统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和神经系统中的脑意识思维功能,中医用“心”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肝”是指“肝”系统,涵盖了西医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过程和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中医用“肝”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脾”是指“脾”系统,涵盖了西医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和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中医用“脾”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肺”是指“肺”系统,涵盖了西医呼吸系统中的肺通气换气功能,中医用“肺”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肾”是指“肾”系统,涵盖了西医泌尿系统中的肾分泌重吸收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中的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功能,中医用“肾”这一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至于西医中的血液系统、体液系统和机体的生化过程,中医用气血津液的概念来概括反映之。
      

西医循环系统中的周围血管和神经系统中的周围神经,在中医学中被分别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剥离出来,重新组合在一起,中医谓之“经络”。
      

整个中医的生理学——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是从机体的功能属性出发,将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归纳、分类而加以进一步研究


五、六淫本质之我见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病因,致病因素,一是指病性,病变的性质。
      

作为病因来理解,六淫应包含有两类性质的致病因素。一类是物理性的,指的是空气的流动(风)、空气的温度(寒、暑、热)、空气的湿度(湿、燥)等。空气的流动、温度、湿度可以引起许多物体,如无机物、有机物等内部发生变化,人的机体也不例外,可引起机体内部固有的生理病理状态发生变化。对于这点,中医认识得很清楚,而现代医学对此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极待加强。
      

六淫作为病因的概念,还含有生物性的致病因素。如引起温热病的“温热”邪气,即暗含细菌、病毒等生物性致病因素。从整体上言,六淫作为致病因素,既包含有物理性的、又包含有生物性的,但应以物理性的致病因素为主。
      

六淫的另一层含义,为病性。在这里,风寒暑湿燥热,可理解为机体出现的六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这六种机体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中医用风寒暑湿燥热的名词来命名之、概括之、反映之。如“寒”,包含有哪些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呢?可以含机体的畏寒状态、机体新陈代谢不足,热能不足的状态、及肌(骨骼肌、内脏血管平滑肌)痉挛的状态。如“热”,可以含机体发热状态、机体新陈代谢亢进的状态。又比如“风”,也是指机体处于某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风痹,是指机体关节、肌肉等结缔组织出现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状态;风疹,是指机体皮肤、皮下组织出现一种变态反应的炎性状态,并不是真的有什么所谓的“风”进入了机体;祛“风”、散“风”的药也只是能改变机体的这种特定的生理病理状态,并不是真的把什么所谓的“风”驱出了体外。
     

个人之管见,供大家参考。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12-11 06:19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3>医学哲学</a>转移过来的!
作者: 11    时间: 2006-5-14 19:28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3/27 11:54am 发表的内容:
一、证的本质
      
