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3-11-14 11:02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秦越人在 2003/11/19 08:48pm 第 1 次编辑]

         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始服用某种或几种降压药时有一定的降压效果,可是时间一长,即使不间断服药血压仍然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甚至逐渐上升。这个时侯医生一般会建议使用降压作用更强的药物并配合一些软化血管的药,也往往开始时有效,时间一长又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情况应该深思。
   我想应该从血压形成与调节的机理上来加以说明。
   我们知道,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系统,由于心脏节律性地收缩与舒张,推动血液不断地在心脏和血管中单向循环流动,通过毛细血管壁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全身的组织细胞,并把组织中细胞间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废物)吸收到血液中,然后分别送到肺和肾脏中通过呼吸和泌尿排出体外,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清洁,保证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在血管中向前流动着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叫做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临床上用把手臂放在与右心房同一水平时测出的血压来表示动脉血压。
   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和动脉壁的弹性。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血压的稳定。
   心输出量指的是每分钟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量。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摩擦力叫做外周阻力。血液粘稠度越大、血管内径越小,外周阻力越大。
   动脉壁富有弹性,对形成动脉血压是不可少的,其作用是使心室收缩射血时血管膨大以容纳更多的血液,缓解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而在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时靠着膨大了的动脉的回缩使血管内仍有一定的压力,使血液持续向前流动。
   心输出量与血压正相关,每分钟心输出量决定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每搏输出量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与心肌收缩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限度内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愈大,心肌收缩前被拉得愈长收缩力愈大,因而每搏输出量愈多,此时的动脉血压愈高,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再增大,心室收缩力反而会减小(心衰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的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或激素肾上腺素皆可作用于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多。
   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可增加每分钟心输出量,但是如果心率过快(例如超过160次/分),可致心室舒张期过短而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就要显著减少以致每分钟心输出量也减少;反之,心率过慢(例如低于40次/分)也可使每分钟输出量减少。
   由于循环血量是比较恒定的,在心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分钟输出量是比较稳定的,因而其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动脉壁的弹性和外周阻力。
   动脉壁的弹性愈大,收缩压愈低。外周阻力越大,收缩压越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壁的弹力纤维愈来愈少,胶原纤维愈来愈多,以致动脉壁的弹性愈来愈小。因而收缩压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同样,阻力性血管的弹性也愈来愈小,其被动性扩张也减弱,以致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逐渐上升。
   以上因素是影响血压变化的物质基础。
   人体具有高度精密的自身调节机制。无论处于任何内外环境机体必然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需要为目标,来调节其生理状态。人体最基本的生命需求就是摄取氧和各种营养物质供组织细胞利用,并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在此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担负着交换和运输的重要作用。
   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组织、器官经历了发生、生长和老化的过程。当细胞、组织、器官老化时,新陈代谢机能必然会减弱,各种代谢中间产物增多而在血液和组织中潴留(即为毒素),物质交换功能减弱二氧化碳等代谢终产物也不能及时顺利排出体外,造成内环境恶化。
   
