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5-19 11:1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27pm 第 2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杏李园主人,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论坛授予杏李园主人三级威望(含文帖整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topic=3704
杏李园主人原创医案专辑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5232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5-19 12:5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欢迎!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19 13:50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欢迎中医高手出场。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19 18:1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呵呵,翁老、铁兄客气了,谢谢捧场。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19 18:50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我是论坛新人,也是中医的后学,能意外的得到这次专访的机会,心里真有些诚惶诚恐、忐忑不安的。
所以首先要感谢论坛管理层、各位版主以及论坛里的前辈和好朋友们,给我这次机会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情况。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19 18:5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一    论坛初体验
我来论坛的时间不长,却充分感受到了全球中医药论坛的温暖,这里藏龙卧虎,高人很多,有很多有真知灼见的前辈,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一线中医,当然还有像我这样的中医青年军和很多中医爱好者。但是这里没有所谓的学术权威,包括几位总版主在内的论坛管理层成员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和普通会员们一起平等相待。在为了促进中医发展的大前提下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尽情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毫不夸张的说,全球中医药论坛是目前中国中医界各论坛里为数不多的学术气氛极浓的论坛之一。网络游历不到一年,也经过了很多论坛的洗礼,我为自己能找到这样纯净的学术乐土而庆幸,原意和大家一样,为论坛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19 20:5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二    踏上岐黄路
1994年、临近春节,我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经过村里卫生所几位大夫的会诊和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几位大夫慌了手脚,让赶快去市里大医院。当时的农村出租车是没有的,加之天色已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土路颠簸,在深夜两三点钟的时候终于赶到了赤峰市医院。
在医院里,父亲的病很快有了诊断结果:脑血栓。于是又经过办住院手续、交押金、取药、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又必须的程序,父亲终于用上了药。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但也因此办理了病退手续,只能领取最基本的生活费,加上治病的开销,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父亲看病的曲折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特别是陪着他在医院里过春节时的辛酸景象,很长时间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了,而不会耽搁那么长时间;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治好了,就不用在医院里过春节了。这样的念头让我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19 21:1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万事万物缘分树,方法药物济苍生.希望先生在识物中体会天地人物的奥妙,自然和谐的味道......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19 21:1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5/19 09:13pm 发表的内容:
万事万物缘分树,方法药物济苍生.希望先生在识物中体会天地人物的奥妙,自然和谐的味道......
先生说的很有深意,我会细细品味其中含义的。
谢谢先生,还请多指教。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19 21:5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杏李园主人2009/05/19 09:18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说的很有深意,我会细细品味其中含义的。
谢谢先生,还请多指教。
先生年青有为,在辩证处方上有所长,又有刻骨铭心的追求,希望先生充满时代气息,为创新发展中医药添砖加瓦.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19 22:2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后生可畏,历代中医大家都有孝心,爱心,仁慈之心。先生学中医源于孝心,深入下去,必然事业有成。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09-5-19 22:50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先生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吗?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11:2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谢谢自然奥妙先生,谢谢铁骨兄的指点,衷心感谢。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11:40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王叔文2009/05/19 10:50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吗?
叔文先生好。
我在各论坛里曾和一些朋友发生过不快,但不代表我不接受不同意见。
我希望别人接受我的观点,自然也会听取他人意见的。
所以凡是关于学术上的问题,我愿意倾听个方面的不同声音。
当然,如果能对我为人处事上的不足进行指点,我将更为感激不尽。
先生尽可以畅所欲言,不必顾忌。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11:4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三    难忘师恩情
由于为父亲看病耽误了一些时间,加之我的英语原本就不好,填高考志愿时我明智的选择了中专。老舅对我说:“学中医吧,中医治大病”。就这样我来到了赤峰卫校中医班,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我可以说是中医世家出身。我的外公与舅父皆操岐黄之术,且都是当地的著名中医,活人无数,颇有名望。但我生性愚鲁,于董家医术领会不多。去学校后,对中医的陌生以及中医理论的枯燥深邃之困惑,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前几年的时光就在这种陌生、困惑和青春的痴狂放浪中虚度了。
    这种情况直到毕业实习那年才得以改变。
    我的实习带教老师是我的老舅----赤峰名医董松泉,他是让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第一人。董师虽无超常的天赋,但有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儿。他曾先后获得过“赤峰市优秀中青年中医”、“赤峰市著名中医”等称号,历任中医学会赤峰分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97年带我实习时,他已经颇有名气了,每天诊务繁忙,其中不乏疑难重症。我曾亲眼看到他用五苓散治好了肾衰西医弃治者,用天王补心丸治好了甲亢重症卧床不起者,用通窍活血汤治好了脑外伤颅内血肿西医要求手术者,这些事实不仅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同时使我对原本感觉枯燥乏味的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暗下决心立志为中医事业奋斗终身。
董师带徒严厉,我每有错漏,便于患者面前训斥,搞得我常常无地自容。记得有一次我在开方时把“牛膝”写成了“牛夕”,还有一次忘记了八正散中的“灯心”,都遭到了严厉训斥,这也逼着我不得不重温经典和基础。那时兜里总放着写满方剂歌诀的小纸条,以备不时之需。晚上十二点之前我从不敢休息。严师出高徒,努力就有回报。回想起来,现在掌握了一点点知识、能看一点点病,这完全是董师言传身教精心培育的结果啊!
董师的学术及临床特点和他的为人一样:严肃而不失风趣、严谨而不失变通。
董师对学生严厉,是几乎所有学生的共识。但他对患者则完全是另一个形象:风趣、幽默、善解人意。常常看到愁眉苦脸而来的患者,在董师耐心细致的讲解病情和不时插科打诨中,紧皱的眉头慢慢松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董师对我们说:“中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仅就是看病开方那么简单。具体到诊病的过程中,一个医生面带微笑、态度和蔼、问诊详细,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尊重,从而对医者产生信任感、依赖感,这样用起药来自然会事半功倍,这就是中医心理学啊”。
董师临证尊古不贱今,古今之验博采、经方时方杂用,而又自出机枢、法化无痕,众弟子常有妙处难学之慨叹。我近来整理先生学术经验,总结出先生的临证特点,约略可概括为:1.经方时方并用,不泥古、不贱今。2.对学院派、民间派之争深恶痛绝。3.擅用小方,但不反对大方。逐条析之。
1.经方时方并用,不泥古、不贱今。董师出身中医世家,又经正规院校学习并在中医研究院深造,各种不同流派学术观念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上至仲景、中至景岳、下至鞠通,凡确有实效者皆在董师临床中有所体现。我侍诊多年,从未听董师说过什么“某人之书必看、某人之法必学”之类的话,倒不是他自负瞧不起人,而是在他的心中,有效地就是经典,而不是用所谓的经典去套病。他常说:“经方虽好,不能尽愈诸病。人哪有尽按照方子去长病的道理?张仲景倡导博采众方,现在的医生却要拘泥于他的方子,岂不失了仲景的本意了”?
2.对学院派、民间派之争深恶痛绝。董师集家传、师授于一身,取其长而弃其短,未有尊贬之分,对某些人以“学院派”自居的做派很是无奈,私下里常对学生说:“能给人治好病的就是好的,治不好病什么派也白扯”。正是由于这种没有所谓“正统”观念的束缚,使得董师既不迷信学院派也不排斥,既不贬低民间派但也从不故意抬高。
3.擅用小方,但不反对大方。临证所见,董师所处之方,多在十二三味左右,一剂多在200克以下,而方中大量者60—70、小量者2—3克,可谓错落有致。对现今处方用量普遍偏大的现象,董师认为药物质量难以保证是一个主要原因,故不反对加大剂量,但反对毫无节制的“唯剂量论”。
董师的这些特点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临证时间的增长,虽然具体用方上已经不再完全局限在他的路子上,但对他学术观的理解越来越深,也就更能体会董师学术经验的宝贵。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5-20 12:34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先生之董师所说“能给人治好病的就是好的,治不好病什么派也白扯”是中医临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20 12:3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可见,班科出身再加双相选择,名师指点中医更易成才。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9-5-20 13:0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秋雪在 2009/05/20 01:14pm 第 1 次编辑]