证是什么?证是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
证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好象好些。
作者: 觉行    时间: 2007-2-1 16:58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04/08 06:32am 发表的内容:
d
支持.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7-30 18:16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中医证侯的本质是患者的(某时段)整体状态。香港李致重、湖南朱文锋和笔者的认识,与楼主是相同的。
     中医的证候与西医的器官病(现代病因病理)没有必然联系,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笔者从六个方面比较分析〝证与〝病〞的关系,指出:证候不需要现代病因病理来解释,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性,只有参考性,如有细菌为病者在辨证基础上,酌情用抗菌(中/西)药。
    由于证的诊断治疗以症狀、体征为依归,是一种相对模糊的临床思维和操作过程,不可能与西医合为一个体系,因而中、西医将长久并立。请阅《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第一部分,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7-30 18:45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辨证论治"中的证属于疾病概念,疾病不是生理状态,而是病理状态,所以,"证';只能是病理状态而不能是生理状态.尽管正常与不正常,生理与病理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作为理论,学术必须把他们分开.
      朱文峰的理论经不起推敲,他所搞的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对号入座,在临床上不适用.
     香港李致重提出: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具有片面性;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
     楼主讨论的内容太广泛了,涵盖了整个医学,恐怕难成立!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7-30 19:08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7/30 07:1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8/07/30 08:1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证侯的本质是患者的(某时段)整体状态。香港李致重、湖南朱文锋和笔者的认识,与楼主是相同的。
     中医的证候与西医的器官病(现代病因病理)没有必然联系,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笔者从六个方面比较分 ...
“证是患者某时段的整体状态”,基本是能认同的。详细的讲,应当是一种病理状态,更多的是反映机体整体的病理状态,如肾阳虚(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肾阴虚(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功能亢进)。也有部分是反映较局部的病理状态,如寒邪犯胃,可能就是由于寒冷的刺激,导致胃平滑肌痉挛,肺热壅盛,可能就是气管、肺部的急性(化脓性倾向的)感染性炎症。
证候与现代病因没有必然联系,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比方在发热性疾病中,西医的诊治要点在于找出特异性的病原体,予以特异性的治疗,如某细菌、某病毒、或某某微生物,而中医则是先将其划分为伤寒温热病的范畴,再予以六经或三焦或卫气营血辨证,究其实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诸证,与病原体的特异性无关,而与病理过程、病理状态高度相关。
至于证与现代病理亦无关,这是难以认同的。诚如张先生所言,“证的诊断治疗以症狀、体征为依归”,一定的症状与体征,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病理学的基础。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7-30 19:15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7/30 07:1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8/07/30 07:08pm 发表的内容:
而中医则是先将其划分为伤寒温热病的范畴,再予以六经或三焦或卫气营血辨证,究其实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诸证,与病原体的特异性无关,而与病理过程、病理状态高度相关。
参阅中西医融合观先生的《中西医融合是必然的》一帖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13&show=0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7-30 19:29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7/30 07:31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7/30 06:45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讨论的内容太广泛了,涵盖了整个医学,恐怕难成立!
这些是老帖了,起初是分开来发帖讨论的,后来整理合并了一些重新发出来。
另,有些观点也是在不断摸索发展的,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过去的一些老帖子,有些观点显然是不够成熟完善的。这里也要非常感谢论坛的网友,和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高水平同仁们的交流探讨,极大的促进了个人在学术认识上的提高。
作者: 刘仲永中药师    时间: 2008-7-31 18:15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证”的概念不弄清,中医总是一头雾水!古代中医的证指的是疾病现象,张仲景的平脉辨证,决不能直译为“辨证论治”,而是分析脉象,辨别疾病现象。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疾病根本,现象为标,现又有本,“标本已得,邪气乃服”。现代中医认为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状态的概括,准确地把握了这个证就可以药到病除。毛主席不是中医,但他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指导中医。他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论治”就是辨别疾病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去治病。虽然,这些坚持这一观点的人已发现难以自圆其说,对‘证’又加了一些限定和补充,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但是并不能符合治病求本这一宗旨,也不符合“透过现象找本质”这一思想方法。显然,“辨证论治”不是正确的治病方法,或缺了“求本”这个关键环节。由于失去了本质的追求,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就像当年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只能随机应变行动,掌握不了主动权。
   中医治病就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任何问题都得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概念模糊,判断错误,不会有正确结论。怎么会不误人误病?以乙肝病为例,病本是乙肝病毒,这种病毒破坏肝脏,肝主一身疏泄,可以引起它脏病变,如哮喘,腹胀,腹泻,滑精,带下,淋证等,本脏病则直接出现身黄,胁胀,胁痛等。我们治病求本,通过检测,掌握了其体内病毒指数,运用扶正祛邪方法,扶其正气,祛除病邪,兼顾其他兼证,6副中药即可清除病毒或基本清除病毒。如果按“辨证论治”根本无法治愈此病,不过他们制定一个哄小孩的治愈标准,“症状消失即为治愈”当然他们也能治‘好’乙肝病!就是经不起检测!其它高血压,糖尿病都是一样。
   证是疾病现象,不是本质,只有既了解了疾病现象,又掌握了疾病本质,我们才能谈论治。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8-8-1 07:17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楼主在第七楼谈到:证候背后存在的病因病理改变。
    笔者认为,现代病因病理与中医证候,是局部与整体状态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但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状态,所以两者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相等,这就是中国近五十年用西医解释中医失败的原因。
    所以,笔者明确指出,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是两个不同的临床范畴,中医学的广泛临医实践价值,和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不治和难治之病,但两者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从而使中、西医学长久并立。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8-8-6 15:27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引用&#35;10:古代中医的证指的是疾病现象,张仲景的平脉辨证,决不能直译为“辨证论治”,而是分析脉象,辨别疾病现象。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疾病根本,现象为标,现又有本,“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回复: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是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实不符合这种在现代科学立场上来看唯一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因为,这种方法论的出现是要有一定前提的,它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条件下,只能够有整体观念的、取象比类的方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论,这是讨论中医的辨证论治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8-8-6 15:41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引用&#35;6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辨证论治"中的证属于疾病概念,疾病不是生理状态,而是病理状态,所以,"证';只能是病理状态而不能是生理状态.尽管正常与不正常,生理与病理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作为理论,学术必须把他们分开.
