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0-31 20:48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一、从天人相应说开去
<一>
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朋友聊一聊中医的养生之道。既是闲聊,那就天南地北地聊到哪里就哪里。只要大家觉得有趣,能增加一些对中医养生之道的了解就行。何谓养生之道?古汉语的“道”,其义在今天释作“规律”、“法则”,养生之道,就是养生要了解和遵循的规律和法则。那么,中医认为,追求健康和长寿的养生,要遵循什么规律和法则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流行了一种疾病。这病的第一天,病人发烧,体温37.5℃,第二天38℃,以后每天递增0.5℃,以后就持续高烧40℃,身上还会出现斑疹。西医这个病的病名叫肠伤寒。这个病非常凶险,死亡率也高。当时有一个中医,治疗这种病一个也未死亡,不但疗效好,他还能准确地告诉病人痊愈的时间。这个医生,就是建国初年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我听到这个故事源于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作客《百家讲坛》,讲述医圣张仲景,讲到了他《伤寒论》中有关“7日节律”的论述,由此而聊到了汪老先生何以能准确预期疾病,汪老先生真是“神”了,这“神奇”源于中医的理论不但科学,而且先进。我们接下来聊“7日节律”,聊郝教授的故事。郝教授讲到,西方科学家也注意到了人的生理、病理有一种规律性的周期变化。美国一个科学家为弄清这一问题,花数十年精力进行研究,后来发现了“日节律”、“7日节律”。他到中国来讲学,讲到了他的研究,他的发现及困惑。他的实验方法很简单,但很需要时间。就是要参试者把自己每天的尿全部收集起来,通过对每次尿液的检测,分析每天不同时间段里内分泌等物质的变化。当这位教授讲到他的“惊人发现”7日节律时,郝教授站起来问这位美国人:请问xx教授,您认为“日节律”或“7日节律”是什么控制的?这位美国科学家非常遗憾地表示他至今也不知道。郝教授告诉这位美国人,中国人早在2500年前(黄帝内经产生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就发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这种“日节律”、“7日节律”,还有“月节律”,“年节律”,甚至“60年节律”。郝教授的话让这位美国人非常惊讶,他问:那么,你们认为,调控这些节律的是什么?郝教授回答了四个字:天人相应。翻译人员用了5分钟才把这句话翻译给那位美国人,但那位美国人听了耸耸肩,摊摊手,表示没搞明白。在讲演中,郝教授用简明的语言,解秘了中医的这一发现。他说:日节律,是缘于地球自转一圈;月节律,则缘于月球绕地球转一圈;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出现的规律性变化,合起来就是年节律,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7日节律是怎么回事呢?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平均时间是28天多一点,7日,恰好是28天的四分之一。地球和月球相互作用下发生的潮汐,每个月恰好是4次。天人相应,2500年前中国人的发现,在惊叹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时,我深思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先进的科学发现,在人们中未能广泛传播?早在上个世纪,在我还年轻的那个时代,就流行有关于生物钟的说法。比如有人睡眠觉醒的时间发生了改变,会有人(多是医生)告诉他,是你体内的生物钟走乱了。那时,我们都相信,人的呼吸、消化、睡眠等生命活动的有规律,有法则。是因为人体内有一个生物钟在调控着。我们期待高科技揭秘生物钟。直到今天,现代高科技仍未把生物钟的秘密破译,而我们智慧的老祖宗,早就破译了生命的这一秘密。只是我们因迷失自我而忘记了(或忘记了宣传)祖先的这一发现。
文字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1-4 21:45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这个贴子最后由巴山老杏在 2008/11/04 09:51pm 第 1 次编辑]

               <二>
    郝教授在讲演天人相应时没有提到亚日节律。亚日节律是指一日内重复两次至数次,即每个周期的发生小于二十四小时的节律变化。中医经典《灵枢.五十营》论述了经脉之气一昼夜在人体循环运行五十周次。古人采用的是一昼夜水下百刻的百刻计时法,说经脉之气运行全身一周需两刻时间,按现今的计时方法计算,就是28分48秒。人体有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十二正经。经络之气循环贯注的每一周次均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然后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经脉又循环到手太阴肺经,如此往复,无有休止。当经脉之气运行到某经时,某经经气便出现一个高潮。而每出现一个经期高潮,人体机能就随之发生一个周期性变化。营卫之气的运行也是如此。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成都中医学院的一个针灸治疗专家,他对经络之气的循行贯注时刻与疾病关系,针刺穴位和手法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有时一针下去,奇迹立现。他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里,将自己研究经气流注的“子午流注图”,献给了毛泽东主席,也因此而得到了一张与伟大领袖的合影。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把他揪出来批斗,他拿出了和伟大领袖合影的照片,才保全自己幸免于难。这个专家就是著名的吴棹仙教授。我在文革前曾见到那幅献宝图,载在某画刊或杂志上记不清了,那是一幅放大了的彩照。我想,吴老的那张与领袖的合影照在今天肯定是很珍贵的文物了。对子午流注图的研究,今天也一定是后继有人吧!说到亚日节律,引出吴棹仙教授的故事。与经络有关的,还有另一位教授的故事,这位教授是朝鲜的一个科学家,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宣称发现了经络的物质实体,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为凤汉氏小体。可惜这是一场学术造假,在造假揭穿后,这位教授因声败名裂而自杀。关于经络,凭借现代科技至今也还未找到它的物质实体,但有关经络和针炙技术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热门。针灸特别是针刺技术的神奇治疗作用,让西方人感到神秘和惊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针刺麻醉,在让西方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使自身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说到月节律,我有一个亲历的故事,不妨讲给大家听听。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主人公是一位中年女士,她每月几乎要患一同样症状的病,这个病发病突然,来势很猛,病人先是觉得怕冷,这个时间很短,马上进入了高烧昏迷阶段,这种状况,常把病人家属搞得手忙脚乱,送进医院急救,用激素、抗菌药物治疗后,病人热退神清,在医院住上一周,体温正常出院。据病家讲。这位女士患病已有几年时间,最初发病较疏,一年也就二三次,不意现在发病竟如此之密。一次这位女士发病,经旁人介绍请我诊治。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检查体温40度。我按病人家属介绍,参照医院治疗办法,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加抗菌素输液治疗,果然热退神清,很快病愈。一月后这位女士发病又来我处诊治,我依样画葫芦,病很快痊愈。后来患者有两个月未来了,我因诊务太忙,所以也没在意。一天,我忽然从这位女士的同事口中获息,她患了癌症。在知道这一情况后,没过几天,患者忽然以先前相同的病状又出现在我面前。我在病人热退神清后,了解到患癌说法的真相。原来这位女士在一次公务外出中突然发病,当即被同事送到医院,医院在B超检查中发现病人子宫中有一肿块,疑是恶性肿瘤但并未确诊。根据这位女士的发病规律,我忽然想到了一种可能,妇女当问经带产呀。于是我问到了月经。这位女士告诉我,每次输液后从昏迷中醒来,发现来月经了。我了解到她安环8、9年了,遂向她夫妻建议将环取了。三个月后,这位女士的丈夫笑容满面的告诉我,取环后三个月没有发病了。时隔不久,我碰到了一位患同样病证的女士,她的年龄、患病时间经历与先前的那位女士基本相同,我用相同的处理办法,她的病也好了。故事讲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得到启发。
