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芝麻在 2005/12/08 10:47am 发表的内容:
理解阴阳的陷阱 -阴阳的“速度大坑”
阴阳乃是民族文化之大义, 何来陷阱?阴阳确实有陷阱,陷进去就能要命, 能从陷阱里面钻出来就能明白为什么黄岐建中汤、翟鉴、古水流之流说的是一回儿事儿了, 也算转微复 ...
下面引用由张天宇在 2003/12/12 01:39pm 发表的内容:
现在中医界“气”字的谬用
气字在中医理论中贯穿整个内容,中医理论就是讲人体内气的理论:
《庄子》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也即〈内经〉所说“气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根本。”《难经》所说“气者,人之根本”。“气居形神之间,妙通有无,可以论道。”“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 “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庄子•知北游》中就明确指出:“通天下一气耳。” 王充在《论衡•言毒》中所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等,中医讲气的时候都是用的这个“气”。
如何理解古人讲的气?当然古人讲的气绝非是大气的气,而是道家常用的这个“炁”。这个炁是孕育万物之灵的生命之炁。
其实人体内炁是不同于这个“气”的。道家在修炼时常用这个“炁”代表人体内炁。它形象地表达了人体内气的内涵。当将人体内炁和人体外气混扰时,就会出现很多笑话。在网上没看到吗?翟鉴先生质问中医的“天地表里何为阴阳?”,“心肾水火何能相交?”,“教科书的表为阳里为阴违背了自然”,“纠正古人阴阳学说的错误”等理论,翟鉴先生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理论就是中医界博士、导师们也很难回答。那么翟鉴先生错在哪了?中医界的博士和导师们为什么回答不了?其实问题就出在中医书“气”字的缪用上,是没有弄懂中医讲的应是这个“炁”,而不是这个“气”。炁、气概念的混扰也成为中医界人士理解中医理论的羁绊。
为了弄清中医理论的奥妙,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含义,就必须将人体内炁与人体外气严格分开。这个“气”只能通过呼吸进入肺脏,不能随意从其他部位进入体内:如针灸胸部时产生的气胸是一种严重的病证,就是因为这“气”进入肺脏的缘故;解剖进入体内的“气”必须通过肠吸收排出体外,否则是不能吃东西的;打血浆、滴流时,不可有气进入血管里,否则有生命危险;气功师英年早逝,是因为体内成为负压,空气由五官九窍和穴位进入体内致病,现代医学又无法救治。这就是说这个气是不能随意进入体内的,而这个“炁”就是充满体内的精气,何谓精气?米之青者为精。此“炁”可以在体内作升降出入的运动。中医讲的神气(应是这个“炁”)就是米之精“炁”。这些都说明体内的“炁”与体外的“气”,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气、炁概念的混扰,也使中医理论概念混扰了,中医很多问题搞不清楚了。
我在这里强烈要求国家卫生部应将中医“气”字的概念,在中医教科书中改过来,凡是讲到体内气时都应该改成这个“炁”字:无论是指体内的有形之精气还是无形之精气、先天之精气还是后天之精气、还是体内的浊气,这里说的气都应该改成这个“炁”。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