  在内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机体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命状态必然会降低非重要器官的生理机能,减少对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以保证最重要的生命器官----心和脑的血液供应,维持心和脑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机体的这种调节机制已经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当生理机能减弱时新陈代谢能力也减慢,组织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发生障碍,脑组织中二氧化碳增多,可直接引起脑血管舒张,同时兴奋缩血管中枢,使除脑、心以外其他器官的血管收缩,升高血压,目地是增加脑血流量,以供应神经元对氧的高需求,并带走过多的二氧化碳。当脑组织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一定的平衡,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正常时,二氧化碳对脑血管和缩血管中枢的刺激因素消除,周围血管就会舒张,血压自然会下降。
   所以说血压升高是机体生理机能衰退、新陈代谢减慢造成的内环境恶化的结果。
   基于以上原理,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单纯地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的方法是不足取的,由于全身的循环血量是基本恒定的,大脑供血量也要求充足并且稳定,外周血管扩张后更多血液必然流入了身体其他部位,大脑供血自然会减少,结果是血压降下来了,大脑供血更加不足了。长期大脑供血不足会使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而出现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生理机能衰退的表现。
   大脑适应了相当长期的低供血状态后,由于生理机能持续减弱,新陈代谢更加缓慢,内环境进一步恶化,机体会以更加强烈的调节力度促使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时降压药失去效力的情况就发生了。
   有没有既能降低血压又不减少大脑供血的方法呢?我认为,通过增强生理机能、加快新陈代谢,保证氧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及时运走并排出体外,以保持内环境的清洁稳定,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机体自身调节机制在血压升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血压自然会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秦越人重代排版,一字未改。)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19 20:19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下面引用由liujh6562003/11/14 11:02am 发表的内容:
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清洁,保证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深得养生之道!
                              经曰“五
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3-11-19 20:23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作者: 桂枝汤    时间: 2003-11-20 17:57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下面引用由liujh6562003/11/14 11:02am 发表的内容:
所以说血压升高是机体生理机能衰退、新陈代谢减慢造成的内环境恶化的结果。
高血压.可不可以说成是一种代偿性的升高?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3-11-20 21:30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是的---------
血压升高.应该是一种代偿性的升高。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20 22:25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I=U/R
电流流量 = 两端的电压差/电流阻力
血流流量 = 血压-CVP/(血管阻力+血流阻力)(CVP:中心静脉压)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3-11-21 12:09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血管系统太复杂,并且有自身调节,机械性的公式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3 05:18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3/11/23 05:21am 第 1 次编辑]
有没有既能降低血压又不减少大脑供血的方法呢?我认为,通过增强生理机能、加快新陈代谢,保证氧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及时运走并排出体外,以保持内环境的清洁稳定,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机体自身调节机制在血压升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血压自然会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这篇文章,连篇累牍地引用西医的医学知识,论述了血压的产生机理,以及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弊病,说明了一定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结合中医的理论阐述,是其不足。
    文中所说:“通过增强生理机能、加快新陈代谢,保证氧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及时运走并排出体外,以保持内环境的清洁稳定,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机体自身调节机制在血压升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血压自然会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等话,只是一些原则性的、空洞的套话,并无新颖的、具体的、实际的意义。
        
   
   
