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网上下的《医方集解》!同用!
[打印本页]
作者:
衷中参西
时间:
2005-3-18 18:08
标题:
网上下的《医方集解》!同用!
医方集解
◎方 名:六味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真阴,除百病
编 号:001
组 成:熟地黄 茯苓 丹皮 山茱肉 山药 泽泻
主 治:1.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
2.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欬嗽。
3.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
4.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
5.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
加 减: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归 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2.山茱--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
殚述也。
变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赢少气。
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黄蘗、知母」各二两--名知蘗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
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4.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5.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6.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
治虚损劳热。
7.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
8.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9.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
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朱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治肾虚目昏。
10.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治蛊胀。
煎服法: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
来 源:六味地黄
◎方 名:七宝美髯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肝肾
编 号:002
组 成:何首乌、破故纸、白茯苓、菟丝子、枸杞、牛膝、当归
主 治:1.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肾虚无子。
2.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
归 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何首乌--涩精固气,补肝坚肾→为君。
2.茯苓--交心肾而渗脾湿。
3.牛膝--强筋骨而益下焦。
4.当归--辛温以养血。
5.枸杞--甘寒而补水。
6.菟丝子--益三阴而强卫气。
7.补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
8.此皆固本之药,使荣卫调适,水火相交,则气血太和,而诸疾自已也。
煎服法:蜜丸。盐汤或酒下。
禁 忌:忌铁器。
来 源:邵应节
◎方 名:还少丹(补养之剂)
总 结:阴阳平补
编 号:003
组 成:大枣、杜仲、牛膝、远志、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山茱肉、
五味子、茯苓、山药、熟地黄、枸杞、楮实
主 治:1.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不思饮食。
2.肌体瘦弱、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牙齿浮痛等证。
归 经:手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药也。
方 义: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
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
1.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两者可同补命门
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
2.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
3.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
4.茯苓、山药--渗湿以助脾。
5.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
6.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
7.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
8.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此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剂也。
变化方: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
又附方:一方茯苓换茯神,加川续断,名打老儿丸。
煎服法:加枣肉蜜丸。盐汤或酒下。
来 源:杨氏
◎方 名:黑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 结:健脾补肾
编 号:004
组 成:苍朮、熟地黄、五味子、干姜、枣肉
主 治:1.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
2.亦治血虚久痔。
归 经:足太阴少阴药。
方 义:喻嘉言曰:
?此方以苍朮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
?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
?视后人之脾肾双补,药味庞杂者,相去不远耶?
煎服法:枣肉丸。米饮或酒下。
◎方 名:虎潜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阴
编 号:005
组 成:黄柏、知母、熟地、当归、芍药、牛膝、龟板、虎胫骨、琐阳、陈皮、
干姜、羊肉
主 治: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劳热。
加 减:冬加「干姜」一两。
归 经:足少阴药(肾)也。
方 义:?黄蘗、知母、熟地--所以壮肾水而滋阴。
?当归、芍药、牛膝--所以补肝虚而养血。
?牛膝--又能引诸药下行,以壮筋骨,盖肝肾同一治也。
?龟版--得阴气最厚,故以补阴而为君。
?虎骨--得阴气最强,故以健骨而为佐。用胫骨者,虎虽死犹立不仆,
其气力皆在前胫,故用以入足,从其类也。
?琐阳--益精壮阳,养筋润燥。
?然数者皆血药,故又加「陈皮」以利气;加「干姜」以通阳。
?羊肉--甘热属火而大补,亦以味补精,以形补形之义,使气血交通,
阴阳相济也。
变化方:?丹溪加「干姜、白朮、茯苓、甘草、五味、菟丝、紫河车」--名补益丸
==治痿。
?一方加龙骨--名龙虎济阴丹==治遗泄。
煎服法:羯羊肉酒煮烂,捣丸。盐汤下。
命 名:名虎潜者,虎阴类,潜藏也,一名「补阴丸」盖补阴所以称阳也。
◎方 名:天真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气血
编 号:006
组 成:人参、羊肉、苁蓉、山药、当归、黄耆、天冬、白朮
主 治:1.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津液枯竭。
2.久服生血益气,暖胃驻颜。
归 经:手足太阴药
方 义:喻嘉言曰:「此方可谓长于用补矣。
?人参、羊肉--同功。
?而苁蓉、山药--为男子之佳珍。
?合之:当归--养荣;黄耆--益?;天冬--保肺;白朮--健脾。
而其制法尤精,允为补方之首。」
煎服法:1.为末,安羊肉,缚定,用无灰酒四缾,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烂。
2.再入后药--黄耆、人参、白朮为末,糯米饭作饼,焙干,和丸
3.温酒下,如难丸,用蒸饼杵丸。
◎方 名:三才封髓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脾肺肾
编 号:007
组 成:天冬、人参、熟地、黄柏、砂仁、甘草
主 治: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而不燥。
归 经:手足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天冬:以补肺生水, 人参:以补脾益气, 熟地:以补肾滋阴。
==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
」也。
?喻嘉言曰:加黄柏以入肾,加砂仁以入脾行滞,加甘草以少变天冬、黄柏之苦
==俾合「人参」建立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变化方:?除后三味等分煎==名三才汤,治脾肺虚劳欬嗽。
?除前三味==名凤髓丹,治心火旺盛、肾精不固、易于施泄。
煎服法:?面糊丸。
?苁蓉五钱,切片,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汤送下。
来 源:拔萃
◎方 名:大造丸(补养之剂)
总 结:肺肾虚损
编 号:008
组 成:紫河车、黄柏、败龟板、牛膝、杜仲、地黄、人参、麦冬、天冬
主 治:治虚损劳伤,欬嗽潮热。
加 减:夏--加五味子。
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乳煮糊丸)。
归 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河车--本血气所生,大补气血为君
?败龟板--阴气最全;黄柏--禀阴气最厚==滋阴补水为臣
?杜仲--润肾补腰。?牛膝--强筋壮骨。
?地黄--养阴退热,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阴而益肾精。
?天冬、麦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参、五味」→能生脉而补肺气。
大要以金水为生化之原,合补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煎服法:酒米糊丸,盐汤下,冬酒下。
来 源:吴球
◎方 名:补天丸(补养之剂)
总 结:肾损
编 号:009
组 成:黄柏、龟板、杜仲、牛膝、河车、陈皮
主 治:治气血衰弱、六脉细数虚劳之证。
加 减:冬加干姜五钱。夏加炒五味子一两。
归 经:足少阴药也
方 义:?黄柏、龟板--滋肾之药;杜仲、牛膝--腰膝之药;
皆以补肾而强阴也。
?河车,名曰混沌皮--用气血以补气血,假后天以济先天,故曰补天。
?加「陈皮」者--于补血之中而兼调其气也
?冬月寒水用事,故加干姜以助阳。夏月火旺烁金,故加五味以保肺。
煎服法:酒糊为丸。
来 源:丹溪
◎方 名:人参固本丸(补养之剂)
总 结:肺劳
编 号:010
组 成:天冬、麦冬、熟地、生地、人参
主 治:治肺劳虚热。
归 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故肺肾为子母之脏,必水能制火,而后火不刑金也。
?二冬--清肺热。
?二地--益肾水。
?人参--大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且人参之用,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
,以血药引之亦补阴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参乳丸(补养之剂)
总 结:气血交补
编 号:011
组 成:人参、人乳
主 治:大补气血。
归 经:手足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人参--大补元气。人乳--本血液化成,用之以交补气血,实平淡之神奇也。
煎服法:顿乳取粉法:取无病年少妇人乳,用银瓢或锡瓢,倾乳少许,浮滚水上顿,再浮冷
水上立干,刮取粉用,如摊粉皮法。
◎方 名:天王补心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心
编 号:012
组 成:桔梗、天冬、麦冬、人参、茯苓、生地、元参、枣仁、五味、远志、柏仁、丹
参、当归、蜜、朱砂
主 治:1.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2.大便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归 经:手少阴药
方 义:?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
?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
?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
?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
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
?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
?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
?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
?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
?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
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又附方:?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
?一方有甘草。
煎服法: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一丸,或噙含化。
◎方 名:孔圣枕中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心肾
编 号:013
组 成:远志、菖蒲、败龟板、龙骨
主 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
,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者。又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
?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
?又龟能补肾,龙能镇肝,
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煎服法:各等分为末。每服酒调一钱,日三服。
来 源:千金
◎方 名:大补阴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阴
编 号:015
组 成:黄柏、知母、熟地黄、败龟板
主 治:1.治水亏火炎、耳鸣耳聋、欬逆虚热。
2.肾脉洪大,不能受峻补者。
归 经:足少阴药也
方 义:?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加脊髓者,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
煎服法:猪脊髓和蜜丸,盐汤下。
来 源:丹溪
◎方 名:滋肾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水
编 号:014
组 成:黄柏、知母、桂
主 治:1.治肾虚蒸热、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喘。
2.及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
?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
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
?肉桂,辛热,假以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
变化方:?去桂--名疗肾滋本丸,治肾虚目昏。
?去桂加黄连--名黄柏滋肾丸,治上热下冷,水衰心烦。
?单黄柏一味--名大补丸,治肾膀胱虚热,腰股痛而足心热。
?为末,姜汁酒调服--名潜行散,治痛风腰以下湿热流注。
煎服法:蜜丸。
备 注:又名通关丸
来 源:东垣
◎方 名:斑龙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阳
编 号:016
组 成: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熟地黄、柏子仁
主 治:治虚损,理百病,驻颜益寿。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鹿角霜、菟丝、熟地--皆肾经血药也,大补精髓。
?柏子仁--入心而养心气,又能入肾而润肾燥,使心肾相交。心志旺而神魂安,
精髓充而筋骨壮,去病益寿,不亦宜乎。
又附方:一方加补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苁蓉、阳起石、附子、黄耆、当归、枣仁炒、
辰砂,亦名斑龙丸。
煎服法:等分为末。酒化胶为丸。
◎方 名:龟鹿二仙膏(补养之剂)
总 结:补气血
编 号:017
组 成:龟板、鹿角、人参、枸杞
主 治:治瘦弱少气、梦遗泄精、目视不明、精极之证。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龟,为介虫之长,得阴气最全。
?鹿角,遇夏至即解,禀纯阳之性,且不两月,长至一、二十斤,骨之速生无过于
此者,故能峻补气血。两者皆用气血以补气血,所谓补之其类也。
?人参--大补元气。
?枸杞--滋阴助阳。
此血气阴阳交补之剂,气足则精固不遗,血足则视听明了,久服可以益寿,岂第巳
疾而已哉。
煎服法:先将鹿角、龟板,锯截刮净,水浸,桑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每
晨酒服三钱。
◎方 名:补火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肾命火
编 号:018
组 成:石硫黄、猪大肠
主 治:治冷劳,气血枯竭,肉瘠齿落,肢倦言微。
归 经:足少阴命门药
方 义:?硫黄:火之精也,亦号将军--故用之以补火。
?以其大热有毒,故用猪肠烂煮以解之。庸俗之人,忌而罕用,盖不知其有破邪
归正,返滞还清,消阴回阳,化魄生魂之力也 。
又附方:1.金液丹:组成-硫黄十两。制服法:研末,瓷盆盛,水和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
日干,地内埋一小罐,盛水令满七日七夜,加顶火一斤?,取出,研末,蒸饼丸。米
饮下。主治:治久寒锢冷,劳伤虚损,伤寒阴证,小儿慢惊。
2.玉真丸:组成:生硫黄二两、生硝石、石膏、半夏各一两。制服法:姜汁糊丸
,姜汤或米饮下,每四十丸。主治:治肾厥头痛。
3.来复丹:组成:太阴元精石、舶上硫黄、硝石各一两、五灵脂、青皮、陈皮各
一两。制服法:醋糊丸,米饮下。主治: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
4.火硫丸:组成:半夏、硫黄等分。制服法:生姜糊丸。主治:治老人虚秘冷秘。
5.灵砂丹:组成水银三两,硫黄一两。制服法:炼成研末,糯米糊丸。主治:治诸
虚锢冷。
6.二气丹:组成:硝石、硫黄等分。制服法:为末,石器炒成砂,再研糯米糊丸,梧
子大,每服四十丸,井水下。主治: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呕或泄,
霍乱厥逆。
7.返阴丹:主治:治阴毒伤,心神烦躁,四肢逆冷。组成:硫黄五两、硝石、太阴
元精石各一两,附子、干姜、桂心各五钱。
制服法:
(1)用铁铫先铺元精末一半,次铺硝石末一半,中间下硫黄末,又着硝石一半
,盖硫黄再以元精末盖上,用小盏合着炭三斤,烧令得所,勿令?出。研末和前药
末饭丸,梧子大。
(2)每服十五至二十丸,艾汤下,汗出为度。
8.本事方破阴丹:治阴中伏阳﹑烦躁﹑六脉沉伏。组成硫黄、水银各一两,陈皮
、青皮各五钱。制服法:(1)先将硫黄入铫镕开,次下水银,铁杖搅匀,令无星,细
研糊丸,每服三十丸。如烦躁-冷盐汤下。阴证,艾汤下。
9.伤寒百问方:组成:硫黄五钱。制服法:艾汤调下,主治:治身冷脉微,厥而烦
躁,令卧汗出而愈。
10.黑锡丹:组成:黑铅、硫黄各二两。制服法:将锡镕化,渐入硫黄,候结成片,
倾地上出火毒,研至无声为度。主治:治阴阳不升降,上盛下虚,头目眩运。
煎服法:将硫黄为末,实猪肠中,烂煮三时,取出去皮,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
渐加之。
◎方 名:唐郑相国方(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肺肾
编 号:019
组 成:破故纸、胡桃肉
主 治:治虚寒喘嗽,腰脚酸痛。
归 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破故纸,属火,入心包命门,能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壮元阳。
?胡桃,属木,能通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补养气血,有木火相生之妙。气足则
肺不虚寒,血足则肾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独上疗喘嗽,下强腰脚而已也。
变化方:?本方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两--名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再加牛膝、黄柏
、川萆薢,蜜丸--治同。
?本方加杜仲、胡卢巴、小茴香、萆薢--名喝起丸,治小肠气痛引腰。
煎服法:蜜调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饮者,熟水调。
禁 忌:忌芸台、羊肉。
◎方 名:二至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肾
编 号:020
组 成:旱莲草、冬青子
主 治: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价廉而功大。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女贞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
?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也。
又附方:一方加桑椹干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煎服法:临卧酒服。
◎方 名:扶桑丸(补养之剂)
总 结:除风湿润五脏
编 号:021
组 成:嫩桑叶、巨胜子(即黑脂麻)、白蜜
主 治:除风湿,起羸尪,驻容颜,乌髭发,却病延年。
归 经:足少阴手足阳明药
方 义:?桑乃萁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其叶甘寒,入手足阳明,凉血燥湿而除风
。
?巨胜,甘平,色黑--益肾补肝,润脏腑,填精髓。
(3)夫风湿去则筋骨强,精髓充则容颜泽,却病乌髭,不亦宜乎?
煎服法:将脂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
?一方桑叶为末,脂麻蒸捣等分,蜜丸。
?早盐汤,晚酒下
来 源:胡僧
◎方 名:参苓白朮散(补养之剂)
总 结:补脾
编 号:022
组 成:人参、白朮、茯苓、甘草、莲肉、山药、扁豆、薏仁、砂仁、陈皮、桔梗
主 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
?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
?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朮、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
。
?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
保肺,防燥之上僭也。
煎服法:为末,每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方 名:妙香散(补养之剂)
总 结:遗精惊悸
编 号:023
组 成:山药、桔梗、木香、远志、茯苓、茯神、甘草、丹砂、麝香、人参、黄耆
主 治:治梦遗失精,惊悸郁结。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
,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成梦矣。
?山药--益阴清热,兼能濇精,故以为君。
?人参、黄耆--所以固其气;远志、二茯--所以宁其神,神宁气固,则精自守其
位矣。
?且二茯--下行利水,又以泄肾中之邪火也。
?桔梗--清肺散滞。
?木香--?肝和脾。
?丹砂--镇心安神;麝香--通窍解郁,二药又能辟邪,亦所以治其邪感也。
?加甘草者--用以交和乎中,犹黄婆之媒婴奼也。
是方不用固濇之剂,但安神正气,使精与神气相依而自固矣。以其安神利气,故
亦治惊悸郁结。
煎服法: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来 源:王荆公
◎方 名:玉屏风散(补养之剂)
总 结:补表
编 号:024
组 成:黄耆、白朮、防风
主 治: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
归 经: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
方 义:?黄耆--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
?白朮--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
?防风--去风,为风药卒徒,而黄耆畏之,故以为使。
变化方:?药等分煎--名黄耆汤,洁古用代「桂枝汤」,治春夏发热有汗,脉微弱,恶风寒
者。恶风甚--加桂枝。
?又用川芎、苍朮、羌活等分--名川芎汤,以代「麻黄汤」。治秋冬发热无汗
,恶风寒者。恶寒甚--加麻黄。
煎服法:为末,每服三钱。
命 名:以其益?固表,故曰玉屏风。
◎方 名:四君子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阳益气
编 号:025
组 成: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主 治:治一切阳虚气弱、脾衰肺损、饮食少思、体瘦面黄、皮聚毛落。脉来细软。
归 经:手足太阴足阳明药
方 义:?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朮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
,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
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
变化方:1.加陈皮--名异功散,调理脾胃。
2.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脾虚鼓胀。
3.六君子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治虚寒胃痛,或腹痛泄泻。
4.六君子加麦冬、竹沥,治四肢不举。
5.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黄苓、白芍--名十味人参散,治虚热潮热、身体倦怠
。
6.六君子加乌梅、草?等分,姜、枣煎--名四兽饮,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
聚痰饮,与?气相搏,发为疟疾。亦治瘴疟。
7.本方加黄耆、山药亦名六君子汤,亦名六君子汤为病后调理,助脾进食之剂。
8.加生姜、酸枣仁,治振悸不得眠。
9.加竹沥、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亦治痰厥暴死。
10.加木香、藿香、干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虚肌热、泄泻、虚热作渴。
11.七味白朮散,杨仁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12.除人参、加白芍--名三白汤,治虚烦。或泄或渴,为调理内伤外感之奇方。
13.除茯苓、加干姜--名四顺汤;亦可蜜丸,治阴证脉沉无热,不欲见光,腹痛不
和加山药、扁豆,姜、枣煎--名六神散,治小儿表热去后又发热者。
15.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汤治心肺虚损,气血两虚,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血气充,
然后肌肉长)。
16.若伤之重者,真阴内竭,虚阳外鼓,诸证蜂起,则于四君四物之中,又加黄耆以
助阳固表,加肉桂以引火归元,名十全大补汤。
17.十全大补去川芎、加陈皮--名温经益元散--治汗后头眩心悸、筋惕肉?,或
汗出不止,及下后下利不止,身体疼痛。
18.十全大补加防风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风汤,治鹤膝
风。
煎服法:姜三片、枣二枚煎。
命 名: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方 名:四物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阴益血
编 号:026
组 成:当归、地黄、芍药、川芎
主 治: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
加 减:凡血证通宜四物汤。
1.如凉血:心加-黄连。肝-条芩。肺-枯芩。大肠-实芩。?-黄连。肾膀胱-黄
柏。脾-生地。胃-大黄。三焦-地骨皮。心包络-丹皮。小肠-山栀、木通。
2.如清气:心与包络-加麦冬。肺-枳壳。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干葛、
石膏。大肠-三焦、连翘。小肠-赤茯苓。膀胱-滑石、琥珀。
3.血虚-加龟
4.血燥-加人乳
5.瘀血-加桃仁、红花、?汁、童便行之。
6.暴血-加薄荷玄参散之。
7.血不止-加炒蒲黄、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归经。
8.妇人经血:?紫黑,脉数为热-加芩、连?血淡,脉迟为寒-加桂、附。
9.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红
10.人瘦有火-加黑栀、知母、黄柏
11.郁者-加木香、砂仁、苍朮、神曲
12.瘀滞-加桃仁、红花、延胡、肉桂
13.气虚-加参、耆
14.气实-加枳、朴。
归 经: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
方 义:1.当归辛苦甘温--入心脾生血为君。
2.生地甘寒-入心肾滋血为臣。
3.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
4.芎藭辛温-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
变化方:1.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四物汤」,再加玄参-名「滋阴降火汤」,治阴虚有火
。
2.知柏四物蜜丸,名:坎离丸,治阴虚嗽血。
3.加黄连、胡黄连,名:二连四物汤,治虚劳血虚,五心烦热,热入血室,夜分发热
。
4.加黄柏、黄芩、甘草-名三黄四物汤,治阴虚潮热。
5.用生熟二地,加黄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黄补血汤,治亡血血虚,六脉俱
大,按之空虚。
6.加桃仁、红花-名元戎四物汤,治脏结便秘,扑损瘀血。
7.加羌活、防风-治风六合汤,治风虚眩运,风秘便难。蜜丸,名-补肝丸。
8.加木香、槟榔-名治气六合汤,治血虚气滞,或血气上冲。
9.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应养真丹,治足厥阴经受风寒暑湿,瘫痪不遂,语言
蹇涩,及血虚脚气。
10.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
11.去白芍,加防风-名防风当归散,治发汗过多而成痉证,宜去风养血。
12.去地黄,加干姜-名四物汤,治妇人血虚,心腹?痛。
13.加阿胶、艾叶、甘草-名胶艾汤,治冲任虚损,经水淋沥,及血虚下痢。
14.加艾叶、四制香附,醋丸-名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冷。再加阿胶,名妇宝丹
,治虚寒经水不调。
15.加丹皮、地骨治妇人骨蒸。
16.除芍药、地黄-名芎归汤,为末-名佛手散,又名一奇散,又名君臣散。治产后
血虚头痛。胎动下血,服此自安。子死腹中,服此即下,催生神效。
17.合四君子-名八珍汤,治心肺虚损,气血两虚。
18.十全汤去白芍,加山茱、五味、防风、苁蓉,入姜、枣煎-名大补黄耆汤,治
气血两虚,自汗不止,及阳虚发厥。
19.四物、四君合小柴胡-名三合散,治产后日久虚劳。
20.四物各七钱,加防风一两,栀子、黄芩、黄连各三钱,每服五钱。如脉实,加
大黄,名生地黄连汤→治妇人血风证去血过多,因而燥涸,循衣摸?撮空,闭目扬
手掷足,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
◎方 名: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中升阳
编 号:027
组 成:黄耆、人参、白朮、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主 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朮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6.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6.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7.生姜-辛温;大-棘甘温==用以和营?,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
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朮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
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
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
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
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方 名:六味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真阴,除百病
编 号:001
组 成:熟地黄 茯苓 丹皮 山茱肉 山药 泽泻
主 治:1.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
2.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欬嗽。
3.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
4.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
5.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
加 减: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归 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2.山茱--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
殚述也。
变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赢少气。
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黄蘗、知母」各二两--名知蘗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
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4.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5.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6.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
治虚损劳热。
7.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
8.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9.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
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朱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治肾虚目昏。
10.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治蛊胀。
煎服法: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
来 源:六味地黄
◎方 名:七宝美髯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肝肾
编 号:002
组 成:何首乌、破故纸、白茯苓、菟丝子、枸杞、牛膝、当归
主 治:1.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肾虚无子。
2.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
归 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何首乌--涩精固气,补肝坚肾→为君。
2.茯苓--交心肾而渗脾湿。
3.牛膝--强筋骨而益下焦。
4.当归--辛温以养血。 </P< p>
◎方 名:六味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真阴,除百病
编 号:001
组 成:熟地黄 茯苓 丹皮 山茱肉 山药 泽泻
主 治:1.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
2.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欬嗽。
3.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便血、消渴淋沥。
4.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虚火牙痛。
5.足跟作痛、下部疮疡等证。
加 减: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皮肤干濇--山药为君。
→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归 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
2.山茱--温肝逐风,濇精秘气。
3.牡丹--泻君相之伏火,凉血退蒸。
4.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
5.茯苓--渗脾中湿热,而通肾交心。
6.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
7.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
殚述也。
变化方:1.本方煎服--名六味地黄汤--治同
2.本方加「附子、肉桂」各一两--名桂附八味丸→治相火不足,虚赢少气。
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
3.本方加「黄蘗、知母」各二两--名知蘗八味丸→治阴虚火动,骨痿髓枯。
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尺脉旺者宜之。
4.本方加「桂」一两→名七味地黄丸。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
5.本方加「五味」三两,名都气丸→治劳嗽。
6.本方加「五味」二两,麦冬三两→名八仙长寿丸。再加紫河车一具,并
治虚损劳热。
7.本方加「杜仲(姜炒)、牛膝(酒洗)」各二两→治肾虚腰膝酸痛。
8.本方「去泽泻,加益智仁」三两→治小便频数。
9.本方用「熟地二两、山药、山茱、丹皮、归尾、五味、柴胡各五钱。
茯神、泽泻各二钱半」,蜜丸,朱砂为衣→名益阴肾气丸→治肾虚目昏。
10.桂附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名肾气丸→治蛊胀。
煎服法: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
来 源:六味地黄
◎方 名:七宝美髯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肝肾
编 号:002
组 成:何首乌、破故纸、白茯苓、菟丝子、枸杞、牛膝、当归
主 治:1.治气血不足、羸弱周痹、肾虚无子。
2.消渴淋沥、遗精崩带、痈疮痔肿等证。
归 经: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何首乌--涩精固气,补肝坚肾→为君。
2.茯苓--交心肾而渗脾湿。
3.牛膝--强筋骨而益下焦。
4.当归--辛温以养血。
5.枸杞--甘寒而补水。
6.菟丝子--益三阴而强卫气。
7.补骨脂--助命火而暖丹田。
8.此皆固本之药,使荣卫调适,水火相交,则气血太和,而诸疾自已也。
煎服法:蜜丸。盐汤或酒下。
禁 忌:忌铁器。
来 源:邵应节
◎方 名:还少丹(补养之剂)
总 结:阴阳平补
编 号:003
组 成:大枣、杜仲、牛膝、远志、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山茱肉、
五味子、茯苓、山药、熟地黄、枸杞、楮实
主 治:1.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不思饮食。
2.肌体瘦弱、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牙齿浮痛等证。
归 经:手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药也。
方 义: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
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
1.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两者可同补命门
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
2.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
3.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
4.茯苓、山药--渗湿以助脾。
5.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
6.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
7.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
8.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此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剂也。
变化方: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
又附方:一方茯苓换茯神,加川续断,名打老儿丸。
煎服法:加枣肉蜜丸。盐汤或酒下。
来 源:杨氏
◎方 名:黑地黄丸(补养之剂)
总 结:健脾补肾
编 号:004
组 成:苍朮、熟地黄、五味子、干姜、枣肉
主 治:1.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
2.亦治血虚久痔。
归 经:足太阴少阴药。
方 义:喻嘉言曰:
?此方以苍朮为君,地黄为臣,五味为佐,干姜为使。
?治脾肾两脏之虚,而去脾湿,除肾燥,两擅其长,超超元箸。
?视后人之脾肾双补,药味庞杂者,相去不远耶?
