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讨论]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定义?
[打印本页]
作者:
cfan2005
时间:
2006-10-16 22:54
标题:
[讨论]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定义?
中西结合到底是指两种医学技术结合起来治病,还是指一者不能发挥优势时就采用另一来治疗?
中医、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但是他们研究的具体方向又是不一样的,中医注重证候。两者用的方法也不一样,中医的整体观念,用阴阳五行的方法。所以两者在技术上是不在同一方向和水平上的。我想在两者在技术上是无法结合的。要结合这能是优势互补,各用各的优势,优势互补。
作者:
模糊思维
时间:
2006-10-17 15:52
标题:
[讨论]中西医结合应该怎样定义?
我的模糊思维与结合医学提出一些见解,请你参考。
模糊思维与结合医学
中西医真正的、完全地结合将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模糊思
维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帮助跨越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模糊思维是处理模糊的和(或)精确的、不断变化和错综复
杂联系中的各种因素时,以不确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状态来整体把
握客观事物而进行的全息式、多维无定式思考的方式。
多维无定式指思维可以是多种方法、多个方向。比如对
头痛原因的诊断,脑炎、肿痛、鼻窦炎、青光眼、高血压、肝阳上
亢、肝郁化火等都可能是其原因;高热、高寒、缺氧、中毒、有害
气体等也可以引起头痛。这些原因可以是单独也可以是共同作用。
再把与上述可能原因的其它相关因素尽量收集,从微观到宏观,再
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模糊处理,以期达到疾病病因的判定。许多诸如
立体、多路、反向、扩散、集中等思维方法根据情况灵活交叉运
用,对运用各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要进行模糊思维,而非模式化、机
械化运用,也不是其它思维方式的简单相加。
全息即是把和疾病有关的甚至暂时认为无关的因素一并
纳入思维范围。比方天文的、地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天时地域
的等等。参与模糊思维的因素(模糊的与精确的)越多,模糊化程
度越高,则诊断越趋准确。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
分,是一个最复杂的模糊体。大自然的许多变化都可以在人的生
理、病理上反映出来。疾病则是在内外模糊因素作用下,机体对各
因素作用中或作用后的一种模糊反应的结果。
所谓模糊,指的是边界不清。质的含义不确切,量的界
限不明确。象阴阳、五行、脏象、病因、病理等等。某些疾病的原
因,有可能是其它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疾病本身的结果。其变换
交替的过程是模糊的。比如不良情绪导致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引起
脾胃失调、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可有胀满、心烦,进而加重不良情
绪。上述诸项性质和边界都不能明确界定,因果之间循环亦是模糊
的。
中医药的理论是模糊理论,是模糊思维的成果。
西医的理论和实践虽有现代科技支持,有许多非常先进
的检查手段,有的甚至达到分子、基因水平。但这并不是说西医不
具有模糊性、西医不需要模糊思维。恰恰相反,任何一项高科技和
先进的检查手段都包含有模糊思维的结晶。事实上,高度的精确对
疾病的诊治可能反而是无意义的。比如白细胞的精确定量,血压的
精确测量,健康的精确定义等等。西医在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
方面有很大模糊性。比如癌症的病因,虽然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但
可以肯定的是:一组综合致病因素在起作用。而每位病人患病的每
个阶段其病因也是变化着的,每种癌症的病因也不可能一样,病理
改变也各异。诊断的精度、治疗方案的多样化,最优化等,也存在
着很大的模糊性。即使是每个因素都精确,一旦放到人这个模糊体
上也就会变的模糊起来。把一个人与人群联系起来,这个人也是人
群的模糊体,即个体差异。所以,运用模糊思维,各个因素才有更
大价值。
中医通过模糊思维得出较精确的结论;西医把更多的已、未
知因素模糊化,并与模糊大环境联系起来进行模糊思维,很容易找
到两者的结合点。而不仅仅是中医简单应用西医诊断方法,西医笼
统套用中医几个方剂,形成中西相加式、取长补短式或长长相加式
结合。我在诊疗消化系统疾病(溃疡、肝硬化、癌症、结肠炎、结
肠曲综合征等)、妇科病、心脑血管病、五官科等疾病时,积极自
觉地运用模糊思维,取得较好的疗效。
诸多的致病模糊因素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联系起来,有
时是很困难的。用模糊思维方式找出可能最主要的因素,由主到次
依次排开形成一全息试多维框架,再经过自由联想,模糊思维得出
可能是较准确的决断。当然,即使是这样,结论也未必很精确。因
为一些瞬间变化的,一些不为人所认识的因素永远存在。也正是因
为这样,模糊思维才具有强大生命力。
模糊思维是一门科学。应深入研究和应用。模糊思维溶
入结合医学,医学便是一门高雅艺术,心理和躯体谐振、身体与自
然共鸣。运用模糊思维,中医理论由玄学、深奥转为清晰、明确,
由整体阐明局部征候;运用模糊思维,西医学说由较精确变为模
糊、宽泛,由局部进而诠释整体疾病。两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不再有中、西医学之分,由模糊思维融合在一起中西医便可称之为
“全医学’。
模糊思维的应用和完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在几
个方面入手:一、医务工作者应有主动、积极应用模糊思维的意
识,努力丰富多学科知识,在诊疗实践种灵活掌握运用模糊思维。
二、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早期结合临床,理和实践短周期交叉进
行,有利学生模糊思维方式的形成。三、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多学
科知识,包括思维方式方面的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四、引入模糊
论方法学,比如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等,同时引导学生发展模糊理
论,因为现有的模糊论对于人体来说还是很不完善的。五、提高计
算机模糊思维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