作者: king7318    时间: 2003-11-23 13:18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有了这种想法应该不错了,至少成为临床医生之后会对其的用药有所帮助:)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25 01:22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11/25 01:30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liujh6562003/11/21 12:09pm 发表的内容:
血管系统太复杂,并且有自身调节,机械性的公式难以说明问题的实质。
I=U/R不是一个“机械性的公式”,而是一种思维方法,希望先生认真对待。
“血管系统太复杂,并且有自身调节”,这只不过是就公式中的一个R(阻力)说的,而血管阻力又与血管内径的立方成正比!另外,血流动时的阻力,并不只是来自于血管,还来自于自身的流体阻力,越粘滞的血液,流动时的阻力越大,这总是可以理解的吧
公式的意义在于:阻力 R 越大,要维持血液流量 I (与常人相同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就需要更高的动脉血压,仅此而已——所以说这只是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法而已,无意于宣传机械论思想,不好意思。
再者,爱因斯坦的E=mc2却正是他的一生追求自然规律的完美和谐的结晶与样板,这恐怕最好不要用一句“机械性的公式”就否定了的好……宜三致思焉。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3-11-25 01:38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这篇文章是一篇好文章,至少是在某一方面突破了西医的思维,作为思路开始不要太强求对临床的指导,事物的开始一般是粗糙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也是可贵的,新的事物需要的更多的是支持,而不是打击。
所以我说:支持您!!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3-11-25 20:43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关于中医的解释,我还没整理完,将在以后发表。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3-11-25 21:12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3/11/25 01:38am 发表的内容:
这篇文章是一篇好文章,至少是在某一方面突破了西医的思维,作为思路开始不要太强求对临床的指导,事物的开始一般是粗糙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也是可贵的,新的事物需要的更多的是支持,而不是打击。
所以我 ...
      王不留行先生说得不错:“这篇文章是一篇好文章,至少是在某一方面突破了西医的思维。”但,这里毕竟是中医药学术论坛,不是西医学者谈经论道的大好舞台。在中医的理论园地,长篇大论西医的学说,毫不涉及中医理念,终究是不合时宜。我们的论坛论坛从来都是雍容大度,虚怀若谷的。我们一贯欢迎所有热爱和关心中医事业的各界各类人士,对新人新思维尤其关爱有加。我们对一篇文章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或褒或贬,或歌或叹,决不是“打击”,而仅仅是关注。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
      不要忘记这里是论坛!
作者: 三教小虫    时间: 2003-11-29 11:03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下面引用由liujh6562003/11/25 08:43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中医的解释,我还没整理完,将在以后发表。
拭目以待,严重支持!!!
                             顺致  崇高的革命敬礼!
作者: 安宁客    时间: 2003-12-16 12:01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其主要组成部分是毛细血管,一般肉眼看不到,须放大50倍以上方可看清。放在150~200倍显微镜下可看到血管内情况。实验观察可取蛙一只,用20%氨基甲酸乙酯(脲脂乌拉坦)进行皮下淋巴囊注射(2毫克/克体重)将其麻醉。然后将蛙固定在蛙板上,在下腹部旁侧剪一长切口,拉出一段小肠并将肠系膜展开,用大头针固定于蛙板上,在低倍显微镜下即可分辨循环的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三部分。镜下可见,小动脉内血流快,呈轴流现象,有时可见脉搏样波动。小静脉内血流较慢,但比毛细血管血流为快,没有脉搏样波动,无轴流现象。毛细血管管径小,仅允许单个细胞通过,故能清晰地看到血细胞的流动情况,进一步实验观察表明微循环一般由小动脉、微动脉(中间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小静脉八种组成部分(见图)。

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小动脉流向小静脉:①营养通路:血液由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而回到小静脉。由于真毛细血管的管壁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且胞浆少,胞浆内还含有大量的囊泡,细胞之间有些间隙,内皮细胞外仅有一薄层由粘多糖组成的基膜,故其通透性大;加上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并直接与组织细胞接触、血流慢,因此有利于组织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叫做营养通路。②直捷通路:血液经小动脉、微动脉、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接回到小静脉。此通路直而短,阻力小,血流快而故名直捷通路。③动一静脉短路:血液由小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回小静脉。据研究,皮肤血管这种动一静脉吻合支较多,手部最多,当此通路开放后可使皮肤血流量增多,促进皮肤散热,故有较大的体温调节作用。
小动脉有丰富平滑肌,当其收缩时血管变小而使血管阻力升高,使流入微循环的血量相对减少,而舒张时则有相反作用。因此将它比作为“总闸门”。微动脉是小动脉的终末部分,管壁平滑肌较疏松,由微动脉再发出许多毛细血管,它们迂回折而交织成网,故名真毛细血管网。在微动脉与毛细血管交界处仍有少量平滑肌纤维形成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它不受神经支配,一般只受血流中化学物质影响而改变其舒缩状态,以调节流入真行细血管的血量,起着“分闸门”作用。
有关微循环各部分血管的内径与结构特点参见下表:

