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高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广泛应用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诺贝尔奖获得者Carelton Gajdusek,采用三维纳米材料培养的细胞来筛选中药有效成分,显示国际顶级科学家开始重视高新技术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实际应用。荷兰Leiden大学Wangmei及Jan Van Der Greef提出,采用系统生物学技术来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效作用评价水平,为中药活性物质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的系统评价提供科学的证据,将有助于中药产品在全球的注册。清华大学陶佳林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分层法”来解决中药复杂体系药效评价的权重问题,有助于客观化评价中药的综合药效,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
在新技术的运用上,不断引入新的测试测量仪器与方法,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陈士林运用遥感技术对资源进行调查;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易涛、张浩运用HPLC—DAD-MS和GC-MS定性定量分性中药川芎的主要成分;香港中文大学黄家乐利用化学标识物及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药材;四川农业大学杨玉霞等运用ISS技术对红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刘春朝、周华英运用植物反应器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的大规模培养研究以及香港政府化验所邓炜堂、罗天佑等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检查出部分中药中马兜铃酸、乌头碱及阿托品等有毒物质的含量,有效地解决了中药参杂及品种混淆的问题,保障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等。这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引入,不断引导中药质量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反映了“十五”以来国家中药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成果。
标准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不少反映GAP建设规范的成果在会上展示,涉及到种质、药材、饮片、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培育、种植、采收、炮制、制剂工艺、贮藏等技术规范,如天士力集团提出的中药材GAP生产企业三维管理模式等。
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建勋对目前中药复方研究的两种思路进行了比较:一种是植化研究思路,或称为机械还原论思路。认为中药复方与植物药一样,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其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清楚了复方中的化学成分,就可以初步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其缺陷在于忽视了中药复方整体作用的特点,结果可能发现中药复方部分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不能找到整个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从而脱离了中医药理论,有可能导致医亡药存的严重后果。另一种是药动学研究思路,或称为中药血清药化的研究思路。其理论依据是在西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的启发下来认识问题,中药成分虽然复杂,但进入体内且被测到的化学成分数目是有限的,远远少于复方固有的化学成分数目。认为中药复方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吸收入血进入到体内的复方所含的化学成分,或者是进入体内化学成分的代谢物。这种思路简化了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能会有促进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但问题是血清中的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吸收的结果,而是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在体内吸收、代谢、分布、排泄所有作用的结果,从而使得这种简化失掉了许多起作用的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