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打印本页]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3 17:1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这个贴子最后由凤凰观察员在 2007/05/03 05:26pm 第 1 次编辑]

昆侖一元指圖經扼要
之百鳥朝元
緣起:今有金華臨江方氏兄弟欲著書立說闡述鄂東岳家拳也。淮陰客雙溪阿蓮紫花居士聞此事而喜之。竊思之,文革二年九月一日之夜,我在花果山東麓雙牌窯村小學同學家中,遇一僧,滿身血傷,眾人皆異之,僧上門乞茶一杯,同學母禮之,問:老師傅,儂這麼大年紀,誰把你打成這個樣子的?僧弗悅,說:我還年輕,健得很呐!紅衛兵追我,在跑走時,弄的皮肉之傷,他們奈何能傷得我。三人皆吃驚,說:還年輕?都這麼老了!僧曰:我今年九十八,還能活六十六年。茶畢,同學父從城裏歸。邀僧人留下幾日,以便療傷。僧見小村東西南三面環山,松林茂密,西北水田千頃,遂駐留村中。晝夕兩日而傷霍然痊癒矣。九月三日之夜,僧啟程前往新疆南天山暨喀喇昆侖山去矣。期間,僧告知吾人其法名無象,亦曰無相,演示並說解岳家拳,太極拳,百鳥拳等若干。雖然,師之解說,餘年少知淺,且不懂,然而,師之言辭,餘印象之深,終生且難忘之矣!臨行之前,嘱餘與同學兩人,曰:他日有緣再會!遂後,至文革六年,師生兩人再會與花果山抗日炮陣地,文革九年至十一年我師無象僧人,與我師三會於花果山。始聞知昆侖渾圓陰陽五行乾坤圖經一部矣。無象僧人稱之為:中國乾坤圖經。我師無象僧人曾說黃道黃極之地,有剛柔渾圓且陰陽合一之《中國乾坤圖經》一部。經文有三,一曰:武經,二曰:醫經,三曰:乾坤術數經。閱方氏兄弟之鄂東岳家拳書稿,慨然而歎曰:岳家拳譜之源頭,乃乾坤圖經是也。今欲載我師無象僧人乾坤圖經之縮略,《乾坤一元指圖經扼要》,暨《昆侖一元指扼要之百鳥朝元》一部,因其為第一稀有之經,餘以仿釋氏經文之格式,示之以尊,說與方氏兄弟,以資之著書參考焉。可惜阿蓮紫花愚魯,且不喜拳術,又無阿難之才,無法載師說之全貌,而只可述其扼要,編輯之,厘為綱目是也。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我師無象僧人在金華雙溪之西花果山,與阿蓮紫花居士說昆侖乾坤一元指之百鳥朝元。爾時師曰:善知識!人身之氣稟天地之位而生焉。蓮花居士白無象僧言:何以故?無象僧曰: 天地之象,觀日月可得而知之。故知:天之象,日也;天之體,太陽系也;天之氣,太陽風也。夫陽,日光也。故知:地之象,月也;地之體,月球也;地之氣,月地之磁場也。夫陰,月光也。人在地球上,身內之氣,實由日月職位而定,實由日月變位而動。日光在人體化而為陽氣,月光在人體化而為血氣。故日月之行,暨氣血之行;日月之軌道,暨氣血之經絡也;日月之節氣,暨經絡之流注也。
師曰:善知識!天地之經絡無象,日月之軌道可觀;人體之經絡無形,陰陽之氣血可察。吾人皆可依昆侖一元指得而證之也。蓮花居士白無象僧言:何以故?無象僧曰:日中有神鳥,曰金雞,曰朱雀,曰鳳凰,三足焉。斯神鳥,日之元神是也。斯三足,日地月是也。氣血之流注,日月之推動也。子午為吸,月之所抽也;寅卯為呼,日之所推也。息息呼吸,節節通心也。節節呼吸,息息通神也。天之元神,三足神鳥是焉。人之元神,三焦氣血是也。去掉四肢為三段,人之天象是也;六大氣海循小球,天之人像是也。人之身,法地,橐龠是也;人之肢,法天,日月是也。
師曰: 善知識!指為日,掌為月,身為地。月之所吸,指之可抽也;日之所呼,指之可推也。指之所吸,足之可蹠;指之所呼,足之可踵也。身之所吸,手之可取;體之所呼,手之可收是也。且夫手有陰陽,指有五行,掌有八卦,臂有易象,足有九宮,身有河圖。是故吾人可奪天之元地之精者,有昆侖乾坤一元指,之百鳥朝元法,之身形法,之流行指意法,可法之是也。蓮花居士白無象僧言:何以故?無象僧曰: 熊徑鳥伸,可以導氣運行; 雞足貓步,可以引氣踵吸;折臂疊指,可以轉氣剛柔;引體轉腰,可以蕩滌皮囊;屈膝墊臀,可以調節陰陽;疊足盤座,可以天地合一。是故雞足為吸,熊徑為呼,貓步為吸呼。 收臂為吸,展臂為呼,曲肘為吸呼。壓指為吸,抬指為呼,搭指為吸呼。側身為吸,折身為呼,轉腰為吸呼。單盤為吸,盤坐為呼,雙盤為吸呼。