归纳起来,微循环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一、分布广 身体每一处都有微循环存在,据Klogh统计,如果把人的全身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大约可达6×104公里,占全部血管长度90%,微循环总面积为6300平方米为主动脉的800倍。
二、血流慢 由于微循环面积大因而在真毛细血管内流速为主动脉的1/800,约0.5~1毫米/秒即一个红细胞走1毫米约需1~2秒时间。
三、容量大 微循环的血管口径虽小,但因其数量多,故在充分舒张和充盈时血液的容量很大。静止时微循环只有1/10~1/20毛细血管开放,含血量为全身血量的5~10%;活动时开放数量可增加到静息时的20倍,若肝脏全部微循环舒张充血即可容纳全身微循环血量。
四、管壁薄 微循环的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似半透膜,通透性大,借此进行物质交换。
五、压力低 血管系各部位平均压是不同的,血管内压力从主动脉开始随血管的变细外周阻力的增加其压力逐渐降低,至毛细血管动脉端的压力仅为20毫米汞柱左右,血压低,血流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六、毛细血管选择性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壁具有选择性的通透性,血浆中的水、O2、CO、葡萄糖、盐类、维生素甚至是小分子的血浆蛋白等可透过血管壁,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及血细胞一般不能通过。毛细血管通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升高,氢离子指数下降,细菌毒素和组织缺氧等因素均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七、微循环灌流量的调节 平时微循环扩张及收缩主要靠局部产生的活性物质的反馈作用所调节。一般由内脏及腺体产生的物质如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脑下垂体后叶素、肾素等大都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凡是局部产生的物质如组织胺、缓激肽、胰舒血管素、溶酶体酶类、蛋白酶、胞浆素、乳酸、二氧化碳等具有舒张血管作用。这些活性物质对微循环的功能状态起着直接作用和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的开放是轮流交替的。一般认为在安静时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引起毛细血管关闭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致代谢物堆积,造成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引起血管舒张,微循环血量增加,局部血管活性物质被稀释或冲走,从而恢复平滑肌对收缩性物质反应。现认为局部代谢产物中组织胺是毛细血管开放的主要物质,能使大量的毛细血管扩张。休克后期由于此原因故使微循环的血容量明显增大致血循环量减少,因而必须大量补充血容量。
为了保持正常的微循环机能,微循环内的灌流量,流动速度和血液质量三方面必须处于平衡状态。
影响微循环灌流量的因素主要是压力与阻力。压力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与有效循环量。如所周知心脏是血管压力的动力来源。心脏收缩力大心输出量增大,血压升高,微循环灌流量亦增加,反之亦然。有效循环量是指在动脉管内流动的血流量,当静脉和微循环瘀血或失血时使有效循环量减少,血压降低,从而影响微循环正常机能。阻力的大小决定于血管紧张度与血液粘稠度。小动脉、细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三部分组成毛细血管前阻力;而微静脉和小静脉构成毛细血管后阻力。前阻力增加时由于血管内径变小,有效循环量减少,流量低。正常状态下则可通过上述微循环灌流量反馈调节使毛细血管输流交替的开放。后阻力增加则造成毛细血管血液淤滞引起缺氧和代谢障碍,回心血量减少。目前认为休克就是由于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毛细血管前阻力和后阻力增加,发展到休克后期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所致。此时微静脉与小静脉因其对缺氧耐受性较大仍处于收缩状态,结果回心血量减少。由于微循环灌流不足引起细胞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尤其是葡萄糖无氧分解为主。由于乳酸生成增加导致酸中毒。
另方面血液的质量对保证微循环正常机能也是一种很重要因素。如严重贫血或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时同样可影响物质代谢与气体交换。
上面简单介绍了微循环的基础知识。自1661年意大利生理学者马尔皮基(Malpighi)通过显微镜发现肺组织的毛细血管以来,许多人相继发现机休许多组织与器官都有毛细血管。1665年意大利一位医生直接观察到人体手指甲床微循环的情况。17世纪末法国学者Boerbaveh发现了红细胞在血液中处于轴流与血浆边流现象。德国一位眼科医生发现利用人的球结合膜适用于活体微循环研究。目前在临床上已常取甲皱、皮肤及舌粘膜微细观察和摄影用来研究微循环机能状态。这对疾病诊断与病程发展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用电镜进行对微循环的血管及周围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对循环生理和病理发展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郑广华,生物学通报,81年第5期

