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7 10:17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watermark]四  物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四物汤,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①不调,脐腹疞痛②,崩中漏下,血瘕③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④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注释】①月水;即月经。②疞痛:绵绵作痛。③瘕:包块。④将理:生活起居与调理。
【译文】四物汤可以调理补益营卫之气,滋养气血。治疗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部疼痛,阴道出血,因瘀血内结而形成的坚硬包块,有阵发性疼痛,妊娠感受寒邪,或休息调理失宜,致使胎动不安,下血不止,以及产后身体虚弱,风寒之邪侵犯人体,恶露不下,在体内结成包块,少腹部坚硬疼痛,经常了发性恶寒发热。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各等分(编者注:现代用法当归9g、川芎6g、白芍药9g、熟地黄12g,水煎服)。上面药物研成粗粉末,每次服用15g,水一盏半,煎至药液还剩80%,去除药滓,温热服用,空腹或在食前服药。
【按语】本方证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营血亏虚与心、肝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藏血,血虚则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虚则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则面部唇爪失于濡养,故面色无华,唇爪色淡;肝血不足,冲任虚损,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色淡,不能应时而至,或前或后,甚者经闭,脐腹疼痛,脉细弦或细涩。治宜补养营血为主,兼以活血调经。本方是由《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方中熟地甘温,养血滋阴,补肾填精,为君药。当归辛甘温质润,补血、活血、调经,既助地黄补血之力,又行经隧脉道之滞,为臣药。白芍养血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共为佐药。四药配合,共奏补血,活血,调经之效,可使营血调和,血虚者可用之以补血,血瘀者用之以行血止痛,成为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调经之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温之当归、川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方歌】芍地归芎四物汤,调经补血基础方。
{四物汤的临床应用}
(1)不孕症
【原文】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于经候①见之;欲治其病,惟于阴分调之。(《竹林女科证治》)
【注释】①经候:月经情况。
【译文】妇人所重视的是身体血液情况,血能转化为肾精,孕育胎儿才能成功,要想了解观察其血液是否充足有病,只有观察其月经情况才能知哓;要想治疗其病,只有调节其阴血。
【按语】“女子以肝为先天”,是指肝藏血功能对妇女的生殖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血虚常导致月经量少或延长月经周期,而月经量少或延期又会导致不孕症的发生。故补血是治疗虚性不孕症的治本之法,而四物汤是补血的代表方,故以四物汤为主对虚性不孕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彭某,女, 26岁, 2004年3月就诊。人流术后未避孕3年未孕,月经后期10~20天,经少色黑,经行腹痛,腰膝酸软,白带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输卵管通畅试验正常,基础体温测量为单相曲线。服用多剂中药及草药效不显。遂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20g)治疗。
第1阶段(行经期):用基本方加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10g,炒延胡索15g,炒续断15g。服5剂。
第2阶段(经行后期):用基本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山茱萸15g,山药20g。服7剂。
第3阶段(排卵期):用基本方加淫羊藿15g,菟丝子15g,炒杜仲15g,补骨脂15g。服7剂。
第4阶段(黄体期):用基本方加蛇床子15g,炒续断15g,炮穿山甲粉10g,巴戟天15g。服7剂。
以上均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期间月经周期开始正常,痛经消失,基础体温呈现双相。服药2个半月后即受孕,2005年喜生一子。[陈怡.四物汤加味治疗不孕症体会.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5):314]
[中医解析]  人流术后损伤胞络,冲任失调,脏腑气血不和,肾虚冲任失养,血海不充致月经后期、不孕。四物汤方中熟地大补肝肾,当归补血活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白芍敛阴养血。并根据月经周期的变化,采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月经期加桃仁、红花、益母草、炒延胡索、炒续断活血通络,行气补肾。月经后期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山茱萸、山药养阴补肾。排卵期加淫羊藿、菟丝子、炒杜仲、补骨脂温补肾阳促进排卵。黄体期加蛇床子、炒续断、炮穿山甲粉、巴戟天温宫祛寒促进黄体成熟。有的放矢,故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2)腰痛(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原文】产后未有不伤肾者,腰痛皆是肾虚。(《评注产科心法》)
【译文】分娩过后,没有不损伤肾精者,其腰痛都是肾虚所致
【按语】分娩过后,阴血损伤较甚,因精血同源,故阴血不足,肾精大量转化为阴血,致使肾精亏虚。所以这时如果患者有腰痛者,大多为肾虚所致。治疗当补血填精,可以四物汤加补肾之品,自然有较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戴某,女,24岁,2005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于l年前分娩,4月后出现腰痛,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左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经多方治疗未效,故前来求治。诊见:患者形体瘦小,面白无华,腰痛已半年余,俯、仰、转侧体位受限,伴左腹股沟疼痛,下肢麻木,左侧膝关节疼痛时作,双腿、双膝无力,畏寒,遇劳更甚,纳食、二便尚可,舌淡、苔薄,脉细弦。证属产后精血亏损,骨骼空虚,筋膜组织失濡。治宜补气血,益肝肾,佐以通经活络。方用四物汤加味:
当  归12g  熟地黄25g  白芍30g  川  芎10g   
淫羊藿30g  山茱萸15g  杜仲12g  怀牛膝10g
枸杞子15g  续  断15g  地龙15g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服10剂,腰腿疼痛及麻木等均减。方已对症,原方再服10剂。诸症基本缓解,腰、膝活动自如,唯麻木未消失;守方加鸡血藤30g。服10剂,调理善后。因患者离境未能跟踪随访。[孙鸿朗.四物汤临证治验举隅.新中医,2008,40(1):86-87]
[中医解析]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属中医学腰痛范畴,病机乃精血亏虚,骨失濡养。本例患者虽年少,但腰痛发生于产后,且面色少华、脉细弦均为精血亏虚之象,不荣亦痛,故用四物汤补血活血;加杜仲、怀牛膝、淫羊蓉、构祀子、续断补肝肾,强腰益精生髓;加地龙活血通络以助活血之力,改善血循环,增加股骨头局部血容量,促进骨细胞再生,达到从根本治疗之目的。四物汤中之白芍性微寒,味苦酸甘,具养血调经,平肝敛阴,止痛止汗等功效,一般用量10~15g。湖北省名老中医徐精诚教授,其常用白芍20~40g。徐老师认为,白芍缓急止痛效甚佳,用药宜量大方显药力。
(3)偏头痛
【原文】肝阴耗,内风日旋,厥阴①无一息之宁,痛掣②之势已极。(《临证指南医案》)
【注释】①厥阴:指足厥阴肝经,其分布循行经过头项部。②掣;牵引。
【译文】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头顶部疼痛不止,呈放射性,其疼痛趋势是逐渐加重。
【按语】头部虚性疼痛也是临床一种常见病证,多为血虚不能濡养清窍所致,且常伴有气虚血瘀。治疗以滋补阴血为主,再加一些补气活血通络之品。四物汤补血活血,对于营血虚滞所致的各种病证均有治疗作用。当然对于血虚头痛,在补血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补气活血通络及柔肝息风之品,可以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  常某,女,17岁,2003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2月前行视网膜剥离术,术后出现头痛,经多项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遂前来求治。诊见:头右侧呈烧灼样掣动,持续性刺痛,严重影响睡眠,伴心悸,疲乏,恶心,口干欲饮,咽喉不适,食欲、二便尚可,舌红、苔薄白,脉细数。BP:120/70mmHg。证属手术损伤气血,经脉失养,血虚风动,上扰清窍,治以养血熄风,清热镇痛。方以四物汤加味:
当  归1og  熟地黄15g  白芍25g  川  芎10g  天麻先煎l0g  
太子参25g  钩藤后下15g  地龙15g  五味子15g  蔓荆子20g  
珍珠母20g,法半夏8g  黄连5g
5剂,每天l剂,水煎,分3次服,并嘱忌辛辣饮食。二诊:头痛明显减轻,伴轻微阵发性钝痛,且每天头痛发作时间递减,睡眠好转,口渴减轻,咽喉不适、恶心消失,舌、脉如前。药已对症,效不更方,续服5剂。三诊:偏头痛消失,仅午后偶有短暂颖部轻度掣动,心悸、口干等症缓解,但睡眠易醒,舌淡红、苔薄,脉细弦。上方去地龙、法半夏,太子参改10g,加夜交藤30g。服7剂善后,诸症消失而愈。
[中医解析]  偏头痛属中医学偏头风范畴,多以血虚、气虚、肝火、疾浊等引发。本例偏头痛始于手术后,气血损伤,血脉空虚,虚阳上扰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故以四物汤养血柔肝,滋养肝阴;太子参、五味子健脾益气;黄连、地龙、炙荆子清热通络,活血止痛;钩藤、天麻、珍珠母平肝熄风。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柔肝、益气敛阴、抑敛肝阳之功效,使阴平阳秘,偏头痛自平。
{结  语}
    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以心悸头晕,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证治要点。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以血瘀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赤芍,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以温通血脉;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生地,以清热凉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四物汤的药物剂量,原书为各等分。也可根据《蒲辅周医疗经验》所言“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可谓经验之谈。
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本方不宜使用。

归  脾  汤
《济生方》
【原文】(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上(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
【译文】归脾汤是治疗思虑过度,过劳损伤心脾两,健忘怔忡。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12g,人参9g、木香6g、炙甘草3g、当归9g、远志6g(编者注:后两味药从《内科摘要》中补入)。上药切碎,每次服用12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枚,水分煎至剩下70%后,去药滓,温服,服药时间不拘。
【按语】本方证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由于心主血、藏神,脾生血、统血、主思。思虑过度,耗伤气血,心脾两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故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气血不足,故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脾虚统血力弱,血溢脉外,在下为便血,在肌肤为皮下紫癜,妇女则见崩漏下血等。治宜益气健脾助运化,补血养心以安神。方中人参甘温之品,益气生血,养心补脾;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共为君药。黄芪、白术甘温补气,与人参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血养心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四药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煎加姜、枣意在调和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在补益脾气,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脾健则血得统摄,使血有所归,故方名“归脾”。二是气血并补。方中虽有补血之品,但重在补气,益气生血,黄芪配当归,寓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因此,张山雷说:“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之专剂。”
【方歌】归脾四君元肉香,枣仁芪远归枣姜。
【趣味速记】大龙草远木术,芪人神酸姜归( 想象:大龙草原牧猪,奇人神算将归——大枣、龙眼肉、甘草、远志、木香、白术、黄芪、人参、茯神、酸枣仁、生姜、当归)。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
(1)不寐(神经衰弱)
【原文】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景岳全书•不寐》)
【译文】血虚就会出现心无所养,心虚就会出现心神不安。
【按语】心神必须以心血为基础,心血充足则心神得养,神志正常;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就会出现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状。归脾汤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标本兼治,对于不寐自然疗效较佳。
[病案举例]  于某,女,30岁,1995年6月1日初诊。患者有神经衰弱病史5年,近一月病情加重。证见失眠多梦,心悸征忡,食少腹胀,神疲乏力,头晕绵痛,胸闷胁胀,时欲叹息。经查心电图、脑CT、肝功、胸片、血压等多项指标无异常。其面容憔悴、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兼有肝郁。治宜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安神解郁,以归脾汤加减:
党参30g  黄芪30g   白术15g  茯  苓15g  龙眼肉12g
当归12g  枣仁炒30g  远志10g  合欢皮30g  香  附15g
郁金12g  木香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6剂后二诊,睡眠好转,食欲增加,心悸、胸闷感均减。原方去郁金,香附减量为10克续服。又嘱其常找好友谈心,少独自闷在家中,如此调治二月,诸证消失。[冯怡柱,杨鲜华.归脾汤临床应用实例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8):49-50]
[中医解析]  神衰患者,多有性格孤僻内向、抑郁寡欢、多思多虑等特点。由于“思及于心,而脾应之”,故思虑过度,所思不遂,既可因气滞气结影响脾运而致脾虚,又可因思虑太过,心血暗耗而累及于心。归脾汤补益气血,健脾养心,故可治疗本病。但因本病患者心胸多较狭窄,心理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且常兼肝郁表现,故临证除注意兼顾理气解郁外,还当配合必要的心理治疗,则疗效更佳。
(2)崩漏
【原文】崩漏皆由劳伤血气,损冲任二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暴下者,或渐成淋沥①者。(《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凡治血证②,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③,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三经之方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芪、甘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曰归脾。有郁怒伤脾,思虑伤脾者,尤宜。(明•赵献可《医贯》)
【注释】①淋沥:滴流的样子。②血证: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症,均属本证的范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斑等血证。③脾裹血:即“脾统血”,意思是血液在血管内正常运行,全赖脾气的固摄作用。“脾裹血”之说,首见于《难经》。《难经•四十二难》曰:“脾……主裹血,温五脏。”裹,《说文》曰:“缠也”,《玉篇》曰:“包也”。《诗•大雅》云:“乃裹糇粮。”裹即包裹,裹撷不散之义。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亦指出:“脾裹血”,即指脾具有包裹血液,使之不散的作用。
【译文】崩漏多是由于过劳耗气伤血,损伤冲任二脉,气血两虚,不能约束其经血,所以或见暴下不止者,或逐渐成为滴流而下者。
赵献可说:凡是治疗出血性疾病,前后调理,需要根据三经用药。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是心、脾、肝三经的方剂。远志、枣仁补肝以养心,茯神补心以养脾气,参、芪、甘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这味药,香味入脾,总体都是想使血液归于脾,所以称之为归脾。因为忧郁恼怒伤脾,思虑伤脾的出血证,尤为适宜。