    今天,出现了时间医学这个名词,它是研究生命节律,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的一门新兴学科。中医的天人相应说及其对亚日节律、日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发现,开创了中医的时间医学。而继承、发掘这一宝贵遗产,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使其不断获得累累硕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是当代中医的任务,也是中西医科学家的共同任务。
文字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1-11 16:30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三>
    我们说的天人相应,在《内经》中的原文是“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所以,这个天指的是整个大自然。天人相应说不仅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相感应,同时还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顺从自然,改造自然。认为天与人的规律是相通的。人是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由于人和天有共同规律,因而可以为“类”。利用这个“类”的关系,从已知自然界的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人体脏腑形骸的生理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比类的方法。直到今天,这种比类方法仍然是我们用以认识未知事物的一个方法,前不久我在央视节目中看到,有一个医药科学家在民间看到有人用蟑螂治感染性外伤,疗效很好,于是对蟑螂进行研究,发现蟑螂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抗癌作用。目前,已进入用蟑螂研制新药的阶段。用蟑螂以毒攻毒用以治病在民间流传已久。治癌之说在这几年更是广泛传闻。央视也播出过有人生食蟑螂的节目,说的是四川一癌症患者,十余年来一直生食蟑螂。央视播出这一节目的初衷是告诫人们不要病急乱服药,因为蟑螂体上带有很多细菌病毒,食用会危及健康。时隔不久,央视又播出了蟑螂有药用价值的新篇章。民间发现蟑螂治病,多是比类方法加实践经验。因为中医对中草药的发掘,多是用比类的方法,再经实践检验来完成的。如:核桃仁象脑,因而有补脑的作用,黑豆象肾,按五行颜色归属于肾,所以有补肾作用。西瓜产在夏天,耐高温天气,且汁多,则性属寒凉,有清暑解渴的作用。附子生长在阴寒环境下,耐寒力强,其药性当属大温,祛寒作用亦强。有了这些比类,再经长期实践检验而确认。蟑螂满身带有病毒、细菌,其本身抗毒菌力强是可知的,比类推测,对人体亦有增强抗病毒、细菌力量的作用,再经实践验证,就有了疗外伤、治癌症的说法。说到比类,还有一个故事。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访华,作客央视《高端访问》。这位专家介绍,他在研究食用菌方面对香菇能抗菌、灵芝能起死回生(他使用了中国民间故事的说法,专家大概是指激活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大惑不解,因为研究了两年多,一直未发现这两种菌在成份组成等方面与其它食用菌有何区别。一天他偶然看到人的遗传基因双螺旋图案,遂产生联想。于是调整研究方案,很快,他在香菇和灵芝中找到了类似人类基因双螺旋排列的物质图案。而呈这种排列的图案在它其它食用菌中都没有发现。天人相应说还认为,人与天结构类似,即前面说的“相参”。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这种思想包涵着生物全息的科学道理。生物全息律,就是生物体的任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和整体上所对应的部位具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内经》应用人与天结构类似的原理,建立了面部全息诊法,尺肤全息诊法。针炙师用耳针诊治疾病,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发明的。
中医的天人相应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内经》用当时医学科学的成就 ,证明了天人合一观的正确。古人的天人合一世界观,对我们这个东方民族的思维形式、意识形态、文化生活影响深远。我们在中国纸牌中就可看到这一痕迹。爱打中国纸牌的朋友都知道,纸牌的上三案是天地人合,而天牌与九点相匹配、合牌与五点相匹配,皇帝为什么被推为九五之尊,也就不难理解了。可惜的是,很多皇帝并不懂得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对中医天人相应所揭示的生命的自然法则更鲜有了解。因希冀长生而误食有毒“仙丹”导致早夭的皇帝就有好几个。
天人相应是中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我们平时讲到中医的特色,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把人的四肢百骸、脏腑血脉等所有的组织器官看作一个整体,把人与宇宙、自然、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中,从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去探索和认识生命的本质、疾病的本质。什么是本质?一个事物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这一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从整体观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生命与疾病的本质的。中医整体观念的形成,天人相应说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今天,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研究生命活动的整体行为,演变规律及生命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符合。天人相应说是一把解密生命的钥匙。我们养生应遵循的道,就是天人相应所揭示的生命的自然法则。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这也就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借用古代哲人老子的话,那就是道法自然。这是养生的大法。养生的其它法则和各种具体方法,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衣食住行到思想修养,都应该遵循这一大法。舍此,则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1-22 21:06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二、天人相应、形神统一——中医的健康观
<一>
为加深对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解,我们还必须了解中医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在现代社会,西医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但中西医理论却未能沟通。为消除对中医或西医孰优孰劣等方面的误解,我先讲两个医案,以此来阐述中医的观点,解析中西医双方的短长。
