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8-18 06:41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8/18 06:42a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XXX,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第二十七期专访对象——王惟恒
论坛相关链接:
王惟恒先生《国学中医研习》及《画说中医》系列文帖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34&topic=2359&show=0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8-18 06:57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补充文帖: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一)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2325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二)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2328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三)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2329
[原创]读经典  学名方(四)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2341
[原创]中医药治癌性疼痛有优势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2333
[原创]治肝癌疼痛简便方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2338
[原创]《素问》“奇病”辨析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2449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07:04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感谢论坛专访,实际上也没什么好谈,和同仁们交流是快乐的事!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8月18日 07:06am 时添加 -=-=-=-=-
一、自我简介:
王维恒(作品通用名:王惟恒;曾用笔名:恒芳、王恒、王惟、韦亨),安徽怀宁人。1974年1月高中毕业后即在基层从事乡村医生工作。1977年底恢复高考招生的第一年,考入安徽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基层医院从事中医临床,1984年起担任基层卫生院院长;1996年任安徽省怀宁卫校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承担社区医学专业《中医学》和《预防医学》科教学工作;2006年起任安徽省怀宁血吸虫病防治站副站长,分管血防专科医院。系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庆分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报社通讯员;健康指南杂志专栏作者;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编委。
一、学术论文   
自1984年以来,曾先后在《皖南医学院学报》、《基层中药杂志》、《浙江中医杂志》、《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医临床与保健杂志》、《安徽中医临床》、《中国民间疗法》、《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8篇。
{代表作}
①人参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瞻. 皖南医学院学报,1987,(3):230-233.
②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药辨证施治概述.中医药信息杂志,1989,(1):28-31.
③偏汗证治体会.浙江中医杂志,1989,(3):12.
④《素问》“奇病”辨析.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2):22-23
⑤肝复宁胶囊治疗肝炎59例. 中国民间疗法,1998,8(10):55
⑥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外治法. 中国民间疗法,2001,9(5):32
⑦2005-2009年,先后在《中医杂志》临床解惑专栏发表中医药文稿8篇(含2007年3期英文版1篇)。
二、医学书籍
(一)参与编著的书籍
1.《大众食疗及保健顾问》(协编)——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本人撰写有关食疗稿件计2万字。
2.《实用家庭医学全书》(协编)——安徽科技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目前已重印第6次,本人撰写中医中药等章节稿件计8万字。
3.《肿瘤倾向与恶性肿瘤防治》(副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年1月。
4.《冠心病倾向与冠心病防治》(协编)——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年1月。
5.《文化中医》(协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
6.《中医是本故事书》(协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
(二)主编已出版书籍
1.《自我药疗4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2002年10月。计39.2万字。
2.《家庭中医药10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2004年5月。计91万字。
3.《百病外治5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计51万字。
4.《中医抗癌300问》(第二主编为安徽中医学院附院肿瘤科主任夏黎明)——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5年4月第1版。计31万字。
5.《家庭常见病自我防治300问》——安徽科技出版社,2005年6月。计24万字。
6.《中医诊治100病》——江苏科技出版社,2005年10月。计25万字。
7.《饮食养生全方略》——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3月。计34万字。
8.《茶文化与保健药茶》——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3月。计28万字。
9.《酒文化与养生药酒》——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3月。计25万字。
10.《中医诊治常见病百问百答》——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年5月。计12万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金阳光”新农村丛书)。
11.《新编儿童食补食疗全书》——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7年3月出版。计32万字。
12.《中风后遗症调养食方》——江苏科技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计22万字。
13.《家有好医生▪防病治病有问必答》——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计31万字。
14.《家有好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计31万字。
15.《国学中医研习•中医基础知要》(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计22万字。国医大师、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教授担任主审,并题词作序。
16.《国学中医研习•中药方剂精要》(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计22万字。国医大师、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周仲瑛教授担任主审,并题词作序。(分册主编:王义祁,安徽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副教授、副校长)
17.《国学中医研习•中医临床备要》(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计22万字。国医大师、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周仲瑛教授担任主审,并题词作序。(分册主编:强刚,安徽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副教授)
18.《国学中医研习•针灸推拿概要》(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计22万字。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周仲瑛教授担任主审,并题词作序。(分册主编:强刚,刘茜等,安徽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副教授)
19.《国学中医研习•脉学粹要三字经》(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计15万字。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周仲瑛教授担任主审,并题词作序。(分册主编:范小苒,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南山分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
20.《生姜妙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计18万字。
21.《中医经典•母婴安康方略》——江苏科技出版社, 预计2008年12月出版。计24万字。
22.《画说中医》——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年5月出版。计22万字。
23.《画说百病自测》——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计22万字。

三、科普作品
多年来,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药报》、《大众健康》、《家庭中医药》、《东方食疗与保健》、《求医问药》、《抗癌》、《科学生活》……等国内30余家医药刊物发表中医药文稿千余篇,而且还是国内多家刊物的特约通讯员、核心作者或特约撰稿人。作者有多篇作品曾先后在中华医学会、《健康报》社、安徽省医学会等征文或表彰大会上获奖。主要有:
★ 1990年12月,由省医学会和省医学科普工作委员会举行的“安徽省首届医学科普优秀作品暨优秀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上,《花香-花粉与健康》等2篇作品获一等奖,并被评为医学科普创作先进个人。
★ 1992年10月,《琴声悠悠养天年》一文获健康报社“延年益寿话养生”征文二等奖。
★ 1993年3月,《“名医”征文何相似》一文获健康报社“纵横谈”征文一等奖。
★ 1993年9月,在华东地区健康教育理论研讨会上,《走出性教育的误区——兼论性教育的质、量、度》论文获优秀论文奖;同期被评为《卫生与健康报》优秀作者。
★ 1993年11月,《当免之礼》一文,获健康报社“月末笔谈”征文二等奖。
★ 1997年3月在全国优秀医学科普作品评选活动中,由《解放军健康》编辑部推荐的《足下自有长寿道》一文被中华医学会授予二等奖。
(余略)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8月18日 07:13am 时添加 -=-=-=-=-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
——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虽然写了一点东西,但若说有什么独具见解或学术观点,却不敢在同仁面前班门弄斧。惭愧!汗颜!
