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10:52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满月圆在 2003/11/01 10:58am 第 1 次编辑]

  引子
   
     经验事实给(科学家)规定的外部条件,不容许他在构造他的概念世界的时候过分拘泥于一种认识论体系。因而,从一个有体系的认识论者看来,他必定象一个肆无忌惮的无政府主义者……  

                                           ---爱因斯坦---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11:18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所谓科学反思传统,指近代以来西方对如何获得真知或评价真理的不同认识。它是关于科学认识论的学问,在西方属于科学哲学,我国目前更习惯称作自然辩证法。
  直到上世纪中叶,科学界对真理的看法还是绝对的单值的,那时还没有比较全面的科学真理评价学说。
  如何评价科学真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以真理的标准而言,读者很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已有唯一的标准,其实不然。即以中医而论,许多读者不会因为一次甚或多次按传统理论治病失败而坚决放弃它。人们会说那是没有学好中医,或者尽力对传统理论进行某些补充以便解释为什么会失败。所以,即便在纯自然科学领域,许多人也很难放弃虽然已经落后但为自己熟悉的理论。假如是关乎政治和信仰的社会科学理论,其真理性更不是一场笔墨官司或几个反驳证据就可推翻。这岂不是说真理等于权势支持的思想或习惯性信仰了吗!笔者自然不这样看,不过,直至今日,许多人实际上在信奉这样的标准。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11:26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西方科学反思传统分两大派。有人称之为科学传统和技术传统;有人称之为唯理论传统和经验论传统;有人叫哲人传统和匠人传统。简单说来,就是一派重视理性思考,一派重视经验验证。
  东方习惯按唯心、唯物看认识论,而且暗示前者必然谬误,后者一般正确。实际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并非与唯心、唯物分别等价。也不能说他们分别绝对谬误或正确。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11:44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这两类传统在中医发展史早期是有的。比如,《汉书.艺文志》将医书分为医经和经方,前者属于科学或唯理论传统的作品;后者属于技术和经验论传统作品。
  中医公认《伤寒论》为经方之主,那么,仲景岂非技术专家或经验论者了?实则非然。古人已承认:“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具备,唯仲景此书。”(《伤寒论条辩.跋)这一判断虽失之绝对,但仲景完成了第一个理法方药具备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辩证论治体系并不过分。中医所谓“法”,即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谓“方”,即医疗技术知识。仲景正是将当时的唯理论传统与经验传统所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12:04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然而,后世中医未能充分继承并发扬科学反思传统。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应该说,近代中西医遭遇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
  出现对立面,是科学的幸运,因为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科学突破或飞跃。这是科学哲学用武之时。
  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反思传统至今在我国未能良好发育。
  (待续)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1 14:08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请续下文。谢谢江满月圆 先生!
这是一种极好的理论探讨——科学地“反思传统”——传统,需要反思,尤其需要科学的反思。
“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关于这点,在下的一己之见,不知当否:西医的传入中国,确实是使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受到了震动,但是,它的正确性,中医学理论核心的正确性,却是毋庸置疑(不是不容怀疑,更不是“不允许怀疑”)。“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这句话,说得有些唐突,“不允许”三个字,让人觉得那是“一手遮天”,“《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的说法,也让人觉得不全是褒义。请先生在措词上予以考虑。
“应该说,近代中西医遭遇战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
出现对立面,是科学的幸运”
——这话我赞成!虽然,不一定就是“对立面”,但如果说是“同行”,是竞争对手,却不为过,而竞争机制的引入,无论如何,都是好事。
当没有竞争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中医学的发展,如何?好像是自从有汉,至今未有根本上的理论发展;一旦有了竞争对手,怎样了?只要打开Google搜一搜,或者只是看一看本论坛,就可以知道,中医理论的反思,科学的反思,是如何地正在进行!