煎服法:枣肉丸。米饮或酒下。
◎方 名:虎潜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阴
编 号:005
组 成:黄柏、知母、熟地、当归、芍药、牛膝、龟板、虎胫骨、琐阳、陈皮、
干姜、羊肉
主 治: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劳热。
加 减:冬加「干姜」一两。
归 经:足少阴药(肾)也。
方 义:?黄蘗、知母、熟地--所以壮肾水而滋阴。
?当归、芍药、牛膝--所以补肝虚而养血。
?牛膝--又能引诸药下行,以壮筋骨,盖肝肾同一治也。
?龟版--得阴气最厚,故以补阴而为君。
?虎骨--得阴气最强,故以健骨而为佐。用胫骨者,虎虽死犹立不仆,
其气力皆在前胫,故用以入足,从其类也。
?琐阳--益精壮阳,养筋润燥。
?然数者皆血药,故又加「陈皮」以利气;加「干姜」以通阳。
?羊肉--甘热属火而大补,亦以味补精,以形补形之义,使气血交通,
阴阳相济也。
变化方:?丹溪加「干姜、白朮、茯苓、甘草、五味、菟丝、紫河车」--名补益丸
==治痿。
?一方加龙骨--名龙虎济阴丹==治遗泄。
煎服法:羯羊肉酒煮烂,捣丸。盐汤下。
命 名:名虎潜者,虎阴类,潜藏也,一名「补阴丸」盖补阴所以称阳也。
◎方 名:天真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气血
编 号:006
组 成:人参、羊肉、苁蓉、山药、当归、黄耆、天冬、白朮
主 治:1.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津液枯竭。
2.久服生血益气,暖胃驻颜。
归 经:手足太阴药
方 义:喻嘉言曰:「此方可谓长于用补矣。
?人参、羊肉--同功。
?而苁蓉、山药--为男子之佳珍。
?合之:当归--养荣;黄耆--益?;天冬--保肺;白朮--健脾。
而其制法尤精,允为补方之首。」
煎服法:1.为末,安羊肉,缚定,用无灰酒四缾,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烂。
2.再入后药--黄耆、人参、白朮为末,糯米饭作饼,焙干,和丸
3.温酒下,如难丸,用蒸饼杵丸。
◎方 名:三才封髓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脾肺肾
编 号:007
组 成:天冬、人参、熟地、黄柏、砂仁、甘草
主 治:降心火,益肾水,滋阴养血,润而不燥。
归 经:手足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天冬:以补肺生水, 人参:以补脾益气, 熟地:以补肾滋阴。
==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
」也。
?喻嘉言曰:加黄柏以入肾,加砂仁以入脾行滞,加甘草以少变天冬、黄柏之苦
==俾合「人参」建立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变化方:?除后三味等分煎==名三才汤,治脾肺虚劳欬嗽。
?除前三味==名凤髓丹,治心火旺盛、肾精不固、易于施泄。
煎服法:?面糊丸。
?苁蓉五钱,切片,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汤送下。
来 源:拔萃
归 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河车--本血气所生,大补气血为君
?败龟板--阴气最全;黄柏--禀阴气最厚==滋阴补水为臣
?杜仲--润肾补腰。?牛膝--强筋壮骨。
?地黄--养阴退热,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阴而益肾精。
?天冬、麦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参、五味」→能生脉而补肺气。
大要以金水为生化之原,合补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煎服法:酒米糊丸,盐汤下,冬酒下。
来 源:吴球
◎方 名:补天丸(补养之剂)
总 结:肾损
编 号:009
组 成:黄柏、龟板、杜仲、牛膝、河车、陈皮
主 治:治气血衰弱、六脉细数虚劳之证。
加 减:冬加干姜五钱。夏加炒五味子一两。
归 经:足少阴药也
方 义:?黄柏、龟板--滋肾之药;杜仲、牛膝--腰膝之药;
皆以补肾而强阴也。
?河车,名曰混沌皮--用气血以补气血,假后天以济先天,故曰补天。
?加「陈皮」者--于补血之中而兼调其气也
?冬月寒水用事,故加干姜以助阳。夏月火旺烁金,故加五味以保肺。
煎服法:酒糊为丸。
来 源:丹溪
◎方 名:人参固本丸(补养之剂)
总 结:肺劳
编 号:010
组 成:天冬、麦冬、熟地、生地、人参
主 治:治肺劳虚热。
归 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故肺肾为子母之脏,必水能制火,而后火不刑金也。
?二冬--清肺热。
?二地--益肾水。
?人参--大补元气。气者水之母也,且人参之用,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
,以血药引之亦补阴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参乳丸(补养之剂)
总 结:气血交补
编 号:011
组 成:人参、人乳
主 治:大补气血。
归 经:手足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人参--大补元气。人乳--本血液化成,用之以交补气血,实平淡之神奇也。
煎服法:顿乳取粉法:取无病年少妇人乳,用银瓢或锡瓢,倾乳少许,浮滚水上顿,再浮冷
水上立干,刮取粉用,如摊粉皮法。
◎方 名:天王补心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心
编 号:012
组 成:桔梗、天冬、麦冬、人参、茯苓、生地、元参、枣仁、五味、远志、柏仁、丹
参、当归、蜜、朱砂
主 治:1.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
2.大便秘或溏,口舌生疮等证。
归 经:手少阴药
方 义:?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
?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
?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
?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
盖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
?天冬,苦入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
?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
?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
?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
?朱砂,色赤入心,寒泻热而重宁神。
读书之人,所当常服。
又附方:?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
?一方有甘草。
煎服法: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临卧灯心汤下一丸,或噙含化。
◎方 名:孔圣枕中丹(补养之剂)
总 结:补心肾
编 号:013
组 成:远志、菖蒲、败龟板、龙骨
主 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
,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者。又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
?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
?又龟能补肾,龙能镇肝,
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煎服法:各等分为末。每服酒调一钱,日三服。
来 源:千金
◎方 名:大补阴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阴
编 号:015
组 成:黄柏、知母、熟地黄、败龟板
主 治:1.治水亏火炎、耳鸣耳聋、欬逆虚热。
2.肾脉洪大,不能受峻补者。
归 经:足少阴药也
方 义:?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加脊髓者,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
煎服法:猪脊髓和蜜丸,盐汤下。
来 源:丹溪
◎方 名:滋肾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水
编 号:014
组 成:黄柏、知母、桂
主 治:1.治肾虚蒸热、脚膝无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喘。
2.及下焦邪热,口不渴而小便秘。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
?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
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
?肉桂,辛热,假以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
变化方:?去桂--名疗肾滋本丸,治肾虚目昏。
?去桂加黄连--名黄柏滋肾丸,治上热下冷,水衰心烦。
?单黄柏一味--名大补丸,治肾膀胱虚热,腰股痛而足心热。
?为末,姜汁酒调服--名潜行散,治痛风腰以下湿热流注。
煎服法:蜜丸。
备 注:又名通关丸
来 源:东垣
◎方 名:斑龙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阳
编 号:016
组 成: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熟地黄、柏子仁
主 治:治虚损,理百病,驻颜益寿。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鹿角霜、菟丝、熟地--皆肾经血药也,大补精髓。
?柏子仁--入心而养心气,又能入肾而润肾燥,使心肾相交。心志旺而神魂安,
精髓充而筋骨壮,去病益寿,不亦宜乎。
又附方:一方加补骨脂。一方加鹿茸、肉苁蓉、阳起石、附子、黄耆、当归、枣仁炒、
辰砂,亦名斑龙丸。
煎服法:等分为末。酒化胶为丸。
◎方 名:龟鹿二仙膏(补养之剂)
总 结:补气血
编 号:017
组 成:龟板、鹿角、人参、枸杞
主 治:治瘦弱少气、梦遗泄精、目视不明、精极之证。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龟,为介虫之长,得阴气最全。
?鹿角,遇夏至即解,禀纯阳之性,且不两月,长至一、二十斤,骨之速生无过于
此者,故能峻补气血。两者皆用气血以补气血,所谓补之其类也。
?人参--大补元气。
?枸杞--滋阴助阳。
此血气阴阳交补之剂,气足则精固不遗,血足则视听明了,久服可以益寿,岂第巳
疾而已哉。
煎服法:先将鹿角、龟板,锯截刮净,水浸,桑火熬炼成胶,再将人参、枸杞熬膏和入。每
晨酒服三钱。
◎方 名:补火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肾命火
编 号:018
组 成:石硫黄、猪大肠
主 治:治冷劳,气血枯竭,肉瘠齿落,肢倦言微。
归 经:足少阴命门药
方 义:?硫黄:火之精也,亦号将军--故用之以补火。
?以其大热有毒,故用猪肠烂煮以解之。庸俗之人,忌而罕用,盖不知其有破邪
归正,返滞还清,消阴回阳,化魄生魂之力也 。
又附方:1.金液丹:组成-硫黄十两。制服法:研末,瓷盆盛,水和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
日干,地内埋一小罐,盛水令满七日七夜,加顶火一斤?,取出,研末,蒸饼丸。米
饮下。主治:治久寒锢冷,劳伤虚损,伤寒阴证,小儿慢惊。
2.玉真丸:组成:生硫黄二两、生硝石、石膏、半夏各一两。制服法:姜汁糊丸
,姜汤或米饮下,每四十丸。主治:治肾厥头痛。
3.来复丹:组成:太阴元精石、舶上硫黄、硝石各一两、五灵脂、青皮、陈皮各
一两。制服法:醋糊丸,米饮下。主治: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
4.火硫丸:组成:半夏、硫黄等分。制服法:生姜糊丸。主治:治老人虚秘冷秘。
5.灵砂丹:组成水银三两,硫黄一两。制服法:炼成研末,糯米糊丸。主治:治诸
虚锢冷。
6.二气丹:组成:硝石、硫黄等分。制服法:为末,石器炒成砂,再研糯米糊丸,梧
子大,每服四十丸,井水下。主治: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结,或呕或泄,
霍乱厥逆。
7.返阴丹:主治:治阴毒伤,心神烦躁,四肢逆冷。组成:硫黄五两、硝石、太阴
元精石各一两,附子、干姜、桂心各五钱。
制服法:
(1)用铁铫先铺元精末一半,次铺硝石末一半,中间下硫黄末,又着硝石一半
,盖硫黄再以元精末盖上,用小盏合着炭三斤,烧令得所,勿令?出。研末和前药
末饭丸,梧子大。
(2)每服十五至二十丸,艾汤下,汗出为度。
8.本事方破阴丹:治阴中伏阳﹑烦躁﹑六脉沉伏。组成硫黄、水银各一两,陈皮
、青皮各五钱。制服法:(1)先将硫黄入铫镕开,次下水银,铁杖搅匀,令无星,细
研糊丸,每服三十丸。如烦躁-冷盐汤下。阴证,艾汤下。
9.伤寒百问方:组成:硫黄五钱。制服法:艾汤调下,主治:治身冷脉微,厥而烦
躁,令卧汗出而愈。
10.黑锡丹:组成:黑铅、硫黄各二两。制服法:将锡镕化,渐入硫黄,候结成片,
倾地上出火毒,研至无声为度。主治:治阴阳不升降,上盛下虚,头目眩运。
煎服法:将硫黄为末,实猪肠中,烂煮三时,取出去皮,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
渐加之。
◎方 名:唐郑相国方(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肺肾
编 号:019
组 成:破故纸、胡桃肉
主 治:治虚寒喘嗽,腰脚酸痛。
归 经:手太阴足少阴药
方 义:?破故纸,属火,入心包命门,能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壮元阳。
?胡桃,属木,能通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补养气血,有木火相生之妙。气足则
肺不虚寒,血足则肾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独上疗喘嗽,下强腰脚而已也。
变化方:?本方加杜仲一斤、生姜炒蒜四两--名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再加牛膝、黄柏
、川萆薢,蜜丸--治同。
?本方加杜仲、胡卢巴、小茴香、萆薢--名喝起丸,治小肠气痛引腰。
煎服法:蜜调如饴,每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饮者,熟水调。
禁 忌:忌芸台、羊肉。
◎方 名:二至丸(补养之剂)
总 结:补肾
编 号:020
组 成:旱莲草、冬青子
主 治: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价廉而功大。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女贞甘平,少阴之精,隆冬不凋,其色青黑,益肝补肾。
?旱莲甘寒,汁黑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而荣上,强阴而黑发也。
又附方:一方加桑椹干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煎服法:临卧酒服。
◎方 名:扶桑丸(补养之剂)
总 结:除风湿润五脏
编 号:021
组 成:嫩桑叶、巨胜子(即黑脂麻)、白蜜
主 治:除风湿,起羸尪,驻容颜,乌髭发,却病延年。
归 经:足少阴手足阳明药
方 义:?桑乃萁星之精,其木利关节,养津液,其叶甘寒,入手足阳明,凉血燥湿而除风
。
?巨胜,甘平,色黑--益肾补肝,润脏腑,填精髓。
(3)夫风湿去则筋骨强,精髓充则容颜泽,却病乌髭,不亦宜乎?
煎服法:将脂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
?一方桑叶为末,脂麻蒸捣等分,蜜丸。
?早盐汤,晚酒下
来 源:胡僧
名:大造丸(补养之剂)
总 结:肺肾虚损
编 号:008
组 成:紫河车、黄柏、败龟板、牛膝、杜仲、地黄、人参、麦冬、天冬
主 治:治虚损劳伤,欬嗽潮热。
加 减:夏--加五味子。
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乳煮糊丸)。
◎方 名:参苓白朮散(补养之剂)
总 结:补脾
编 号:022
组 成:人参、白朮、茯苓、甘草、莲肉、山药、扁豆、薏仁、砂仁、陈皮、桔梗
主 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吐或泻。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山药、薏仁、扁豆、莲肉--皆补脾之药也。
?茯苓、山药、薏仁--理脾而兼能渗湿。
?砂仁、陈皮--调气行滞之品也。然合「参、朮、苓、草」,暖胃而又能补中
。
?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且以
保肺,防燥之上僭也。
煎服法:为末,每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方 名:妙香散(补养之剂)
总 结:遗精惊悸
编 号:023
组 成:山药、桔梗、木香、远志、茯苓、茯神、甘草、丹砂、麝香、人参、黄耆
主 治:治梦遗失精,惊悸郁结。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
,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成梦矣。
?山药--益阴清热,兼能濇精,故以为君。
?人参、黄耆--所以固其气;远志、二茯--所以宁其神,神宁气固,则精自守其
位矣。
?且二茯--下行利水,又以泄肾中之邪火也。
?桔梗--清肺散滞。
?木香--?肝和脾。
?丹砂--镇心安神;麝香--通窍解郁,二药又能辟邪,亦所以治其邪感也。
?加甘草者--用以交和乎中,犹黄婆之媒婴奼也。
是方不用固濇之剂,但安神正气,使精与神气相依而自固矣。以其安神利气,故
亦治惊悸郁结。
煎服法: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来 源:王荆公
◎方 名:玉屏风散(补养之剂)
总 结:补表
编 号:024
组 成:黄耆、白朮、防风
主 治:治自汗不止,气虚表弱,易感风寒。
归 经: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
方 义:?黄耆--补气,专固肌表,故以为君。
?白朮--益脾,脾主肌肉,故以为臣。
?防风--去风,为风药卒徒,而黄耆畏之,故以为使。
变化方:?药等分煎--名黄耆汤,洁古用代「桂枝汤」,治春夏发热有汗,脉微弱,恶风寒
者。恶风甚--加桂枝。
?又用川芎、苍朮、羌活等分--名川芎汤,以代「麻黄汤」。治秋冬发热无汗
,恶风寒者。恶寒甚--加麻黄。
煎服法:为末,每服三钱。
命 名:以其益?固表,故曰玉屏风。
◎方 名:四君子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阳益气
编 号:025
组 成: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主 治:治一切阳虚气弱、脾衰肺损、饮食少思、体瘦面黄、皮聚毛落。脉来细软。
归 经:手足太阴足阳明药
方 义:?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朮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
,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
身强矣。再加陈皮,以理气散逆;半夏,以燥湿除痰,名曰六君。
变化方:1.加陈皮--名异功散,调理脾胃。
2.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脾虚鼓胀。
3.六君子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治虚寒胃痛,或腹痛泄泻。
4.六君子加麦冬、竹沥,治四肢不举。
5.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黄苓、白芍--名十味人参散,治虚热潮热、身体倦怠
。
6.六君子加乌梅、草?等分,姜、枣煎--名四兽饮,治五脏气虚、七情兼并、结
聚痰饮,与?气相搏,发为疟疾。亦治瘴疟。
7.本方加黄耆、山药亦名六君子汤,亦名六君子汤为病后调理,助脾进食之剂。
8.加生姜、酸枣仁,治振悸不得眠。
9.加竹沥、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亦治痰厥暴死。
10.加木香、藿香、干葛,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虚肌热、泄泻、虚热作渴。
11.七味白朮散,杨仁斋再加五味子、柴胡,治消渴不能食。
12.除人参、加白芍--名三白汤,治虚烦。或泄或渴,为调理内伤外感之奇方。
13.除茯苓、加干姜--名四顺汤;亦可蜜丸,治阴证脉沉无热,不欲见光,腹痛不
和加山药、扁豆,姜、枣煎--名六神散,治小儿表热去后又发热者。
15.四君合四物名八珍汤治心肺虚损,气血两虚,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血气充,
然后肌肉长)。
16.若伤之重者,真阴内竭,虚阳外鼓,诸证蜂起,则于四君四物之中,又加黄耆以
助阳固表,加肉桂以引火归元,名十全大补汤。
17.十全大补去川芎、加陈皮--名温经益元散--治汗后头眩心悸、筋惕肉?,或
汗出不止,及下后下利不止,身体疼痛。
18.十全大补加防风为君,再加羌活、附子、杜仲、牛膝--名大防风汤,治鹤膝
风。
煎服法:姜三片、枣二枚煎。
命 名:以其皆中和之品故曰君子也。
◎方 名:四物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阴益血
编 号:026
组 成:当归、地黄、芍药、川芎
主 治: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
加 减:凡血证通宜四物汤。
1.如凉血:心加-黄连。肝-条芩。肺-枯芩。大肠-实芩。?-黄连。肾膀胱-黄
柏。脾-生地。胃-大黄。三焦-地骨皮。心包络-丹皮。小肠-山栀、木通。
2.如清气:心与包络-加麦冬。肺-枳壳。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干葛、
石膏。大肠-三焦、连翘。小肠-赤茯苓。膀胱-滑石、琥珀。
3.血虚-加龟
4.血燥-加人乳
5.瘀血-加桃仁、红花、?汁、童便行之。
6.暴血-加薄荷玄参散之。
7.血不止-加炒蒲黄、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归经。
8.妇人经血:?紫黑,脉数为热-加芩、连?血淡,脉迟为寒-加桂、附。
9.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红
10.人瘦有火-加黑栀、知母、黄柏
11.郁者-加木香、砂仁、苍朮、神曲
12.瘀滞-加桃仁、红花、延胡、肉桂
13.气虚-加参、耆
14.气实-加枳、朴。
归 经: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
方 义:1.当归辛苦甘温--入心脾生血为君。
2.生地甘寒-入心肾滋血为臣。
3.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
4.芎藭辛温-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
变化方:1.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四物汤」,再加玄参-名「滋阴降火汤」,治阴虚有火
。
2.知柏四物蜜丸,名:坎离丸,治阴虚嗽血。
3.加黄连、胡黄连,名:二连四物汤,治虚劳血虚,五心烦热,热入血室,夜分发热
。
4.加黄柏、黄芩、甘草-名三黄四物汤,治阴虚潮热。
5.用生熟二地,加黄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黄补血汤,治亡血血虚,六脉俱
大,按之空虚。
6.加桃仁、红花-名元戎四物汤,治脏结便秘,扑损瘀血。
7.加羌活、防风-治风六合汤,治风虚眩运,风秘便难。蜜丸,名-补肝丸。
8.加木香、槟榔-名治气六合汤,治血虚气滞,或血气上冲。
9.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应养真丹,治足厥阴经受风寒暑湿,瘫痪不遂,语言
蹇涩,及血虚脚气。
10.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
11.去白芍,加防风-名防风当归散,治发汗过多而成痉证,宜去风养血。
12.去地黄,加干姜-名四物汤,治妇人血虚,心腹?痛。
13.加阿胶、艾叶、甘草-名胶艾汤,治冲任虚损,经水淋沥,及血虚下痢。
14.加艾叶、四制香附,醋丸-名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冷。再加阿胶,名妇宝丹
,治虚寒经水不调。
15.加丹皮、地骨治妇人骨蒸。
16.除芍药、地黄-名芎归汤,为末-名佛手散,又名一奇散,又名君臣散。治产后
血虚头痛。胎动下血,服此自安。子死腹中,服此即下,催生神效。
17.合四君子-名八珍汤,治心肺虚损,气血两虚。
18.十全汤去白芍,加山茱、五味、防风、苁蓉,入姜、枣煎-名大补黄耆汤,治
气血两虚,自汗不止,及阳虚发厥。
19.四物、四君合小柴胡-名三合散,治产后日久虚劳。
20.四物各七钱,加防风一两,栀子、黄芩、黄连各三钱,每服五钱。如脉实,加
大黄,名生地黄连汤→治妇人血风证去血过多,因而燥涸,循衣摸?撮空,闭目扬
手掷足,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
◎方 名:补中益气汤(补养之剂)
总 结:补中升阳
编 号:027
组 成:黄耆、人参、白朮、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主 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
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
(2)参、耆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
,
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
明矣。
(3)白芍敛阴和血,黄蘗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肾
也。
煎服法: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来 源:东垣
(4)夏加石膏、知母。
(5)汗下兼行,加大黄。
归 经:足太阳例药,以代桂枝、麻黄、青龙名半等汤也。
方 义:(1)药之辛者属金,于人为气,故能匡正黜邪。羌、防、苍、细、芎、芷,皆辛药
也。
羌活入足太阳,为拨乱反正之主药。苍朮入足太阴,辟恶而去湿。白芷入足
阳明,
治头痛在额。芎藭入足厥阴,治头痛在脑。细辛入足少阴,治本经头痛。皆
能驱风散寒,
行气活血。
(2)而又加黄芩入手太阴,以泄气中之热;生地入手太阴,以泄血中之热;防风为
风药卒徒,
随所引而无不庄,治一身尽痛为使;甘草甘平,用以协和诸药也。
(3)药备六经,治通四时,用者当随证加或,不可执一。
来 源:张元素
潮热自汗,
发渴,谵语,狂妄,斑黄,腹满,便实,正阳明腑病。
(3)本方加人参﹑甘草﹑当归﹑桔梗,姜﹑枣煎,名黄龙汤,治热邪传里,胃
有燥屎,
心下硬痛,身热口渴,谵语,下利纯清水。
(4)本方去芒硝,加麻仁﹑杏仁﹑芍药,蜜丸,名麻仁丸,治趺阳脉浮而濇,
浮则胃气强,
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
炮 制:大黄酒洗。
煎服法:先煎朴﹑实将熟,内大黄,煮二﹑三沸。倾碗内,和芒硝服,得利则止。
备 注:1.当下诸证。
2.忌下诸证。
来 源:仲景
方 义:(1)麻黄能开腠发汗,桂心能引血化汗,黄芩以清上中之热,大黄以泻中下之
热,
甘草﹑白芍能调胃而和中。
(2)盖天行温疫,郁热自内达外,与伤寒由表传里者不同。故虽一﹑二日之浅
,
可以汗下兼行,不必同于伤寒之治法也。
炮 制:甘草炙。
来 源:肘后
◎方 名:防风通圣散(表里之剂)
总 结:表里俱实
编 号:005
组 成: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大黄、芒硝、山栀子、滑石、桔梗、石膏、黄芩、
连翘、当归、川芎、白芍、白朮、甘草、生姜、?白
主 治:1.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
2.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
3.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
气。
4.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5.疮疡肿毒,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
6.手足瘛瘲,惊狂谵妄,丹斑瘾疹。
加 减:(1)白利去硝黄。
(2)自汗去麻黄,加桂枝。
(3)涎嗽加姜制半夏。
归 经: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
方 义:(1)防风﹑荆介﹑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
上。
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
。
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为之患,肝木受之,
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
而和中。
白朮健脾而燥湿。
(2)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不
下伤里也。
变化方:(1)本方再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
辛﹑全蝎
祛风,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风至宝丹。
(2)本方除大黄﹑芒硝,名双解散。
炮 制:大黄酒蒸,山栀炒黑。
煎服法:加生姜﹑?白煎。
来 源:河间
◎方 名:芦根汤(和解之剂)
总 结:呕秽
编 号:015
组 成:芦根、竹茹、粳米、生姜
主 治:治伤寒病后,呕哕不下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芦根甘寒,降伏火,利小水。
(2)竹茹甘寒,除胃热,清燥金。
(3)生姜辛温,袪寒饮,散逆气。三者皆能和胃,胃和则呕止。
(4)加粳米者,亦藉以调中州也。
来 源:千金
◎方 名:阴阳水(和解之剂)
总 结:霍乱
编 号:016
组 成:沸汤、井水
主 治:治霍乱吐泻有神功。
归 经:中焦分理阴阳之药也
方 义:(1)阴阳不和而交争,故上吐下泻而霍乱。
(2)饮此辄定者,分其阴阳使和平也。
煎服法:各半钟和服
◎方 名:甘草黑豆汤(和解之剂)
总 结:解毒
编 号:017
组 成:甘草、黑豆
主 治:解百药毒,兼治筋疝。
归 经:足阳明药也
方 义:(1)甘草和中以解毒,黑豆散热以解毒。
(2)若治筋疝,当用甘草梢,以梢能径达茎中也。
变化方:本方加大黄,名大黄甘草汤。治上中下三焦消渴。
◎方 名: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
总 结:升阳补中
编 号:001
组 成:白朮、黄耆、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
主 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外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 减:(1)如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 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蘗、知母。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 夏加麦冬、五味; 秋加麻黄、黄芩;
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朮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4)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5)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6)生姜辛温,大枣甘寒,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本方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
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本方加苍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治内伤劳倦,
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蘗,名升阳顺气汤,
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本方加纱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
(6)本方加黄蘗、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蘗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
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本方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
,
脉弦微细。
(8)本方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卫汤,治劳力伤寒,身痛,体
热,
恶寒,微渴,汗出 ,身痛,脉浮无力。
来 源:东垣
◎方 名:乌药顺气散(理气之剂)
总 结:顺气袪风
编 号:002
组 成:苏子、前胡、半夏、橘红、厚朴、当归、炙甘草、肉桂
