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6-15 11:14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6/15 11:15a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XXX,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第二十六期专访对象——泰然居士
论坛相关链接:
泰然居士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42&show=0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6-15 12:21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欢迎泰然居士登台亮相,介绍经验。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13:37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蒙总版主错爱,给我做一期专访,内心实感惶恐。以年龄论,与论坛诸位师长相比,是小字辈,在学术上,亦无大的建树。不过虚任版主两年有余。既蒙不弃,亦当勉力为之。浅学无知之处,还望诸位海涵,并予以指正为盼!
下面是我的简历:
姓名:谭洪福,1980年4月出生。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曾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过几篇文章。因没有太多的经历,故略过。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13:40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然居士在 2009/06/15 01:45pm 第 1 次编辑]

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如前所述,我在学术上并无大的建树,只是在临证中偶有心得,如实写出,权当学术思想,以后还会继续补充,欢迎提出批评!
(我上网的时间有限,一般中午、晚上会上网与大家交流)

[watermark]感冒后鼻塞迁延不愈治疗一得
有的感冒患者,迁延日久,大部分症状基本消失,而仅留有鼻塞的症状,表现为鼻塞、涕黄稠难擤,可伴有头痛、耳堵闷感等症状。因病情不很严重,有的患者即不再治疗,但继续发展可转为慢性鼻炎,需注意。
本证的病机是外感余邪(风寒等)阻于鼻窍,日久化热,炼灼津液,故见黄稠涕。此余邪虽不甚盛,但患者素体肺气虚,宣发无力,不能驱邪外出,故致余邪羁留于鼻窍,迁延不愈。治宜清热散邪,益肺。处方:
麻黄10g,天花粉15g,黄芪20g,辛夷花(布包)15g,白芷15g,苍耳子10g,细辛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麻黄宣肺通窍,天花粉清热排脓,治疗余邪化热所致之黄稠涕。二药合用,麻黄宣肺同时且为天花粉之引经药,使天花粉直达鼻窍,发挥清热排脓之功,且天花粉尚能制约麻黄之温燥。患者服药后鼻涕由黄稠转清稀,能较易擤出,皆二药之功。黄芪补肺气,托里而排脓,肺气足则宣发有力,而不致犯“虚虚”之戒。因本病表证已除,故黄芪无闭门流寇之虞。以上三药合用,完全契合本病之病机。其他辛夷花、白芷、苍耳子、细辛为常用通窍之药,以增强通鼻窍之功。
加减应用:
伴头痛者,加川芎15g,蔓荆子10g;
伴耳堵闷感者,加远志10g,石菖蒲10g。
验案:
纪×,男,31岁。
感冒一个多月,仍鼻塞迁延难愈,涕黄稠难以擤出,伴耳堵闷感。脉软,舌淡红苔薄黄。诊为:余邪阻窍,肺气不足。治疗:宣散余邪,补肺气。处方:麻黄10g,天花粉15g,黄芪20g,辛夷花(布包)15g,白芷15g,苍耳子10g,细辛6g,远志10g,石菖蒲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服三剂,鼻塞减轻,涕转清稀,较易擤出,又服三剂诸症基本消失,继予三剂,痊愈。[/watermark]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13:41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watermark]论“紧脉”兼“数脉”
李时珍《濒湖脉学》紧脉、 数脉诗文中有这么几句话:
“(紧脉)数如切绳”(紧脉描述)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故急数如此。”(紧脉自注)
“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脉相类诗)
“数而弦急为紧”(数脉自注)
从这些资料来看,紧脉当为“脉状(弹人手、如转索、如切绳、如纫箄线)加至数(数)”,但现在的教材一般只说其脉状,而不言其至数。如《中医诊断学》上说紧脉“脉形紧急,如牵绳转索,或按之左右弹指。紧脉指感比弦脉更加绷紧有力。”这些都只是从脉状方面来描述,没有谈到紧脉的至数。
在临证中发现,风寒病人的脉象大多浮而数,而浮数一般为风热的脉象,风寒的脉象从理论上讲应为浮迟,我们的教材大部分描述为“浮紧”。这个说法容易让人误解为:“迟而有力”从而使临床诊断出现误区,即当出现数象的时候就无法判断寒热了。去年我曾写过一篇《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见《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7月11日,总第2761期),其中谈到现代中医畏用麻黄汤的原因之一就是:“分不清寒热,虽然表现症状为一派热象,如发热,脉浮数等,但其病因仍为风寒,这时仍需用麻黄汤。”在原投稿文章中在“脉浮数”一句后括号中说明:“《中医内科学》教材对风寒的脉象描述为‘浮紧’,而非浮迟或浮数——怎一个‘紧’字了得?”那时还只是从教材认定只言脉状,未言至数,如紧包括脉状和至数,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watermark]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13:42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watermark]风寒束表,日久不解

其人感冒半月甚或一月,经注射各类消炎药欠佳。主要见症为:全身酸楚,倦怠懒言,口干乏味,心烦,胃胀等,而呼吸系统症状(鼻塞、咽痛、咳嗽等)不显。皆因表证久而未解,或入于半表半里之间,有化热之象。治当疏散表邪,徒用消炎无益也(其炎症本不甚剧)。