可能是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实际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理论的发展。
科学地反思传统,理性地梳理传统!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22:05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科学反思精神与近代科学精神一致,本质上是一种怀疑精神,是对立面争论的精神。持不同认识论观点的双方,都设法追求并维护本方知识的可靠性、确定性,即各有自己的真理标准,而批判对方的标准。提倡怀疑精神,对学术上的对立面又持宽容态度是科学进步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我们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惜实际上我们习惯于用思想大一统观念看问题,长期不允许对立面存在。
 不同科学反思传统,实际上是不同认识论流派或不同哲学流派对知识或真理的看法。
 所以,在简介西方科学哲学流派前,笔者先就我国的情况说几句科学与哲学通俗谈。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23:13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在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时,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待回答,即哲学是科学的管家婆、助产妇或仆妇?历史证明,哲学扮演科学的管家婆角色时--这样的哲学往往是权势支持的意识形态--科学发展便大受遏制,甚至造成科学精神窒息。因此,当科学界一致刻意迎合某种哲学观念,不再能听到异样的声音时,情况便很不妙。这并非否定哲学对科学的正面推动作用。目前似乎没有著名科学家公开持排斥哲学的观点。怀特海说:“哲学具有批评宇宙的功用。……假如我对哲学的功用没有看错的话,它便是一切知识活动中最富有成效的一种”。据笔者理解,维也纳学派打着行而上学的旗号,实际上否定了哲学的科学指导意义。他们的哲学便是逻辑学。石克里说:“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它虽然不是一门科学,但仍然是很有意义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今后可以像从前一样被尊为科学的女王”。关于科学女王的看法正确与否姑且勿论。他又说:“在古代,真正说来一直到近代,哲学只不过等于每一种纯理论科学研究”,倒颇有见地,因为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或总结。可以说哲学是关于理论的理论。它与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说:“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又说:“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与古时哲学与科学分不清并不矛盾。在两者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后者才是真正的原动力。自然笔者也不赞成科学变成哲学的管家婆。只要二者尚未完全融合,我们最好视它们互为助产妇。
  浅见以为,既然对立统一是普遍规律,就因该承认唯心于唯物也是对立统一的。为建立一种宽松的科学气氛,我们只需反对两种哲学:一种是认为人类不必也不可能认识世界;另一种是认为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世界,不必再认识。除此之外,我们不但允许、而且应该鼓励人们按照各种哲学去认识世界。自然科学家总是属于那种渴求知识的人,我们不必担心宽松的气氛会使他们变成懒汉。
  (待续)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23:39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上述浅见对我国科学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经有人指出:“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注重。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苏联著名物理学家皮卡察甚至提出,科学技术水平将是最终决定两种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假如按人口平均产量有限度,这个限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制度下都能达到,那么,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社会制度将会获胜。生产率和劳动条件决定于工艺完善,而工艺由学者们研制,所以科学工作水平最高的社会制度将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竞赛中,为科学发展创造较好条件的社会制度将获得胜利!”
  如果说上述看法将科学与政治联系值得商榷,那么,中西医并存意味着科学竞赛是许多人早就承认的。假如,中医界内部首先不能为科学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那么,中医最终被淘汰便是无足惊异的。
  西方科学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获得的知识才可靠、准确?怎样评价科学真理?下举两类传统的学者们的看法,真是大相径庭。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 23:5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唯理论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近代以来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他们认为感官知觉常不可靠,为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即科学性或真理性)必须从一些绝对可靠的最初原理出发,这些原理在他们看来是先验的或天启的,可以从澄明的心灵中发现。在他们看来,建立体系的标准逻辑方法是演绎法。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黑格尔。他把逻辑看成基本科学,说:“逻辑是纯科学,即全面发展的纯粹知识”,必须以逻辑作为科学的开端。唯理论代表人物多属唯心主义哲学家,但这不等于他们对科学无贡献。如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他们二人并提出与牛顿相竞争的物理体系)、康德提出天体形成的星云假说等,均为当代学界熟知。不过,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就在数学和逻辑学等抽象科学方面。