主 治: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喎邪,喉中气急有痰
。
加 减:(1)虚汗者,去麻黄,加黄耆。
(2)手足不能举动,加防风、续断、威灵仙。
(3)拘挛,加木瓜。
(4)脚气,加牛膝、五加皮、独活。
归 经:手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1)风盛则火炽,故有痰火冲逆而上,此里气逆也。然中风必由外感风寒而发
,
内虚而外邪乘之,此表气逆也。
(2)1.乌药能通行邪滞诸气。
2.殭蚕清化散结。
3.川芎、白芷,头面之药,散风而活血。枳、桔利气行痰。
4.黑姜温经通阳。甘草和中泻火。
5.麻黄、桔梗,肺家之药,发汗而袪寒。
(3)此乃先解表气而兼顺里气者,气顺则风散。
(4)风邪卒中,当先治标,若气虚病久者,非所宜也。
来 源:严用和
◎方 名:苏子降气汤(理气之剂)
总 结:降气
编 号:003
组 成:紫苏子、前胡、半夏、厚朴、陈皮、生姜、枕香、当归、甘草、大枣
主 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呕血,或大便不利。
归 经:手太阳药也
方 义:(1)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下之气,兼能除痰,
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
(2)当归润以和血。
(3)甘草甘以缓中。
(4)下虚上盛,故又用桂引火归元也。
又附方:一方无桂,有沉香。
煎服法:加姜煎。
来 源:局方
◎方 名:木香顺气汤(理气之剂)
总 结:调中顺气
编 号:004
组 成:木香 青皮 陈皮 厚朴 当归 草蔻仁 益智 苍朮 半夏 吴茱萸 干姜 茯苓 泽泻
升麻 柴胡
主 治:治阴阳壅滞,气不宣通,胸膈痞闷,腹?胀满,大便不利。
归 经: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 义:(1)1.木香、厚朴、青皮、陈皮,辛能行气,兼能平肝。
2.草蔻、益智,香能舒脾。
3.苍朮、半夏,燥能胜湿。
4.干姜、吴茱,温能散寒。
5.苓、泻之淡,以泄其阴。
6.升、柴之轻,以升其阳。
(2)盖脾为中枢,使中枢运转,则清升浊降,上下宣通,而阴阳得位矣。
然皆气药,恐其过燥,故重用当归以濡其血,共成益脾消胀之功也。
来 源:东垣
◎方 名:四磨汤(理气之剂)
总 结:七情气逆
编 号:005
组 成:乌药、人参、沉香、槟榔
主 治: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1)气上宜降之,故用槟榔、沉香。
(2)气逆宜顺之,故用乌药。
(3)加人参者,降中有升,泻中带补,恐伤其气也。
(4)大实者,仍宜枳壳。
又附方:(1)一方人参易枳壳。
(2)一方去人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饮子。治暴怒卒死,
名曰气厥。
煎服法:浓磨煎三、四沸,温服。
来 源:严氏
◎方 名:越鞠丸(理气之剂)
总 结:六郁
编 号:006
组 成:香附、苍朮、川芎、山栀子、神曲
主 治:统治六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
加 减:(1)如湿郁加茯苓、白芷。
(2)火郁加青黛。
(3)痰郁加南星、半夏、栝蒌、海石。
(4)血郁加桃仁、红花。
(5)气郁加木香、槟榔。
(6)食郁加麦芽、山查、砂仁。
(7)挟寒加吴茱萸。
(8)又或春加防风。
(9)夏加苦参。
(10)冬加吴茱萸。
(11)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也。
归 经: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
方 义:(1)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抚芎调血郁,香附开气郁,
苍朮燥湿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2)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而郁舒矣。」
煎服法:曲糊为丸
来 源:丹溪
◎方 名:七气汤(理气之剂)
总 结:行气消痰
编 号:007
组 成:茯苓、紫苏、厚朴、半夏
主 治:1.治七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
2.或欬或呕,或攻冲作痛。
归 经:手足太阴药也
方 义:(1)气郁则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气化痰为先。
(2)1.茯苓甘淡渗湿,益脾通心交肾。
2.紫苏辛温,宽中畅肺,定喘消痰。
3.厚朴苦温,降气散满。
4.半夏辛温,除痰开郁。
(3)痰去气行,则结散郁解,而诸证平矣。
变化方:本方加白芍、陈皮、人参、桂心、亦名七气汤,治七情郁结,阴阳反戾,
吐利交作,寒热眩运,痞满噎塞。
煎服法:加姜、枣煎。
备 注:三因方亦名四七汤
◎方 名:四七汤(理气之剂)
总 结:温中解郁
编 号:008
组 成:官桂、人参、半夏、甘草
主 治:治七清气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或膨胀喘急。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李士材曰:「夫七情过极,皆伤其气。丹溪以越鞠丸主之,而此独异者,盖郁
久则浊气闭塞,而清气日薄矣。故虽痛虽膨,而不用木香、枳壳,用人参以壮
主气之脏。官桂以制谋虑之郁。郁久生痰,半夏为之驱逐。郁故不和,国老为
之调停。况桂性辛温,疏气甚捷,郁结者还为和畅矣。汤名四七者,以四味治
七情也。」
煎服法:加姜、枣煎。
备 注:局方亦名七气汤
◎方 名:代赭旋覆汤(理气之剂)
总 结:痞鞭噫气
编 号:009
组 成: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甘草、大枣、半夏、生姜
主 治: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噫气不除。
归 经:足阳明药也
方 义:成氏曰:1.怯则气浮,代赭之重以镇虚逆。
2.?则气坚,施覆之咸以?痞?。
3.辛者散也,生姜之辛以散虚痞。
4.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来 源:仲景
◎方 名:丁香柿蒂汤(理气之剂)
总 结:呃逆
编 号:010
组 成: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主 治: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归 经:足阳明少阴药也
方 义:(1)丁香泄肺温胃而暖肾。
(2)柿蒂苦涩而降气。
(3)人参所以辅真气,使得展布。
(4)生姜去痰开郁而散寒。
(5)火呃亦可用者,盖从治之法也。
变化方:(1)本方除人参、生姜,亦名丁香柿蒂汤,治同。
(2)本方除人参、生姜,加竹茹、橘红,名丁香柿蒂竹茹汤,又名橘红竹茹汤
。
(3)宝鉴去人参、加青皮、陈皮;三因去人参,加良姜、甘草,名丁香散。治
同。
又附方:一方加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良姜。
来 源:严氏
◎方 名:橘皮竹茹汤(理气之剂)
总 结:呕逆呃逆
编 号:011
组 成:半夏、橘皮、枇杷叶、麦冬、竹茹、赤茯苓、人参、甘草
主 治:1.治久病虚羸,呕逆不已。
2.亦治吐利后胃虚呃逆。
加 减:(1)胃寒者,去竹茹、麦冬,加丁香。
(2)实火去人参。
归 经:足阳明药也
方 义: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
(1)二陈所以散逆气。
(2)竹茹、枇杷叶、麦车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
(3)赤茯苓所以降心火。
(4)生姜呕家之圣药。
(5)久病虚羸,故以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
又附方:金匮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治哕逆。
煎服法:加姜、枣煎。
◎方 名:定喘汤(理气之剂)
总 结:哮喘
编 号:012
组 成: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主 治: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1)表寒宜散:甘草、麻黄、桑皮、杏仁,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
(2)里虚宜敛:1.款冬温润。
2.白果收濇定喘而清金。
3.黄芩清肺热。
4.苏子降肺气。
5.半夏燥湿痰。
(3)相助为理,以成散寒疏壅之功。
◎方 名:四物汤(理血之剂)
总 结:养血
编 号:001
组 成:当归、生地黄、芍药、芎穷
主 治: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
加 减:(1)凡血证通宜四物汤。
(2)如凉血:心加黄连,肝条芩,肺枯苓,大肠实、芩,胆黄连,肾膀胱黄蘗
,脾生地,胃大黄,三焦地骨皮,心包络丹皮,小肠山栀、木通。
(3)如清气:心与包络加麦冬,肺枳壳,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干葛、石
膏,大肠三焦、连翘,小肠赤茯苓,膀胱滑石、琥珀。
(4)血虚加龟板。血燥加人乳。瘀血加桃仁、红花、?汁、童便行之。暴血加
薄荷、玄参散之。血不止加炒蒲黄、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归经。
(5)妇人经血紫黑,脉数为热,加芩、连;血淡,脉迟为寒,加桂、附。
(6)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红。人瘦有火,加黑栀、知母、黄蘗。
(7)郁者加木香,砂仁、苍朮、神曲。瘀滞加桃仁、红花、延胡、肉桂。
(8)气虚加参、耆。气实加枳、朴。
归 经:手太阴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当归辛苦甘温,入心脾生为君。
(2)生地甘寒,入心肾滋篇为臣。
(3)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
(4)芎穷辛温,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
变化方:(1)本次加黄蘗、知母,名知蘗四物汤; 再加亦参,名滋阴降火汤,
治阴虚有火。
(2)知蘗四物蜜丸,名坎离丸,治阴虚嗽血。
(3)本方加黄连、胡黄连,名二连四物汤,治虚荣血虚,五心烦热,热入血室,
夜分发热。
(4)本方加黄蘗、黄芩、甘草,名三黄四物汤,治阴虚潮热。
(5)本方用生熟二地,加黄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黄补血汤,
治亡血血虚,六脉俱大,按之空虚。
(6)本方加桃仁、红花,名元戎四物汤,治脏结便秘,扑损瘀血。
(7)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治风六合汤,治风虚眩运,风秘便难。蜜丸,
名补肝丸。
(8)本方加木香、槟榔,名治气六合汤,治血虚气滞,或血气上冲。
(9)本方加羌活、天麻,蜜丸,名神应养真丹,治足厥阴经受风寒暑湿,
瘫痪不遂,语言蹇涩,及血虚脚气。
(10)本方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
(11)本方去白芍,加防风,名防风当归散,治发汗过多而成痉证,宜去风养血。
(12)本方去地黄,加干姜,名四神汤,治妇人血虚,心腹?痛。
(13)本方加阿胶、艾叶、甘草,名胶艾汤,治冲任虚损,经水淋沥,
及血虚下痢。
(14)本方加艾叶、四制香附,醋丸,名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冷,再加阿胶,
名妇宝丹,治虚寒经水不调。
(15)本方加丹皮、地骨,治妇人骨蒸。
(16)本方除芍药、地黄,名芎归汤;为末名佛手散,又名一奇散,
又名君臣散。治产后
(17)本方合四君子,名八珍汤,治心肺虚损,气血两虚。再加黄耆、肉桂,
名十全大补汤,兼助阳固卫。
(18)十全汤去白芍、加上茱、五味、防风、苁蓉、入姜、枣煎,名大补黄耆汤
,
治气血两虚,自汗不止,及阳虚发厥。
(19)四物、四君合小柴胡,名三合散,治产后曰久虚劳。
(20)本方四物各七钱,加防风一两,栀子、黄芩、黄连各三钱,每服五钱。
如脉实,加大黄,名生地黄连汤,治妇人血风证去血过多,因而燥涸,
循衣摸床撮空,闭目扬手掷足,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
◎方 名:当归补血汤(理血之剂)
总 结:补血
编 号:002
组 成:黄耆、当归
主 治:治伤于劳役,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大而虚。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当归气味俱厚,为阴中之阴,故能滋阴养血。黄耆乃补气之药,何以五倍于当
归,而又云补血汤乎?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又有当归为引, 则从之而生血
矣。经曰:「阳生则阴长。」此其义耳。(2)讱庵曰:「病本于劳役,不独伤血,
而亦伤气,故以二药兼补之也。」
煎服法:空心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归脾汤(理血之剂)
总 结:引血归脾
编 号:003
组 成:当归、木香、炙甘草、白朮、人参、炙黄耆、茯神、枣仁、龙眼肉、远志
主 治:1.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
2.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妄行。及妇人经带。
归 经: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
方 义:(1)当归滋阴而养血。
(2)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耆而补气。
(3)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朮、黄耆、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
(4)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
(5)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煎服法:姜、枣煎。
来 源:济生
◎方 名:养心汤(理血之剂)
总 结:补心血
编 号:004
组 成:肉桂、茯神、远志、柏子仁、茯苓、酸枣仁、川芎、当归、半夏曲、炙甘草、
五味子、人参、黄耆
主 治:治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
归 经:此手少阴药也。
方 义:(1)赤桂引药以入心经。(2)二茯、远志、柏仁、酸枣,以泄心热而宁心神。(3)
川芎、当归以养心血。(4)半夏去扰心之痰涎。甘草补土以培心子。(5)五味收
神气之散越。(6)人参、黄耆以补心气。(7)润以滋之,温以补之,酸以敛之,香
以舒之,则心得其养矣。
煎服法:每服五钱。
◎方 名:人参养荣汤(理血之剂)
总 结:养荣
编 号:005
主 治:1.治脾肺气虚,荣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色枯气短,
毛发脱落,小便赤涩。
2.亦治发汗过多,身振振摇,筋惕肉?。
加 减:人参、白朮、茯苓、甘草、陈皮、黄耆、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桂心
、远志
归 经:此手少阴手足太阴气血药也。
方 义:(1)熟地、归、芍,养血之品。(2)参、耆、苓、朮、甘草、陈皮,补气之品,血
不足而补其气,此阳生则阴长之义。(3)且 参、耆、五味,所以补肺。(4)甘、
陈、苓、朮,所以健脾。(5)归、芍所以养肝。(6)熟地所以滋肾。(7)远志能通
肾气上达于心。(8)桂心能导诸药入营生血。(9)五脏交养互益,故能统治诸病
,而其要则归于养荣也。
煎服法:加姜、枣煎。
◎方 名:龙脑鸡苏丸(理血之剂)
总 结:清热理血
编 号:006
组 成:鸡苏叶、黄耆、人参、甘草、银柴胡、生地黄、蒲黄、木通、麦冬、阿胶
主 治:1.治肺有郁热,咳嗽吐血,衄血下血。
2.热淋消渴,口臭口苦,清心明目。
归 经:此手足太阴少阳药也。
方 义:肺本清肃,或受心之邪焰,或受肝之亢害,故见诸证。(1)薄荷辛凉轻扬升发,泻
肺搜肝,散热理血,故以为君。(2)参、耆、甘草泻火和脾。(3)柴胡平肝解肝热
。(4)生地黄凉血。(5)炒蒲黄止血,以疗诸血。(6)木通利水降心火。(7)麦冬
、阿胶润燥清肺。此亦为热而涉虚者设,故少佐参、耆也。
又附方:一方有黄连。
煎服法:先将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黄浸汁,熬膏。再加蜜三两,炼过和丸,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细嚼汤下。
来 源:局方
◎方 名:欬血方(理血之剂)
总 结:欬血
编 号:007
组 成:青黛、山栀、栝蒌仁、海石、诃子肉
主 治:治欬嗽痰血。
加 减:嗽甚加杏仁。
归 经:此手太阴(肺)药也。
方 义:(1)肝者将军之官,肝火上逆,能烁心肺,故欬嗽痰血也。
(2)青黛泻肝而理血,散五脏郁火;栀子凉心而清肺,使邪热下行;二者
所以治火。
(3)栝蒌润燥滑痰,为治嗽要药;海石?坚止嗽,清水之上源;二者降火
而行痰。
(4)加诃子者,以能敛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药者,火退则血自止也。
煎服法:等分为末,蜜丸噙化。
来 源:丹溪
◎方 名:独圣散(理血之剂)
总 结:肺痿咯血
编 号:008
组 成:白芨
主 治:治多年欬嗽,肺痿,咯血红痰。
归 经:此手太阴(肺)药也。
方 义:(1)人之五脏,惟肺叶坏烂者,可以复生。
(2)白芨苦辛收濇,得秋金之令,能补肺止血,故治肺损红痰。又能蚀败疽
死肌,为去腐生新之圣药。
煎服法:为末,每服二钱,临卧糯米汤下。
◎方 名:清咽太平丸(理血之剂)
总 结:咯血
编 号:009
组 成:川芎、防风、薄荷、柿霜、桔梗、甘草、犀角
主 治:治膈上有火,早间咯血,两颊常赤,咽喉不清。
归 经:此手太阴药也。
方 义:(1)川芎血中气药,升清散瘀。(2)防风血药之使,泻肺收肝。(3)薄荷辛香升浮
,消风散热。(4)柿霜生津润肺。(5)桔梗载诸药而上浮。(6)甘草缓炎上之火势
。(7)犀角凉心清肺。(8)又甘、桔相合,为清咽利膈之上剂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还元水(理血之剂)
总 结:火嗽失血
编 号:010
组 成:童便
主 治:治欬血吐血,及产后血运,阴虚久嗽,火蒸如燎。
加 减:有痰加姜汁。
归 经:此手太阴足少阴药也。
方 义:童便咸寒,降火滋阴,润肺散瘀,故治血证火嗽血运如神。
煎服法:(1)取十二岁无病童子,不茹荤辛,清彻如水者,去头尾,热饮。(2)冬则用汤温之
,或加藕汁、阿胶和服。
备 注:饮自己溺名轮回酒
◎方 名:麻黄人参芍药汤(理血之剂)
总 结:内虚外感吐血
编 号:011
组 成:麻黄、桂枝、炙甘草、麦冬、白芍、人参、当归、黄耆、五味子
主 治: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归 经: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
方 义:纲目曰:「观此一方,足以为万世模范矣。盖取仲景麻黄汤与补剂各半服之。但
凡虚人当服仲景方者,当以此为则也。
煎服法:热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犀角地黄汤(理血之剂)
总 结:凉血
编 号:012
组 成:生地黄、白芍、丹皮、犀角
主 治:治伤寒胃火热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畜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阳毒发斑。
加 减:(1)热甚如狂者,加黄芩一两。
(2)因怒致血者,加栀子、柴胡。
归 经:此足阳明太阴药也。
方 义:(1)血属阴,本静,因诸经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2)犀角大寒,解胃热而清心
火。芍药酸寒,和阴血而泻肝火。丹皮苦寒,泻血中之伏火。生地大寒,凉血而
滋水。以共平诸经之僭逆也。
变化方:节庵加当归、红花、桔梗、陈皮、甘草、藕汁,名加味犀角地黄汤,所治同。
煎服法:每服五钱。
来 源:济生
◎方 名:桃仁承气汤(理血之剂)
编 号:013
组 成: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
主 治:1.治伤寒外证不解,热结膀胱,小腹胀满,大便黑,小便利,躁渴谵语,畜血,发热
如狂。
2.及血瘀胃痛,腹痛?痛。
3.疟疾,实热夜发
4.痢疾,畜血急痛。
加 减:本方加青皮、枳实、当归、芍药、苏木汁、柴胡,名桃仁承气饮子。
归 经:此足太阳药也。
方 义:(1)大'黄、芒硝,荡热去实,甘草和胃缓中,此调胃承气汤也。(2)热甚搏血,血
聚则肝燥,故加桃仁之苦甘,以润燥而缓肝;加桂枝之辛热,以调营而解外,直达
瘀所而行之也。
来 源:仲景
◎方 名:抵当汤(理血之剂)
总 结:血畜下焦
编 号:014
组 成:大黄、桃仁、水蛭、?虫
主 治:1.治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
2.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3.小便自利者,必有畜血,令人善忘。
4.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归 经:此足太阳药也。
方 义:成氏曰:「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甘苦,以下结热。苦走血,咸渗血,?虫
、水蛭之苦咸,以除畜血。
变化方:本方减水蛭十个,?虫、桃仁各减五个,分为四丸,每水煮一丸,名抵当丸。治本
病无善忘如狂之证者。
又附方:代抵当丸:大黄、生地、归尾、桃仁、穿山甲、玄明粉、桂,蜜丸
来 源:仲景
◎方 名:槐花散(理血之剂)
总 结:便血
编 号:015
组 成: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主 治:治肠风脏毒下血。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槐花疏肝泻热,能凉大肠。(2)枳壳宽肠利气。(3)侧柏养引燥湿,最清血分
。(4)荆芥散瘀搜风。
变化方:(1)本方除柏叶、荆芥, 加当归、黄芩、防风、地榆,酒糊丸,名槐角丸,治同。
(2)本方加当归、生地、川芎,入乌梅、生姜煎,名加减四物汤,治同。(3)本方
除柏叶、枳壳,加当归、川芎、熟地、白朮、青皮、升麻,亦名槐花散,又名当
归和血散,治肠澼下血,湿毒下血。(4)本方除柏叶、枳壳,加青皮等分,亦名槐
花散,治血痢腹不痛,不里急后重。(5)单用槐花、荆芥炒黑为末,酒服,亦治下
血。
煎服法:等分为末,每三钱,米饮下。
来 源:本事
◎方 名:秦艽白朮丸(理血之剂)
总 结:血痔
编 号:016
组 成:秦艽、桃仁、归尾、皂角子、泽泻、枳实、地榆、白朮
主 治:治痔疮痔漏有脓血,大便燥结,痛不可忍。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李东垣曰:1.秦艽、桃仁、归尾,润燥和血。2.皂角仁以除风燥。地榆以破血止
血。3.泽泻淡渗,使气归于前阴,以补清燥受胃之湿邪也。4.枳实苦寒,以补肾
而泄胃实。5.白朮之苦以补燥气之不足,其味甘以泻火而益元气,故曰『甘寒泻
火』,乃假枳实之寒也。大便秘濇,以大黄推之,其津液益不足,用当归和血,加
油润之剂,自然耎利矣。
变化方:(1)本方除白朮、枳实、地榆,加苍朮、黄蘗、大黄、槟榔、防风,名秦艽苍朮
汤,治同。(2)本方除皂角、枳实、地榆,加防风、升麻、柴胡、陈皮、大黄、
黄蘗、红花、炙草,名秦艽防风汤,治痔漏大便时疼痛。(3)本方用秦艽一味,加
羌活、防风、麻黄、升麻、柴胡、?本、细辛、黄耆、炙草、红花,名秦艽羌
活汤,治痔漏成块,下垂不任其痒。(4)本方除地榆,加大黄、红花,名秦艽当归
汤,治痔漏大便燥结疼痛。
煎服法:面糊丸
来 源:东垣
◎方 名:芍药汤(理血之剂)
总 结:血痢
编 号:017
组 成:白芍、黄芩、甘草、黄连、大黄、木香、槟榔、当归尾、桂皮
主 治:治下痢脓血稠粘,腹重后痛。
归 经: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1.芍药酸寒,泻肝火, 敛阴气,和营卫,故以为君。2.大黄、归尾,破积而行
血。3.甘草和之。4.黄芩、黄连,燥湿而清热。5.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气。(2
)盖下痢由湿热郁积于肠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濇也。辛以散之,苦
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调之。(3)加肉桂者,假其辛热以为反佐也。
变化方:本方除桂、甘草,加枳壳,名导滞汤,治前证兼渴者。
煎服法:每服五钱。
来 源:洁古
◎方 名:苍朮地榆汤(理血之剂)
总 结:血痢
编 号:018
组 成:苍朮、地榆
主 治:治脾经受湿,痢疾下血。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苍朮燥湿强脾,升阳而开郁。(2)地榆清热凉血,酸收能断下。(3)为治血痢
肠风之平剂,初起者勿用。
变化方:本方加芍药、阿胶、卷柏,名芍药地榆汤,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
煎服法:每一两煎。
来 源:洁古
◎方 名:小蓟饮子(理血之剂)
总 结:血淋
编 号:019
组 成:小蓟根、生地黄、蒲黄、藕节、木通、淡竹叶、山栀仁、滑石、甘草、当归
主 治:治下焦结热而成血淋。
归 经:此手足太阳药也。
方 义:(1)小蓟、藕节,退热散瘀。(2)蒲黄止血。(3)木通降心肺之火,下达小肠。(4)
滑石泻热而滑窍。(5)甘草益阳,能调中和气。(6)生地凉血。(7)当归养阴,能
引血归经。(8)栀子散三焦郁火,由小便出。(9)竹叶凉心而清肺。
◎方 名:复元羌活汤(理血之剂)
总 结:损伤积血
编 号:020
组 成:柴胡、甘草、当归、大黄、红花、栝蒌根、桃仁、穿山甲
主 治: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下,疼痛不可忍者。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原文曰:「肝胆之经,行于?下,属厥阴少阳。1.故以柴胡引用为君。2.以当归
活血脉,以甘草缓其急为臣,亦能生新血,阳生则阴长也。3.以大黄荡涤败血为
使。4.以穿山甲、花粉、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佐。5.气味相合,各有攸归,
痛自去矣。」
煎服法:每服一两,加酒煎,以利为度。
◎方 名:小续命汤(袪风之剂)
总 结:六经中风通剂
编 号:001
组 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
附子、生姜
主 治: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邪,语言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加 减:(1)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薏仁、当归。
(2)去芍药,以避中寒。
(3)烦燥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药,加竹沥。(4)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黄
、枳壳。(5)脏寒下利,去黄己、黄芩,倍附子,加白朮。(6)呕逆加半夏。(7)语
言蹇涩,手足战掉,加石菖蒲、竹沥。(8)身痛发搐,加羌活。(9)口渴加麦冬、
花粉。(10)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11)汗多去麻黄、杏仁,加白朮。(12)
舌燥去桂、附,加石膏。
方 义:此六经中风之通剂也。吴鹤皋曰:「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
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人参、甘草补气;
川芎、芍药补血;此中风寒,气血虚者所必用也。风淫故主以防风。湿淫佐以防
己。寒淫佐以附子。热淫佐以黄芩。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该也。
变化方:易老六经加减法:
(1)本方倍麻黄、杏仁、防风,名麻黄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无汗恶寒。
(2)本方倍桂枝、芍药、杏仁,名桂枝续命汤,治太阳中风,有汗恶风。
(3)本方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名白虎续命汤,治阳明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
(4)本方加葛根,倍桂枝、黄芩,名葛根续命汤,治阳明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
(5)本方倍附子,加干姜、甘草,名附子续命汤,治太阴中风,无汗身凉。
(6)本方倍桂、附、甘草,名桂附续命汤,治少阴中风,有汗无热。
(7)本方加羌活、连翘,名羌活连翘续命汤,治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
或肢节挛急,或麻木不仁。
(8)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
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9)录验方去人参,加干姜、黄芩、荆沥,即千金大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
煎服法: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来 源:千金
◎方 名:侯氏黑散(袪风之剂)
总 结:中风
编 号:002
组 成:菊花、细辛、防风、白朮、人参、当归、川芎、茯苓、桔梗、干姜、矾石、牡
蛎、桂枝
主 治:1.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2.外台用治风癫。
归 经: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1)1.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
。 2.防风、细辛以袪风。 3.人参、白朮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 4.当归
、川芎以养血。 5.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 6.桔梗以和膈气。 7.姜、桂助
阳分而达四肢。 8.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 (2)加酒服者,以行
药势也。
又附方:金匮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滑石、石膏、寒水石、
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杵筛取三指撮,煮三沸,温服。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
惊癫瘛瘲,日数十发。巢氏用治脚气。
煎服法:右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
中不下,热食即下矣。
来 源:金匮
◎方 名:大秦艽汤(袪风之剂)
总 结:搜风活血降火
编 号:003
组 成:秦艽、羌活、白芍、川芎、细辛、独活、防风、当归、熟地、生地、白朮、甘
草、石膏、黄芩、白芷
主 治: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加 减:(1)雨湿加生姜。
(2)春夏加知母。
(3)心下痞加枳壳。
方 义:此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 (1)以秦艽为君者,袪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
,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
、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
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兼发表。 (2)风药多燥,表药多散,故疏风必先养
血,而解表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芎穷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
散,而舌本柔矣。 (3)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朮、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
运湿除,则手足健矣。 (4)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
共平逆上之火也。
又附方:易老天麻丸:天麻、牛膝、萆薢、玄参、杜仲、当归、生地、羌活、附子,蜜丸
。一方有独活。
煎服法:每服一两。
来 源:机要
◎方 名:三生饮(袪风之剂)
总 结:卒中
编 号:004
组 成:生川乌、生附子、生南星、木香
主 治:治中风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等证。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少阳药也。
方 义:(1)1.乌头清疏,温脾逐风。 2.附子猛峻,温脾逐寒。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
速也。(2)重用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
煎服法: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方 名:地黄饮子(袪风之剂)
总 结:风痱
编 号:005
组 成:熟地黄、肉苁蓉、官桂、附子、巴戟、山茱萸、石斛、茯苓、远志、石菖蒲、
麦冬、五味子
主 治:治中风舌瘖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急发温之。
加 减:(1)1.熟地以滋根本之阴。 2.巴戟、苁蓉、官桂、附子,以返真元之火。 3.