作者: 朗月    时间: 2003-12-18 08:34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加快新陈代谢,会早死的。
阳秘
作者: 安宁客    时间: 2003-12-22 08:51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微 循 环 障 碍 与 疾 病
    血液循环起保证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及时获得氧和营养物质,及时排除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保持细胞活性,保证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生理学家研究证实,血液循环的这种功能必须通过微循环来实现。
    微循环就是血液在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中的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新的医学理论认为,微循环功能正常,人就健康。反之,就会出现功能障碍,发生疾病。用我国著名微循环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会长修瑞娟的话说就是:“任何疾病甚至包括衰老、疲劳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1、微循环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理认为,微动脉收缩痉挛,引起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高血压,并造成红细胞积聚成团,血液粘度增加,血流变缓。因此,人体微循环障碍是高血压病变的重要根源。
  2、微循环与糖尿病
    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管径不均,管袢模糊,畸形增多,出现微血管瘤和白色小微栓,红细胞聚集,血流变慢或停滞。所以,糖尿病病人必然是微循环障碍者。
  3、微循环与冠心病
    冠状血管是营养心肌的血管,冠状动脉硬化和冠状血管的微循环障碍,可导致心肌供氧不足,从而造成心绞痛,心肌梗塞以至猝死。因此,微循环障碍和冠心病有着直接的关系。
  4、微循环与头痛眩晕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疼痛的根源。脑部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微血管扩张弯曲,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停滞和微血管阻塞,血管周围水肿、出血等均会引起脑血管供血不足,使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也不能完全排出,因而导致头痛和眩晕,并可能引起一系列大脑功能障碍。
  5、微循环与痔疮
    痔疮就是肛门附近的静脉血管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瘀血所致。因此,只要改善肛门的微循环,使血液畅通,改善瘀血状态就能有效地化解痔疮,消除疼痛。
  6、微循环与癌症
    由于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因此人体细胞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病变,裂变成为癌细胞。又由于此时人体免疫细胞的免疫监督和杀伤作用已经降低,因而使细胞得以分裂、增殖而形成癌细胞团。它们随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易附在管壁上着床生长。但微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后,血流缓慢、管壁狭小及扭曲、血液粘滞等情况改变,使癌细胞或微小癌栓、团块有机会在此滞留、附着、渗出。因而癌细胞得以迅速生长,其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导致癌瘤的发展和转移。
  7、微循环与风湿病
    风湿病的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红、肿、热、痛。风湿病人的微循环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水肿、血管基底膜破坏的病理变化,所以改善微循环就可以改善微血管状态,消除肿胀,化解风湿病。
  8、微循环与人体疲劳酸痛
    人在运动时,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肌酐等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改善微循环,使局部血流增加,把新鲜氧和营养物质带给组织,代谢产物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因此,微循环改善后,就能很快地解除人体疲劳和酸痛。
  9、微循环与美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微血管减少,皮肤供血开始衰退,主要表现为松驰、弹性减低,加上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黑斑、雀斑。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可以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肌肤的活力。
  10、微循环与痛经
    患痛经的女性很多,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经的妇女都有脐下发凉,小腹下坠的感觉,这是气血不通的表现。如果改善局部微循环,使不畅的气血畅通,就能减轻疼痛。
  11、微循环与体臭
    体臭包括腋臭和脚臭。体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汗腺分泌旺盛,分泌出来的大量汗液,被细菌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而产生特殊气味。如果改善局部微循环,使汗液及时排出体外,避免细菌在体内与汗液发生作用,就能消除体臭。
  12、微循环与人体衰老
    人体主要靠血液来运输养料和排除废物,如果微循环不好,血液不通畅,人体内的细胞、器脏就得不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就很容易发生衰老和病变。
 