(待续)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2 12:26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经验论的出现是近代科学兴起的标志。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所得和实证知识是唯一的真知,感性观察是知识的最初源泉和最后的评判者。他们不相信任何从假设出发演绎而来的真理。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孔德、休谟、穆勒、马赫、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来欣巴哈等。这个名单从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
  经验论者又可称为实证主义者,但并非都持唯物主义哲学观。崇尚经验的人并非都承认有一个不以经验为转移的外在世界。
  第一代实证主义者从培根始至穆勒止。他们的名著《新工具》和《逻辑》影响很大。在他们看来,发现科学原理的标准方法是归纳法。至于知识体系的构筑,即可以用归纳法,也可以用演绎法。一般认为,他们与近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代表着科学的归纳时代。穆勒犹以全归纳主义者著称。
  第二代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赫。他认为世界仅仅由人的感觉组成,而感觉属于心理问题。他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立场曾受到列宁的深刻批判。但他对实验、比较、类比、演绎、归纳、想像等各种方法的逻辑解剖,揭示了他们从经验到理论概括运动中的作用。
  罗素是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是维也纳学派的先驱,曾在数学的逻辑证明上做出巨大贡献。此后才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学派,人称新实证主义。
  新实证主义在20世纪20、30年代最盛行。该学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知识的经验验证。
  新实证主义的盛行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科学危机有关。此期间发生了希尔伯特--普朗克--爱因斯坦革命。这时欧氏几何学、牛顿物理连同与其相关的逻辑学、方法论和其它数学理论遇到大危机。本书的多数读者或许不很熟悉这场革命。
  这场革命首先向欧几里德公理开刀。比如“两点之间的距离以直线最近”这样一条连低等动物也自明的公理,被证明是非自明的。这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人们对欧氏的第五公设:“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之平行”提出怀疑,认为改变此公设同样可以构筑自恰而有用的几何体系。即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他们与欧氏几何的公理和定理大不同。
  如:对第五公设,平行线    对三角行内角和
      在欧氏几何中等于一。  在欧氏几何中等于二直角。
      在黎氏几何中等于零。  在黎氏几何中大于二直角。
      在罗氏几何中等于无穷。 在罗氏几何中小于二直角。
  此外,罗氏几何还推翻了欧氏几何的相似形定理,黎曼几何则连“过两点能且仅能作唯一的直线”也推翻了。
  几何学上的这场革命,导致了科学哲学中的约定主义或假设主义,亦即经验批判主义。这种思想认为,科学体系可以完全不以经验为基础,也没有判断“真”或“假”的标准。简言之,科学原理就是约定。最出名的约定主义著作是彭加勒的《科学与假设》。不过他不把整个科学看做约定,他区分了原理和约定,经验定律确不是。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均源自约定主义。
  (待续)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3-11-2 21:30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3/12/05 08:02pm 第 1 次编辑]

好!希望能继续!!
中医不但应该反思历史,现实中的挫折不是更应该值得反思么?中医目前的困境到底是谁造成的?!!!!!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2 22:46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物理学内部接着也发生革命。1900年,普朗克首创量子论,实验证明能量变化不连续,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这一学说打破了自牛顿以来物理学家认为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典观念(这种观点实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或更早,而且一脉相承到牛顿)。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对经典物理构成更大冲击。经典物理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与物理运动无关,而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测量时间和空间的结果不同。经典物理认为质量与能量无关,而相对论认为能量与质量相当,质量随物体运动速度增大尔增大。紧接着发现的玻尔互补原理、海森伯测不准原理等重大理论连爱因斯坦也不能接受,因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本意仍在修补经典物理。然而人类历史上最坚固的大厦--牛顿物理学终于需要修补其基础。
  好在由于约定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走地太远,数学和逻辑学在另一个极端发生危机。最后,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论者)只好承认:数学是拟经验的。
  简介上述科学革命,并非作者赞同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证主义等科学观(爱因斯坦等一流科学家也不赞成上述科学观)。而是希望读者由此相信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更无必要把仲景学说和其它中医经典是为万世不刊的教条。中医学进步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几乎无人敢于突破经典。