杏李园主人先生,今日娓娓道来由,娇娆展风姿,真情感人,特作打油以记之:
杏坛本无派,庸人自扰之。
真才赖苦学,实践出真知。
科考习艺博,家传拥名师。
但得回春手,何必问历资?
    己丑年-己巳月-乙丑日-癸未时。谨记。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18:1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谢谢王勇123版主,谢谢铁兄。
千秋雪先生好文采,多谢鼓励。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18:4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四    偷师针灸技
董师也非常有前瞻眼光,那时就经常告诉我,针灸推拿将是今后的热门,一定要学精。
    可我当时的环境要想学好针灸也是很困难的,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的针灸带教老师“某君”先生水平很高,懂得子午流注法,每天只上午出诊,可以扎四五十个病人。但他有一个陋习,就是不肯教别人。不用说实习生,就是同科室的一般医生,也别想从他那里问出什么答案来。我们实习生只能看,有悟性的还能有所得,悟性差的就只能浪费光阴了。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能动手怎么获得亲身感受呢?情急之下,还真让我想出了一个办法。
“某君”先生有一个习惯,每次扎完针后就会到他的里间去休息,拔针一类的活都交给我们实习生去干。我就趁他休息的时候,先和患者聊天,然后假借捻针的名义,把针拔至皮下再扎进去。现在想来,这样的举动对患者可能是不公平、不道德的,但当时确实是被逼的无奈之举啊。
就这样,我获得了初步的感觉。不久,“某君”先生要去美国参加针灸国际交流大会,为期半个月(特意告诉我不许别的医生接收他的患者)。“某君”走后,一些不知消息的以及心急的患者每天都来守候,我抓住机会为患者讲解病情,一来二去,就有人提出要我给他治疗。我假意推辞了几句,然后挑一些病情轻浅的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脱等动手了。
待“某君”交流归来,我已经治好了大概有七八个患者吧。“某君”发现有些老患者没来复诊,就质问我是否别的医生插手了,我讪讪的告诉他经过,原以为会挨训的,没想到“某君”用一种很奇怪的表情说:“你挺有心啊”,就结束了。更没想到的是,从第二天开始,每天他都会给我些动手的机会,遇到我不明白的地方,也会简单的讲解几句了。也许他真被我这个有些“歪才”的学生感动了吧。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09-5-20 19:2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我在环球网发了一篇对先生“千古疑案肾气丸”质疑的帖子,是纯学术的讨论,请先生有空一观。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21:5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王叔文2009/05/20 07:25pm 发表的内容:
我在环球网发了一篇对先生“千古疑案肾气丸”质疑的帖子,是纯学术的讨论,请先生有空一观。
谢谢叔文先生。
我把鄙文以及先生的文章均转引于此,方便朋友们了解及指导。
千古疑案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世称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阳八味等。 其书中凡五见,分别是脚气、虚劳、转胞、痰饮、消渴,应用较广。    但本方非仲景所创,乃引用崔氏方。通观【金匮要略】全书,非仲景原创而又应用如此广泛的方子并不多见,可见仲景对本方之推崇。
           后世用之亦极广,如【千金要方】、【和剂局方】、【薛氏医案】、【吴氏医方考】等书中均有应用,刘河间之地黄饮子、张景岳之右归丸、严用和之济生肾气丸皆于此化裁而成。近代医家应用之经验更不胜枚举。
           但遗憾的是,应用如此广泛的千古名方却在理论上存在着巨大的争议,集中在其是补阳方还是阴阳双补之剂上。
           明代温补派三巨匠赵献可、薛立斋、张景岳等人对本方推崇备至,力推其为补阳之祖方。特别是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为该方补阳做了理论概括和升华,此言一出,举世宗之而不疑,影响极大。但到了晚清,随着郑钦安学术上的成熟,对于张景岳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医法圆通卷二。反胃】中攻击张景岳最为用力,其文如下:“试问即曰命门无火,理宜专用桂附以补火,何得用地枣以滋阴、丹皮以泻火乎?此皆景岳不读仲景之书,而未明阴阳之道也。在景岳以为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故用一派养阴之药、杂一二味补火之品于中,而谓阴中求阳至极无二之法,独不思仲景为立法之祖,于纯阴无阳之证,只用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并不杂一养阴之品,未必仲景不知阴中求阳乎?仲景求阳在人身坎宫中说法,景岳求阳在药味养阴里注解,相隔天渊,无人窥破,蒙蔽有年,不忍坐视,故特申言之。”言辞尖锐、直指要害。郑氏认为景岳“不读仲景书, 未明阴阳之道”,虽属过激之辞,恐非,但“仲景求阳在人身坎宫中说法,景岳求阳在药味养阴里注解”确实高度概括了二张在扶阳理念上的区别。考【金匮】中肾气丸凡五见,但无一专为扶阳而设,而仲景助阳、固阳、护阳、温阳、回阳诸法亦皆不取肾气丸,可见仲景之用肾气丸,确非为补肾阳专设。
         当然,仲景不用肾气丸补肾阳,并不能就说明别人用就是错的,这是唯心的辩证法,不是科学的发展眼光,为吾所不取,故必在方剂本身上去探讨。
        本方方名肾气丸而非肾阳丸,值得深思。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蕴元阴元阳,主藏精,精化气,既是肾气。也就是说,肾气实际上包括肾阴肾阳,此方名肾气,实阴阳双补之意也。  另外,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渐,肾气虚与肾阳虚是肾虚的不同阶段,治疗上不可混为一谈。景岳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貌似高深,实则谬也。   试想,假如在大队补阴药中加入少量桂枝附子就真的变成了补阳剂,那么在大队补阴药中单纯只加入少量桂枝或附子(即六味地黄丸加少量桂枝或附子)是补阴剂还是补阳剂呢?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也无法回避。        同理,根据景岳的理论,在大队补阳药中加入少许阴药是否就成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呢?用于临床恐怕要误事吧?
         以上所论,皆是本着原方原量之比例进行分析,如果不拘泥于原量比例,则以上疑问迎刃而解,本方的适用范围亦将大大扩大。如单一用小量桂枝或附子加六味,治疗阴虚火旺;用原方原量治疗阴阳两虚;加大桂附剂量治疗肾阳虚。吾临床遵此而用,效佳而无弊。
         最后要说的是,赤峰天奇制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含有牛膝、车前子,实际上是严用和【济生】肾气丸,此乃挂羊头卖狗肉也,不知此药如何通过药监、药管部门的审核?如有意为之,乃犯罪也;若无心之过,又不知这些人通过何种关系窃据如此重要职位?真是中医界又一怪现象啊!!!
                                                     杏李园主人。2008.11.1.
http://blog.gltcm.cn/33773/viewspace-23276.html
“千古疑案肾气丸”质疑
读李寅先生“千古疑案肾气丸”一文,(以下简称该文)受益良多。该文认为:“此方名肾气,实阴阳双补之意也”。深得仲景立方要旨,对临床应用肾气丸很有帮助。兹据学术争鸣精神,提出两点不同意见,与李寅先生商榷。
1、肾气丸不是崔氏所创
        该文认为:肾气丸“非仲景所创,乃引用崔氏方”。这是由于不了解《金匮要略》的历史沿革所产生的错误认识。考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经西晋·王叔和将其中伤寒部分整理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则长期不传于世,到宋代翰林学士王洙在旧简中捡得,经林亿等人校正后,把杂病部分另编为《金匮要略方论》而流传于世。林亿等人有鉴于书中“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疾治病其有未备”的实际情况,因而“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这里所说的“散在诸家之方”,是指散落于诸家之方(以唐代为多),即张仲景方被后世医家应用并收录的方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附录的崔氏八味丸,乃唐代崔知悌《崔氏篡要方》转引张仲景的方剂。对此,丹波元简在《金匮要略辑义》说的很明白:“《外台》脚气不随门载:崔氏此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旧唐书·经籍志》:《崔氏篡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新唐书·艺文志,崔行功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收崔氏之方,故详论之”。
       综上,崔氏八味丸系崔氏转引张仲景的方剂。八味丸究系何人所创,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以前,当以张仲景为是。
2、“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不可否定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是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针对阴阳偏衰的病症所制定的治法。李寅先生对此大加否定,认为此说“貌似高深,实则谬也。”其主要论据是:假如在大队补阴药中加入少量桂枝附子就真的变成了补阳剂——。同理,根据景岳的理论,在大队补阳药中加入少许阴药是否就成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呢?因而断言:用于临床恐怕要误事吧?如此推理,令人难以信服。因为阴和阳虽互根互用,但毕竟属于两个概念。“阴中求阳”的方式不一定与“阳中求阴”的方式完全相同。只要符合中医的基本理论,且临床上行之有效,就不能轻易否定。张仲景的肾气丸经无数医家千百年的临床应用卓有成效,确实具有“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效果。故尤在泾说:“八味肾气丸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火。”如此则肾气振奋,故《金匮要略》广泛用于脚气、虚劳、消渴、痰饮、转胞等阴阳两虚而偏于阳虚者。李寅先生也用肾气丸加重桂附剂量治疗肾阳虚,效佳而无弊。体现的正是“阴中求阳”的治法。
http://blog.gltcm.cn/37153/viewspace-32382.html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22:0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多谢叔文先生指出我的谬误之处。
   看了先生文章,受益匪浅。先生文中引经据典,对肾气丸之来历做了详细介绍,让我茅塞顿开的同时也倍感羞愧。
正如先生所说:肾气丸乃崔氏引用张仲景而非张仲景引用崔氏。我读书读书不精、见闻不广却贸然下结论,犯下了低级错误。这个错误正如“有人说肾气丸是六味地黄丸加附子桂枝而成的”那样,颠倒了因果、本末倒置,贻笑大方了,惭愧、惭愧。
   关于先生指出的第二点,有必要做一下说明。
   我的本意,不是要否定肾气丸的功效,也不是要否定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而是不认同张景岳由此而把肾气丸作为温阳祖方的观点。历代和张景岳观点一致的医家屡见,如罗谦甫《卫生宝鉴》说“温补下元第一方即本方”,《医方论》“桂附八味为治肾命虚寒之正药”。临床中遵照这种理论用本方治肾阳虚寒而不效的例子就更多了。
    正巧昨晚在QQ上有一位朋友就谈到了这个话题。他患甲亢一年半未愈,大体有肢颤、畏寒、便溏、消瘦,烦躁、喝凉茶加重等,我说根据症状可能是阳虚了,他问阳虚吃金匮肾气丸怎么不起作用啊?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没有详细答复。其实很简单,肾气丸不能治疗真正的或者说纯阳虚,四逆汤、白通汤等才是正治。而这个患者要用实脾饮温补脾肾才行。
     本方方名肾气丸而非肾阳丸,值得深思。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蕴元阴元阳,主藏精,精化气,既是肾气。也就是说,肾气实际上包括肾阴肾阳,此方名肾气,实阴阳双补之意也。  
关于本方的使用范围,见仁见智。但我认为,作为补肾阳的方子使用是欠妥的。张景岳虽然极力推崇本方,但他在具体使用时也有右归丸,恐怕也是认为本方中的小剂量桂附难以应付阴寒内盛之邪吧。而十补丸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鹿茸、五味子并加大了桂附剂量,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北方寒气重,阳虚的患者很多,但我基本不用本方的原药原量去治,因为以前用了效果也不好。
如果抛开经方家们“经方以不加减药物、不增减剂量为贵”观点的束缚,本方的使用就灵活多了。方中桂附小、中、大三种不同剂量有不同的功效,我将有专文讨论,届时也请多指点。
   敬佩先生这种读书入细、考据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先生的不吝赐教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请论坛里的前辈们就此给予指导。