施方: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0~15g,黄芩10~20g,葛根15g,半夏10g,陈皮15g,党参15g,苏梗10g,羌、独活各10g,栀子15g,淡豆豉15g,大青叶10g,薄荷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一剂。
方中小柴胡汤解表清里,加入葛根、淡豆豉、苏梗、二活增强其和中透表之功。
加减:伴咳嗽者加桑白皮15g;兼气滞者加木香10g。
方歌:小柴葛苏栀豉活(小孩歌颂支持话)。[/watermark]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6-15 13:47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用药衷中参西,疗效好,后生可畏。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13:48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推荐书目及医家(古今)
孙思邈《千金方》
世人皆尊其为“药王”,我认为当尊其为“医仙”,其医术及崇高医德足以为万世楷模!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6-15 14:19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5 01:48pm 发表的内容:
推荐书目及医家(古今)
孙思邈《千金方》
世人皆尊其为“药王”,我认为当尊其为“医仙”,其医术及崇高医德足以为万世楷模!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一书的大方,很难理解与运用,不知谭先生对此有何独到之见解,笔者很想知道!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6-15 14:37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久违泰然,恭听高论!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20:00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这是我刚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12日的一篇文章:

疰夏的中医防治
□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也称疰夏为苦夏。那什么是疰夏呢?为什么会疰夏呢?对此,中医有自己的说法。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单指植物,同样包括动物,当然也包括人。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人体的气血也随之开始升发,所谓升发就是气血从脏腑往体表升发,毛孔开始逐渐张开。
  到了夏天,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送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出现了疰夏的症状。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则射血力减小,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有的人只有90/60mmHg,甚至80/50mmHg,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疰夏,而有的人不疰夏呢?这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体质比较强壮,气血充实,基本不出现疰夏症状,而那些只从事脑力劳动,很少从事体力劳动或很少锻炼的人,就容易出现疰夏。
  治疗疰夏,中医更有优势,中国传统名方生脉散就是专门为此而设,此方乃药王孙思邈所创制,我常在此基础上加上其他几味药物,组成“加味生脉散”,做成茶剂服用,简单而又方便,处方如下:
  西洋参6g(或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银花15g,白菊花10g,淡竹叶10g,炒山楂15g。混匀打碎,每日取适量冲泡代茶饮,可连用5~7天,冲泡时可加入少量冰糖或蜂蜜,则味道更佳。此茶冲泡出来,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具有益气生津、消暑除烦、开胃消食的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较弱的人群尤为适合。另外,平素多注意锻炼,增强体质,自然也就不会疰夏了。
  “秋收、冬藏”也与疰夏有着直接的关系。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肃杀,草枯叶落,动物们的活动也少了,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即由体表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指秋天不要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这是因为如果秋天穿得过热,则不利于气血由表及里,人体气血就会失去平衡。同样的道理,春天如果穿得太少,一阵倒春寒就把往外升发的气血给吹回去了,同样有损健康。
  而到了冬天,气候严寒,植物的养分完全回归到了根部,所以中医使用的根类中药一般都在冬天采集,如冬天采的泽泻,其利尿作用要比其他季节采的强数倍。这时候很多动物都冬眠了,人也要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同样有损身体。这时候人们还常常做一些补品,女性要熬一锅阿胶核桃羹,男人要吃点桂附地黄丸,好好地补充一下体内的气血,以免来年夏天气血不足又要出现疰夏了。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5 20:04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2009/06/15 02:19pm 发表的内容:
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一书的大方,很难理解与运用,不知谭先生对此有何独到之见解,笔者很想知道!
