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模式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东方医学    时间: 2004-11-21 23:30
标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模式探索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模式探索
乔明琦  张安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如何改变目前发展相对于临床和应用学科滞后的现状,一直是全国中医药学界共同关注,也是迄今尚未明确、解决的大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生命科学各学科发展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实际经验两个方面做出探讨。
  一、学科重点建设需要明确的几个理论问题
  1.学科概念及其思考
  学科重点建设至此,需要明确学科是什么,包括那些要素。有关学科的概念目前已经认识到,它是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这一认识尚未概括学科全貌,需要发展和深化。
  依据学科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我们认为学科概念的准确表述应是,它是构成科学技术体系的各分支科学,是在一定研究领域形成的专门化的知识,具有从事该学科研究工作的专门人员队伍及其相应设施。
  以上表明学科概念包括几个要素:一是科学分支,表现为专门知识,即其学术和理论;二是研究领域,表现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技术方法;三是人员及设施,表现为专职队伍和相应的场所设备。这是发展学科,尤其是进行学科重点建设需要明确的理论前提。
  明确以上概念,尚有深层问题需要回答:作为科学分支,学科是否应当遵守包含各学科在内的科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各学科各自不同的学术和理论来源于什么?学科与其学术和理论、课程及教材是什么关系?不对以上问题做出理论回答,学科建设将模糊不清。
  首先,作为科学分支,任何学科都应当遵守服从科学技术以及学科发展的共同规律。当今学科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科学技术一体化,加速发展和数学化以及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学科发展的趋势则是交叉融合与深入分化两头并进,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和原有学科下新兴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同时并见。面对科学技术和学科的这一发展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认真思考。
  其次,学科的学术和理论来源于学科人员队伍对其特有的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产生的知识。据此,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当明确,其研究和技术体系应当建立。
  第三,学科与其学术、课程及教材的关系是:学术是学科的核心,是学科的灵魂,是活跃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理论则是学科系统化和逻辑化的知识。离开学术,科学则徒有虚名。课程及教材则是学科相对固定的知识。据此,学科建设的核心应是发展学术和创新理论;唯此,课程及教材才有源头活水,才有不断更新。
  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共同的基础学科,是以研究和阐述人体结构构成和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防治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是一医哲尚未分化但蕴涵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相统一学科。以上界定回答了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提示其发展方向。
  该科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包括理论本身和理论反映的对象两个层面。理论本身主要包括概念界定,知识条理与系统,以及理论结构逻辑化等。理论反映的对象是指人及其人的替代物实验动物,重点是研究人体结构构成和功能机制,以及病理变化的深层微观机制。
  以往较多强调前者,忽视后者。而后者才恰恰是原有理论深化和创新的动力,取得新发现,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的源泉!
  一定的研究对象要求相应的研究方法。传统的以象测脏、由表知里以及哲学思辩和整体直观等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研究的需要。适合于探察内脏,探索微观,揭示机制的新的技术手段,适合于个体和群体水平体质、发病研究的宏观流行病学调研等方法,以及上述研究获得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等亟待研究和建立。证候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打开微观研究途径,模型评价技术标准有待加强和建立。  
  3.学科重点建设目标和任务
  建设目标:实现中医基础理论变革,由描述性理论向阐明性理论的飞跃。
  中医基础理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是一远未揭示其反映对象本质的描述性假说。因此,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飞跃,由传统理论向现代理论的变革。主要标志为:阐明中医学对人生命活动、病理变化与防治原则的本质认识,与现代科学原理相洽,为现代科学技术所理解接受,进入现代大科学体系;同时具有自身特征与价值。
  李约瑟博士所揭示的东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百川朝宗于海”,是任何一门学科不可避免的走向!