作者: 王叔文    时间: 2009-5-20 22:1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李寅弟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虚怀若谷,令人敬佩!愿与弟携手,共同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衷心祝愿你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0 22:3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兄谬奖了,实在惭愧。
请常光临,多指导。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5-21 06:2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等待续文!!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1 08:1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读李寅先生的文章,引经据典,如品佳茗,回味无穷。
读李寅先生的文章,如师在旁,谆谆教诲,受益匪浅。
中医的希望,中医未来的脊梁。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12:0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呵呵,“中医药最伟大”先生的过誉之词,愧不敢当。
论坛里高手如林,乃藏龙卧虎之地,我本杏林一末学,抱着学习再学习的目的而来,欢迎大家多多指点。
也感谢千古医帝先生,让您久等了。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12:0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五      痛并快乐着
1998年末我开始独立应诊。遵照董师及“某君”先生的教诲,我的诊务凭借针灸、推拿逐渐打开了局面并赢得了名气。当时,我处明针之人甚少,我靠头针与传统体针结合治愈了数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于是名声鹊起并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于是学靳三针、学师氏新九针、学石氏醒脑开窍法、学董氏奇穴、学微针系统,凡所见略有特点、切合实用之书,无不涉猎。回报我的则是更大的名气和更多的患者。
但这种名气也限制了我诊治的病种,每天来求诊的多是针灸病人。我深恐自己成为一个只会用针的瘸腿中医,于是决定逐渐转移治疗重点,丰富治疗手段。当时临证尚少、辨证论治功力不足,如治疗中风后遗症时所配方药,均是补阳还五汤加减,毫无辩证可言,碰壁是在所难免的。记得有一个尿路感染的病人 ,用西药屡治不效,慕名找到了我。但由于当时囿于西医“炎症”的概念,只知道清热泻火,处以八正散、萆薢分清饮之类套方,连用20多剂,自然是毫无效果。患者失望而去,我也惭愧不已。
由于深知自己资质愚鲁、于家学领会不深,且用功不勤,致使根基不牢,因此必须在书本知识上下苦功夫,坚持以前贤为榜样, “白天临证夜读书”。 十年来我每次外出,各地的书店都是必去之所。为了尽快改变局面,我想到了一个取巧的捷径----从药入手,学习名老中医的用药经验。
    我读时人论药之作不谓不多,若论内容之全、疗效之切、应用之便,窃以为无出《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其右者。该书医理深邃、思路灵活、用药机巧、不囿常理,使人回味无穷;而其书文笔畅达细腻,诚为不可多得之上乘佳作。我最早读焦树德先生《用药心得十讲》,该书乃焦老为乡村医生讲课而设,于根基不牢者最为实用。又读《施今墨对药》,才发觉别有洞天。施今墨是近代中医史上极有影响的大家,于消渴、高血压、妇科、胃肠道等多系统疾病有深入研究,临证之际每多对药双书,多有创获,我至今仍常用之。惜该书为施门弟子记录而成,多谈药而少论理,无法全窥施氏整体学术思想。至读《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方知药物每被世人忽略之用亦有神效。朱氏对虫类药的运用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其用药之灵活、心思之机巧,令人叹为观止;左右逢源,每有神来之笔,于用药上对我影响最巨。
其时我读书重于方药而略于理法,故临证时速效者有之,屡治不应者亦有之。   至读《岳美中文集》方悟,此前所学多为专病专药,若能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方可成上工。 岳氏文集中我最重医话,虽无具体病症、方药,但所言皆为必须之理论,而思路又纵横捭阖,于辨证论治思维的建立大有益处,发人深省、启人深思。
中医难学,世所公认,所以元代名医王好古有“此事难知”的感叹,当代的何绍奇先生也说:“读书苦:一字之辩,一义之析,十天半月还弄不出来。看病更苦:费尽心思,没有疗效”。这是每个中医人的必经之路,就不细说我个人的感受了。重要的是,何绍奇先生还说:“而读书临床之乐,亦在其中:一个问题搞清楚了,一个字义弄明白了,一个久治不愈的病人治好了,就真是其乐融融,非语言所能准确描述的了”。我也渐渐感受到了这种困惑之后豁然开朗的快乐。
2006年12月25日,是我行医以来最具考验的一天,考验我的医术和良心。
张某,男,33岁.,左上肢瘫痪,肌肉萎缩,左下肢畏寒乏力,吞咽不利,发音不清,口内多涎,舌苔黄厚腻,口干而不渴,脉沉无力。病已两年半,渐进性加重。屡经各大医院治疗未果,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系统疾病”,谓无特效疗法,嘱回家静养。其在北京某中医处求得一方,药仅三味:炙马钱子100克、地龙200克、茯苓300克,乃三个月量。患者服药15天,自认无效而弃服。  
我当时颇费思量:如此重症,如果接手是否会有效?若无效,是否会遭到埋怨,影响声誉?  但当我看到患者充满期望的眼神,听到患者父亲殷殷的恳求,毅然决定为其治疗,并与患者家属达成共识:1. 我治疗其间,停服其他一切药物。2. 患者最迟每5天来亲诊一次,以观脉证。3. 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寒凉油腻之品,坚持锻炼。随即处方:菖蒲30克、远志10克、瓜蒌15克、半夏10克、竹茹15克、陈皮10克、木香30克、茯苓15克、附子10克(渐增,每日加5克),并处朱良春先生之“龙马起废丹”1料同服。    附子增至20克时,患者出现口唇麻木,我嘱其将附子和甘草生姜共先煎30分钟,继续加量,未再出现麻木的现象。8剂后舌苔成块脱落, 10剂后,黄厚腻苔全部剥落。遂转方“全真一气汤”,附子保持在60克不再加量,乃阴阳互生之法。患者口齿渐清,舌涎明显减少,上肢逐渐可动,下肢渐暖。至30余剂时,患者因经济问题商量停药,我力阻之,并签字为其赊药。 至2007年5月25日,患者已连续服药半年左右,发音时旁人已能听清楚,上肢肌力3级,下肢变暖。此间凡30余诊,调整用药80余味,附子连用近10公斤,所幸尚明阴阳互生之法,并未出现焚津耗液的现象,遂停药观察。
此案属中医虚损重症。乃阳气亏虚、寒痰为患,阻滞清窍、经络而致。其中舌苔虽黄厚腻但口中多涎,脉并不见数象反沉而无力为辩证之眼目,误认为湿热则谬。此案权威西医医院已经宣告没有治疗方法,我用中医中药意外的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患者感激自不待言,于我自己则是获得极大地满足和成就感,医者的快乐亦由此而生。
前贤说:“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返约”。本案中借鉴了多位古今名医的经验。其中辩证是依据郑钦安“辨认一切阳虚法”(《医理真传》);用全真一气汤是受章次公先生经验的启发《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用附子化湿源于近贤傅梦商(《傅梦商运用附子的经验》)、马云翔(《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陈树人(《中医辩治经验集萃》)等人的经验;重用木香化苔乃岳美中先生得自他人的经验;半夏、瓜蒌、附子诸反药汇于一炉,是受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等人的启发;所配散剂更是直接套用朱良春先生的验方(《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治一病用了这么多古今名家的经验而始能成功,可见由博返约的重要性。
这个案例不单考验了我的医术,更考验了我的良知和毅力。古人云:“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从医”,都在此案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5-21 12:4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融会贯通的好,真功夫,先生在针术上有造诣,可以学习“満针”我感觉挺好,只供参考,我对针术不通,见笑了!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13:1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千古医帝2009/05/21 00:46pm 发表的内容:
融会贯通的好,真功夫,先生在针术上有造诣,可以学习“満针”我感觉挺好,只供参考,我对针术不通,见笑了!
您客气了,谢谢鼓励。
请问,什么是““満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作者: 千古医帝    时间: 2009-5-21 13:1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满族的针灸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18:0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我对民族医药缺乏了解,只大概知道壮医里有挑治疗法。
以后有机会定当多多学习。
谢谢先生的指点。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1 18:2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记得有一个尿路感染的病人 ,用西药屡治不效,慕名找到了我。但由于当时囿于西医“炎症”的概念,只知道清热泻火,处以八正散、萆薢分清饮之类套方,连用20多剂,自然是毫无效果。患者失望而去,我也惭愧不已。
-------
-------曾以益肾温阳通淋法和益肾调气法治愈二例尿路感染后遗症(小腹不适时时有要排尿的感觉)。
中医治病千万不能被西医的“炎症”所迷惑。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18:4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李园主人在 2009/05/21 06:5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5/21 06:29pm 发表的内容:
 曾以益肾温阳通淋法和益肾调气法治愈二例尿路感染后遗症(小腹不适时时有要排尿的感觉)。
中医治病千万不能被西医的“炎症”所迷惑。
...
先生说的是。
我把那个案子写进了十年十案里,时刻鞭策自己。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5180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21 19:3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本人认为,中医是以天地人物的规律研究天地人物和的医学,西医是以机械化学的性能研究克病代能的医学,犹如人走路,一是生存所需,二是生命所需;如果用汽车代替走路,只是人的生存所需,而人的生命则不需;走路慢,但运动是人生存之本;汽车快,但能扼杀人的生存.杏李园先生对中医及西医均有认识,本人希望先生以病为纲,己为用,论中医药与西医药的长短,辩证地思维安全高效方便价廉治病救人的方法药物,集网友之能,探究聚宝用能应天合地和人谴物的强国富民之路......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21:2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5/21 07:32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希望先生以病为纲,己为用,论中医药与西医药的长短,辩证地思维安全高效方便价廉治病救人的方法药物,集网友之能,探究聚宝用能应天合地和人谴物的强国富民之路......
..
先生高见,自当遵行。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1 22:2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六     感谢朱良春
2007年1月31日,是我行医以来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
这天,我接到了当代中医泰斗朱良春先生的回信。朱老是我最为敬重的大家,从医以来,我几乎搜集购买了他的全部著作,日夜苦读、反复钻研,受益良多。2006年我接诊了一个患病10年、脑外伤引发精神疾患的患者,由于没有把握,我冒昧的将治疗思路以及学业上的困惑写信寄给了朱老。原本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因为他老人家实在太忙了。可朱老真的给我回信了,你能想象得到,一个塞外中医后学接到当今中医泰斗的亲笔回信是何等的激动和兴奋吗?信中朱老鼓励我说:“你好学不倦,读书良多,可嘉也。循此以进,必将成为上工”,并指示我的治疗思路正确,可以实施。 “上工”我是不敢想的,但得到了朱老的鼓励和肯定,我的信心更足了,放手施治,终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有道是:“鸳鸯绣了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可朱老不但以“鸳鸯”示人,更乐于“金针度人”,为后学指点迷津,堪称医者之师表、后世之楷模。我自知于朱老的宝贵经验学的并不怎么样,但坚信:循此以进,终会另有一个境界。

