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4-3-14 23:09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刘力红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郑钦安   
  这里有三个问题:一,《素问》里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明热病就是热病,怎么要把它归到伤寒呢?寒与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是为什么?二,它与第一个问题也有联系,伤寒就是伤寒,就是一个病嘛,《难经》为什么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一个伤寒怎么会包括这么多病?三,张仲景为什么以伤寒为经?后世的王叔和为什么径直用伤寒来作书名?上面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在读《伤寒论》前必须搞清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弄不清,《伤寒论》无法读通。
  那么,上述的这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搞清呢?这里可以借用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的一个窍诀:“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因此,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学问里真正地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东西。
  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阴阳的关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地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
  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千万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后,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而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的这个肃杀、收藏的状态。
  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   
  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的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就使阴阳的变化更为直观、更为清晰。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 )、临( )、泰( )、大壮( )、夬( )、乾( )、姤( )、遯( )、否( )、观( )、剥( )、坤( ),如果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其中复卦对应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夬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
  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统里又叫别卦,它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经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系统,别卦也就是常说的六十四卦系统。十二消息卦里,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阴纯阳。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阴卦。从复卦开始,阳爻在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样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上述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
  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对应的这样一种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生在五月的夏至节上。“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夏为阳,到夏至这个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夏至一阴生”的变化,就有这个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阴,变成重阴。而重阴必阳,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阳爻不断增长,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到了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所以这一卦取名为复。
  在上述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的变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姤所涵的一阴生的变化,也没有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从上面的讨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她的确切内涵。所以,历代都有人强调医易的关系,尤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这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本文摘编自《思考中医》2003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B18.4

作者: 行方堂主人    时间: 2005-8-28 17:32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是近几年所出的质量比较高的中医基础读本,是修习中医者精读之好书!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29 06:38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刘氏这样理解阴阳是在于哲理范畴,只仅仅是一个方面。并于中医临床没有大的实际指导作用。
中医阴阳概念的学术意义,或者至理是位觉空间结构意念的实指实物。如阴阳平行、阴阳偏盛等。这里的阴阳概念是实有所指,有了空间结构的实体状态了。
必须认识到中医阴阳概念的三种含义;哲学观、性属、位觉空间结构实体。而主要的是位觉空间结构实体。我们的祖先的阴阳概念的多种含义和应用上的混乱,造成了后人对阴阳概念的曲解。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8-30 10:49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仅仅定格于年时的变化是不全面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另一层意念是阳在阴阳两者中的主导作用。事物因阳而生因阳而灭,也是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事实是,阴阳变化虽有年时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个体差异因素。不是因年时而局限于阴或阳的变化。阴阳至理不仅仅是上半年为阳,而下半年为阴。
作者: a1b1c1    时间: 2005-9-3 07:23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先生有何见解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5-9-3 16:15
标题: [转帖]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
中医理论主体是客观存在客体的反映,是客体的精神形式,而易经则是古代的宇宙观、方法论,两者的域原质的不同。前者是实体的反映,后者则是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即是宇宙观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有帮助,但思维形式不能等同于自然知识体系。"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这句话是说识易者更能成为高明的大医。当然,有正确思维方式的医生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更高明。问题是把易与医等同起来就不对了。而事实是,易对医的影响则是负面的。易引导追求思维的合理完美而脱离了客观实际。现在最主要的是剥易还原。中医只有这样才有质的突破!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