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谈谈中医膏方在使用时的一些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7-1-21 11:53
标题:
[转帖]谈谈中医膏方在使用时的一些认识
【摘要】 在临床中发现绝大多数的病情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因此在运用膏方治病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是膏方的核心;因此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调,真阴真阳的亏损后会出现阴阳的偏衰或偏胜,或阴阳两虚的证候;或是脏腑之间正常功能失调,或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生化、制约的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或是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2)用药轻灵、不宜壅补是膏方的关键;膏方虽从调补着手,但用药当适得其体,以纠其偏,不因喜投滋腻峻补,反而阻塞气机,闭门留寇,故用药宁可轻灵,不可过量。其用务使气机周流,升降出入有序,正气自调而邪气自除,故切忌壅补,宁可轻灵。(3)膏方使用时的注意点:每日清晨或早晚各服一汤匙,用温开水吞服或开水调后服用均可。若遇感冒、食滞需暂停数天,服用膏方时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腥秽等食物,不吃生萝卜,最好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特别是浓茶),避免姜、葱、蒜、辣椒等辛温燥热、刺激性或含不消化的食物。总之,针对虚实夹杂的患者,开膏方的治疗原则应为补而不恋邪,对单纯的虚证患者,要保护好脾胃的功能,避免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关键词】 膏方;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为核心;不宜壅补是关键
膏方是祛病净身,延年益寿的治疗方法。膏方虽以滋补药为主,但也可治病,可谓补治结合,既可有病治病,又可达到无病强身的目的。膏方平时季节也可以使用,但以冬至前后进补,符合中医“冬主收藏”的理论,膏滋方更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在临床中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因此在运用膏方治病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是膏方的核心
中医膏方对健康者来说,应平衡其阴阳,延缓其衰老;对慢性病者来说,应调节其脏腑功能,疏导其气血,使脏腑之间相互协调,气血通畅,则宿疾可以缓解和治愈。
1.1 平衡阴阳 《素问·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于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调,真阴真阳的亏损,会出现阴阳的偏衰或偏胜,或阴阳两虚的证候,或出现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脱发齿落,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自汗,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都是真阴真阳亏损失调后导致肾精亏损后,人体衰老的表现。
1.2 调节脏腑功能 对于久病体弱及伴有慢性病者,往往会出现脏腑之间正常功能失调,或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生化、制约的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如表现为肺肾同病、肺脾同病、脾肾两虚、肝肾不足、心 肾不交、脾胃不和、肝气犯胃、肠胃热结、心胆气怯等病症。通过膏方来调节脏腑的功能,达到祛病延年 的目的。
1.3 调理气血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了气血的重要性。对于大病后气血未复及慢性疾病影响气血生化和疏通者,出现气不外卫则易感外邪,血不濡润则筋脉失养;或血寒脉泣,血热妄行;气机不畅致气滞而血瘀等。通过膏方来调理气血,使周身气血流通,生化有源,达到气血充沛,精力旺盛,长寿延年的目的。
例1,男,56岁,2004年12月4日就诊。年轻时曾得过2次自发性气胸,经治得愈。平时常易感受外邪,发作时可见咽喉红痛,咳嗽痰粘色黄,夏冷多汗,冬季畏寒。刻诊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自汗,怕冷,夜间尿频,大便时溏,脉沉细,苔薄舌质淡。证属肺肾两虚,清肃失司,运化无权,治拟养肺益肾,调理气血,健脾助运。膏方组合:炒党参10g,南沙参10g,炙百部10g,制黄精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黄芩6g,桑白皮10g,杏仁10g,炙紫菀10g,象贝母6g,炒陈皮6g,制半夏6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炒川断15g,桑寄生15g,仙灵脾15g,浮小麦15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炙黄芪20g,淮山药20g,炒扁豆20g,茯苓15g,炒六曲12g,炒谷麦12g,焦山楂12g。14贴。