这个问题我也不好答复,我也只是在学习中,也有很多的疑惑与不解。我认为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及用药思路和今天的看法不完全一样,所以用今天的用药思路不容易理解。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6-16 11:30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泰然清心好风格,居士自在千金得;思邈方药应天地,菩萨用物效为色.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7 19:40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6/15 02:37pm 发表的内容:
久违泰然,恭听高论!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6/16 11:30am 发表的内容:
泰然清心好风格,居士自在千金得;思邈方药应天地,菩萨用物效为色.
感谢两位老友挂念!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7 19:41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血府与气海辨
谭洪福  
  “血府”与“气海”是由不同医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关于“胸中”这一部位生理、病理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很大作用。
  1.血府
  “血府”之说见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称“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胁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膈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其“亲见改正脏腑图”据此制订血府逐瘀汤以治血府血瘀诸病,如:
  (1)瘀阻胸胁,气机阻滞,见肝郁不舒,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2)瘀久化热,气郁化火,见内热瞀闷,或入暮潮热,或心悸失眠;
  (3)瘀血上扰,则为头痛;
  (4)瘀血横犯胃府,致胃失和降,见干呕呃逆,或饮水即呛。
  对此瘀血,一当行气滞,二当散瘀血,并以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升降气机而宽胸。可见血府之血宜降、破而不宜停滞。
  2.气海
  “膻中为气海”,这是《内经》的说法。膻中即胸中,所云“气海”乃“宗气之海”,“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灵枢•邪客》)。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此论之甚详,张氏称宗气为大气,“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张氏认为宗气的主要病机是下陷,下陷之后行呼吸之力减,见“气短不足以吸,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证为:
  (1)咽干:津液不能随气上潮;
  (2)满闷:呼吸不利而自觉满闷;
  (3)怔忡: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宗气)之中,大气即陷,心无所附也;
  (4)神昏健忘:大气不能上达于脑,而脑髓神经无所凭借也。
  引起大气下陷的病因,大抵有:力小任重;枵腹力作;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泄泻日久;服破气药太过;气分虚极自下陷。并列升陷汤以治之,药用黄芪补气、升气,用知母制约黄芪,以防动气太过,升麻举陷升阳,桔梗载药上行,气分虚极者加人参,欲散者加山萸肉收敛,升麻用量根据下陷程度斟酌。可见,胸中宗气宜升、补,而不宜降、破。
  3.气海与血府各有所宜
  在古代,许多医学理论的出现,都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等的影响,也有推测的成分存在。“气海”说就是由《内经》提出,后经历代医家不断扩充,由张锡纯氏将其详加阐述而形成了一套指导临床的理论,具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辩证思想。而王清任氏虽解剖过不少尸体,为他的医学理论提供了许多可靠的依据,但他所解剖的尸体由于死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并非正常生理现象,而王氏却没有认识到,如他所指的“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可能是尸体的胸腔积血。就此而言,或为王氏的理论有误?然历代医家多用其方而辄有良效,何也?王氏的主要着眼点是“瘀血”,他用了桃红四物养血活血,又用了桔梗、牛膝升降气机,使瘀血去,气机和,于瘀血之证实为妙方,是瘀血理论的集大成者。故为治疗胸中瘀血的良方。
  胸中属上焦,上焦内的脏器主要是心与肺,所以“气海”和“血府”理论中的病机、病症主要体现于心、肺两脏。当宗气不足时,其贯心脉之功能减弱,可见脉象迟虚或参伍不调,惕惕而动,动则尤甚。其行呼吸功能减弱,则见气短不足以息,呼吸不利而似喘,胸闷。气虚帅血无力,血流迟弱,故面色淡白或白光白。气虚不能统摄津液故自汗等。瘀血阻于心脉,则发为心痛胸痹,故胸痹患者多用血府逐瘀汤。由此可见,肺脏多见“气海”的证候,心脏多见“血府”的证候。