衰 老 与 微 循 环
  
  衰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作为供给细胞氧气和营养物质、清除废物的微循环发生障碍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这是于夫教授对人体衰老机制的科学阐释。在研究中于夫教授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微循环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障碍程度逐渐加重,而长寿老人的微循环,相反仍保持正常的状态,这表明微循环的功能状态与年龄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50-5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微循环功能异常者较多,且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是"衰老的危险年龄区间"。研究认为,微循环障碍作为衰老象征的结果与标志,同时在促进器官、组织和整体衰老中起主要作用,提出"衰老与微循环学说"。
  打个比方,人的心脏犹如水泵一样,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源。分布周身的大小血管则象"长江"、"运河",是输送血液的通道,而微血管则相当于灌溉的"渠道",它数量多、分布面积大,遍及人体的每个角落,体内通过它在进行物质交换。若微血管不通畅,就象沟通一块块秧田的"水渠"受阻,"秧苗"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份就会枯死一样,人体的细胞、组织乃至脏器会因微循环功能 的障碍而萎缩、损伤和导致功能减退,衰老和疾病也随产生。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微循环与衰老的关系: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脏器功能低下,脏器间功能失调继之出现人体内环境失衡,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促使衰老和产生疾病。在众多纷纭的衰老学说中,衰老微循环学说自成一体,并对其它学说作出贯通的阐释。
肿 瘤 与 微 循 环  
   
  于夫教授在"衰老微循环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认识,对恶性肿瘤作了大量仔细的研究工作,结果发现微循环在癌细胞的启动、促进、演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研究认为:人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结构、功能异常的"劣质细胞",它们一般很快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杀灭。但是在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情况下,一方面各种致癌因子易在人体内蓄积,并导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微小血管管瓣畸形,内膜改变,血粘度增加,当癌细胞随血液循环至微小血管末梢段时,便易于附壁"着床",不断增生而成为肿瘤病灶。同时,微循环功能障碍所造成的免疫器官供血不足,直接影响了它们正常的监督抑杀功能,容忍了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再者,人体内某些器官的微循环自律性变化等因素,也会增加癌细胞着床生长的机率。临床观察也证明:癌症患者的微循环,大部分 发生管瓣模糊,变形等形态改变的同时,普遍出现以流态为主的严重障碍性变化。在癌症复发、转移的患者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由此于夫教授提出,癌的发生、转移、复发和恶化与微循环功能的良好状态,可以减少罹患肿瘤的可能;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纠正微循环,才能改善全身状况,减少肿瘤转移、复发的 机会。于夫教授的这一"肿瘤微循环相关论"与中国传统医学关于肿瘤生成主要是"气滞血瘀、脏腑失调",治疗首重"活血化瘀"的观点相吻合。

本月记者在复旦大学支援西部教育义卖活动的采访中获得信息:中国女科学家、留学回国人员修瑞娟获得“2001届联合国———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特别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女科学家在世界科研领域优秀的代表。
   
修瑞娟女士1955年至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第二医学院医疗及病理生理学系留学,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加州大学分别担任教授。1984年回国后一直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1990年以来兼任瑞典卡洛琳斯卡皇家医学研究院临床研究中心微循环部主任;1991年她创建了亚洲微循环联盟并担任主席;1993年她在我国建立了中国微循环学会并连续当选为会长,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
   
修瑞娟教授潜心于微循环病理生理及生物医学工程研究30余年,在发掘祖国医学宝库、弘扬微血管医学和引进技术洋为中用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65年她在世界上首次描述了暴发型流行性脑膜炎患者微血管自律运动类型、特征及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1971年率先提出了“肺心病患者微循环障碍是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的原因”新观点;198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首次证明了“自律性运动以波浪式沿微血管传播、以海涛式驱动微循环血液流动、加强器官组织血液灌注”的新理论,被国际同行誉称为“修氏理论”;1983年修瑞娟自美国载誉回国后创新建立了肿瘤组织诱发微血管新生的动物研究模型及肿瘤微血管网定量图像处理技术,从中医药物中发现数种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的有效物质;1987年她在国内首先创建了“人体及动物活体大循环、微循环多参数同步监测系列及计算机分析系统”;1989年她在美国、瑞典首次发现了艾滋病患者存在严重微循环组织灌注功能紊乱并提出了艾滋病治疗的独特见解;1991年她首次发现了微循环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基础,被欧洲医学界评为先驱性研究;1996年她又发现祖国传统医药中有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物质;1997年发现心肌梗塞血管内壁受损造成循环内皮细胞增加,进而创建新的检测方法;1999年她指导博士生进行抗癌基因治疗研究获得可喜成果,目前她正在进行以微阵列基因芯片研究血管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立项。她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2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国际学术大奖。
     