【按语】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而脾气虚则会统血功能下降而出现经血暴下不止者或淋沥不断者。其病机是以气虚为主,故补气健脾乃是治本之法。归脾汤益气健脾,可以恢复脾的统血功能,当然对气虚所致的崩漏有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吴某,女, 18岁,高三学生。因阴道流血过多,头晕6小时,晕厥1次于2004年5月12日11时30分急诊。患者13岁月经初潮,周期28~30天,行经4~5天,经量中等,血色淡无块,无痛经史。2003年8月起,月经或提前或推后,但均不超过7天以上。此潮月经延后9天,就诊当日行经第4日,前3天阴道流血,量与往常月经量大致相等。是日清晨起床,无明显诱因,突然阴道流血量多如注,站立及行走时尤甚,不能坚持上学而在家卧床休息。上午8∶30如厕时发生晕厥,后一直觉头晕心慌,神疲乏力,口干欲热饮,纳差,四肢不温,二便尚调,无腰酸和腹痛,无性生活史。刻下: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血常规示:白细胞8.7×109/L(N0.75),血红蛋白8 g/L。B超示:子宫双附件未见异常。诊为青春期崩漏,证属心脾两虚兼阴虚。予归脾汤合生脉散化裁:
党  参30g  白  术15g  黄芪30g  茯  神15g  远志15g
龙眼肉30g  酸枣仁15g  木香10g  五味子15g  升麻6g
山茱萸30g  海螵蛸15g  茜草15g
每日1剂,连服6剂,血止,续服2个月,月经如常,其后予归脾丸合六味地黄丸调理,随访1年无复发。[葛建芬.归脾汤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江西中医药,2008,39(6):45-46]
[中医解析]  崩漏与心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所生”。妇人以血为本,但血赖气帅,气血充沛互相协调,则五脏安和,经脉通畅,冲任充盛,经、孕、产、乳正常。本例患者系高三学生,功课繁重,高考压力大,导致忧思过度,劳心伤脾,脾气下陷,脾气不统则血不归经,不能摄血固冲,冲脉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发为崩漏。用归脾汤益气养血补益心脾,使脾气健旺,生化之源充足,则脾能统血摄血,血液充盈,心有所主,气血旺盛则“月事以时下”,辅以生脉散益气敛阴。《傅青主女科》云:“经血出诸肾”,故予六味地黄丸调理,以巩固之,而获良效。
(3)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原文】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而实为虚病。(《沈氏女科辑要》)
【译文】血虚脏躁,就会出现虚火内扰而心神不宁,常悲伤欲哭,就象神灵附体一样不能自主,而这些其实是因为血虚之病。
【按语】血虚则会出现虚火内扰,心神不宁。对于这种虚性脏躁的治疗当以养血安神为主,归脾汤不仅可养血安神,而且能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有源,如此则脏躁可除。
病案举例  段某,女, 52岁, 2005年7月15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因家庭琐事,情志不隧,出现失眠多梦,心烦易怒,情绪不宁,精神不振等症状,日常生活,稍遇不顺,则悲伤欲哭,就诊之时经水已绝年半有余。多次求助西医诊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精神科诊断为神经症(焦虑型),予佳乐定、黛力新等抗焦虑药物治疗,服药期间,睡眠略有改善,但整天头昏沉重,少气懒言,停药后症状又出现。近日来,失眠加重,一夜仅有2~3小时入睡,情绪易于波动,心中烦乱,心悸胆怯,时常悲伤欲哭。身体瘦弱,面色晦暗,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小数。证系心脾两虚,津血亏耗。治以健脾养心,甘润滋补。方用归脾汤加减:
党  参20g  黄芪15g  白术15g  当  归10g  茯神10g
酸枣仁10g  远志10g  木香10g  龙眼肉30g  白芍10g
合欢皮10g  栀子10g  生地10g  麦冬10g
每日1剂,连服15剂,睡眠改善,情绪稳定,诸症消失,续服半月,其后予归脾丸合逍遥丸早晚各服6g调理半年,随访至今无异常。
中医解析  脏躁系精血津液亏虚,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火,因血虚引动,上扰心神所致。本例患者年逾五旬,天癸将竭,元阴已乏,复又家务过劳,思虑过度, 劳心伤脾,心脾受伤则精血化源不足,精血亏虚,五脏失于濡养,脏阴亏虚,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导致情绪不宁、失眠,烦躁易怒,神不足则哭,其舌脉象均为阴亏血虚之候。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于脾也……参、术、神、草四君子汤,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气,桂圆和脾血,先为调剂中州,复以黄芪走肺固魄,枣仁走心敛神,安固鬲上二脏;当归入肝,芳以悦其魂,远志入肾,辛以通其志,通调鬲下二脏。四脏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归向于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气灌溉四旁,荣养气血矣。”说明归脾汤有调悦情志,养血安神之功。本例以参、芪、术、草、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合欢皮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栀子、生地、麦冬等清心经而养阴安神,收到养心与益脾并进,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功效,使精血化源充足,五脏得以濡润,五志之火得以制约,从而宁心安神,诸证均释。
{结  语}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若偏寒之崩漏下血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若偏热之崩漏下血者,可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对于阴虚血热而出血者,应慎用本方。
本方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中惟有一药酸枣仁,须经炒过,方是安眠之用。且须捣碎,才利成份溶出。本方的药理研究证实,黄芪、人参、炙甘草均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代谢,并能提高脑的兴奋性;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当归有滋养强壮作用,并有镇静、催眠作用。白术也能促进消化吸收,还具有镇静效果。木香能促进胃肠蠕动,生姜、大枣调整肠道。全方配合,能够促进全身的代谢和机能,补充止血机能有关的因子,增强平滑肌张力,提高血小板的机能,改善止血。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炎,神经衰弱,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具有心脾两虚见证者。

炙 甘 草 汤
《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①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注释】①内:通纳,放入之意。
【译文】伤寒患者出现结代脉,心慌心悸,以炙甘草汤(炙甘草12g、生姜9g、人参6g、生地50g、桂枝9g、阿胶6g、麦门冬10g、麻仁10g、大枣30枚)治疗。以上九味药,以清酒1.4升,水1.6升混合,先煮8味,当仅剩下0.6升左右时,放入阿胶烊化,待其完全溶化后,温服0.2升,每日服3次。
【按语】炙甘草汤之方义,近代名医岳美中论之最详。《岳美中医案集》评曰:
    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意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顾甘草命方,冠诸篇首,日人丹皮元坚还知注意。若方中大枣,无论中外医家,多忽而不谈,不知此方用大枣至30枚之多,绝非偶然。在《伤寒》、《金匮》诸方中,大枣用量居多者,惟此方为最,而本方中药味用量之中堪与比肩者,惟生地黄为500克。考大枣,《神农本草经》主“补少气、少津液”;可互证此义者,在仲景十枣汤用十枚,煎送甘遂等峻药,皂荚散、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枣膏,大枣量很重,都是恐怕峻药伤津,为保摄津液而设。生地黄,《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逐血痹”;《名医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无疑。乃柯氏只认大枣与生姜相配,佐甘草以和营,直看作如卒徒之侣,不知仲景在大枣、生姜相配之方,从未有如此方为30枚者。此方生姜是合人参、桂枝、酒以益卫气,各有专职,非寻常姜、枣配伍之例。前医把炙甘草汤各味药量平列起来,而欲取复脉之效,何怪其无验。
    问曰:“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能理解”?所问正是关键处。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晞干(编者注:晞,xī音。干燥),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服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到的。
    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是由于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心动悸。肺气虚弱,阴血不足,虚火灼肺,肺叶枯萎而成肺痿。治宜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以复脉补肺。方中炙甘草用量大,补气生血,益心脾肺;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充脉养心,二药合之,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共为君药。人参、大枣益心补肺,健脾生血;阿胶、麦冬、胡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养心润肺,五药共为臣药。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既温心阳,通血脉,又制补药腻滞之弊,为佐药。清酒辛热,温通血脉,以行药力,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本方因炙甘草用量大,有益气补心,缓急定悸之功,故方名为“炙甘草汤”,又因有复脉之效,又名“复脉汤”。