    谈一点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还是那句我近期常说的话——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中医要振兴,普及是关键。
    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国中医研习丛书•序言》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有力武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疗效确切,且以简便、廉验特色而著称。历代名医辈出,著书立说,浩如烟海。及至近代,西医为主导,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中医的人才日渐衰减;关于中医的科性论争纷纭,甚至出现‘取消中医’的可悲言论;部分以‘现代中医’为标榜者实际上把中医作为从属地位,忽视了中医发展自身固有的特点。”这里深刻揭示了中医面临的窘境,发人深思,催人猛醒!
    “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的原因何在?这当然不是用一二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从群众的角度看,我们的病患者对中医的了解不像长辈们那样深刻了;中青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的都是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医的诸如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等基础理论不了解甚至抱有偏见,归根结底是中医科普宣传没有深入到千家万户。二是中医本身的因素,标榜为“现代中医”的人,没有真正把中医药疗法放在主导地位,这些人需要重新接受再教育。
    由此可见,中医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如何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以下是我的浅见,只是为了抛砖引玉:
我提出的方案是:中医普及推行“三三制”
一、政府行为,行政干预
    由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实际上就是政府行为。这项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规模的中医药科普宣传,集中展示了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进了大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使中医药在更好地惠及百姓,为人民健康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突出显现了她的积极作用。这就是政府行为所起的重大效应。
    近读一则喜人的消息:记者谭嘉在《健康报》上报道——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委员会成立,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自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月25日在京宣布,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科普相关作品、产品的质量及社会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必要的监督意见。同时,专家委员会还将负责指导和帮助各地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培训相关人员。
  该委员会主任由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担任,成员由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管理等相关领域21位专家组成。他们大多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经验丰富,在行业内和社会上都有较大影响。
    王国强在成立大会上强调,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并着力培养本省的科普宣传人才队伍。”
{行政干预包括3点:}
    (一)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普及教育规划,把中医防病保健知识宣传、讲座纳入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项目。我近来受卫生局委派,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群众作专题健康教育讲座,我就专门只讲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效果极佳,群众乐意接受,非常受欢迎。
    (二)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中医科普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立项并投入资金,切实保障中医科普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卫生行政部门要把中医科普教育列入各级医院卫生机构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单位要有宣传制度和具体行动,列入社区健康教育讲座主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要有科普文章。
    如果政府把弘扬国学中医这一国粹始终当作大事摆在议事日程,中医振兴,何虑无期。诚然,我们从政府以上两大举措中已然看到了中医振兴的光明前景,中医同道应携手并肩,紧跟时代步伐,共谋大计!
二、普及中医,中医先行
    8月2日我注意到我们论坛上的一个贴子,这个贴子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中医人有权宣传自己!”虽然内容与标题大相径庭,但我赞成这个提法——不过,不是单纯宣传自己,而是更多地去宣传中医的人(治病救人的良医)、中医的事(客观实在的好事)、中医的优势!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人们生病了一般首选去西医院找西医就诊,很少首选中医看病。看中医的多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还不太了解中医,在观念上,总认为中医只能调养一些慢性病,或治病起效慢。加之目前中药保健品广告宣传得铺天盖地,给人的印象好像中医药只有保健作用,而无实际的治疗作用。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专家”、“学者”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叫嚣中医是“伪科学”,妄图取消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不了解中医的人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实际上,中医在临床治疗上独具优势,不论是外感病、内伤病、慢性疑难病症,还是急危重症,只要辨证准确,用方大胆灵活,特别是善用经方的话,确可以做到出手即效。如何在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疗方法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让更多的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医、接受中医呢?——用疗效说话!那就是,除了要注重中医的疗效这个硬道理外,我们中医本身也应当把中医科普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的阵地我们不占领,我们的优势我们不宣传,我们何以谈继承和发展呢?
{因此,提出3点建议:}
    (一)健全中医科普宣传机制,壮大中医科普宣传的专业队伍。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要建立中医健康教育专家组;各级作家协会要建立中医科普专业委员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中医科普领导小组。三管齐向,齐头并进,层层落实。目前,中医科普创作专业队伍亟待充实,中医科普专业水平、传播艺术都有待提高。要通过学术研讨、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大批专业的、业余的中医科普作家;要建立中医科普教育的专家人才库,以指导各级中医科普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中医科普教育讲座。建立科普专家人才库的入选人员重在有才能,出成果,有贡献,不一定拘泥于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强化管理机制,让中医科普宣传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各类报刊涉及生活、健康的栏目都要规定有一定数量的中医科普作品。各级医药卫生科普读物必须开设1~3个中医专栏。各新闻出版机构要规定出版社有一定数量、有一定质量的中医科普读物;各级组织要定期召开中医科普教育理论研讨会,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规定:参加会议人员的会务费、资料费、差旅费由单位报销,并授予一类继续教育学分。
    (三)运用激励机制,繁荣中医科普创作。中医科普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中医人要学会开发领导层,让我们的领导们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切实地去抓、去管、去实施。人事、卫生部门要把中医科普创作与专业技术考核、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如:晋升中医师资格,必须在县以上电台、电视台、报纸发表中医科普作品2~3篇;晋升中级职称,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普作品不少于5篇;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发表累计不少于4万字的中医科普作品。对在中医科普创作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在国家新闻机构出版中医科普书籍2部以上(累计不少于20万字),应予破格晋升。卫生行政部门须建立奖励制度,每年度评选先进个人,评选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省部级先进个人、出版有较高价值并有积极影响的中医科普书籍要重奖。好处:这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写作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医生写病历、写论文同样需要培养这种能力),又能激励中医专业人员投身中医科普事业,提高中医科普作品的质量,增强中医科普作品的实用性,推动中医科普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三、普及中医,教育为本
    任何科学知识的普及,都离不开教育。教育部门参与和协调合作,是推动中医科普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把中医科普教育纳入基本的教学内容。为此,也有3点建议:
(一)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中医。前几日在报上阅及“山东博兴县博奥小学邀请中医专家走进校园,现场指导小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报道甚为欣喜,这是一个有极具重要意义的尝试,是中医健康教育走进学校的可喜苗头。同时,这个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山东有位作者的文章很是有说服力:
“笔者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中医药发展的美好前景。我市正努力建设中医药名市,作为中医人,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让我们的思绪往回走,50多年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医中药、坐堂先生十分普遍,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更是深信不疑,在当时的教育以及思想体系中阴阳五行、风水八卦是基础理论,就像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一样不会有人质疑。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中小学乃至大学课堂,无论是自然科、生物科还是生理科,无一例外的充斥着分子、原子、细胞、化学反应、粒子通道,而哪一堂课会介绍一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阴阳五行呢?