江东区一位中年女士,自我感觉腹部发凉、胃冷。滚烫的饮食入口,到胃里仍是冰凉。炎炎夏季,上腹裹一棉套,睡觉也不取下。胃腹部冷感严重时,心难欲呕或呕吐清水,而且冷感向头部蔓延,继而头冷、头晕。患病一年多,多方寻医检查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这个病西医未查到任何问题,但在我们中医看来非常简单,因为中医对这种病早有认识,病名悬饮,我给她开了一个古方,稍作加减,7剂。病人二诊时告诉我,大病若失,要求巩固疗效的调理。时隔一年,江东区一中年男士患同样的病状求治,患病时间也近一年,西医只查出有浅表性胃窦炎。他没有那位女士的病情严重,无头冷、头晕症状,但增多了腰膝酸软,时有困倦的症状。我用同一古方加减治疗,二诊时他告诉我服3剂后痊愈。第二个病案是一个乙肝、肝硬化合病。患者是北仑区的一位中年男士,自18岁时患乙肝,不到30岁检查出肝硬化,近八年来整日困倦乏力,腹胀不饥,不渴。近期到某院治疗1月余,花费人民币1万余元,因无任何改善而来求治。根据他的脉证,我给他开了一个补肝益气的处方,7剂。过了 10天,他来复诊,进 门的第一句话是:8年了,我第一天感觉到象好人(健康人)一样。落座后他兴奋地告诉我服3剂药后,大病若失,周身轻松,精力充沛。晚来几天是因为处理一些事情去了,要在过去,根本没有精神去跑。这个病人一直在我这里治疗了两个月,一直神清气佳,精力旺盛,无任何自觉症状。我建议他再去作一次西医检查。检查提示,乙肝、肝硬化仍存在。就前一个病案来说,西医因检查不出什么问题而治疗无法着手,或不作有病诊断,而中医却明确的认定是一种病。就后一个病例来讲,中医认为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或基本痊愈了,而西医却认为,疾病没得到有效控制,更说不上痊愈。为什么中西医在认识上会发生这样大的差异?是因为中医和西医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同。中医要求达到的是和谐,西医要求达到的是祛除病灶。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准是和谐,是生命的存在,是没有痛苦,而西医认为健康的标准是没有病灶或去除了所谓的病因。中医、西医之所以不能相互验证,在于中医、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手段所要揭示的问题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中医的思维方式归宿于思辩哲学,从分析到综合是中医的方法,因此中医是从人与宇宙、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和把握生命与疾病的本质的。西医的思维归宿于实证论哲学,从综合到分析是西医的方法,是从还原论的角度,对人体器官组织的结构、功能,生物的或物理的致病物质进行分析和找到实证。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西医在生命微观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DNA遗传基因的层次,相较之下,自然有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更不用说理论的先进性了--表示怀疑。在这里我告诉大家,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认为,中医是我国最有希望走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项目。两年前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应邀访华,在央视节目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告诉中国的科研人员,你们中国就有很多好的东西,譬如说中医。他是针对中国有什么科研项目能冲刺诺贝尔奖的发问说的。这番话的深意,朋友们细细咀嚼。在这种大气候下,国家在2007年也制定出了将中医做为我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的相关计划。说的太远了,我们还是继续聊中医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中医认为,健康的标准是和谐、是生命存在,没有痛苦。
世纪伟人邓小平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中医的这个健康标准是不是硬道理呢?!
关于和谐,是什么意思呢?中医的和谐,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也即是我们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简言之,是指人体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人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而这种协调平衡达到最佳状态,就是和谐。这里说的阴阳平衡:后者指的就是天人相应,而前者,中医要表述的则是形神统一。因为根据中医的理论,只有形神统一,才是生命的存在。我们现在就把话题转到形神统一上来吧。
文字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2-4 19:20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二>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所谓形,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经脉以及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而“神”字,在《内经》中有多种含义。作为与精、气并列的神,主要指人具有的高级生命功能——神志。具体包括意识、思维、想象、情感、知觉及对全身各种生命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等。《内经》将其分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别为五脏所主,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而心则是最高主宰。其中,对全身各种生命活动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或机制,又称为“志意”或“神机”。志意是神中高级的部分,能够统摄精神,调节情志,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一切变化,对生命活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协调、保护作用。其次,“神”又指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外在表现,这些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提示生命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病理变化的吉凶,如面色、表情、眼神、呼吸、语言、动作、脉象等,都是观察、判断神的着眼点。换句话说,在诊断上,“神”是生命信息的集中表现。所以《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是神的居宅,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神”是形的主宰,是生命活动的统帅,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保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所以,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依附,两者相辅相承,不可分离。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生命存在;形神分离、生命死亡。由于形和神的这种关系,所以,形神统一和天人相应二者,共同构成中医的健康观。而身心合一、形神共养,也就成为中医养生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有人提出问题,现代医学证明了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器官是脑。中医为什么还不纠错?其实,早在300多年前,我国明代的大医药家李时珍,就发现了精神活动的器官是脑而不是心,那么,在300多年的时间里,中医为什么一直不纠“错”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我先提出反诘:心理疾患,心理问题的称谓是中医的吗?当然,我这么是开一个玩笑,这可以用文字学的约定俗成来解释。中医不纠错,当然有更深刻的原因。中医的五脏,虽然也实指现代解剖学上的心、肝、脾、肺、肾,但其生理功能的理论构架却是指人的五大系统。其分类与归纳与西医是不同的。中医,只是按照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探索和认识我们人类自身,如我们前面讲到“神”的概念,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医神藏五脏统率于心的理论,对中医的临床诊治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譬如失眠的治疗,中医分肝不藏魂,心脾血虚、心肾不交等很多病机,按此辨证治疗,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远远胜过用一种方法或者简单的对症治疗的疗效。1970年,我家乡的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患狂症,打人骂人,不避亲疏。其家人不愿送精神病院,希望就地治疗。患者哥哥是县医院的职工,请我为其诊治。我看后诊为痰热蒙蔽心窍,建议用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用了3丸后神清。后续调理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至今未听说有什么精神方面的问题。中医在治疗精神疾患,心理疾患方面,是大有潜力可挖,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中医把精神因素看成人体内环境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精神活动与人体组织的关系中,着眼于精神活动与脏腑生理活动的联系,从二者的联系中,寻求精神活动的本质。寻求精神疾患、心理疾患的本质。中医的临床实践证明,这无疑是正确的。
