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肠病专方 [打印本页]

作者: 向健康提问    时间: 2005-8-23 09:36
标题: 肠病专方
甘薯米饭可治慢性结肠炎

方法:取甘薯(细块或粉均可)和大米,按6 :4的比例,若每次按1斤计算还需
要再加入银花30克,生姜2片。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坚持半年
以上,就有明显效果。
    甘薯可加强肠蠕动,能促进溃疡面愈合,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
可增加局部的营养和新陈代谢,银花能增加抗菌、抗炎效果,生姜可减轻腹胀,
有效率达92.6%。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与方法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难治病,内科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治疗,西医治疗要区分其轻中重度分别处理,常用有氨基水杨酸盐、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要点在如何掌握其用药的指征,减少药物的副反应等。本病认识本病属肠辟、泄泻、休息痢等范畴,湿热瘀毒、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改变,临证按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血瘀肠络及津伤血虚六型辨证施治。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氨基水杨酸盐   激素   免疫抑制剂   辨证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持续不愈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结肠粘膜慢性弥漫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迄今为止仍然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作为内科治疗的重点主要在于控制症状、防止复发上,因而须充分考虑轻重缓急、趋利避害的处理原则。
1,内科用药原则
用药原则的确立主要根据病变的范围及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后者对全身用药而言十分关键。应根据炎症的轻中重度不同而加以施治,同时注意对药物品种和剂量的选择以及运用合适的减药方法、防止药物的副反应等等。
1.1轻中度的治疗:UC轻中等度者首选药物为口服SASP,一般轻症及直乙肠型患者,予SASP2mg/日口服,中度者予3—4mg/日口服直至缓解。症状缓解以后仍需口服维持,一般维持1~2年。减药多采用第一年从3.0g/日减至2.0g/日,第二年从2.0g/日减至1.0g/日的方案。但必须视大便情况而定,若减量中途又至复发者,一旦出现粘液便、稀溏便,即应恢复原剂量。因而如何维持药量控制症状又能防止复发并减少副反应是治疗中应反复权衡的问题。
SASP的副反应有发热、皮疹、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白血球减少、贫血等,长期服用者容易出现,对此一般可采取改用5—ASA或激素以及低用量50mg /日脱敏的方法处理。5—ASA适用于对SASP不耐受的患者。它有多种不同结构式的药物,包括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其中尤以巴柳氮治疗的症状缓解率和镜下改善率为优,只是其价格昂贵。具体的用法与注意事项大体与SASP相同。
轻中度者在口服水杨酸制剂的同时,应尽可能加用激素灌肠,灌肠方以激素为主亦可配以适量抗菌素,常用琥珀氢考100~300 mg加100ml生理盐水或琥珀氢考100 mg加庆大4~8万单位、2%利多卡因5ml、0.9%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此外亦加用中药如锡类散等。近有研究者采用清肠栓剂治疗,效果亦十分明显。
1.2重度患者的治疗:重度或危急症患者的治疗,应在轻中度用药的基础上联用激素。激素的应用方法有局部灌肠、经口内服和静脉给药。一般以口服为主,以短期大量为原则,使用时可内服强的松龙30~40 mg /日,甚者40~80 mg /日或1~1.5 mg /日静滴,亦可用促皮质素(ACTH)40~50U/日静滴或肌注。
激素起效的反应由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所决定,一般来说,大便次数和水分减少并渐至成形、粘液便消失者为药物有效的标志,激素用量至此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考虑减量。如发现激素依赖患者则须考虑更换其他方案,如改用ACTH、免疫抑制剂等。
如是重症患者以及激素依赖型患者在治疗时需联用硫唑嘌吟、6—MP和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尤其是难治性UC患者若少量应用有可能予以长期维持,且副反应亦不十分严重。一般静脉用环孢素A的短期有效率为58~65%,但12个月后部分病例复发,因而主要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帮助其度过危险期。免疫抑制剂用药的指征可参考99年胃肠病会议精神,即在静脉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3天,如患者每24小时大便次数仍在8次或以上,或每24小时4~5次伴C蛋白反应大于45 mg /L时,应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2.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也称为“久痢”、“休息痢”。本病的产生与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肆食生冷),损伤胃肠,湿浊内生,壅滞肠道,蕴久化热,以及气滞血瘀,伤及肠络,终致脾肾阳虚而生。
本病的中医内科治疗原则为:急性期发作以清热化湿为主,缓解期以健脾益气为本。由于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多属本虚标实,并有寒热错杂之证。所以补脾与去邪,调气与行血,导滞与固涩等多法应相兼而用。
2.1大肠湿热:
证候: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湿热积滞壅结肠中,气机阻滞,传导失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与气血相搏结,肠络受伤,化为脓血,故便下脓血;湿热下注后阴,而肛门灼热;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舌、脉均为湿热熏蒸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芍药、黄芩、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
2.2.脾胃虚弱:
证候:肠鸣腹泻,大便溏薄,粪有粘液,不思饮食,食后脘腹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濡滑。
辨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肠鸣腹泻,大便溏薄,粪有粘液;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不思饮食,食后脘腹不舒;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脉乃脾胃虚弱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升阳。
方药: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
2.3.脾肾阳虚:
证候: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缠绵不愈。兼见食少神疲,四肢欠温,腰痛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辨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故脐腹作痛,肠鸣而泻;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痛怕冷,舌淡脉弱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2.4.肝郁脾虚
证候: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腹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伴胸胁胀痛,脘痞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辩析:七情所伤,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腹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肝失疏泄则胸胁胀痛,脾不运化则脘痞纳呆。舌、脉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陈皮、防风、白术、甘草)
2.5.血瘀肠络
证候:腹痛不止,多为刺痛,痛而不移,按之痛甚,泻下不爽,大便呈紫黑色,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辨析:瘀血阻滞,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腹痛不止;瘀血入络,痹阻不移,故刺痛不移,按之痛甚。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外泻则大便呈紫黑色;瘀血内阻、大肠传导不利,则便下不爽。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理肠通络。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2.6.津伤血虚
证候:下痢赤白脓血,或大便秘结,或带有鲜血粘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潮热,形瘦乏力,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辩析:痢久不愈,湿热伤阴,津伤血亏,成阴虚之痢。湿热未尽,留滞肠间,湿热熏蒸,阴血亏虚,故下痢赤白脓血,或便秘夹鲜血粘冻。营阴不足,胃肠失濡则虚坐努责,腹痛绵绵。虚火上炎,津液不能上承则午后潮热,口燥咽干。舌、脉为津伤血亏之象。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健中。
方药:驻车丸合四君子汤加味(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乌梅、沙参、五味子)。
总体而言,UC是难治病,迄今为止内科药物应用的原则仍然是尽可能地控制发作和防止复发,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手段,治疗效果亦较为巩固。随着病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本病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阐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床治疗必将取得更好疗效。
作者: fineday    时间: 2005-8-25 00:22
标题: 肠病专方
阅)))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