師曰:善知識!東北之地,其天寒,其地燥,其風剛直而燥,其陰極職位也。西南之域,其天炎,其地濕,其風亟曲而濕,其陽極職位也。中央之地,其天暖,其地潤,其風柔圓而滋,其黃道職位也。是故東北之人,其體質得天地之氣也偏陰,其氣血得五行之類也偏柔,其武功內涵也偏陰柔,其古武藝曰白猿劍術也。西南之人,其體質得天地之氣也偏陽,其氣血得五行之類也偏剛,其武功內涵也偏陽剛,其古武術曰韋馱杵是也。中央之人,其體質得天地之氣也純正,其氣血得五行之類也圓融,其武功內涵也陰陽和合,其古武學曰昆侖乾坤圖經。東北之地,黃河以東,乃古之震旦是也。西南之地,珠江以西,乃古之天竺是也。中央之地,珠江之東,黃河之西,乃今之中國華夏黃道黃極之大地是也。
師曰:善知識!天下武功劍術,針灸醫術,以及五行數術,皆從乾坤圖經出。此圖經,至高無上,乃天下第一武學經典也。爾時,阿蓮紫花,聞無象僧師所說圖經,心生歡喜,以為從來未曾得聞如是甚深之經,而白無象僧師曰:師傅!爾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往昔以來所得知識,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也。此圖經實為第一稀有。無象僧告阿蓮紫花:如是如是。如有人得見此圖,識者即生大歡喜心,以為世上第一稀有,而尊之,寶之,持之,篤行之是也。此圖經為天下一切拳術,武功,擊技,劍術,冷兵器,針灸,醫術,數術之母。所以者何?試以武醫為說。武經經譜:昆侖渾圓乾坤手總譜上中下經是也。上經: 義譜;中經:形譜;下經: 象譜。象譜言禽鳥獸畜蟲五種拳術;形譜言五行形義拳術;義譜言太極八卦拳術。然形譜之岳家拳今已然式微矣,人幾多弗得而識之也;而象譜之百鳥,百畜,百蟲三種拳,已為當世所罕見,人多不知之也。今岳家拳及象譜一併歸入岳家拳譜矣。醫經經譜:春秋以往,是稱商周圖亦名商秋圖,此圖是始顯于商周時代,在此前,無圖無文字之歷史已然七千年矣。商秋時代,圖經皆影秘流行,之戰國秦統一,經失圖隱。漢唐時代,圖顯現,經載文,始稱明堂圖。李唐亡,圖失經存。至趙宋,圖顯宮廷,遂名銅人圖矣。北宋亡,銅人遺失。辛亥革命至迄今,定名為針灸圖。然而,名變易,圖亦變易矣哉!
師曰:善知識!一元指乾之天禽觀易式譜如如示。左式譜:左雞足,股後座,身柱弓,鴨手護青龍,鵝手探白虎,鳳眼看日月。右式譜: 右雞足,股後座,身柱弓,鴨手護白虎,鵝手探青龍,鳳眼看日月。約定:左鴨手,右鵝手。流行指譜: 流行,如書法。手形,鵝頭式,鴨頭式。指形,甲):靜形,一則,上二下二;二則,上二下一;三則,上一下二;四則,上一下一。乙):動形,一則,七上二下二;二則,三上二下一;三則,五上一下二;四則,九上一下一。 丙):流行,一則,七上二下二四; 二則,三上二下一八;三則,五上一下二六;四則,九上一下一二。約定: 流行指譜為一元指之通譜並命名為一元流行指譜。一元指坤之禽鳥踩元式譜如如示。左式譜:左足跑跳式,股後弓,肩右轉,身柱側,鴨手擔天池,鵝手探湧泉。右式譜:右足跑跳式,股後弓,肩左轉,身柱側,鵝手擔天池,鴨手探湧泉。指法為一元流行指譜。善知識!我與爾說昆侖一元指圖經,示之一元指乾並一元指坤之典範式及一元流行指譜,內涵雖簡易,外延可萬萬矣。爾時,阿蓮紫花聞知而生大歡喜心,尊之,寶之,持之,篤行之。
師曰:善知識!我今從乾坤圖經象譜中撮其百鳥拳之精要,名之曰:昆侖一元指圖經。昆侖者,黃極之地也,人之身體是也;一元也者,日中一元之神金雞朱雀鳳凰之神鳥也,在人,為元氣是也;元也者,元神是也;百鳥朝元也者,百鳥朝鳳,五行渾圓,萬法歸一,天人合一是也; 指也者,疊指指法也。身形為剛,則指法為柔;身形為柔,則指法為剛;數術易之可也。無象僧人告阿蓮紫花曰:昆侖一元指,圖:387式;指:靜指法4,動指法8,合之12法;流形變易指法3628800。一元指之靜式1548,之動式4644,乃無上法寶也,乃天下萬法之宗也。故一言以蔽之:昆侖一元指圖之經變共1404345600式,足足有14億也!爾時,阿蓮紫花聞知而生歡喜,尊之寶之持之而篤行之。業已三十年矣。惜資質鈍魯,所悟有限,萬而不及其一也。今將三十年所學,假現代抽象代數幾何學及Lie代數之術語,並易經之語言,將昆侖一元指圖經廓為四句贈與方氏兄弟並見得此經文者:
拓樸黎曼圖,
李氏流形指,
剛柔四則易,
乾坤數術知。
          昆侖一元指圖經扼要終
雙溪阿蓮紫花居士撰
          2006-02-24 23:32  雨