  现代科学真理评价学说的代表有:奎因的工具主义、波普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规范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论等。
  奎因以科学概念体系的实用性检验知识的意义,将早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的真理工具论与逻辑实证主义合流。工具论至今在西方仍有影响,有人就以这种观点看待中医学的经络学说。
  所谓证伪主义,即认为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取决于它本身是否可证伪性,是否承认一个判决实验,若实验与理论不符,是否坚决放弃该理论。根本不可证伪的理论(如某些哲学、逻辑学、数学理论)自然没有真理性,不是科学理论。假如一个体系对不断出现的证伪实例只能做出修订--用特设理论解释,它便是不科学的,即非真理。
  库恩的科学观与波普不同。他把科学性归结为一套范式。即科学共同体的学者们共同信奉的基本假设、定律、有关研究方法、重要仪器技术、价值观念和自然观。规范决定了共同体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符合规范的便是科学真理,否则便是非真理。科学革命便是旧规范面临危机无法立足,而被新规范取代。规范革命可以表现为哲学上的、社会学上的(均属外部的),但仍以科学理论内部的硬核发生革命性变化为主。库恩的学说可以解释科学史上的某些典型现象,但有两点不足。一是他过分强调规范突变,新规范的产生必然是旧规范的毁灭,这不符合科学史。不过他认为,规范庞大的体系较之单薄的体系,一般更稳定,即更难发生范式革命。这对我们理解中医体系的生命力所在有所帮助。
  “科学范式论”影响较大。近年有国内学者潘卫星按照库恩的这一理论对中医体系的方法论进行了简明而通俗的说明,书名《反光》。笔者不敢保证潘氏的看法全部正确,但确信当代中医界青年同行读一下该书必有很大收获。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较之库恩思想更圆满些,也更通俗些。比如他说“我所重视的一切研究纲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全部能预言新奇的事实。这些事实或者是过去做梦也没想到的,或者确实与以前的纲领相矛盾”。他举出哈雷按牛顿纲领计算出76年后彗星(即哈雷彗星)在天空再现的时间(精确到分)和确切的位置,后来果然应验。爱因斯坦预言,昼(日全食时)夜测量两恒星间的距离,结果将不同(因光线受太阳作用而发生弯曲所至)并应验而大轰动。相对论的另一个应验是原子弹问世。这些强有力的预言都在爱因斯坦在世时证实,无疑加速了相对论的传播,并确认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天才地位。总之,能不断预言新事物的便是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反之,不能预言新事物,或在新事物面前穷于应付,进行修修补补的便是退步的或相对不科学的研究纲领。
   综上所述,到拉卡托斯,基本上摆脱了科学真理单值的看法,也摆脱了简单机械的判断标准,因而摆脱了怀疑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约定主义、相对主义的真理观。
   单纯经验主义或单纯唯理论都不足以说明科学认识的复杂本质。近数十年来,出现了两种传统日渐融合的趋势。
  (待续)
作者: 江满月圆    时间: 2003-11-12 18:33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以上对科学反思传统的极简略的介绍,显然很枯燥。读者可能认为,医学是应用科学,它源于人类解除肉体痛苦,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抽象地讨论其科学性,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中医界并不一味排斥有关抽象理论。读者试回顾一下近30年来几乎普及的中医辩证法、中医“三论”、中医方法学、中医思维学等新学说,它们都在抽象地说明中医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这些学说也无不是外来思想启发的结果。
 回顾西方的科学认识论传统,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伤寒论》和中医学乃至一切中国传统科学的科学性会有启发。我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上述两种传统,但和西方相比,我们的先哲远远缺乏那种对知识确定性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近代西方科学反思研究活跃的情况相比,我们的有关研究尤其显得僵化。几十年来,国内没有形成不同的学派,因而就谈不上学术批评或争鸣。结果是我们不得不引进几十年来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再从头消化。
 笔者遗憾地发现,中医界尤其缺乏科学反思精神。自汉末到清末,敢于象西方数学家、物理学家那样进行自我否定--即否定经典的人只有吴又可、王清任二人。翻一下今天的出版物,大多数讨论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文章都习惯写一些空话、套话,而且似乎都为了证明它已经包括了当代最新的科学理论。少数人努力喊出的异样声音,引起的反应是如此的渺然,甚至在这些声音发出之前便被扼止。此种心态,注定中医理论研究不可能有重大进展,也不可能弄清《伤寒论》这个中医体系的样板。
  上文节自《伤寒论新解》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年版 上文如有出入,以书为准。

作者: 小柴胡    时间: 2003-11-13 14:45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将的好
作者: 黄岐建中汤    时间: 2003-11-13 20:40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3/11/12 06:33pm 发表的内容:
笔者遗憾地发现,中医界尤其缺乏科学反思精神。自汉末到清末,敢于象西方数学家、物理学家那样进行自我否定--即否定经典的人只有吴又可、王清任二人
科学反思精神,值得提倡,必须提倡!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3-12-5 20:11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希望中医药论坛能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但目前,很不幸,离这目标还差老远,中医守旧的势力要比反思、改革的势力大的多,总有几个想一言堂,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就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要想对古人的什么说个不字,难哪!!!