  “崇尚科学,深入学习现代科学,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将现代科学列为正规校园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语文课上点滴的诗词歌赋很难满足传统科学教育的需求,对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更是知之甚少。当他们难以用现代科学去理解或者解释中医理论时,便很难接受中医。试想在这么一批中医基础知识如此贫瘠的现代年轻人身上去推广中医,发展中医是何等艰难。
  “中医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神秘和朦胧。前几日,在给病人做针灸治疗时,病人家属突然问笔者:‘你针灸扎得这么棒,是不是会武功?’,当时笔者含糊答道:‘在学校学过太极拳,不过已经好久不练了’。从病人的话语间感觉到,中医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匮乏。如果这次诊病效果果真如神,那么他将对中医深信不疑,然而这种信任也是一种朦胧盲目的信任;如果这次诊疗没有预想的效果,甚至延误病情的话,再让他相信中医可能就有相当的难度了。我们会问,难道西医诊病每次都奇效如神?不见得,然而为何没有人怀疑西医的科学性?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百年之前的中国,便截然相反。
  “想来还是在于对中医知识的不了解,人们接受的教育,已经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而中医在多数人眼中仅仅是旁门左道,只有在现代医学已经“将其判了死刑”时,才会死马当作活马医,也就自然形成了今天中医啃‘骨头’的尴尬场面。
“试想若中医基础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从入学之初开始作为必修课普及,一路开来,人们的思维将不会只定式于仅仅只有实验室、显微镜是科学,木火土金水不是科学的误区。也只有这样,祖国医学才能真正代代传承,发展下去。早日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不仅仅依赖于几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将根越扎越深。”
诸位是否也感触良深呢?
(二)中学时代是传播中医知识的最好阶段。中学的历史有李时珍,中学语文有扁鹊见蔡桓公、也有许多与国学中医相关的内容,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学有生理卫生常识课,但没有中医健康教育课,其实中医的防病保健知识极其丰富,而且有趣而实用,应该有这样的读本,应该在中学生中发放这类读本。如《图说中医》《画说中医》的形式就很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阅读,图文并茂,趣味盎然,读了就能了解中医,就能运用中医知识加强自我保健,读了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热爱上中医,这对振兴中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本平马直树先生编的《图解中医》、人民军医出版的《画说中医》都是在校园普及中医的好读本。远隔重洋的国外人都知道在民众中普及中医,而且还传播到了中医发源地国人手中,如若我们中国的中医人却漠然置之,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三)大学是传播中医知识的好课堂。大学的图书室、阅览室要把中医书籍列为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学中增加国学中医的内容。现在全国大谈国学,电视台有国学讲坛,王小丫《开心辞典》主持的开心国学知识竞赛都非常火爆,我们何不在大学生中的国学讨论与竞赛中多增加一些国学中医的知识内容?我们有何不可为中央台的王小丫献上几个国学中医的题目?那样会更丰富多彩呀!
有一点极其重要:中医药院校应该增设《中医健康教育》教材,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目的有三:一是增强学生对中医科普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训练他们从事中医科普的能力(包括创作能力、演讲能力、与病人沟通时进行科普宣传的语言交流能力);三是掌握中医科普的特殊性和研究中医科普的最佳方法。
诚然,中医科普有一定的难度,经典著作生涩难懂,理论玄奥,再加之文中多是动辄之乎者也的古文,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中医虽然科学,但人们看不懂,弄不明白,接受不了,这就使得中医的公众认同感打了折扣。所以,中医的科普工作必须加强,中医科普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在理论方面,应深入浅出地、从各个角度为大众解读中医,可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详细而生动地讲解中医与易、儒、道、佛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整体平衡的治疗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进而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演绎推广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可围绕“亚健康”状态普及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意识,以求达到培养大众的中医思维方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明白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路,真正了解中医治病、养生保健康的好处和基本方法,让人们看了不仅能懂,而且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让老百姓走近真实的中医。
目标:千家万户受教育,科学普及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最后,我向各位中医同仁呼吁:有一定写作能力且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同道们,抽时间写一点儿中医科普文章吧,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就能振兴中医,普及中医才能弘扬中医。
长篇累赘,辞不达意,乞盼同道斧正!
谢谢大家!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8-18 08:19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恭听高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8月18日 08:22am 时添加 -=-=-=-=-
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就能振兴中医,普及中医才能弘扬中医。
                  ----好!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8月18日 08:29am 时添加 -=-=-=-=-
躬行不已,功莫大焉!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08:25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只是个人见解,抛砖引玉而已。敬请版主多赐教!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08:31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说起事业与心路历程,我由衷地要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幸运的!