作者: 静中思    时间: 2009-5-21 22:4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赞!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21 22:5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杏李园主人2009/05/21 10:26pm 发表的内容:
六     感谢朱良春
2007年1月31日,是我行医以来最幸福最快乐的一天。
这天,我接到了当代中医泰斗朱良春先生的回信。朱老是我最为敬重的大家,从医以来,我几乎搜集购买了他的全部著作,日夜苦读、反复钻 ...
朱良春前辈在尊能好学善思助人上应该是当今中医界的楷模,心心相应乐在知音,希望国家以人为本,以能为本,让当今阳奉阴违扼杀精华技术套取国家拨款的权威专家见鬼去吧......!
作者: 静中思    时间: 2009-5-21 22:5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朱良春也是我最崇拜的中医大家,水平之高,超乎想象!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5-21 23:0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朱良春前辈的医之能本人终生莫及,但对一些痹症的治疗上本人或有超前,只不过是本人无格治病救人,等待国家以人为本,以能为本......唉,没有敢于鉴别真假的政策及部门,以己之见,让藏龙卧虎的中华随波逐流,或左或右,关键在于对和谐的认识不足......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2 09:1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朱良春先生研制的“益肾蠲痹丸”(中成药)疗效好,我喜欢推荐应用。
李寅先生能否谈谈您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感受和情况?
另外,关于中西医,我特别赞成第二十一期——壶中人先生的观点,不知先生有何看法?谢谢!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2日 09:22am 时添加 -=-=-=-=-
蜀中中医高手壶中人先生谈到:
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走了太多的弯路。因为提倡中西医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医理论的学习,直到1999年,反思临床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意识到是临床思维杂乱,不中不西,于是完全放弃西医,重新转向中医,专心于辨证论治,临床又才有所进步---。
因为实践,我感觉到,辨证论治具有无比的先进性----。
中医理论,建立在生命实践的基础上,是一门关于自然时空的生命医学,不是实验实证逻辑发展的结果,无论证候研究,还是病机发展,我们只有遵循生命逻辑,把具体的生命放在时空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存在环境中,去认识,去把握,实践才具有中医学意义----。
-------。
详见本论坛--版务公告。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2 11:5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谢谢大家想讨论。
中医药最伟大先生可能误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的最高殿堂,可惜我还没有福分进入其中,我当然希望自己有机会在里面感受中医大家们的教诲。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2 12:1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关于中西医的问题,壶中人先生说的非常好。
但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纯中医"的观点,张锡纯先生的“衷中参西”应该是最佳定义了,朱良春老先生的“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阐释则更为全面。
朱老在《朱良春文集》里对该文作了修订,指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不能僵化、教条化。
我也就这个问题写了一篇短文:
中西医关系之我见
自清末西风东渐以来,我国医学史就翻开了前所未有的一页,一种医学模式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并一去不返。西医学后来居上,由次要至平衡再到占绝对统治地位,不过短短百年。这期间,中医界各路人士或排斥、、或同化、或融合,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中医,现就这三种不同模式的中医逐一分析并与西医对比,来阐述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1. 纯中医。这类人在清末民初时较多,多是出于排外、保守的心里,接受不了新鲜事物,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
现今已较少,但决不能忽视。现在的所谓“纯中医”大多是上了年纪、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效果突出、享有一定名望、拥有固定的患者群的“名老中医”,也就是所说的“铁杆中医”。其间利弊显而易见。
利:他们享有话语权,是当代中医界的代言人,积极为中医的复兴奔走呼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弊:过分强调中医的特色,有时会贻误战机、酿成苦果。近来网上热议的“邓老家人”之事,窃以为,如果及早用现代手段检查确诊,然后中西医各展所长,或许会避免悲剧的发生。最近我院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情,医患皆属我院。某同事亲戚咳嗽数月,求治于某中医,该医无视咳嗽“数月”之状况,未作任何检查,凭脉具证便即处方,药后未效反加剧,后去某院CT确诊“肺癌晚期”。至此,便有西医嘲笑于我:“连个片子都不知道拍”?我悻悻而不能答。我翻阅某医处方,并无不妥之处,而且十几日也不会延误肺癌的治疗,但“连个片子都不知道拍”的嘲讽却让我欲辩不能。如果心里无中西之分、无古今之分,借助一下现代手段,那么别人怎么会有机会嘲讽我们呢?
唉,纯中医,让我又爱又恨的纯中医思维。
2. 中西医汇通派。自西风东渐不久即已形成,著名的唐宗海、恽鉄樵、陆渊雷、章次公、祝味菊等人皆属此列。
其中尤以章次公先生功不可没,章先生先是不受世俗影响率先向西医学习听诊,后又提出“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学术观点,建国后治好了林伯渠的呃逆,才引出了周总理“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著名言论。他的高徒、当代著名临床大家朱良春先生承师志,进一步提出“辩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姜春华先生起而和之,前后辉映,影响的又何止是一代人的思维啊。
却又一再告诫“不可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活法庸俗化、机械化,变成了僵死的教条,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不久前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出当归含降压成分,并据此而提出高血压新的治疗法则“求本理血法”,也是得益于中西医学术的汇通。
3. 西化中医。此类中医自下而上皆不少见。我习针灸时的老师患子宫癌早期发现,化疗后去北京某著名老中医处服汤药,前后3诊望闻问切流于形式、处方基本一致,我老师毕竟是专业人士,遂细查他患,发现竟然是同一张处方,我师大失所望而归。我听此事也唏嘘不已、感慨良多:名医、名医,何为名医?医之名者、皆能明乎?这类名医身上还有多少中医的影子?他们带出来的学生呢?
实际上,中医、西医都不过是为患者解决疾患的手段,不过思路、方法不同而已。何须势如水火?
目前西医出于绝对优势地位,是与他的操作方法量化、标准化导致的简单化有直接关系的。李静先生将之比喻为“流水作业”非常形象,只要有了流水线,工人们接受操作训练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同小异,不会有本质的区别。与之对比,中医则如同手工作坊,同一类产品由不同经验、阅历、悟性的人生产出来,质量差异则会巨大,有精品、有普通产品、还可能有劣质产品。
在还没有彻底解决此尴尬局面的方法之前,中医如何同西医共处呢?怎样正视中西医之见的关系呢?
1. 非势如水火,而是可互相借鉴。心里存定了中西之别也就落了下乘。
2. 不可只看自家之长,狭隘的自大自狂自恋,不等同于自强。
3. 西医很少故意抬高或贬低中医,基本是忽略漠视。中医应重视有效率、可重复性等,不能治好一个个案就说会治某种疾病。更要避免造假。若一个中医影响2---3个西医,则情况会大为改观。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2 12:1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临床实践久了,什么样的患者都会遇到,有些人点名要我诊治,却说什么也不吃中药;有些患者被中医治疗的差不多了,却要求输液。
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我在无奈的情况下,大多时候都准备两套方案,一中一西供患者选择,当然会交代清利弊,决定权就在患者了。
这就是现实。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5-22 12:5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现代中医是发展中医的主力,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2 17:4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5/22 00:51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中医是发展中医的主力,中医未来发展的方向。
先生说的是。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2 17:4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七    民间遇真人
    我长期在基层工作,接触的多是普通百姓和农民朋友。可就是这些最底层的人,却屡屡让我感叹甚至是敬畏。
2008年10月,一个患右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来诊,自诉西医要为其截肢,患者恐惧,经他人介绍来找我看是否有其他办法,经我用药不到一个月即痊愈(详见《十年十案之七   脉管炎案》),患者非常感激,不但送来一面锦旗,还赠我一方,专治类风湿。方中马钱子的炮制、用法、用量非常完备。另一陈老汉赠我褥疮外用方,我试用2例,疗效高于《医宗金鉴》所载“生肌散”,(关于陈老汉的事迹,我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一个农民老汉吓了我一跳》)。此外还有“兔子柺棒”、“气死大夫”这些民间草药的功效、用法,都是病人教会我的。十年来,我收集了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几十首,均一 一试用,其中一半以上都确有疗效:又了解了十几味民间草药,加入应证汤剂中确可提高疗效。只可惜由于学识浅薄,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引以为憾。
和陈老汉略有不同的是网友赵宝峰先生、姜振先先生等,虽非行道之人,但对中医的拳拳之心丝毫不亚于我等,而对于中医学术也常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受到他们的启发,我特意写了《中医爱好者》以表达我对他们这一特殊群体的感激和敬意。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2 17:5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中医爱好者
中医爱好者,顾名思义即“爱好中医而非行道之人也”。古往今来中医爱好者层出不穷,对中医的关注、热爱之情丝毫不亚于专业人士,甚至超越了现今某些被命运选择被迫从事中医的人。而其中的佼佼者对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中医专业人士,在中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的洪遵,乃仕途之人却喜搜集验方,他的《集验方》中,水陆二仙丹、九宝饮(蒲辅周先生赏用)等都是传世的好方。  
宋代另一位仕途之人王衮,乃“好奇博闻之士”,由于其父患病误于庸医之手,故“公暇潜心医术,博采禁方”成《博济方》,以求“既使昧于医者,可审读而修制之;工于医者,可消息而变用之”,又因为“今之人有得以一妙方,获一奇术,乃缄而秘之,惕惕然唯恐人之知也。是欲独善其身,而非仁人泛爱之心也”,才特意取名“博济”。王氏“仁人泛爱之心”较之那些秘奇方以眩人之辈,境界不知高了多少。而书中的金沸草散、华盖散、五积散、三拗汤、平胃散更皆被《局方》收录传行于世。
明代的赵开美因沈明卿治愈了家仆的传染病从而知道了《伤寒论》的神奇疗效,并因此起了整理的心思,遂“补其脱略,订其舛错”,仲景《伤寒论》藉此方能流传至今而不灭。很多名家注解伤寒,均是以赵开美版本为准,赵开美可谓“其功厥伟”了。
明末清初的汪昂,赋闲在家,是以“思著有俾传道之书,传诸千古,乃与康熙二年以厚俸延聘名医,历四年,著书四部”,就是有名的《素灵类篡》、《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其中《汤头歌诀》已成为初学中医之人必看书目。虽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据为己有”的嫌疑,但毕竟为后人留下来一笔宝贵财富,个人以为,还是功大于过的。
清代著名文人纪晓岚虽非医者,但他在《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里对古代医家学术的分析评价,可谓客观、公正、准确,如其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评曰:“其作是书亦因时因地,各明一义,补前人所未及也”。何绍奇先生指出此语足以开人悟境,于河间当做如是观,对其他诸家言论也当作如是观。吾以为欲习中医各家学说,必本此意方可。
    对张子和【儒门事亲】则曰:“大旨主于用攻”,“其汗吐下之法,当时已多异议,故书中辩谤之处为多”,皆为至评。特别是对“后人遂并其书置之”的现象,纪氏亦做了批判:“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竞斥其法亦非也”,尤为难能可贵。并指出了原因:“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尤为难能可贵。绍奇先生特别指出:“后人不善学者,不查虚实,概用攻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纪氏一介文人,而对医学流派之争的评价丝丝入扣、合情合理、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至今对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学习、继承前人的学术仍有指导意义。个人以为,当今偏执于火神派一家之言者尤宜熟读、精读。
观以上几位中医爱好者可以总结出大体特点:1。多文化水平较高,谚云“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此之谓也。2。多自身或家人饱受疾病折磨困扰。再误于庸医之手,所谓“求人不如求己”。3。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较充裕的时间。
这些“中医爱好者”的代表们无论于人、于己、于后世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后人特别是我们这些以医为业的人缅怀和借鉴。
但是,凡事都有正反两方面。众多的中医爱好者们不单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些人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具威力的。虽大多属无心之过,却也不能不知。前面说过,中医爱好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文化水平较高”,导致了他们“文辞犀利、言之有物”,故影响往往超过一般的临床医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东坡推荐“圣散子方”了。某年大疫,苏东坡用圣散子方而获效,逾时永嘉又逢大疫,又告知民众用此方,并专门写了一篇序文:
“昔尝见《千金方》三建散,于病无所不治。孙思邈著论以谓此方用药节度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乃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开惑,智不能知。今余所得圣散子,殆此意也欤。自古论病,惟伤寒至危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汗下之法,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不问阴阳二感,状至危笃者,连饮数剂则汗出气通,饮食渐进,更不用诸药连服取差。其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斑之类,入口即觉清凉,此不可以常理诘也。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少,各饮一大盏,则时气不入其门。平居无病,空腹一服则百疾不生。真济世之宝也、、、”。
东坡此文不但对圣散子推崇备至,认为通用于疫病的轻、重、预防等不同阶段,说的神乎其神,而且由于他的文采、地位,导致了“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见陈无铎《三因方》),后果则是“贻误病情者甚伙”,“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见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陈无铎对这种背离辩证、偏执一方的做法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其药偶中而便谓与三建散同类,一切不问,似太不近人情。、、、今录以备寒疫治疗用者,宜审究寒温二疫,无使偏奏也”。而近代著名中医大家裘沛然在《壶天散墨。听罢歌扬诅贬声》里也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
东坡以中医爱好者的身份对临床发表个人见解,原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他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但误人而且误己,《冷庐医话》及《射鹰楼诗话》都对东坡孟浪服药自误的悲剧作了记载:
“士大夫不知医,遇疾每为庸工所误。又有喜谈医事,孟浪服药以自误。如苏文忠公事可惋叹焉。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渡江至仪真,渡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时,公决意归毗陵。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芪粥,觉稍舒。会元章约明日为筵席,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胀,不欲饮食,夜不能寐。十一日发仪真,十四日疾稍增,十五日热毒转甚。诸药尽却,以参苓瀹汤而气寖止,遂不安枕席。公与钱济明书云:某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细查病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要皆罢也。庄生温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三物可谓在宥矣,此而不愈在天也,非吾过也。二十一日,竟有生意,二十五日疾革,二十七日上燥下寒,气不能支,二十八日公薨。余按病暑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芪。迨误服之,胸胀热壅,牙血泛滥,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岂非为补药所误耶”?
东坡之死颇令人慨叹,不禁让我想起了清代医家周岩所说的“夫学问之道,不外致知力行两端”,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现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的中医爱好者们较之古人,有了更多表达自己好恶的话语权,他们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热情和才智,陕西榆林的赵宝峰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宝峰先生的原创文章并不是很多,但颇多精辟之论。他对学术争鸣的客观、冷静、洞彻力以及对年轻人的关怀、鼓励让我受益终生,而他对“泛览与精读”、“博与约”之关系的准确分析不在专业人士之下,网友王叔文先生也深得其益。虽非“行道之人”,却堪称“良师、益友、严长”了。
当然,由于学识、经历、个人喜好之差异,有些中医爱好者表达的观点不一定准确;而有些由于不了解中医历史上学术争鸣形成的原因,或不了解目前中医界“追逐名利、背弃学术本质”的不良风气暗潮涌动的内幕,从而“批评了对的、纵容了错的”,但由于本意是好的,所以被误解者也往往会克制的“理解万岁”,毕竟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嘛。
总之,古往今来,由于大批中医爱好者的存在,才使得“中医学”在深奥、有效之外更增添了一些有趣和可爱。
感谢中医爱好者。
   