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3-12-6 13:0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引子看两遍才明白。打个比方,好像是说:狮子认为鸟在天空飞翔是违背情理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对于狮子来说,它的有体系的认识论是:昂首阔步于大地才是合情合理的行为方式。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3-12-14 21:39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高明。
    又高又明。
    登高望远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修心德道诸般法门一览无余。

作者: mmww126    时间: 2003-12-18 11:5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回复“三七生”:
    鸟翱晴空,鱼翔浅底,万兽竟天而人籍精明神气,听八方,视五行。或伏高而翔,或潜底而游,或蕴怀而走。和诸“形”而嗅其真,此可谓“医之神通”乎?
作者: mmww126    时间: 2003-12-22 16:5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是一昧居身在林中的神农吗?
作者: 一源    时间: 2003-12-30 23:14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目前的中医缺乏假说和推论.少有修补.如果借鉴物理学的发展方式就会得到大的改观
作者: iceberg    时间: 2004-6-29 13:36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认为,西医的发展在中国也好不到哪去。
作者: 平凡一生    时间: 2004-8-4 14:04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晚辈受教了
等待文章全部结束
下载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5-2-25 10:25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好。
作者: 飞来沙    时间: 2005-2-25 11:24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中医之病又何尝不是西医之病,中医中占据前台的学术理论精英都着意在古书的阐发而不是求新进取,探索中医理论的升华和进步。西医中的精英分子同样是食洋不化,躲在外国学术权威后面向不同意见者放冷箭。
    可怜的只有患者,进医院就像是摸奖。大夫看病是在摸奖,摸着了就治好了,反正是多少种抗生素轮着来,总有对症的。患者找大夫也是摸奖,摸着了一方对症,没摸着就继续摸,到摸着了为止。中医开药方,全是名贵中药,西医开药方,全是进口抗生素、激素。
    真是应该建议国家把中西医一整套课程作为小学必修科,不合格一律重修,合格为止,以增强人民群众自救救人能力。
作者: 学而    时间: 2005-3-28 21:30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作者: 李西中    时间: 2005-4-3 13:25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先验与实证
作者: 理性中医人    时间: 2005-4-3 19:04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3/11/01 12:04pm 发表的内容:
然而,后世中医未能充分继承并发扬科学反思传统。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
如此说来,中医药学的理论不是过时了吗?不是要来一次全面的更新吗?我不能同意

作者: 理性中医人    时间: 2005-4-3 19:08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我认为,中医药理论体系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很有用的一种规则,是中医药学这门医疗技术中的规则部分。
作者: zhongyi1994    时间: 2005-5-3 21:55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你看一下《温病条辩》再来这时说你这个观点,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中医门派很多百是百花齐放的,可你这小子却这么说真是不知中医就不要胡说。
作者: 秉烛夜行    时间: 2005-5-4 09:38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下面引用由理性中医人2005/04/03 07:04pm 发表的内容:
如此说来,中医药学的理论不是过时了吗?不是要来一次全面的更新吗?我不能同意

作者: yiwang    时间: 2005-6-9 12:59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写的不错
作者: 流水无声    时间: 2005-6-27 10:38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以真理的标准而言,读者很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们已有唯一的标准,其实不然。即以中医而论,许多读者不会因为一次甚或多次按传统理论治病失败而坚决放弃它。人们会说那是没有学好中医,或者尽力对传统理论进行某些补充以便解释为什么会失败。所以,即便在纯自然科学领域,许多人也很难放弃虽然已经落后但为自己熟悉的理论。假如是关乎政治和信仰的社会科学理论,其真理性更不是一场笔墨官司或几个反驳证据就可推翻。这岂不是说真理等于权势支持的思想或习惯性信仰了吗!笔者自然不这样看,不过,直至今日,许多人实际上在信奉这样的标准。”
帖主的见解有些偏激,如果因为几次治病失败就放弃传统理论,那是太浮躁了,为何对其它学科可以不断的探索真理,对中医就是这种态度呢?可见你对中医的内涵知之甚少,对中医没有信心。现在中医治病水平的下降,不应该归咎于传统理论,原因在于当权者是西医,这和以西医理念来改造中医不无关系,现在的中医学校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教材又是怎样编的,你清楚吗?现在很多的中医研究生不会治病,只会在实验室做试验,你清楚吗?