附:盤龍刀賦
盤龍刀
刀鋒向裏貼
刀背朝外弓
殺氣沖天
霸氣無邊
至高無上
幾乎無敵
剖字走曲邊
劈字轉龍盤
揮字萬人敵
殺字血流河
是名盤龍刀

附:昆侖一元指之指法圖式
      

         
                                      
                                    
                              
经慎重考虑,并经师门准允,双溪居士与无闻居士向全球华人及炎黄子孙公布一张成图于万年之前的《商周乾坤图》,信与不信,观者自参。      传授:赵其军,制图:方国强
附注1:赵其军曰:方氏乾坤图并立体图乃方国强之天才参悟发挥是也。希望全球华人共同来参详此图,为中华医学在全球之复兴……
附注2:方国强曰:今年农历正、二月间,本人不慎遗失优盘一只,内有吾近五、六年之研究心得,本想等研究完成后陆续发表,谁知天要吾提前,此乃天意,非人力可预知也。优盘内容有《鄂东岳家散手拳术述真》、《易龙图序析解——陈抟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繁体方氏乾坤图序最终稿》等未完成之书稿,亦即《商周乾坤图》之研究成果。有缘者得之,亦吾师门一大快事也。
二00七年五月三日15时40分
可惜,因网问题,图出不来。抱歉。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3日 05:20pm 时添加 -=-=-=-=-
本文系我们两共同发表。此致。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3日 05:48pm 时添加 -=-=-=-=-
抱歉!
还是无法上传图片也。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3日 06:02pm 时添加 -=-=-=-=-
传不上图片。奈何?
作者: 白痴    时间: 2007-5-3 22:12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不错,这个确实起于殷商.当时是以朱雀为尊的..里面的含义不浅..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4 11:42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中医经络新说——中华哲学之泰西说  
(原创) 方国强撰            2007-3-17 7:53
天之下,地之上,为生者居之。生者,有性有命者之谓也,泰西人乃称之为“生物”,即动植物是也。
究其本源,所有生物皆由犍度(纤维丛)构成,犍度由纤维组成,纤维由细胞组成,吾人之体亦复如是。此乃泰西人之学说,「无闻」之觉悟也。
斯犍度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单有众,有中空,有实心,有常形,有异形……然万变不离其宗,犍度者乃由其相(壁)所构成。
是犍度者,其相有厚有薄,有硬有软,有匀称有波纹,有单层有多层,有质疏有质密,有单质有复质……总而言之,斯相乃由细胞,乃由纤维所组成不同形状、不同质地之物体也。
吾人肢体,由无数之犍度构成。大套小,小包细,细含微……统而言之,乃其内有其,其外有其,其旁有其,分合集散,折叠扭曲,纵横交错,纠缠环绕,难以言其状也。
一、犍度之阴阳
犍度者,乃封闭之通道,限量之途径是也。
犍度者,其内为阴,其外为阳;小者为阴,大者为阳;内相为阴,外相为阳;相内为阴,相外为阳;下段为阴,上段为阳……此乃阴阳一统于犍度矣。故曰:犍度即阴阳,阴阳即犍度也。
犍度者,有动有静,时动时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当动而动者健,当动不动者病,不动乱动者危矣;当静而静者健,当静不静者病,不静而静者死哉。
犍度者,有开有闭,时开时闭。闭者为阴,开者为阳。当开而开者健,当开不开者病,不开而开者危矣;当闭而闭者健,当闭不闭者病,不闭而闭者死哉。
二、犍度之五行
吾人之日用,有油管、水管、液气管、电缆、光缆等之管线,犍度之五行类同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
犍度者,分五行。其内有五行,其中有五行,其外有五行,其旁有五行。
犍度者,其相分五行,内相有五行,外相有五行,中相有五行。分而为五行,合之乃犍度也;分之为犍度,合之则为人体矣。故曰:犍度即五行,五行即犍度也。
犍度中有犍度,则五行之中有五行也。金中有五行,木中有五行,水中有五行,火中有五行,土中有五行,五行化生不可胜数也。金中之金,乃金之至精;木中之木,乃木之至精;水中之水,乃水之至精;火中之火,乃火之至精;土中之土,乃土之至精。故参同契曰:“三五与一,天地至精”是也。
一行化五行而成数六,五行各化五行集之则成三十数矣。三十,乃犍度五行之数,乃五运六气之数,乃天干地支之数,乃天地化生之数,乃人体明堂之数、五脏六腑之数是也。故有双溪无间医者《大尺度时--空结构的拓朴逻辑学》之论说。
三、中医之经络
人体由犍度组成,乃有西医之内脏、骨胳、肌肉、血管、神经、内分泌、淋巴、呼吸、消化系统等之称呼,乃有中医之脏、腑、血、肉、筋、骨、皮、毛、经、脉等之名韪。
无闻以为,经络乃人体之阴阳是也,乃人体之五行是也。阴阳之交界处,五行之启发集结处,亦即是犍度之转折闭合处,乃穴道是也。故曰:全身无穴,全身是穴。
吾人体内有精、气、神、血、髓,精、血、髓有体,而神、气无形;有体者如油、水之行于中空之管,无形者如光、电之行于实心之索。经络乃行气之通道,实心之犍度是也,故曰:经络无形,轨迹可寻。
                     
图1  纤维丛断面示意图            图2  气行于纤维丛之形象假想图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改于无闻书斋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一日19时15分毕
注:
1、“犍度”为佛经用辞,梵文 Skandha 的音译,意译“蕴”或“聚”,意谓积聚、类别;笔者引伸佛教教义“五蕴”(亦译“五阴”,即地、水、风、火、空)之意,用来说明纤维丛的性质状态,故以此名之;亦即道家《黄庭经》谓之“黄庭”者是也。
2、“相”为佛教名词,指现象的相状和性质,亦指认识中的表象和概念。笔者用其意来表示纤维丛之壁;道家《黄庭经》谓之“黄庭外景”,与“黄庭内景”互为表里。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4 11:56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不好意思,图又传不上!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4 12:1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4 18:16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81[/attach]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6:22pm 时添加 -=-=-=-=-
好啦!终于传上来了。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6:29pm 时添加 -=-=-=-=-
本图由双溪无间居士赵其军传授讲解。本图由临江吾闻居士方国强立体绘图。
引用:
“经慎重考虑,并经师门准允,双溪居士与无闻居士向全球华人及炎黄子孙公布一张成图于万年之前的《商周乾坤图》,信与不信,观者自参。      
传授:赵其军,制图:方国强”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6:39pm 时添加 -=-=-=-=-
双溪无间居士敬语
我师无相僧曰: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2007-5-4,18;47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6:49pm 时添加 -=-=-=-=-
双溪无间居士敬语
我师无相僧曰: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终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2007-5-4,18;47  18;57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6:53pm 时添加 -=-=-=-=-
双溪无间居士敬语
我师无相僧曰: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2007-5-4,18;47  18;57  19;01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7:08pm 时添加 -=-=-=-=-
双溪无间居士敬语
中华乾坤图   举世无双  全球第一
2007-5-4,19:16  于浙中  金华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7:20pm 时添加 -=-=-=-=-
双溪无间居士敬语
我是无相僧于文革6年如是说:
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
2007-5-4,19:27   于浙江 金华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7:25pm 时添加 -=-=-=-=-
双溪无间居士敬语
我师无相僧于文革6年如是说:
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
2007-5-4,19:27  19:32  于浙江 金华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8:15pm 时添加 -=-=-=-=-
关于易龙图全面周详之研究,临江无闻居士乃是这方面的专门家是也。他有专著论述。有趣的是,拷贝的优盘丢失在闹市街路上矣。起飞天意乎?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4日 08:41pm 时添加 -=-=-=-=-
双溪阿莲紫花无间居士赵其军曰:
下士闻道,皆大笑之也。不笑,不足以为道也。 ^_^。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5日 07:04am 时添加 -=-=-=-=-
双溪莲花居士敬语
我是无相僧于文革6年如是说:
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
双溪莲花居士曰:吾闻居士方国强在莲花居士之指导下,广搜历代现代有关太极图易龙图之文献,最终完成了真正的太极易龙图之研究。为此,为彰显吾闻居士的重要贡献,师门允准:莲花居士于公元2006年5月4日特将此图赐名:方氏乾坤图是也。此志。2007-5-5,7:10.
(图在楼下发布,各位稍候)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5日 07:39am 时添加 -=-=-=-=-
双溪莲花居士敬语
我是无相僧于文革6年如是说:
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公元 2007-5-5,北京时间:上午7:46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5 07:0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这个贴子最后由凤凰观察员在 2007/05/05 07:29am 第 1 次编辑]

兹将方式乾坤图公布在全球中医药论坛之医学哲学版页上[attach]4382[/attach]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5日 07:16am 时添加 -=-=-=-=-
双溪莲花居士敬语
我师无相僧于文革6年如是说:
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
双溪莲花居士曰:吾闻居士方国强在莲花居士之指导下,广搜历代现代有关太极图易龙图之文献,最终完成了真正的太极易龙图之研究。为此,为彰显吾闻居士的重要贡献,师门允准:莲花居士于公元2006年5月4日特将此图赐名:方氏乾坤图是也。此志。2007-5-5,7:10.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5 07:15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现在,莲花居士恭敬发布:成图于殷商7千年之前的中华原始乾坤图[信或不信,观者自参]。[attach]4383[/attach]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5 07:2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献给中华运气及脉学学的爱好者![attach]4384[/attach]