    第一,我幸运地选对了人生的事业之路。高中毕业那一年,大队选赤脚教师和赤脚医生,许多人往教师堆里钻,我却偏偏选中了赤脚医生。到区医院学了3个月,回村就背着药箱家家转,小伤小病勉强对付。好在合作医疗室还有二位年长的医生,我一遇到难解的问题,他(她)们都会及时解难。虽然当时只是极初级的医疗技术,所幸的是在乡亲们的口碑中却还过得去。
    第二,我幸运地走上了中医之路。十年动乱,高中毕业必须在农村待着,没有“后门”休想推荐上学。机遇总是有的:第一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安徽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当年遇到的老师虽然教学方式还陈旧,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终生受益。白发苍苍的谢法巽老先生上课时一个劲地满堂灌,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学生耳听手记唯恐漏了一个字。在芜湖颇有名气的张澄庵老先生,上课时遇到情绪特好时,就把自己的临床高招和盘托出:诸如治胃病如何妙用温胃散,这里面加什么最速效,加什么减什么最治本,加什么减什么又能用于胃热证;治顽固性皮肤病也就是消风散,但妙处却是重用白花蛇……后来自己在临床上屡用屡验,才更深切地体悟到那些中医前辈无私的奉献精神!遇到好老师,是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第三,不顺中的幸运之途。我在校时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颇佳,但毕业分配时我选择了回家乡,可回来后却因没有上层关系被分配到一个四面环水极其偏僻的乡卫生院,同时分配的不在县医院就在条件较好中心卫生院。我曾与当时的卫生局领导理论:你们看没有看我的档案,你们分配按什么条件分?领导的回答极简单:按组织需要和工作需要分配。我无言以对。事已至此,岂耐他何?耐着性子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回想起来也有许多幸运事:这偏僻的地方,病人外出就医多有不便,附近也就乡医院条件好一点,病员不存在问题,临床实践、锻炼提高的机会多了;恰好医院有二位老中医,远近闻名,我很快与他们建立了融洽关系,而他们年纪大又不管病房,只要病人需要住院的他们都乐意介绍给我管。幸好自己过去有点西医临床基础,用西医的方法是农村住院病人所需求的,但我能不失时机地插上中药方,久而久之,病人相信我的中医技能还不错,找我看中医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刚入临床,年轻中医再怕的就是坐“冷板凳”,所幸我的这种境况极少,而且这么多年那里年长的乡邻还在赞叹我,还经常有人来找我治胃病、肝病、肾病、风湿的。幸运的事多着呢——1983年我与医院里的一位护士结婚了(我的妻子很能干,调到县城比我早),第二年我们就有了可爱宝贝;这年底,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新上任的局长提拔我当了这个卫生院的院长,那年我28岁,是全县最年轻的院长。条件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炼人,小舞台有时也许最能展示你的风采。
    第四,成就来自奋斗,这其中也有意想不到的幸运。想写论文?“癞蛤蟆上盘秤,也不称称自己几斤几两?!”当时我真的听到有一位同仁在背后如此嘲讽过我——我感谢!其实这也是一种“激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去。发愤才能图强。
所幸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我虽然不是千里马,但却在人生旅程中遇到了许多素不相识的像伯乐那样的好老师:记得第一次试着写文章,题目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中医药防治》,抱着侥幸心理,寄到了本市《卫生宣传》的小报,不几天,我竟接到了编辑部一位署名“小草”(后来我才打听到他是该报的总编陆明瑞先生)的编辑的一封信,信中称:“文章很好,有论有据。我摘编了其中一部分,建议你将全文投《安庆医学》(属市医学情报研究所办的在市内交流的学术刊物)杂志。”如其所嘱,我试着投了,结果真的刊用了。当时农村医院的医生能在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在我们县还是极少的,局长大大的在全县院长会议上夸了我一番!后来,我将此文加以整理、充实,又在《健康报》中医栏目公开发表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要谦虚,在学术学识问题上要老老实实;人要尊师,学业事业上没有几位明师指点那是一事无成的。我在这方面真的很幸运:我在较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投稿第一次应该是《皖南医学院学报》,那篇综述耗了我许多时间,写了一万多字,当时都是手写稿,我接到退修稿件和录用通知时一下子被编辑老师的严谨治学精神惊叹起来!——那比初中老师批改作文还要认真不知多少倍,删节有制,语法章句、错别字、连标点符号也一个一个用红笔重标了一遍。最终以6000字的文章在学报上发表了(占了整4个版面)。更幸运的是:我通过这期杂志还结交了一位挚友,那就是国医大师李济仁的弟子菜九先生,他的一篇论文与我发在同期上,后来他到江苏科技出版社任编辑并与我约稿时,称我们可是没见过面的多年老朋友了!这几年,我在编写每一本书的时候,都要向菜兄(准确地说应称老师)请教(即使不是在他们出版社出的书),而且菜九先生为人豪爽,有求必应,获益匪浅!
    影响我人生之路的老师太多。当我还在基层医院的时候,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当时我想整理一个文集,哪怕自己花钱也想出书,因此就抱着一摞手写稿,专程到安徽科技出版社找到了当时任医卫编辑室主任的胡老师(后任副总编),他一眼就认出了我,而且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那年在省科普表彰会上我们曾站在一个领奖台上合影)。当我谈了设想后,他毫不掩饰毫不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出专集没有必要(分量不够、推销不出处),花钱出书是有权人干的,单位出钱,包销一部分,做学问的人是不提倡这么干的;要在某一个专题上下功夫,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准备让上次在省里的获奖作者合著一本书,就称《实用家庭医学全书》(这本书现在已多次重印),你负责中医部分的编写,临行还捆了一大包医学书籍相赠。不久,他就寄来了写作提纲,从此引领我走上了编写医学书籍之路。最庆幸的是:我从来没有花一分钱赞助费出书,从来没有花版面费发表论文,没有出过像黑土形容白云(小品)《月子1》《月子2》那样的尴尬书,有些书还真地就重印了多次。
    我要真诚地感谢那些过去从未谋面却向我约稿的老师:中国中医药报社的编辑黄老师、常老师……等等,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利于学习中医、锤炼写作技能、提高学术学识水平的好平台;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焦老师,还有江苏科技出版社的沈、周二位老师不但在写作上给予精心指导,而且还经常无偿地馈赠医学书籍,如今我的个人书房装得满满当当,积累了许多被我称之为“精神财富”的各类医药书籍。我想回报的也只能是:继续努力,始志不渝地为宣传中医、普及中医、传承中医、振兴中医贡献绵薄之力!
    我还有一个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幸运事:我庆幸自己组建了一个有共同志向、挚爱着中医的坚强团队(我把她称之为“中医药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这些知名教授、专家学者,还有同学校友都是我内心钦敬的老师,而他们又是那样的谦逊,署名时总是让我占先,我一直在心里真诚地感谢他们的指导、支持与合作。我们多本书凝聚了这个团队专家学者们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卫校从教的十年,是我温习和研讨中医药理论的最佳时期,也是我结合临床经验讲解中医理论的最成功之处。现在工作上轻松了,年轻的站长们顶在第一线,分管的医院有三位院长,他们都年轻,比我强多了,我何苦到处插手。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精神充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自己应该做的喜欢做的事,岂不快哉!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08:5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四、推荐书目: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现存古医籍不下8000种。各有特色和亮点。我只想和年轻朋友聊聊我读过的入门书:
(1)在中学读书时,就对中药图谱类书籍非常感兴趣。那些书直观,有兴趣时还可到田野里查找对照,这对我后来选择填报中医专业的志愿影响很大。
(2)在农村当“赤脚医生”时最常诵读的是《汤头歌诀白话解》《濒湖脉诀》;每期必读的是《赤脚医生杂志》,因为当时提倡“一根针,一把草”,这本杂志每期都有实用的中医药知识。
(3)到专业学校学中医时,业余时间喜欢读的书是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雷丰的《时病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高辉远编的《蒲辅周医案》。这些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很实用,极宜于初学者研习。
(4)临床上对我影响最深的书籍是《关幼波临床经验选》,我对肝胆病的治疗多受关老学术思想的启发,临床每每得心应手;我经常拜读的几本枕边书是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朱良春用药经验》、《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和《虫类药的应用》,有论、有据、有医案,文辞章法极佳。朱老先生是中医临床大家,早在学校时我就经常从《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拜读他的专栏文章,他一生笔耕不辍,其宝贵经验和真知灼见是不同凡响的。
(5)学中医必须熟悉和了解中医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如果单位没有固定的阅览室,您必须要订一份《中医杂志》,我始终如一地每期必读,这本杂志投稿不收版面费,文稿质量和可信度极高。我过去最喜欢的杂志还有《浙江中医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杂志》。每天在网上浏览一下《中国中医药报》,那里面有许多易于掌握的中医药知识。
五、推荐医家:
古今医家群星璀璨,远的不说,最近表彰的国医大师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医界巨星!