山茱温肝而固精。 4.石斛安脾而秘气。 5.菖蒲、远志、茯苓,补心而通肾
脏。 6.麦冬、五味,保肺以滋水源。 (2)使水火相交,精气渐旺,而风火自息
矣。
归 经:此手足少阴太阴足厥阴药也。
煎服法: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煎服。
来 源:河间
◎方 名:顺风匀气散(袪风之剂)
总 结:喎邪不遂
编 号:006
组 成:天麻、白芷、苏叶、乌药、沉香、青皮、人参、炙甘草、白朮、木瓜
主 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邪。
归 经:此足厥阴阳明药也。
方 义:(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偏枯喎僻,或左或右,盖血脉不周,而气不匀也。 (2)
天麻、苏、芷,以疏风气。乌药、青、沉,以行滞气。参、朮、炙草,以补正气
。疏之行之补之,而气匀矣,气匀则风顺矣。 (3)用木瓜者,能于土中泻木,调
荣卫而伸筋也。
煎服法:加姜煎。
◎方 名:豨莶丸(袪风之剂)
总 结:风痹
编 号:007
组 成:豨莶草。
主 治:1.治中风喎僻,语言蹇濇,肢缓骨痛
2.及风痹走痛,或十指麻木。
3.肝肾风气,风湿诸疮。
归 经: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1)豨莶能袪风散湿,行大肠之气。 (2)加以酒蒸蜜丸,气味清和,故能补肝润
肾,益气强筋。
煎服法: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不拘多少,捡去粗茎,留枝叶花实,
酒拌蒸晒九次,蜜丸。
禁 忌:然风药终燥,若风痹由于脾肾两虚,阴血不足,不由风湿而得者,亦忌服之。
来 源:张咏
◎方 名:牵正散(袪风之剂)
总 结:牵风
编 号:008
组 成:殭蚕、全蝎、白附子
主 治:治中风口眼喎邪,无他证者。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方 义:(1)吴鹤皋:「艽、防之属,可以驱外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属,可
以治湿痰,而风虚之痰非其治也。三药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
入经而正口眼。」 (2)又曰:「白附辛可袪风,蚕、蝎咸能?痰。辛中有热,可
使从风,蚕、蝎有毒,可使破结。药有用热以攻热,用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谓『同
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其属』也。」
又附方:改容膏:蓖麻子、冰片,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左喎贴右,右喎贴左,即
正。或用鳝鱼血,或用蜣螂捣傅亦良。盖三物皆追风拔毒之品也。
煎服法: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服。
来 源:直指方
◎方 名:如圣饮(袪风之剂)
总 结:刚柔二痉
编 号:009
组 成:防风、川芎、白芷、甘草、柴胡、羌活、乌药、半夏、当归、芍药、黄芩
主 治:治刚柔二痉,面赤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与瘛瘲同法。
加 减:(1)柔痉加白朮、桂枝。
(2)刚痉加苍朮、麻黄。
(3)口噤咬牙,大便实,加大黄。
归 经:足太阳、厥阴药。
方 义:(1)羌、防、芎、芷、柴胡、甘草,辛甘以发散风邪。
(2)用乌药者,治风须顺气也。
(3)用半夏、竹沥、姜汁者,风必挟痰也。
(4)用归、芍者,治风先活血也。
(5)用黄芩者,风必生热也。
(6)柔痉加白朮、桂枝,有汗欲其无汗。
(7)刚痉加苍朮、麻黄,无汗欲其有汗。
(8)口齿属阳明,阳明实则口噤咬牙而便秘,故加大黄以泄胃热也。
煎服法:加姜煎,入姜汁竹沥服。
来 源:节庵
◎方 名:独活汤(袪风之剂)
总 结:瘛瘲昏愦
编 号:010
组 成:独活、羌活、防风、人参、白薇、当归、芎藭、伏神、远志、细辛、桂心、菖
蒲、半夏、炙甘草
主 治:治风虚瘛瘲,昏愦不觉,或为寒热。
归 经:手少阴、足厥阴药。
方 义:(1)肝主风木而主筋,故瘛瘲为肝邪。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二活、防风袪
风;细辛、桂心温经;半夏除痰;芎、归辛散风而温和血,血活则风散。辛以
散之,即辛以补之也。
(2)心为肝子,肝移热于心则昏愦,故以人参补心气;菖蒲开心窍;茯神、远
志安心神;白薇咸寒,退热而治厥。使风静火息,血活神宁,而瘛瘲自已矣。
煎服法:每服一两,加姜、枣煎。
来 源:丹溪
◎方 名:活络丹(袪风之剂)
总 结:湿痰死血
编 号:011
组 成:川乌、草乌、没药、乳香、胆星、地龙
主 治: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有湿痰死血,腿臂间忽有一、二点痛。
归 经:足太阴、厥阴药。
方 义:吴鹤皋曰:「胆星辛烈,所以燥湿痰。
1.二乌辛热,所以散寒湿。
2.风邪注于肢节,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
。
3.蚯蚓湿土所生,欲其引乌星直达湿痰所结之处,大易所谓『同
气相求』也。」
煎服法:酒丸,酒下。
◎方 名:消风散(袪风之剂)
总 结:风热
编 号:012
组 成:荆芥、防风、蝉蜕、人参、甘草、川芎、羌活、殭蚕、厚朴、藿香、茯苓、陈
皮。
主 治:(1)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鼻嚏声重。
(2)及皮肤顽麻,痒疹瘙痒,妇人血风。
归 经:此足太阳手太阴药
方 义:(1)羌、防、荆、芎之辛浮,以治头目项背之风。
(2)殭蚕、蝉蜕之清扬,以去皮肤之风。
(3)藿香、厚朴;以去恶散满。
(4)参、苓、甘、橘;以辅正调中,使风邪无留壅也。
煎服法:为末,每服三钱,茶汤下;疮癣酒下。
◎方 名:清空膏(袪风之剂)
总 结:头风头痛
编 号:013
组 成:羌活 川芎 柴胡 防风 黄芩 黄连 甘草
主 治:(1)治正偏头痛,年深不愈。
(2)及风湿热上壅头目。
(3)及脑苦痛不止。
加 减:(1)少阴头痛:加细辛。
(2)太阴头痛,脉缓有痰: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 加半夏。
(3)如偏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
(4)如自汗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与白虎汤加白芷。
归 经:此足太阳少阳药。
煎服法:茶调如膏,白汤送下。
来 源:丹溪
◎方 名:胃风汤(袪风之剂)
总 结:胃风
编 号:014
组 成:人参、白朮、茯苓、当归、川芎、芍药、肉桂。
主 治:(1)治风冷乘虚,客于肠胃,?泄注下,完谷不化及肠风下血。
(2)又治风虚能食,牙关紧闭,手足瘈瘲,肉?面肿,名曰胃风。
归 经:此为足阳明厥阴药。
方 义:(1)胃风者:胃虚而风邪乘之也。
(2)风属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参、朮、茯苓以补脾气而益胃。
(3)当归、川芎:以养肝血而调荣。
(4)芍药:泻肝而能和脾。
(5)肉桂:散风而能平木,故能住泻泄而疗风湿也。
(6)又曰:白朮。茯苓:能壮脾而除湿。
(7)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又附方:(1)东垣胃风汤:升麻、白芷、麻黄、葛根、柴胡、羌活、蒿本、苍朮、蔓荆、
草蔻、黄柏、当归、炙草、加姜枣煎,亦治胃风证。
煎服法:加粟米煎
来 源:易老
◎方 名:上中下通用痛风丸(袪风之剂)
总 结:痛风
编 号:015
组 成:黄柏、苍朮、龙胆草、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南星
、桂枝、神曲,面糊丸。
主 治: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为通治。
归 经:此治痛风之通剂也。
方 义:(1)黄柏:清热;苍朮: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
(2)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为血中气药,所以治痰与血也
。
(3)羌活:袪百节之风;白芷:袪头面之风;桂枝、威灵仙:袪臂胫之风;四者所以
治风也。
(4)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
(5)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泻于下,活血.消滞以调其于中,所以能兼治而
通用也,证不兼者,以意消息可矣。
来 源:丹溪
◎方 名:史国公药酒方(袪风之剂)
总 结:风痹
编 号:016
组 成:秦艽、松节、苍耳子、茄根、羌活、晚蚕砂、川萆薢、防风、杜仲、
川牛膝、枸杞、当归、鳖甲、虎胫骨、白朮。
主 治:治中风言语蹇涩,手足拘挛,半身不遂,痿痹不仁。
归 经:此足厥阴药。
方 义:(1)防风、羌活、苍耳、秦艽、松节、茄根、蚕砂、萆薢:既以袪风,兼
以燥湿。
(2)当归、枸杞、杜仲、牛膝:补阴润燥,养血营筋。
(3)白朮:补气而健脾。
(4)虎胫:驱风而壮骨。
(5)鳖甲:亦厥阴血分之药,能益阴血而去肝风,风湿去,气血旺,则病除。
煎服法:为粗末,绢袋盛,浸无灰酒,煮熟退火服,每日数次,常令醺醺不断。
◎方 名:蠲痹汤(袪风之剂)
总 结:风痹
编 号:017
组 成:甘草、片子姜黄、黄耆、当归、赤芍、防风、羌活。
主 治:治中风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举动艰难。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
方 义:(1)辛能散寒,风能胜湿,防风、羌活,除湿而疏风。
(2)气通则血活,血佸则风散,黄耆、炙草补气而实卫。
(3)当归、赤芍:活血而和营。
(4)姜黄理血中之气,能入手足而袪寒湿。
煎服法:加姜枣煎。
来 源:严氏
◎方 名:三痹汤(袪风之剂)
总 结:风寒湿痹
编 号:018
组 成:黄耆、续断、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杜仲、川牛膝、
桂心、细辛、秦艽、川独活、防风、生姜、大枣
主 治: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归 经:此足三阴药。
方 义:(1)喻嘉言曰:此方用参耆四物一派补药。
(2)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
(3)桂心以胜寒。
(4)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5)凡治三气袭虚而成庳患者,宜准诸此。
◎方 名:独活寄生汤(袪风之剂)
总 结:风寒湿痹
编 号:019
组 成:独活、桑寄生、人参、茯苓、甘草、当归、芍药、川芎、熟地、桂心、杜仲、
牛膝、细辛、防风、秦艽。
主 治:治肝肾虚热,风湿内攻,腰膝作痛,冷痹无力,屈伸不便。
归 经:此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独活、细辛:入少阴通血脉。
(2)偕秦艽、防风:疏经升阳以袪风。
(3)桑寄生:益气血,袪风湿。
(4)偕杜仲、牛膝:健骨强筋而固下。
(5)芎、归、芍、地:所以活血而补阴。
(6)参、桂、苓、草:所以益气而补阳,辛温以补之,使气血足而风湿除,则肝肾
强而庳痛愈矣。
变化方:羌活续断汤:除独活、寄生,加羌活、续断,治同。
来 源:千金
◎方 名:沈香天麻丸(袪风之剂)
总 结:惊风
编 号:020
组 成:羌活、独活、沉香、天麻、甘草、当归、川乌头、僵蚕、附子、益智仁、半夏
、防风。
主 治:治小儿因惊发搐,痰多眼白,痫瘈筋挛。
归 经:此足厥阴药。
方 义:(1)宝鉴曰:『恐则气下精怯而上焦闭』;以羌活、独活:苦温引气上行,又入太
阳为引,故以为君。
(2)天麻、防风:辛温以散之,当归、甘草辛温以补气血不足,又养胃气,故以为
臣。
(3)乌附、益智:大辛温,行阳退阴,又治客寒犯胃,肾主五液,入脾为涎;以生姜
、半夏燥湿行痰,故以为佐,沉香辛温体重气轻,去怯安神为使。
来 源:宝鉴
◎方 名:通顶散(袪风之剂)
总 结:中风取嚏
编 号:021
组 成:藜芦、人参、川芎、细辛、石膏、甘草。
主 治:治初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开。
归 经:此手太阴少阴药也。
方 义:(1)吴鹤皋曰:『中风不省人事,病已极矣,非平药可以开其壅塞。』
(2)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取其相反而相用也。
(3)肺苦气上逆,故石膏之重以墬之。
(4)甘草之平以缓之。
(5)芎藭之用取其清气利窍而已。
◎方 名:乌梅擦牙方(袪风之剂)
总 结:口噤
编 号:022
组 成:乌梅
主 治:治中风口噤不开。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方 义:酸先入筋,木能克土,使牙关酸软而开矣,若以铁器搅之,恐伤其齿也。
煎服法:揩擦牙龈,涎出即开。
◎方 名:理中汤(袪风之剂)
总 结:温中
编 号:001
组 成:人参、白朮、炙甘草、干姜
主 治:(1)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2)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加 减:(1)自利腹痛者,加木香。
(2)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
(3)呕吐:去白朮,加半夏、姜汁。
(4)脐下动气:去朮,加桂。
(5)悸:加茯苓。
(6)阴黄:加茵陈。
(7)寒结胸:加枳实。
(8)不痛利多者:倍白朮。
(9)渴者:倍白朮。
(10)腹满:去甘草。
归 经:此足太阴之药也(脾)
方 义:(1)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
(2)白朮:健脾燥湿,故以为臣。
(3)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使。
(4)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
变化方:(1)本方三两,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汤,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2)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名枳实理中丸,治寒实结胸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
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3)本方去甘草,加茯苓、川椒、乌梅、名理中安蚘丸,治胃寒吐蚘。
(4)本方加桂枝,倍甘草,名桂枝人参汤,治太阳表证不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表里不解者。
(5)本方加黄连、茯苓,名连理汤,治伤暑泻而作湿。
(6)本方加陈皮、茯苓,名补中汤,治泄泻。泻不已者,加附子。恶食,食不化,加
砂仁。
(7)本方加当归、白芍、陈皮、厚朴、川芎,入姜煎,名温胃汤,治忧思郁结,脾
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
(8)本方加黄耆、白芍、陈皮、藿香,名黄耆汤。
(9)本方加青皮、陈皮、名治中汤,治前证腹满痞闷,兼食积者。
又附方: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煎服法:每服四钱。
命 名: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来 源:仲景
◎方 名:四逆汤(袪风之剂)
总 结:阴证厥逆
编 号:002
组 成:炙甘草、干姜、附子
主 治:(1)治三阴伤寒,身痛腹痛,下利清谷,恶寒不渴,四肢厥冷。
(2)或反不恶寒,面赤烦躁,里寒外热。
(3)或干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加 减:1.咽痛:阴气上结也,加桔梗一两以利咽。
2.腹痛者:真阴不足也,加芍药二两以敛阴。
3.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阳补气血。
4.面赤者:格阳于上也,加?九茎以通阳。
5.呕吐:加生姜二两以散逆气。
归 经:此足少阴之药也(肾)
方 义:(1)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以姜、附大热之剂,伸发阳气,表散寒邪。
(2)甘草亦补中散寒之品,又以缓姜、附上僭也。
(3)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热饮则格拒不纳,经所谓「热因寒用」。又曰:「治寒
以热,凉而行之」是也。
变化方:(1)本方加白朮、大枣,名朮附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及中寒发厥心痛。
(2)本方除甘草,名干姜附子汤,治下后复汗,昼躁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
微,无大热者。又治中寒厥逆,眩仆无汗,或自汗淋漓,及外热烦躁,阴盛格阳。
(3)姜附汤加当归、肉桂,入蜜和服,名姜附归桂汤。再加人参、甘草,名姜附归
桂参甘汤。加姜煎。
(4)本方除甘草,加?四茎,名白通汤。再加人尿、猪胆汁,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
汤。
(5)本方加人参一两,名四逆加人参汤,治恶寒,脉微复利,利止亡血。再加茯苓
六两,名茯苓四逆汤,治汗下后病不解而烦躁。
(6)本方除干姜,加芍药三两,名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伤寒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
故也。
(7)本方除附子,用甘草四两、干姜二两,名甘草干姜汤,治伤寒脉浮,自汗,小便
数,心烦,微恶寒,脚孪急,用桂枝汤误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与此
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汤以和其阴其脚即伸。芍药、甘草各四
两。
(8)本方加吴茱萸,名茱萸四逆汤,治厥阴少阴腹痛。
(9)本方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治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及男妇寒疝
,脐下冷,引腰胯而痛。
(10)本方加茵陈,名茵陈四逆汤,治阴黄。
(11)本方加生脉散、陈皮,名回阳返本汤,治阴盛格阳。
(12)本方加官桂、良姜、半夏,名浆水散,治虚寒水泻,冷汗,脉微,甚者呕吐,此
为急病。
煎服法:冷服
来 源:仲景
◎方 名:当归四逆汤(袪寒之剂)
总 结:厥阴寒厥
编 号:003
组 成:当归、大枣、通草、炙甘草、桂枝、细辛、芍药
主 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加 减: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
加吴茱萸生姜汤。」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肝)
方 义:(1)成无己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皆属于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
(2)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
(3)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
(4)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以缓阴血。
来 源:仲景
◎方 名:四逆散(袪寒之剂)
总 结:阳证厥热
编 号:004
组 成: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主 治:1.伤寒少阴证,阳邪入里,四逆不温。
2.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加 减:1.腹痛:加附子。
2.泄利下重:加薤白。
3.小便不利:加茯苓。
4.悸:加桂枝。
5.欬: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
归 经:此足少阴药也(肾)
方 义:1.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
阳。
2.经曰:「诸四逆不可下也。」故用甘草调逆气;枳实泄结热;柴胡散阳邪;芍药
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敷布于四末矣。
3.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证者,视加法为治。
煎服法:等分为末,水调饮。
来 源:仲景
◎方 名:真武汤(袪寒之剂)
总 结:散寒利水
编 号:005
组 成:茯苓、白朮、生姜、附子、芍药
主 治:(1)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或欬或呕,
或小便利。
(2)又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筋惕肉?,振振欲擗地,气虚恶
寒。
加 减:(1)水寒相博,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
(2)小便利:去茯苓。
(3)下利:去芍药,加干姜。
(4)呕: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归 经:此足少阴药。
方 义:茯苓、白朮:补土利水,能伐肾邪而疗心悸。
(2)生姜、附子:回阳益卫,能壮真火而遂虚寒。
(3)芍药:酸收,能敛阴和营,而止腹痛。
来 源:仲景
◎方 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袪寒之剂)
总 结:阴证厥逆
编 号:006
组 成:?白、干姜、附子、人尿、猪胆汁
主 治:1.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白通加人尿猪
胆汁汤主之。
2.服此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加 减:(1)腹痛者 真阴不足也:去葱 加芍药以敛阴。
(2)呕者:加生姜以散逆。
(3)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
(4)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以助阳。
归 经:此足少阴药。
方 义:(1)葱白:之辛以助阳气。
(2)姜附之热以散阴寒。
(3)白通汤服而不应者,乃阴盛格拒乎阳药,不能达于少阴,故加人尿,猪胆汁为
引。
(4)取其阴同类,苦入心而通脉,寒补肝而和阴,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性
且不违,而致大益。
(5)经曰:『逆而从之,从而逆之,正者正治,反者反治。』此之谓也。
又附方:葱熨艾灸法:
(1)组成:葱、麝香。
(2)主治:用葱一大握,以绳缠束,切去两头,留白寸许,以火炙热,安脐上,先浆麝
香分半填脐中,次放葱饼用熨斗盛火熨,令热气从脐入腹,痛甚者连熨二.三饼。
(4)预后:身温有汗即瘥否则不治。
(5)其它:或用艾灸关元,气海,内外协攻,务令一时之内,阴散阳回,得汗而解。
或曰用酽醋拌麸炒热,袋盛蒸熨,比前法尤捷。
来 源:仲景
◎方 名:吴茱萸汤(袪寒之剂)
总 结:吐利寒厥
编 号:007
组 成: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
主 治:(1)治阳明证食谷欲呕,吴茱萸汤主之,若得汤反剧者,则属上焦。
(2)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3)厥阴证,干呕吐涎,头痛。
归 经:此足厥阴少阴阳明药。
方 义:(1治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生姜之辛以温胃散寒下气。
(2)人参、大枣之甘以缓脾益气和中。
(3)喻嘉言曰:『此明呕有太阳,亦有阳明,若食谷而呕者属胃寒,与太阳之恶寒
呕逆原为热证之不同。恐误以寒药治寒呕也,若服吴茱萸反剧者,则仍属太阳热
邪,而非胃寒明矣。』
(4)若少阴证吐逆厥逆,至于烦燥欲死,肾中之气上逆,将成危候。
(5)故用吴茱萸散寒寒下逆。
(6)人参、姜、枣助阳补土,使阴寒不得上干温经而兼温中也。
(7)吴茱萸为厥阴本药,故又治肝气上逆,呕涎头痛。
变化方:吴茱萸加附子汤: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睪丸,尺脉沉迟。
来 源:仲景
◎方 名:大建中汤(袪寒之剂)
总 结:中寒腹痛
编 号:008
组 成:干姜、蜀椒、人参、饴糖。
主 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者。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
(2)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
(3)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
(4)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
(5)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建其中脏,以大袪下焦之阴,而
复其上焦之阳也。
煎服法:煎去渣,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
来 源:金匮
◎方 名:十四味建中汤(袪寒之剂)
总 结:虚损阴斑
编 号:009
组 成:半夏、附子、肉苁蓉、麦冬、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
、川芎、黄耆、肉桂
主 治:1.治气血不足,虚损劳瘠,短气嗜卧,欲成劳瘵。
2.及阴证发斑,寒甚脉微。
归 经:此足三阴阳明气血药也。
方 义:(1)半夏:和胃健脾。
(2)黄耆:益胃健脾,补中首药。
(3)四君:补阳所以益气,四物:补阴所以养血,阴阳调和则血气各安其位矣。
(4)麦冬:清心润肺。
(5)苁蓉:补命门相火之不足。
(6)桂附:引失守之火归元。
(7)于十全大补中而有加味,要以强中而戢外也。
变化方:(1)八味大建中汤:除茯苓、白朮、麦冬、川芎、熟地、苁蓉 治同。
(2)乐令建中汤:除川芎、熟地、白朮、附子、苁蓉、加柴胡、细辛、陈皮。治
脏腑虚损,身体羸弱,潮热自汗,将成劳瘵,大能退虚,生气血。
煎服法:加姜、枣。
◎方 名:小建中汤(袪寒之剂)
总 结:温中散寒
编 号:010
组 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主 治:1.伤寒阳脉濇,阴脉弦,腹中急痛。
2.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
3.通治虚劳悸?,里急腹痛,梦遗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燥口干,虚劳黄疸
。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准绳曰:『脾居四脏之中,生育荣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失所育所行也。
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故名建中。
(2)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糖为君,甘草为臣。
(3)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
通,收而行之,故以桂芍为佐。
(4)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胃者.胃之源,脾者荣之本。针经曰:荣出中焦,卫生上
焦,是以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荣为阴,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建而荣卫通,
故以姜枣为使。
变化方:黄耆建中汤:加黄耆。治虚劳不足,亦治伤寒汗后身痛,表虚恶寒,脉迟弱者。
煎服法:入饴糖 微火解服。
来 源:仲景
◎方 名:白朮附子汤(袪寒之剂)
总 结:风虚头眩
编 号:011
组 成:白朮、附子、甘草
主 治:治风虚头眩,苦极,食不知味,用此暖肌补中,益精气。
归 经:此足太阴少阴药。
方 义:(1)喻嘉言曰:肾气空虚,外风入之,风夹肾中阴浊之气,厥逆上攻,头间重眩,极
苦难耐,兼以脾虚不知食味,以脾肾两虚,风以入脏,方中全不用风药。
(2)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朮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浊阴之气尽趋于下,而二虚自
止,制方之义精矣。
变化方:(1)甘草附子汤:加桂枝,不用姜枣。治风湿相博,一身烦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
或身微肿。
(2)芎朮除湿汤:加官桂、川芎。治寒湿头痛眩运。
煎服法:姜枣煎。
来 源:近效方
◎方 名:益元汤(袪寒之剂)
总 结:阴躁
编 号:012
组 成:甘草、姜、附子、人参、麦冬、五味子、艾叶、?白、黄连、知母
主 治:治面赤身热,不烦而躁,饮水不入口,名戴阳证。
归 经:此足少阴药。
方 义:(1)附子、干姜、艾叶:回阳之药。
(2)协以人参、甘草:补其阳虚, 退其阴火,所谓甘草除大热。
(3)黄莲:以折泛上之火。
(4)知母:以滋在下之阴。
(5)麦冬、五味:补肺清心。(6)合人参:以生其脉。
(7)加童便,而冷服者:热阴寒用也。
煎服法:入童便一匙,冷服。
来 源:活人
◎方 名:回阳救急汤(袪寒之剂)
总 结:三阴寒厥
编 号:013
组 成: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朮、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五味子。
主 治:(1)治三阴中寒,初病身不热,头不痛,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引衣自盖,蜷卧沉重
,腹痛吐泻,口中不渴。
(2)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沬,无脉,或脉沉迟无力。
加 减:(1)无脉:加猪胆汁。
(2)泄泻:加升麻、黄耆。
(3)呕吐:加姜汁。
(4)吐涎沫:加盐炒吴茱萸。
归 经:此足三阴药。
方 义:(1)寒中三阴,阴盛则阳微,故以附子、姜、桂辛热之剂袪其阴寒。
(2)而以六君温补之药助其阳气。
(3)五味和人参可以生脉。
(4)加麝香者通其窍也。
备 注:节庵自注云:即四逆汤
◎方 名:四神丸(袪寒之剂)
总 结:肾泻脾泻
编 号:014
组 成:破故纸、肉荳蔻、五味子、吴茱萸
主 治:治肾泻脾泻。
归 经:此足少阴药也。
方 义:(1)破故纸: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
(2)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
(3)吴茱: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引厥阴气分而补火。
(4)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
(5)盖久泻皆由于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
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变化方:(1)五味子散:单用五味子、吴茱萸。治同。
(2)二神丸:单用破故纸、肉豆蔻。治同。
(3)四神丸:除五味子、吴茱萸、加茴香、木香,姜枣煮丸。治同。
煎服法:姜煮枣丸。
◎方 名:感应丸(袪寒之剂)
总 结:寒积泻痢
编 号:015
组 成:丁香、木香、杏仁、肉豆蔻、干姜、巴豆、百草霜
主 治:治新旧冷积泻痢等证。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
方 义:(1)肉蔻:逐冷消食,下气和中。
(2)丁香:暖胃助阳,宣壅除癖。
(3)木香:升降诸气,和脾疏肝。
(4)杏仁:降气散寒,润燥消积。
(5)炮姜:能逐锢冷而散痞通关。
(6)巴豆:善破沉寒而夺门宣滞,寒积深锢,非此莫攻。
(7)百草霜:和中温散亦能消积治痢为佐也。
炮 制:(1)巴豆、杏仁另研同煎药末和匀。
(2)用好黄腊,溶化重绢去渣。
(3)好酒一斤,于砂锅内煮数沸,候酒冷,腊浮。
(4)用清酒,铫内熬熟,取腊同化成汁。
(5)就铫内和酒药末,乘熟拌匀,丸如豆大。
煎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方 名:导气汤(袪寒之剂)
总 结:寒疝
编 号:016
组 成:吴茱萸、茴香、木香、川楝子
主 治:治寒疝疼痛。
归 经:此足厥阴少阴厥阴药。
方 义:(1)川楝:苦寒,能入肝舒筋,使无挛急之苦,又能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水下行,
为治疝之主药。
(2)木香:升降诸气,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
(3)茴香:能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袪冷气。
(4)吴茱萸:入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
(5)三者皆辛温之品,用以宣通其气,使小便小利,则寒去而湿除也。
煎服法:长流水煎。
◎方 名:天台乌药散(袪寒之剂)
总 结:小肠疝气
编 号:017
组 成:乌药、槟榔、木香、青皮、茴香、良姜、巴豆、川楝子。
主 治: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
归 经:此足厥阴手太阴药。
方 义:(1)乌药:散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
(2)川楝:能导小肠邪热 ,由小便下行。
(3)木香,青皮:行气而平肝。
(4)良姜,茴香:散寒而暖肾。
(5)槟榔:性如铁石,能下水,溃坚。
(6)巴豆:斩关夺门,破血瘕、寒积。
(7)皆行气袪湿散寒之品也。
炮 制:先以巴豆微打破,同川楝麸炒黑,去麸及巴豆,同余药为末。
煎服法:酒下。
◎方 名:疝气方(袪寒之剂)
总 结:疝气疼痛
编 号:018
组 成:吴茱萸、栀子、唐球子、枳壳、荔枝核。
主 治:疝气疼痛。
归 经:此足厥阴药。
方 义:(1)吴茱:入厥阴气分,温肝逐寒。
(2)山栀:泻三焦之火热,由膀胱出。
(3)枳壳:行气而破症。
(4)山楂:散瘀而磨积。
(5)荔枝:双结,行类睪丸,能入肝肾辟寒散滞,故假之以为引也。
煎服法:长流水下。
来 源:丹溪
◎方 名:橘核丸(袪寒之剂)
总 结:?疝
编 号:019
组 成:木香、橘核、木通、川楝子、枳实、厚朴、桂心、桃仁、延胡索、海藻、昆布
、海带。
主 治:四种?疝(肠、卵、水、气?。皆寒湿为病起。)
归 经:此足厥阴药。
方 义:(1)疝病由于寒湿,或在气,或在血,证虽见乎肾,病实本乎肝。
(2)橘核、木香:能入厥阴气分而行气。
(3)桃仁、延胡:能入厥阴血分而活血。
(4)川楝、木通:能导小肠膀胱之热,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湿。
(5)官桂:能平肝缓肾,补肾命之火,所以袪寒。
(6)厚朴、枳实:并能行结水而破宿血。
(7)昆布、藻、带:咸润下而软坚,寒行水以泻热,同为散肿消坚之剂也。(宜随
时月寒热加减,有热加栀子,坚硬加朴硝,秋冬加吴茱萸)
煎服法:酒糊丸 盐汤或酒下。
来 源:济生
◎方 名:四味香薷饮(清暑之剂)
总 结:散暑和脾
编 号:001
组 成:黄连、扁豆、香薷、厚朴
主 治:治一切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头重,自汗肢倦,或烦渴,或吐泻。
归 经: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黄连苦寒,能入心脾清热而除烦也。
(2)扁豆甘淡,能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
(3)香薷辛温香散,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散皮肤之蒸热。
(4)厚朴苦温,除湿散满,以解心腹之凝结。
变化方:(1)本方除扁豆,名黄连香薷饮,治中暑热盛,口渴心烦,或下鲜血。
(2)本方除黄连,名三物香薷饮,治伤暑呕逆泄泻。再加茯苓、甘草,
名五物香薷饮,驱暑和中。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饮,治中暑湿盛。
再加人参、黄耆、白朮、陈皮,名十味香薷饮,治暑湿内伤,头重吐利,
身倦神昏。
(3)三物香薷饮加羌活、防风,治中暑兼中风,僵仆搐搦,或再加黄耆、芍药
。
(4)三物香薷饮加干葛,名香薷葛根汤,治暑月伤风欬嗽。
(5)本方加茯神,治瘅疟。
(6)本方用香薷、扁豆、厚朴、木瓜、甘草,加香附、陈皮、苍朮、紫苏,
名二香散,治外感内伤,身热腹胀。
煎服法:冷服
◎方 名:清暑益气汤(清暑之剂)
总 结:清暑益气
编 号:002
组 成:青皮、陈皮、葛根、升麻、炙甘草、麦冬、五味、黄柏、人参、黄耆、当归、
神曲、泽泻、苍朮、白朮
主 治:1.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
2.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
3.小便赤濇,大便溏黄而脉虚者。
归 经: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1.青皮平肝而破滞。
2.陈皮理气。
3.葛、升解肌热而升清。
4.甘草和中。
5.火盛则金病而水衰,故用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
用黄蘗以泻热而滋水。
6.热伤气,参、耆益气而固表。
7.当归养血而和阴。
8.神曲化食而消积。
9.泽泻泻湿热而降浊。
10.湿伤脾,二朮燥湿而强脾。
(2)合之以益气强脾,除湿清热也。
变化方:(1)本方除青皮、泽泻、干葛,名黄耆人参汤,治暑伤元气,长夏倦怠,
胸满自汗,时作头痛。
(2)本方除白朮、青皮、麦冬、五味,加茯苓、猪苓、柴胡、防风、羌活、
连翘、知母、名补肝汤,治阴汗如水,阴冷如冰,脚痿无力。
煎服法:姜、枣煎
来 源:东垣
◎方 名:生脉散(清暑之剂)
总 结:保肺生脉
编 号:003
组 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主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欬。
归 经:手太阴少阴药也
方 义:(1)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虚故脉绝短气也。
(2)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
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
(3)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腹,故曰生脉也。
(4)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袪暑也。
变化方:(1)本方加陈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汤。蒸饼为丸,名补气丸。治肺虚少气,
?嗽自汗。
(2)本方加黄耆为君,甘草、桔梗为佐,名补气汤,治气虚自汗怔忡。
再加茯神、远志、木通,名茯神汤,治脉虚?则心痛,喉中介介或肿。
来 源:千金
◎方 名:六一散(清暑之剂)
总 结:利水泻火
编 号:004
组 成:滑石、甘草
主 治:1.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
2.泻痢热疟,霍乱吐泻,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
加 减:中寒者,加硫黄少许。
归 经:足太阳手太阴药也
方 义:(1)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
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袪暑住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 。
(2)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
(3)加辰砂者,以镇心神,而泻丙丁之邪热。
(4)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变化方:(1)本方加辰砂少许,名益元散; 加薄荷少许,名鸡苏散; 加青黛少许,
名碧玉散,治同。
(2)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3)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益元散,治血淋。
(4)本方加牛黄,治虚烦不得眠。
(5)本方除甘草,加吴茱萸一两,名茱萸六一散,治湿热吞酸。
(6)本方除滑石,加黄耆六两,大枣煎,热服,名黄耆六一散,治诸虚不足,
盗汗消渴。
煎服法:为末、冷水或灯心汤调下
备 注:一名天水散
来 源:河间
◎方 名:缩脾饮(清暑之剂)
总 结:理脾清暑
编 号:005
组 成:干葛、乌梅、砂仁、草果、炙甘草、扁豆
主 治: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暑必兼湿,而湿属脾土,暑湿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湿。
(1)葛根能升胃中清阳而生津。
(2)乌梅清热解渴。
(3)砂仁、草果,辛香温散,利气快脾,消酒食而散湿。
◎方 名:消暑丸(清暑之剂)
总 结:利湿清暑
编 号:006
组 成:茯苓、半夏、甘草
主 治:治伏暑烦渴,发热头痛,脾胃不利。
归 经:足太阴太阳药也
方 义:(1)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证见便秘烦渴,或吐或利者,
以湿胜则气不得施化也。
(2)此方不治其暑而治其湿。用半夏、茯苓行水之药。少佐甘草,以和其中。
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是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
,
则脾胃和而烦渴自止矣。
(3)局方取此名消暑丸,意甚深远。伤暑而发热头痛者,服此尤良。
变化方:本方一两,加黄连二钱,名黄连消暑丸,治伏暑烦渴而多热痰。
煎服法:姜汁糊丸。勿见生水,热汤下,有痰生姜汤下。
来 源:海藏
◎方 名:大顺散(清暑之剂)
总 结:温中散暑
编 号:007
组 成:干姜、桂、杏仁、甘草
主 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吐泻,
脏腑不调。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夏月过于饮冷?寒,阳气不得伸越,故气逆而霍乱吐泻也。
(2)脾胃者,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
(3)干姜、肉桂,散寒燥湿。杏仁、甘草,利气调脾。皆辛甘发散之药,
升伏阳于阴中,亦从治之法也。
(4)如伤暑无寒证者,不可执泥。
煎服法:等分,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过,去砂,合桂为末,每服二钱。
◎方 名:五苓散(清暑之剂)
总 结:暑湿相搏
编 号:008
组 成:(见利湿门)
主 治:治暑毒入心,发热大渴,小便不利,及暑湿相搏,自汗身重。
归 经:(见利湿门)
方 义:(见利湿门)
◎方 名:人参白虎汤(清暑之剂)
总 结:太阳中暑
编 号:009
组 成:(见泻火门)
主 治: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恶寒,脉微而渴。
归 经:(见泻火门)
方 义:(见泻火门)
◎方 名:竹叶石膏汤(清暑之剂)
总 结:伤暑发渴
编 号:010
组 成:(见泻火门)
主 治:伤暑发渴脉虚。
归 经:(见泻火门)
方 义:(见泻火门)
◎方 名:五苓散(利湿之剂)
总 结:利湿泻热
编 号:001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朮、桂枝
主 治:(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
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名曰水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
,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加 减:伤暑者加朱砂、灯心煎。
归 经:足太阳药(膀胱)也
方 义:(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
「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变化方:(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苍朮,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
,腹胀便赤。
(8)本方单用泽泻、白朮,名泽泻汤,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9)本方单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
。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
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苍朮、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朮四苓汤,
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本方倍桂,加黄耆如朮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治热畜
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
心烦。
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19)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朮、桂、二苓泽泻,更名茯苓朮散。
煎服法: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
来 源:仲景
◎方 名:猪苓汤(利湿之剂)
总 结:利湿泻热
编 号:002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主 治:1.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通;
2.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3.通治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归 经: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 义:(1)热上壅则下不通,下不通热益上壅。又湿郁则为热,热蒸更为湿,故
心烦而呕渴,便秘而发黄也。
(2)淡能渗湿,寒能胜热。茯苓甘淡,渗脾肺之湿。猪苓甘淡,泽泻咸寒,
泻肾与膀胱之湿。滑石甘淡而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
通行上下表里之湿。阿胶甘平润滑,以疗烦渴不眠。要使水道通利,
则热邪皆从小便下降,而三焦俱清矣。
(3)吴鹤皋曰:「以诸药过燥,故又加阿胶以存津液。」
来 源:仲景
◎方 名:茯苓甘草汤(利湿之剂)
总 结:水饮悸厥
编 号:003
组 成:桂枝、生姜、茯苓、甘草
主 治:1.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2.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
3.亦治膀胱腑欬,欬而遗溺。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桂、姜。
(2)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
(3)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变化方:本方去生姜,加白朮,名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
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支满,目眩。
来 源:仲景
◎方 名:小半夏加茯苓汤(利湿之剂)
总 结:水饮痞眩
编 号:004
组 成:半夏、生姜、茯苓
主 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归 经: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 义:(1)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
(2)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能利小便。
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
变化方:(1)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汤,治支饮呕吐不渴,亦治黄疸。
(2)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治反胃,食入即吐。
备 注:三因名大半夏汤
来 源:金匮
◎方 名:加味肾气丸(利湿之剂)
总 结:水蛊下消
编 号:005
组 成:熟地黄、茯苓、山药、丹皮、山萸肉、泽泻、川牛膝、车前子、肉桂、附子
主 治:1.治脾肾大虚,肚腹胀大,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黄已成蛊
证。
2.亦治消渴,饮一溲一。
归 经:足太阴少阴药也
方 义:(1)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 水为万物之源,
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之,
虚虚之祸,不待言矣。
(2)桂附八味丸,滋真阴而能行水,补命火因以强脾。加车前利小便,
则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已。
又无损于真元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越婢汤(利湿之剂)
总 结:风水
编 号:006
组 成: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
主 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加 减:恶风者,加附子。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风水在肌肤之间,用麻黄之辛热以泻肺。
(2)石膏之甘寒以清胃。
(3)甘草佐之,使风水从毛孔中出。
(4)又以姜、枣为使,调和荣卫,不使其太发散耗津液也。
来 源:金匮
◎方 名:防己黄耆汤(利湿之剂)
总 结:风水诸湿
编 号:007
组 成:防己、黄耆、白朮、甘草、生姜、大枣
主 治:1.治风水,汗出恶风,脉浮身重。
2.及诸风诸湿,麻木身痛。
加 减:(1)腹痛加芍药。
(2)喘加麻黄。
(3)有寒加细辛。
(4)气上冲加桂枝。
(5)热肿加黄芩。
(6)寒多掣痛加姜、桂。
(7)湿盛加茯苓、苍朮。
(8)气满坚痛加陈皮、枳壳、苏叶。
归 经:足太阳太阴药也
方 义:(1)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
(2)黄耆生用达表,治风注肤痛,温分肉,实腠理。
(3)白朮健脾燥湿,与黄耆并能止汗为臣。
(4)防己性险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又能补土制水为佐。
(5)姜、枣辛甘发散,调和荣卫为使也。
变化方:(1)本方去白朮、姜、枣,加茯苓、桂枝,名防己茯苓汤,治水在皮肤四肢,
聂聂而动,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聂聂而动者,名皮水。
(2)本方加人参、生姜、防己、白朮各增三倍,名防己汤,治风温脉浮,
多汗身重。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来 源:金匮
◎方 名:肾着汤(利湿之剂)
总 结:湿伤腰肾
编 号:008
组 成: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朮
主 治:(1)治伤湿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2)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热痛,濇于小便,上为清涕。
加 减:有寒者加附子。
归 经:足少阴太阳药也
方 义:(1)1.甘草─甘平和中而补土。
2.干姜─辛热以澡湿。
(2)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又附方:经心录加肉桂、泽泻、杜仲、牛膝,治同。
备 注:金匮一名甘姜苓朮汤
◎方 名:舟车丸(利湿之剂)
总 结:阳水肿胀
编 号:009
组 成:大黄、黑牵牛、甘遂、大戟、芫花、橘红、木香、青皮、轻粉
主 治: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大黄、牵牛、甘遂、大戟、芫花,皆行水之厉剂也,能通行十二经之水。
然肿属于脾,胀属于肝,水之不行,由于脾之不运,脾之不运,
由于木盛而来侮之,是以不能防水而洋溢也。
(2)青皮、木香,疏肝泄肺而健脾,与陈皮均为导气燥湿之品,使气行则水行
,
脾运则肿消也。
(3)轻粉无窍不入,能去积痰,故少加之。然非实证,不可轻投。
变化方:本方减芫花、大戟、青皮、陈皮、木香,加芒硝、郁李仁,名浚川散。
姜汤下五分。治同。
来 源:河间
◎方 名:疏凿饮子(利湿之剂)
总 结:阳水
编 号:010
组 成:茯苓皮、大腹皮、羌活、秦艽、商陆、椒目、槟榔、赤小豆、木通、泽泻
主 治:治遍身水肿,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归 经: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
方 义:(1)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
(2)1.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渗,所以行水于皮肤。
2.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由汗出,而升于上。
3.商陆、槟榔、椒目、赤豆─去胀攻坚,所以行水于腹里。
4.木通─泻心肺之水,达于小肠。
5.泽泻─泻脾肾之水,通于膀胱。
(3)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江凿河之意也。
煎服法:等分。加姜皮煎。
◎方 名:实脾饮(利湿之剂)
总 结:阴水
编 号:011
组 成:大腹皮、茯苓、白朮、炙甘草、木瓜、附子、黑姜、草豆蔻、木香、厚朴
主 治:治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
归 经:足太阴药也
方 义:(1)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
(2)脾虚,故以白朮、苓、草补之。
(3)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
(4)脾满,故以木香、厚朴导之。
(5)然土之不足,由于木之有余,木瓜酸温,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
与木香同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
经曰:「 湿胜则地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
煎服法:加姜、枣煎
◎方 名:五皮饮(利湿之剂)
总 结:皮肤水肿
编 号:012
组 成: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
主 治: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归 经:足太阳太阴药也
方 义:(1)1.五加袪风胜湿。
2.大腹下气行水。
3.茯苓渗湿健脾,于散泻之中,犹寓调补之意。
4.生姜辛散助阳。
5.地骨退热补虚。
(2)皆用皮者,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
又附方:(1)一方五加易陈皮。
(2)罗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后脾肺气虚而致肿满。
来 源:澹寮
◎方 名:麦门冬汤(利湿之剂)
总 结:上焦水
编 号:013
组 成: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大枣、半夏
主 治:治水溢高原,肢体皆肿。
归 经:手太阳药也
方 义:吴鹤皋曰:「肺非无为也,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热则失其下降之令,
以致水溢高原,淫于皮肤而为水肿。医罕明乎此,实脾导水,
皆不能愈。故用麦冬清肺,开其下降之源; 粳米益脾,
培乎生金之母。叔治病必求其本也。或问此证何以辨之?