回复:完全赞同先生的意见,"证"是不包括生理状态的、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概念。悉尼张有和先生把证与症候混为一谈是不正确的。因为证虽然是症候群的概括,但它还不是症候群,这里面由一个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区别。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6 15:44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中医: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作者注:六经病的提法有争议)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金匮要略》中的病有的是一组症状,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呕吐哕下利病等;有的是病名,如水气病、奔豚气病等;有的是病名加症状。温病学中也没有对病作出定义,风温、春温、湿温、暑湿、秋燥、暑温、伏暑均未冠以病名。据初步统计,中医学大约有4000多个病名,其中有许多病名没有完全与临床症状分开,在症状与病名之间有较多的交叉与重叠。中医学对病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更没有形成有规律的命名规则及分类系统。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方由固定的药物、药量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①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②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③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④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⑤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方、证统一是《伤寒论》中的证最突出的特点。
    “辨证”一词,源出《伤寒论》,其序中提出“平脉辨证”,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症候的辨析要点。
    解放后,关于“证”有许多解释。杨氏等认为:在古代,证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以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同一书中,对证就有不同的解释,致使近世医家对证的概念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秦伯未氏提出证是证据,是现象,在医学上代表疾病的临床表现。朱颜氏也认为证是整个外观病象的总和,相当于综合征或症候群。他们的观点与《伤寒论》将证解释为症状的原意相近。以后,任应秋氏提出证是整体病变的证候。这与《伤寒论》将证当作诊断的结论类似。在1986年,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以后,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的阶段性诊断,有动态的概念,证在疾病中可呈有一定规律的飘移,由甲证转为乙证,综上所述,证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它证转化的疾病概念。
    有关证的专著以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年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千百年来,受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屡见不鲜;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医学人文背景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存在,都给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医药学还源源不断地传入到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进程。例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古医籍中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中草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叫法。目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尚未统一、缺乏规范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成为干扰学科与行业间沟通、影响国内外医药交流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2000年8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医药基本名词的中、英文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审订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名词术语将被新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以及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采用。200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专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教授等组成的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组认为,研究者对中医药基本名词的的规范,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将在出版物中统一使用新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了验收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工作,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之基础,其审定的名词,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李振吉主编,王永炎、李德新执行副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对病、证、症作了以下表述:
    疾病:在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形态、神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反映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侯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这些证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定义的含义大致相同。显然,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化”的定义,不是传统中医对疾病的定义。
    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如肝胆湿热证、风寒犯肺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候:(1)证的外候。临床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火亢盛证的外候。(2)证或证名的习惯称谓。如心火亢盛证,临床常称心火亢盛。
    症状:又名病候。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状态。包括:(1)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2)医者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如结膜发黄、胸腹压痛、舌质红、舌有斑点、舌苔黄腻、脉浮数等。
    体征:机体能被察觉到的异常的客观表现。如面色苍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舌质斑点、脉弦数等。参见症状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这段叙述表明了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派所研究的“证本质”,是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对证进行定义,“证本质是病理状态”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学派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医的病理状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其状态变量是不同的,中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脉象、舌象的综合;西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象等检查的综合;中西医的共同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6 16:04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中医证的本质"在不同时期不一样:
      1  伤寒论时期;
      2  解放后时期的中医;
      3  中西医结合时期;
      4  中西医融合时期.
      病理状态指的是两种:1西医的;2中医的.
      在讨论证本质时应当注意以上问题.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8年08月06日 04:11pm 时添加 -=-=-=-=-
    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证与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都不在同一层次上.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8年08月06日 04:23pm 时添加 -=-=-=-=-
中医的病由不同的证连续形成;
西医的病也由不同的证连续形成.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8年08月06日 04:35pm 时添加 -=-=-=-=-
   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证与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都不在同一层次上.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6 16:36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国展开证本质研究,以西医为参考系寻找证的客观指标,由于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终于失败。“证”无法用近代西医的客观指标表示,按照数学的表述:中、西医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如果西医是有理数,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反之,西医就是无理数。理论研究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能以西医或者中医为参考系,应当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以高于中医与西医的视角审视中西医才能使之融合。
    基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效提高的成功经验以及以西医为参考系理论研究的失败,我们站到了更高的位置,寻找别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准备,1999年开始我们连续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融合性探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论文。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从理论上解决了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的问题,找到了融合的方法及途径。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西医融合观》,成功的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成为中西医融合的突破口。中西哲学的融合与中西医的融合始终是伴行而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中西医融合会成为东西方哲学、艺术、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6 17:42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我认为,很多有关中医药的概念,是很先进的,只是所谓的现代化和“科学的”现代人还没有发明和研制出检测这些指标的仪器,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是科学的落后、是人们认识的滞后所致。

