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中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5-4-7 18:44
标题: [转帖]中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中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顾继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学科,《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将笔者对中医学的理解陈述如下。
  “中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中国固有的医学”,与“西医”对应。“西医”,为“从欧美各国传入中国的医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及续编》列“西医”篇,收34种西医书(译本)。唐宗海撰《中外医书四种·中西医解自叙》:“以医论,同是人也。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于是中医、西医二个名词已基本界定,并俨然鸿沟对峙。
  “中国医学”一词,比较早的可能见于1831年,日本多纪元胤收摘古今医籍三千数百余种,分医经、藏象、诊法、本草、方论等九门编排,提名为《中国医籍考》。1926年,谢观等编了一部以“中国医学”为书名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解释古医籍名词术语。1956年,因当时中医教学需要,南京中医学院用现代汉语文法,编著出版了冠名“中医学”的《中医学概论》(包括中药),成为中医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合作,研究发展医药卫生,相继设“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传统医药合作中心”等,与“现代医药”相对应的“传统医药”一词又被沿用,并概括中医药于内。
  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那么中医学是什么性质的学科?
  中国医药学起源很早,远在周代医事已归王室管理。如《周礼·六官》记载周王朝官制、职责和施政要领的史实中,医药归属“天官”管理:“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疮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以五药疗之”。“医”,负责治疗疾病的职业;“药”,五药即毒药。汪机注曰:“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攻病,皆谓之毒(具有一定的性能)”,药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医师”,是众医之长,主管医药事业。此时已给医、药分别作出定义和界说。
  至两汉时期,社会文化医药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当时将医药著作归于《七略》之一的《方技略》并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所谓方技,是使生命生长不息的工具,又是帝王封赐的一种职官、职务。《汉书·艺文志》又曰:“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以通闭解结,反之以平”,指出医学及医药书籍是讲人体结构、功能、疾病原因、治疗法则及应用针灸、药物治疗的方法和技能的学问。
  随着历史推移,医药学不断发展。据《隋书》、《新唐书》记载,隋唐时代设置的“太医署”是太医集中为医的机构,分医学、药学二部分,医学部设医科、针科、按摩等科,既为皇宫行医,又是传授医药知识的地方。《千金方·大医精诚》指出医生应学习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标准,可谓当时一份中医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宋元时期,医学逐步向专科分科发展,形成了内、妇、儿、外、伤、针灸、按摩等十三个科目,各科医学著作日益增多,医学体系逐步形成。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兴起后,整个传统中医学知识体系基本完备。
  此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大抵经历了明清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清末至五十年代初、五十年代以后,即经历了形成积累完备、停滞、保护扶持发展几个阶段。各时期对中医知识体系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
  综观上述,笔者认为中医学“定义”应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医学科学。它的一些相关基本概念分别为:
  1.中医基础医学:形成于《内经》,积累观察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分析疾病原因、病理变化,应用诊断方法,采取防治法则的理论和知识。
  2.中药:源于《神农本草经》,积累认识自然界能供医疗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的种类、性能、功效、用法,以及复方配伍应用的知识和经验。
  3.中医技术:始于《内经·灵枢》“其病痈疡,治宜砭石;病生于内,治宜毒药;脏寒生满病,治宜灸焫;其病挛痹,治宜微(九)针;其病多痿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跷”,发展应用针灸、推拿及拔火罐等各种适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4.中医临床医学:形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发展应用中医基础医学知识、中药、中医技术,或者它们集合应用于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技能。
  中医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医学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医学,所形成理论体系蕴藏着朴素的辩证分析思维及系统论的观念。其特点在于把机体看成一个整体,从人体这一大系统出发,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总体平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强调“整体平衡”和“阴阳平衡”等等,而不局限于一个疾病、一个证候、一种症状,如对传染病治疗的指导思想,是在重视祛邪的同时更重视扶正。在中药的使用上强调配伍,讲究不同手段和不同用药方法的结合,所提出的“君臣佐使”的概念,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论的思想。在治疗上也十分注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人与环境间的关系,因人而异的辨证用药体现了“个性化”治疗法则。
  2.中医学认识致病因素,认为有“内因(内伤七情)”、“外因(外感六淫,疫疠)”、“不内外因(外伤、饮食劳倦等)”多方面原因;发病与否,还与机体正气强弱有关。这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医学科学正在向微观深入、向宏观扩展、多学科渗透相一致。
  3.中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思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及治病求本防治法则,与“现代医学”认识的“疾病自然史与‘三级社会预防’防治复合体”原则相一致。中医学的药物治疗、养生保健、食养疗法、适宜技术等等,亦适应现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全面医学”的发展与应用。
  所以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科学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基于科学文化和技术的职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和人文内涵,更应归属于“人文科学”。D4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