【方歌】炙甘草汤姜桂参,阿胶麦地枣麻仁。
【趣味速记】阿麻去麦地酒老姜桂大人(想象:阿妈去麦地救老将贵大人——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1)心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原文】心悸者,……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又有汗下后正气虚而亦悸,与气虚而悸又甚,皆须定治其气也。(《伤寒六书》)
【译文】心悸者,……属气虚证型者,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心虚而发作为心悸。又有因发汗泻下之后,比正气虚损心悸者更严重,这些治疗都要以补气为主。
【按语】心悸属气虚证型为主者,常伴有阳气不足的之象,治疗时应益气温阳为主。同时心主血,故还当加用补血养阴药物以提高疗效。而炙甘草汤益气温阳,滋补阴血功能一应俱备,故在治疗此类心悸时,自然疗效较佳。
[病案举例]  柴某,女, 65岁。2006年11月7日初诊。患者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到某医院诊治,服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如前。近来感胸闷较前加重,并因突发晕厥而住院治疗。动态心电图示:心率最快时56次/分,最慢时32次/分。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常规治疗后不见好转,嘱安装起搏器,患者惧怕手术,而来我处诊治。诊见胸闷气短,语音低微,步履徐缓,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而无力。心率38次/分。证属气血不足,胸阳不振,治拟补气血、振心阳,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8g  桂枝20g  五味子 9g   党参9g  
生  地9g   阿胶9g   制附子先煎18g 麦冬9g   
当归各20g  细辛8g   生  姜5片  大枣12枚
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感胸闷气短稍有好转,制附子加至25g,续服15剂后,胸闷气短乏力渐消,畏寒肢冷也有明显好转,面色略转红润,脉搏较前有力,心率52次/分。方中制附子用量渐增至40g,先后调治60余剂,诸症悉除,心率78次/分。随访1年未复发。[宋建中.炙甘草汤治验举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62]
[中医解析]  本例患者乃为气血阴阳俱虚之证,然从畏寒肢冷、语音低微、步履徐缓、脉沉迟而无力等症可知,阳气虚衰、胸阳不振乃是病之根本。《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治当以生地、麦冬、阿胶、五味子滋其阴液,炙甘草、党参、桂枝、生姜、大枣益气助阳,制附子、细辛、当归扶阳温经复脉,诸药同用,共奏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之功,故获满意疗效。
(2)低血压病
【原文】上虚①则眩②(《灵枢•卫气》)
【注释】①上虚:指头目失养。②眩:本意指眼花,此处指头晕眼花。
【译文】头目失养就会出现头晕眼花。
【按语】低血压导致的头目失养而头晕眼花,属中医虚证范畴,治疗既要补气升阳助血上升,又要滋补阴血以营养头目。炙甘草汤是气血阴阳俱补,自然可以用于此病的治疗。
病案举例  张某,女, 40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者头晕、乏力、食欲不振4年余, 2个月前测血压低于正常,曾服西药疗效欠佳。诊见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健忘,食欲不振,时尔心悸,不耐劳作,面色晄(白光)白,神疲乏力,平素营养较差,测血压82/50mmHg。舌淡质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压。诊为体质性低血压病。证属气血亏虚,鼓动无力,治拟益气补血,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24g  别直参另炖9g  麦冬9g  阿胶9g
熟  地15g  酸枣仁30g  桂枝15g  黄芪30g
山  药30g  炒白术12g  生姜5片  大枣12枚
每日1剂,水煎服。先后服药30余剂,血压至100/75 mmHg,睡眠可,饮食佳,余症消失,体质较前明显改善,嘱以归脾丸善其后,并注意饮食调理。[宋建中.炙甘草汤治验举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62]
中医解析  本例患者久病体虚,后天乏源,致气血亏弱,气虚则血脉鼓动乏力,血虚则脉管不充。故以熟地易生地合麦冬、阿胶、酸枣仁滋阴补血,炙甘草、人参、桂枝益气通阳而行血脉,黄芪、山药、炒白术、大枣、生姜以资后天,使生化有源,诸药合用,使气血充盛,阴阳平衡,而获佳效。
(3)盗汗
【原文】本元①不足者,睡则神气浮越于外,汗亦因之流溢②,总之由阴不平,而阳不秘耳。(《杂症会心录》)
【注释】①本元:此处指人体的肾阴肾阳。②溢:溢出,此处指出汗。
【译文】人体的肾阴肾阳不足者,入睡时其神与气俱浮越于外,所以汗也就因此外泄了,总之是由于阴阳不调和所致的。
【按语】盗汗病机多为阴虚,阴虚则阳无以化生,则会导致阳气不足;而阳气不足,其固摄功能下降,亦会加重盗汗,如此则阴阳俱虚。治疗滋阴固不可少,益气温阳亦不可缺。炙甘草汤既可滋阴,又可益气温阳,对于此种盗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杨某,女, 45岁。2007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工作繁忙,过度劳累,而出现睡觉时汗出,醒后渐止,近来症状加重,一觉醒来汗出如洗,而来求治。诊见面色萎黄,睡眠欠佳,体倦乏力,口干健忘,大便偏干。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沉细。诊为盗汗。证属气血亏虚,阴阳失和,治拟滋阴补血、温阳益气,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8g  党参30g  酸枣仁30g  山萸肉30g  麦冬15g
煅牡蛎30g  生地15g  火麻仁12g  五味子9g   桂枝10g  
阿  胶9g   生姜5片  大  枣12枚
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盗汗明显好转,睡眠亦佳,大便正常。上方去煅牡蛎,续服15剂,盗汗已止,余症悉除。[宋建中.炙甘草汤治验举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62]
[中医解析]  患者平素思虑过度,加之近来工作劳累,使气血耗损,日久致气血阴阳俱虚,阴不敛阳,致阴液外泄而见盗汗。炙甘草汤滋阴养血以固其本,益气温阳而实其表,加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煅牡蛎以助炙甘草汤滋阴补虚、安神敛汗,标本兼治。二诊盗汗基本已止,故去收涩之煅牡蛎,药症相符,故收桴鼓之效。
{结  语}
    本方为阴阳气血俱补之剂。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红少苔为证治要点。若心悸怔忡较甚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功;虚劳肺痿若阴伤肺燥较甚,宜减少桂枝、生姜、酒用量或不用。
    本方现在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心绞痛,有一定疗效。对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头昏、胸闷、短气等,亦有缓解效果。对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神经衰弱等有阴阳气血不足者,均可加减应用。方中麻仁,柯琴主张用枣仁,唐宗海则认为用芝麻,均有一定道理,临证可择宜应用。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10月08日 11:43am 时添加 -=-=-=-=-
六 味 地 黄 丸
《小儿药证直诀》
【原文】地黄丸属性:治肾怯①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方。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
【注释】①怯:在此为不足之意。
【译文】地黄丸的属性:主治肾虚失音,囱门闭合迟缓,精神不足,眼睛白睛多,面色白等症状。熟地黄24g,山萸肉、干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9g。以上药物研成粉末,炼蜂蜜做为药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温开水送服三丸。