作者: zhhj    时间: 2008-8-6 18:26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中西医融合观 老师
把您的email给我吧
您以前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吧
我以为,您和&#35;&#35;&#35;2位
是中西医结合领域的2座高峰
可惜由于经济条件
当年您的书没有及时出版
要不然,
也可以掀起畅销热潮的
比您更早的刘邵武老师
也是能够把自己的观点方法贯彻资料的那种学问家
作者: zhhj    时间: 2008-8-6 18:48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zhhj在 2008/08/06 06:56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112006/05/14 07:28pm 发表的内容:
证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好象好些。
中西医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学科-对照表及说明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中医概念或者模型,我们把中西医的若干学科,按照结构功能对照、病理生理对照的方法,列为下表。


                    西 医         中 医


生理    结构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

       功能       生理学          藏象学

病理   结构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
                                  中医病理解剖学?
      功能      病理生理学          证侯学

表1.中西医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学科-对照表

中医最容易被大家误解的就是其五脏(藏)不是西医的五脏,而是功能的五脏(藏),其实,中医这个五脏(藏)的物质基础用人体或者生物的内环境可以非常好的解释,用建模的观点看,就是说内环境数据与中医五脏(藏)模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是个好样本。
产生这个误解有2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1是医学生物学的技术积累还不充分;2是中医学院化的时候,把西医的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合为一门课,称为病理学,这样导致中医界笼统的把中医学的五脏(藏)称为功能的五脏(藏),却不能把自己的藏象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对应,结果,整个医学界花了许多年时间找藏象模型的物质基础。
现代社会,各学科的发展,是学科花分越来越细与学科交叉交融越来越广泛并行的,中医学科在解剖学方面细分的机会已经失去许多,更有价值的课题和任务是,充分整合西医的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220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6 18:57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我认为,很多有关中医药的概念,是很先进的,只是所谓的现代化和“科学的”现代人还没有发明和研制出检测这些指标的仪器,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是科学的落后、是人们认识的滞后所致。
---------------------------------------------------------------------------
    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目前还不能完全认识中医学中的全部内容,但是,现代的科学仪器能够检测出中医绝大部分证的指标,我可以说:<伤寒论>与温病中的绝大部分证都能够用现代的科学仪器检测出相应的的指标.
    例如:中医的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指100次/分以上。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表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
    西医  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以白虎汤证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同一的。
    结论:凡符合西医SIRS诊断标准者,皆可诊断为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使用白虎汤治疗.体温<36℃者例外.
      白虎汤证就可以用西医SIRS诊断标准表示出来.
      其他证亦然.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6 19:06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POSTISDELETE= ]   谢谢18楼的关心.     
     我的email:
     litongx@fmmu.edu.cn
作者: zhhj    时间: 2008-8-6 19:16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zhhj在 2008/08/06 07:19pm 第 1 次编辑]