  总上所言,胸中是由气血二者共同维护的,既不能将胸中视为单纯的“血府”,也不能将胸中视为单纯的“气海”,只有气血调和,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诊治一定要分清。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相依托,相辅相成,不能将其分开理解。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5、10、13(总第2421期)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7 19:42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口腔用药致颈部皮肤红疹的治疗体会
谭洪福
在临证中,我碰到过2例因口腔用药致皮肤出现红疹者,经分析可能系同一病因病机所致,现报导如下。
  一例60余岁男性,有慢性气管炎及高血压史,平素服用卡托普利片、复方利血平片、维脑路通片等治疗高血压,服用甘草片治疗咳嗽气喘症状。因服甘草片疗效不佳改用痰咳净散(广州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含服,含服3次后,颈部及前胸部出现红色丘疹并伴瘙痒。来诊时嘱停服痰咳净,并用中药调理,红疹及瘙痒均消失,继用痰咳净,未出现上症。
  另一例系女性,28岁,因咽部疼痛用西瓜霜喷剂后出现前胸及颈部皮肤红疹,于他处按过敏治疗,予扑尔敏、息斯敏并外用肤轻松等药效不佳(患者平素并无过敏现象),予中药3剂而愈。
  分析以上病例发现,病人未用药以前皆有上火症状,所用之药皆有辛凉之性(痰咳净含冰片,西瓜霜主要成分为元明粉)。按治热以寒本无可非议,但两者药性皆较猛烈,如在短期内大量用寒凉之药,致火上炎之路不通,下方(胃)之火仍炽,火无去路,使之从颈部皮肤攻出而现此症。因此我在治疗上症时用“釜底抽薪”法以治胃火,使火之源断绝,并佐以辛凉解表之剂因势利导,处方为:黄连10g,黄芩10g,升麻10g,薄荷10g,连翘15g,生地6g,元参6g,甘草6g。水煎服。以上2例用本方皆愈。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中国医师周刊》2004.9.20(总第2215期)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6-18 06:59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5 08:00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刚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12日的一篇文章:
疰夏的中医防治
□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 ...
泰然先生的疰夏的中医防治学习了,现在我们南方疰夏病人较多。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18 20:39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南方疰夏病人除了脏腑气血亏虚的因素外,还有湿浊方面的因素,所以补养的同时要兼顾化湿。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6-19 06:55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8 08:39pm 发表的内容:
南方疰夏病人除了脏腑气血亏虚的因素外,还有湿浊方面的因素,所以补养的同时要兼顾化湿。
诚如先生所言:湿盛加苍术9 g、生苡仁30 g;挟暑加鲜荷梗1尺,鲜藿佩各15 g。
作者: 胡不群    时间: 2009-6-19 20:38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5 08:00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刚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6月12日的一篇文章:
疰夏的中医防治
□ 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西谭社区第二卫生室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 ...
先生经验用于暑热伤津之暑热症,确实很好,但疰夏更多的是暑湿为患,既有伤其元气的一面,又有湿阻的一面,岳美中经验,以东垣清暑益气汤,效果最好,我学用几十年,确如岳老所说,特此说明,以补疰夏论治之不足.
作者: 哲学家    时间: 2009-6-20 12:53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06/17 07:41pm 发表的内容:
血府与气海辨
谭洪福  
  “血府”与“气海”是由不同医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关于“胸中”这一部位生理、病理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很大作用。
  1.血府
...
好,不是墨守成规,有见接,有新意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20 20:12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下面引用由胡不群2009/06/19 08:38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经验用于暑热伤津之暑热症,确实很好,但疰夏更多的是暑湿为患,既有伤其元气的一面,又有湿阻的一面,岳美中经验,以东垣清暑益气汤,效果最好,我学用几十年,确如岳老所说,特此说明,以补疰夏论治之不足.
感谢补充!