【按语】本方证为肾之阴精不足,虚热内扰所致。肾藏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脑为髓之海。肾阴不足则精亏髓少,故腰膝痠软,牙齿动摇,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小儿囟门不合,亦为肾虚生骨迟缓所致。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主,兼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味甘纯阴之品,主入肾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酸温,主入肝经,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甘平,主入脾经,补益脾阴,兼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肾、肝、脾三阴并补,称为“三补”,以补肾阴为主,兼有养肝补脾之效。泽泻利湿泄浊,以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既助山药之健运以充养后天之本,又与泽泻共利湿泄浊,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三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标本同治,以治本为主。
【趣味速记】萸茯丹要熟泻(想象:渔夫单要熟蟹——山茱萸、茯苓、牡丹皮、山药、熟地、泽泻)。
{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
(1)多发性硬化
【原文】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篇》)
【译文】各种髓(包括骨髓、脑髓、脊髓等)都属于脑。
【按语】脑为髓海,肾精可以化髓补脑,肾精不足者则髓海空虚,元神失用,精神失常。故元神失用所致的精神失常者,其治疗当以滋补肾阴,填精补髓为主。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肾阴,填精补髓,对于髓海空虚,元神失用者治之有效。
[病案举例]  患者,男, 40岁,因精神抑郁,左侧肢体运动不灵3周,于2004-11-07就诊。该患者1年前曾因精神抑郁、复视在某医院精神科诊为精神分裂症,经治疗2个月余好转出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又出现精神抑郁,睡眠时遗尿,左侧肢体无力。在某医院诊为脑梗塞,给予尿激酶、脉络宁等治疗3周,病情未见好转。查体:精神抑郁,反应迟钝,计算力及记忆力下降。左侧中枢性面瘫,伸舌略向左偏,左侧腱反射活跃。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侧巴氏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头颅CT扫描示:右额叶白质片状低密度灶,大小2.2 cm×3.6cm,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区不对称性密度减低区,各脑室脑沟未见异常,提示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诊断:多发性硬化。辨证:肾虚髓空,元神失用。治以滋肾益脑,开窍通络。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黄12g  山  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茯  苓9g   牡丹皮9g   仙灵脾15g  鹿角胶另烊15g
郁  金15g  路路通30g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上方出入治疗1个月,患者精神正常,小便能自控,左侧上下肢体肌力均为V级,唯计算力稍差。随访2年,基本恢复正常,能胜任一般工作。[杨俊,张耀升.六味地黄丸治疗脑病举隅.中医研究,2008,21(10):49-50]
[中医解析]  脑为元神之府,脑髓实,元神用,精神思维活动方能正常。髓本精生,下通督脉,肾命温养,则髓脑充。根据精神淡漠,反应迟钝,计算力及记意力下降,睡眠遗尿及舌脉所见,证系肾虚髓空,元神失用。故以六味地黄丸加鹿角胶、仙灵脾,补肾益督生髓,佐以郁金、路路通开窍通络,方证契合,诸症自复。
(2)燥证(阴道干燥症)
【原文】阴虚火盛,下焦燥热,小便涩数者,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明医指掌》)
【译文】肾阴虚火旺,下焦有燥热,小便滞涩频数的,以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治疗。
【按语】肾阴虚火旺,下焦燥热,属中医燥证范畴,治疗当以滋补肾阴为主。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以补肾阴为主,故可以选本方治疗阴虚火旺,下焦燥热之各种燥证。
[病案举例]  王某,女,40岁,患者近半年自觉阴道分泌物少,同房时阴道干涩疼痛,性欲降低,时有食欲不振,口燥咽干,心烦易怒,检查见患者阴道分泌物极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用六味地黄丸每次10g,每日3次,1月后复诊阴道干涩症状减轻,继服1月后症状完全改善。[姜雅晴,曹旭东.六味地黄丸妇科临证应用举隅.河南中医. 2008,28(7):90]
[中医解析]  阴道干燥症多由情志内伤、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外感淫邪、妇科手术后等原因致肝脾肾功能失调,肝肾阴亏、冲任空虚不得滋养,或局部过用洗液冲洗破坏阴道局部环境,常见阴道分泌物减少,多伴性交疼痛或性欲低下,外阴干痒。治以肝、脾、肾三阴并补,滋水养肝,使肾水充盈,冲任得养。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自然有效。
(3)音哑(慢性咽炎)
【原文】肾为声音之根,肺乃声音之户。(《医门补要》)
【译文】肾是声音的根本,肺是声音的门户。
【按语】肺是声音的门户,对声音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肾是声音的根本,对声音亦有重要的影响,如果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及咽喉部,则可能出现音哑。对于此种音哑,当以滋补肾阴为主,可能选六味地黄丸治疗。
[病案举例]  某男,46岁,2004年4月5日初诊。声嘶日久,说话低沉,自觉咽部干涩、疼痛,午后加重,腰膝酸软,手足心发热,小便时黄,舌质白,少津,脉弦细。证属肾阴亏损、肺胃失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
熟地黄30g  山药30g  山茱萸10g  丹皮10g
泽  泻10g  蝉蜕10g  桔  梗10g  石斛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10剂,诸症减轻,再服10剂而愈。
[中医解析]  咽喉乃肺胃之门户,肾藏精,其脉上贯膈入肺,沿喉咙夹舌本,肾之阴液上承供养肺胃,滋养咽喉,使之津常润。若肾阴亏虚,肺胃失养,则咽喉湿润而干涩,声嘶。本例证属肾阴虚,肺津失养,故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石斛生津化气,桔梗、蝉蜕开音疗哑。药症切合,故收佳效。
{结  语}
    本方是治疗肾阴虚的基础方。以腰膝痠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证治要点。若阴虚而火旺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兼有脾虚气滞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碍气滞脾。本方是由宋代医家钱乙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变化而成,用于治小儿“五迟”证。
    药理实验表明,本方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血压,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在实验肿瘤方面,证明本方能增强体力,降低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小鼠前胃鳞癌的诱发率,延长荷瘤动物的存活时间;对食管上皮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提示有防治食管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还有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滋补强壮之功,有类似于人参样的抗低温、抗疲劳、耐缺氧及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其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结论,与传统认识的补阴作用亦甚吻合。现代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慢性肾炎,高血压病,肺结核,糖尿病,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多种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肾阴虚见证者。
    临床运用时,若肾虚耳鸣、耳聋、目眩等症较重,可加五味子、石菖蒲、磁石等以滋阴补肾,潜阳聪耳。若真阴不足,腰酸盗汗,口燥咽干,舌光红,脉细数者,可去泽泻、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名左归饮(《景岳全书》)。若肾虚咳喘,动则息促,呃逆等,可加五味子以滋阴补肾,纳气平喘,名都气丸(《医宗己任编》)。若肺肾阴虚,咳喘吐血,潮热盗汗,可加五味、麦冬而成敛肺纳气之方,名麦味地黄丸(《医级》)。
    本方熟地味厚滋腻,有碍脾运,脾虚食少泄泻者慎用。

肾  气  丸
《金匮要略》
【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八两, 薯蓣①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金匮要略》)
【注释】①薯蓣:指山药。
【译文】因肾虚而出现的腰痛,少腹拘挛急迫,不便不利者,以八味肾气丸治疗。干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桂枝、附子3g。以上八味药,研成粉末,炼蜜蜂做成药丸,如梧桐子大小,以酒送服15丸(约6g),加至25丸(约10g),每日服2次。