-=-=-=-=- 以下内容由 凤凰观察员2007年05月05日 07:24am 时添加 -=-=-=-=-
師曰:善知識!一元指乾之天禽觀易式譜如如示。左式譜:左雞足,股後座,身柱弓,鴨手護青龍,鵝手探白虎,鳳眼看日月。右式譜: 右雞足,股後座,身柱弓,鴨手護白虎,鵝手探青龍,鳳眼看日月。約定:左鴨手,右鵝手。流行指譜: 流行,如書法。手形,鵝頭式,鴨頭式。指形,甲):靜形,一則,上二下二;二則,上二下一;三則,上一下二;四則,上一下一。乙):動形,一則,七上二下二;二則,三上二下一;三則,五上一下二;四則,九上一下一。 丙):流行,一則,七上二下二四; 二則,三上二下一八;三則,五上一下二六;四則,九上一下一二。約定: 流行指譜為一元指之通譜並命名為一元流行指譜。一元指坤之禽鳥踩元式譜如如示。左式譜:左足跑跳式,股後弓,肩右轉,身柱側,鴨手擔天池,鵝手探湧泉。右式譜:右足跑跳式,股後弓,肩左轉,身柱側,鵝手擔天池,鴨手探湧泉。指法為一元流行指譜。善知識!我與爾說昆侖一元指圖經,示之一元指乾並一元指坤之典範式及一元流行指譜,內涵雖簡易,外延可萬萬矣。爾時,阿蓮紫花聞知而生大歡喜心,尊之,寶之,持之,篤行之。
師曰:善知識!我今從乾坤圖經象譜中撮其百鳥拳之精要,名之曰:昆侖一元指圖經。昆侖者,黃極之地也,人之身體是也;一元也者,日中一元之神金雞朱雀鳳凰之神鳥也,在人,為元氣是也;元也者,元神是也;百鳥朝元也者,百鳥朝鳳,五行渾圓,萬法歸一,天人合一是也; 指也者,疊指指法也。身形為剛,則指法為柔;身形為柔,則指法為剛;數術易之可也。無象僧人告阿蓮紫花曰:昆侖一元指,圖:387式;指:靜指法4,動指法8,合之12法;流形變易指法3628800。一元指之靜式1548,之動式4644,乃無上法寶也,乃天下萬法之宗也。故一言以蔽之:昆侖一元指圖之經變共1404345600式,足足有14億也!爾時,阿蓮紫花聞知而生歡喜,尊之寶之持之而篤行之。業已三十年矣。惜資質鈍魯,所悟有限,萬而不及其一也。今將三十年所學,假現代抽象代數幾何學及Lie代數之術語,並易經之語言,將昆侖一元指圖經廓為四句贈與方氏兄弟並見得此經文者:
拓樸黎曼圖,
李氏流形指,
剛柔四則易,
乾坤數術知。
         昆侖一元指圖經扼要終
雙溪阿蓮紫花居士撰
         2006-02-24 23:32  雨

附:昆侖一元指之指法圖式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5 09:59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_^,君不见图片文字之说明乎?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5 10:0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85[/attach]

-=-=-=-=- 以下内容由 方国强2007年05月05日 10:21am 时添加 -=-=-=-=-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
终于传上了.(原创)
此二图乃吾之觉悟也.
图1:小之可视为点,
    大之可视成面,
    进而则成线矣.
    五六之数全在其中.
图2:乃气始发于五脏六腑初行之假象图,
    脏腑蠕动而气发源源矣.


-=-=-=-=- 以下内容由 方国强2007年05月05日 10:33am 时添加 -=-=-=-=-
图2,为太阳黑子爆发图,笔者以为,人与
天地合,此乃"天之人像"也!故以用之,以
示"人之天象".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8 12:3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起来!!!中华医学的同仁门!中华医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15 19:3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1919以来,西学东渐,中华古学,概念名词,逐渐丧失殆尽矣!唯吾侪中华医学,尚且保留中华经典辞语矣。可悲吾中华医学,遂招西夷横祸:西方夷人,吾族假洋,唯恐除之不尽!方舟子,张功耀之辈,假西人之虎皮,拉科学之大旗,急进蛊惑之能事,疯狂攻击中华医学,唯除之而后快不已也!其语言之颠覆性,其文字之伎俩,其思维之方式,其逻辑之暗示,与中情局之天鹅绒国家颠覆理论,何其的相似也!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7-5-19 15:2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9楼的上下两图有意思,上图的两下肢换成下图的姿势,可不可以呢?
作者: 知易子    时间: 2007-5-21 13:5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好图!!!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25 18:2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下面引用由老山羊2007/05/19 03:28pm 发表的内容:
9楼的上下两图有意思,上图的两下肢换成下图的姿势,可不可以呢?
答老山羊居士: 不可以!  者不是杂技,也不是技巧!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3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商周乾坤图》应用实例   
            【原创】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方国强撰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33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卷  首  语
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将药物以五行属性归类之法已无从考证矣,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概要。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因而感叹之:
阴阳交替,
互补互藏,
实难穷尽;
五行相生,
一而化五,
如缕不绝。
无闻居士又言:
中医中药同本,
阴阳五行共享,
而今药缺五行,
奈何汤液经方。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35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目   录
1、卷  首  语
2、卷一   绪  论
3、卷二   破解《汤液经法图》
4、卷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5、卷四  《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
6、卷五   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
7、卷六   附录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8、卷七   附录二  《神农本草经》药物五行属性归类
9、卷 后 附 言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36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卷一   绪  论
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行世以来,曾在中国乃至全球中(汉)医药界引起轰动,但对其研究者至今仍为数不多,特别是在现时,急功近利者多,而静心究学者少;明知其书甚为宝贵,而由于时人对古文医籍之文理难明,惧而拒之,此状可叹也!!!
吾得婺州双溪无间居士传授《商周乾坤图》后,浸身心于是图中,得益匪浅。商周乾坤图乃成图于殷商七千年前之中华元始乾坤图(元始龙图——易图),至今已有万余年矣。师门前辈无相僧于文革六年(1971)说:“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据吾研究,万古之《商周乾坤图》乃揭开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辅行诀》组方法则之唯一钥匙,「无闻」利用业余时间为之编撰此文,以示《商周乾坤图》之博大精深。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以填补《汤液经法图》(以下简称《经法图》)中所缺之二字为纲,以分析《经法图》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目,以《商周乾坤图》之理法为经纬,绘制《经法图》之变体图,并进行验证,完成破解《经法图》之目的。
第二部分以绘制的《经法图》变体图——《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之义理,完成破解《辅行诀》所言《汤液经法》之组方法则,为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医籍提供行之有效之工具。
第三部分以复原的《经法图》之元始图与简化图和变体图作为本文以图解图之结果。
第四部分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分析,从药物酸辛苦咸甘五味,温热凉寒平五性,白青黑红黄五色,轻重缓急四态,升降浮沉四气等方面分析《辅行诀》中所载二十五味药精五行属性归类之本义。
笔者之家父为中药师兼中医师,家弟为中医师并中药师,而本人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对博大精深之中华医药宝库仅只一知半解,出于对祖国医药事业之热爱而班门弄斧,献丑于大家庭前,还请诸君见谅。
此文之解析仅为吾一家之观点,正确与否观者自参。
谨以此文作引玉之砖,期望能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起一点推波助澜之作用,也冀能得到专家学者之批评指正,共同探讨,与时俱进。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如是曰:
逢盛世承传古技为今用,
振华夏引取西术为中用。
   中华医药经典流传万古,
中华医药术技造福人寰!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3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卷二   破解《汤液经法图》
欲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必须首先破解《经法图》。为破解《经法图》,笔者依据《商周乾坤图》之理法绘制黑白图(图1)一帧如下:
                          