“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你的志气可嘉,但认识有误,中医界并非如你说的不许从根本上怀疑《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正确性,而是在两千年的医学实践中,它们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不正是它们的伟大吗?而西医才多少年,你就匆匆下了结论。不要以为中医是故步自封,中医也在不断吸收西医的很多成功经验,但不是以西医理论来指导中医理论。
就中医理论的奠定者而言,《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不是后人不想否定和超越的,而是后人没有“实力”来超越,如果你能够具有“实力”来超越它们,那将是天才中的天才。
科学反思传统(怀疑精神),中医其实早就存在,《内经》中的黄帝和歧伯的问答,不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吗?关于哲学,中医并不认为是可以同其它学科分裂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中医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而是形神(心物)一体论者,没有这种认识,就拿西方哲学来分析中医,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作者: 灵异怪医    时间: 2005-8-18 22:01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中医应该发扬光大!就应该不断融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中医应该懂人身的解剖,生理特点,各项化验指标,以及先进的检验方法!
作者: 您忠诚的学生    时间: 2005-11-11 17:43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非常感谢您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它在更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的心灵层次,擦亮了我的“眼睛”,我为此感到高。谨向您致以崇高的并由衷的谢意!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作者: 天行健地势坤    时间: 2005-12-14 23:0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任何一次对“传统”的回望,都恰恰证明人们有某种“现代”的解释,现代的选择,现在的重构,现代的需要。”
作者: xzhoo7    时间: 2006-7-27 12:01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鱼眼里的世界和鸟眼里的世界终归是不同的,虽然它们有千丝万缕联系!说白了是认识片面,盲人摸象而已!
中医和西医何尝不是如此,各持一角,互不相让。要知道有一天她们会殊途同归的,只是那一天太遥远,有人看不到而已。
作者: 喜迟    时间: 2006-8-5 11:09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下面引用由江满月圆2003/11/01 00:04pm 发表的内容:
然而,后世中医未能充分继承并发扬科学反思传统。特别是唐代之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一统医学理论的天下,医界不允许从根本上怀疑它们的正确性。直到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才受到震动。
   ...
您好!
看过您写的文章,很是感动!至实之言,文化之的!
作者: 石李虹雨    时间: 2006-10-29 11:0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我不是中医,也不懂那么多的哲学,但对中医感兴趣,从患者的角度来看,现在中医的困境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国人对自已的国粹的不了解,其次是心态的浮华,现在什么都讲究“效率、时间、金钱”,西医好象对有些炎症表面疗效快,而中医讲究追病逐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当然要有一定时间的等待,很多国人现在都忙于讲究经济效益,那有时间等?我有一个女儿,发热近40度,我也没有去打点滴,而是遵中医方子,漫漫调理,虽然退烧慢一些,但可保很长时间不再出现病症,但同样一侄儿,吃同样饮食,每一咳嗽、感冒必是打点滴,结果是反复生病,消炎针是越打越上档次,孩子是病得越来越长。另外是中医的千变万化对待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复杂个体,使得它难学难懂,要学好中医,能从各方面理解中医,并把它运用于实践中,首先要有很朴素的哲学思想,中文也要学好,不象西医的机械化操作,简便易行。
作者: 儒医    时间: 2006-11-5 19:17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中医是要研究、要进步、要发展,前提必须先读懂读透,以前的中医医学。不了解怎么发展了。不要动不动就现代化,可是怎么下手阿。真正的中医精英看病的时候,疗效是很高的,比西医高的多,这些事实就是科学。事实是证明科学的唯一标准。不是道理说的通畅就科学。要了解中医常识的朋友,先看看《走近中医》唐云著。
作者: 胡来元    时间: 2007-8-27 10:25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作者: 贾林明    时间: 2007-9-13 09:32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太散了,看起来费劲.
作者: 老木加子1    时间: 2008-2-14 23:08
标题: [推荐]《伤寒论》和科学反思传统
是谁造成的?想深入具体地探讨吗?
那就到http://blog.sina.com.cn/lihengling上读几篇之后就多少 要明白点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