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一)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7-23 15:33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一)
[watermark]麻  黄  汤
(《伤寒论》)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①,内②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③,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上沫:指药液表面之泡沫。②内:通“纳”,放入之意。③合:古代一种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东汉一升相当于现代198.1毫升。
【译文】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骨关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症状者,以麻黄汤治疗。方如: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甘草(炙,一两)3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以上四味药,以水九升,先煎煮麻黄,药液减少二升后,去除药液表面的泡沫,再放其它药物,煎煮到仅剩下二升半时,去除药滓,温服八合,加盖衣被直至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热粥,其余和服用桂枝汤一样的体息方法(编者注:g=克,指现代常用剂量。以下译文中所用g为单位者,均为作者根据现代常用剂量校正,译文中将不再注明)。
【按语】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中麻黄味苦性辛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腠理,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为君药。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发汗解表,使其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为臣药。杏仁苦温,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力,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崚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合用,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
(1)风寒表实证(上呼吸道感染)
【原文】其在皮①者,汗②而发③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者,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注释】①皮:指皮肤腠理之间,此时多为表证。②汗: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③发:发散之意。
【译文】(邪)在皮肤腠理之间的表证患者,用发汗的方法以发散外邪。
凡是风寒侵袭肌表,脉浮紧或兼数,无汗,都属于表实证,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按:麻黄汤所治风寒表实证者,其病机为外感风寒之邪停留肌表,且以寒邪为主者。因寒邪致病特点是寒性收引,致其腠理闭塞,故病人多以恶寒无汗为主要症状。此时病邪尚在肌表,较为轻浅,可用发汗的方法以祛除病邪。而本方发汗力强,祛邪迅速,当为首选。
病案举例  庞某,男,30岁。主诉:劳动后脱衣受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痰沫。诊查:苔微白腻,脉息浮弦。辨证、治法:病属太阳伤寒,治宜麻黄汤加味。处方:
净麻黄9g 桂枝6g 苦杏仁9g 炙甘草3g 
独  活6g 紫苏5g 紫  菀9g 葱  头3个
一剂汗出而愈。(《吴考槃医案》引自董建华)
中医解析  本例患者,因脱衣而感受风寒之邪。从症状 “头痛恶寒,发热无汗”来看,当为风寒表实证,故选麻黄汤以发汗解表治疗,并加独活、紫苏、葱头以加强发汗解表力。由于患者伴有咳吐痰沫,而麻黄汤化痰止咳之力不强,故加入紫菀以增强化痰止咳功效。全方发汗解表之力强,又可化痰止咳,标本兼顾,故一剂而愈。
(2)无汗证
【原文】《内经》曰:“火郁发之①”,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儒门事亲》)
【注释】①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例如温病当邪热已到气分,出现身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苔黄等症,但卫分又闭而无汗,必须用辛凉透达药,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的热邪可以向外透散(参见“泄卫透热”条),又如心火上炎,口糜舌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则须泻心和小肠的火,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导火下泄。
【译文】《内经》说:“火郁积应当使之发散”,使之发散的方法就是使之发汗,让其郁积之火得以疏散。
【按语】火郁积于体内,应当通过发散的方法来治疗。而发汗解表中药多为辛散之品,故对于郁积之火,可以通过发汗解表,祛除肌表之邪来治疗。如此腠理得到疏通,郁火得以外散,则郁火诸症可愈。
病案举例  马某,男,23岁,2002年2月21日诊。全身皮肤无汗出23年,若遇劳动或剧烈活动,或遇夏季炎热,则全身燥热难耐,甚则需卧于冷水之中方可降温。饮食、睡眠、二便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邪闭肌腠、营卫失宣、津液不能外达。方拟麻黄汤加味治之。处方:
麻黄18g  桂枝18g  杏  仁10g  荆  芥10g  
防风10g  红花10g  甘  草4g   羌  活12g
苏叶15g  川芎15g  丝瓜络30g  路路通30g
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皮肤稍觉湿润;继服7剂,汗液增多,皮肤潮湿;服至35剂,汗出正常。[邹世光,等. 麻黄汤临床运用举隅.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41]
中医解析  本例从出生之后即无汗液,时逾23年,曾辗转多方求治无效。中医认为,无汗症机理是邪闭肌腠,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宣达皮肤,正切合麻黄汤之意。遂宗仲景之法,以重剂麻黄汤发汗宣肺,加羌活、荆芥、防风、苏叶以透邪外达;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患者夏季“燥热难耐”,是火郁其内,本“火郁发之”之旨,佐丝瓜络、路路通透络通经、引邪外出。诸药合用,使营卫和、肌腠开、经络通、肺气宣,终于出汗如常人。
(3)水肿(肾病综合征)
【原文】诸有水①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匮要略》)
【注释】①水:指水肿。
【译文】各种水肿,如腰以下肿者,治疗以利小便为主;如腰以上肿者,治疗以发汗为主,则可治愈。
【按语】中医理论认为,肺气不宣,则津液输布失常,聚而可成水肿。宣发肃降肺气,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如此则津液输布正常,进而达到利水消肿之功效。本方中麻黄宣发肺气,杏仁肃降肺气,两药配伍,有助于肺宣发肃降功能的恢复,进而津液输布正常,水肿自然消除。故本方不仅可以治疗上半身水肿,对于全身性水肿亦有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  荣某,男,21岁,干部。2003年7月22日入院。患者间断性全身浮肿一年,2001年1月先后以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两次住院治疗,均好转出院。10天前无明显原因全身浮肿加重,面色※白,腹部饱满,舌质淡红,苔薄白润,头部背部,双下肢均按之凹陷,脉沉略滑数,日尿量不足0.7L。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B超示:肾炎及少量腹水。据脉症分析,病人反复发作一年余,导致脾肾两虚,脾虚气陷升提无力,不能摄水谷精微。肾虚失其封藏,不能固摄而导致精微物质外流,故长期蛋白尿。治当以补肾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服药后水肿加重,脘腹胀满明显,呕吐频繁,纳少,乏力嗜睡,尿量日不足0.5L,苔白干,脉沉濡。下利不效,改为宣升,以升达降,随用宣肺利水方:
麻  黄20g  桂  枝3g   杏  仁10g  葶苈子20g
大腹皮30g  砂  仁10g  车前子50g  大  黄20g
坤  草40g  茯苓皮20g
水煎服,日2剂。服药前先服生姜汁20mL,口渴服西瓜皮煎水,代茶饮。
服药第3天尿量日增至0.8L,全身浮肿消退,复查尿常规未见异常,查肾功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唯有蛋白分类无变化,继用补肾健脾活血解毒之剂,病情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倪方利.麻黄汤临证活用举隅.光明中医,2007,22(7):36]
中医解析  本例患者因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而出现全身浮肿。以麻黄汤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加葶苈子以加强降肺气之力。并加大腹皮、车前子、坤草(即益母草)、茯苓等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大黄还可活血化瘀以助肾功能的恢复。全方标本兼治,起到宣肺利水消肿之目的。
结  语
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外受风寒较轻,头身疼痛不著,无需强力发汗者,去桂枝,或加苏叶、荆芥微发其汗;肺郁生痰,咳痰稀薄,胸闷气急者,加苏子、橘红以增强祛痰止咳平喘之效;风寒郁而化热,心烦口渴者,加石膏、黄芩兼清里热;风寒夹湿袭表,无汗而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者,加苍术或白术以祛风胜湿。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凡体虚外感、表虚自汗以及“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等均不宜使用。由于本方中麻黄含有麻黄碱,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对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要慎用。本方不宜久服,汗出即止。
黄 连 解 毒 汤
(崔氏方  录自《外台秘要》)
【原文】又前军督护刘车者,得时疾①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②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连解毒汤方。黄连三两, 黄芩、黄柏各二两, 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进粥,于此渐瘥③,余以疗凡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④、不得眠,皆佳。传语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热毒,除酷热,不必饮酒剧者,此汤疗五日中神效。忌猪肉冷水。(《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注释】①时疾:外感疾病。②苦:苦于。③瘥:痊愈。④错语:中医学名词,指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的人。