中医根据精神活动与人体组织这种紧密的联系,提出了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这一观念与天人相应的健康观念,共同组成了中医的健康观念。这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割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应该看到,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疾病谱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独生子女、空巢老人、繁忙白领、异地劳工,或因生活孤独而导致抑郁,或因工作压力太大而致精神负担沉重,或因竞争激烈而致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或亢奋。总之,精神、心理和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希望,中医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能够为这一话题增添有助解决的实际内容。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2-8 09:26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三>
中医关于五神(神、魂、魄、意、志)和五脏(心、肝、肺、脾、肾)相归属的理论,绝非随意乱点鸳鸯谱,《内经》中对神与脏(形)关系观察的细微和认识的深度。令今人也叹为观止。就以情志与五脏关系在病理上的表现来说吧。譬如喜与心是相配属的,所以喜伤心、大喜则伤心扰乱神明。很多人读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因为这故事曾选入中学语言课本。范进五十多岁了还是一个童生,好不容易碰到了“伯乐”——也是一个步入老年才考取了功名的人,终于考上了秀才,进而又考上了举人。大喜之下,他精神失常,疯了。幸得他岳父给了他脸上一掌,这才清醒过来。当代作家二月河的《乾隆大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大喜而致精神异常的更是不乏其例。恐伤肾、受到大的恐吓则伤肾导致志动神摇,出现小便失禁等症状。影视节目中出现受到恐吓尿裤子的镜头是很多的。怒伤肝,因大怒而致肝阳上亢,出现血压升高,甚至中风的,在生活中常见,因而也成了人们了解的常识。思伤脾,因思虑过度而致不想吃东西、困倦、情绪低落等,可能感同身受的人不少,就不一一再叙了。
中医对情感与五脏联系的认识不仅深刻,而且细微,连表达情志的语声也进行了分类归纳,如心、其声言;肝,其声呼;肺,其声哭;恐,其声歌;肾,其声呻。言为心身在今天已作为成语广泛应用。怒则呼、悲则哭、恐则低声呻吟,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有亲身体验或常见,而思则歌,在我家乡民间的吊丧活动中,至今还保存着长歌代哭的风俗。唱这种歌的多是妇女。她们用哀哀的歌声,诉说着对亡者的思念之情,歌词则是唱歌者即时自创,往往一唱就是几个小时。
情志致病首先影响的是相关联的脏腑,脏腑有病也可能通过相关联的情志表现反映出来,中医的这一认识,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一种依据。
<四>
在金庸等武侠小说家的笔下,形神合一被作为习武者练功时的一种要求,也是武功修为的最高境界。武功要求意念与肢体五官的配合高度协调统一,才能形随意使,意到形到。所谓无招胜有招的上乘武功,就是指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这种追求形神合一的修为,可能与对“志意”潜能开发有关。气功的守意和御气,也可能主要是在调节“志意”,开发“志意”潜能这一方面。气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意守丹田”,就是要求练功者心无杂念,一心系在丹田(小腹肚脐下部位)所集聚的一团“气”上;而御气,则指用意念驾御(指挥和控制)气的流向、流量和流速。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气剑“,就是御气的神话。段誉御气的神功,能产生气剑杀人。现实中气功大师的一些表演,如腹压千斤等 ,应该说是调动了人“志意”的潜能。“志意”的潜能是很大的,在人遇到危机时可能被激发。从而使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汶川大地震创造出的生命奇迹、就是“志意”潜能的大激发。“志”归属于肾、脾,中医的养生把摄养脏腑、脾肾列为一条基本意原则,除先天之本,后天之本等原因外,调摄“志意”,也应该是一重要原因。
<五>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8-12-8 12:31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好!中医的健康观,以此养生者寿.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2-11 14:57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五>
中医养生学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提出人们必须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并且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内经》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规律,这是生命的根本。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春夏阳气发泄,所以要养阳,以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阴气收敛,所以要养阴,以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而养阴养阳的道理,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的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中医养生学根据形神统一理论,提出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康而精神充沛。养形,主要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气血津液等。中医养生学历来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人之形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五脏六腑的功能、血脉的运行以及精神情志活动,都必须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都有赖于精气的流通和充实,故形体摄养首先就要注意调养腑脏之精气,做到保精固气、体健神旺。
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大多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如饮食,就要求合理调配,即不能单一而进,应谷肉果菜、荤素结合、四气五味、相互配合;又要注意饮食适量,讲究卫生等。又如慎起居,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这是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中医认为,形要养而不可伐。所以对形体的审美,中医认为是健美。人的高矮胖瘦,主要取决天先天,即遗传因素。后天的充养,合乎生理活动的需要、合乎健康的生长壮老,这样形成的体型,是这个人健康的体形。充养的不及和太过,造成违背生理的形变,就是病态。疾病也会造成形的变态。肥胖症之为病,就是充养太过或者疾病的影响造成的。
肥胖症的增多甚至成为社会问题使减肥成为时尚。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我国古代对人体美的标准并非完全在于胖瘦,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也。赵飞燕身材苗条,腰肢细削为美女,杨玉环身体肥胖亦为美人。但现在的时尚,则没有以肥胖为美者。这就在很多追求时尚美的女人中造成了认识的误区。江东区一年轻女士,因瘦身而导致中气下陷。在已经出现症状的情况下,又不恰当地做了几天按摩,导致病情加重。到医院诊治检查,诊断为严惩胃下垂,肾下垂。经输液服药治疗3天,病无起色。我给她开了一个脾肾双补、益气升阳的处方,第二天她疲倦乏力、腰膝酸软、短气难续、心烦难受等症状就消除了。她高兴极了,请我为她巩固治疗,并提出要求,彻底治愈胃、肾下垂。我告诉她,此病要彻底治愈,人要胖一点才行。说明白点,就是腹腔的肠系膜周围要有一些脂肪。讲这个故事,是告诉大家,人的身高体重是有一定的比例的,超过了极限,就是疾病。