    就是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却给了我最无私的帮助。他们既是我的患者,也是我的老师。听他们每每说出我这个正规院校毕业的中医所不懂的知识,我怎能不心生敬畏、心存感激?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940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3 11:4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八      得失全记录
太史公司马迁有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面对着日益变化、日益复杂的疾病,而一个医生的精力和学识又有限,所以未知的疾病和有限的医术是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个医者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成为全医,误治、错治在所难免。把这些治不好的病例如实记录下来,相较于单纯记录治愈的病例,可能更有价值,于自己是一种鞭策,于他人则可提供借鉴。记得求学时,我师董松泉先生曾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为医者如同织网,你这个网织的越密(指掌握各家学说的多寡),漏网之鱼(指疾病)就越少”,对我影响很大。以后读书渐多,知道了很多著名医家都尊此而行,如章次公先生曾撰《道少集》,魏长春先生亦作《失手录》,何绍奇先生则把自己的专著取名《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最近又看到湖南毛以林教授自称“道少斋主人”,这些尊重客观实际、不假修饰的学风非常值得我们后辈效法。
我十年临证,治好的病例大都没有经过系统整理,但没治好的大都印象深刻。现在回想起来,有的已经会治了,有些则还没有好的办法,故而不能不督促自己再去努力学习。今摘录一则独立应诊时的失手案例,供刚刚上路的青年中医朋友们参考。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3 11:5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十年十案之三 尿路感染失手案
黄某,男,46岁。2000年春来诊。自诉尿频尿急尿痛数年,屡经各大医院检查,未能得出明确诊断,   均以尿路感染拟诊,处以静脉点滴治疗,几年内试用了十几种抗生素,寸效皆无,反而愈加严重,痛苦不堪。
      彼时我临证未久,根本不懂辩证,只处以八正散、萆薢分清饮之类套方,连用20多剂,自然是毫无效果。患者失望而去,我也惭愧不已。
    按:今日细想此案,患者初患病时可能是下焦湿热,但日久未愈,阳气渐损。再加屡用抗生素等寒凉之品,更加冰伏元阳,以至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单纯用清利之品自然难以奏效。若处以温清并用之法,当可奏佳效。
      此案于我影响很大,每每想起患者失望而去的幽怨眼神,就会无比惭愧。激励我“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日夜苦读。此后的几年内,我又遇到了多名类似的患者,皆以温清之法,或重于温、或重于清,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此案还提示我们,在临证时,不可被西医的诊断病名所囿。回想读书时,有些老师说高血压就是肝阳上亢,炎症就要清热解毒,何其谬也。此案我如果不惑于“炎症”,患者或许会早一天治愈。可见,老话还有重提的必要,警钟还要长鸣啊!
又:前月接到一位同道的求助电话,他接诊了一个患前列腺炎三十年的病人,用尽了清热利湿、软坚通络的法子也不见效。我当即告诉他:岂有三十年还是湿热的道理?即便发病时是湿热,现在也早就耗伤阳气了,再加之屡用清利之品,更加冰伏元阳。嘱其试用真武汤稍加竹叶、灯心。其遵嘱投方,果然应手。其实这位同道的遭遇和我当初的困惑是一样的。总结自己的教训而帮助他人,同样也很快乐。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3 11:5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对于医案的写作方法,我个人反对修饰风、八股风,曾在《十年十案。跋》里谈过自己的观点,转录于此,供同道们参考讨论并指教。
一个临床医生的水平再高,也会有治不好的患者;同样,水平再低也可能偶尔治愈几个病人,运气好的话,还可能治愈几个疑难杂症来博得声名。
我行医十年,大约总治了有几万例人次吧,当然有治愈的,有疗效欠佳的,有记忆深刻的,也有一带而过的。所幸我继承了我师的习惯,每案必留底方,无一疏漏。日后患者复诊或再诊它病而言及旧患效佳时,总可以找出旧日处方,日久也就略略有了一点点心得体会。
诊病留案之风自古有之,如《周礼。天官》中说“凡民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仓公的25则“诊籍”是公认的早期医案了,正如夏应堂所说“昔司马迁为淳于意作传,详记其治验病案,凡数十例,脉因证治,琐屑无遗,其殆后世医案之滥觞乎”(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序》)。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也有诊病处方多不自留的,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有很多是叶天士的学生求于患者手中,这对后人整理医案、全面总结医者的经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甚至还可能造成疏漏和以偏概全。所以医者自己保留医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医案的文体是实录体,无固定的格式,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自由发挥,但前提必须是真实。如何绍奇先生说:“真实是医案的生命,既使要作必要的文字加工,也必须以不影响原记录的真实性为前提。古今医案中,有的医案疗效可疑,有的与事实不符,有的纯属编造,这都是不可取的”。
绍奇先生所说并非空穴来风,如《寓意草》中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就很值得人怀疑。而医案中的八股之风也曾流行一时,病理说的头头是道,用药看上去丝丝入扣,讲究形式,为了论理用药而装点舌脉。而这种风气在当代更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但大多论文捏造数据、编造案例,就连许多学术专著中的医案也颇为可疑。表面看上去,脉证、分析、理法方药俱全,前后自圆其说,疗效超乎寻常,稍加分析就知道是经过了太多的“艺术加工”,不那么可信。近年来最肆无忌惮者当属卢崇汉《扶阳讲记》以及天士力造假风波了。
有人统计《范忠林六经辩证医案选》69案中竟有30案无脉象记录,并据此表示遗憾。但我认为这种“还原真实,不假修饰”的文风才最可贵,也更可爱。一个临床中医是很难四诊俱精、通晓百病的,如实记录下来,于己可知不足,于后人可资借鉴,不是更有价值吗?
章次公先生择未愈之案而成《道少集》,魏长春先生撰《失手录》,何绍奇先生《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也收录了自己没看好的案例,这些前辈的水平比我们不知高了多少,却还能自曝其短而不文过饰非,其勇气和苦心更值得深思啊。
我的日常处方上,除了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年月日必填项外,大多只记录主证、治疗经过、检查结果,对舌脉不是不重视,但只记录有特点的舌脉,普通的则忽略不计。再诊时若发现前诊有误,则重点描述一二句误诊的原因、改治依据,除此而外一般只写“同前”、“略减”、“大减”等,完全不效的则在底方上重点标记以待改进。另有些极特殊患者则作单独记录。
此次整理十年十案,得意、失手、寻常、疑难均有收录,其一是为了记录成长轨迹,其二是为了求实。并非每案皆舌脉证理法方药分析俱全,而力求保持原貌,对当时无解者作了管窥之思考,并就教于诸同道;对略有心得者在紧要处加一二评按,追求画龙点睛。
当然,由于资质愚鲁,加之学识所限,偏颇狭隘之处在所难免,十案中颇多见仁见智之处,我个人以为较之那些一眼就可以盖棺定论的案子,更有些价值。
至于我的水平的高低,应该是另一话题了。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3 18:19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九     笑看怪现象
一个人一旦出了一点名,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难免要受到少数别有用心者的嫉妒和非议 ,我也未能例外。随着我的工作逐渐有些起色,各种指责非难也随之而来,说我是“大药包子”、“五毒大夫”,甚至还有人说我是“搓澡的出身”,让人啼笑皆非。其中的细节,恐有污诸君眼目,就不细说了。
一开始,我非常苦闷,压力很大。所幸及时调整了心态,把精力又投入了读书诊病上。心态变了,心情也就好了很多,我不再困惑于同道相妒的烦恼,而是在业余时间整理经验,撰写了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针灸》、《中医杂志》、《内蒙古中医药》、《健康报》上,有力的回击了质疑声。又把这些怪现象整理成文,以《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系列评论》为题发在网上,得到了众多朋友的认可。其中《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之六。文人相轻》就是针对同行相妒的有感而发。我在文末说:“  医者穷一生之精力,亦难成全医。相学尚恐不及,相轻可以休矣”!!!      是啊,“相学尚恐不及,相轻可以休矣”,这既是我本人的由衷感慨,也是愿与同仁共勉的肺腑良言!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3 18:3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系列批评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之一
    各位同道是否注意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吾试为言之。当今中医界怪事颇多,最可怪者,唱和赞美者多,质疑问难者少,尤以名医为最。君若有疑,容吾析之。                  
试看火神派横行数年,其学术观点之漏洞显而易见,单执一法岂可愈万病?附子岂只有大剂量方可愈病?    惜吾三谈对火神派之思考少有知音  ,  更  惜众多名家并无人直言,致使大有一统江湖之势。长此以往中医如何真正复兴?一派繁荣景象背后难掩衰败的真相。故吾不揣鄙陋,特直言之。吾再不言,恐此陋习蔓延开来,后学茫然不识旨归,大海茫茫无从下手。     
吾为除其弊,特撰【温法纵横】,理法方药皆言之有据又自成体系,请君一观必别有洞天。
                                       
                              之二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颇多,吾再谈之。         
    二怪在于流派林立。古之伤寒,温病,补土,滋阴之争虽废,新的流派又生。国立名老中医之名号,原为承其学而不至失传,但其徒子徒孙承其学而泥其学,受困于名老中医之名,正如仲景所言:“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 并无几个能破茧成蝶,青蓝之胜。故一医即一派,一派即泥一法而不自知。所以,治病有获奇效时,亦有毫无响应时,皆源于此泥一法而无圆通之意,罪不在法而在于人,在于流派之观念也。古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失之久矣。               
    惟何绍奇先生独有超人之智,其师承朱良春先生,又学蒲辅舟,岳美中,任应秋诸家之长,仍能不泥,立言临证每能自发机抒,创获屡屡,人谓其“中医界散打之王”,诚非过誉。若能假以时日,必成中医新一代领军人物,惜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叹   现今名医之传人,无人能及其心思之机巧。  
    吾虽愚鲁,尚能体会何君之苦心,业医十年,不敢持先入为主之定见,亦不敢持成方成法以待病,临证必舍似存真,处方必优中选精,故偶愈大证亦非意外。
                                          
                                   之三
     三怪,怪在论文之发表快与收费高。      
     当今,中医杂志报刊众多,原为各位同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提供了绝佳之平台。怪其发表速度之快,收费标准之高,令人惊叹。      速度快:投,审,评,见报,可在一月内完成,速度之快,直追神七;收费高:审稿费,版面费,证书费,动辄数百上千,而且大多不给稿费,窃作者之劳动为己有,是国家法规如无物,真可谓生财有道。举朱老良春为例,其至今已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如果是现在,以每篇500元计之,则需费用高达9万余元,以为医之微薄收入,何堪重负?都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可是这唯一民间中医成名的路被堵死,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地位低下的民间中医如何才能冲出重围?            
    当局者闻此不知作何想??????????
                                         
                                之四
     四怪,怪在报刊编辑之两种面目。   
     当今中医成名之有效途径即发表论文,故某些名刊大报之某些编辑令人惊讶的显露出了两种面目: 对一些名家,摇首摆尾,即便议论平平,言语无味,亦照发不误,唯恐名家不悦而获罪; 而对基层及低年资之医,则趾高气昂,态度蛮横,丝毫无文人之体面。 两幅嘴脸之鲜明对比,令人作呕,可发一笑。都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可这种人,除了留下恶臭,真不知还能留下什么。              
     吾2006年撰文【从郭德纲现象看中医发展之路】,发于【健康报】2006年3月23日第三版之【中医专刊】之【百草论坛】,编辑疏忽,误将吾名 { 李寅 }   错印为 王寅  , 此君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同时正在【健康报】之【保健养生】栏目发表系列论文【刮痧十问】, 吾素昧平生,想来也一定是道高量雅之人  , 吾恐拙作于王君清望有污,更兼蔽篨自珍, 故屡次询问,该报编辑 祁芳不仅毫无歉疚之意,且态度愈加恶毒,盛气凌人,直似村姑泼妇。吾虽气愤填膺却又无可奈何。唉,可叹,可恨,可怜啊。     
     吾特将其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以告诸同道, 村妇掌权不可惹,有才无名空蹉跎。
                                                                                                   
                末代中医保卫战(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之五)
    纵观今日中医之现状 ,一派虚假繁荣的背后难掩衰败的现实,明者自明  ,毋庸多言。  有人称现代中医是末代中医,戏言乎?真相乎?真相也,何故?                                                                                 
    吾虽愚鲁,亦常沉思。偶有所悟,根在教育也。君如有疑,请听吾细言之。      .
    且看当今中医界各位名家,今日讲学,明日论坛,后日会议,频繁奔走穿行于各地,名则名矣,但不知其还有几许空闲能为患者诊病。 如果说是为了中医事业培养新人,却不知除了从基础教育抓起,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   根基不牢,何来高楼大厦? 近日【半月谈】报道,中国科技大学为本科生上课的 ,全都是院士及本领域中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正因为这种高起点,所以该校的毕业生每1000人就可以出1位院士和700多名硕士博士。 反观中医教育,稍有名气的专家教授都在忙着参加各种商业会议,论坛,谁肯静下心来从事费力不讨好的一线教学呢?缺少了大家风范的熏陶,名家人格魅力的感染,以及高效的临床范例,青年人又如何才能做到甘耐寂寞清贫,潜心去故纸堆里寻宝? 如何才能培养建立真正的中医思维。近年来,国家虽然恢复了师带徒的制度,但受其形式的限制,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改变中医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                        
    院校教育并非不好,也不是院校教育出不了大家,且看建国初期时,刘渡舟,任应秋等大家,哪一个不是教学相长,两得其乐呢? 只是江河日下,人心不古,现在这种教育办的越来越肤浅了。如果如果没有整体行业内的戒浮戒躁,没有主管部门的清醒认识,这种尴尬的局面恐怕还会一直持续下去,那是恐怕真会出现末代中医了啊。
    吾虽一介医林末学,亦不敢混沌度日,亦恐经旨湮没,流散无穷,故敢直言尔。当今中医尴尬之局面,罪不在后学不求上进,其最根本之源在于教育。 所谓末代中医保卫战,非个人能力之所及,必待当局,大家,后学三方齐心协力,方可获成功。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各位同道,来参加末代中医保卫战吧。 相信我,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医绝不会没落, 绝不。
                                                                                                                                                                                