曰:肢体皆肿,小腹不急,初起便有喘满,此其候也。」
◎方 名:羌活胜湿汤(利湿之剂)
总 结:湿气在表
编 号:014
组 成:羌活、独活、防风、?本、蔓荆子、川芎、甘草、生姜
主 治: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加 减: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湿也,加酒洗防己、附子。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
,
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
(2)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
(3)甘草助诸药辛甘发散为阳、气味甘平,发中有补。
变化方:(1)本方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朮。名羌活除湿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2)本方除川芎,加黄耆、当归、苍朮、升麻,名升阳除湿汤,治水疝肿大,
阴汗不绝。再加麦芽、神曲、猪苓、泽泻,除当归、黄耆,
亦名升阳除湿汤,治脾虚泻痢。
来 源:局方
◎方 名:中满分消丸(利湿之剂)
总 结:中满热胀
编 号:015
组 成:茯苓、人参、白朮、炙甘草、砂仁、姜黄、干姜、厚朴、枳实、知母、黄芩、
黄连、半夏、猪苓、泽泻、陈皮
主 治:治中满鼓胀、气胀、水胀、热胀。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少加参、朮、苓、草─以补脾胃,使气运则胀消也 。
(2)干姜─益阳而燥湿。
(3)厚朴、枳实─行气而散满。
(4)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润肾滋阴。
(5)黄芩、黄连─泻热而消痞。姜黄、砂仁─暖胃而快脾。
(6)半夏─行水而消痰。
(7)猪苓、泽泻─脾肾妄行之水,升清降浊。
(8)陈皮─理气而和中。
煎服法:蒸饼丸,焙热服。
◎方 名:中满分消汤(利湿之剂)
总 结:中满寒胀
编 号:016
组 成:干姜、生姜、草蔻仁、吴茱萸、毕澄茄、川乌、益智仁、黄连、黄蘗、茯苓、
泽泻、半夏、木香、柴胡、升麻、人参、黄耆、麻黄、当归、青皮、厚朴
主 治:治中满寒胀寒疝,二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腹中寒,心下痞,下虚阴
躁,奔豚不收。
归 经:足阳明太阴药也
方 义:(1)川乌、二姜、吴茱、澄茄、益智、草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袪其寒
。
(2)黄连、黄蘗─以去湿中之热,又热因寒用也。
(3)茯苓、泽泻─以泻其浊。
(4)半夏─以燥其痰。
(5)陈皮─以调其气。
(6)升麻柴胡─以升其清。
(7)人参、黄耆─以补其中。
(8)当归─以和其血。
(9)麻黄─以泄其汗。
(10)青皮、厚朴,以散其满。
煎服法:热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大橘皮汤(利湿之剂)
总 结:湿热胀满
编 号:017
组 成:滑石、甘草、赤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槟榔、陈皮、木香
主 治:治湿热内攻,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及水肿等证。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赤茯、猪苓、泽泻泻火行水;白朮补脾; 肉桂化气。此五苓散也。
(2)滑石清热利湿,甘草泻火调中。此六一散也。
(3)湿热内甚,故加槟榔峻下之药,陈皮、木香行气之品,使气行则水行,
以通小便而实大便也。
煎服法:加姜煎,每服五钱。
◎方 名:防己饮(利湿之剂)
总 结:湿热脚气
编 号:022
组 成:防己、木通、槟榔、生地、川芎、白朮、苍朮、黄柏、甘草梢、犀角
主 治:治脚气足胫肿痛,憎寒壮热
加 减:(1)热--加黄芩.
(2)时令热--加石膏.
(3)肥人有痰--加竹沥.姜汁.或南星.
(4)大便秘--加桃仁.红花.
(5)小便赤涩--加牛七.或木瓜.薏苡.
归 经:足太阳药也.
方 义:(1)防己--行水疗风,泻下焦之湿热.(2)槟榔--攻坚利水,墬诸药使下行.(3)木
通--降心火由小便出.(4)草梢--泄脾火径达肾茎.(5)黄柏.生地--滋肾阴而凉
血解热.(6)苍白二朮--燥脾湿而运动中枢.(7)肿由血郁,川芎--行血中之气.(8
)痛由肝实,犀角--凉心而清肝
煎服法:食前服.
◎方 名:当归拈痛汤(利湿之剂)
总 结:湿热诸病
编 号:023
组 成:茵陈、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朮、甘草、黄芩、苦参、知母、当归、猪
苓、泽泻
主 治:(1)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背沉重,或?身疼痛,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
不绝。
(2)及湿热发黄,脉沉实紧数动滑者。
归 经:足太阳阳明药
方 义:1.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2.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3.白
朮--甘温和平.苍朮--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4.温热和合,肢节烦痛--苦参,
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因用.5.血雍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
以散之.6.人参.甘草--甘温,补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7.治湿不利小便,非其
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为佐
又附方:一方加人参.
煎服法:空心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禹功散(利湿之剂)
总 结:寒湿水疝
编 号:024
组 成:黑牵牛、茴香
主 治:治寒湿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加 减:或加木香一两
归 经:足少阴太阳药.
方 义:(1)牵牛辛烈--能达右肾命门,走精隧,行水泄湿,兼通大肠风秘气秘.(2)茴香辛
热温散--能暖丹田,袪小肠冷气,同入下焦以泄阴邪也.
煎服法:为末,每一钱,姜汁调下.
来 源:子和
◎方 名:升阳除湿防风汤(利湿之剂)
总 结:除湿升阳
编 号:025
组 成:苍朮、防风、茯苓、白朮、芍药
主 治:(1)治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或血。
(2)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至重病,反郁结而不通矣。
(3)以此汤升举其阳,则阴自降矣。
加 减:如胃寒泄泻肠鸣--加益智仁.半下各五分,姜.枣煎.
归 经: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 义:1.苍朮辛温燥烈--升清阳而开诸郁,故以为君.2.白朮--甘温;茯苓--甘淡;佐之
以健脾利湿.3.防风辛温--胜湿而升阳.4.白芍酸寒--敛阴而和脾也.
来 源:东垣
◎方 名:琼玉膏(润燥之剂)
总 结:干欬
编 号:001
组 成:地黄、茯苓、人参、白蜜
主 治:治干咳嗽。
加 减:决瞿仙加琥珀.沉香各五钱,自云奇妙.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1.地黄--滋阴生水,水能制火.2.白蜜--甘凉性润,润能去燥.3.金为水母,土为
金母,故用参.苓--补土生金.盖人参益肺气而泻火,茯苓清肺热而生津也.
煎服法:先将地黄熬汁去渣,入蜜炼稠,再将参,苓为末,和入磁罐封,火煮半日,白汤化服
.
来 源:申先生
◎方 名:炙甘草汤(润燥之剂)
总 结:益血生津
编 号:002
组 成:炙甘草、人参、大枣、桂枝、生姜、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
主 治:(1)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2)宝鉴用治呃逆。
归 经:手足太阴(肺、脾)药也。
方 义:1.人参.麦冬.甘草.大枣--益中气而复脉.
2.生地.阿胶--助营血而宁心.
3.麻仁润滑--以缓脾胃.
4.姜.桂辛温--以散余邪.
5.麻仁.阿胶.麦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煎服法:水酒各半煎,内阿胶烊化服.
来 源:仲景
◎方 名:麦门冬汤(润燥之剂)
总 结:降火利咽
编 号:003
组 成: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大枣、粳米
主 治: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
归 经: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仲景于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
辛温一味-->用以利咽下气.(2)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
奇矣.
来 源:金匮
◎方 名:活血润燥生津汤(润燥之剂)
总 结:内燥
编 号:004
组 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天冬、麦冬、栝篓、桃仁、红花
主 治:治内燥津液枯少。
归 经:手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1.归.芍.地黄--滋阴可以生血.2.栝篓.二冬--润燥兼能生津.3.桃仁.红花--活
血又可润燥
来 源:丹溪
◎方 名:清燥汤(润燥之剂)
总 结:清金润燥
编 号:005
组 成:黄耆、苍朮、白朮、陈皮、泽泻、人参、茯苓、升麻、当归、生地黄、
麦冬、甘草、神曲、黄柏、猪苓、柴胡、黄连、五味子
主 治:治肺金受湿热之邪,痿躄喘促,胸满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身痛
肢倦,口渴便秘。
归 经:手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肺属辛金而主气;大肠属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湿热之邪,则寒水生化之
源绝,源绝则肾水亏.
2.金者水之母也,气者水之源也.
(1)黄耆--益元气而实皮毛,故以为君.
(2)二朮、参、苓、甘、橘、神曲--健脾燥湿,理气化滞--所以运动其
土,土者金之母也。
(3)麦冬、五味--保肺以生津。
(4)当归、生地--滋阴而养血。
(5)黄柏、黄连--燥二而清热。
(6)升麻、柴胡--所以升清。
(7)猪苓、泽泻--所以降浊。
煎服法:每服五钱
来 源:东垣
◎方 名:滋燥养荣汤(润燥之剂)
总 结:血虚风燥
编 号:006
组 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芍药、黄芩、秦艽、防风、甘草
主 治:治火烁金,血虚外燥,皮肤皱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风秘。
归 经:手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1.当归--润燥养血为君.
2.二地--滋肾水而补肝.
3.芍药--泻肝火而益血为臣.
4.黄芩--清肺热,能养阴退阳.
5.艽.防--散肝风,为风药润剂.
6.又秦艽能养血荣筋,防风--乃血药之使.
7.甘草--甘平泻火,入润剂则补阴血--为佐使也.
◎方 名:搜风顺气丸(润燥之剂)
总 结:风秘气秘
编 号:007
组 成:大黄、大麻仁、郁李仁、山药、山茱肉、车前子、牛七、菟丝子、独活、防风
、槟榔、枳壳
主 治:(1)治中风,风秘气秘,便溺阻隔,?身虚痒,脉来浮数。
(2)亦治肠风下血,中风瘫痪。
归 经: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大黄苦寒峻猛--能下燥结而袪瘀热,加以蒸晒-->则性稍加缓,故以为君.2.麻
仁滑利,李仁甘润--并能入大肠而润燥通幽.3.车前利水,牛七下行--又能益肝
肾而不走元气.4.燥本于风,独活.防风之辛--以润肾而搜风.5.滞由于气,枳壳
.槟榔之苦--以破滞而顺气.6.数药未免攻散,故又用--山药益气固脾;山茱温肝
补肾;菟丝益阳强阴--以补助之也
煎服法:蜜丸.
◎方 名:润肠丸(润燥之剂)
总 结:风秘血秘
编 号:008
组 成:羌活、当归尾、桃仁、大黄、麻仁
主 治:治肠胃有伏火,大便秘濇,全不思食,风结血结。
加 减:风湿加--秦艽;皂角子.
归 经: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归尾.桃仁--润燥活血.2.羌活--搜风散邪.3.大黄--破结通幽.4.麻仁--滑肠
利窍.
变化方:1.本方加防风.皂角仁,蜜丸--名活血润燥丸-->治同.2.本方去羌活,加升痲.红
花.生熟二地--名润燥汤-->治同3.又方:大黄煨热,当归酒浸,枳实炒等分,蜜丸
--亦名润肠丸-->治痔病肛门燥涩.
又附方:一方有防风.
煎服法:蜜丸.
来 源:东垣
◎方 名:通幽汤(润燥之剂)
总 结:噎寒便秘
编 号:009
组 成:当归身、升麻、桃仁、红花、甘草、生地黄、熟地黄、或加槟榔末五分
主 治:治幽门不通,上攻吸门,噎塞不开,气不得下,大便艰难,名曰下脘不通,治在幽门
。
归 经: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当归.二地--滋阴以养血.2.桃仁.红花--润燥而行血.3.槟榔--下坠而破气滞
.4.加升麻者--天地之道--能升而后能降,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经所谓:地气
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也.
变化方:本方加大黄.麻仁--名当归润肠汤-->治同.
来 源:东垣
◎方 名:韭汁牛乳饮(润燥之剂)
总 结:翻胃血燥
编 号:010
组 成:韭菜汁、牛乳
主 治:治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
加 减:(1)有痰汁者--加姜汁.(2)本方去牛乳,加陈酒-->治血膈.
归 经:足阳明药也.
方 义:1.韭汁辛温--益胃消瘀.2.牛乳甘温--润燥养血;瘀去则胃无阻,血润则大肠通
而食得下矣.
煎服法:等分,时时胛之
来 源:丹溪
◎方 名:黄耆汤(润燥之剂)
总 结:生津去燥
编 号:011
组 成:黄耆、熟地黄、芍药、五味子、麦冬、天冬、人参、甘草、茯苓
主 治:治心中烦燥,不生津液,不思饮食。
归 经:手足太阴药也.
方 义:(1)黄耆.人参--补气.(2)熟地.芍药--补血.(3)乌梅.五=味--敛耗生津.(4)天
冬.麦冬--泻火补水.(5)茯苓--淡以利湿.(6)甘草--甘以和中;湿去气运,则脾
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煎服法:每服三钱,加乌梅.姜枣煎.
来 源:本事
◎方 名:消渴方(润燥之剂)
总 结:消渴
编 号:012
组 成:黄连、天花粉、生地汁、藕汁、牛乳
主 治:治渴证胃热,善消水谷。
归 经:手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火盛灼金,不能生水,故令燥渴.1.黄连苦寒--以泻
心火.2.生地大寒--以生肾水.3.花粉.藕汁--降火生津.4.牛乳--补血,润以去
燥;火退燥除,津生血旺,则渴自止矣.
煎服法:(1)将黄连.花粉,为末调服.(2)或加姜汁.蜂蜜为膏,噙化.
来 源:丹溪
◎方 名:地黄饮子(润燥之剂)
总 结:消渴烦躁
编 号:013
组 成:人参、黄耆、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枇杷叶、石斛、泽泻、枳
壳
主 治: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
归 经:手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喻嘉言曰:此方生精补血,润燥止渴.佐以泽泻,枳壳疏导二腑,使小腑清利则心
火下降;大腑流畅则肺经润泽.宿热既除,其渴自止矣.
煎服法:等分,每服三钱.
来 源:易简
◎方 名:白茯苓丸(润燥之剂)
总 结:肾消
编 号:014
组 成:茯苓、黄连、花粉、萆解、熟地黄、覆盆子、人参、玄参、石斛、蛇床子、鸡
?胵
主 治:治肾消两腿渐细,腰脚无力。
归 经:足少阴药也.
方 义:(1)茯苓--降心火而交肾.(2)黄连--清脾火而泻心.(3)熟地.玄参--生肾水.(4)
石斛--平胃热而濇肾.(5)覆盆.蛇床--固肾精.(6)人参--补气.(7)花粉--生津
.(8)萆解--清热利湿.(9)鸡肫皮鸡之脾也--能消水谷,通小肠膀胱而止便数,善
治膈消.(10)磁石色黑入肾--补肾益精,故 假之为使也.
煎服法:蜜丸,磁石汤送下.
◎方 名:桑白皮等汁十味煎(润燥之剂)
总 结:久嗽肺痿
编 号:015
组 成:桑白皮、地骨皮、生地汁、生麦冬汁、生葛根汁、竹沥、生姜汁、白蜜、枣膏
、牛酥
主 治:(1)治气嗽经久,将成肺痿,乍寒乍热,唾涕稠黏,喘息气上,唇口焦干。
(2)亦有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少,色败毛耸。
(3)此亦成蒸及久嗽成肺痈,唾悉成脓,出无多少。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1)桑皮--泻肺行水.(2)麦冬--补肺生津.(3)地骨--退热除蒸.(4)竹沥--清淡
养血.(5)生姜--袪寒而温胃.(6)枣膏--补土以生金.(7)地汁.葛汁甘寒--以除
大热.(8)白蜜.牛酥甘润--以止久嗽也.
煎服法:(1)以麦冬.生地.葛根.竹沥.姜汁和煎,减半.(2)再内桑皮.地骨汁和煎,三分减
一.(3)再入酥蜜.枣膏,搅勿停手,煎?
命 名:p饴糖.(4)夜卧时取一胡桃大含之,稍加至鸡子大.或昼ㄖ,
禁 忌:丸服亦得.
来 源:许仁则
◎方 名:治久嗽方(润燥之剂)
总 结:久嗽
编 号:016
组 成:白蜜、生姜
归 经:手太阴药也.
方 义:(1)白蜜--滑能润肺.(2)生姜--辛能散寒.
煎服法:(1)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姜汁,微火熬,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则止.(2)每
含如枣大一丸,ㄖ三服.
来 源:千金
◎方 名:猪膏酒(润燥之剂)
总 结:筋极
编 号:017
组 成:猪脂、姜汁、酒
主 治:治过劳四肢筋液耗竭,数数转筋,爪甲皆痛,不能久立,名曰筋极。
归 经:足厥阴药也.
方 义:津竭筋枯,非草木之药卒能责效--猪膏--润能养筋.姜汁--辛能润燥.酒和血--
而性善行,取易达于四肢也.
变化方:(1)本方除姜汁,加乱发煎,发消药成--名猪膏发煎-->治诸黄,令病从小便出.(2
)本方除姜汁,加金银花,煮酒饮-->治疮疥最良.
煎服法:分三服.
◎方 名:麻仁苏子粥(润燥之剂)
总 结:产妇老人便秘
编 号:018
组 成:大麻仁、紫苏子
主 治:治产后大便不通,及老人风秘。
归 经:手阳明药也.
方 义:1.麻仁阳明正药--滑肠润燥,利便除风.2.苏子兼走太阴--润肺通肠,和血下气
,行而不峻,缓而能通.----故老人产妇气血不足者所宜用之.
煎服法:等分,洗净合研,再用水研,取汁煮粥啜.
来 源:本事方
◎方 名:黄连解毒汤(泻火之剂)
总 结:三焦实火
编 号:001
组 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主 治: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血,热
甚发斑。
归 经: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大肠、胃、三焦)
方 义:1.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
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
2.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
而救其欲绝之水也。
变化方:1.本方去栀子,名柏皮汤,治三焦实热。用粥丸,名三补丸,治三焦有火,嗌燥喉
干,二便闭结,及湿痰夜热。
2.本方去芩、连,加甘草,名栀子柏皮汤,治伤寒发黄身热。
3.本方黄柏、栀子,加酒浸大黄,名三黄泻心汤,治心下痞热,心气不足,吐血?
血。大黄用酒蒸晒九次,蜜丸,名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头项肿痛,目赤口疮,心膈
烦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及消渴羸。
4.本方加不膏、淡豉、麻黄,名三黄石膏汤。
5.本方水丸,名三黄金花丸,治中外诸热,寝汗咬牙,梦语惊悸,吐?淋秘,劳嗽骨
蒸。
6.本方大黄,名栀子金花丸。去栀子,加大黄,名大金花丸,治略同。
命 名:非实热,不可轻投
◎方 名:附子泻心汤(泻火之剂)
总 结:伤寒痞满
编 号:002
组 成: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主 治:治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归 经:此足太阳手少阴药也(膀胱、心)
方 义:吴鹤皋:「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固阳。非三黄不能痞
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
变化方:本方去附子名三黄泻心汤,再去黄芩,名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伤心下痞,按之濡,
关上脉浮。
来 源:仲景
◎方 名:半夏泻心汤(泻火之剂)
总 结:伤寒虚痞
编 号:003
组 成:黄连、黄芩、半夏、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主 治: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
归 经: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心脾)
方 义:成氏曰:「否而不泰为痞。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
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
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
。则痞热消而大汗以解矣。」
变化方:1.本方除人参,再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治伤中风,医反下之,下利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而满,干呕心烦,医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虚客气上
逆,故使?也。
2.本方加生姜四两,名生姜泻心汤,治伤寒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中痞?,干噫嗳食
臭,完谷不化,?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3.本除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朮、茯苓、蒸饼糊丸,名枳实消痞
丸。
来 源:仲景
◎方 名:白虎汤(泻火之剂)
总 结:肺胃实热
编 号:004
组 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主 治: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
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 经:此足阳明手太阴药也(胃、心)
方 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
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
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朮,名白虎加苍朮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来 源:仲景
◎方 名:竹叶石膏汤(泻火之剂)
总 结:肺胃虚热
编 号:005
组 成:竹叶、石膏、半夏、炙甘草、粳米、麦冬、人参
主 治:1.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2.亦治伤暑发渴脉虚。
归 经: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心、胃)
方 义:1.竹叶石膏之辛凉,以散余热。
2.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
3.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
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又附方:竹叶、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亦名竹叶石膏汤,治胃实火盛而作渴。
煎服法:加姜煎
来 源:仲景
◎方 名:升阳散火汤(泻火之剂)
总 结:火郁
编 号:006
组 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
主 治:1.治肌热表热,四肢发热,骨髓中热,热如火燎,扪之烙手。
2.此病多因血虚得之,及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并宜服此。
归 经:此手足少阳药也(三焦、?)
方 义:1.柴胡以发少阳之火为君。
2.升、葛以发阳明之火,羌、防以发太阳之火,独活以发少阴之火为臣。此皆味
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
3.人参、甘草益脾土而泻热,芍药泻脾火而敛阴,且酸敛甘缓,散中有收,不致有
损阴气而佐使也。
又附方:陶节庵升阳散火汤:人参、白朮、茯神、甘草、陈皮、麦冬、当归、芍药、柴
胡、黄芩,加姜、枣,金器煎。治伤寒叉手冒心,寻衣摸?,谵语昏沉,不省人事
。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来 源:东垣
◎方 名:凉膈散(泻火之剂)
总 结:上中二焦火
编 号:007
组 成:大黄、芒硝、薄荷、黄芩、栀子、连翘、甘草
主 治:1.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燥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血,大小便秘,
诸风瘛瘲,胃热发斑发狂。
2.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
归 经:此上中二焦泻火药
方 义:1.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
黄,芒硝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 2.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
,甘以缓之也.