to第 21 楼
没有你们这些前辈多年来的努力
怎么会有我们的一丝一毫进步
我们是争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
我们也只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7 15:07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西医  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以白虎汤证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同一的。
   结论:凡符合西医SIRS诊断标准者,皆可诊断为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使用白虎汤治疗.体温<36℃者例外.
     白虎汤证就可以用西医SIRS诊断标准表示出来.
     其他证亦然.
++++++++++++++++++++++++++++++++++++++++++++++++
西医  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请教:第一,如果符合前两项,能够诊断为SIRS吗?
第二,如果具备前两项者是一个麻疹患者呢?
第三,白细胞12×109/L是什么意思?
第四,气虚、阴虚、气血不和、烦躁、阴阳失调、心悸(排除了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肝气不舒等等西医是怎么检测出来的呢?
请教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7 16:10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谢谢关心!
     第一,如果符合前两项,能够诊断为SIRS吗?
     第二,如果具备前两项者是一个麻疹患者呢?
     这是一个问题.白虎汤证与SIRS是一个证态.
     SIRS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缩写.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会(ACCP)/危重病医学会(SCCM)联席会上提出SIRS的概念。认为:
      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创伤、大手术、心肺复苏等)引起机体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
    临床上具备下面四项中二项或二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①T>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
    ③RR>20次/分,或PaCO2<32mmHg
    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2000/mm3,或<4000/mm3,或杆状核>10%
   近年来对SIRS的概念、诊断标准也提出了不少质疑。
    在诊断SIRS的时候除了以上四条标准之外,还有一个由SIRS概念引出的条件即:重大打击与严重感染之后72小时或者一周之后发生的发热.另外,SIRS必须与感冒以及传染病的前驱期相鉴别.
     中医在诊断白虎汤证(气分热症)的时候,除了四大症候之外,必须与太阳表证,卫分证相鉴别,例如,但热不寒,揭衣扬被与太阳表证,卫分证相鉴别.<伤寒论>中云: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与严重感染之后72小时相对应.
     在我们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两本书中已经详细论述了太阳表证与感冒上是个证态,卫分证与传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所以,单纯的感冒发热,单纯的麻疹发热尽管符合SIRS的前两项,也不能诊断为SIRS.同理中医在诊断白虎汤证(气分热症)的时候,必须与太阳表证,卫分证相鉴别.
     第三,白细胞12×109/L是什么意思?
     是12000/mm3,因为网络上无法表示10的9次方.
     第四,气虚、阴虚、气血不和、烦躁、阴阳失调、心悸(排除了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肝气不舒等等西医是怎么检测出来的呢?
     我们只研究了<伤寒论>与温病中的所有"证",藏象中的"证"我们没有研究,没有能力回答您的问题,请谅解!我们正在研究<金匮要略>,我们是否能够解开这个结?也许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个人感到能力有限.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不要客气.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看我的专栏.
     

作者: 大千世界    时间: 2008-8-7 19:05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8/08/06 03:41pm 发表的内容:
引用&#35;6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辨证论治"中的证属于疾病概念,疾病不是生理状态,而是病理状态,所以,"证';只能是病理状态而不能是生理状态.尽管正常与不正常,生理与病理不能截然分开,但 ...
好见解!

-=-=-=-=- 以下内容由 大千世界2008年08月07日 07:06pm 时添加 -=-=-=-=-
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作的病理概括。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8-7 20:09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8/07 08:22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zhhj2008/08/06 06:48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学科-对照表及说明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中医概念或者模型,我们把中西医的若干学科,按照结构功能对照、病理生理对照的方法,列为下表。


                   西 医         中 医

生理    结构    正常人体解剖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
      功能       生理学          藏象学
病理   结构    病理解剖学         病理解剖学?
                                 中医病理解剖学?
     功能      病理生理学          证侯学
同意这个结论。
中医似乎缺少了精细的解剖学,及病理解剖学。
另,气血津液学说,似类同于西医之生化学。

