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打印本页]

作者: 杨鸿智    时间: 2005-11-12 19:46
标题: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在非典发病中阿片肽的临床表现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2003年6月29日
《健康报》2003年6月25日刊载本报记者刘燕玲文章《非典尸解为何这样少》,文中提出一个问题:“临床上很多非典病人心率不快反慢,应该怎样解释?”。本文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供大家参考。
我们的答案是:中枢神经系统阿片肽的分泌造成非典患者心率不快反慢。下面将我们的分析简单叙述如下:
一  “神经肽”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激素的发现,开创了内分泌学的历史。然后是肽的发现,知道激素中大部分的化学结构是肽。然后是大量胃肠激素的发现,同时发现许多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而且存在于脑中。这样就出现了“脑肠肽”的概念。从这里出发,进一步的研究,一方面是在脑内发现越来越多的肽,知道肽在脑神经功能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进一步发现,肽不仅在消化道,在脑,总之,在全身外周神经中也广泛存在并起重要作用。这样人们就意识到,肽不是机体哪一部分特有的内分泌现象,而是全身神经调节的重要介质之一,这样就将肽综合、提高到“神经肽”的程度。
二  “阿片肽”是神经肽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片一词代给人的感觉,一个是神秘,另一个是恐怖。因为它除了使我们想到一种药品外,更使我们想到的是毒品。阿片是罂粟植物浆果中提取的粗制品,再从阿片中提取的纯化学成分是吗啡。到1902年吗啡的化学结构完全弄清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的化合物,如海洛因、可待因等。同时还发现一些化合物化学结构与吗啡不同,但作用相似,如度冷丁、芬太尼。
自从1973年发现了动物体内存在吗啡受体的证据,人们就开始在体内寻找机体自身产生的吗啡样物质。首先是英国的阿勃丁大学的休斯和考茨特里茨,他们从猪脑中提纯了一个5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命名为“脑啡肽”。(1975年)。这个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动物脑子里有了自己的“吗啡”!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有一位华裔生化学家李卓浩,从脑下垂体中分离出很多肽类物质,其中有一种31个氨基酸构成的肽,不知为何物。当看到英国休斯和考茨特里茨的论文,发现这31个氨基酸的前5个氨基酸竟与脑啡肽完全一致,才想到去试试是否有吗啡样作用。结果证明确实如此。遂在1976年将这种肽命名为“内啡肽”。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哥德斯坦在1979年发现了一个有17个氨基酸组成的阿片肽,命名为“强啡肽”。
三  免疫细胞上存在阿片受体,阿片肽参与应激时免疫功能的下调
研究发现,在全部免疫细胞上具有所有阿片肽的受体。这表明阿片肽参与应激时免疫功能的调节。研究表明这个调节是向下的调节。吸毒者免疫功能的下降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非吸毒的人应激时,阿片肽也同样起免疫下调的作用。应激时,机体主要以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反应来对抗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但是,如果应激性疾病不能在短时间内解除,长时间过度的应激反应又反过来成为损害机体的原因。这次抗非典使我们很多医生知道和熟悉了什么是“反应过度”。机体在进化过程中早已经自己解决了如何抑制反应过度的问题。集体主要采取两个措施:
第一个,是用垂体——肾上腺皮质机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免疫抑制剂,这是大家熟悉的。这次抗非典激素起了重要作用,也使大家纠正了一个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机制的片面认识。传统上我们习惯将这个机制看作是“加强抵抗力”的,并且认为加强抵抗力就是好事。现在我们知道抵抗力过强是坏事,并知道了垂体——肾上腺皮质机制是纠正反应过度的重要措施。上海第一医学院出版的《人体生理学》书中对此早有论述,书中写到:“内环境中的一切有害的刺激都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此时通过下丘脑及垂体前叶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这对机体适应这些有害刺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上腺皮质的这种反应又称为抗紧张作用。在应激状态中所释放的皮质激素,大大超过一般生理水平。如将同等剂量应用于正常安静机体,将会产生皮质功能亢进症状。但在应激状态下,并不伴有任何明显的皮质功能亢进症状。说明这时机体对于皮质激素的需要量增加。”(第599页)
第二个,就是用啊片肽机制。阿片在吸毒者因免疫抑制所造成的损害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使我们很少去想它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这个免疫抑制作用在反应过度时的治疗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杜雨苍在《神经肽与脑功能》书中写到:
人们早就知道吗啡有强烈的心血管效应,特别是它能减少外周阻抗和降低心率。动物研究结果表明,此作用是发生在交感——肾上腺髓质支路的中枢抑制途径。阿片肽对心血管功能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所产生的效果随所用肽的种类、给区途径,对象和麻醉方式而不同。在人类,脑啡肽类似物可使体循环中的肾上腺素,含量下降,加深体部低血压和抑制压力反射。压力反射是通过孤束核传递的,孤束核又是含阿片肽和阿片受体特别丰富的地方。有证据说明,在此区内局部使用阿片肽,可以抑制压力感受器的传入,重组反馈环,诱导心动徐缓或低血压或两者兼有。对人而言,儿茶酚胺基础浓度只稍稍地受脑啡肽类似物的抑制,但在低血糖刺激而升高时,儿茶酚胺水平就会被脑啡肽类似物深深地抑制。除非采用大剂量,一般纳洛酮单独使用对心血和基础功能几乎无影响。Mannelli等发现,10mg丸片剂量的纳洛酮可提高血浆内的肾上腺素水平。有人观察8mg纳洛酮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未见任何作用,不过在急剧锻炼或低血糖之后,同样的剂量可使血内肾上腺素水平增高1倍。较小的剧烈刺激(如实验对象的手浸入冷水5分钟),也会使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同时升高程度也会被纳洛酮增强,因而认为,内源阿片肽虽不介入基础的交感和肾上腺髓质功能,但这些系统的活化却伴随着内源阿片抑制机制的建立。低剂量的纳洛酮无效的原因可能是涉及的受体只属于者说  或   亚型。
纳洛酮是否起作用,关键要看阿片肽是否起作用,阿片肽在机体内起作用时,纳洛酮就会起作用,而相反,阿片肽在机体内处于不起作用的状态时,纳洛酮的使用当然也会不起作用。而阿片肽在机体内是否起作用,有一个重要规律,即:基础状态时不起作用,应激状态时起作用,而这也正是应用纳洛酮时需要明确和注意的。
研究表明,不管何时,只要交感系统或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活化状态必有内源阿片肽这一“制动器”在操纵并削弱此反应。这种阿片肽的控制,可使机体得以适应长期而频繁发生的交感——肾上腺刺激所带来的后果。(  《神经肽与脑功能》P103-105 )
四  免疫细胞产生神经内分泌肽从
1980年开始就有人注意到免疫细胞也可能产生和分泌原来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这一现象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直到1996年Zurawski 等在小鼠T辅助细胞株中找到了脑啡肽前体的mRNA,以一种刺激细胞分裂的刺激剂,刺激T辅助细胞后,在上清液中可以测到脑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说明已经产生了这种肽类激素。这一发现从基因表达以及最终蛋白质的生成两个水平上明确证明小鼠T辅助细胞可以合成并释放脑啡肽。大量实验结果明确表明,免疫细胞能合成某些神经递质样物质和激素。目前以发现的这类激素多达20几种。
淋巴细胞产生的内分泌激素往往是在病毒或毒素刺激下产生和释放出来的,如病毒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内啡肽和ACTH,内毒素也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β-内啡肽。由于病毒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ACTH,而ACTH再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这样人们就会想到,这正好说明了病毒感染时免疫力下降的原因。可是,现在,在我们经过了抗非典的斗争以后,当我们知道了免疫过度的危害性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个免疫下调可能正好是机体对抗免疫过度的有效措施。
五  免疫细胞的中枢调节作用
机体中负则整体调节的机构是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这个系统中的第一部分,就是植物神经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比较快地直接地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第二部分是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调节是属于缓慢起作用的调节。但是,这种调节却表现得稳定而持久。第三部分是神经肽调节系统。这个系统是比较新的,正在研究中的系统。肽是早期生命中负则信息传递的物质。在生命向高等有机体进化发展以后,一部分肽成为神经介质,另一部分成为内分泌腺的激素。还有一些肽,作为一些细胞组织的分泌产物,在局部组织或全身起作用。这些细胞未形成内分泌腺体。研究发现,这些细胞组织基本上是生命早期的细胞组织,如肠上皮组织,神经细胞,皮肤等。所有这三部分调节系统的中枢都是脑。并且,在脑中又按从低级向高级排列。最高控制中枢是大脑皮层。这样就使生命的物质过程与大脑皮层的精神过程相联系。正是这个联系,包含了许多尚未研究清楚的神奇部分。这也是医学发展的空间。肽在体内信息传导作用的发现,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如果早期生命是以肽作为信息传递工具的话,这就表明肽是生命调节的最基本物质。研究还发现,尽管生命已经有了许多进化和发展,但机体内仍保留着最原始的调节物质。这表明高等生命体低等生命体在物质构造与功能调节方面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将使我们有可能利用低等生命的某些功能优势,解决高等生命的某些功能障碍。高等生命在整体功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方面,比低等生命先进。但是,在维持基本生命方面,有时反倒不如低等生命。如组织再生方面。保持机体的整体功能和对环竟的适应是医学的任务,但是,保证生命的基本存在,是更基本、更重要的任务。因此,肽的研究将给医学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神经体液调节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已经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系统。但是,在大多数临床医生处理各系统疾病时,往往忽略了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作用。人们往往只在内分泌疾病时才想起它。比如,在治疗肺炎、肝炎时很少会想到神经体液调节。我们在后现代医学中,把神经体液调节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诊断和治疗时首先要弄清此时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处于什么状态,这种状态与疾病的发生有什么关系,如何调节神经体液系统的状态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等。