我更多关注的是现代医家的学术观点和实实在在的临床宝贵经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国医大师周仲瑛、朱良春先生的大家风范。记得我们在编写《国学中医研习丛书》期间,有一段时间周老在日本讲学,我们将书稿的提纲、样章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周老阅示,他当时虽然远隔重洋,又非常劳顿,但还是把他的意见让他的助手及时通过邮件传授给我们,并从细节上加以指点;书稿完成后,又亲自作序,惠赐墨宝,这种奖掖后学之举,确实让所有参编者生发出由衷的敬仰!
最近几年,我们几位同仁准备编一套《传承中医》的丛书,意欲请朱良春老先生题词,老先生审阅了全部写作提纲、样章、样稿后,欣然命笔,浓墨重彩,题写了“勤求古训,博采众芳,传承中医,弘扬国粹”十六个大字,高屋建瓴,既是激励后学的谆谆教诲,又是指导丛书编写的指导方针。一位九十三岁高龄的老人,还在治病救人,还在时刻关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8月18日 08:51am 时添加 -=-=-=-=-
六、业余爱好:
爬格子——写,拼命地写!为普及中医弘扬中医而写!别无所长。
此身唯系中医事,淡漠名利无所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远景规划:退休后和老伴开一个中医诊所,整理最后一本书《临证心悟》(把经验和教训都如实记下来)。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8月18日 09:07am 时添加 -=-=-=-=-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1)要提高论坛人气,要特别关注有学识、有见解、有影响力的人士,主动地特邀他们进入论坛;网友在其他网站发贴时,多将本站网址粘贴到相应的页面,吸引更多的中医药爱好者走进论坛。积极与相关中医药论坛联姻,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是件好事。
(2)倡导把论坛打造成春意盎然的“杏林”,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不要把论坛当成拼拼杀杀的“武林”,彻底杜绝互相诋毁,恶语相加的不良现象。这可得版主们多费心哟,当然,这也需要进入论坛的网友共同努力,创建自己和谐美好的家园。
网友需要自重、自律、自爱;版主需要慎言、明断、勤勉。——狂言了!乞谅解。理解万岁!
(3)我注意到:论坛有几位版主兢兢业业,我有几个早上到办公室很早,就发现了他们在浏览论坛主题,审读相关网页,可喜可嘉,实在令人钦佩!祝论坛越办越好!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8-18 12:18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中医要发展,科普宣传很重要。王先生致力于中医著述,阐发中医要义,业绩颇丰,深表敬意。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12:23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8/18 00:18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要发展,科普宣传很重要。王先生致力于中医著述,阐发中医要义,业绩颇丰,深表敬意。
非常感谢您的褒奖!汗颜!惭愧!
同道同行,您是吾师。理解万岁!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8-18 14:38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网友需要自重、自律、自爱;版主需要慎言、明断、勤勉。——
                               好!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8-18 17:54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王惟恒先生为中医的发展和振兴尽心尽力,我们向您表示由衷的敬佩!
王惟恒先生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大师风范。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8-18 18:5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西医不用普及,巳一统〝天下〞。
     试想1982年底,笔者手中拿着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知中医是现代意义上的什么一门科学技术?更不知中医行业的未来?
     如果我们原样照搬中医的全套理论去普及,把中医知识放到小学、中学课本中,可行吗?
    讲白了,全中国的中医教授们都不清楚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定位,也不明白中医与西医在学术上和临床实践上的相互关系,整个中医在现代科技洪流中迷了自我,以至中医学面对史上最大生存危机!
     (笔者从一开始就欢迎王惟恒先生的参与和相关的书稿,并建议为王惟恒开专栏)
     现在我用《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告诉科学界和世人:中医、西医是人类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将永久并存。这是一个可用之千万年的理论成果,是我们祖先智慧永远光大的宣言,也是中医学普及的核心依据。
作者: 版纳福龄堂    时间: 2009-8-18 18:55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王先生建议将论坛办成“杏林”,不要成了“武林”!
   的确是高水平的建议,不知道爱好武侠的网友听不听的进去。
   先生硕果累累,令人佩服!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8-18 19:35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非常高兴看到王老师的专题采访!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19:35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中医、西医是人类现代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将永久并存。”我非常赞同这个提法!这是个有底气的口号!
至于“把中医知识放到小学、中学课本中”现在确实很少有人听,但我看到了曙光!让国人从小就认识中医,确实需要中医界学者们的呼吁,意义是重大的。
张有和先生说:西医不用普及,巳一统〝天下〞。而中医普及的现状究竟如何呢?确实值得我警醒和深思。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19:5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8/18 05:54pm 发表的内容:
王惟恒先生为中医的发展和振兴尽心尽力,我们向您表示由衷的敬佩!
王惟恒先生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大师风范。
先生过奖,愧不敢当!
我进论坛的目的:借您们创造的平台学习、交流、交朋友!今后恳请同仁赐教!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8 19:57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版纳福龄堂2009/08/18 06:55pm 发表的内容:
王先生建议将论坛办成“杏林”,不要成了“武林”!
   的确是高水平的建议,不知道爱好武侠的网友听不听的进去。
   先生硕果累累,令人佩服!