作者: 庭前月    时间: 2009-6-22 11:17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学习了,很有帮助.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24 20:24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细辛用量刍议
谭洪福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始见于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一书。历代医家对此意见不一,如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称:“宋时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张锡纯说:“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凡味辛兼能麻口之药,若花椒、天雄、生半夏大抵皆有此弊,不但细辛也。盖麻口者,即能麻肺,肺麻则其呼吸即停矣。”近年来,关于细辛用量用法的文章也屡屡见诸书刊,经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单味用末吞服时,剂量应小于3.125g,即细辛不过钱;
配入复方用作煎剂时,可根据病情酌情加量,可用至6~15g。
  现代研究表明,细辛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左旋细辛素等挥发油。其药理作用为解热镇痛、镇咳祛痰等,还具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可以说是细辛不过钱的理论依据。
  细辛单用末时,其挥发油成分破坏极少,用小量即能麻痹呼吸中枢,引起窒息死亡。而入汤剂时,挥发油成分极少溶于水,且能随水蒸气蒸发,因此细辛挥发油在煎液中含量极低。所以既使大量使用也少有副作用,而且细辛与其它药物互相作用,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随之减弱。故张锡纯又说:“(细辛)若入汤剂,有他药相混,即用一钱,不过有半钱之力,若再少用,即不能成功矣。”
  近代用大量细辛且取得良效的有:《现代中医心病学•当代名医心病临证经验选评》中记载,颜德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肺心病,虚寒型的慢性肺心病,阳衰水泛而见咳喘心悸,咳痰白沫,形寒肢冷或肢体浮肿,脉沉细,舌淡紫。此时麻黄与附子同用振奋已衰的心肾阳气,内外协调而使风寒散,阳自归,精得藏而阴不扰。细辛用量宜大,习用4.5~9g,本方常可与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苓桂术甘汤合用。”据1999年5月第5期《中医杂志》李琏撰《李介鸣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经验》介绍,李介鸣治疗病窦综合症时“对细辛常用量为6~15g,最大量曾达30g之多……,一般服用细辛1.5小时后可见心率加快,4小时后渐渐减慢。服用大量细辛,只要得当,除有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不良反应。先父认为,细辛对于缓慢型患者疗效较佳,若快慢交替者用量宜慎,以免用量大而诱发房颤。”《现代中医心病学》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医科“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及生脉散加减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心动过缓,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疗效更佳。在其使用的药物中,认为细辛10~15g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小。”
  据考,张仲景用细辛最大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古今度量制差别很大,现在通用的《伤寒论》方剂的换算方法是一两合3g,则三两即9g。清名医陈修园说:“三代至汉,较之今日仅十之二(余亲见汉时有六升铜量,容今之一升二合)。”采取汉制合清制的十分之二,一两合二钱,约相当于6g,则三两为18g。二者谁是谁非有待考证,但大于“钱”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细辛其挥发油虽极少溶于水,且易挥发散失,但在复方中可能受其它药物影响,出现共溶或助溶现象,并抵消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从而发挥疗效而降低副作用。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4.12.27 (总第2267期)
本文发表后经多人引用,有的甚至全篇照抄发表于报刊。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6-24 20:25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
□ 谭洪福  
  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用麻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桂枝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这就使许多医师怕出现上述副作用而畏用麻、桂,以至于对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也不敢使用了。且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外感风寒选方为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则相对药性缓和且无副作用。于是出现荆防败毒散大量应用,而麻黄汤却少有人用了。事实上,以上两方作用各有千秋,应分析区别使用。
  分不清发热原因是风寒还是风热  感冒病人大多数伴有体温升高,由于受西医的影响,现在中医治疗发热也大多使用寒凉之剂,什么双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石膏、知母等等。综观现在各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大青叶片(合剂)、VC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感冒灵冲剂等,亦无一不是辛凉之剂,而辛温解表类却少之有少。对于外感风热用以上药物本毋庸置疑,但对于风寒所致者却有失妥当。虽然表现症状为一派热象,如发热、脉浮数等,但其病因仍为风寒。这时仍需用麻黄汤。外感风寒发热的病机为外感风寒邪气较实,患者体质壮盛,正气不亏,邪正于肌表相互交争,邪欲入里而致病,正欲驱邪而外出,二者势均力敌。于此情况下,应助正气驱邪外出,即麻黄汤也。服麻黄汤即汗出身凉而脉静。《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麻黄汤与风寒病机丝丝相扣:风寒袭头目则头痛,郁体表则全身酸痛,束肺则咳逆上气。诸症皆可因麻黄汤汗出而解。在此情况下,其治头痛之功胜则川芎,治鼻塞之功胜则辛夷,治体痛之功胜则羌活。
  那么是否见风寒即可用麻黄汤呢?亦并非如此。麻黄汤用于体质壮实而风寒较著者,不论热与不热,用之皆有良效。如表邪较轻者可用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中解表药用荆防,力较麻桂为缓,故又辅以羌活解表治体痛,芎、芷解表治头痛,前胡解表利肺气。总其力仍逊于麻黄汤。适用于表邪较轻或年老体弱不耐麻桂者。如气虚湿盛而见风寒者可用参苏饮,素体火盛而见风寒者可用双解汤或麻杏石甘汤。其余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本文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7月11日(总第2761期)

作者: 中气以为和    时间: 2009-7-8 00:07
标题: 第二十六期——泰然居士
泰然先生好谦虚。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