参阅:
没有黑箱法 就没有中医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5951
气血津液学说——中医的生化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730&show=0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8-7 20:20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08/07 08:4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7/30 06:45pm 发表的内容:
"辨证论治"中的证属于疾病概念,疾病不是生理状态,而是病理状态,所以,"证';只能是病理状态而不能是生理状态.尽管正常与不正常,生理与病理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作为理论,学术必须把他们分开.
有部分研究人士,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人体体质相联系起来,将证候与体质联系起来,从理论与实践上言,还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从这个角度言,证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病理的状态,也可以是生理的状态,如果把体质的改变看作是生理的变化的话。
另,将证候完全等同于体质,辨证论治完全等同于辨体质而治,则是十分局限与错误的观点。正如同悉尼张有和先生言,现在的某些中医人只称自己会治人,而不会治病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8-8-7 20:29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8/08/07 03:07pm 发表的内容:
第四,气虚、阴虚、气血不和、烦躁、阴阳失调、心悸(排除了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肝气不舒等等西医是怎么检测出来的呢?
气虚、阴虚、肝气不舒等证,具有独立的诊断地位与价值。其诊断的依据或标准,当以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变为主,而不一定非有相应的理化指标。西医上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诊断标准,如休克早期,神经功能失调症,肠道易激综合症等。
烦燥、心悸是症状。
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内涵范围太宽泛,难以确指。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8 09:20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我们现在讨论"中医证的本质",实际上是:中医证的西医本质是什么!而且中医的证已经不是<伤寒论>时期的证概念了!"证"已经变化成了单纯的诊断单元了!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走上了中西医融合观的道路.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9 15:38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8/07 04:10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关心!
     第一,如果符合前两项,能够诊断为SIRS吗?
     第二,如果具备前两项者是一个麻疹患者呢?
     这是一个问题.白虎汤证与SIRS是一个证态.
...
中西医融合观 20楼: 我认为,很多有关中医药的概念,是很先进的,只是所谓的现代化和“科学的”现代人还没有发明和研制出检测这些指标的仪器,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是科学的落后、是人们认识的滞后所致。
---------------------------------------------------------------------------
   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目前还不能完全认识中医学中的全部内容,但是,现代的科学仪器能够检测出中医绝大部分证的指标,
+++++++++++++++++++++++++++++++++++++++++++++++++++++++++++++
其实,我是针对先生20楼回复我的问题所说,我不但支持中西医结合,也是一个实施者,只是对人们认为中医药的很多概念不可能用所谓的现代化东西检测出来发表的一点评论,这不能说明中医药的落后,而恰恰说明了现代化的滞后。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9 15:48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8/08/07 08:29pm 发表的内容:
气虚、阴虚、肝气不舒等证,具有独立的诊断地位与价值。其诊断的依据或标准,当以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变为主,而不一定非有相应的理化指标。西医上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诊断标准,如休克早期,神经功能失调症,肠道 ...
我与你、与中西医融合观的很多观点是一致的,所以,我有了17楼的如下回复:“我认为,很多有关中医药的概念,是很先进的,只是所谓的现代化和“科学的”现代人还没有发明和研制出检测这些指标的仪器,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是科学的落后、是人们认识的滞后所致。”
另外,所谓证、证候、征候的区分,我认为是模糊的(不精确  fuzzy),就像:烦躁、心悸,中医可以把很多西医的所谓症状可以看为证候或征候。

作者: 知易子    时间: 2008-8-9 15:54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张仲景先贤没有什么辨证论治东西。都是后人望文生义搞出来的东西。

作者: gxlgming    时间: 2008-8-9 18:16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10楼说:“显然,“辨证论治”不是正确的治病方法,或缺了“求本”这个关键环节。由于失去了本质的追求,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就像当年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只能随机应变行动,掌握不了主动权。”我认为不正确。中医治病必求其本,任何时候都从整体上把握,以人为本,调动内部抗病能力。辨证就是把四诊得来的症状和体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阴阳、邪正双方的胜负,从经络、脏腑、病因、病机诸方面分析寒热虚实,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不是瞎猫碰死老鼠。
[DISABLELBCODE]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8-10 10:27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我认为,很多有关中医药的概念,是很先进的,只是所谓的现代化和“科学的”现代人还没有发明和研制出检测这些指标的仪器,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是科学的落后、是人们认识的滞后所致。”
---------------------------------------------------------------------------
  同意王耀勋先生的上述观点.对于现代科学尚不能解释的中医药概念及理论,不要急于否定他,错误地认为是迷信,巫术,玄学,必须清除.他们并非完全错误,有时候是我们还没有认识清楚.例如跳大神,可以治疗具有迷信思想的人所患的某些心理性疾病,利用迷信思想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是有道理的,正如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性化心理护理与治疗.再例如,人中黄,粪清,人尿作为中药是有道理的,不能否定.  
作者: 刘仲永中药师    时间: 2008-8-10 20:15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POSTISDELETE= ]掌握了芝麻点权力,动不动就删,就禁止发言,谁还跟你讨论??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8-8-14 10:49
标题: [原创](十)中医证的本质及其他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8/10 10:27a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很多有关中医药的概念,是很先进的,只是所谓的现代化和“科学的”现代人还没有发明和研制出检测这些指标的仪器,就让我们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是科学的落后、是人们认识的滞后所致。”
----------- ...
是的,我在《破解中医药》一书里列举了一个完全是利用“骗术”对患者进行干预的例子,比较明白地说明了一些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可的方法对一些心理问题的良好作用。——我是如何骗了一个“骗子”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