佩服实不敢当!但我的初衷确实是借这个平台来学习、交流、交友的。
春光明媚的杏林多好!古今名医都不是靠诋毁他人而闻名于世的。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8-18 20:4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回15楼王惟恒:1)西医不用普及,已一统〝天下〞。因为它与时代同呼吸,语言思维统一,所以西医的基本知识成为世人的常识。
    2)中医的普及首先要解决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定位,搞清与西医在学术上和临床实践上的关系,从而大幅提高疗效。有了这个前提,与科学界(含西医)、世人对话交流畅顺,中医的科学性和无可取代的实践价值得到广泛认可,相关理论成为世界医学科学核心知识,成为每个医生的必备科技,这就是真正的普及。
    当中医的对手(西医)接受中医之时,就是中医普及之日。
    所以,笔者的文稿让澳大利亚的(华人)西医都看得懂。本人之文稿能让中、西医都耳目一新。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8-18 20:59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08/18 08:31am 发表的内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说起事业与心路历程,我由衷地要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幸运的!
    第一,我幸运地选对了人生的事业之路。高中毕业那一年,大队选赤脚教师和赤脚医生,许多人往教师堆里钻 ...
实践证明先生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9 11:39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8/18 08:50pm 发表的内容:
西医不用普及,巳一统〝天下〞。
     试想1982年底,笔者手中拿着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知中医是现代意义上的什么一门科学技术?更不知中医行业的未来?
     如果我们原样照搬中医的全套理论去普及,把中医知 ...
张先生说得好:“西医不用普及,已一统‘天下’”
西医知识从小学、中学的卫生常识和生物学中就渐渐灌输到了他们心里。
中医人应该有忧虑感、紧迫感、使命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警钟常鸣!——如果中医不在更基础的层面、更广泛的层面普及,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将对国学中医一无所知!
如果诚如愚言,中医振兴何从谈起!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9 11:5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中医科普文稿让人都能看得懂,确实需要更要的中医人努力。更重要的让大众看得懂。
    中医科普有一定的难度,经典著作生涩难懂,理论玄奥,再加之文中多是动辄之乎者也的古文,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中医虽然科学,但人们看不懂,弄不明白,接受不了,这就使得中医的公众认同感打了折扣。所以,中医的科普工作必须加强,中医科普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在理论方面,应深入浅出地、从各个角度为大众解读中医,可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详细而生动地讲解中医与易、儒、道、佛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整体平衡的治疗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进而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演绎推广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可围绕“亚健康”状态普及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意识,以求达到培养大众的中医思维方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明白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路,真正了解中医治病、养生保健康的好处和基本方法,让人们看了不仅能懂,而且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让老百姓走近真实的中医。
    内容、方法、技巧需要我们共同探索!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8-19 18:57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以治病救人为第一宗旨,是中医生存、发展的依据。
     普及中医第一步必须把中医科学性(自然科学定位)讲清楚,第二让大众明白中医有巨大的无可取代的临床实践价值。
    如果让中医的对手(西医)接受中医,那么西医都认可中医的科学性和临床实践价值,民众自然更容易接纳和乐于请中医治病。普及中医就自然顺水。
     笔者有位朋友,英语、广东话好我太多,每见顾客他总是叫人吃这补那,声称可治未来之病,十几年过去了,关了诊所吃政府救济,亦未见有人肯定其医术。
     本人无治未病之技术,但求治病一剂显效,如三剂仍未效,须检讨再图它法。自认医术仅治病之下工而巳,天分如此,巳十分满足。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19 19:43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如果让中医的对手(西医)接受中医,那么西医都认可中医的科学性和临床实践价值,民众自然更容易接纳和乐于请中医治病。”继往的“西学中”应该是个好模式,这也是在西医领地上普及中医的好办法。张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倡导治未病是中医的一贯主张,治病的效果是最能体现中医优势的。中医本身要以疗效说话。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8-20 06:5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过往的西学中,是试图让西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但50多年过去了,用西医的思维:1)中医理论与科学无缘;
    2)中医证候不是病,连中医教授们在2007/8/8五夷山的「中医证的名词概念约定」中也说证候不是病,且错误地与综合症划等号;这些年来中医学术界大吹〝治未病〞就是中医不治病的反映;所谓〝亚健康〞与中医的证相联系,是全世界被西医错误的疾病定义毒害的结果,请问,不少人因严重病痛不能正工作、生活,但西医反复捡查不知是何疾病,你等能睁着眼说他/她没病吗?
     3)对中医的「神效」西医说是意外或安慰剂。这就是西医眼里的中医。
     有症状、体征就是疾病。中医、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有其学科的局限,是一家之言。笔者在《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挑战西医疾病定义的错误,为中医学和祖先的智慧申冤!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0 11:04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8/20 08:50am 发表的内容:
过往的西学中,是试图让西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但50多年过去了,用西医的思维:1)中医理论与科学无缘;
    2)中医证候不是病,连中医教授们在2007/8/8五夷山的「中医证的名词概念约定」中也说证候不 ...
张先生有许多观点值得探讨,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今后当多拜读、多研究先生的宏论。
谈医论道,乐莫大焉!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8-20 11:5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希望先生谈谈野生特效植物的利用与保护......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0 13:16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8/20 11:52am 发表的内容:
希望先生谈谈野生特效植物的利用与保护......
野生植物——特效?——是指药效?还有其他……“效”?
利用与保护——议题也比较大,似乎要考虑涉猎我们需要讨论的范围。
欢迎提出具体一点的,我们可以交流的——希望在和您的探讨中获益。真的!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8-20 14:3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08/20 01:16pm 发表的内容:

野生植物——特效?——是指药效?还有其他……“效”?
利用与保护——议题也比较大,似乎要考虑涉猎我们需要讨论的范围。
欢迎提出具体一点的,我们可以交流的——希望在和您的探讨中获益。真的!
王先生出了许多益众之书,并对继承弘扬中医药满腔热情,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可展示条件,所以本人出此问;植物或炮制,或生用,或陈用,或选用,或内用,或外用,或单用,或合用,治病救人,其妙无穷......,治病救人,人有思维,物有性能,天有时,地有理,和谐才能万法归宗;当今许多安全高效的药或许花盆里才能见到,野生难寻,只有人民,全靠人民,知物善用,才能利用和保护和谐人体治病救人的良物;国家只不过是防外侵,防内乱,维真打假,奖好惩坏的武器;其它,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0 15:28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8/20 02:32pm 发表的内容:
王先生出了许多益众之书,并对继承弘扬中医药满腔热情,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加上可展示条件,所以本人出此问;植物或炮制,或生用,或陈用,或选用,或内用,或外用,或单用,或合用,治病救人,其妙无穷......,治病救人, ...