【按语】肾气丸始载于《金匮要略》,故后世又称为金匮肾气丸;还有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八味丸等异名。本方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腰为肾府,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故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故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多种水液失调病证。肾阳不足,膀胱失于约束,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小便反多,入夜尤甚,口渴不已。根据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治宜补肾助阳,化气行水。故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热温通,温阳化气,二药合用,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根据“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之原则。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共为臣药。君臣相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阴中求阳,且可使补阳药温而不燥,使补阴药滋而不腻。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浊,配桂枝又善温化寒饮;丹皮活血散瘀,合桂枝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既可祛邪,又防滋阴药之腻滞,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助阳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少量附子、桂枝温阳之品与大队滋阴药物配伍,并非峻补元阳,而为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意。正如柯琴所说:“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本方名为“肾气丸”十分贴切。临证之中,方中桂枝可改用肉桂,以增强温肾助阳之功。
【趣味速记】肾气六味加附桂(想象:神气六位家宝贵——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
{肾气丸的临床应用}
(1)癃闭(前列腺增生)
【原文】膀胱者,州都①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注释】①州都:州为水中陆地,都指城市。
【译文】膀胱就象负责水利的官员,津液藏在其内,经过气化则可以流出来。
【按语】小便的正常排泄是经过膀胱气化实现的,膀胱气化又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作用。如果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作用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出现排尿困难,产生癃闭。治疗此型癃闭当以温补肾阳,恢复膀胱气化为主,肾气丸可温补肾阳,助膀胱气化,故可以选本方治疗肾阳虚癃闭。。
[病案举例]  陈某,男, 66岁。2005年8月底初诊。某医院诊断前列腺增生2年余。长期服用“前列康”、“保列治”,未见明显好转。自觉排尿无力,小便变细,夜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坠胀,腰膝酸软。舌淡而湿润,脉沉细。症属肾气虚弱,气化不行。治拟温肾化气。药用“金匮肾气丸”,服用1个月后夜尿减少,尿后余沥诸症均减轻,服用3个月病情稳定,未再复发。[王果平,张秀丽,王建娜,金匮肾气丸在老年病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7,42(6):356]
[中医解析]  前列腺增生症属中医“癃闭”、“淋症”范畴。初则为实,久则为虚。肾为水脏,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贮藏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本例患者,年过半百肾气日衰,气化不及,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尿频,尿后余沥,排尿无力等症。故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气,化气行水,使小便得以通利。
(2)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
【原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①,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海论篇》)
    肾精不足则志②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方集解》)
【注释】①脑转耳鸣:病证名。即头目眩晕而伴耳鸣。似今之美尼尔氏综合征。②志:指神志,在此指精神。
【译文】《内经》说: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可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四肢乏力,精神疲惫,走路不稳,甚则卧床不起。清代医家汪昂又说:肾精不足,人的精神就显得衰惫,肾精不能上通到达心,所以人就会出现神志不清、善忘等症状。
【按语】精化气,气生神。如肾精不足,则精神萎糜,甚至出现神志不清、善忘等症状,治疗当以补气填精为主。肾气丸阴阳双补,既可温阳化气,又可填精补髓,重在补益肾气。对于肾气不足所致的各种病证均有治疗作用。
[病案举例]  付某,男,49岁,2006年3月2日初诊。患者l年前因外感风寒后出现眩晕,不能行走,恶心呕吐,但神志清醒,心悸、心慌,持续约l天自行缓解,缓解后自觉头昏重乏力,1~2天后恢复正常。此后每隔10天发作1次,反复发作,痛苦不堪。曾在省城某医院行CT检查,未见异常。检查脑血流图等,诊断为脑供血不足。予以口服西比灵等药,住院20余天,仍未能控制发作而来诊。诊见:头昏重,腰背冷痛,畏寒恶风,乏力,精神差,房事易早泄并有性冷淡,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证属肾虚髓海不足。治以补气温肾填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味。处方:
附子15g  山茱萸10g  生地黄15g  茯苓15g  牡丹皮15g  
山药30g  泽  泻15g  淫羊藿30g  仙茅20g  白  术15g  
黄芪80g  羌  活15g  防  风15g  桂枝10g  水  蛭10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患者腰背冷痛、畏寒、恶风等症好转,精神转佳.在发作周期第11天眩晕复作,但持续时间仅5小时,症状较前减轻。又服药5剂,在发作周期又有较轻微发作,时间约l小时。又继续服10余剂,诸症消失。随访3月未复发。[景常林.金匾肾气丸应用举隅.新中医,2007,39(2):61]
[中医解析]  本例眩晕证属肾虚、髓海不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不足,难以化气,气虚不能帅血而行,血行不畅,久致血癣阻滞脑络,加重脑部缺血则眩晕。患者头昏,腰背冷痛,畏寒,恶风,性冷淡、房事早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乃一派肾阳虚衰之征。故用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加黄芪补气益精;水蛭活血化瘀;白术、羌活健脾散寒除湿。诸药共奏温脾补肾,益气活血除湿之功效。
{结  语}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代表方剂。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证治要点。若用于阳痿,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腰膝冷痛甚者,加杜仲、牛膝、狗脊等;遗尿、尿频者,加桑螵蛸、乌药、菟丝子等;遗精、滑精者,加芡实、金缨子、沙苑子等。
    现代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本方能增强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和促进抗体提前产生,具有调整内分泌功能;可提高阳虚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由基代谢异常状况,改善内分泌功能,这为传统认为补肾中药可以延缓衰老的说法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方可使精囊腺、前列腺重量明显增加,而使血中睾丸酮明显降低,表明该方具有类性激素样作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属肾阳不足者。
    注意:如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10-7 21:01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学习了!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7 21:29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10/07 09:01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了!