我们现在来聊养神。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起到强体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但如果精神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者持续日久,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范围,就会使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一切对人体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由于社会的变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升降变化也愈加频繁,导致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患,即心身疾病不断增多。长期处于忧郁恼怒、恐惧悲伤、嫉妒贪求、紧张惊慌境地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等,甚至肿瘤的发生,都与精神情志调节失常有关。
调神摄生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从动静两观,把它归纳为“宁神”和“悦神”两方面。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言,说出了古代隐士高人摄生养神所奉行的金科玉律。当然,诸葛亮出隆中后就不再注意摄生养神了。他要操劳天下大事,为刘备打天下治蜀汉去了。宁神,就是要求思想上保持安定清静的状态、心境坦然、淡泊名利,不贪欲妄想。前面提到的气功,守意和御气,就是有助于宁神的一种具体方法。悦神,自然是愉悦神志,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各种健康的娱乐活动,是一种具体方法。养神的最好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的话,我想,应该是一个乐字。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是“乐”的三种境界,这三种“乐”,都是养神的良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的山水之乐,都是自得其乐的传神写照。有了这种心境,花鸟鱼石、琴棋书画,都会成为我们养神的良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他们把自己的财富捐赠给慈善事业,这固然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也传达出他们助人为乐的心境。我相信他们长寿,更祝愿他们活过120岁。其实,助人为乐是心情愉悦的外露,悦神的一种方式。平常生活中助人为乐的人,譬如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的人,你观察他绝不是愁眉苦脸的人。他一定生活得充实、愉快。人要常乐,就得知足。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知足,才会保持心灵的宁静。守住和谐的心灵家园。“别人骑马我骑驴,自叹我比人不如。扭身回头看,还有挑脚汉。”这是我家乡过去老人们劝诫年轻人要知足常乐的民谣。这歌谣与今天的时代脱节太远,但我仍愿把这首歌谣奉送给今天忙忙碌碌的人们。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就让我们为这老掉门牙的民谣笑一笑吧!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神关系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只有“神明”,方得“形安”。所以,形神共养,应以调神为先。说到这里,又想到了一样国粹,那就是太极拳。太极拳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和谐。一种养生的拳术,能用近乎完美的形式把这些理念体现出来,你能不为中国人的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医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在此观念下确定的顺乎自然的养生指导思想,形神共养的重要养生原则,保证了中医养生学沿着科学的道路发展。中医追求的和谐,也是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拨开了当代“医学目的大检讨“中的种种迷雾。中医“以人为本、和谐”这面理论大旗,其先进性在现代医学目的深刻反思和检讨中,将会得到更有力的证明。

三、整体失衡—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2-18 20:04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三、整体失衡—中医的疾病观
<一>
增加一点中医疾病观的了解,对我们搞好养生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那些身患慢性病或“绝症”的人,了解一些中医的疾病观,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疾病与治疗、康复的抉择关系。
疾病观,就是对人体患病的总的看法。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重建的国家中医考试题库中,有这样一道试题: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这道题在外行人看来,肯定是一头雾水。但这题是有解的。标准答案是:以药物性味之偏,调人体阴阳之偏。聪明的朋友可能猜到了,我引这一话题要得出的结论:阴阳失调,就是中医的疾病观。
中医的疾病观具体包括疾病的概念及其形成、病因观、发病观、基本病机及疾病的演变和结局等内容。阴阳失衡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近几年来,中医学界在梳理中医理论中,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强调从整体、宏观上认识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尽管“阴阳失调”高度概括了疾病的本质,而且与“整体失衡”义近,但后者似更能表述出《内经》的学术特色。
所谓“整体失衡”,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在整体上失去了平衡协调,具体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精气神为基本点的整体功能系统的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即人体内环境的和谐破坏。二是认为,人的疾病也不能仅从人体本身去看待,而在一定程度上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关系受到破坏的结果。即人体内外环境失去了和谐。
疾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异常变化,是病邪和人体正气斗争所产生的反应,是人体内部环境及内外环境整体失衡的结果,《内经》这一朴实而科学的认识,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并使古老的中医学摆脱了鬼神、巫术等迷信的羁绊,长期保持着勃勃生机。
现在,我们开始聊人体内环境的阴阳失衡、和谐破坏,聊中医是怎样认识内环境的变化以及怎样应对的。