自然奥妙先生提出的问题看来更广博了……先生好像对我的兴趣并不在植物的……?……?
不瞒先生说:现在确实不苦了!诚如所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这并不是“可展示的条件”。
殊冒昧:我不是用金钱贿赂版主参与访谈的。还是那句话:我的目的是通过论坛学习、交流、交友。
诚相告:我手头的事还很多,趁着身体精力还行,多做点有益的事。
自然……奥妙……需要无穷尽地探索——甘拜下风!
我们好像在论坛上已有结交??——这次恕不奉陪了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0 15:49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我的心声:趁着目前身体精力还行,多做点有益的事。——不想在漫无边际的无味谈论中消磨时光!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8-20 16:03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天地人物和谐事实上是人健康长寿的本色,可悲的是当今中西医靠边而站,或是天时,或是地理,或是人为,或是物用,其有机结合还望先贤指路,不知弘扬之路在于尊能用能,一切以客观规律为导向,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在权威面前丧失了自我,在人为面前忘了实事求是,在发展面前不知以人为本......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0 16:48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8/20 04:03pm 发表的内容:
天地人物和谐事实上是人健康长寿的本色,可悲的是当今中西医靠边而站,或是天时,或是地理,或是人为,或是物用,其有机结合还望先贤指路,不知弘扬之路在于尊能用能,一切以客观规律为导向,在金钱面前迷失了方向,在权威 ...
???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8-20 18:19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08/20 04:48pm 发表的内容:

???
当今医疗体制!!!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1 15:3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8/18 08:59pm 发表的内容:
实践证明先生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
王先生的肯定让我感到万分欣慰,谢谢鼓励和鞭策!说实在的:还谈不上成功。成功之路我还是在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9-8-21 18:07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先生为中医事业挥洒着一腔热血,随喜先生,并希望看到更多普及著作。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9-8-21 18:12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先生认为的中医阵地委缩的第一个原因,解决之道,普及中医知识当然重要,发挥中医儿科的优势,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中医医疗,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以后得病,就自然会优先考虑选择中医了。可现在的中医儿科,哎,说到底,乏人乏术啊!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1 18:23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胡不群2009/08/21 06:12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认为的中医阵地委缩的第一个原因,解决之道,普及中医知识当然重要,发挥中医儿科的优势,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中医医疗,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以后得病,就自然会优先考虑选择中医了。可现在的中医儿科, ...
先生提到的问题确实发人深思,是啊——让孩子们从小就感觉到中医的好处相当重要!吃了山楂丸、保和丸治好了食积、腹胀、腹痛;吃了乌梅丸治好的蛔虫症……黑药丸,有异香,无痛苦,现在的许多孩子一生病就打点滴,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中医儿科,亟待发展,更需要培养热爱儿科、技艺精湛的高水平医生!
我完全赞同胡先生的观点。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2 17:1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是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资深编辑。她的文章也证明了胡不群先生的主张是正确的!让孩子从小就能享受到中医的实惠,他们对中医的感情就会永远铭刻在心中,这才是中医未来的希望!

想念山楂丸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2009-07-13     中医文化
  ●尤其是当我满怀激情地来到北京,准备深造时,却发现自己着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既然这辈子打算做个中医,打算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好大夫,就应该扎扎实实地在基层的土壤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病和生活的,决不应该虚荣地来到繁华浮躁的大城市!
  ●现今药店里的健胃消食品已经非常多了,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而且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高级,但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童年时代的山楂丸,并由此想到自己错失的中医情缘和一生都无法化解的遗憾!
  相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记得童年时代的山楂丸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边远小城的小孩子眼里,山楂丸不是什么苦药,它就像一串极为难得的糖葫芦,酸酸甜甜,让人回味三秋。
  山楂丸是我记忆中接触的第一种中药,也正是因为味道极好的山楂丸和那个温和而令人景仰的老大夫,使我对中医产生了难以述说的好感,也毅然决然地开始了自己艰辛苦涩的中医生涯。
  一
  大概是在五六岁时,我可能是患上儿童常见的厌食症,但程度比较重,极不爱吃饭,也变得瘦骨嶙峋的,爸爸妈妈非常犯愁。后来,妈妈辗转托熟人求到当地著名的儿科医生——“陈花仙”(据说花仙是专为儿童治病的医生,大概人们更多地记得他的雅名,而不记得他的真实姓名了),答应可以给我看看。
  一天,妈妈带我等候在他的家里,他的家里早已坐满了吱哇乱叫的小孩。记忆中等了很长很长时间,陈花仙老先生才出诊回到家里,又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直等到天都大黑了,才轮到给我看病了。
  “陈花仙”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眼睛有神,印堂发亮,说话慢条斯理。他笑咪咪地望着我说:“怕打针吗?”我急忙点点头,他看了舌脉后,便用很长时间捋我手指上的血脉,按压我的掌心,然后长时间地观察颜色。
  妈妈可能是对我的厌食伤透了脑筋,或许是觉得等到“陈花仙”这样一个就诊的机会实在难得,就把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总之,刚开始妈妈非常紧张,甚至诚惶诚恐,磕磕巴巴地向他讲述我极难进食、现在皮已包骨的烦恼,后来变成了喋喋不休地询问和祈求:“大夫,能治好吗?求您给开点好药吧!求您给开点管用的药吧!”
  陈花仙老先生抬起头,拍拍我的头,仍然笑眯眯地说:“不要紧,不要紧,让这个瘦丫头吃上一阵子药丸吧!”然后把处方递给妈妈,妈妈虔诚地接过药方,像珍藏宝物一样放进包里,然后领着我进了药店,然后,平日里精打细算的妈妈毫不犹豫地按照处方买了三盒丸药——山楂丸。
  自从我发现山楂丸可以抵2颗极为难得的糖果时,我每天就眼巴巴地盼望着吃饭前的那段幸福时光,哥哥和姐姐用羡慕的眼神瞅着我美滋滋地吃下一颗山楂丸。
  有一次,我竟然忍不住偷偷地吃了二丸、三丸……半盒!后来妈妈再也不让我自己去拿山楂丸,而是锁到了柜子里,由她每次亲自拿给我吃。后来我感到委屈的是,妈妈似乎藏丢了我的山楂丸,明明是20丸为什么我只吃了17次就没有了!