                                  之六
    六怪,怪在医者相轻,更甚于文人。
    当代真正名家多相互捧颂(此其弊也),而为医相轻之现象多发生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名望者中间,同属一院者更甚。
    更可恨者,文人相轻,多在学术上探讨;医者相轻,多在人身上攻击。 量大味多者被讥为“某某大药包子”,量轻味少者又被称为“治不死人也治不好人”,敢用相反相畏者被称为“连常识都不懂”,遵常规者又被视为“因循守旧”,   每每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又有可笑者,竟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如上所述,全不思有经方派,亦有大方派,量之大小、味之多寡,全在三因制宜,岂有定论? 相反相偎者并非绝对禁忌,仲景先师附子半夏同用已开先河,后世医家代有发挥,其逆从反激,常可愈重症、起沉疴。     以上所举,不过信手拈来,类同此弊者多之矣。其害大矣!此弊不除,内部先自乱阵脚,何谈社会之理解、当局之重视?
     简言之,医者,易(易经)也, 意(思维)也, 艺(艺术)也, 忆(记忆)也,如何下手,全凭临证所需。胸存定见,其弊大矣!   医者穷一生之精力,亦难成全医。相学尚恐不及,相轻可以休矣!!!!  !
                                                         
                                                                                               
                                  之七
中医界之怪现象颇多,吾今择其要者再谈之。  
    七怪怪在“秘方”与“医奸”之多,颇有泛滥成灾之势。      
    医之可恨者,以“秘方”炫人也;今日之医,诚如仲景先师所云:“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而是煞费苦心求取所谓秘方,效者归功于己,不效者归咎于方;此现象不除,于一医一法影响尚浅,于外界对整体中医之印象破坏巨大。   
    而更可恨者,以“秘方”牟取暴利也。  此类人 习他人一良法,秘而藏之,若遇斯疾,则不处方只卖药,于利之贪婪尤甚于奸商,吾称之为“医奸”。可惜仲景、历代及当代众多名家,苦心孤诣所得之验,尚恐后人不能悟,又编著成书以广之。此医奸贪前人之功于己  ,败坏医道、医德、医风,距医侠之行径远矣;杀之亦不为过,吾若遇之,必尽所能揭其所秘而后快!   
     吾处一医,每以散剂治顽痹,确有良效,惟价高,10天需数百元之多。吾恨其贪,观其药,断为“蝎蛇散”,遂遍告周围诸同道,此方出于当代中医泰斗朱良春先生 【虫类药的应用】全蝎条下,具体处方为:炙全蝎15克、金钱白花蛇1条(或乌梢蛇30克)、六轴子4、5克、炙蜈蚣10条、勾藤30克。众医得而用之皆曰有效,而彼“医奸”生意每况愈下,恨吾甚深。  
虽获罪一人而惠泽众生,余无悔也!
                          
                  
                                之八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八怪在于空谈误国。      
    近来,中医评论界热闹异常。  【思考中医】、【小说中医】、【拯救中医】、【走近中医】等诸多打着中医旗号的应时之作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啊。主管领导为之鼓舞、出版机构为之受益,一时间仿佛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中医,中医的春天即将来临。
    孰不知空谈不止误国,亦误我中医也。  所谓思考者,未必能思考出高疗效;小说者,只能是小说,更恐成为戏说;欲走近者,距离尚远;更有甚者,妄言拯救中医,吾恐其连自己沽名钓誉的灵魂都难以拯救。
    吾对此几类人最深恶痛绝,其不思经旨、妄谈奢论,满纸空话并无一句实用,却打着维护中医的大幌子,不知迷惑了多少青年学子的眼目。
    我们渴望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此类“纸上谈兵有机巧、临证用药无真功”的投机之辈,只会破坏国人对中医的印象,因其言之愈高、效之愈低,反差之大,恐国人误会全体中医皆属此类也。
    吾虽位卑,却有铮铮铁骨,故敢直言以剥其面具\外衣\内衣•••,必使其赤身裸体于众目之下而后快!!!
                                                                        
                                   之九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九怪,乃针灸的普及与泛滥。
    吾临证之初,即习石氏醒脑开窍法、靳三针、焦氏头针、彭静山眼针等法,圆活运用于中风、痛证、哮喘、面瘫等顽疾,屡获佳效,深知吾国针术之神奇。
     吾地他医见吾愈病神速,亦均学而用之,本乃良法广传之美事,惜诸医不研经络、不读原著、不明经旨、不晓辩证,又以公然向吾请教为耻,故只知其表而不知根本,误以为针入肉内便可获效,滥针多灸、手法粗糙,不但效果欠佳,且误人多矣。
     吾近诊一面瘫患者,病已半年。初患病时即于某医处针灸,每日面部行20余针,并通电1个多小时,又行发泡之法,现仍有瘢痕。至今未愈,患侧肌肉明显萎缩,苦恼之极。至此吾已知其便用攻逐峻猛之法,正气已伤;日久络中定有淤血,乃虚中夹於也。遂拟定一治法:以小三棱针于患侧三五穴,刺出血2、3滴,任其自止,不按压;健侧取1穴,同法操作。第一次术后3日再次用上法,以后5日、7日、、、如此类推。又处冰片、细辛二味研末闻鼻,每日二次,取嚏为度。5次即愈,未留任何后遗症,医患其乐融融。
     此患如初期行少针浅刺、并轻柔温和手法,并非难愈之疾,惜主管医师未晓此理,蛮针久刺,不单伤正、且又引邪深入,故而成缠绵之势。
    针灸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医疗法的一个分支。即便是单纯针灸科之医,亦应通晓中医的基本理论。而如遇顽疾重症更应如此,方可保证疗效。     吾治此例,先从中医辩证入手,知其虚实夹杂。然后拟定治则:扶正、祛瘀。具体治法中,用小三棱针通络祛瘀,不用大者,防更伤正气也。隔多日针刺一次,是因该患全身状态尚佳,伤气唯在面部,故不必服药,只待其正气来复即可。外用药亦开窍通络之意。   如此治法并不复杂,却深含中医至理,故效果奇佳。
     惜现今针灸之技,被人目为小道,似乎人人可为。中医可为、西医可为,即便未习医者,参加某些短期培训班,耗时不过半月,花费不过数千,即可获得正式资格证书;国外友人来华三五月,回国后就可挂牌开针。培养一个针灸师的速度之快,尚不及培养一个理发师的时间。诸君以为怪哉否???
     针灸之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宝贵财富,必须大力整顿、实行精英制度方可。再不提高准入门槛以提高全行业整体疗效,这个最有希望被国外同行普遍认可的优势疗法同样岌岌可危啊!!!此非吾危言耸听,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之十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之十怪,在于行业整体西化。此怪最为可怕,君若有疑,请听吾细细言之。
     1.    中医院校改四部经典为选修课,中西课时比例由最初的8:2沦落至5:5  。当局者却不考虑, 根基不牢,中医思维何从建立?
     2.    授课教师张口三理,闭口一剖,全无中医特征。       吾今夏满怀憧憬参加一中医提高班,内含省市级名医若干,岂料从教员到学员皆本此类,教员大谈激素的用法,学员纷纷忙于记录;偶讲一方 ,学员更如获至宝,其间并无四诊八法、理法方药;更尴尬者,某教员竟连阴阳尚不能分辨,吾数次与其商榷,其终不能自圆其说,令人感慨良多、唏嘘不已。
     3.    各类各级杂志所选登之文章,亦必符合何种规格、何种形式、何种方法; 多少有效率、有无可比性、是否合乎循证医学等等西医之要求悉数套于中医头上,最具中医特色的医案医话医论已难觅踪迹。  削足适履追求表面形式。 岂不知数据做的漂亮不一定有效率高,文章写得精彩不一定精于临床。 当今中医整体疗效不高,不知与此纸上谈兵是否有关?
     4.      临床之中医又有多少在中药西用, 数典忘祖、自甘从属?且看高血压即投平肝潜阳,益气降压法已成虚设;糖尿病即滋阴润燥,温阳固本法无人问津;其他如炎症即清热解毒,冠心病即活血化瘀,腰痛皆用六味丸,头晕即滴清开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此现象若在西医尚有情可原,而在中医,则必声讨之,否则,毁我中医者,必此中医之败类也。
     5.    若不幸发生医疗事故,鉴定者多取西医之标准,皆不思中医西医岂可混为一谈?龙胆泻肝丸事件归咎于关木通,关木通有口难言、百口莫辩,枉成千古冤案。虽有众多名家愤而为之呼吁,奈何手中无权,掌权者又有眼无珠,不看青霉素过敏死人事件从未停止,却何时归罪于青霉素?   于中医中药何苦相煎太急???
     6.    药物用量越来越小。举马前子为例,建国后几部药典已从0.9克每日渐降到0.3克每日,美其名曰从安全角度出发,吾不知此后是否会继续降低,亦不知所谓法定药量是否尚可愈重症。   当权者不知博采众名家之长,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却在西医思潮影响下畏首畏尾,不求有功,先求无过,本末倒置,丧失了中医代言人的职责。
     7.      众多中医院迫于生计,化验B超等检查详于望闻问切四诊,手术量高于中药。姓仍“中”的中医院少之又少矣。但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总也竞争不过综合性医院。
    综上所述,中医行业自上而下莫不存在西化之倾向,且承愈演愈烈之势。 不得不谈谈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及功过。
   自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以来,中西汇通派虽全力致力于中西医融会贯通,苦于时代所限以及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成效不大。    1962年朱良春先生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备受推崇,至今日已成共识。但其间出现了太多的中医西化、中药西化的现象,离朱老初衷远矣。有鉴于此,朱老不得不再次指出:“不少人把传统中医的灵活辩证,改造成了辩证型,人为地把患者分成几个证型,每一个证型对应一个处方、、、、不许随证变化药味。为追求统计学意义,削足适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坚持中医的特色,把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病活法庸俗化、机械化,变成了僵死的教条,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势必会失去中医的特色于优势,造成学术萎缩。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防止把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歧途。”(【朱良春医集】
    诚如朱老所言,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其中辩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   以吾之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仍以中为主,西为辅,诊断治疗皆是。庸者不明朱老学术之精髓,误用为西化,师徒相授,误人不浅。
   最后,以章此公先生的名言于诸同道共勉:   欲求中西医结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4 07:2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大力赞同和支持李寅先生的观点!!!!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4日 08:10am 时添加 -=-=-=-=-
李寅先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重自己,当今社会小人诡计暗算多。
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面如今临着众多的阻隔和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极其缺乏和中药材质量的不理想(有些野生动植物药材面临绝迹)。
就拿中医药爱好者来说吧,因为他们喜欢中医,相信中医,对中医有兴趣,所以自学中医药知识,任何人学习中医的目的主要是治病防病,以医为业,养生保健,著书立说,惠及后学。在古代,只要有人找你看病,中医药爱好者就是中医师,只是有些中医药爱好者家境富裕或者在朝廷任官,无需以医为业养家糊口,也不愿劳心费神罢了。而现在,考大学学中医成了做中医师的独木桥。
我认为吸引民间热爱中医药的人士学习中医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好途径。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来吸引有志青年来学习中医,国家应该受置民间中医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项目,不考任何西医知识,不论身份,文凭,职业,都可以来参加考试。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民间人才充实到中医药医生队伍当中。
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十分适宜自学成才的医学,而且自学中医者往往也不会比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低,当前,我国有一大批爱好中医药,自学中医药的人士,他们十分热爱祖国医学,自学中医药知识,渴望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渴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使广大自学中医药者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中医的行医资格。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广大有志青年的学习钻研中医药的热情,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习中医药来复兴祖国中医药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片欣欣向荣,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疗效不理想”的状况。

作者: 悉尼张有和    时间: 2009-5-24 14:0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支持李寅!
      中、西医永远不可能结合,只能中、西并用。其理见《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
    中医学一定能卓然自立。原理请阅《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中医学体系》,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栏〈张有和专集〉。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4 17:4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5/24 07:26am 发表的内容:
大力赞同和支持李寅先生的观点!!!!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 在 2009年05月24日 08:10am 时添加 -=-=-=-=-
李寅先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重自己,当今社会小人诡计暗算多。
中医药的继承 ...
谢谢兄的理解和支持。
兄的这段话非常有见地,