(图中加框之“酸”、“痉”二字,为吾与家弟方国伟所添,正确与否请看下文之求证。)
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 以下内容由 方国强2007年05月26日 11:39am 时添加 -=-=-=-=-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5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86[/attach][attach]4387[/attach]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1:53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
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补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神农本草经》曰:(按《辅行诀》之药味分类法分类)
味辛属木:牡桂[木中木] 味辛温。秦椒[木中火] 味辛温。(蜀椒 味辛温。)干姜[木中土] 味辛温。细辛[木中金] 味辛温。辛夷 味辛溫。附子[木中水] 味辛温有毒。半夏 味辛平。
味咸属火:旋覆花[火中火] 味咸温。大黄[火中木] 味苦寒有毒。泽泻[火中土] 味甘寒。厚朴[火中金] 味苦温无毒。消石[火中水] 味苦寒。卤咸(戎盐) 味苦咸寒。亭历[火中火] 味辛寒。
味甘属土:人參[土中土] 味甘小寒。甘草[土中木] 味甘平。大枣[土中火] 味甘平。麦门冬[土中金] 味甘平。茯苓[土中水] 味甘平。乌韭 味甘寒。升麻 味甘平。
味酸属金:五味[金中金] 味酸温。枳实[金中木] 味苦寒。豉(缺)[金中火] [大豆黄卷 味甘平无毒]。勺药[金中土] 味苦。署豫[金中水] 味甘小温。
味苦属水:干地黄[水中水] 味甘寒。黄芩[水中木] 味苦平。黄连[水中火] 味苦无毒。术[水中土] 味苦温。竹叶[水中金] 味苦平。栝楼 味苦寒。苦参 味苦寒。代赭 味苦寒。龙胆 味苦涩。麻黄 味苦温无毒。
根据《辅行诀》与《内经》二书之说,笔者列表如下: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2:04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88[/attach]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26 12:06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从上列表中可知,两书的五行与五味之配属不同,属于不相同的五行归类法(我国古代的五行配属,可分为五大类,计二十五种,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所以不予展开),但无碍于破解《经法图》,因此,按《辅行诀》之论述进行配属。
为求证填补《经法图》圈外所缺的是为“痉”字,笔者将《辅行诀》中所载的治疗五脏虚实病症的大泻、大补汤方证录之于下,以《经法图》之逻辑关系,按《商周乾坤图•三五至精图》(《方氏乾坤图》)之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方证分析如下:
一、肝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  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木亢太过,土受害矣,是我胜其我之所胜者也。 土之子金,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笔者对《难经》中这两句经文的理解为,当“我虚”时用“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当“我实”时则用“实者泻其子,母能令子虚”。两句经文的运用在于主体的“我虚”还是“我实”。老祖宗们用词讲究对仗工整,其实这两句经文并无矛盾之处。】
1、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解析:
肝实则怒,怒则为病曰“烦”,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说文》曰:“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右转(阴退)为泻。
“肝实,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水亢太过,并伴土亢而克脾土中之火、水,而木则虚。“大泻肝汤”方中芍药为金中土,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生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肝德在散。味酸皆属金,以酸泻之”,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中之土、木(土体之火生金体之土、土体之水生金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水、土;《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土体”中之木反侮“木体”中之土;《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木体之母“水体”中之木、之子“火体”中之木扶持“木体”中之木;《辅行诀》曰:“味辛皆属木,以辛补之”,又怕制土太过以“木体”之土兼补“木‘本’体”中之土。
肝实“‘木体’之水及土亢而木虚”是病则用“大泻肝汤”是方,芍药为君药,枳实、甘草为臣药,黄芩、大黄为佐药,生姜为使药,化甘除烦,治病去痛。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
     桂心[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三两)  旋覆花[火中火]    代赭石(味苦寒)为[水中木](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水中金](各一两)   大枣[土中火](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肝气虚,虚则其人恐惧为病曰“痞”,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干呕不能食。《说文》曰:“痞,痛也,从疒,否声”。肝为木,按《经法图》图示,用木体,左转(阳进)为补。
“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是病。
肝病用木体,是病为肝木五行中之木虚,火、土、金偏弱,木虚更去克脾土之土。“大补肝汤”方中桂心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代赭石[味苦寒]为水中木,竹叶为水中金,大枣为土中火。《辅行诀》曰:“味辛皆属木,以辛补之”,以“木体”之木、土补扶“木‘本’体”之木、土;《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辅行诀》曰: “味苦皆属水”,水生木,以“木体”之母“水体”之木、金扶助“木体”之木、金;《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木体”之子“火体”之火,扶助“木体”之火;以脾土“土体”之子,“金体”之金(土体之土生金体之金)承而制(化解辛木克甘土)之“木体”中之木,并以“土体”之火转化“木体”之木(木生火,火生土)克甘土。
肝虚“‘木体’之土虚及火、水、金偏弱,木弱而强克‘土体’之土”是病则用“大补肝汤”是方,桂心为君药,干姜、五味子为臣药,旋覆花、代赭石、竹叶为佐药,大枣为使药,化甘除痞,治头眩,干呕不能食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30 12:2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续一
二、心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1、大泻心汤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水中火]     黄芩[水中木]      芍药[金中土](各三两)    干姜(炮)[木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
心胞气实则心中怔忡不安,不安则为病曰“痞”,必胸膺痞懑,口中苦。《说文》曰:“痞,痛也,从疒,否声”。心为火,按《经法图》图示,用火体,右转(阴退)为泻。
“心实,则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金亢太过、并伴土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五行之木、水。“大泻心汤2”方中黄连为水中火,黄芩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苦泻之”,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木(金体之木生水体之火、金体之水生水体之木),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火体”中之金、土;《辅行诀》曰:“心德在耎,以咸补之”,以“火体”中之木补扶“火(本)体”之木;《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以“火体”之母“木体”之土泻“火体”之土,子“土体”之木扶助“火体”之木,以“金体”中之土转化“火体”之土、金克酸金。
心实“‘火体’之金亢太过、并伴土亢,而木则虚,克肺金五行之木、水”是病则用“大泻心汤2”是方,黄连为君,黄芩、芍药为臣,干姜、甘草为佐,大黄为使,化酸除痞,治心实口苦或吐血之病。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心汤2
     治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味苦寒](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经烧赤为[火中木]。)   旋覆花[火中火]     竹叶[水中金](各三两)    豉[金中火](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土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解析:
心虚则烦懊不安,饮食无味,干呕为病曰“滞”,必怔忡如车马惊,气噫,时或多唾。《说文》曰:“滯,凝也,从水,帶声”。 心为火,按《经法图》图示,用火体,左转(阳进)为补。
“心虚,则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是病。
心病用火体,是病为心火五行中之木、火虚,且土亦弱,强克肺金五行中之土、金。“大补心汤2”方中代赭石为火中木,旋覆花为火中火,竹叶为水中金,豉为金中火,人参 为土中土,甘草(炙)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味咸皆属火,以咸补之”,以“火体”之木、火补“火(本)体”之木、火;以肺金“金体”之子,“水体”中之金(金体之土生水体之金),承而制(化解咸火克酸金之土)之“火体”中之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火体”之子“土体”之土、木补扶“火体”之土、木,以“火体”之母“木体”之土补扶“火体”之土,以“金体”中之火反侮转化“火体”之火克酸金之金。
心虚“‘火体’五行中之木、火虚,且土亦弱,强克肺金五行中之土、金”是病则用“大补心汤2”是方,代赭石为君,旋覆花、竹叶为臣,豉、人参为佐,炙甘草、干姜为使,化酸除滞,治心中虚烦,饮食无味,脉结而微。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三、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木中水](一枚,炮)     干姜[木中土] (三两)     黄芩[水中木]      大黄[火中木]      枳实[金中木]      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
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说文》曰:“滯,凝也,从水,帶声”。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辅行诀》曰:“脾德在缓。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
     人参 [土中土]     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    干姜[木中土](三两)    术[ 水中土]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为病曰“燥”,必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苦干渴。《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左转(阳进)为补。
“脾虚,则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大补脾汤”方中人参为土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白术为水中土,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土、木、金补扶“土(本)体”之土、木、金;《辅行诀》曰:“以辛泻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水体”之土反侮转化制约“土体”之土、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土体”之子“金体”之金、“土体”之母“火体”之火扶助“土体”之金、火。
脾虚“‘土体’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是病则用“大补脾汤”是方,人参为君药,炙甘草、麦门冬为臣药,白术、五味子、旋覆花为佐,干姜为使,化苦除燥,治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中苦干渴。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四、肺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1、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火中金] 味辛寒。    大黄[火中木]     芍药[金中土](各二两)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解析:
肺实则喘咳,凭胸仰息为病曰“燥”,必痰涎喘咳不得卧,便闭身面肿。《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右转(阴退)为泻。
“肺实,则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大泻肺汤”方中葶苈子为火中金,大黄为火中木,芍药为金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属金,以咸泻之”,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金、木(木体之土生火体之金、木体之水生火体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木、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金体”之母“土体”之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木泻“土体”之木;以“木体”之木反侮转化“金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防克制肺金之土太过,以“金体”中之土补扶“金(本)体”之土。
肺实“‘金体’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是病则用“大泻肺汤”是方,葶苈子为君药,大黄、芍药为臣药,炙甘草、黄芩为佐,干姜为使,化辛除燥,治便闭身面肿,痰涎喘咳不得卧。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土中金]      五味子[金中金]      旋覆花[火中火](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木中金](一两)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
肺虚则鼻息不利,胸中痛为病曰“痉”,必少气不足息,耳聋咽干。《说文》曰:“痙,彊急也,从疒,坙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左转(阳进)为补。
“肺虚,则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大补肺汤”方中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细辛为木中金,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辅行诀》曰:“肺德在收。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金体”中之金补扶“金(本)体”之金;《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金体”之母“土体”之金、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金、水补扶“金体”之金、木、水;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火(木体之木生火体之火),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金;以“木体”之金反侮转化“金体”之金所克。
肺虚“‘金体’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是病则用“大补肺汤”是方,五味子为君药,麦门冬、旋覆花为臣药,地黄、竹叶、甘草为佐,细辛为使,化辛除痉,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五、肾之虚实为病
《辅行诀》云: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1、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土中水]    甘草[土中木]    大黄[火中木]     黄芩[水中木](各三两)    芍药[金中土]     干姜[木中土](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解析:
肾实则腹满,泾溲不利,面色正黑为病曰“痉”,必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说文》曰:“痙,彊急也,从疒,坙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右转(阴退)为泻。
“肾实,则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大泻肾汤”方中茯苓为土中水,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黄芩为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辅行诀》曰:“肾德在坚。味苦皆属水,以甘泻之”,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水、木(火体之金生土体之水、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火、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水体”之母“金体”之土,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泻“水体”之土;以“火体”之木反侮转化“水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苦皆属水,以苦补之”;以“水体”中之木补扶“水(本)体”之木。
肾实“‘水体’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是病则用“大泻肾汤”是方,茯苓、甘草为君药,大黄、黄芩为臣药,芍药为佐,干姜为使,化咸除痉,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方二君二臣一佐一使。
2、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水中水]     竹叶[水中金]     甘草[土中木](各三两)    泽泻[火中土]     桂枝[木中木]     干姜[木中土]     五味子[金中金](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
肾虚则厥逆,腰腹、胻足痛,股膝挛为病曰“烦”,必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说文》曰:“煩,热头痛也,从頁从火,一曰焚省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左转(阳进)为补。
“肾虚,则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水、金虚,而土、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火、木。“大补肾汤”方中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泽泻为火中土,桂枝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辅行诀》曰:“肾德在坚。味苦皆属水,以苦补之”,以“水体”中之水、金补扶“水(本)体”之水、金;《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水体”之母“金体”之金,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木补扶“水体”之金、土、木;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木(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土;以“火体”之土反侮转化“水体”之水、金等所克。
肾虚“‘水体’之水、金虚,而土、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火、木”是病则用“大补肾汤”是方,地黄为君药,竹叶、甘草为臣药,桂枝、干姜、五味子为佐,泽泻为使,化咸除烦,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根据以上“五脏虚实为病”的十个大补大泻药方之解析,笔者认为《经法图》中圈外所缺的为“痉”字,补入该字为正确,并按此方法解析《赋行诀》中的所有方证。
为说明并诠释上述方证之解析,笔者绘制《五行相生相胜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图3)如下: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30 12:3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89[/attach]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30 12:32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至此,笔者认为《汤液经法图》之秘已全部破解。《经法图》是针对中医五脏六腑之病症,以五行属性分类,用中药药物的五行药(属)性来组方遣药之法则总结,即所谓的“汤液经法”,并根据临床应用化五行药性为五种药味,以图示的方式进行记载传教。
其实此秘密,陶弘景在《辅行诀》中已有明示矣,陶隐居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五行是体,五味是用,以现代语言解释之,“五行是理论,五味是应用(实践)”。
中医辨证之五行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使张仲景之《经方》至今仍用之如神,“汤液经法”功不可没也。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曰:
张机《经方》用如神,
岂知“组方”以五行;
《桐君药录》今已失,
“五行药性”何处寻。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7-5-30 12:33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好文!保存并学习。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5-30 20:09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谢谢!共同学习.
作者: 凤凰观察员    时间: 2007-5-31 20:0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好!汤液五行经法图补足且自圆矣。汤液六兽经法图安在哉?请方居士再接再厉,完成此汤液六兽图!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29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续二
卷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辅行诀》记载辨五(加心包为六脏)脏病证大小泻补方24个(不计随证加减方36个),实际每脏有方证4个。於后单列五脏泻方5个,补方5个,五(六)脏之病证方前后合之共34方。吾人以为《辅行诀》书中仅有五(六)脏病之方证,而无六腑病之方证,其实不然,脏为阴腑为阳,脏与腑(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治脏之医方亦是治腑之医方是也。其后更列外感天行之大小二旦六神“伤寒”症16方,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病症5方,总计《辅行诀》载医方91个,其组方法则亦按脏腑泻补、外感天行、开窍急救三类而成。
笔者以图3《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简称《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的五行生克制化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五行之义理,并按卷三所用方法破解《汤液经方》遗存——《辅行诀》医方之组方法则与规律。
下略,观者可根据以上方法进行分析破解.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3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卷四  《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
根据以上材料验证,笔者复原《汤液经法图》之元始图(图4)如下: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36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90[/attach]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37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笔者复原《汤液经法图》之元始简化图(图5)如下: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40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attach]4391[/attach]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4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
根据推测的《桐君采药录》体系之药性“五行属性归类法”规律,笔者绘制变体图——《五行化生汤液经法图》(图6)如下: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45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这个贴子最后由方国强在 2007/06/02 11:21am 第 1 次编辑]