中医认为,人体内环境的阴阳失衡、和谐破坏,缘于正邪斗争。正,即正气,是对人体的精、气、神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抗病能力,康复能力的总称。邪,即邪气,又称病邪,是同正气抗争而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害物质的总称。当邪从外侵或邪自内生时,如果邪弱尚不足以同人体正气相抗衡时,则邪气被正气驱逐、消灭、或暂时潜伏体内,均不会发病;只有当邪气较重而能同正气抗争以引起较强的病理反应,从而呈现出证候(症状、体征等),即为发病。《内经》中强调,只有邪气与正气相“合”,才会发病。古代称交战曰合,正气和邪气象两支军队,在人体内交锋、拼搏,人体的内环境还不发生改变吗?在内环境的战场上,正气和邪气之间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传变和结局。一般说来,邪长正消,邪进正退则病情加重或深入。正长邪消、正进邪退则病情减轻或向愈,正邪势力均等则病情处于相持阶段,邪去正复则疾病痊愈,邪亢正竭导致阴阳离决则死亡。正邪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破坏问题,使我联想到汶川大地震的画面。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或黄沙弥空,或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在大地震动中,房屋倒塌,桥樑坍塌。公路陷塌,交通通讯电力设施的破坏,使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断,山体滑坡,河谷被泥石流壅塞,堰塞湖出现。这是一幅流动的图画。正邪斗争中的内环境,也是这样一幅在破坏中,变化中流动的画面。中医怎样来解读人体内环境这幅流动的图画?中医用什么方法调谐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失衡?我们接下来慢慢聊吧。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8-12-29 09:10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中药曾蔚为时尚,但研究出的一些结果却使人感到困惑。如麻杏石甘汤,中医用之治肺炎,疗效很好,而用西医的方法检测,该方组成药物没有一种含有杀灭细菌病毒的有效成份。又如治疗病毒性肠炎的常用方藿香正气散,疗效奇好,而用西医方法检测,同样无杀灭病毒的有效成份。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中医参与救治,师仲景法用白虎汤,疗效超过世界水平,名医蒲辅一周一人成功治疗167人皆无后遗症。而用西医方法检测白虎汤,组成药物不但无杀灭病毒的有效成份,甚至君(主)药石膏连解热的作用也没有。这个困惑,在中医看来不成问题。因为只要使用方药切合病机,能有效调和阴阳、调和内环境,疾病自然就向愈了。近些年来,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调整了思路和方法。现在研究证明,白虎汤在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它既造成不利于病源体生存繁殖的体内环境,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抗损伤与病损恢复能力,并可促进机体排除病源体的代谢产物,发挥的是综合作用。
类似白虎汤的研究成果,支持了中医改善内环境治病的理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的科学原理。反对中医的“废医存药”派也承认中医方药的有效性,他们着力叫喊的是“中医理论不科学”。而且,这些方药的应用,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则结果往往与预期大相径庭。看来,解秘中医,绝非一朝一夕,三方两语的事,仅就中医调和阴阳,改善内环境治病的理论而言,要让这种理论为地球村的广大居民接受,中医的科普工作者还要花很长时间,很多功夫才行。我们还是立足国内,立足本土,从一点一滴的工作作起。在这里,我讲两个成功的医案,和朋友们讨论。
1068年夏,我的家乡发生了武斗,那是真枪实弹的武斗,为避武斗我到了开县。刚到开县就碰到先期住在那里的几个家乡熟人。见到我后,有人就说,某某可能有救了。在他们的邀请下,我没有休息就去了患病的王某床边。王某,男性,当年25岁,自幼患支气管炎及慢性肠炎,体质较差,近一年来常因这两种病发作请我诊治。因医患关系而产生了友谊。经患者亲戚朋友代诉,知道王某已发热卧床16天,不言不语不食7天。患病源于半月前与亲戚朋友会餐,吃小笼包甚多,食后因天气炎热,在大家相邀下去城外河里洗澡,傍晚感到发热、头痛,身体不适而入院治疗。在西医的治疗中,用了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但发热一直不解,每天下午39℃左右,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体温稍降。至午后又开始升高,近7日是不食不语,全赖输液维持生命。患者形体消瘦,面容晦暗,呼吸微弱,腹式呼吸消失,胸式呼吸肉眼难以察觉。通俗些说,好象腹肌、膈肌、胸肌停止了运动。在询问发病过程中了解到,患者洗澡的那个地方是两河交汇处,河水一寒一热,温差极大。这个病我诊断为阴暑,但湿邪和饮食积滞在本案的病情转换及病机转换中,却具主导作用,热不得泄,昏睡不食,气息微弱皆因食伤脾胃,湿困脾胃而致脾胃失开阖枢转之职,进一步导致全身气机不畅,升降出入失和。所以给他开了一个芳香化浊,理气除湿,消食导滞的处方。服药后患者全身微汗,又解了大便,当晚热退神清。一周后,患者兼得如初。在我来宁波前不久,当年与患者王某同在开县一个宣传队的组员见到我,还忘不了王某当年病状,还忘不了重复当年大家对我的赞语:9味药,1角8分钱,神了。这个9味药的处方,是一个与藿香正气散相近似的普通医方:藿朴夏苓汤,我稍作了加减而已。
另一病案发生时间在1970年夏天,患者45岁,农村妇女。患者患水肿已4个月,少尿近一周,我看到她时已全身浮肿,四肢如杵,腹大腰粗如水桶,因颜面浮肿,双目深陷难以睁开,测量体温36℃,听诊心音低钝,支气管有哮鸣音,虽在炎炎夏季,常人穿背心短裤都觉酷热难耐,她却身穿冬衣,拥棉被,口里叫冷。这个病西医诊断为肾炎,县医院,**野战医院,**医学院626医疗队都治疗过,诊断相同,疗效都不甚佳。这个病在中医看来,属于水肿中的石水症。我给她开了用麻黄附子细辛桂枝等大热药物组成的处方,嘱其购一剂后再诊,患者家属购回2剂,合在一起煎煮后患者服下,服后小便如注,水肿消失了。后调理半月而安。这位患者后来一直活到1998年才去世。关于这个患者的情况,早在我诊疗前一个月就有所耳闻。因为当时给她诊治的626医疗队就住在我工作的公社卫生院 。每天要讨论病案,我有时参与旁听。在旁听中了解到,医疗队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处方则是按照西医的理论,用的是清热解毒渗湿利尿的中药处方。这种用药与我们中医的理论完全相悖。他们使用寒凉性质的清热解毒药,其理论根据是这些药能杀菌抗菌。他们用这些药的目的是杀灭链球菌。而我用热药的目的,则是根据中医理论调理阴寒偏盛的内环境。
我举这两个医案,并非想证明中医比西医高明。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而治疗这一类疾病,恰好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我所想要说明的是,中医和西医的思维形式是不同的;我还想以此为例,来阐释中医治病的原理,宣传中医和西医都是科学,虽然研究的方法不同,但并不影响二者都是科学这一结论。
<三>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9-1-5 10:17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三>
从科学研究方法而言,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不外乎物质及其运动,但人们探索其规律的角度,却有侧重于运动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的不同。中西医学,由于它们形成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各自的哲学基础区别,实践环境和发展过程不同,因而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方法和侧重各据一隅。通俗些说,中西医走的路子不同。因而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所要揭示的问题层次不同,发展的方向不同。中医学建立在中华文化和“天人合一”式哲学基础上,从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关系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方面整体把握其变化,侧重从生命现象反映的相关 功能变化,整体、动态地研究其内部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因而它看到的是藏象、经络、精气神等功能活动系统,是气机升降、气血虚实、邪正相争等功能活动紊乱的状态、方式及其演变。一句话,中医侧重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
我在前面所举的两个案例中,案一的关键点就是正邪斗争导致肺脾功能失常,气机的出入升降发生了紊乱,出现了几乎陷于停顿的郁闭状态。故用藿朴夏苓加枳实、萝卜子、神曲等药,袪湿食、醒脾肺,使气机的出入升降恢复正常而安。案二同样系正邪斗争,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代谢失常,而阴寒凝重,命门火衰,血凝气滞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故以大剂袪寒补火药物,使经脉温通,气血流畅,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危急之证,阴霾消散,小便一通而安。
中医调治内环境的理论,其着眼点,就是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运动。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1-5 12:50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好文章!好文章!敬佩!敬佩!