煎服法: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来 源:局方
◎方 名:当归龙荟丸(泻火之剂)
总 结:肝胆火
编 号:008
组 成:当归、芦荟、木香、麝香、龙胆草、青黛、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
主 治:1.治一切肝胆之火,神志不宁,惊悸搐搦,躁扰狂越,头运目眩,耳鸣耳聋,胸膈痞
塞。
2.咽嗌不利,肠胃燥涩,两?痛引少腹,肝移热于肺而欬嗽。
3.亦治盗汗。
归 经:足厥阴手足少阳药也。
方 义:1.肝木为生火之本,肝火盛则诸经之火相因而起,为病不止一端矣。故以龙胆、
青黛直入本经而折之,而以大黄、芩、连、栀、柏:通平上下三焦之火也。
2.芦荟大苦大寒,气躁入肝,能引诸药同入厥阴,先平其甚者,而诸经之火无不渐
平矣。
3.诸药苦寒已甚,当归辛温,能入厥阴,和血而补阴,故以为君。
4.少加木香、麝香者,取其行气通窍也。
煎服法:蜜丸,姜汤下。
禁 忌:然非实火,不可轻投。
来 源:高明
◎方 名:龙胆泻肝汤(泻火之剂)
总 结:肝胆火
编 号:009
组 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黄、当归、甘草、木通、车前子、泽泻
主 治:1.治肝胆经实火湿热,?痛耳聋,胆溢口苦
2.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归 经:此足厥阴少阳药也。
方 义:1.龙胆:泻厥阴之热。
2.柴胡:平少阳之热。
3.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
4.泽泻:泻肾经之湿。
5.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
6.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
7.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肠胃为臣使也。
又附方:1.东垣无黄芩、栀子、甘草,亦名龙胆泻肝汤。治前阴热痒臊臭。
2.一方除当归、生地、木通、泽泻、车前,加人参、五味、天冬、麦冬、黄连
、知母,亦名龙胆泻肝汤。治筋痿挛急,口苦爪枯,亦治前证。
来 源:局方
◎方 名:左金丸(泻火之剂)
总 结:肝火
编 号:010
组 成:黄连、吴茱萸。
主 治:1.治肝火燥盛,左?作痛,吞酸吐酸,筋疝痞结。
2.亦治噤口痢,汤药入口即吐。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
2.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
3.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
者正治,热者从治,以热治热,从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相济以立功,肝居
于左,肺处于右。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
变化方:1.茱连丸:本方加炒芩、苍朮、陈皮。治同。
2.戊己丸:本方和芍药等分为丸。治热痢热泻。热泻者,粪黄肛濇也。
3.连附六一汤:本方除吴茱萸加附子一两,治胃皖痛,寒因热用也。
4.抑青丸:本方用黄连一味,吴茱萸汤浸一宿为丸。大泻肝火,治左?作痛。
5.泻心汤:单黄连煎服。治心热。
煎服法:水丸
备 注:又名茱连丸
◎方 名:泻青丸(泻火之剂)
总 结:肝火
编 号:011
组 成:龙胆草、大黄、防风、羌活、川芎、当归、山栀。
主 治:治肝火郁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肿痛。
归 经:此足厥阴少阳药也。
方 义:1.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
2.龙胆、大黄:苦寒厚味,沉阴下行,直入厥阴而散泻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于下
也。
3.羌活:气雄,防风:善散,故能搜肝风而散肝火,所以从其性而升之于上也。
4.少阳火实,多头痛目赤,川芎能上行头目而逐风邪。
5.少阳火郁,多烦燥,栀子能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热从小便下行。
6.且川芎、当归乃血分之药,能养肝血而润肝燥,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
和兼以培之也。
煎服法:竹叶汤下。
命 名:一泻一散一补,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五脏之中,惟肝常有余,散之即所以补
之,以木喜条达故也,然必壮实之人方可施用。
来 源:钱乙
◎方 名:泻黄散(泻火之剂)
总 结:脾火
编 号:012
组 成:山栀子、藿香、石膏、甘草、防风。
主 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山栀: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从小便出。
2.藿香: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辟恶调中。
3.石膏:大寒泻热,兼能解肌。
4.甘草:甘平和中,又能泻火。
5.重用防风者:取其升阳,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
又附方:钱乙泻黄散:白芷、防风、升麻、枳壳、黄芩、石斛、半夏、甘草。治同前证
,或唇口皱润燥裂。
煎服法:蜜酒调服。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编 号:013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主 治:1.治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满面发热。
2.其牙喜寒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颊腮肿痛。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
来 源:东垣
◎方 名:甘露饮(泻火之剂)
总 结:胃中湿热
编 号:014
组 成:熟地黄、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石斛、黄芩、枇杷叶、茵陈、枳壳、甘草
主 治:治胃中湿热,口臭喉疮,齿龈宣露,及吐?齿血。
加 减:一方加桂芩,名桂苓甘露饮,本事方加犀角。
归 经:此足阳明少阴药也。
方 义:1.烦热多属于虚,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肾胃之虚热,泻而兼补。
2.茵陈黄芩之苦寒:折热而去湿。
3.火热上行为患,故又以枳壳、枇杷叶抑而降之也。
又附方:河间桂苓甘露饮: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朮、茯苓、泽泻、猪苓、肉
桂。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
2.张子和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参、干葛、藿香、木香,亦名桂苓甘露饮,治
伏暑烦渴,脉虚水逆。
来 源:局方
◎方 名:泻白散(泻火之剂)
总 结:肺火
编 号:015
组 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主 治:治肺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喘嗽气急。
归 经:此手太阴药也。
方 义:1.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
2.地骨皮:寒泻肺中伏火,淡泄肝肾虚热,凉血退蒸。
3.甘草:泻火而益脾。
4.粳米:清肺而补胃,能泻热从小便出。
5.肺主西方,故曰泻白。
变化方:加减泻白散:
1.本方加人参、五味、茯苓、青、皮陈。皮治欬嗽喘急呕吐。(东垣方)
2.本方加知母、黄芩、桔梗、青皮、陈皮。治欬而气啃,烦热口渴,胸膈不利
。(宝鉴方)
3.本方除甘草、粳米、加黄芩、知母、麦冬、五味、桔梗治过饮伤肺,气出腥
臭,唾涕稠黏,嗌喉不利,口苦干燥。(罗谦甫方)
来 源:钱乙
◎方 名:导赤散(泻火之剂)
总 结:心小肠火
编 号:016
组 成: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叶。
主 治:治小肠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疮,咬牙口渴。
归 经:此手少阴太阳药也。
方 义:1.生地:凉心血。
2.竹叶:清心气。
3.木通:降心火,入小肠。
4.草梢:达中而止痛,以共导丙丁之火,由小水而出也。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
心热泄小肠,此乃釜底抽薪之义也。
来 源:钱乙
◎方 名:莲子清心饮(泻火之剂)
总 结:心火淋浊
编 号:017
组 成:石莲肉、甘草、黄耆、人参 、地骨皮、柴胡、黄芩、麦冬、茯苓、车前子。
主 治:1.治忧思抑郁,发热烦躁。
2.或酒食过度,火盛克金,口苦咽干,渐成消渴,遗精淋浊,遇劳即发,四肢倦怠,
五烦热,夜静昼甚。
2.及女人崩带。
归 经:此手足少阴足少阳太阴药也。
方 义:1.参、耆、甘草:所以补阳虚而泻火,助气化而达州都。
2.地骨:退肝肾之虚热。
3.柴胡:散肝胆之火邪。
4.黄芩、麦冬:清热于心肺上焦。
5.茯苓、车前:利湿于膀胱下部。
6.中以石莲:清心火而交心肾,则诸证悉退也。
煎服法:空心服。
来 源:局方
◎方 名:导赤各半汤
总 结:伤寒心热
编 号:018
组 成:黄连、犀角、栀子、滑石、甘草、麦冬、黄芩、人参、茯神、知母。
主 治:1.治伤寒后心下不?,腹中不满,二便如常,身无热,渐变神昏不语。
2.或睡中独语,目赤口干,不饮水,与粥则咽,不与勿思,形如醉人,名越经证。
归 经:此手少阴太阴太阳药也。
方 义:1.陈来章曰:热入心经,凉之以黄连、犀角、栀子。
2.心移热于小肠,泄之以滑石、甘草、灯心。
3.心热上逼于肺,清之以黄芩、栀子、麦冬。
4.然邪之越经而传于心者,以心神本不足也,故又加人参、茯神以补之。
煎服法:加灯心姜枣煎。
来 源:节庵
◎方 名:普济消毒饮(泻火之剂)
总 结:大头天行
编 号:019
组 成: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薄荷、鼠黏子、殭蚕、柴胡、桔梗、玄参
、马勃、甘草、陈皮
主 治: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
加 减:便秘者:加大黄。
归 经: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
方 义:1.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
2.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
3.连翘、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蓝根:甘寒,马勃、殭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
佐。
4.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
5.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
又附方: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
煎服法: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来 源:东垣
◎方 名:清震汤(泻火之剂)
总 结:雷头风
编 号:020
组 成:苍朮、升麻、荷叶。
主 治: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升麻:性阳、味甘、气升,能解百毒。
2.苍朮:辛烈,燥湿强脾,能辟瘴疠。
3.荷叶:色青气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阳上行。
4.用甘温辛散药以升发之,使其邪从上越,且固胃气,使邪不传里。
来 源:河间
◎方 名:紫雪(泻火之剂)
总 结:一切火热
编 号:021
组 成:黄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元参、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
、木香、丁香、朴硝、硝石、辰砂、麝香当门子。
主 治:1.治内外烦热不解,狂易叫走,发斑发黄,口疮脚气,瘴毒蛊毒,热毒药毒。
2.及小儿惊痫。
归 经:此手足少阴足厥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以泻诸经之火,而兼利水为君。
2.磁石、玄参:以滋肾水,而兼补阴为臣。
3.犀角、羚角:以清心宁肝。
4.升麻、甘草:以升阳解毒
5.沉香木香、丁香:以温胃调气。
6.麝香:以透骨通窍。
7.丹砂、黄金:以镇惊安魂,泻心肝之热为佐使。
8.诸药用气,硝独用质者,以其水卤结成,性峻而易消,以泻火而散结。
又附方:本事方无黄金。
煎服法:冷水调服。
来 源:局方
◎方 名:人参清肌散(泻火之剂)
总 结:午前虚热
编 号:022
组 成: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半夏曲、当归、赤芍药、柴胡、干葛。
主 治:治午前潮热,气虚无汗。
归 经:此足少阳阳明药也。
方 义:21.四君:以补阳虚。
2.归、芍:以调阴血。
3.半夏:和胃而行痰。
4.柴葛:升阳而退热。
5.而以甘温泻火,酸寒活血,辛甘解肌,此之无汗,与伤寒无汗不同,故但解其肌
热,而不必发出其汗。
变化方:人参散:本方加黄芩,加姜枣煎。治邪热客于经络,痰嗽烦热,头痛目昏,盗汗倦
怠,一切血热虚劳。
煎服法:加姜枣煎。
◎方 名:白朮除湿汤(泻火之剂)
总 结:午后发热
编 号:023
组 成:白朮、人参、甘草、赤茯苓、泽泻、知母、地骨皮、柴胡、生地黄。
主 治:1.治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困,小便色黄。
2.又治汗后发热。
加 减:如有刺痛加当归,小便利减苓泻一半。
归 经:此足太阴少阴少阳药也。
方 义:1.阳陷阴中,热在血分,故以生地滋其少阴,而以知母、地骨泻血中伏火也。
2.柴胡:升阳以解其肌。
3.苓泽:利湿兼清其热。
4.参朮、甘草:益气助脾。
5.气促阳升,虚热自退,脾运而湿亦除矣。
来 源:东垣
◎方 名:清骨散(泻火之剂)
总 结:骨蒸
编 号:024
组 成:地骨皮、胡黄连、知母、鳖甲、青蒿、秦艽、银柴胡、甘草。
主 治:治骨蒸劳热。
归 经:此足少阳厥阴药也。
方 义:1.地骨皮、黄连、知母:苦寒,能除阴分之热,而平之于内。
2.柴胡、青蒿、秦艽:辛寒,能除肝胆之热,而散之于表。
3.鳖:阴类而甲属骨,能引诸药入骨而补阴。
4.甘草:甘平,能和诸药而退虚热也。
◎方 名:石膏散(泻火之剂)
编 号:025
组 成:石膏。
主 治:治劳热骨蒸,四肢微瘦,有汗,脉长者。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1.石膏:大寒质重,能入里降火。
2.味辛气轻,能透 表解肌o
3.虽寒而甘,能缓脾益气
4.火劳实热者,非此不为功。
煎服法:研细,每夕新汲水服方寸七,取热退为度。
来 源:外台
◎方 名:二母散(泻火之剂)
编 号:026
组 成:知母、贝母。
主 治:治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
归 经:此手太阴药也。
方 义:1.火旺铄金,肺虚劳热,能受温补者易治,不能受温补者难治,故又设此法以滋阴
。
2.用贝母:化痰泻肺火。
3.知母:滋肾清肺金
4.取其苦能泄热,寒能胜热,润能去燥。
又附方:古方二母冬各一两,加巴霜十粒,姜三片,临卧白汤嚼服。治欬嗽痰喘,必利下寒
痰。
◎方 名:利膈汤(泻火之剂)
总 结:膈热咽痛
编 号:027
组 成:薄荷、荆芥、防风、桔梗、甘草、牛蒡子、人参。
主 治:治脾肺火热,虚烦上壅,咽痛生疮。
加 减:或加殭蚕。
归 经:此手太阴少阴药也。
方 义:1.咽痛咽干,由于火郁,桔梗、甘草,甘桔汤也:辛苦散寒,甘平除热为清膈利咽
之要药。
2.加薄荷、荆芥、防风:以散火除风。
3.加牛蒡子:以润肠解毒
4.火者元气之贼,正气虚则邪火炽,故又加人参:以补虚退热。
来 源:本事
◎方 名:甘桔汤(泻火之剂)
编 号:028
组 成:甘草、桔梗。
主 治:1.治少阴咽痛喉痹、肺痈吐脓,干欬无痰,火郁在肺。
2.亦治心脏发欬,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
加 减:王好古加减法:
1.失音;加诃子。
2.声不出:加半夏。
3.上气:加陈皮。
4.涎嗽:加知母、贝母。
5.欬渴;加五味。
6.酒毒:加葛根。
7.少气;加人参
8.呕:加半夏、生姜。
9.吐脓血:加紫菀。
10肺病;加阿胶。
11.胸膈不利:加枳壳。
12.痞满:加枳实。
13.目赤:加栀子、大黄。
14.面肿;加茯苓。
15.肤痛;加黄耆
16.发斑:加荆芥、防风。
17.痰火:加牛蒡犬黄。
18.加栀子。
归 经:此太阴少阴药也。
方 义:1.甘草;甘平解毒而泻火。
2.桔梗;苦辛清肺而利膈,又能开提血气,表散寒邪,排脓血而补内漏。
3.故治咽痛喉痹,肺痈欬嗽,取其辛苦散寒,甘平除热也。
变化方:1.甘草汤:本方除桔梗治同。(金匮方)
2.甘桔防风汤:本方加防风。治同。
3.如圣汤:本方加防风、荆芥、连翘。治上焦风热。(宋仁宗方)
4.桔梗泹:笨方加连翘薄荷、竹叶、栀子、黄芩。治上焦风热。
6.诃子清音汤:本方加诃子。加童便服。治中风不讈。
7.枳桔汤:本方除甘草,加枳壳。治胸中痞塞,噫气吐酸或欬。
又附方:桔梗、桑皮、贝母、栝楼、当归、枳壳、苡仁、防已、黄耆、杏仁、百合、甘
草,加姜煎,亦名桔梗汤。(济生方)治肺痈吐脓,嗌干多渴。如大便闭,加大黄;
小便赤加大通。
备 注:金匮名桔梗汤
◎方 名:元参升麻散(泻火之剂)
总 结:清咽散斑
编 号:029
组 成:元参、升朮、甘草。
主 治:治发斑咽痛。
归 经:此足阳明少阴药也。
方 义:1.升麻:能入阳明,升阳而解毒。
2.元参:能入少阴,壮水以制火。
3.甘草:甘平,能散能和,故上可利咽,而内可以散斑。
变化方:本方除元参,加犀角、射干、黄芩、人参,名阳毒升麻汤,治阳毒发斑,头项背痛
,狂躁骂詈,咽肿吐血温服取汗。
来 源:活人
◎方 名:消斑青黛饮(泻火之剂)
总 结:胃热散斑
编 号:030
组 成:黄连、青黛、犀角、石膏、知母、元参、生地、栀子、人参、柴胡、甘草。
主 治:治伤寒热邪传里,里实表虚,阳毒发斑。
加 减:大便实:去人参,加大黄。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发斑虽出胃热,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
2.青黛、黄连:以清肝火。
3.栀子:以清心肺之火。
4.元参、知母、生地:以清肾火。
5.犀角、石膏:以清胃火。
6.引以柴胡:使达肌表。
7.使以姜枣:以和营卫
8.其用人参、甘草者:以和胃也,胃虚故热毒乘虚入里,而发于肌肉。
9.加苦酒者:其酸收之义乎。
煎服法:姜枣煎,入苦酒一匙和服。
来 源:节庵
◎方 名:玉屑无忧散(泻火之剂)
总 结:风缠咽喉
编 号:031
组 成:元参、寒水石、黄连、贯众、山豆根、茯苓、滑石、荆芥、甘草、硼砂、砂仁
。
主 治:1.治缠喉风痹,咽喉肿痛,咽物有碍。
2.或风涎壅滞,口舌生疮,大人酒症,小儿奶癖,及骨屑哽塞。
3.能除三尸、去八邪、辟瘟疗渴。
归 经:此足阳明少阴药也。
方 义:1.元参、黄连、寒水石:清火
2.贯众、山豆根:解毒。
3.滑石、茯苓:利水。
4.砂仁砂:软坚。
5.荆芥:散结。
6.甘草:和中。
煎服法:诸药为末,每一钱,先挑入口,除以清水咽下。
来 源:陈无择
◎方 名:香连丸(泻火之剂)
总 结:热痢
编 号:032
组 成:黄连、木香。
主 治: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加 减:1.噤口痢:加石莲肉。
2.热痢积滞:倍大黄。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也。
方 义:1.痢为饮食不节,寒暑所伤,湿热蒸郁而成。
2.黄莲:苦燥湿,寒胜热,直折心脾之火,故以为君。
3.用吴茱萸,同炒者:取其能利大肠壅气,且以杀大寒之性。
4.里急由于气滞,木香辛行气,温和脾,能通利三焦,泄肺以平肺,使木邪不克脾
土,气行而滞去也。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有相济之妙,经所谓(热因寒用)也。
变化方:本方加吴茱萸、肉豆蔻,乌梅汤丸。治痢疾断下。
2.黄连丸:本方加诃子、龙骨。并治痢疾断下。
又附方:1.一方等分蜜丸。
2.一方加甘草八两,黄连用蜜水拌蒸,晒九次,入木香为丸。
煎服法:醋糊丸,米饮下。
来 源:直指
◎方 名:白头翁汤(泻火之剂)
总 结:热痢
编 号:033
组 成: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
主 治:治伤寒痢下重,欲饮水者。
归 经: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1.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澼。
2.秦皮:苦寒,性濇,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
3.黄连:凉心清肝。
4.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利而厚肠。
5.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濇能断下。
来 源:仲景
◎方 名:肾热汤(泻火之剂)
总 结:肾热耳聋
编 号:034
组 成:磁石、牡蛎、生地黄汁、芍药、甘草、麦冬、?白、大枣、白朮。
主 治:治肾热耳流脓血,不闻人声。
归 经:此足少阴药也。
方 义:1.磁石:体重辛咸,色黑补肾袪热,通耳明目,故以为君。
2.牡蛎:咸寒,软痰破结。
3.生地:大寒,泻火滋肾。
4.麦冬、甘草:补肺清金。
5.白芍:酸寒平肝和血。
6.白朮、甘草、大枣:补脾之品,益土气以制肾邪也。
7.加?白者:以引肾气上通于耳也。
来 源:千金
◎方 名:辛夷散(泻火之剂)
编 号:035
组 成:辛夷、白芷、升麻、木通、甘草、?本、防风、川芎、细辛。
主 治:治鼻生瘜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
归 经: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经曰:天气通于肺,若肠胃无痰火积热,则平常上升,皆清气也。由燥火内焚,
风寒外束,血气壅滞故鼻生瘜肉而窒室不通也。
2.辛夷、升麻、白芷:辛温轻浮,能引胃中清气上行头脑。
3.防风、?本:辛温雄壮,亦能上入巅顶,胜湿袪风。
4.细辛:散热破结,通精气而利九窍。
5.芎藭:补肝润燥,散诸郁而助清阳。
6.木通:通中。
7.茶清寒苦:以下行泻火。
煎服法: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
来 源:严氏
◎方 名:苍耳散(泻火之剂)
总 结:风热鼻渊
编 号:036
组 成: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
主 治:治鼻渊。
归 经: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
2.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
3.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
4.苍耳:?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
5.薄荷:泄肺?肝,清利头目。
6.?白:升阳通气。
7.茶清苦寒下行。
8.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
煎服法:为末,食前?茶汤调下二钱。
来 源:无择
◎方 名:二陈汤(除痰之剂)
总 结:湿痰
编 号:001
组 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主 治:治一切痰饮为病,欬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加 减:1.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朮、白朮。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查、麦芽、神曲。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气痰:加香附、枳壳。
9.?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
10.四肢痰:加竹沥。
归 经:此足太阳明药也。
方 义:1.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
2.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
3.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
4.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
变化方:1.六君子汤:本方加人参、白朮。治气虚有痰。
2.陈皮半夏汤:本方去茯苓、甘草。
3.桔梗半夏汤:上方加桔梗。
4.半夏茯苓汤:本方去陈皮、甘草。
5.小半夏加茯苓汤: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气呕恶。
6.茯苓半夏汤:本方加黄芩。治热痰。
7.二陈加栀连生姜汤: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
8.砂枳二陈汤:本方加砂仁、枳壳。行痰利气。
9.导痰汤:本方加?星、枳实。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汤所能除者,再加菖蒲,
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10.顺气导痰饮:导痰汤加木香、香附。治痰结胸满,喘欬上气。
11.本方加枳实、菔子、山查、神曲、栝蒌。治食积痰嗽发热。
12.加味二陈汤:本方加苍朮、枳壳、片子姜黄。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
麻木。
13.温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
14.三圣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曲糊丸,姜汤下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
。
15.橘皮汤:单用陈皮生姜。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
16.生姜半夏汤:单用半夏、姜汁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
无奈者。
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陈皮,姜汁丸。
煎服法:加姜煎。
来 源:局方
◎方 名:润下丸(除痰之剂)
总 结:膈痰
编 号:002
组 成:广陈皮、甘草
主 治:治膈中痰饮。
加 减:(1)湿胜加星、夏。
(2)火盛加芩、连。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而痰涸,气顺而痰行。
(2)食盐润下而软坚,润下则痰降,软坚则痰消。
(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经蜜炙能健脾调胃,脾胃健则痰自行
矣。
煎服法:(1)蒸饼糊丸。
(2)或将陈皮盐水煮烂,晒干,同甘草为末,名「二贤散」,姜汤下。
禁 忌:虚弱人慎用。
备 注:即二贤散
◎方 名:桂苓甘朮汤(除痰之剂)
总 结:痰饮
编 号:003
组 成: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主 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归 经:足太阴药。
方 义: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开经络,和营卫。
白朮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本草曰:
『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
」
来 源:金匮
◎方 名:清气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 结:热痰
编 号:004
组 成:半夏、橘红、茯苓、黄芩、栝蒌仁、枳实、胆星、苦杏仁
主 治:治热痰。
归 经:手足太阴药。
方 义:(1)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
(2)半夏、南星以燥湿气,瓜蒌、黄芩以平湿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
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
(3)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而为火,犹民之反而为贼,贼反则还
为良民,而复其业矣。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
。
煎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汤下。
◎方 名:顺气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剂)
总 结:食痰
编 号:005
组 成:半夏、胆星、杏仁、苏子、莱菔子、青皮、陈皮去白、香附、葛根、神曲、山
楂、麦芽
主 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
归 经:手足太阴药。
方 义:(1)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
(2)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气。
(3)痰由气滞,青皮、陈皮、香附,所以导滞。
(4)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楂、麦芽,所以化食。
(5)湿去食消,则痰不生。气顺则咳嗽止,痰滞既去,满闷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饼糊丸。
来 源:瑞竹堂
◎方 名:清肺饮(除痰之剂)
总 结:痰嗽
编 号:006
组 成:五味子、桔梗、橘红、茯苓、贝母、杏仁、甘草
主 治:治痰湿气逆而咳嗽。
加 减:(1)若春时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风、紫苏、炒芩。
(2)夏多火热,宜清降,加桑皮、麦冬、黄芩、知母、石膏。
(3)秋多湿热,宜清热利湿,加苍朮、桑皮、防风、栀、芩。
(4)冬多风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风。
(5)火嗽加清黛、栝蒌、海石。
(6)食积痰加香附、山楂、枳实。
(7)湿痰除贝母,加半夏、南星。 (8)燥谈痰加栝蒌、知母、天冬。
(9)午前嗽属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黄连。
(10)午后嗽属阴虚,宜滋阴降水,加芎、归、芍、地、知、柏、二冬、竹沥、
姜汁传送。
(11)黄昏嗽为火浮于肺,不可用凉药,宜五倍、五味、诃子、,敛而降之。
(12)劳嗽见血,多是肺受热邪,宜加归、芍、阿胶、天冬、知母、款冬、紫苑
之类。
(13)久嗽肺虚,加参、耆。如肺热,去人参,用沙参可也。
归 经:此手太阴之药,治肺之通剂。
方 义:(1)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
(2)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
(3)五味敛肺而宁嗽。
(4)茯苓除湿而理脾。
(5)橘红行气。
(6)甘草和中。
(7)桔梗清肺利膈,载药上浮,而又能开壅发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食远服。
◎方 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剂)
总 结:伤风欬嗽
编 号:007
组 成:旋覆花、前胡、细辛、荆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 治: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 减:(1)如满闷,加枳壳、桔梗。
(2)有热加柴胡、黄芩。
(3)头痛加川芎。
归 经:手太阴药。
方 义:(1)痰涎内结,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气。
(2)半夏燥痰而散逆。
(3)风热上壅,荆芥辛轻发汗而散风。
(4)甘草发散而和中。
(5)茯苓行水。
(6)细辛温经。
(7)盖痰必挟火而兼湿,故下气利湿而证自平。
(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泻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黄、赤芍,无赤茯、细辛。
煎服法:加姜、枣煎。
来 源:活人
◎方 名:百花膏(除痰之剂)
总 结:痰嗽
编 号:008
组 成:百合、款冬花
主 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
归 经:手太阴药。
方 义: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花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
变化方:加紫苑、百部、乌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龙眼大,食后临卧姜汤下。或噙化。
来 源:济生
◎方 名:三仙丹(除痰之剂)
总 结:气痰
编 号:009
组 成:半夏曲、南星曲、香附。
主 治:治中脘气滞,痰涎不利。
归 经:足阳明、手足太阴药。
方 义:(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
(2)香附以快三焦之气,使气行则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姜汤下。
来 源:百一方
◎方 名:半夏天麻白朮汤(除痰之剂)
总 结:痰厥头痛
编 号:010
组 成:半夏、天麻、人参、黄耆、苍朮、白朮、茯苓、泽泻、神曲、麦芽、陈皮、黄
蘗、干姜
主 治: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冷,谓之足
太阴痰厥头痛。
归 经:足太阴药。
方 义:(1)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
(2)头眩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3)二朮甘苦而温,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气。
(4)黄耆、人参甘温,可以泻火,亦可以补中。
(5)苓、泻泻热导水。
(6)陈皮调气升阳。
(7)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
(8)麦芽化结,助戊己运行。
(9)干姜辛热,以涤中寒。
(10)黄柏苦寒,酒洗,以疗少火在泉发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钱。
来 源:东垣
◎方 名:茯苓丸(除痰之剂)
总 结:停痰臂痛
编 号:011
组 成:茯苓、风化硝、枳壳、半夏曲
主 治: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茯苓渗水。
(2)化硝?监。
(3)枳壳行气。
(4)半夏燥湿。
(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汤下。
来 源:指迷
◎方 名:礞石滚痰丸(除痰之剂)
总 结:顽病怪病
编 号:015
组 成:青礞石、大黄、沉香、黄芩
主 治: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
归 经:手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
(2)大黄荡热去实,以开下行之路。
(3)沉香能升降诸气,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导诸药为使也。
(4)黄芩泻肺凉心,以平上僭之火。
变化方:(1)本方加玄明粉一两,朱砂为衣,治同。
(2)本方减大黄、黄芩各六两,加橘红、半夏各二两,甘草一两,竹沥、姜汁
为丸,名「竹沥达痰丸」,治同。力稍和缓。
(3)单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夺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调温服。治小
儿急慢惊风,痰涎壅盛,药不得下,命在须臾。
煎服法:上将礞石打碎,用朴硝一两,同入瓦罐,盐泥固济,晒干,火锻,石色如金为
度,研末和诸药水丸。量人虚实服之,姜汤送下。服后仰卧,令药在胸膈之间
,除逐上焦痰滞,不宜饮水行动。
禁 忌:然皆峻剂,非体实者不可轻投。
来 源:王隐君
◎方 名:牛黄丸(除痰之剂)
总 结:风?惊痰
编 号:016
组 成:牛黄、防风、天麻、殭蚕、蝉蜕、白附子、胆星、金蝎、麝香
主 治:治风痫迷闷,涎潮抽掣。
归 经:手少阴、足太阴、厥阴药。
方 义:牛黄清心,解热开窍利痰。天麻、防风、南星、全蝎辛散之味;殭蚕、蝉蜕清
化之品;白附头面之药;皆能搜肝风而散痰结。麝香通窍。水银劫痰。引以姜
、芥者,亦以逐风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枣肉和水银五分,细研,入药末为丸。荆芥姜汤下。
◎方 名:辰砂散(除痰之剂)
总 结:风痰癫痫
编 号:017
组 成:辰砂、枣仁、乳香
主 治: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
归 经:手少阴药。
方 义:(1)辰砂镇心泻心火。
(2)枣仁补肝胆而宁心。
(3)乳香入心散瘀血。
变化方:本方加人参一两,蜜丸,弹丸大,名「宁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汤下,治同
。
煎服法: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二日勿动,万一惊寤,不可复治。
来 源:灵苑
◎方 名:白金丸(除痰之剂)
总 结:痰血迷心
编 号:018
组 成:白矾、郁金。
主 治:治癫狂失心。
归 经:手少阴药。
方 义:白矾酸咸,能?顽痰。郁金苦辛,能去恶血。痰血去则心窍开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 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剂)
总 结:风痰
编 号:019
组 成:川乌、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 治:1.治风痰涌盛,呕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瘫痪,小儿惊风。
2.及痰盛泄泻。
归 经:足厥阴、太阴药。
方 义: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湿,故用:
(1)川乌、白附之辛热,以温经逐风。
(2)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湿散寒。浸而暴之者,杀其毒也。
煎服法:为末,绢袋盛之,水摆出粉,未尽,再摇再摆,以尽为度。贮磁盆,日暴夜露
,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糯米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姜汤下。瘫痪酒下。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方 名:星香散(除痰之剂)
总 结:风痰
编 号:020
组 成:胆星、木香
主 治: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归 经:足厥阴药。
方 义:(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
(2)佐以木香,取其行气以利痰也。
(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风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为末服。
◎方 名:常山饮(除痰之剂)
总 结:劫痰截疟
编 号:021
组 成:常山、乌梅、草果、贝母、槟榔、知母
主 治: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归 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 义:(1)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袪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能
消食行痰。
(2)阴阳不和则疟作。知母滋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草果辛热,能治太阴独
胜之寒。
(3)贝母清火散结,泻热除痰。乌梅酸敛濇收,生津退热。
(4)合为截疟之剂也。
又附方:(1)一方有良姜、甘草,无槟榔。
(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枣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时,面东空心温服。渣用酒浸
煎,待疟将发时,先服。
来 源:局方
◎方 名:截疟七宝饮(除痰之剂)
总 结:疟痰
编 号:022
组 成:草果、槟榔、陈皮、青皮、厚朴、常山、甘草
主 治:1.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
2.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
归 经:足少阴、太阴药。
方 义:(1)1.草果─能消太阴膏梁之痰。
2.槟榔─能下食积痰结。
3.陈皮─利气。
(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疟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熟,丝绵盖之,露一宿,于当发之早,面东温服。
来 源:易简
◎方 名:平胃散(消导之剂)
总 结:利湿散满
编 号:001
组 成:陈皮、厚朴、炙甘草、苍朮
主 治:1.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
2.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加 减:(1)伤食加神曲、麦芽,或枳实。
(2)湿胜加五苓。
(3)脾倦不思食加参、耆。
(4)伤寒头痛加葱豉,取微汁。
(5)痞闷加枳壳、木香。
(6)大便秘加大黄、芒硝。
(7)痰多加半夏。
(8)小便赤涩加苓、泻。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陈皮─辛温,利气而行痰。
(2)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
(3)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蜜炙为使。
(4)苍朮─辛烈,燥湿而强脾。
(5)泄中有补,务令湿土底于和平也。
变化方:(1)本方加藿香、半夏,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换金正气散」,治胃寒
腹痛呕吐,及瘴疫湿疟。 再加人参、茯苓、草果、生姜、乌梅,名「人参养
胃汤」,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夹食停痰,岚瘴瘟疫,或饮食伤脾,发为痎
疟。
(2)本方合二陈,加藿香,名「除湿汤」,治伤湿腹痛,身重,足?,大便溏
泻。
(3)本方加?本、枳壳、桔梗,名「和解散」,治四时伤寒头痛,烦燥自汗,
咳嗽吐利。
(4)本方一两,加桑白皮一两,名「对金饮子」,治脾胃受湿,腹胀身重,饮
食不进,肢酸肤肿。
(5)本方除苍朮,加木香、草蔻、干姜、茯苓,名「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
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6)本方加麦芽、炒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消,吞酸嗳臭。
煎服法:加姜、枣煎。
来 源:局方
◎方 名:枳朮丸(消导之剂)
总 结:健脾消食
编 号:002
组 成:白朮、枳实
主 治:消痞除痰,健脾进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李东垣曰:「白朮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湿热,利腰脐间血,过
于枳实克化之药一倍。枳实苦寒,泄胃中痞闷,化胃中所伤,是先补其虚,而
后化其伤,则不峻矣。荷叶中空色青,形仰象震,在人为少阳胆生化之根蒂也
;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胃气元气谷气,甲胆上升之气一
也;食药感此气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烧饭与白朮协力滋养谷气,补令胃厚
,不至再伤,其利广矣。」
变化方:(1)本方作汤,名「枳朮汤」,治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2)本方加半夏一两,名「半夏枳朮丸」,治脾湿停痰,及伤冷食。淋者加泽
泻一两。
(3)本方加橘皮一两,名「橘皮枳朮丸」,治饮食不消,气滞痞闷。
(4)本方加陈皮、半夏,名「橘半枳朮丸」,健脾消痞化痰。
(5)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朮丸」,治气滞痞满。再加砂仁,名「香砂
枳朮丸」,破滞气,消饮食,强脾胃。如加干姜五钱,名「木香干姜枳朮丸」
,兼治气寒。再加人参、陈皮,名「木香人参干姜枳朮丸」,开胃进食。
(6) 本方加神曲、麦芽各一两,名「曲蘗枳朮丸」,治内伤饮食或泄泻。
(7)本方加酒炒黄连、黄芩、大黄、炒神曲、橘红各一两,名「三黄枳朮丸」
,治伤肉食湿面辛热味厚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8)本方加茯苓五钱、干姜七钱,名「消饮丸」,治停饮胸满呕逆。
煎服法:为末,荷叶包陈米饭煨干为丸。
来 源:洁古
◎方 名:赤石脂禹余粮汤(收濇之剂)
总 结:止利
编 号:001
组 成:赤石脂、禹余粮
主 治:1.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中痞?,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2.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3.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归 经:手阳明药。
方 义:濇可去脱,重可达下。石脂、余粮之濇以止脱,重以固下,甘以益气。
煎服法:等分,杵碎煎。
来 源:仲景
◎方 名:桃花汤(收濇之剂)
总 结:少阴下利
编 号:002
组 成:赤石脂 干姜 粳米
主 治:治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归 经:足少阴药
方 义:李时珍曰:
(1)赤石脂之重濇,入下焦血分而固脱。
(2)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
(3)粳米之甘温,佐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
来 源:仲景
◎方 名:诃子散(收濇之剂)
总 结:泄泻脱肛
编 号:003
组 成:御米榖 诃子 干姜 橘红
主 治:治虚寒泄泻,米榖不化,肠鸣腹痛,脱肛及作脓血,日夜无度.