[attach]4392[/attach]

此图即是"汤液六兽图"是也.白沙游子无闻居士附记.
2007.6.2.11时20分编辑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46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以上三图,供有心破解《汤液经法图》与《汤液经》组方法则(汤液经法)者参考,供有心破解《伤杂病寒论》组方法则者参考。
自清•康熙年间之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哲学一直来遭受西方哲学之排斥,中华医药更是首当其冲,民国年间中医药存废的中西医大辩论之风一直延续至今。看当今世界,泰西人信中医药者日渐增多,而少数华人却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嗤之以鼻。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在数千年乃至数万年间,中华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中所起到防治疾病之作用,无论是华人、泰西人有目共睹。伴随高科技给人类以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以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环保之中华医药越来越得到泰西人的重视,毛泽东主席曾言:“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现代世界医疗卫生状况已被伟大领袖所言中。
翻开中华医药史,对祖国医药的总结提升代不乏人,从传说中的神农、黄帝、歧伯、雷公,至伊尹、扁鹊、张机、王叔和、华佗、陶弘景、孙思邈、林亿、成无己、李时珍、张景岳、李东垣、朱丹溪、付青主、唐宗海、张锡纯……史书记载与默默无闻之许多中华医药先哲前贤,为现代中医药者留下了无价之宝,白沙游子以为,当今中医药之出路同样在于总结与提升,继陈出新,从而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
无闻居士曰:
治病救人,临床实验;
理论研究,始有发展;
齐驾并进,不可偏废;
振兴中华,医药趋先。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0:4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这个贴子最后由方国强在 2007/06/02 10:50am 第 1 次编辑]