上药用清水浸泡,煎煮三汁,滤渣取汁,文火浓缩,加西洋参(研粉)100g,加入阿胶(加适量黄酒炖烊)400g,饴糖300g,冰糖200g,趁热收膏。
膏方方解:西洋参、炒党参、南沙参、炙百部、制黄精、阿胶、当归、赤芍、白芍以养肺润燥,调和气血,以针对患者肺部宿疾虽愈而脏气受损,容易感受外邪,配合黄芩、桑白皮、杏仁、炙紫菀、象贝母、炒陈皮、制半夏以清肺止咳化痰,以针对患者常得咽痛,咳嗽痰黄等,用枸杞子、菟丝子、炒川断、桑寄生、仙灵脾以益肾填精,佐以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收敛之品,针对患者由于肺虚后导致肾虚,精气不足,摄纳无权而产生的夜尿频多,冬令畏寒而令多汗之症。炙黄芪、炒山药、炒扁豆、茯苓以健脾益气,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五脏得养,肺肾得滋,气血自充,针对患者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而产生的神疲、健忘、大便溏薄之症。炒六曲、炒谷芽、焦山楂以和胃消导,助滋补药物吸收。患者须服膏方一料后,前来复诊,自感精力充沛,体强纳香,感冒咳嗽已少见,畏寒明显减轻,余症也有不同程度好转。再以膏方续进,以资巩固。
2 用药轻灵,不宜壅补是膏方的关键
膏方虽从调补着手,但用药当适得其体,以纤其偏,不可因喜投滋腻峻补,反而阻塞气机,闭门留寇,故用药宁可轻灵,不可过量。膏方之用,取持久以衡,缓缓图治之意,非急速祛邪,救危固脱之法。其用务使气机周流,升降出入有序,正气自调而邪气自除,故切忌壅补,宁可轻灵,临床所见,膏方中过用温热,常鼻衄见红;过用滋腻,常胃呆腹胀;过用寒冷,常败胃便 泄。因此,进补不宜壅滞,调治当从流通,对邪实正虚者更要注意。笔者在临床中常以14帖中药为一料,在每帖药中温阳药如用肉桂1.5g,附子、干姜用3~4g,肉苁蓉、菟丝子、仙茅用10~12g,仙灵脾各用15g;滋阴药如首乌、熟地各用12g,龟胶用10~15g,麦冬、天冬、沙参、石斛、玉竹各用10~15g;补气药移山参0.3g,生晒参7~10g,红参5~7g,党参、白术、黄芪一般用12g,最多用20g,炙甘草一般用6g;补血药如当归、白芍、龙眼肉各用10~12g。
例2,女,46岁。曾有哮喘病史十年多,每逢冬春季节发作,发作时以用激素、抗生素、平喘化痰药为主。刻诊胸闷,气短,时有痰出稠黄,口渴欲饮,夜寐不安,梦多纷扰,腰酸乏力,大便稀薄,小腹隐痛,苔薄黄舌边有齿印,脉细滑。证属肺脾两虚,痰热内蕴,清肃失司,运化失司,治拟培补肺脾,清肺化痰,佐以调养肾气。膏方组合:炒党参12g,炒白术12g,扁豆15g,淮山药15g,茯苓12g,莲子肉10g,桑白皮10g,炒黄芩3g,炙百部6g,炙苏子6g,炙紫菀6g,炙款冬6g,杏仁6g,炒陈皮6g,制半夏6g,炙远志3g,炒川断10g,桑寄生10g,枸杞子12g,补骨脂10g,炒杜仲10g,夜交藤15g,百合6g,炒当归12g,白芍12g,制香附6g,乌药6g,炒六曲12g,炒谷芽12g。14帖。上药用清水浸泡,煎煮三汁,滤渣取汁,文火浓缩,加西洋参(研粉)100g,生晒参(研粉)100g,加入阿胶(加适量黄酒炖烊)100g,饴糖300g,冰糖200g,趁热收膏。
膏方方解:西洋参、生晒参、炒党参、炒白术、扁豆、淮山药、茯苓、莲子肉以健脾益气,助运止泄,桑白皮、炒黄芩、炙百部、炙苏子、炙紫菀、炙款冬、杏仁、炒陈皮、制半夏、炙远志意在清肺化痰,调节水液,意在补而不壅,扶正祛邪,使气机升降有序,痰热无稽留之地,达到邪去而正安的目的。佐以炒川断、桑寄生、枸杞子、补骨脂、炒杜仲以益肾,通过益肾而间接地滋助肺脾,同时也起到了由于肺脾两虚进一步累及于肾的预防作用。夜交藤、百合以清心安神,炒当归、白芍取补血又能益气之意,制香附、乌药理气止痛以针对小腹隐痛之症,炒六曲、炒谷芽以和胃以助药物吸收。本方着重于脾的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和肺气的肃降,意在用药宁可轻灵,切忌壅补,此轻可去实邪也。经服膏方一料后,复诊时患者诉胸闷气短已不明显,痰少色转灰色,小腹隐痛消失,夜寐较香,大便已转成形。
3 膏方使用时的注意点
每日清晨,或早晚各服一汤匙,用温开水吞服或开水调后服用均可。若遇感冒、食滞需暂停数天,对痰热壅肺或湿阻中焦的患者,最好能先用清肺化痰方和醒脾化湿方治疗一下,待病情改善后再服膏方。服用补膏时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腥秽等食物,不吃生萝卜,最好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特别是浓茶),避免姜、葱、蒜、辣椒等辛温燥热、刺激性或含不消化的食物。舌苔厚 腻者不宜服用,用之必然会加重脾胃功能的负担,反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副作用,而腻苔更难化掉,犹如“雪上加霜”。总之,对虚实夹杂的患者,开膏方的治疗原则应为补而不恋邪。对单纯的虚证患者,用药要轻灵,惟恐滋腻太过阻碍脾胃功能,产生虚不受补的现象。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