归 经:手足阳明药
方 义:(1)御米榖酸濇微寒,固肾濇肠。
(2)诃子酸濇苦温,收脱住泻。
(3)炮姜辛热,能逐冷补阳。
(4)陈皮辛温,能升阳调气,以固气脱,亦可收形脱也。
又附方:(1)河间诃子散:诃子 木香 甘草 黄连 为末,每服二钱,用白朮芍药汤调下.治
泻久腹痛渐已,泻下渐少,以此止之.如不止,加厚朴,竭其余邪.
煎服法:右末,空心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真人养脏汤(收濇之剂)
总 结:泻痢脱肛
编 号:004
组 成:罂粟壳 诃子 肉豆蔻 木香 肉桂 人参 白朮 当归 白芍 生甘草
主 治:1.治泻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
2.亦治下痢赤白,脐腹痛,日夜无度。
加 减:脏寒甚加附子
归 经:手足阳明药
方 义:脱肛由于虚寒,故用
(1)参,耆,甘草以补其虚。
(2)肉桂,肉蔻以袪其寒。
(3)木香以调其气。
(4)当归润以和血。
(5)芍药酸以收敛。
(6)诃子,罂壳则濇以止脱也。
又附方:又方:一方无当归. 附方:(1).丹溪脱肛方:人参,黄耆,当归,川芎,升麻.
煎服法:每服四钱。
来 源:谦甫
◎方 名:当归六黄汤(收濇之剂)
总 结:血汗
编 号:005
组 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连、黄芩、黄耆
主 治:治阴虚有火,盗汗发热。
归 经:手足少阴药
方 义:(1)盗汗由于阴虚,当归,二地所以滋阴。
(2)汗由火扰,黄芩,蘗,连所以泻火。
(3)汗由腠理不固,倍用黄耆,所以固表。
又附方:(1).扑汗法:白朮 ?本 川芎 米粉 为末,绢袋盛,周身扑之.治汗出不止.(2).
又方:龙骨 牡蛎 糯米等分,为末扑之.
◎方 名:牡蛎散(收濇之剂)
总 结:阳虚自汗
编 号:006
组 成:牡蛎、黄耆、麻黄根、浮小麦
主 治:治阳虚自汗。
归 经:此手太阴少阴药
方 义:陈来章:
(1)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汗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
(2)阳为阴之卫,阳气虚则卫不固,黄耆,麻黄根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
煎服法:煎服
◎方 名:柏子仁丸(收濇之剂)
总 结:阴虚盗汗
编 号:007
组 成:柏子仁、人参、白朮、大枣、半夏、五味子、牡蛎、麻黄根、麦麸
主 治:治阴虚盗汗。
归 经:此手足太阴少阴药
方 义:陈来章:心血虚则睡而汗出。
(1)柏子仁之甘辛平,养心宁神为君。
(2)牡蛎,麦麸之咸凉,静躁收脱为臣。
(3)五味酸敛濇收,半夏和胃燥湿为佐。
(4)麻黄根专走肌表,引人参,白朮以固卫气为使。
煎服法:枣肉丸,米敛下五十丸,日三服.
◎方 名:茯菟丹(收濇之剂)
总 结:遗精白浊
编 号:008
组 成:茯苓、菟丝子、五味子、石莲肉、山药
主 治:治遗精白浊,及强中消渴。
归 经:此手足少阴药
方 义:(1)菟丝辛甘和平,强阴益阳,能治精寒遗泄
(2)五味滋肾生精。石莲清心止浊。山药健脾利湿。皆涩精固气之品也。
(3)茯苓能通心气于肾,利小便而不走气,取其淡渗于补正中能泄肾邪也。
煎服法:将菟丝用酒浸,浸过余酒煮山药糊为丸.盐汤下.漏精,盐汤下.赤浊,灯心汤下.
白浊,茯苓汤下.消渴,米饮下.
来 源:局方
◎方 名:治浊固本丸(收濇之剂)
总 结:赤白浊
编 号:009
组 成:莲须、黄连、黄柏、益智仁、缩砂仁、半夏、白茯苓、猪苓、甘草
主 治:治胃中湿热,渗入膀胱,下浊不止。
归 经:此足少阴太阳太阴药
方 义:(1)精浊多由湿热与痰:黄连泻心火,黄蘗泻肾火,所以清热。二苓所以利湿。半
夏所以除痰。
(2)湿热多由于郁滞:砂仁,益智辛温利气,又能固肾强脾,既以散留滞之气,且少
济连,蘗之寒。
(3)甘草利中而补土。
(4)惟莲须之濇,则所以固其脱也。
◎方 名:水陆二仙丹(收濇之剂)
总 结:滑浊
编 号:010
组 成:金樱膏 芡实
主 治:治遗精白浊。
归 经:此足少阴药
方 义:金樱,芡实,甘能益精,润能滋阴,濇能止脱.
炮 制:金樱膏 取半黄者 芡实
煎服法:和丸,盐酒下.
命 名:一生于水,一生于山,故名水陆二仙丹.
◎方 名:金锁固精丸(收濇之剂)
总 结:滑精
编 号:011
组 成:沙菀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子
主 治:治精滑不禁。
归 经:此足少阴药
方 义:(1)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牡蛎清热补水,芡实固肾补脾。
(2)合之莲须,龙骨,皆濇精秘气之品,以止滑脱也。
煎服法:莲子粉糊丸,盐汤下.
◎方 名:人参樗皮散(收濇之剂)
总 结:藏毒久痢
编 号:012
组 成:人参 樗根白皮
主 治:治脏毒挟热下血,久痢脓血不止。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
方 义:(1)人参之甘以补其气,
(2)樗皮之苦以燥其湿,寒以解其热,濇以收其脱。使虚者补而陷者升,亦劫剂也
。
煎服法:等分为末,米饮或酒调下.
禁 忌:初起勿用
◎方 名:桑螵蛸散(收濇之剂)
总 结:便数
编 号:013
组 成:桑螵蛸、龙骨、龟板、当归、人参、石菖蒲、茯神、远志
主 治:1.治小便数而欠。
2.能安神魂,补心气,疗健忘。
归 经:此足少阴手足太阴药
方 义:(1)虚则便数,故以螵蛸,龙骨固之。
(2)热则便欠,故以当归,龟板滋之。
(3)人参补心气;菖蒲开心窍;茯苓能通心气于肾;远志能通肾气于气;并能清心
解热。
心者小肠之合也,心补则小肠不虚,心清则小肠不热也。
煎服法:等分为末,临卧服二钱,人参汤下.
来 源:寇氏
◎方 名:乌梅丸(杀虫之剂)
总 结:蚘厥
编 号:001
组 成:乌梅 细辛 桂枝 人参 附子 黄蘗 黄连 干姜 川椒 当归
主 治:1.治伤寒厥阴证,寒厥吐蚘。
2.亦治胃腑发欬,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3.亦主久痢。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
方 义:(1)蚘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伏之。
(2)蚘得苦则安,故以连,蘗之苦安之。
(3)蚘因寒而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而以细辛,当归润其肝肾。
(4)人参用以助脾。乌梅兼以敛肺。
煎服法: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药蜜丸.
来 源:仲景
◎方 名:集效丸(杀虫之剂)
总 结:虫痛
编 号:002
组 成:大黄 鹤虱 槟榔 诃子皮 芜荑 木香 干姜 附子
主 治:治虫啮腹痛,作止有时,或耕起来往.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
方 义:虫喜温恶酸而畏苦,故用姜,附之热以温之;鸟梅,诃皮之酸以伏之;大黄,槟榔,
芜荑,鹤虱之苦以杀之;木香辛温,以顺其气也。
煎服法:蜜丸,食前乌梅汤下.妇人醋汤下.
来 源:三因
◎方 名:雄槟丸(杀虫之剂)
总 结:虫痛
编 号:003
组 成:雄黄 槟榔 白矾
主 治:治腹痛胃痛,干痛有时。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
方 义:雄黄之辛毒,槟榔之苦降,白矾之酸濇,皆杀虫之品也,故合用以治之.
煎服法:等分,饭丸,每五分,食远服.
◎方 名:化虫丸(杀虫之剂)
总 结:肠胃诸虫
编 号:004
组 成:鹤虱 胡粉 苦楝根 槟榔 芜荑 使君子 枯矾
主 治:治肠胃诸虫为患。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
方 义:数药皆杀虫之品也,单用尚可治之,类萃为丸,而虫焉有不死者乎?
煎服法:为末,酒煮面糊作丸.量人大小服之一岁儿可五分.
◎方 名:使君子丸(杀虫之剂)
总 结:虫积
编 号:005
组 成:使君子 南星 槟榔
主 治:治蛊胀腹痛,及食劳发黄,喜食茶米炭土等物。
归 经:此手足阳明药
方 义:使君子之甘,南星之毒,槟榔之苦,皆能杀虫.炒以诸物,因其所嗜.引以砂糖,诱
之以甘也.
煎服法:右药合炒.如喜食生米,用麦芽一斤炒.喜食茶叶,用茶叶炒.喜食炭土,用炭土炒
.取药为末蜜丸,每晨砂糖水下.
◎方 名:獭肝丸(杀虫之剂)
总 结:传尸劳虫
编 号:006
组 成:獭肝
主 治:治鬼疰传尸劳瘵。
归 经:此三阴药
方 义:吴鹤皋曰:獭肝治鬼疰,此何以故?凡物恶人而僻处,昼伏而夜出者,皆阴类也,故
假之以治阴疾。独用其肝者,肝为厥阴,藏魂之脏也。
煎服法:阴干为末,水服三钱,日三次.
来 源:肘后
◎方 名:消渴杀虫方(杀虫之剂)
总 结:消渴有虫
编 号:007
组 成:苦楝根
主 治:治消渴有虫。
归 经:此阳明药
方 义:消渴一证,有虫耗其精液而成者,盖饮醇食炙,积成胃热,湿热生虫,理固有之.临
病宜谛审也.
煎服法:治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许,煎,空心服.虽困顿,不妨取下虫三四条,类蚘
而色红,其渴乃止.
来 源:夷坚志
◎方 名:滋阴地黄丸(明目之剂)
总 结:滋阴升阳
编 号:001
组 成:熟地黄 生地黄 柴胡 黄芩 当归 天门冬 地骨皮 五味子 黄连 人参 甘草 枳
壳
主 治:治血弱气虚,不能养心,心火旺盛,肝木自实,瞳子散大,视物不清。
归 经:此手足少阴药足厥阴少阳药
方 义:(1)熟地,当归养血。
(2)生地,地骨凉血。
(3)黄芩泻肺火。
(4)黄连泻肝火。
(5)天冬清肺而滋肾。
(6)柴胡散肝而升阳。
(7)五味收耗而敛散。
(8)人参,甘草以益气补中。
(9)枳壳以利气行滞也。
煎服法:蜜丸,茶清下,日二服.
禁 忌:忌食辛热之物助火,寒冷之物损胃,使药不上行.
备 注:一名熟地黄丸
来 源:东垣
◎方 名:加减驻景丸(明目之剂)
总 结:补肝肾
编 号:002
组 成:枸杞子 五味子 车前子 楮实 川椒 熟地黄 当归 菟丝子
主 治:治肝肾气虚,两目昏暗。
加 减:本方除当归,五味,楮实,川椒,名驻景丸,治同.
归 经:此足少阴厥阴药
方 义:(1)熟地,枸杞补肝滋肾。
(2)菟丝,楮实益精强阴。
(3)五味敛耗散而助金水。
(4)当归和气血而益肝脾。
(5)川椒补火,以逐下焦虚寒。
(6)车前利水而泻肝肾邪热也。
煎服法:蜜丸,酒下。
来 源:易简
◎方 名:定志丸(明目之剂)
总 结:不能远视
编 号:003
组 成:远志、石菖蒲、人参、茯苓
主 治:1.治目不能远视,而能近视者。
2.常服益心强志,能疗健忘。
归 经:此手少阴药
方 义:(1)人参补心气。
(2)菖蒲开心窍。
(3)茯苓能交心气于肾。
(4)远志能通肾气于心。
(5)朱砂色赤,清肝镇心。
(6)心属离火,火旺则光能及远也。
又附方:张子和方无菖蒲,加茯神,柏子仁,酸枣仁,亦名定志丸,酒糊丸,姜汤下.定魂定
惊.
煎服法:蜜丸,朱砂为衣.
来 源:局方
◎方 名:地芝丸(明目之剂)
总 结:不能近视
编 号:004
组 成:生地黄 天冬 枳壳 甘菊花
主 治:治目能远视,不能近视。
归 经:此足少阴药
方 义:(1)生地凉血生血。
(2)天冬润肺滋肾。
(3)枳壳宽肠去滞。
(4)甘菊降火除风。
煎服法:蜜丸,茶清或酒下.
来 源:东垣
◎方 名:人参益胃汤(明目之剂)
总 结:内障
编 号:005
组 成:黄耆 人参 甘草 白芍药 黄蘗 蔓荆子
主 治: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目病。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药
方 义:(1)参、耆、甘草大补中气,以强脾胃。
(2)蔓荆升清阳而通九窍。
(3)白芍入厥阴而和荣血。
(4)黄蘗除湿热,而滋肾水。
使精气足而清阳升,则脏腑和而障翳退矣。
变化方:本方加升麻、葛根、--名益气聪明汤
煎服法:每四钱,日二服.
◎方 名:消风养血汤(明目之剂)
总 结:阳证赤肿
编 号:006
组 成:荆芥 蔓荆子 菊花 白芷 麻黄 防风 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 白芍 草决明 石决
明 甘草
主 治:治目赤肿痛。
归 经:此足太阳药厥阴药
方 义:(1)荆芥,防风,麻黄,白芷,甘菊,蔓荆,轻浮上升,并能消风散热
(2)桃仁,红花,川芎,归,芍,辛散酸收,并能养血去瘀。
(3)两决明皆除肝经风热,专治目疾。
(4)瘀去血活则肿消,风散热除则痛止。又目为肝窍,搜风养血,皆以和肝。
(5)加甘草者,亦以缓肝而止痛也。
◎方 名:洗肝散(明目之剂)
总 结:风毒赤肿
编 号:007
组 成:薄荷、羌活、防风、当归、川芎、大黄、栀子、炙甘草
主 治:治风毒上攻,暴作赤肿,目痛难开,隐濇眵泪。
归 经:此足厥阴阳明药
方 义:肝属木而主目,木喜条达,
(1)风热郁于内,故用薄荷,羌,防,以升之散之。
(2)肝藏血,故用当归,川芎以和之养之。
(3)大黄泻胃火而通燥结。
(4)栀子降心火而利小便。
(5)甘草缓肝气而和中州。
煎服法:等分为末,每服二钱.
来 源:局方
◎方 名:补肝散(明目之剂)
总 结:肝虚目痛
编 号:008
组 成:夏枯草 香附
主 治:1.治肝虚目痛,筋脉疼痛,冷泪不止,羞明怕日。
2.及夜则痛甚,点苦寒之药反剧。
归 经:此足厥阴药
方 义:(1)夏苦草遇夏至阴生则枯,盖禀纯阳之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夜痛及用苦
寒药反甚者,夜与寒皆阴也,夏枯草能治之者,阳胜阴也。
(2)香附行气散肝,和中解郁,推陈致新,故用以为佐。
又附方:丹溪方:夏枯草,香附各二两,加甘草五钱.
煎服法:每服五钱,腊茶下.
来 源:局方
◎方 名:拨云退翳丸(明目之剂)
总 结:风热障翳
编 号:009
组 成:当归 川芎 地骨皮 白蒺藜 密蒙花 甘菊花 羌活 荆芥 木贼 天花粉 蔓荆子薄
荷 枳实 甘草 川椒 黄连 蛇蜕 蝉蜕
主 治:治风热障翳。
归 经:此足太阳厥阴药
方 义:(1)羌活,荆芥,蔓荆,薄荷,以升阳散风。
(2)当归,川芎,以和肝养血。
(3)黄连,地骨,花粉,清火热。
(4)枳实破滞气。
(5)川椒温下焦。
(6)木贼,蛇蜕,蝉蜕,以退翳。
(7)密蒙,蒺藜,甘菊,目家专药,以润肝补肾,泻火清金。
(8)炙草补中以和诸药也。
煎服法:蜜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日三.翳者米泔下.睛暗当归汤下.内障木香汤下.
来 源:刘昌世
◎方 名:石膏羌活散(明目之剂)
总 结:一切目疾
编 号:010
组 成:羌活 荆芥 白芷 ?本 细辛 川芎 苍朮 甘菊 密蒙花 菜子 麻子 木贼 黄芩石
膏 甘草
主 治:治久患双目不明,远年近日,内外气障风昏,拳毛倒睫,一切目疾。
归 经:此足太阳阳明厥阴药
方 义:原文曰:
(1)羌活治脑热头风。
(2)?本治正偏头痛。
(3)白芷清头目。
(4)川芎疗头风。
(5)荆芥治目中生疮。
(6)密蒙治羞明怕日。
(7)苍朮明目暖水脏。
(8)木贼退障翳。
(9)麻子起拳毛。
(10)细辛、菜子起倒睫。
(11)黄芩,石膏洗心退热。
(12)甘菊降火除风。
(13)甘草调和诸药。
煎服法: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食后临卧蜜水调下.或茶清,米泔亦得.
来 源:宣明
◎方 名:托里散(痈疡之剂)
总 结:托里内消
编 号:004
组 成:金银花、赤芍、当归、大黄、朴硝、黄芩、牡蛎、连翘、花粉、皂角刺
主 治: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弦洪实数,肿甚欲作脓者。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胃肝)。
方 义:(1)金银花:清热解毒,疮痈主药。
(2)当归、赤芍:调荣血。
(3)大黄、芒硝:荡胃热。
(4)黄芩:泻清火。
(5)牡蛎:?坚痰。
(6)连翘、花粉:散结排脓。
(7)角刺:锋锐。直达病所而溃散之也。
煎服法:每五钱,半酒半水煎。
◎方 名:救苦胜灵丹方(痈疡之剂)
总 结:少阳阳明经毒
编 号:005
组 成:黄耆 连翘 漏芦 升麻 葛根 丹皮 当归 生地 熟地 白芍药 防风 羌活 独活柴
胡 鼠粘子 人参 甘草 肉桂 黄连 黄蘗 昆布 三棱 莪? 益智 麦芽 神曲 厚
朴
主 治:治瘰?马刀挟瘿,从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阳经分;其瘰?
在颈下或至颊车,乃足阳明经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将三证合而治之。
加 减:(1)如气不顺,加陈皮、木香。
(2)大便不通,加酒制大黄。
(3)血燥,加桃仁、大黄。
(4)风燥加麻仁、大黄、秦艽、皂角子。
归 经:此足阳明手足少阳药也(胃?三焦)。
方 义:解照东垣注各药下。东垣立此法,以听用者之进退,倘能随证加减,实能统治诸
疡,亦喜惠后人无穷之心也。
煎服法:蒸饼为丸,每服三钱。
备 注:一名救苦化坚汤
来 源:东垣
◎方 名:散肿溃坚汤(痈疡之剂)
总 结:消坚散肿
编 号:006
组 成:柴胡、连翘、升麻、葛根、炙甘草、天花粉、桔梗、当归尾、芍药、昆布、三
棱、广?、黄芩、黄连、黄柏、知母、龙胆草
主 治:治同前证。(治瘰?马刀挟瘿,从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阳
经分;其瘰?在颈下或至颊车,乃足阳明经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将三证合而
治之。)
归 经:此手足少阳足阳明药也(三焦?胃)。
方 义:(1)柴胡、连翘:清热散结。
(2)升麻、葛根:解毒升阳。
(3)花粉、桔梗:清肺排脓。
(4)归尾、芍药:润肝活血。
(5)甘草:和中化毒。
(6)昆布:散痰溃坚。
(7)三棱、莪?:破血行气。
(8)黄芩、蘗、连、龙胆、知母:大泻三焦之火。
(9)而桔梗又能载诸药而上行也。
煎服法:每服六、七钱。洗浸半日,煎。食后热服,服后仰卧,取药在上膈。另将半料蜜
丸,留药汤吞之。量虚实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飞龙夺命丹(痈疡之剂)
总 结:以毒攻毒
编 号:007
组 成:巴豆、?砂、天南星、黄丹、雄黄、斑蝥、信石、麝香、乳香
主 治:治一切疔肿痈疽,恶疮初发,或发而黑陷,毒气内攻者。
归 经:此十二经通行之药也。
方 义:毒气内攻,疮疡黑陷,非平剂所能胜。
(1)巴豆、?砂:大毒大热,能祛寒化积。
(2)南星、雄黄、黄丹:味辛性燥,能杀毒破痰。
(3)斑蝥、蟾酥:辛寒至毒,能拔疔肿,下恶物。
(4)信石:燥烈劫痰。
(5)麝香:香窜通窍。
(6)乳香:能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
(7)引之以酒,使行经络,无毒不泻也。
此乃厉剂。所谓:「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类是也。
煎服法:为末,蟾酥和为丸,如麦米大。每服十丸,或十四、五丸,量人虚实,好酒送下。
疮在上者,食后服。疮在下者,食前服。
禁 忌:忌油腻、鱼肉、荤辛之物。
◎方 名:雄黄解毒丸(痈疡之剂)
总 结:缠喉风痹
编 号:008
组 成:雄黄、巴豆、郁金
主 治:治缠喉急痹。
归 经:此手足少阴少阳药也。
方 义:吴鹤皋:「缠喉急痹,缓治则死。雄黄能破结气。郁金能散恶血。巴豆能下稠涎
。丹溪生平不用厉剂,此盖不得已而用者乎。」
煎服法:醋糊为丸,每服五分,津咽下。
来 源:丹溪
◎方 名:皂角丸(痈疡之剂)
编 号:009
组 成:皂角
主 治:治肺痈欬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眠。
归 经:此手太阴药也(肺)
方 义:喻喜言曰:「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里之,温之清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
,令服此丸,庶几无坚不入,聿成洗荡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
变化方:(1)千金方用桂枝汤,去芍药,加皂角,名桂枝去芍药加皂角汤,治肺痿吐沫。
(2)本方加蛤粉等分为末,名皂蛤丸,治妇人风邪客于乳房,而成乳痈。每服二钱
,酒下。
煎服法: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来 源:金匮
◎方 名:托里十补散(痈疡之剂)
总 结:解表托里
编 号:010
组 成:川芎、人参、白芷、桔梗、黄耆、甘草、防风、当归、厚朴、桂心
主 治:治痈疮初发,或已发,邪高痛下,疮盛形羸,脉无力者。
归 经:此手足太阴足厥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参、耆补气。芎、归活血。甘草解毒。桂枝、白芷、桔梗排脓。厚朴泻实
满。防风散风邪。
(2)为表里气血之药,共成助阳内托之功也。
变化方:本方加芍药、连翘、木香、乳香、没药,亦名托里散,治发背疔疮。
煎服法:每服二钱,加至六钱,热酒调下。
备 注:即外科精要「十宣散」
来 源:局方
◎方 名:托里黄耆汤(痈疡之剂)
总 结:溃后补虚
编 号:011
组 成:黄耆、茯苓、人参、桂心、当归、麦冬、五味子、远志
主 治:治诸疮溃后,脓多内虚。
归 经: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人参、黄耆:补气固?。
(2)当归、桂心:活血生肌。
(3)茯苓:渗湿健脾。
(4)麦冬:清热补肺。
(5)远志:辛散,专理痈疽。
(6)五味:酸温,善收肿大。
丹溪曰:「痈疽溃后,补气血,理脾胃,实为切要。否则数月半年之后,虚证仍见
,转成他病也。」
煎服法:等分,每服五钱,食远服。
来 源:总录
◎方 名:托里温中汤(痈疡之剂)
总 结:疮疡内陷
编 号:012
组 成:丁香、羌活、益智仁、附子、干姜、陈皮、沉香、炙甘草、茴香、木香
主 治:1.治疮疡为寒,变而内陷,脓出清稀,皮肤凉。
2.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溏。
3.食则呕逆,气短呃逆,不得安卧,时发昏愦。
归 经:此足阳明三阴药也。
方 义:?生宝鉴曰:『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
(1)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外发阳气,自里之表,为君。
(2)羌活:味苦辛温,透关节。
(3)炙甘草: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脉。
(4)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益智、沈香、丁香,大热以散寒邪,为佐。
(5)疮气内攻,聚而为满,木香、茴香、陈皮,辛苦温,治痞散满,为使。』
煎服法:加生姜五片煎。
来 源:孙彦
◎方 名:止痛当归汤(痈疡之剂)
总 结:止痛
编 号:013
组 成:当归、生地黄、黄耆、人参、炙甘草、官桂、芍药
主 治:治脑疽背疽,穿溃疼痛。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方 义:(1)当归、生地:活血凉血。
(2)人参、黄耆:益气补中。
(3)官桂:解毒化脓。
(4)芍药:和脾,酸以敛之。
(5)甘草:扶胃,甘以缓之。则痛自减矣。
来 源:总录
◎方 名:生肌散(痈疡之剂)
总 结:敛疮长肉
编 号:014
组 成:寒水石、滑石、密陀僧、海螵蛸、定粉、枯矾、龙骨、干胭脂
主 治:敛疮长肉。
归 经:此阳明药也。
方 义:疮口不敛,盖因脓水散溢而溃烂也。
(1)石膏、滑石:解肌热。
(2)螵蛸、陀僧、定粉:收湿燥脓。
(3)龙骨、枯矾:善收濇。
(4)胭脂活血解毒。
故能敛疮而生肉也。
又附方:(1)槟榔、枯矾、陀僧、黄丹、血竭、轻粉、亦名生肌散。
(2)张子和方:黄连、密陀僧、胭脂、菉豆粉、雄黄、轻粉亦名生肌散,治同。
煎服法:共为细末,掺疮口上。
◎方 名:灸法(痈疡之剂)
编 号:015
主 治:治一切痈疽恶疮。
煎服法:(1)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肿焮痛,以湿纸覆其上,先干处即痈头也。
(2)取独头大蒜切片,安于头上,用艾灸之,三壮换一蒜片。
(3)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
(4)若有十数头者,即用蒜研作饼,铺头上,聚艾于头上烧之。
(5)若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安于头上,着艾灸十四壮,或
四十九壮,使毒气外出则易愈。
◎方 名:芙蓉外敷法(痈疡之剂)
编 号:016
主 治:一切痈疽肿毒。
加 减:或加赤小豆末,或苍耳烧存性为末加入亦妙。
煎服法:(1)用芙蓉花或叶或根皮捣烂,或干研末,蜜调磨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
(2)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出;已溃者则易敛。
备 注:别名:疡医秘之,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者。
◎方 名:表实六合汤(经产之剂)
总 结:妊娠伤寒
编 号:001
组 成:四物汤(当归、地黄、芍药、川芎)、麻黄、细辛
主 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
归 经:此足太阳药也。
方 义:(1)凡妇人伤寒六经治例皆同。有怀妊者,则以安胎为主。药中有犯胎者,则不
可用也。
(2)海藏皆四物为君,养血安胎,余同伤寒例分证而治。
(3)麻黄、细辛,发汗解表,故加用之,治表实无汗者。
变化方:(1)四物四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名表虚六合汤,治妊娠伤寒,表虚自汗,身
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
(2)四物四两,加防风、苍朮各七钱,名风湿六合汤,治妊娠伤寒,中风湿气,肢节
烦痛,头痛,身热,脉浮。
(3)四物四两,加升麻、连翘各七钱,名升麻六合汤,治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
,湿毒发斑如锦纹者。
(4)四物四两,加柴胡、黄芩各七钱,名柴胡六合汤,治妊娠伤寒,胸?满痛而脉
弦,少阳经证。
(5)四物四两,加大黄五钱,桃仁十枚,麸炒,名大黄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大便秘
,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太阳阳明本病也,急下之。
(6)四物四两,加人参、五味各五钱,名人参六合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欬嗽不
止。
(7)四物四两,加厚朴、枳实、麸炒各五钱,名朴实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后,虚痞
脤满,阳明本虚者。
(8)四物四两,加栀子、黄芩各五钱,名栀子六合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
。
(9)四物四两,加石膏、知母各五钱,名石膏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大渴而烦,脉长
而大。
(10)四物四两,加茯苓、泽泻各五钱,名茯苓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
阳本病。
(11)四物四两,加阿胶、艾叶各五钱,名胶艾四物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
止,损动胎气者。
(12)四物四两,加附子、肉桂各五钱,名附子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
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迟者,少阴病也。
(13)四物四两,加生地、大黄和五钱,名四物大黄汤,治妊娠伤寒畜血证。
来 源:海藏
◎方 名:胶艾汤(经产之剂)
总 结:半产漏下
编 号:002
组 成:阿胶、芎藭、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主 治:1.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
2.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
3.亦治损伤冲任,月水过多,淋沥不断。
加 减:(1)严氏治胎动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耆。
(2)千金翼治从高坠下,损伤五脏吐血,及金疮经肉绝者,加干姜。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养其血。
(2)阿胶:以益其阴。
(3)艾叶:以补其阳。
(4)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干姜三两。
(2)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内阿胶烊化,服。
来 源:金匮
◎方 名:钩藤汤(经产之剂)
总 结:瘛瘲胎动
编 号:003
组 成:钩藤钩、桔梗、茯神、人参、当归、桑寄生
主 治:瘛瘲胎动不安。
加 减:(1)风热加黄芩、栀子、柴胡、白朮。
(2)风痰加半夏、南星、竹沥。
(3)风胜加全蝎、殭蚕。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钩藤之甘寒以除心热,而散肝风。
(2)柴胡、桔梗之辛凉,黄芩、栀子之苦寒,以平阳厥阴之风热,风热去则瘛瘲止
矣。
(3)人参、茯神以益气而宁神。
(4)当归、寄生以养血而安胎也。
来 源:良方
◎方 名:羚羊角散(经产之剂)
总 结:子?