请版主多多赐教!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0-7 22:24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好!资料详尽,于学习中医颇有启迪。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8 07:23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读经典  学名方
勤实践  善总结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9-10-8 07:24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好!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8 11:16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0/07 10:24pm 发表的内容:
好!资料详尽,于学习中医颇有启迪。
我会继续努力去探索!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8 11:22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0/08 07:23am 发表的内容:
读经典  学名方
勤实践  善总结
搜集总结名家经验,以益临床实践。我一定不负版主们的期望,在这方面多做有益的探索!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9-10-9 07:43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楼主论理通达,引案确切,不名方之应用,颇有资助,谢谢楼主.

-=-=-=-=- 以下内容由 胡不群2009年10月14日 04:53pm 时添加 -=-=-=-=-
于名方之应用——特此更正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9 10:24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胡不群2009/10/09 07:43am 发表的内容:
楼主论理通达,引案确切,不名方之应用,颇有资助,谢谢楼主.
感谢先生褒奖,受之有愧!吾将以先生谆谆诲语激励和鞭策自己,努力为传承中医做点有益的事。
作者: hktcm    时间: 2009-10-10 19:10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溫故知新,學習經驗. 謝謝.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0 20:10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hktcm2009/10/10 07:10pm 发表的内容:
溫故知新,學習經驗. 謝謝.
谢谢点评!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8 15:26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天 王 补 心 丹
《摄生秘剖》
【原文】(天王补心丹方)生地黄(酒洗)四两,人参、丹参、元参、白茯神(去皮)、五味子、 远志(去心)、桔梗各五钱, 当归(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酸枣仁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临卧时服,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心者,神明之宫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①,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津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心火炎上,故口舌生疮。是凡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元参,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也。(《摄生秘剖》)
【注释】①主不明而十二官危: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君主贤明,则百姓安宁,根据这个道理进行养生可以长寿,终身没有危险。根据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如君主昏庸,十二官就有危险,脏腑相使之道闭塞不通,形体就会受到大的损伤,据此养生则会招致灾祸,以此治理天下,其政权有倾覆之危险,千万要戒备啊!
【译文】生地黄(酒洗)120g,人参(去芦)、丹参、元参(微炒)、白茯苓(去皮)、五味子(烘)、远志(去心,炒)、桔梗各15g,当归身(酒洗)、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柏子仁 酸枣仁各60g。上药研成细粉末,炼蜜做成丸,朱砂为外衣,每服三十丸(约9g),睡前服,以灯心草、竹叶煎汤送下。
    心脏是神明居住的场所。心主神明,忧愁思虑可伤及心神,神明受伤就如《内经》所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以出现健忘、怔忡的症状。心主血脉,血燥则津液干枯,所以大便秘结;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所以口舌生疮。本方以生地为君药的用意,是取生地能入足少阴肾经以滋肾水而补肾阴,肾水充盛可以降伏上火之火,何况地黄又是血分要药,以能入手少阴心经。枣仁、远志、柏子仁等是养心神的药物;当归、丹参、元参等是生心血的药物。二冬帮助生津液,五味子收敛心气不使耗散,参、苓补其气虚。以桔梗为引经报使药,意在载诸药入心,不使这些药物的作用很快向下走。
【按语】本方证是由心肾两虚,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忧愁思虑过度,心肾阴血暗耗,阴虚血少,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肾阴不足,髓海空虚,故神疲健忘。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故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治宜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清泄虚火。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五药共为臣药。人参补气生血,安神益智;五味子益气敛阴;茯苓、远志养心安神;玄参滋阴降火;丹参清心活血,使之补而不滞;朱砂镇心安神,七药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上入心经,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滋阴补血治其本,以降火安神、交通心肾治其标,标本兼顾,以治本为主。
【趣味速记】天王补心柏玄丹麦地朱,当天枣五梗茯远人(想象:天王卜新被选丹麦地主,当天早五更赴远任——柏子仁、玄参、丹皮、麦冬、生地、朱砂、当归、枣仁、五味子、桔梗、茯苓、远志、人参)。
{天王补心丹的临床应用}
(1)心悸(心肌劳损)
【原文】怔忡①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丹溪心法•惊悸怔仲》)
【注释】①怔忡:心悸之重证。心慌胸闷等症状经休息可缓解者为心悸,不能缓解者为怔忡,故心悸、怔忡为同一个病,仅程度不同而已。
【译文】怔忡患者一般为血虚,如怔忡持续不断者,多为血不足。
【按语】心主血而藏神,心神必须以心血为基础,心血不足必然心神失养而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治疗此等疾病当以补养心血为主以治本,适当加入养心安神之品以治标,如此可提高疗效,而天王补心丹即是标本兼治,对于如此疾病自然疗效理想。
[病案举例]  刘某,女, 56岁, 1995年3月18日初诊。心慌心悸2月余。缘患者3年前发现高血压,经治疗血压恢复正常。2月前因劳累出现心慌心跳,夜寐不安。经某院心电图检查示:心肌劳损。服心得安等药后症可缓解,停药后症如故而转诊中医。症见:心慌心跳,失眠健忘,心率96次/分,律整。可闻收缩期Ⅱ级杂音。面稍苍白,神倦乏力,纳差,语声低微,大便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诊为心悸,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治以养心健脾,补血安神,拟天王补心丹加减:
党参15g  麦  冬15g  茯  苓15g  丹 参15g  
山药15g  酸枣仁炒12g 柏子仁12g  当 归12g
远志12g  桔  梗12g  五味子6g   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4剂。22日二诊:心慌心跳缓解,纳增,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原方又服4剂。
26日三诊:除睡眠稍欠佳外,诸症若失,守方炒酸枣仁用量20 g,茯神15 改用茯苓。4剂后症除,嘱续服补心丹1个月,以固疗效,后随访1年未复发。[刘友凤.天王补心丹治验3则. 新中医.1998,30(6):52]
[中医解析]  本例患者乃老年体弱多病,久病必虚,复加劳累,损伤心脾,脾虚心失所养,心血虚则见心慌心跳,诸症蜂起。以天王补心丹中之党参、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麦冬、五味子、柏子仁、当归、酸枣仁、远志养心血,宁心神,药证相符,故收效较好。
(2)血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文】夫血本阴类,其动者皆由于火。(《银海指南》)