【译文】还有前军督护刘车,此人患外感疾病三天已出汗好转,因饮酒再次加重,苦于心中烦闷,干呕,口舌干燥,呻吟不止,错语不断,不能静卧,我想以此黄连解毒汤治疗。黄连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9g。以上四味药切碎,以水1.2升,煎煮到只剩下0.4升药液为止,分两次服用,服一次后,眼睛明亮,再次服用时病人已能进粥食,这样疾病就逐渐地痊愈了。我认为凡热势较高,心中烦闷干呕,呻吟错语,无法入睡的患者,以此方治疗,效果都很好。告诉周围其他人,用后也有效。此方清解热毒,消除酷热,不能大量饮酒的人,服用此方五天后疗效神速。忌食猪肉、冷水。
【按语】本方证乃火热毒盛,充斥三焦而致。实热火毒盛于三焦,充斥上下内外,表里俱热而大热不解;内扰心神则烦躁错语,不能静卧;热伤津液则口燥咽干;火在胃中,影响胃气下降,发为干呕或呕吐;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火毒炽盛之征。治当泻火解毒,火毒去则诸证自愈。方中大苦大寒之黄连,既清泻上焦心火,又可泄中焦火热为君;黄芩清上焦之火热为臣;黄柏泄下焦之热为佐;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火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出,为使药。四药相合,苦寒直折三焦火毒,通治一切实热火毒之证。
黄连解毒汤的临床应用
(1)外感发热
【原文】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医学心悟》)
【译文】清法,是指清除体内热邪的治法。体内脏腑有热,则当选清法治疗。
【按语】本方四味药均为清热药,黄芩善长清上焦热,黄连善长清中焦热,黄柏善长清下焦热,而栀子则清三焦之热,故全方对于三焦热盛,或各脏腑有热,均可治之。
病案举例  患者男,1岁。发热3天,体温37~39℃,不咳嗽,不流涕,无腹痛、腹泻,不吐,口渴,多饮,纳少,大便干,尿黄,舌质红、少苔,咽部充血,外阴红赤。静点先锋霉素V 3天,静点前WBC11.2×109/L,现WBC13.1×109/L。此证系外感邪热,三焦热盛而阴分已伤,治宜清热泻火养阴。处方:
黄芩6g  栀  子6g  黄  连3g  黄  柏3g  竹叶6g  
桔梗6g  木  通3g  生  地9g  葛  根9g  麦冬9g
连翘9g  太子参9g  板蓝根15g 金银花各15g
水煎服,日1剂。服3剂而热退,又予6剂调理而愈。[边宁,刘伟.黄连解毒汤应用3则. 陕西中医,2003,24(5):466~467]
中医解析  本病为虚实夹杂之证,虽外感实热之邪但已出现明显的伤阴之象。方以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竹叶、本通清泻三焦之热,以桔梗、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葛根清热解毒,疏散外邪,以太子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全方合用,药到而病除。
(2)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原文】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①溢。——《济生方》
【注释】①淖:原指烂泥,湖泊之意,此处是指血液大量溢出的样子。
【译文】血液妄行,都是因为热邪所致,血液有热就会大量溢出。
病案举例  王某,女,16岁。1991年8月26日初诊。月经淋漓不净1月,时多时少,多则如崩状,夹有小血块,颜色深红,稠粘,腰酸,头晕心烦,夜寐不宁,面色少华,大便干结。月经初潮14岁,常1月1行或3周1行,行则量多如注,需10—14天干净。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B超子宫未见异常。血红蛋白70g/L。诊断:青春期功血。证属心肾失交,冲任不调。治法:清心滋肾,调经止血。以黄连解毒汤加味。处方:
黄  连3g   黄芩10g  茜  草10g  黑山栀10g  
黄  柏5g   丹皮5g   石莲子15g  香  附9g
生地炭12g  白芍12g  龟  甲12g  生龙齿12g
服药5剂,症情缓,经量大减,但觉神疲艰寐,原方加远志再服5剂,血止、寐安。继续巩固治疗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血红蛋白上升到110g/L。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许柏泉.黄连解毒汤在妇科病的应用. 光明中医,2007,22(1):63]  
中医解析  该患者崩漏已将2年,由于子宫的胞脉属心系于肾,阴不足,火易旺,心火亢动,又下及阴精,伤之肾气,引动肾火,致使胞络之血两无所归,故以黄连解毒汤清心火,心火不亢则血脉自无沸溢之患,配生地、白芍、龟甲宁心涵濡心液,益肾滋育肾阴;石莲子交水火而媾心肾,安宁上下君相之火邪,茜草、丹皮凉血止血而不留瘀滞;香附调龟、芍之滞,芩、连之寒,使血脉得安而运行如常;龙齿收敛浮越之气以镇心益肾。通过调节心肾阴阳之升降,使胞脉宁静,行归藏之功。本方通泄三焦之热,对于因热而出现的各种出血疾病,均可治之。
结  语
本方是治疗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的代表方。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若便秘者,加大黄以通腑热;若吐血、衄血、发斑者,可加生地、玄参、丹皮以凉血止血;若热毒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泄热毒退黄;若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本方是大苦大寒之剂,易损伤脾胃,非壮实之体,实热之邪,不可轻投,而且不宜多服、久服。对于非火毒炽盛或津液受损较重者,不宜使用本方。
[/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7月24日 09:21am 时添加 -=-=-=-=-
欢迎点评!敬请赐教!
——作者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7-23 20:23
标题: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一)
继续!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