在古代,只要有人找你看病,中医药爱好者就是中医师,只是有些中医药爱好者家境富裕或者在朝廷任官,无需以医为业养家糊口,也不愿劳心费神罢了。而现在,考大学学中医成了做中医师的独木桥。
我认为吸引民间热爱中医药的人士学习中医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好途径。国家应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中医药人才,包括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来吸引有志青年来学习中医,国家应该受置民间中医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项目,不考任何西医知识,不论身份,文凭,职业,都可以来参加考试。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民间人才充实到中医药医生队伍当中。
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十分适宜自学成才的医学,而且自学中医者往往也不会比院校毕业生的水平低,当前,我国有一大批爱好中医药,自学中医药的人士,他们十分热爱祖国医学,自学中医药知识,渴望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渴望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使广大自学中医药者能够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中医的行医资格。也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广大有志青年的学习钻研中医药的热情,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习中医药来复兴祖国中医药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祖国的中医药事业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片欣欣向荣,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疗效不理想”的状况。

我想引用进《中医爱好者》里,不知兄允否?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4 17:5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5/24 04:05pm 发表的内容:
支持李寅!
      中、西医永远不可能结合,只能中、西并用。其理见《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
    中医学一定能卓然自立。原理请阅《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中医学体系》,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 ...
谢谢悉尼张有和先生的支持。
先生大作已经拜读,受益匪浅。
请继续多指教。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4 18:2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李寅先生是我的良师挚友,受先生赏识,我感激不尽。先生可任意引用之。
关于纯中医的提出,窃以为:是迫于当前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一蹶不振。
中医治疗水平为什么几十年停滞不浅而倒退?主要原因是西化中医,中医西化和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病思维理论。
张锡纯先生迫于当时政治形式压力(取消中医案),写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通览全文,都是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即使对很少几种西药的应用,也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的,张先生是以中医药理论来分析西药治病的机理的和部分西医生理理论的(书中这方面的内容也是很少的),是一本一切以祖国中医学来做为统帅的医学著作。
壶中人先生今天发表在百家争鸣的文章《纯中医辨》,分析精辟,值得一读。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4日 06:22pm 时添加 -=-=-=-=-
是:中医治疗水平为什么几十年停滞不前而倒退?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4 18:4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谢谢兄的许可,非常感谢。
壶中人先生的文章刚刚拜读了,说的很好,我很赞同。
所谓纯中医的说法,本意肯定是好的,但我以为,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谓纯中医,也就是古中医也,一切凭望、闻、问、切,其他手段一概拒绝,治疗自然也是尽用中药,西医药根本不许入目。
这样的纯中医姑且不论优劣,客观的说,是根本做不到的。
古中医不用血压计、体温计,现在的不用行吗?即便是不给患者用,也会自己用。
古中医不看各种报告单,现在的不看行吗?患者会认为是对他的不尊重、不重视。
古中医还不用电脑,现在的有几个不会?

所以,纯中医的提法不是不可以,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纯的中医心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4 18:5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纯的中医心才是最重要的。
----------
----------先生说的好!!!!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4日 07:50pm 时添加 -=-=-=-=-
我一直认为,现代纯中医并不排斥现代科技设备,而且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设备提高望诊深度和范围。现代纯中医与古代中医相比较最大的优势是借助现代科技安装了一双“透视眼”。只是现代纯中医不杂以西医理论来思考病因病机,不以检验数据来做为下药直接依据,治病救人一切仍然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
下面我引用我发表在百家争鸣的文章《有必要重述对发展祖国医药学的观点》的一部分内容。
中医理论西医理论是俩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很难真正的结合。我认为正确的西医理论必然符合中医理论。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几千前已能进行有效的外科手术,外科手术不是西方人发明的。我国中成药品种多,生产量很大,现在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广泛应用中成药治病,而许多患者不懂医学知识,误以为中成药也是西药,他们往往以为吃熬制的汤药才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我认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设备相结合,还是比较可行的,用现代设备来作治疗前后的症状比对,使中医更精确的对疾病定位,使人们更加直观了解中医的治疗效果。当然,治病下药一定要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不能依据检验数据。我们在谈论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不同点时,有些人总以为西医设备很先进,中医很落后。其实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我们谈中医或西医理论都是指: 中医或西医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的不同,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的不同,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的不同。与医学检查设备无关。医学检查设备(B超,CT,X光,磁共振等)不是根据西医理论发明的,是科技工作者根据物理学,声波学,电磁学等的原理而创造发明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西医得话照样要发明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因此,现代科技设备既不归属于西医也不归属于中医。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平等使用,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和来验证治疗效果。
中医,西医对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依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西医如果不借助检查设备,对大多数疾病就很难明确诊断,而中医可以不借助任何仪器,通过准确运用“四诊”方法,就可以正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但在中医师运用“四诊”方法还达不到名医精通的程度时,也可以借助检查设备来作为中医“四诊”之外的辅助手段。也可以用来检验治疗效果。
可以这么说,只有当你以一心一意研读中医药经典与实践中医药几十年后,你就会领悟到一句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正确的现代生命医学理论永远跳不出祖国的中医药学范畴.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4 22:1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5/24 06:51pm 发表的内容:
纯的中医心才是最重要的。
----------
----------先生说的好!!!!
  
...
兄对此问题思考之深令人惊讶!!!
文中观点颇多另我惊讶之处,亦颇多相通之处。
这是否就是道合而志同呢?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5 08:30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呵呵---。
有缘千里网络牵,志同道合心相连。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5月25日 08:45am 时添加 -=-=-=-=-
医学检查设备(B超,CT,X光,磁共振等)不是根据西医理论发明的,是科技工作者根据物理学,声波学,电磁学等的原理而创造发明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西医得话照样要发明出来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
----------君不见,海关,机场,查走私,考古--等等,也都运用上了这些现代科技成果。
中医药的治病对象在古代是人,在现代还是人,人的生理结构生命运动规律几千年来并没有改变,再加上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来实践后的补充和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完备。因此中医药理论永远不会过时,中医药的振兴首要任务是继承和发扬广大。
作者: 苦参    时间: 2009-5-25 08:4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王叔文2009/05/19 10:50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吗?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5 12:3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5/25 08:30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
有缘千里网络牵,志同道合心相连。-=-=-=-=-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 在 2009年05月25日 08:45am 时添加 -=-=-=-=-
医学检查设备(B超,CT,X光,磁共振等)不是根据西医理论发明的,是科技工作者 ...
赞同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5 13:20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苦参2009/05/25 08:42am 发表的内容:
当然。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5 17:5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李园主人在 2009/05/25 05:53pm 第 1 次编辑]

十    网络遇知音
近年来,火神派大行其道。提倡扶阳法本是针对当今社会滥用寒凉及抗生素的补弊救偏之举。只可惜当代火神派代表医家矫枉过正,连续发表有失公允的言论。2008年夏天,我参加一个小型中医研修班,发现受其影响的大有人在。有几位省级名医都大讲火神派如何如何,附子要大量使用等等,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附子和其他中药一样,当大则大、当小则小,哪有“只有大量才能愈病”的道理?温法只是八法中的一法,哪能万病皆用温法?
由于我近年来精研郑钦安三书,于阴阳之关系领悟渐深。知道当代火神派所发的偏颇之论已经背离了钦安真意,于是我就钦安原意,结合自己数年临床实践的体会,整理成文,以本名及署名(杏李园主人)相继发表在环球中医网、中医名家网、伤寒论坛上。意外的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点击量直线上升,其中不乏溢美之词,有人甚至称我为“反偏勇士”、“反偏第一人”等等。对此我诚惶诚恐愧疚不安,深知自己“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唯恐辜负了朋友们的厚望,所以又发表了《“偏”论 (兼论当代火神派的偏执)》以表明理论依据,《我为什么要批评当代火神派》来说明我的目的所在。
网友们纷纷就我的观点进行讨论。真理不辨不明,医学亦如是。我渴望这种学术商榷,虽然不和谐之音甚至恶意人身攻击和谩骂者间或有之,但毕竟不是主流。网络给我们中医人士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结识了很多名家和朋友。深圳衡通派创始人李静先生自我发文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给予了无私的支持;福建的远志中医博士更不以我辈鄙陋,多次约稿。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平台,我一个偏远地区的中医根本没有机会与这么多朋友相识相交,从中学习提高。还有陕西榆林的赵宝峰先生,自从我的个人空间建立后就一直关注我,甚至连文中的错别字都一 一帮我改正,姜振先兄多次象我推荐医书,网友三石兄更慷慨赠书。每念与此,感激之情都会油然而生。
网络是把双刃剑,我用它来结交朋友、探讨学术,乐在其中。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5 21:3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结语    中医路正长
近年来,随着治愈率的不断提高,有朋友称赞我成功了。我则套用了一句广告词回答他:“成功?我才刚上路耶”。事实也的确如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漫漫中医路,未知的领域众多。著名中医大家任继学说:“中医六十岁才成才”,我一个行医刚刚十年的青年中医,怎敢妄言成功呢?古人云:“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如果能做到摒弃浮躁、潜心苦读,舍弃名利、静心自悟,或许十年、二十年后,真能取得一点成绩的。
习医十年,有患者服药无效而抱怨时的困惑,也有一剂知二剂已时的欣慰和满足;有同行相妒而遭排挤时的苦恼,也有在杂志上畅所欲言尽情阐述自己学术观点时的快乐。   回首十年从医之路,学针灸、学推拿、学用药、学辩证,不拘于流派之争、亦不拘于中西之别,惟以有效为目的。虽道行尚浅,但我的学术思想竟与章次公、朱良春先生“发皇古义、融汇新知”、“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岳美中先生“辨证论治与专病专药相结合”的观点暗合,窃喜之余也知我所走的路子是对的,足以自慰了。
这十年,我从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到已过而立之年,其间娶妻生子、购屋置业,甘苦五味,只有自知。    所幸者,父母身体尚健,女儿乖巧可爱,我妻虽不懂中医,但对我颇多支持。  凡此种种, 皆吾之幸也。
下一个十年,
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   
惟期待之!!!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5-26 08:2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做到摒弃浮躁、潜心苦读,舍弃名利、静心自悟。十年以后,李寅先生是中医界的栋梁之材,一位名震南北的中医大家。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5-26 11:5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5/26 08:28am 发表的内容: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能做到摒弃浮躁、潜心苦读,舍弃名利、静心自悟。十年以后,李寅先生是中医界的栋梁之材,一位名震南北的中医大家。
呵呵,兄过奖了。
固所愿也,未敢想尔。

本人李寅,网名杏李园主人,35岁,中医后学,身居塞外荒蛮闭塞、孤陋寡闻之地,故而见闻不广、学识不深,但有一颗热爱中医、愿意为中医奉献热情的心,所以接受了这次论坛的专访,以便使朋友们更好的了解我、帮助我,使我更快的提高。
很抱歉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说一声谢谢表示我的感谢和歉意吧。
我的话说完了,谢谢论坛管理层,谢谢各位好朋友。
                                               李寅