希望今后能看到作者更多的关于中医药方面的见解和学术经验.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9-1-9 16:31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四>
由于中医的思维是思辨哲学,研究的着眼点是物质的运动,因而很多理论在实证者听来,象是天方夜谈,认为是故事,不是科学。比如,正邪理论。中医认为:气,只有一个,只有阴阳属性,并没有什么正气与邪气之分,其所以称为邪气和正气,仅是由于其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不同,因而对人的利害关系不同罢了。所以《内经》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大家知道,瘟疫是感疫疠之邪所致的疾病。疫疠之邪就是一种“非其时而有其气”的邪气。晋代名医王叔和说:“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风寒暑湿燥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太过和不及,就成了六淫七情邪气。中医还认为,正邪二者不仅对立、斗争,而且共存互化。如,自然界有“六气”(属正气范畴)太过伤人则成为“六淫”(邪气),运行受阻的气、血、津液可转化为滞气、瘀血、痰、水等邪气,而如果治疗得当,正气渐旺,滞气、瘀血、痰、水等邪又可恢复正常运行,再次成为气、血、津液的一部分。
中医关于正邪的理论,开启了今天人们认识致病物质的一扇窗户。以细菌病毒而言,其种类和数量,其生存方式和演变,人类对它们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当其对人类的健康无威胁时,并无邪气可言,只有当其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才称之为邪气。比如SARS病毒,它是在变异为致病力极强的情况下,才使我们认识到它的危害。细菌和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它们的客观存在,给人类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与如何更有效地避免和减轻它给人类的伤害。摆在当今医学面前的问题是,对致病菌毒采用杀灭的办法,是否是治愈疾病,保护人体健康的唯一的、最好的方法。现代医学发现,采用杀灭致病毒菌的方法,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使用的武器,无论是化学药物还是抗菌素,都是一柄双刃剑,在杀灭病毒细菌的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也杀灭了人体内的有益菌种,破坏了体内环境的平衡。二是细菌和病毒耐药性的不断增强,使药物的寿命很短,淘汰率很高。因而,研究费用不断地提高。三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如前面提到的SARS病毒,使杀灭菌毒药物的研究,永远跟不上来访菌毒的步伐。
时下有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在全球销售已超过3亿册,作者乔斯坦、贾德是挪威人,他在介绍达尔文学说的章节中,讲到遗传与突变时有这样一些话:人们不断地利用各种杀虫剂来扑杀害虫,事实上你是为那些害虫制造了一场小小的生态灾难。由于不断突变的结果,一种可以抵抗现在杀虫剂的害虫就产生了。我们也一直试图对付那些寄生在我们体内的细菌,我们用盘尼西林或其它各种抗生素来对付它们。对于这些小魔鬼来说,盘尼西林也是一个生态灾难。可是当我们继续使用盘林西林时,我们就不断地使得某些细菌产生抗药性,因此造成了一个比从前更难对付的细菌群。很明显,现代医药已经造成一个很严重的进退两难的局面。某种可以帮助一个人克服一种严重疾病的药物,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整个人类对于某些疾病的抵抗力减弱。
看到西药这一问题的不止医学界,甚至全社会对此都有所认识,只是每个人认识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当然,西医对新药的研究还会继续,中医对中药的挖掘提高同样不会中断。但药物的公害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叫卡逊的外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寂静的春天》,揭露了在农学里农药和化肥带来的危害。现在人们天天看到和听到绿色食品这一新名词,说明解决了温饱,步入小康的中国人大大增强了健康理念。《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医学界对药物问题的警惕,对药物病、药物公害的问题进行了追踪,现在证明WHO说,全球死亡的三分之一主要来源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药物祸害。1993年,有14个国家进行了一个国际研究计划,研究的题目叫《医学的目的再审查》,通俗些说,就是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医学的目的再审查》特别提到,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主要来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与医学的长期结果。药物祸害带出了“我们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这一命题。《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对医学的目的和责任进行了追问,我想这两个问题,现在应该都有了答案,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了,医学的目的,是保护人类的健康,不仅是救治疾病,还承担着寻找健康的钥匙,并把钥匙交给广大民众的责任。寻找钥匙的道路不是一条,而是两条,那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研究运动的物质两种方法。两条道路。中医西医长期并存,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疾病医学、健康医学齐头并进,这既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医在21世纪必将走向辉煌的历史动因。
<五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1-16 11:40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中醫的養生之道
簡單一句話
無擾則無病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9-1-23 15:55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五>
中医疾病观的正邪理论,正邪斗争理论以及内外环境整体失衡理论,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实践及类似白虎汤的研究成果证明,仅就应对致病菌毒而言,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就比采用杀灭的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它避免了菌毒耐药性、变异等问题产生的药物淘汰加速,新药的研制始终疲于奔命的恶性轮回,从实践和方法论上提供了避免和减轻药物祸害的途径。