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奖学金”和“联合国·欧莱雅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于1999年由欧莱雅出资设立 每年一次 2万美金/人。我国陈赛娟(1999年)、王玉凤(2000年)、修瑞娟(2001年)三名留学回国博士分别获此殊荣。

作者: 小庄家    时间: 2003-12-28 00:05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名医请给我母亲开一付治疗高血压的药,谢谢。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2-30 22:18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欢迎安宁客   先生,谢谢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3-12-31 01:54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关键是人体整体气动力不足.单一降压舍本治标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4-1-10 09:50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走出高血压认识和治疗的误区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是终身性、慢性、渐进性血管疾病,患上高血压病就必须每天不间断服药,一旦停药就会反弹,造成血压不稳,而发生各种并发症如中风、冠心病、肾病、眼底病变等,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目的就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可是许多医生和患者已经体会到,即使每天不间断用药,时间一长血压就不易控制,仍会波动性升高,这不是药效减弱,而是病情加重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是以扩张血管或制止血管收缩为主要手段,这只是针对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的对症治疗,不是治本的方法。
    中医把高血压病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中阻型等多种证型,诊断治疗方法复杂,不易为普通医生和广大患者应用,难以发挥中医治本的优势。
    高血压病是一种生理机能衰退性疾病。是由于新陈代谢功能减弱造成各种代谢中间产物(即毒素)在血液和组织中潴留, 使内环境恶化,导致脑和全身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进而影响脑、心和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机体为了维持最重要的生命器官----脑和心脏的基本生理活动,通过收缩外周血管减少非重要组织器官的供血,以保证心和脑的血液供应,结果是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理。由于血液和组织中各种代谢中间产物(毒素)增多,浸蚀血管,造成血管营养不良,血管脆性增加,加之血管持续痉挛和高速血流的冲击对血管造成损伤,使血管容易破裂或产生血栓发生中风 ;小血管痉挛直接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减少,功能下降,发生各种并发症。
    在治疗方面,通过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净化内环境,改善微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供氧,利用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使血压自然下降,同时有效地控制并改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
    这种治法是从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原因上施治, 彻底阻断发病过程,使血压平稳下降不再回升,从而获得临床治愈的效果,解除患者终身服药的痛苦。