作者: 250802541    时间: 2009-5-26 18:2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只有民间传统中医有一定的丰富经验,可是这些民间传统中医已经快频临灭绝了,没有一线的临床经验说什么等于零,很多比国宝更保贵的秘方  验方都无奈的烧掉了,祖国民间医学得不到保护中国哪来的发展,哪些被医院报了病危的患者求助于[无证]的民间传统中医患者又在短时间内非法治愈,这是为什么?等国家的法律把民间传统中医整死完了、西药的抗药性与副作用无法治疗的时候哪就是社会灭亡之日,到那个时候就再没有法律去整死民间中医了,我们的黄土堆上只留下中医屈死的冤魂和一堆堆本不该死却又无奈死去的白骨。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1 18:1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呵呵,又一个怀才不遇的民间高手啊、、、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民间中医有高手,学院里也有能人;学院里有南郭,民间也有李鬼,
中医是个大熔炉,包罗万象,什么都有,这很正常也是必然。
何必拘泥于民间、学院之争呢?
这毫无意义!
有效的自会永存,无效的必将淘汰。
顺便说一下,我是有家传,也在正规学校里学习,现在在基层医院里搞中医,是个四不像,呵呵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1 18:4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无意冒犯任何人,
失礼勿怪。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6-1 20:0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杏李园主人2009/06/01 06:48pm 发表的内容:
无意冒犯任何人,
失礼勿怪。
先生此语讲得好!
250802541先生讲的是当今不以人为本,不尊能维真,不实事求是,不遵循天地人物的性质规律的强权霸市作风,有理无处讲的事实;先生无效的必将淘汰讲得好,但有效的自会永存讲错了,或许先生不了解世间真假好坏不辩不分导致的祸国殃民毁灭精华的事情;我见到或听长辈谈及的一些中医人士,其医技可以说超凡脱俗,由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主要技术都失传了,可惜啊,其主要技术当今在世的有资格的人士无人能及......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1 22:2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哦,先生所言是具体的,我所说是泛指。
如伤寒,虽屡经脱简,并被“江南诸师秘而不传”,但经历代医家不懈努力,到宋代终于“始定一尊”,从此成为中医路上的明灯。
虽然先生所见令人惋惜,但我相信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中定会有记载,在适当的时机被适当的人发掘。
中医之道、术、技在今天这个记录手段发达的时代,是不会真正失传的。
在这个层面来说:有效的自会永存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6-1 23:1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我深信先生当今之医技得能与家传,先生之没有家传的同学可能没有先生幸运,先生在某君处获得针灸真传,我想某君知道先生有家传,同先生一同实习的无家传的同学应该没有这样的福分......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6-2 08:57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民间中医有高手,学院里也有能人;学院里有南郭,民间也有李鬼,
-------赞同先生的观点!
当今令人气愤的严重问题是:
学院里出来的南郭--庸医们,凭着文凭和行医证可以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医院高楼里,拿着高薪厚禄,却没有真本事为广大百姓解除病痛,甚至拿劣技害人不浅。
现在有关部门即没有为学院派和民间中医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也没有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制定举贤任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政策。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唯学院派为上,拒民间中医字学中一者千里之外。即使那些医技高超的民间中医要想获得行医证也难如登天。
现在中医专业的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广播电视大学早已经取消殆尽,那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有志青年学医无门空悲叹。
“何必拘泥于民间、学院之争呢?这毫无意义!”
--------民间与学院在学术上相争是毫无意义的,但在公平竞争方面相争却又显得特别有意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以下内容由 中医药最伟大2009年06月02日 08:59am 时添加 -=-=-=-=-
唯学院派至上,拒民间中医和自学中医者千里之外。即使那些医技高超的民间中医要想获得行医证也难如登天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2 12:3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6/01 11:16pm 发表的内容:
我深信先生当今之医技得能与家传,先生之没有家传的同学可能没有先生幸运,先生在某君处获得针灸真传,我想某君知道先生有家传,同先生一同实习的无家传的同学应该没有这样的福分......
得益于家传这是肯定的。
但没有家传的也许更高明。
我的同学于君父辈皆农,但于君聪颖好学,在校期间就已经在家乡博得名声。毕业后放弃去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家开了一间诊所(无证),成了一名民间中医。于君最高时可日针百多人人,在其地颇为轰动。
我至今认为他的水平远高于我,所以从来不敢因为他是个民间中医而瞧不起他。
但我也接触了很多所谓的民间中医,在胶囊里加入激素冒充中药,还说是祖传秘方,害人不浅。
目前的状况是:所谓民间中医里良莠不齐。
还是活看的好,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2 13:0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6/02 08:57am 发表的内容:
民间与学院在学术上相争是毫无意义的,但在公平竞争方面相争却又显得特别有意义。
关于民间与学院在公平竞争方面的问题,的确所想不多,是我疏忽了。
可惜解决问题的权利在于当权者,而当权者向来都是耳聋眼花的。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6-2 13:34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无证行医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无证行医出了医疗事故是要坐大牢的!
如果是民间中医无证行医,即使是所开的中药处方很对症(话又说回来,处方是否正确还没有机构可以承担作鉴定),但由于目前药房中中药质量很不理想,有中药质量问题引起患者吃坏身体的事故也会让无证行医者跌入深渊,吃尽苦头。那些民间中医哪敢有所做为,哪敢发挥才干,只有自学自用,免得遭来横祸。以下内容详见本论坛中医药动态。
密云两老人服中药后身亡诊所老中医以身试药险丧命怀疑药方中生石膏粉出问题
http://www.jinghua.cn   2009-05-24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 肖岳 逛逛社区
 --新闻线索提供方式--
电话:64629999 64656611
邮箱:jhsbxwxs@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前街1号百灵大厦《京华时报》机动部
邮编:100028
   本报讯(记者肖岳)本月21日和22日,在服用娄仲营中医诊所开出的中药后,密云两名患者均出现上吐下泻等症状,并很快身亡。两名患者的药方中均有100克生石膏粉,出事后,诊所老中医娄仲营服下50克生石膏粉以做试验,结果也险些丧命。目前密云县刑警以及卫生局和药监局等部门已紧急介入调查。
   两患者服药后身亡
   娄仲营中医诊所由60多岁的老中医娄仲营所开,是一家私营门诊。
关于停止经营和使用标识为安国市京兴药业
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石膏的
紧急通知
                     
               冀食药监稽(2009)131号
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通报河北省安国市京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石膏(批号20090301)有关质量问题的函》(京药监稽函〔2009〕14号)称:北京市密云县境内发生两起病人服用由娄仲营中医诊所开具的中药饮片汤剂后死亡的病例。经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查,病人所服用的有关中药饮片为河北省安国市京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系从河北省安国市国强中药材有限公司购进,销售人员为胡署光。经北京市药品检验所检验,上述两名病人服用的中药饮片汤剂中涉及的石膏(批号为:20090301),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其中【检查】项下砷盐含量高于百分之二。
   请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即通知辖区内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停止销售和使用标识为安国市京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石膏,并开展监督检查。凡发现该药品,要立即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及时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并上报省局。保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安国市京兴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北省安国市国强中药材有限公司展开调查,----。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6-2 13:5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杏李园主人2009/06/02 00:35pm 发表的内容:

得益于家传这是肯定的。
但没有家传的也许更高明。
我的同学于君父辈皆农,但于君聪颖好学,在校期间就已经在家乡博得名声。毕业后放弃去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家开了一间诊所(无证),成了一名民间中医。 ...
谢谢先生的回复!
因为先生表达了愿意接受不同意见的提问,人与人不同,不求观点复写;我想表明的观点是,同行之间用疗效表明傲骨,但不能用语言表现傲气......
先生所叙说的于君,应该在当今条件相同的学子中万中之一,有巧遇吧了,有缘才相知.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3 12:0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自然奥秘先生客气了。
“愿意接受不同意见的提问”是必须的,何况以我医龄之短、学问之浅,更需如此。
我很高兴先生可以畅所欲言,观点尽可以不同,求同存异可也。
这样的交流对我帮助很大,是全方位的,
所以我衷心的感谢并珍惜。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6-3 12:3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杏李园主人2009/06/03 00:08pm 发表的内容:
自然奥秘先生客气了。
“愿意接受不同意见的提问”是必须的,何况以我医龄之短、学问之浅,更需如此。
我很高兴先生可以畅所欲言,观点尽可以不同,求同存异可也。
这样的交流对我帮助很大,是全方位的,< ...
万事靠缘分,本人好医的缘分一是长怪疮至今未愈,二是有缘得到一些精华之方,三是在大自然中能获取灵感,四是购买了数千元的医书师古;或许本人终生不能为医,因为当今的"合法"行医考试本人绝不会参加,人有傲气不行,但人无傲骨则不可;天广地大,行业众多,生存则可;爱国以心,助人以诚,但需原则;先生与千秋雪先生一样,还需从药上精进,虽然本人行医不行,但自认为看人看事看物还可以......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3 21:1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9/06/03 00:31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还需从药上精进,
呵呵,准。
行医至今,最惭愧事莫过于此:不认药。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6-4 23:4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杏李园主人,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虚荣心太强,跨不过这关,你一事无成。你也不用看什么朱良春,岳美中......目前你还到不了那个层次。
我建议你重新复习《中医基础学》,当然忠言逆耳。
另外,你还有一个问题,没人点拨你。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6-4 23:43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网络是把双刃剑。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5 18:1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李园主人在 2009/06/05 06:20pm 第 1 次编辑]

五积散 版主:
  你好。欢迎交流。
  关于您说的“虚荣心”的问题,我不知是特指还是泛指,这样的评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没什么,既然您这样觉得,那一定是我的言行出了问题,我会反思、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您建议我复习中医基础,很感谢您的提议,十年间,我系统复习了全部学校时的教材至少2遍,99年考助理医师,05年考职业医师。也许我的悟性太低,让您觉得我有必要复习第三次,我觉得建议不错,可以考虑。
  
  您说“不用看什么朱良春,岳美中......目前你还到不了那个层次”,我有些不同看法,这些老先生的著作看得人很多,不同层次各有领悟。也许您读了会达到他们的境界,我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不过想从中习得活人之术,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您说我“没人点拨”,以前的确如此。不过上天眷顾,让我有幸结识了一位真正的民间中医高人,其间种种细节不便详说,但他肯教,我愿学,假以时日,也许我会提高层次的。
  
  网络的确是把双刃剑,让我感悟颇多、、、
  谢谢您的指教。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9-6-6 17:5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好友杏李园主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您坚定地向自己所定的目标前进,您一定会成功!对同道的评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在意,自己做自己的事,管他别人怎么说。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7 18:24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中医药最伟大2009/06/06 05:55pm 发表的内容:
好友杏李园主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您坚定地向自己所定的目标前进,您一定会成功!对同道的评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在意,自己做自己的事,管他别人怎么说。
嗯,谢谢兄,您的心意我明白,多谢支持和鼓励。
我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的。
作者: 青山不老    时间: 2009-6-7 20:3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呵呵,道德有云;“为道日损”。要是认为不错,这就麻烦了!在下看过你的医案,
恐怕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是存在的!清恕老夫直言,君若想医术上有所进步,恐应从破
学医有得开始!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7 22:41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呵呵,
十年十案,非一日之事。
如实记录,有几人敢说?
作者: 青山不老    时间: 2009-6-8 13:26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既然如此自信,我也就不再多嘴了,免得别人讨厌。
论坛上如不群君,王勇君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6-8 15:2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杏李园主人2009/06/05 06:18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您说的“虚荣心”的问题,我不知是特指还是泛指,这样的评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没什么,既然您这样觉得,那一定是我的言行出了问题,我会反思、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杏李园主人你好。
跟言行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学习中医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学中医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看病的人却不多,古今名医也不过50人,学医的最终结果都是以庸医而结束,碌碌无为之人是占了医生的绝大多数,这是值得反思的。

作者: 赵红军    时间: 2009-6-8 16:18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6/04 11:41pm 发表的内容:
杏李园主人,你最大的问题就是虚荣心太强,跨不过这关,你一事无成。你也不用看什么朱良春,岳美中......目前你还到不了那个层次。
我建议你重新复习《中医基础学》,当然忠言逆耳。
另外,你还有一个问题,没 ...

五积散总是这么一副教训别人的样子,呵呵,全当是个人爱好罢。杏李园主人别当真就是了。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8 18:52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下面引用由赵红军2009/06/08 04:18pm 发表的内容:
五积散总是这么一副教训别人的样子,呵呵,全当是个人爱好罢。杏李园主人别当真就是了。
呵呵,谢谢赵老师的指点。
回帖是一种礼貌,我尽量做到。

作者: 杏李园主人    时间: 2009-6-8 19:14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十年活人在俗世,
网络质难近一年。
毁誉参半寻常事,
幸遇真知传岐轩。

各位老师,铁骨铮铮先生的访谈已经开始,我就不喧宾夺主了,咱们还是听听铁骨先生的高论吧。谢谢。
作者: 庭前月    时间: 2009-6-22 12:55
标题: 第二十二期——杏李园主人
一是佩服老师的博文广记,二是欣赏老师关于现实问题的正确看法,三是很期待有机会当面感受老师的高超医术。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