最新的研究表明,免疫细胞也有多肽受体,可以接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信息。而免疫细胞自己也可以分泌多肽激素,向中枢传达局部组织的信息。这样,由神经、内分泌、免疫三个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中枢调节机构。调节中枢的功能状态,就是要同时调节这三个系统共同组成的网络的状态。免疫系统中枢调节作用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解剖定位的神经细胞既经其很长的神经纤维,向各脏器细胞传递信息,又经游走的免疫细胞加工放大细胞信息,并产生新的信息,启动和调节各脏器细胞功能,显示机体的整体效应。驱体或精神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产生各种激素或应激免疫抑制因子,对免疫系统和全身器官组织功能进行调节。病毒、毒素、肿瘤、异体蛋白等刺激作用于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免疫反应性激素也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起激发和调节作用。作用于全身器官、组织,动员各种机能活动对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应激反应与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病毒、毒素、肿瘤、异体蛋白等的刺激是神经系统无法感受的刺激。而免疫系统则对它们十分敏感。通过免疫系统释放的各种免疫调节物,以及免疫细胞释放的内分泌激素,对这些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最终达到清除病因保持机体稳态的目的。因此,免疫系统不仅是机体的一种防卫系统,它同时还是机体的另一种重要的感受和调节系统。它能感受神经系统不能感受的刺激。由于免疫细胞可随血流循环到全身各处,所以,Blolack等(1985)在《今日免疫学》中提出免疫系统可以起一种“游动脑”的作用。从而形象地勾画出了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作者: 杨鸿智    时间: 2005-11-12 19:46
标题: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六  为什么临床上非典病人心率不快反慢
有了前面关于阿片肽的基础知识,我们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临床上非典病人心率不快反慢这个问题了:原来是在疾病过程中机体产生了阿片肽,是阿片肽使患者的心率变慢。
1 在应激反应中免疫细胞释放出大量阿片肽。
2 阿片肽的分泌是机体对抗过度反应的保护措施,在疾病进入严重阶段时阿片肽的分泌也就大量增加。阿片肽的分泌与交感——肾上腺反应成正相关。阿片肽的分泌是为了纠正机体交感紧张和免疫过度的这看来是好事,但同时也是疾病进入严重阶段的标志。
3 非典病毒进入机体后引起免疫细胞的大量死亡。免疫细胞所分泌的阿片肽与神经内分泌中枢所分泌的阿片肽之间有一个负反馈关系。免疫细胞数量的减少会使神经内分泌中枢所分泌的阿片肽大量增加。
4 非典发病的特点是除了病毒直接造成免疫细胞死亡之外,这个过程又引发了机体出现内毒素血症。在以前的临床中我们已经发现内毒素有降低心率的作用。如焦丙华在《分子内毒素学》书中写到:“内毒素使得实验动物左心室对血中的肾上腺素和去钾肾上腺素反应性降低。心输出量、冠状血流量、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心收缩力和功率都有明显下降。”(第161页)
这个引述,一方面告诉大家内毒素可以引起心率减慢这个事实,另一方面也向大家提供作者的一个解释。而我们在本文中又向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即阿片肽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论坛反应与交流》
《真名论坛 → 历史科学》
超级大猞猁:
这个作者是个白痴呀。所谓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杆菌释放出来的一种毒素,这东东平时就是细菌的一个部分,说穿了就是细菌细胞壁的一部分,主要结构是脂质和多糖,简称酯多糖,细菌活着的时候是不释放的,谁会活得好好的时候扒掉自己的皮?只有细菌死亡之后才会释放出来。任何病毒都不生产这种东西,怎么把它套到病毒释放内毒素上去了?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什么狗屁学者?
杜雅萍(版主):
终于有专业人士正视听了,山猫医生

作者: 抚顺金峰    时间: 2005-11-13 22:39
标题: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为什么临床上非典病人心率不快反慢]],因为该病属于湿症。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5-12-5 15:56
标题: 非典患者的心率为什么不快反慢?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