  实现学科分化,催生出新的中医基础学科群。
  学科分化是科学进步的主要途径和标志。伴随中医基础理论变革,必将分化出中医基础学科群。建立在中医现代理论基础之上的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中医防治学、中医实验技术学,以及中医情志学等交叉边缘学科将会诞生。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下分化充分,领域明确,结构合理的中医基础三级学科群将会建立。
  建设任务:学科构架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
  由学科概念和建设实践得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必须建立其相应的学科框架,即建立其支撑学科发展的教学、科研和实验等机构。否则,学科目标无从实现。
  学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基地,以及学科知识传播交流基地是重点科学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是其主要建设任务。
  二、重点学科建设关键问题
  1.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
  理论是学科是系统化了专门的知识,是其最高表现形式和集中体现。因此,理论创新是重点学科建设首要关键问题。理论创新只有靠科研才能实现。但是,并非任何科研都能够实现理论创新,这需要科研的连续和深入,同时需要研究者具有充分的科学理论素养,尤其需要依据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及时做出理论上的新概括。对此,应当有清醒和足够的认识。
  2.技术创新与搭建研究平台
  相对于临床学科和中药学科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技术手段,适合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和技术非常缺少。严重制约该学科发展。因此,尝试建立该学科技术方法,以及可以共享的研究平台已成为该学科建设的另一关键问题。我们正在完善和推广已经形成的情志病证发病机理与中医药干预效果研究技术平台。
  3.体制和机制创新
  体制和机制是学科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作为重点学科,多数院校现有的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动力。因此,这已经成为又一关键问题。
  三、主要工作进展
  依据以上认识和建设目标,该学科重点建设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理论创新
  在长期深入研究基础上,依据第一手资料和研究发现,做出如下理论创新:提出肝气逆肝气郁两种新证候概念并建立两证诊断标准;肝主疏泄与调节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性激素及其调节激素有关假说;血淤生风假说;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以及脏腑精气阴阳学说等。
  以上新认识、新假说,有的吸收进新教材,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有的已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理论先导。
  2.技术创新
  建立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大鼠模型,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郁两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和猕猴模型,以及模型造模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建立细胞膜钙离子和膜受体检测技术等一整套细胞膜相关指标检测手段。
  建立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郁两证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该标准已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在上述理论先导下,研发经前平颗粒、经前舒颗粒2种新药。经前平颗粒已由扬子江药业集团于2001年生产上市。经前舒颗粒即将取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3.研究平台
  建立情志病证发病机理与中医药干预效果研究技术平台,形成一套完整情志病证研究技术方案。在与河南、浙江及山东三省共同研究中,取得预期研究结果。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等10余家单位应用该平台技术,开展相应研究。
  4.研究基地
  建立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并取得许可证的首家实验猕猴研究中心。借助该研究基地,正在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PMS肝气逆证基因表达及其非线形动力学特征”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另外,该学科已成为国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基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医学和实验动物专家两次来校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同时到对方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
  5.管理创新和经费支持
  学校制定并出台《山东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章程》,保障重点建设有章可循,有制度保障。省教育厅连续资助重点建设经费180万元,学校匹配180万元,为重点建设提供强有力经费保障。
  四、学科重点建设模式探索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专长发展。
  依据学科人员在教学、科研方面不同专长,分别侧重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培养。较好协调教学和科研相互冲突的矛盾,调动两方面积极性。
  学科构架:现已建立起教研室、研究室、实验室三位一体的学科框架,支撑学科框架的是“实验猕猴研究中心”和“情志病证临床中心”两个基础和临床研究基地,从而形成重点学科立体层次结构。在学科构架下,教研室侧重本科生教学,研究室侧重科研和学科发展研究,实验室侧重实验技术和研究生实验培养及完成科研课题;两个中心则提供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诊治观察的基地。三个科室和两个基地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担负起学科重点建设任务和使命。 B21

--------------------------------------------------------------------------------

作者: 奔三    时间: 2004-11-24 01:34
标题: [转帖]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模式探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一是什么? 是一个女人! 二是什么?是一个男人!而三是什么?是两个女人! 四是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五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六是两个男人,七是....
因此说两个男人那就不同于两个女人,前者是六,而后者是三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