  二
  大概就是因童年时代味道像糖葫芦一样的山楂丸和妈妈接过老大夫处方时那种信任的目光,长大后我选择了中医,并且把自己最年轻、最有精力的那几年好时光都献给了中医。
  然而,我发现,对于中医的认识,仅仅靠那种山楂丸的情缘和羡慕良医特有的人格魅力,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是当我满怀激情地来到北京,准备深造时,却发现自己着实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既然这辈子打算做个中医,打算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好大夫,就应该扎扎实实地在基层的土壤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病和生活的,决不应该虚荣地来到繁华浮躁的大城市!在这种以快速聚敛财富为目标、以香车豪宅论成败的气氛里,对于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感悟的中医成长真是一种莫大的错位。
  更让人无奈的是,京城有限的职位让众多涌入北京的中医学子不得不面对没有饭碗的尴尬。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有点像抛物线,越往上走,越偏离了原来的方向。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如今我是混在北京了,但却走在中医的边缘,为了生活,将青春年少时的梦想和豪情都抛到九霄云外,不能割舍京华生活的我每天以文字为生,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虽然也接触过大小官员、大小专家、大小老板、药农乡医,增长了很多见识,但只是心里仍缺少赖以依靠的充实感。
  我经常梦见自己安心地坐在一个小诊所里,从容地和患者聊着天,写着方子……
  现今药店里的健胃消食药品已经非常多了,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而且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高级,但我总是时不时地想起童年时代的山楂丸,并由此想到自己错失的中医情缘和一生都无法化解的遗憾!
  后记:这是5年前自己找不到努力方向时的一种茫然无奈情绪,曾以小文记之,想不到多有共鸣。
  略走出生活低谷的我回想,其实像中医这样关乎生命和健康的职业,是值得为之永久陶醉的——不管是妙手仁心解顽疾,还是广传养生保健之道理,或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做一些点点滴滴的努力,都是非常充实和值得回味的。
  只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中医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不尽人意,如果在心中真正能化解,那感觉也许会迥然不同,这大概也是一些中医学子必经的心路历程——从偏远的地方来,要变成一只现代的蝉,总要比别人多蜕几层皮!
作者: 王耀勋    时间: 2009-8-22 17:45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王维恒先生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向你学习了!你的很多论点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可以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8-22 18:21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记得一年前某帖报导,广州一中医博士生的孩子发烧,第一步就是去西医那里输液。
     笔者有两个发热病例(分别为10岁、28岁),西医治疗3-4日未见改善,经用柴胡、生石膏、麻黄等当日体温下降。30年前本中医院一中医高热,经输液加庆大霉素一周无改善,一伙同道去看他,认为是小清龙汤证,服药当日见效。
    笔者治疗两个儿童患哮喘效果不错,病发时他们要求找张医生。
    如果做中医的对中医治病没信心,中医教授们也说中医不治病(长于治未病?是上工),治病的医西是下工。成人看病首选西医,小孩子看病由大人带去,首选也是西医。中医只有喝西北风了。各位的功夫白搭了!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8-22 18:5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在这里支持王惟恒编书普及中医的同时,笔者要请大家面对中医界残酷的现实:近几十年的院校中医教育已严重变质,中医师巳大多名不副实,加之经济大潮向钱看,对中医院校都不能指望,还指望中医普及读物救中医吗?
     27年前笔者是手捧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著名中医学院毕业生,但不知中医是现代意义上的什么一门科学技术?更不知中医行业的未?试问全国的中医教授们能回答这个疑问吗?
    正确解决以上疑问,才是中医传承、光大的关键!
    解决了这个问题,全世界都会接受中医的科学性和巨大的、无可取代的临床实践价值!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2 19:17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9/08/22 05:45pm 发表的内容:
王维恒先生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向你学习了!你的很多论点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可以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耀勋先生过奖了,受之有愧!我来论坛就是向各位贤哲学习的,为了共同的事业,我们当携手并肩去呼吁、去实践、去奋斗!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2 19:26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8/22 08:50pm 发表的内容:
在这里支持王惟恒编书普及中医的同时,笔者要请大家面对中医界残酷的现实:近几十年的院校中医教育已严重变质,中医师巳大多名不副实,加之经济大潮向钱看,对中医院校都不能指望,还指望中医普及读物救中医吗? ...
张先生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当前中医院校教育确实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中医普及教育的层面不同,是立竿见影与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他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愿与张先生商榷!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24 20:46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8/22 08:50pm 发表的内容:
在这里支持王惟恒编书普及中医的同时,笔者要请大家面对中医界残酷的现实:近几十年的院校中医教育已严重变质,中医师巳大多名不副实,加之经济大潮向钱看,对中医院校都不能指望,还指望中医普及读物救中医吗? ...
我一直从内心里感激张先生对我的支持!是的——“指望中医普及读物救中医吗?”那确实是中医振兴的万千举措之一。但我寄希望于此,虽然可能是孤掌难鸣,也许能为中医的在人们的生活理念中占据一点位置和空间尽微薄之力。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8-31 22:25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8/18 05:54pm 发表的内容:
王惟恒先生为中医的发展和振兴尽心尽力,我们向您表示由衷的敬佩!
王惟恒先生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大师风范。
您的评价让我汗颜!羞愧!
我将时刻用您的话来鞭策激励自己,永不放弃一个目标:做一个“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 入地金牛    时间: 2009-9-13 12:5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怀宁,我的家乡,人杰地灵。身在异乡,甚念。
向楼主致敬!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9-13 18:29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下面引用由入地金牛2009/09/13 00:50pm 发表的内容:
怀宁,我的家乡,人杰地灵。身在异乡,甚念。
向楼主致敬!
论坛遇同乡,心中甘蜜酿。他乡勤创业,故里增荣光!
——祝事业辉煌!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9-16 13:00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分享一个网址:http://www.iiyi.com/bbs/?fromuser=wwh560224

http://www.iiyi.com/bbs/viewthread.php?tid=1735206&extra=page%3D1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10月07日 03:47pm 时添加 -=-=-=-=-
爱爱网站最近封闭了。原因不得而知……??
作为医学交流网站,办得还是不错的,中医药论坛也应该更拓展一些领域!正好此时可以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7 15:51
标题: 第二十七期——王惟恒
分享一个网址:
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list/20244832/
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1877466973186/home/
欢迎切磋交流!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