【译文】血液本来是属于阴,导致血液妄动者都是火热所致。
【按语】出血的原因有多种,但因血热妄行而致出血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因,其治疗当以清热凉血以治本,同时可加用滋阴养血之品以扶正。天王补心丹凉血滋阴,益气养血,对血热妄行而致的出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适当加入止血之品,标本兼治,效果更好。
[病案举例]  周某,女,75岁。以大片紫癜2天,血小板15×109/L入院,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时间正常,骨髓象提示“骨髓增生活泼,三系增生均可,但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功能较差,结合临床考虑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西医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强的松、DNA、利血生等药治疗,血小板上升为60×109/L~80×109/L,但舌衄、齿衄严重,会诊时,见四肢大片紫癜,齿龈和舌体不时有血液渗出,舌淡嫩红,满布瘀斑,舌上结有血疱如盔甲,苔薄黄腻,上置橘红色粘液。舌尖疼痛,口干口苦,渴不多饮。心烦少寐,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脉濡。此为心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脉络之舌衄、齿衄。拟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天王补心丹合二至丸化裁:
太子参12g  玄  参30g  生地20g  生地炭30g  
当归炭10g  天  冬10g  麦冬10g  川石斛30g
女贞子10g  旱莲炭30g
3剂。复诊时,舌衄、齿衄已止,原方调治半月,诸证皆除,血小板计数118×109/L而出院。
[中医解析]  本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天王补心丹主症的病机同为心肾阴虚,水不济火,但更有虚火上炎,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之病机,故病情更深一层。本方内重用生地、玄参、石斛壮水制火,为本方主药。合入天、麦冬以增阴液,又生地、当归炒炭为用,合生藕节、侧柏叶、二至丸,滋阴凉血止血力更增。黄连清浮热,代赭降浮阳,太子参助心气。于是心肾阴血以复,虚火乃降,衄血得止。
(3)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
【原文】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景岳全书》)
【译文】过分劳累或思考太过,肯定会耗伤血液。
按:过分劳累也好,思虚过度也好,日久都会耗伤气血。没有血液的濡养作用,则会发生各种病证。如头部没有血液的营养则会头痛,且其特点是劳累或思考过分头痛会加重。治疗当然以补气养血为主。
[病案举例]  陈某,男,35岁,2003年3月3日初诊。诉头痛反复10年。10年前出国务工,初到异国他乡,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加上条件艰苦,劳作紧张,渐见头痛加重,延至无法工作,只好回国治疗。辗转到多家医院治疗,脑电图、脑彩超及脑颅核磁共振等检查,均未见异常征象。西医诊断为紧张性头痛。屡服西药、中药都觉效果不佳。来诊时见:头痛且有箍紧感,枕区疼痛并向肩背放射,肩背沉重如负物品,压之有多处压痛点,伴少寐多梦,心悸不宁,舌红少津,苔薄白,脉细。四诊合参,阴血亏虚,头部脉络失养所致。审因论治,拟滋阴养血,舒通经络。处方:
生  地15g  天冬10g  麦  冬10g  酸枣仁10g
当  归10g  丹参10g  炙甘草10g  葛  根15g  
生白芍15g  玄参6g   白茯苓6g   远  志6g
桔  梗6g   全蝎3g  朱砂冲服1g
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并配合心理疏导。且嘱其家人每天轻柔按摩其局部压痛点数次。服药5d后,头痛消失,夜寐亦馨。原方去朱砂,隔日1剂,续服10剂,且继续按摩。20d后诉诸症皆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中医解析]  清代李文来在《李氏医鉴》中云:“饥饱劳役,伤其阴血。”《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本例患者忧思郁虑,操劳太过,阴血亏耗伤及心神。“头者精明之腑”,五脏六腑之气皆上通于头部。患者阴血亏虚,心神失养,则更不耐外界各种刺激,渐至于心动,表现为性格敏感、多疑、固执、主观。心动,则五脏六腑之气不和,终至于头部经脉阴血亏虚,失于滋养,虚滞不通,头痛迁延难愈。方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定志;另加生白芍、炙甘草缓急,葛根升举阳气,全蝎通络解痉;配合心理疏导以宁神,轻柔按摩以通络。多管齐下,使其阴血充沛,神清志定,五脏安和。头部经脉得养,经气充和条达,数年头痛得以痊愈。
{结  语}
    天王补心丹最早见于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较本方少生地、朱砂而多熟地、茯神、菖蒲、百部、杜仲、甘草、金箔。此后,明•吴昆《医方考》所录天王补心丹,与本方组成基本相同,仅无朱砂为衣。《中国药典》(1985年版)所载天王补心丹,据《摄生秘剖》方加菖蒲、甘草而成。
    本方为治疗心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若心悸失眠较重者,可加龙骨、磁石、龙眼肉、夜交藤等以安神;遗精者,可加金樱子、芡实、煅牡蛎以涩精止遗。
    本方滋阴之品较多,对脾胃虚弱、纳食欠佳、大便不实者,不宜长期服用。方中朱砂有毒,含硫化汞,不宜过量或持久服用,以免中毒。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

作者: 我是天外客    时间: 2009-10-19 14:04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这个贴子最后由我是天外客在 2009/10/19 02:06pm 第 1 次编辑]

方剂是临床的基本技能 不但要熟练记忆 还要熟练掌握方剂对应的病机 例如四物 是血虚 血滞 血瘀
归脾汤 是心脾气血两虚 心血虚 脾气虚  二两者是相互影响的的 心血靠什么维持 是靠中焦的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来
再深一点考虑 有的月经过多 就是崩漏 内经讲“二阳之病发心脾” 为什么总是出血不止呢 脾气虚  不能起到气的股舍得作用  而初学不止 其血已虚 此方有“塞流”“复旧“之用  理论和实际就是这么结合到一起的  没看一个病  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症状 问诊一定要仔细 所谓独处藏奸 一个小小的症状可能提示你一个准确的病机 直接指导你后来的理法方药 决定你后来的疗效  
随便瞎说一点 还请楼主楼主和各位高人多多斧正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9 14:18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我是天外客2009/10/19 02:04pm 发表的内容:
方剂是临床的基本技能 不但要熟练记忆 还要熟练掌握方剂对应的病机 例如四物 是血虚 血滞 血瘀
归脾汤 是心脾气血两虚 心血虚 脾气虚  二两者是相互影响的的 心血靠什么维持 是靠中焦的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来
再 ...
所论精辟!

作者: 丁元江    时间: 2009-10-20 09:45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好!资料详尽,于学习中医颇有启迪。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20 10:28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下面引用由丁元江2009/10/20 09:45am 发表的内容:
好!资料详尽,于学习中医颇有启迪。
谢谢点评与支持!
作者: 丁元江    时间: 2009-11-3 14:04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放言往往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11-15 18:25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我仔细研读了一下本帖,作者选取古今名方,直指方剂出处,使读者能够知其本源;注释译文简明易懂,深入浅出;按语阐发配伍机理,深契著者原意;临床运用部分,融汇古今医家观点,结合临床验案,条分缕析,使人有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总之,本帖资料翔实,使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方剂的配伍机理和应用,有效指导临床,大有裨益!是学习方剂的好资料!
作者: 杏林学艺    时间: 2009-11-29 15:55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好资料,学习了。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10-1-8 14:03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10-1-8 14:09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五)
感谢全球中医药论坛的大力支持!
《读经典学名方-国医精方50首讲习》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