中医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优势,在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时向世界展示后,时隔两年,广州又流行乙型脑炎,中医又一次展现了它的魅力,邓铁涛教授参与了救治。在1958年的广州乙脑救治中,统计中医的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88年,上海肝炎爆发,震惊中外,中医参加救治,疗效同样引起国内外高度注意。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9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药为主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在2003年我国抗击SARS的战役中,由于SARS列为传染病管理法中的重要传染病。而《传染病管理法》规定中医没有传染病房,导致中医不能插手。后经多方呼吁后中医方始介入,其作用很快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在爱滋病的治疗上,中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相信,21世纪,中医将由寂静的春天走向百鸟合鸣,万紫千红的春天这一预言。
<六>
中医的疾病观特别强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9-2-7 09:34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六>
中医的疾病观特别强调正气在发病和疾病演变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虽然发病离不开邪侵和正虚的结合,但二者在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对等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气的强弱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内经》也指出,在特定或少数情况下,邪气也要成为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如疫疠,《内经》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因而提出,应对疫疠的首先措施是“远而避之”。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注重养生,增强体质,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最佳方法。
说到正气,说到体质强弱,并不指人体身材的高大或矮小。体质强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卫外力和自和力。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之中,获得了两种功能,卫外功能和自稳调节功能。医圣张仲景描述为“卫气”和“自和”。卫外力即卫气固护肌表,抗御外邪的能力,使机体能防御外邪,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界相协调;自和力是机体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各种功能活动相互协调,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状态的能力,是体内的自我修复能力。邪气侵袭,破坏了体内的相对平衡,若这种破坏是在自和力范围之内,则机体进行自稳调节,使阴阳恢复协调平衡状态,表现为疾病不发生或者发生后自愈,若邪气侵扰,阴阳偏盛偏衰超出了自稳调节能力,则出现病变,而且是随着阴阳偏差的现象出现相应的病变。卫外力和自和力是正气的两种作用方式,卫外功能和自和功能的盛衰,是体质强弱的实质。《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断。从本质上讲,“正气”的强弱乃是“体质”的强弱。
“自愈”是人体自稳调节功能的作用。临床上,我们常见到很多患者自愈。其中也见到少量难治之症的患者,如癌症病人中也有自愈的。在我行医的四十几个春秋中,有3个乙肝病人在我治疗过程中自愈。1069年我曾治疗一肝硬化已有轻微腹水的病人,在我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自认为痊愈了而终止了治疗,这个患者当年已30多岁。2000年时还存活人间,是自愈了还是带病生存了三十余年不得而知。我希望前面提到的那位北仑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也奇迹般地自愈了。我还遇到一个长逾10年咳嗽哮喘的男孩,14岁时,在一场差点夺走生命的疾病(乙脑)后,原有宿疾竟神奇般地痊愈了。几天前(9月2日),我看央视经济频道节目,听到新疆和阐玉**公司老总郭兰香的故事。这位郭老太在1988年时患红斑狼疮,医生诊断活不过半年。郭老太当年40多岁,她半生艰辛又患此绝症,从心底里发出了“我不能死,一定要活下去,否则老天太不公道了”的声音。那时她还不是“老总”,经济条件很差,就利用自己学到的一些医学知识,自己为自己治病。为了长服花生衣,她发动亲朋吃花生时为她留下。与此同时,她还注重锻练与养生的方法。半年过去了,她没有死亡,疾病奇迹般地痊愈了。我们在聊神的时候说到了汶川大地震中的生命奇迹的出现,诸如癌症这些难治病“自愈”的奇迹,是否都是“志意”潜能被激发,调动了全身正气,大大增强了自和力所致。我常发奇思异想,何时揭开癌症这类病人自愈的奥秘,找到治愈这类病人的金钥匙?!
<七

作者: 巴山老杏    时间: 2009-2-16 13:25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七>
中医根据正邪斗争这一疾病观,确立了一条重要的治则,那就是扶正袪邪。中医的扶正袪邪与西医的去除病因加支持疗法是有根本区别的。中医的扶正虽然也采用一些支持疗法,但更主要是扶持和调动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自稳调控修复能力;袪邪也不仅是采用杀灭致病物或去除病灶的方法,而更多地采用调和脏腑功能,使人体物质运动的主要形式升降出入正常,造成邪气不能久留而有出路的内环境。前面讲到的白虎汤治疗乙脑,就是很好的例证。中西医在这一点上的区别,是侧重于研究物质的运动与侧重于研究运动的物质两种研究方法历史的必然结果。
社会进步使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的预期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到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老年病。据统计,在现实生活的老年人中,发生在心脑血管、代谢、精神、神经系统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几达70%以上,这大大增加了慢性病患者的队伍。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改变,慢性病的死亡率也高达70%以上。两个70“以上的数字,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过去曾有句口号,“给生命以时间,延长寿命。”现在这句口号改成了“给时间以生命”,即不仅只注意延长寿命,而且要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从物质的运动这一角度,交付“给时间以生命”的答卷是:调和人体内外环境。实践证明,中医的和谐理论和方法,能提高慢性病患者和所谓“绝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如北京广安门医院在对肿瘤的治疗中观察到,西医用药物把肿瘤缩小,但是在过程中可能瘤变小了,但病人也死了。中医治疗结果或许肿瘤大小没有变化,甚至稍微长大,但是病人却还能健康生活。中医在河南治疗艾滋病,西医的化验结果发现都没有达到指标,但是病人却比较有精神,甚至能下田劳作,而用西医治疗的病人虽然化验结果显示出有疗效,但病人大多精神萎糜,无法正常生活。由此看来,中医的疾病观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此,我对那些患有慢性病或“绝症”的朋友说:请记往中医调和人体内外环境这句话,注重养生,带病生存,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9-2-20 09:10
标题: 闲话中医的养生之道
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大道,不能偏离的,
如果说是偏离了,那么就不能入道!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