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多学科交流催生中医新成果——-中国中医药报 [打印本页]

作者: 专门转贴    时间: 2006-1-20 22:37
标题: [转帖]多学科交流催生中医新成果——-中国中医药报
多学科交流催生中医新成果——-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多学科沙龙”活动侧记
海  霞  本报记者
  金秋的一天,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举行“中医多学科沙龙”第二次活动,与会者就中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平台选择组建与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医教学临床与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等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展开了激烈而坦诚的讨论。
  一、为中医学者打造一个交流平台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张维波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从事中医经络研究多年,首先他就沙龙的目的和意义发表了演说。他说,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在古代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规律,并充分吸收了当时的各种科学成果,如古天文学、古气象学、古地理学、古代数学、古植物学和当时的哲学,还利用了很多古代技术成果,如在古代冶炼技术基础上发明的针灸术和中成药的炮制等等,可以说中医学是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平台上建立起来的。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医需要从古代的科技平台转移到现代的科技平台上去,因此现代中医学者应打造一个科技平台,这包括现代理念、现代哲学、现代数学、现代理论表述方式、现代技术以及现代医学知识等。
  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难点在于专业的限制。现代中医不仅要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较深造诣,还要对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多学科协作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对话存在着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相互理解比较困难,我们考虑是否可以把一些热爱中医、对中医有一定了解、有思想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各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找到中医与现代科学之间的亲和点、衔接点,培养中医新的生长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挖掘出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可操作的科研课题。所以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围绕中医如何与现代多学科协作,以求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有所突破和发展展开讨论。
  张维波教授希望该沙龙在中医由古代科技平台向现代科技平台实现转化过程中发挥桥梁作用。中医的现代科技转化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现在就应该开始着手。中医的科技平台将是人的构建和知识的构建,初期的形式可以是介于中医沙龙和软课题研究之间的某种方式。由于常规学术会议和专题学术报告的参加人数通常较多,进行充分讨论的机会较少,加上同行业内人士专业熟悉,相互碰撞、启发的机会也不多,而举办这种小型的、由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参加的沙龙还是有意义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建议沙龙目前的可行任务是梳理中医大背景,寻找可能存在的共识并充分分析差异存在的内在原因,为沙龙学术探讨的具体深入找一个合理的切入点。
  二、有激情还要有理性
  与会学者在讨论中情绪高昂,言辞切切,表现出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热情和责任感。北京中医药大学图娅教授199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科研构想,如“中医学生命信息跨尺度表征系统”、“关于中医证候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框架研究” 等,关注中医药事业的真正继承及源头创新。她认为应对中医药发展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向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系统理念和构想,应该进行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的理性研究,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注意时效,从学科整体角度寻找发展理念和实施切入点;要在高等中医药教育实际工作中摸索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及学术创新的可行设想。她还强调,中医学的认识优势是在关系中把握事物,寻找合理可行的公允的评价尺度才能凸显中医特色和优势领域,并找到体系拓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空间。要避免激情大于理性,避免个体经验与系统规律关系把握失当。
  华北煤炭医学院包巨太教授结合自己研习《内经》的发现谈了一些认识。他说,《内经》中存在模型人与原型人的区别,所谓模型人是指古人根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维创造出的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原型人是指由五脏六腑、精、气、神、经络等组成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整体,并用模型人来指导原型人。我们要理清哲学中阴阳概念与医学中阴阳概念的区别。他将八纲中的虚实、表里、寒热为三维坐标,将中药药性和病证在此三维坐标中一一标出,并指导临床,希望能将中医语言精确化和现代化。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杨学鹏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从事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的研究。他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医学中的浓缩和升华,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地理、哲学、社会、人文、生命等的综合思考,因此中医研究应从中国古代哲学入手。但是由于中国古代语言难于理解,所以迫切需要有专门人才从事古典医术的破译工作,将古代医学著作翻译成现代人能理解的医学文献。杨教授形容科学技术好比是水,医学是船,西医是水涨船高,不断进步,而中医在两千年前是水载船,现在搁浅了。现代中医要在继承和发扬古典中医思想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包括现代天文学、现代地理学、现代哲学、数学等相结合,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带进现代医学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使搁浅的船再浮起来。
  北京第六医院的李定忠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对中西医学都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有着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循经皮肤病,用客观事实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他在发言中指出三点:一是目前经络研究严重脱离临床实际,二是在研究中把人体物质与能量信息相隔离,三是要客观评价中医和西医,中西医结合应着眼于靠得住的理论和最好的疗效,这样我们发展中医才能增强信心。
  三、多学科为中医发展支招
  与会者针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探求对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杭海英教授在美国从事了10余年的基因工程研究,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他从对中医疗效的实际体验,谈到对中西医的认识。他指出,在致病的各个阶段,人体在各种功能不同的基因指导下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因此寻找不同疾病过程中所对应的特殊蛋白质可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这对中西医诊治疾病都是一个启发。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燕平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她说:有些科研人员并不真正懂中医,进行的科研对中医临床和教学帮助不大,中医的科研应根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科研成果应能为中医发展服务。中医教学应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及中国古代文化修养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古代哲学思维模式,教材的选择上应与古典医学著作更加贴近。
  北京中医医院的周鹰主任医师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对中医临床疗效有深刻的体会,他认为中医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中医理论是完美的理论体系,是“道”和“术”的结合,中医的“道”有优势,“术”处于劣势。中医药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中医正在走下坡路。原因有几方面:用西医药学的标准评判中医药学,使其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药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的特长;用研究西医药的方法研究中医药,脱离了中医药学的本质,影响了中医药学保持自身特色、按其自身轨迹的发展;用培养西医药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药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药学思维方式,把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大夫、中药人士越来越少,中医药后继无人、后继乏术的形势已经十分紧迫。他在谈到临床上如何对待中西医诊疗方法时指出,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检查收集各种病情资料,不排除把西医方法作为一种“术”来处理。对检查收集到的病情资科,都要按中医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进行辨证分析,因为辨证审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辨证施治(审机定治)的思维方式是无法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统一尺度、统一标准来衡量的。中医在给病人实施具体疗法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后他强调,中医的发展首先要树人,其次才是树“术”。
  张维波认为,当前中医的危机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医信心的危机;二是中医的“道”,即中医理论让使用现代概念词典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掌握,需要诠释;三是中医的技术落后于时代,应该尽快改进,即使被认为最难模仿的中医灵活的辨证论治,也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变得不是没有可能。
作者: 夏红光    时间: 2006-2-3 15:21
标题: [转帖]多学科交流催生中医新成果——-中国中医药报
现实.忠恳.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