卷五   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核心,是商周乾坤图经之核心,是中华易学之核心,是中华医药学之核心。一句话,讲中国哲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易学就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讲中华医药就更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
中华医学之核心乃阴阳五行是也,中华药学之核心仍阴阳五行是也,故谢松龄在《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人象》中曰:“草石药物亦无不具阴阳五行之性,服药也是‘输入’阴阳五行,盖可调阴阳、顺五行者,惟阴阳五行而已。对此,谢遐龄博士曾提出十分动人而精辟的见解:‘服中药,不是服其中的化学成分,而是服其中的阴阳五行。’”(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谢氏兄弟之说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的最好之诠释。
“中药五行属性”已随历史而逝,远离中药学矣,远离中医学矣,远离中医药界矣。笔者认为,破解“汤液经法”,解析《汤液经》医方遗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必须将《辅行诀》中91个医方所用91味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实行医药同理、同义、同法,才能真正破解《辅行诀》之组方法则。如何将91味中药乃至将现在常用的中药进行五行属性归类,首先要将《辅行诀》书中所载,以五行属性分类的二十五味药精之五行本义,和它与中药之五味、五色、五气、归经、功效等联系起来分析,并将之作为突破口,用以“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准绳(法),以期管窥《桐君采药录》之药物属性体系。
下略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1:0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卷  后  附  言
《词海》(1979年版缩印本)曰:“药性  中药学名词。见《神农本草经》。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
「无闻」以为,中药的药性与药味可分而述之,药性为温、热、凉、寒、平五气(为五气之静名),升、降、浮、沉四气(为五气之动势)等,两者合之即为双溪无间医者所谓之“中药本草动力学”是也,而药味则为酸、辛、苦、咸、甘五味。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陶隐居云:依《神农草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根据《神农草本经》之记载,中药之品质按上、中、下三品划分,按玉石部,草部,虫兽部,果菜部,米谷部之分部,并亦有酸、辛、苦、咸、甘五味之药味分类。
廖育群在《中国传统医药•药物知识》(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8月版)中云:“到《隋史•经籍志》中,已著录……‘神农本草经八卷’项下的注释中,便记有被列入这一体系的本草著作十八种;‘桐君药录三卷’项下同样记有从属这一体系的各种药录、药法、药律、药对、药目、药忌类著作”。「无闻」复曰:廖君此言可以证明吾之推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之体系是也。由于前贤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曰:“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皆可施用”;而北宋•林亿在《伤寒论序》中则更进一步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致使后人无敢逾越“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之论断。
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说,两者之共同点为,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划分,按土石、草木、水(如井泉水、长流水、麻沸汤、甘澜水等)、动物、煅烧石等分类,有温、热、凉、寒、平五气之论说。而两者之异在何处?已知《神农草本经》体系把药味分为酸、辛、苦、咸、甘五味,而由于《桐君采药录》已失传,这一体系之特点已不得而知,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二十五味药精之五行属性和《汤液经法图》之记载,「无闻」推测,该体系是将药物以五行属性来划分归类的。由于《桐君采药录》之佚失,以五行属性归类药性之法已无从考证,但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图》中可略窥其梗概。
「无闻」进而推测,《汤液经法图》乃中药药(属)性向药味转变之关系式、转变过程之记录,是两者之间的“换算图”表(如现代度量衡之改制——从分、钱、两、斤换用克、千克之换算表)。中华医药典籍《桐君采药录》、《汤液经》与《神农草本经》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成书时间的先后排列为:《桐君采药录》   《汤液经》    《神农草本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无闻」认为,对中药药(属)性归类,上古时代按上、中、下三品划分,按土石、草木、水(如井泉水、长流水、麻沸汤、甘澜水等)、动物、煅烧石等分类,中古时代演变提炼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桐君采药录》与《汤液经》大概就成书于该时期(东汉前);以后根据临床实用进而演化补入酸、辛、苦、咸、甘五味,《神农草本经》、《黄帝内经》是该时期(东汉)的著作。由于五行归类法富涵哲理学问,原始意识浓厚,即该归类法比较原始,加上《桐君采药录》的失传,导致该归类法逐渐退出实际应用(历史舞台),而五味分类法更适合临床应用,所以,以五味分类法取代五行归类法势所必然。因此推测,《汤液经法图》之成图时间大约在“五行归类法”之末,“五味分类法”之初两者的交替时期,即《桐君采药录》、《汤液经》与《神农草本经》、《黄帝内经》成书时代之间,在图中既有“五行”,又有“五味”,是对《汤液经》与《黄帝内经》两书用药关系之诠释。《汤液经》按《桐君采药录》体系以药物的五行属性来组方遣药(即所谓的汤液经法),而《黄帝内经》则按《神农草本经》体系以药物之五味法来制方用药,惜矣哉!“汤液经法”也。幸矣哉!有华阳陶隐居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传世,幸矣哉「无闻」得传《商周乾坤图》也。
岳美中在《岳美中医论医话集》中云:“《伤寒》、《金匮》,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祛疾之利器。”并指出“益坚信中医之奥妙原不在宋元以后。”岳美中先生一言中的,自东汉以降,中医药古籍之组方已不言(五行)药(属)性,且偏重于临床,而中药学已处于从属地位,中药也就丧失其灵魂——五行属性,致使《汤液经方》遗存——《伤寒杂病论》之组方法则无从破解,中医药之奥妙无法从理论上予以诠释矣。
白沙游子言:为何与中药同时产生的中医则不同,在临床症治中一直保留了五行(属性)学说?此乃重医轻药之故也,此乃古今中医药界以《本经》、《内经》体系为经典之故也。自《桐君采药录》失传,存世之中药古籍自汉•《神农草本经》至唐•《千金翼方》至明•《本草纲目》至清•《本草备要》等书中,已不见中药药(属)性“五行归类法”之蛛丝马迹矣。
惟清代中期以降编撰的中药书籍中有“五行归类法”零星之记载,如《药性通考》、《本草从新》等。现摘录《本草从新》(清•吴仪洛辑,曲京峰、窦钦鸿点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5月版)有关条文如下:
1、P13页,桔梗   苦、辛、平。色白属金,入肺。
2、P39页,香薷   辛散皮肤之蒸热,温解心腹之凝结,属金而主肺。
3、P65页,牵牛   辛、热,属火善走。入肺经。
4、P81页,威灵仙   辛泄气,咸泄水,气温属木。
5、P144页,黑大豆   甘,寒。色黑属水似肾。
6、P152页,铅   甘,寒。属肾,禀壬癸之气,水中之金。
7、P158页,慈石   辛,咸。色黑属水。
8、P179页,鸡    甘、温。属巽属木。
9、P183页,牛    甘,温。属土。
10、P185页,虎骨   辛,温。属金而制木。
11、P186页,羚羊角   苦、咸,寒。羊属火,而羚羊角属木。
12、P195页,原蚕沙   蚕食而不饮,属火性燥。
             蝎    甘、辛,有毒。色青属木。
13、P202页,龟板   咸寒至阴,属金与木。
以及《药性通考》(清•太医院著,李顺保校注、褚玄仁审订。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中:
1、P277页,威灵仙   味辛辣,微咸,气温。属木,其性善走。
2、P286页,桔梗   味苦辛,气平,无毒。色白,属金,入肺气分。
3、P338页,黑豆   色黑属水,似肾,肾之谷也。
4、P340页,薏苡仁   味甘淡,微寒,而属土。
5、P353页,葶苈   味辛苦,大寒。属火,性急,大能下气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药(属)性“五行归类法”自东汉至清代前期历经一千数百年间,除《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外,中药本草类书籍中已不见其踪,而在清朝中后期之药书中突然出现,据《本草从新•序》中言:“余先世藏书最夥,凡有意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歧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名曰《本草从新》” 不知吴氏从何“希见之本”中辑出?或是为其自悟?抑或另有出处?令人费解也,今列之以存疑。
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真伪,「无闻」相信,诸君观此文后自有明断。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再言:
            《汤液经法图》乃破解《汤液经》经方之钥匙,
《商周乾坤图》乃破解《汤液经法图》之钥匙,
神而深者、大亦简者——《商周乾坤图》是也!

白沙游子无闻居士书于无闻书斋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一日23时12分毕
二00七年六月一日23时04分修改于浙江金华白沙之东,婺江之南。
本文为笔者选取全文中的大部分章节进行发表,请专家学者及铁杆中医药者批判探讨,为中医药古籍的新用而共同努力.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1:0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谢谢观看,共同探讨,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兴旺与发展而努力!
作者: 方国强    时间: 2007-6-2 13:18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关于<商周乾坤图>之解析,白沙游子无闻居士将在本栏目中陆续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__
<易龙图序析解__陈抟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研究>一文.
作者: 老山羊    时间: 2007-6-9 23:11
标题: (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
下面引用由凤凰观察员2007/05/25 06:20pm 发表的内容:
答老山羊居士: 不可以!  者不是杂技,也不是技巧!
回赵居士:完全可以!是的,这不是杂技,也不是技巧!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