作者: 日出江花    时间: 2004-1-11 14:23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千秋雪说的很对!
作者: 坎离卦    时间: 2004-1-14 11:35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择录刘力红博士关于高血压的中医思考!
7、对高血压病的思考
日晡所本为阳明的欲解时,可是这里的日晡所发潮热却成了阳明的欲剧时,却成了阳明府实证的重要诊断依据,却成了应用大小承气汤的重要指征。可见这个欲剧时是非常的欲剧时,正是这样一个非常处引发我们思考一些其它的相关问题。
前些年曾看到过日本人的一则报道,他们将高血压的动脉硬化与阳明的脉大联系起来,因而运用了以石膏为主的白虎剂来进行治疗。当初对这个报道并没有往深处想,只是觉得这样一个联系未免太深硬。此次写作阳明这一章,等到对潮热作了上面一番思考后,对高血压这样一个问题便突然觉得有了陶翁当年的那个感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血压的作用是什么?现在血压为什么要升高?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可以先不从医学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可以先从一般的物理意义去考虑。血压的作用无非是维持一定的血流量,人体的组织器官需要一定的血液来供养,单位体积内,每分或者每秒需要有一个血供量,达到这个量新陈代谢就可以得到保障。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恒定的,但也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有一定幅度的差异,所以,血压的变化它也有一个正常的允许值。例如低压60—90mmHg,高压90 —120mmHg 都算正常的血压。而现在血压升高了,大大超过了正常值,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单位体积内的这个血供量发生了改变,血供量不足了,达不到原来的正常量,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机体只有启动血压这个调节机制,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原有的血液灌注。而在正常的血压下,单位体积内的血供量为什么会下降?为什么达不到原来需要的那个值?很显然,必定是运血的道路出现了障碍,血管壁变厚了,血管变窄了,或是其它的原因阻滞了循环的这个过程,循环道路的阻力增加了,而压力维持不变,那单位面积的血流量必然减少,血供必然不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无法拿掉血循过程中的这个阻滞,而又必须保证组织器官的血供量的这样一个前提下,机体万般无奈地选择了提高血压的方法,而正是这个无奈的选择使机体掉进了高血压病的恶性循环之中。
当然,上面这个思路还很粗糙,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深化细化,但是它已经在宏观上向我们道明了高血压病产生的关键因素,这个因素就是阻滞,就是循环过程的障碍。因此,治疗高血压病的根本办法不是降压,压降下去了,它还会重新升起来而且会升得更高。因为要解决血供不足的矛盾就必须升压,所以,西医的降压药要你终身服用,这真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根本的办法是什么呢?根本的办法是消除这个阻滞。血循过程的障碍减少了,甚至拿掉了,血压自然地就会降下来,根本不劳你去用钙离子拮抗剂,根本不劳你去用血管扩张剂。为什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什么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就是因为形成上述这个阻滞、这个障碍的因素增多了,方便了。可见高血压病的形成,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社会因素。而如何拿掉这个阻滞,消除这个障碍,进而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这是需要中西医同仁乃至社会各方协手努力解决的问题。
阳明病就讨论到这里。

作者: liujh656    时间: 2004-1-14 18:38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这个贴子最后由liujh656在 2004/01/14 06:43pm 第 1 次编辑]

对血压升高的思路正确。但是把血压升高归为阳明病,似为不妥。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12-9 05:41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作者: suluji    时间: 2005-12-12 11:11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好贴子。
作者: 含灵普渡    时间: 2005-12-12 20:32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应该看看西医对高血压这种疾病的探讨和理解.就是不对,也可以给中医一定的启示!
作者: 山顶一寺    时间: 2005-12-13 13:34
标题: [原创]对高血压的重新思考
邓铁涛教授高血压病辨证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发展过程, 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围。邓铁涛教授认为高血压病与肝肾关系密切, 辨证可分为4 型并自拟5 条验方。肝阳上亢型用石决牡蛎汤治之; 肝肾阴虚型用莲椹汤治之; 气虚痰浊型用赭决九味汤治之; 阴阳两虚型用肝肾双补汤治之; 若以肾阳虚为主用附桂十味汤。邓铁涛教授对降压有自己的见解, 认为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进行调节的一个信息, 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对于降压不能孟浪, 调节内脏阴阳平衡是治疗高血压病的大原则, 降压利尿西药不可天天久服, 从中医理论来看, 利尿多则伤肾, 高血压病患者肝肾多有失调, 若以伤肾换取降压, 是伐其根本, 其后果易生它症。
    80年代邓铁涛教授指导研究生杜少辉,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物质基础, 拟定含有滋阴、潜阳、补肾等药的“邓氏降压汤”, 对64 例高血压病患者(含西药对照组30例) 进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从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第1 周中药组不及西药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101) , 但此后两组之间疗效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105) , 体现西药降压特点为下降幅度大速度也较快, 而中药降压特点乃逐渐下降, 远期疗效好, 同时症状疗效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患者经中药治疗后, 除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后, 失调的免疫平衡也得到纠正, 升高的体液免疫指标有所下降, IgG、补体C3 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101) ; 而低下的T 淋巴细胞转化率则有所增强,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101)。可见邓铁涛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着眼于调节内脏阴阳平衡的论点正确。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