编 号:004
组 成:羚羊角、防风、独活、茯神、枣仁、芎藭、当归、杏仁、木香、甘草、薏仁
主 治:治妊娠中风,涎潮忽仆,目吊口噤,角弓反张,名子?。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羚角之辛凉,以平肝火。
(2)防风、独活之辛温,以散肝邪。
(3)茯神、酸枣以宁神。
(4)当归、川芎以活血。
(5)杏仁、木香以利气。
(6)薏仁、甘草以调脾也。
又附方:一方有五加皮。
煎服法:加姜煎。
来 源:本事方
◎方 名:紫苏饮(经产之剂)
总 结:子悬
编 号:005
组 成:芎藭、当归、芍药、苏叶、陈皮、大腹皮、人参、甘草
主 治:治胎气不和,凑上胸腹,腹满头痛,心腹腰?痛,名子悬。
加 减: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归 经:此手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陈来章曰:「芎、归、芍药以和其血,苏、橘、大腹以顺其气,气顺血和则胎安
矣。既利其气,复以人参、甘草养其气者,顺则顺其邪逆之气,养则养其?和之
气也。」
煎服法:加姜煎,空心服。
来 源:严氏
◎方 名:托里散(痈疡之剂)
总 结:托里内消
编 号:004
组 成:金银花、赤芍、当归、大黄、朴硝、黄芩、牡蛎、连翘、花粉、皂角刺
主 治: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弦洪实数,肿甚欲作脓者。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胃肝)。
方 义:(1)金银花:清热解毒,疮痈主药。
(2)当归、赤芍:调荣血。
(3)大黄、芒硝:荡胃热。
(4)黄芩:泻清火。
(5)牡蛎:?坚痰。
(6)连翘、花粉:散结排脓。
(7)角刺:锋锐。直达病所而溃散之也。
煎服法:每五钱,半酒半水煎。
◎方 名:救苦胜灵丹方(痈疡之剂)
总 结:少阳阳明经毒
编 号:005
组 成:黄耆 连翘 漏芦 升麻 葛根 丹皮 当归 生地 熟地 白芍药 防风 羌活 独活柴
胡 鼠粘子 人参 甘草 肉桂 黄连 黄蘗 昆布 三棱 莪? 益智 麦芽 神曲 厚
朴
主 治:治瘰?马刀挟瘿,从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阳经分;其瘰?
在颈下或至颊车,乃足阳明经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将三证合而治之。
加 减:(1)如气不顺,加陈皮、木香。
(2)大便不通,加酒制大黄。
(3)血燥,加桃仁、大黄。
(4)风燥加麻仁、大黄、秦艽、皂角子。
归 经:此足阳明手足少阳药也(胃?三焦)。
方 义:解照东垣注各药下。东垣立此法,以听用者之进退,倘能随证加减,实能统治诸
疡,亦喜惠后人无穷之心也。
煎服法:蒸饼为丸,每服三钱。
备 注:一名救苦化坚汤
来 源:东垣
◎方 名:散肿溃坚汤(痈疡之剂)
总 结:消坚散肿
编 号:006
组 成:柴胡、连翘、升麻、葛根、炙甘草、天花粉、桔梗、当归尾、芍药、昆布、三
棱、广?、黄芩、黄连、黄柏、知母、龙胆草
主 治:治同前证。(治瘰?马刀挟瘿,从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阳
经分;其瘰?在颈下或至颊车,乃足阳明经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将三证合而
治之。)
归 经:此手足少阳足阳明药也(三焦?胃)。
方 义:(1)柴胡、连翘:清热散结。
(2)升麻、葛根:解毒升阳。
(3)花粉、桔梗:清肺排脓。
(4)归尾、芍药:润肝活血。
(5)甘草:和中化毒。
(6)昆布:散痰溃坚。
(7)三棱、莪?:破血行气。
(8)黄芩、蘗、连、龙胆、知母:大泻三焦之火。
(9)而桔梗又能载诸药而上行也。
煎服法:每服六、七钱。洗浸半日,煎。食后热服,服后仰卧,取药在上膈。另将半料蜜
丸,留药汤吞之。量虚实服。
来 源:东垣
◎方 名:飞龙夺命丹(痈疡之剂)
总 结:以毒攻毒
编 号:007
组 成:巴豆、?砂、天南星、黄丹、雄黄、斑蝥、信石、麝香、乳香
主 治:治一切疔肿痈疽,恶疮初发,或发而黑陷,毒气内攻者。
归 经:此十二经通行之药也。
方 义:毒气内攻,疮疡黑陷,非平剂所能胜。
(1)巴豆、?砂:大毒大热,能祛寒化积。
(2)南星、雄黄、黄丹:味辛性燥,能杀毒破痰。
(3)斑蝥、蟾酥:辛寒至毒,能拔疔肿,下恶物。
(4)信石:燥烈劫痰。
(5)麝香:香窜通窍。
(6)乳香:能使毒气外出,不致内攻。
(7)引之以酒,使行经络,无毒不泻也。
此乃厉剂。所谓:「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类是也。
煎服法:为末,蟾酥和为丸,如麦米大。每服十丸,或十四、五丸,量人虚实,好酒送下。
疮在上者,食后服。疮在下者,食前服。
禁 忌:忌油腻、鱼肉、荤辛之物。
◎方 名:雄黄解毒丸(痈疡之剂)
总 结:缠喉风痹
编 号:008
组 成:雄黄、巴豆、郁金
主 治:治缠喉急痹。
归 经:此手足少阴少阳药也。
方 义:吴鹤皋:「缠喉急痹,缓治则死。雄黄能破结气。郁金能散恶血。巴豆能下稠涎
。丹溪生平不用厉剂,此盖不得已而用者乎。」
煎服法:醋糊为丸,每服五分,津咽下。
来 源:丹溪
◎方 名:皂角丸(痈疡之剂)
编 号:009
组 成:皂角
主 治:治肺痈欬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眠。
归 经:此手太阴药也(肺)
方 义:喻喜言曰:「火热之毒,结聚于肺,表之里之,温之清之,曾不少应,坚而不可攻者
,令服此丸,庶几无坚不入,聿成洗荡之功,不可以药之微贱而少之也。」
变化方:(1)千金方用桂枝汤,去芍药,加皂角,名桂枝去芍药加皂角汤,治肺痿吐沫。
(2)本方加蛤粉等分为末,名皂蛤丸,治妇人风邪客于乳房,而成乳痈。每服二钱
,酒下。
煎服法: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来 源:金匮
◎方 名:托里十补散(痈疡之剂)
总 结:解表托里
编 号:010
组 成:川芎、人参、白芷、桔梗、黄耆、甘草、防风、当归、厚朴、桂心
主 治:治痈疮初发,或已发,邪高痛下,疮盛形羸,脉无力者。
归 经:此手足太阴足厥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参、耆补气。芎、归活血。甘草解毒。桂枝、白芷、桔梗排脓。厚朴泻实
满。防风散风邪。
(2)为表里气血之药,共成助阳内托之功也。
变化方:本方加芍药、连翘、木香、乳香、没药,亦名托里散,治发背疔疮。
煎服法:每服二钱,加至六钱,热酒调下。
备 注:即外科精要「十宣散」
来 源:局方
◎方 名:托里黄耆汤(痈疡之剂)
总 结:溃后补虚
编 号:011
组 成:黄耆、茯苓、人参、桂心、当归、麦冬、五味子、远志
主 治:治诸疮溃后,脓多内虚。
归 经: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人参、黄耆:补气固?。
(2)当归、桂心:活血生肌。
(3)茯苓:渗湿健脾。
(4)麦冬:清热补肺。
(5)远志:辛散,专理痈疽。
(6)五味:酸温,善收肿大。
丹溪曰:「痈疽溃后,补气血,理脾胃,实为切要。否则数月半年之后,虚证仍见
,转成他病也。」
煎服法:等分,每服五钱,食远服。
来 源:总录
◎方 名:托里温中汤(痈疡之剂)
总 结:疮疡内陷
编 号:012
组 成:丁香、羌活、益智仁、附子、干姜、陈皮、沉香、炙甘草、茴香、木香
主 治:1.治疮疡为寒,变而内陷,脓出清稀,皮肤凉。
2.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溏。
3.食则呕逆,气短呃逆,不得安卧,时发昏愦。
归 经:此足阳明三阴药也。
方 义:?生宝鉴曰:『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
(1)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外发阳气,自里之表,为君。
(2)羌活:味苦辛温,透关节。
(3)炙甘草: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脉。
(4)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益智、沈香、丁香,大热以散寒邪,为佐。
(5)疮气内攻,聚而为满,木香、茴香、陈皮,辛苦温,治痞散满,为使。』
煎服法:加生姜五片煎。
来 源:孙彦
◎方 名:止痛当归汤(痈疡之剂)
总 结:止痛
编 号:013
组 成:当归、生地黄、黄耆、人参、炙甘草、官桂、芍药
主 治:治脑疽背疽,穿溃疼痛。
归 经:此足阳明厥阴药也。
方 义:(1)当归、生地:活血凉血。
(2)人参、黄耆:益气补中。
(3)官桂:解毒化脓。
(4)芍药:和脾,酸以敛之。
(5)甘草:扶胃,甘以缓之。则痛自减矣。
来 源:总录
◎方 名:生肌散(痈疡之剂)
总 结:敛疮长肉
编 号:014
组 成:寒水石、滑石、密陀僧、海螵蛸、定粉、枯矾、龙骨、干胭脂
主 治:敛疮长肉。
归 经:此阳明药也。
方 义:疮口不敛,盖因脓水散溢而溃烂也。
(1)石膏、滑石:解肌热。
(2)螵蛸、陀僧、定粉:收湿燥脓。
(3)龙骨、枯矾:善收濇。
(4)胭脂活血解毒。
故能敛疮而生肉也。
又附方:(1)槟榔、枯矾、陀僧、黄丹、血竭、轻粉、亦名生肌散。
(2)张子和方:黄连、密陀僧、胭脂、菉豆粉、雄黄、轻粉亦名生肌散,治同。
煎服法:共为细末,掺疮口上。
◎方 名:灸法(痈疡之剂)
编 号:015
主 治:治一切痈疽恶疮。
煎服法:(1)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肿焮痛,以湿纸覆其上,先干处即痈头也。
(2)取独头大蒜切片,安于头上,用艾灸之,三壮换一蒜片。
(3)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为上。
(4)若有十数头者,即用蒜研作饼,铺头上,聚艾于头上烧之。
(5)若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安于头上,着艾灸十四壮,或
四十九壮,使毒气外出则易愈。
◎方 名:芙蓉外敷法(痈疡之剂)
编 号:016
主 治:一切痈疽肿毒。
加 减:或加赤小豆末,或苍耳烧存性为末加入亦妙。
煎服法:(1)用芙蓉花或叶或根皮捣烂,或干研末,蜜调磨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
(2)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出;已溃者则易敛。
备 注:别名:疡医秘之,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者。
◎方 名:表实六合汤(经产之剂)
总 结:妊娠伤寒
编 号:001
组 成:四物汤(当归、地黄、芍药、川芎)、麻黄、细辛
主 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
归 经:此足太阳药也。
方 义:(1)凡妇人伤寒六经治例皆同。有怀妊者,则以安胎为主。药中有犯胎者,则不
可用也。
(2)海藏皆四物为君,养血安胎,余同伤寒例分证而治。
(3)麻黄、细辛,发汗解表,故加用之,治表实无汗者。
变化方:(1)四物四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名表虚六合汤,治妊娠伤寒,表虚自汗,身
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
(2)四物四两,加防风、苍朮各七钱,名风湿六合汤,治妊娠伤寒,中风湿气,肢节
烦痛,头痛,身热,脉浮。
(3)四物四两,加升麻、连翘各七钱,名升麻六合汤,治妊娠伤寒,下后过经不愈
,湿毒发斑如锦纹者。
(4)四物四两,加柴胡、黄芩各七钱,名柴胡六合汤,治妊娠伤寒,胸?满痛而脉
弦,少阳经证。
(5)四物四两,加大黄五钱,桃仁十枚,麸炒,名大黄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大便秘
,小便赤,气满而脉沉数,太阳阳明本病也,急下之。
(6)四物四两,加人参、五味各五钱,名人参六合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欬嗽不
止。
(7)四物四两,加厚朴、枳实、麸炒各五钱,名朴实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后,虚痞
脤满,阳明本虚者。
(8)四物四两,加栀子、黄芩各五钱,名栀子六合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
。
(9)四物四两,加石膏、知母各五钱,名石膏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大渴而烦,脉长
而大。
(10)四物四两,加茯苓、泽泻各五钱,名茯苓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
阳本病。
(11)四物四两,加阿胶、艾叶各五钱,名胶艾四物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
止,损动胎气者。
(12)四物四两,加附子、肉桂各五钱,名附子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
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迟者,少阴病也。
(13)四物四两,加生地、大黄和五钱,名四物大黄汤,治妊娠伤寒畜血证。
来 源:海藏
◎方 名:胶艾汤(经产之剂)
总 结:半产漏下
编 号:002
组 成:阿胶、芎藭、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
主 治:1.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
2.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
3.亦治损伤冲任,月水过多,淋沥不断。
加 减:(1)严氏治胎动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耆。
(2)千金翼治从高坠下,损伤五脏吐血,及金疮经肉绝者,加干姜。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养其血。
(2)阿胶:以益其阴。
(3)艾叶:以补其阳。
(4)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附方:(1)一方加干姜三两。
(2)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
心,去血腹痛。
(3)指迷方加秦艽。
煎服法:水五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内阿胶烊化,服。
来 源:金匮
◎方 名:钩藤汤(经产之剂)
总 结:瘛瘲胎动
编 号:003
组 成:钩藤钩、桔梗、茯神、人参、当归、桑寄生
主 治:瘛瘲胎动不安。
加 减:(1)风热加黄芩、栀子、柴胡、白朮。
(2)风痰加半夏、南星、竹沥。
(3)风胜加全蝎、殭蚕。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钩藤之甘寒以除心热,而散肝风。
(2)柴胡、桔梗之辛凉,黄芩、栀子之苦寒,以平阳厥阴之风热,风热去则瘛瘲止
矣。
(3)人参、茯神以益气而宁神。
(4)当归、寄生以养血而安胎也。
来 源:良方
◎方 名:羚羊角散(经产之剂)
总 结:子?
编 号:004
组 成:羚羊角、防风、独活、茯神、枣仁、芎藭、当归、杏仁、木香、甘草、薏仁
主 治:治妊娠中风,涎潮忽仆,目吊口噤,角弓反张,名子?。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羚角之辛凉,以平肝火。
(2)防风、独活之辛温,以散肝邪。
(3)茯神、酸枣以宁神。
(4)当归、川芎以活血。
(5)杏仁、木香以利气。
(6)薏仁、甘草以调脾也。
又附方:一方有五加皮。
煎服法:加姜煎。
来 源:本事方
◎方 名:紫苏饮(经产之剂)
总 结:子悬
编 号:005
组 成:芎藭、当归、芍药、苏叶、陈皮、大腹皮、人参、甘草
主 治:治胎气不和,凑上胸腹,腹满头痛,心腹腰?痛,名子悬。
加 减: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归 经:此手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陈来章曰:「芎、归、芍药以和其血,苏、橘、大腹以顺其气,气顺血和则胎安
矣。既利其气,复以人参、甘草养其气者,顺则顺其邪逆之气,养则养其?和之
气也。」
煎服法:加姜煎,空心服。
来 源:严氏
◎方 名:当归散(经产之剂)
总 结:养血安胎
编 号:017
组 成:当归、川芎、芍药、白朮、黄芩
主 治:妇人妊娠,宜常服之。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冲任药也。
方 义:(1)冲任血盛,则能养胎而安胎。芎、归、芍药,能养血而益冲任。
(2)又怀妊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则胎安。黄芩养阴退阳,能除胃热。白朮补脾
燥湿,亦除胃热。脾胃健则能运化精微,取汁为血以养胎,自无恶阻呕逆之患矣
。故丹溪以黄芩、白朮为安胎圣药也。
又附方:易简方:加山茱萸,治经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
煎服法:为末,酒调服,日二。
来 源:金匮
◎方 名:启宫丸(经产之剂)
总 结:体肥不孕
编 号:018
组 成:芎藭、白朮、甘草、茯苓、香附、神曲、半夏曲、橘红
主 治:治子宫脂满,不能孕育。
方 义: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变化方:(1)橘、半、白朮,燥湿以除其痰;香附、神曲,理气以消其滞;川芎散郁,以活其
血;则壅者通,塞者启矣。
(2)茯苓、甘草,亦以去湿和中,助其生气也。
炮 制:粥丸
◎方 名:达生散(经产之剂)
总 结:易产
编 号:019
组 成:陈皮、大腹皮、紫苏、白朮、人参、炙甘草、芍药、当归
主 治:妇人妊娠八、九月,服数十剂,易生有力。
加 减:(1)或加枳壳、砂仁。
(2)或春加川芎,夏加黄芩,冬加本方。
(3)或有别证,以意消息。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当归、芍药以益其血。人参、白朮以益其气。腹皮、陈皮、紫苏、?叶以
疏其壅。
(2)气血不虚不滞,则临产自无留难之患矣。
煎服法:入青?五叶,黄杨脑子七个煎。
来 源:丹溪
◎方 名:猪蹄汤(经产之剂)
总 结:通乳
编 号:020
组 成:猪蹄、通草
主 治:治乳少。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1)猪蹄咸能润下。
(2)通草淡能通窍。
又附方:(1)广济方:用猪蹄四只,煮汁,加土瓜根,漏卢,木通各三两,着少米?豉,煮稀粥
食,治同。
(2)或以猪蹄汤调益元散服,以木梳梳乳房,乳汁自下。
煎服法:煮食。
来 源:灵苑
◎方 名:人参荆芥散(经产之剂)
总 结:血风劳
编 号:021
组 成:酸枣仁、白朮、人参、甘草、羚羊角、柴胡、芎藭、枳壳、当归、桂心、?甲
、熟地黄、荆芥、防风
主 治:治血风劳。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手少阴药也。
方 义:陈来章曰
1.烦怠食少,盗汗心忡,人参、白朮、炙草、枣仁补而收之。
2.木盛生风,羚角、柴胡平之。
3.血气痛滞,月水不调,芎藭、当归、桂心、枳壳调之。
4.阴虚发热,地黄、?甲滋之。
5.血中之风,荆芥、防风散之。
煎服法:加姜煎。
来 源:妇宝
◎方 名:柏子仁丸(经产之剂)
总 结:血少经闭
编 号:022
组 成:柏子仁、熟地黄、牛膝、续断、卷柏、泽兰
主 治:治经行复止,血少神衰。
归 经:此手足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1)柏子仁:安神而养心。
(2)地黄、牛膝、续断:补肝肾而益冲任。
(3)卷柏、泽兰:活血脉而通经闭。
煎服法:蜜丸,米饮下。
来 源:良方
◎方 名:芎归六君子汤(经产之剂)
总 结:痰阻经迟
编 号:023
组 成:芎藭、当归、人参、白朮、茯苓、甘草、橘红、半夏
主 治:治经水后期,其来濇少,形体肥盛。
归 经:此足太阴厥阴药也。
方 义:(1)二陈治其痰滞。
(2)参、朮补其气虚。
(3)芎、归活其经血。
煎服法:加姜煎。
◎方 名:连附四物汤(经产之剂)
总 结:热郁经迟
编 号:024
组 成:四物汤(当归、地黄、芍药、川芎)、加香附、黄连
主 治:治经水过期,紫黑成块。
归 经:此手少阴手足厥阴药也。
方 义:(1)四物以益阴养血。
(2)加黄连以清血热,香附以行气郁。
变化方:(1)四物加芩朮汤,治经水过多。
(2)四物加栀、连,为热六合汤;加姜、附,为寒六合汤;加陈、朴,为气六合汤;
加羌、艽,为风六合汤。皆妇病与经产通用之药也。
来 源:丹溪
◎方 名:固经丸(经产之剂)
总 结:血热崩漏
编 号:025
组 成:黄芩、香附、黄蘗、芍药、樗皮、龟板
主 治:治经行不止,紫黑成块,及崩中漏下。
归 经: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经多不止者,阴虚不足以制包络之火,故越其常度也。崩中漏下者,虚而挟热也
。紫黑成块者,火极似水也。
(1)黄芩:清上焦之火。
(2)香附:辛以散郁。
(3)黄蘗:泻下焦之火。
(4)芍药、龟板:滋阴而养血;皆壮水以制阳光也。
(5)樗皮:濇以止脱。
煎服法:酒丸。
来 源:良方
◎方 名:升阳举经汤(经产之剂)
总 结:劳伤崩漏
编 号:026
组 成:补中益气汤加白芍、黑栀子
主 治:治崩漏,身热自汗,短气,倦怠懒食。
归 经: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补中汤以益气升阳,退热收汗。加芍药以和血敛阴,黑栀以清热止血。
又附方:又东垣兰室秘藏「升阳举经汤」:黄耆、当归、白朮、羌活、防风、?本、独
活、附子、甘草、人参、熟地、川芎、细辛、桃仁、红花、肉桂、芍药。每服
三钱,渐加至五钱。治经水不止。
煎服法:姜三片、枣三枚煎。
来 源:东垣
◎方 名:如圣散(经产之剂)
总 结:止崩漏
编 号:027
组 成:乌梅、?榈、黑姜
主 治:治崩漏不止。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濇能止血,故用?榈。
(2)酸能收敛,故用乌梅。
(3)温能守中,故用干姜。
黑能止血,故并?用。
煎服法:为末,每服二钱,乌海汤下。
◎方 名:牡丹皮散(经产之剂)
总 结:血瘕
编 号:028
组 成:丹皮、桂心、牛膝、赤芍药、归尾、延胡索、三棱、莪?
主 治:治血瘕。
归 经:此足厥阴药也。
方 义:(1)桂心、丹皮、赤芍、牛膝:以行其血。
(2)三棱、莪?、归尾、延胡:以行其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3)气血周流,则结者散矣。
煎服法:水、酒各半煎。
来 源:良方
◎方 名:正气天香散(经产之剂)
总 结:气滞经迟
编 号:029
组 成:乌药、陈皮、苏叶、香附、干姜
主 治:治一切诸气,气上凑心,心胸攻筑,?肋刺痛。月水不调。
归 经:此手太阴足厥阴药也。
方 义:(1)乌药、陈皮,专入气分而理气。香附、紫苏,能入血分而行气。引以干姜,使
入气分兼入血分。
(2)用诸辛温以解郁散肝,令气调而血和,则经行有常,自无痛壅之患。
煎服法:每五、六钱煎。
来 源:绀珠
◎方 名:抑气散(经产之剂)
总 结:气盛于血
编 号:030
组 成:茯神、香附、陈皮、炙甘草
主 治:治妇人气盛于血,变生诸证,头晕膈满。
归 经:此手太阴少阳药也。
方 义:(1)经曰:「高者抑之。」香附能散郁气,陈皮能调诸气,茯神能安心气,甘草能
缓逆气。气得其平,则无亢害之患矣。
(2)若郁甚者,当于理气门中诸方选用,不必泥此。
煎服法:为末,每服二钱。
来 源:严氏
◎方 名:固下丸(经产之剂)
总 结:湿热带下
编 号:031
组 成:樗皮、白芍、黄蘗、良姜
主 治:治赤白带下。
归 经: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陈来章曰:「樗皮苦燥湿,寒胜热,濇固下,故赤白带因于湿热者,用之为君。芍
药之酸,敛阴气,收下溜为臣。良姜之热,以散寒湿;黄蘗之寒,以祛热湿;并炒黑
以止血脱为佐使也。」
煎服法:粥丸,米饮下。
来 源:子和
◎方 名:当归煎丸(经产之剂)
总 结:虚热带下
编 号:032
组 成:当归、续断、阿胶、熟地黄、白芍药、赤芍药、牡蛎、地榆
主 治:治赤白带下,腹中痛,不饮食,羸瘦。
归 经: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1)归、芍、熟地、续断、阿胶,补肝滋肾,以治血虚。
(2)牡蛎、地榆,清热收脱,以止带下。
(3)赤芍酸寒,能散恶血,去瘀所以生新,散之所以收之也。
煎服法:醋糊丸,米饮下。
来 源:严氏
◎方 名:白芷散(经产之剂)
总 结:风湿带下
编 号:033
组 成:白芷、胎发、海螵蛸
主 治:治赤白带滑脱不禁。
归 经: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
方 义:(1)白芷:辛温燥湿而祛风。
(2)发者血之余,补阴消瘀,?黑又能止血也。
(3)乌?咸温收湿而和血。
煎服法:为末,酒调下二钱
来 源:良方
作者:
阿伽陀
时间:
2005-3-21 22:49
标题:
网上下的《医方集解》!同用!
六味地黄丸的加减 点的好,且君药都须用大量方可见效。
作者:
wsheabc
时间:
2005-3-26 23:02
标题:
网上下的《医方集解》!同用!
多谢
作者:
scp1998
时间:
2005-3-31 00:29
标题:
网上下的《医方集解》!同用!
duoxie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