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3-20 11:5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2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杏林童子,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杏林童子原创帖子集锦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809&show=0
杏林童子原创医案专辑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3714&show=0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3-20 15:0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欢迎“杏林童子”先生发表高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3-20 17:2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学习了先生的部分帖子,欢迎先生。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1:1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自我简介:
我名罗碧贵,男,1945年4月生。执业中医师。退休前在四川省平昌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61年师从川北名中医徐方先生研习中医,1964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乡卫生院、区医院、县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长于内、妇、儿科及疑难杂证。是本县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没有学历文凭,只凭专业实力,从基层单位进入县综合医院中医科做中医临床工作的师承中医。2005年退休后仍返聘在岗。退休后才自学电脑,以求学习新的知识。我虽在中医路途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学无止境,不足之处尚多,在众多同行高手面前,仍是一个童子而已,还需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医临床的需要。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9-3-20 21:25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自己不能治的病,推荐他(她)人治疗,不惑悠病人,以德善处事的好人!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1:5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1、家境贫寒,矢志学医。1961年8月,我在兄长和祖母的支持下拜师本公社卫生院院长徐方先生学习中医。老师是清代川北名医寗松生先生(四川医史有其传,著有《医林选菁》一书)的第六代传人。老师得其家父(寗松生先生的第五代传人)真传,当时已在比邻四县都有较高的声誉。我的家境贫寒,母亲因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在我7岁时病逝,父亲在我十二岁时因长途人力运送公粮途中受重伤救治无效去世。我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已无法继续读书,也矢志学医,老师与我家又是远房亲戚,知道我读书成绩较好,也很乐意教我。他教我的方法是拜师上教后先学行业戒规(《为医十戒》,已在论坛医文书画中发帖),再按熟读经典与诵读入门书(药性歌括、汤头歌括、脉诀、医学三字经等)同时并举的方法进行。老师认为,入门只读经典会感觉枯燥艰涩进展缓慢,只读入门歌括之类又难以学深学精,二者结合便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当时读的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但读内经时老师先安排的读明·李念莪辑注、清·薛生白补注的《内经知要》,老师认为,内经的内容太多太杂,一时难以读完读懂,先学《内经知要》就基本可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梗概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拓展学习原著就容易多了。继而又选读了吴谦《医宗金鉴》的《订正仲景全书》和内、妇、儿科心法要诀。后来全国五大中医学院统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系列书已公开出版,老师认为编得不错,叫我及时买了一套,学起来就更加容易了。的确那一套教材是编得较好的,特别是保持了中医学的自身本色,其中《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是按原著的条文排列顺序编成讲义的,学了成氏的注解本和吴氏的订正注解本,再学这个讲义本就更易懂了。当时卫生院内还有几位很有名气的老先生,在中医外科、骨伤科等方面各有专长,我也恭敬地尊称他们,勤恳地帮他们做事,我也在他们那里学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1964年4月,我在这所卫生院参加了工作,走上了终生从业中医之路。进院后担任卫生院中药房的药剂员,卫生院总共只有十个人,中药房由我一人负责,同时继续跟老师临证,开方后立即抓药,更能体会老师理法方药的真谛。那段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学中医就应在中药房工作一段时期,以便熟练掌握中药的识别和临床应用,为今后的提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后我除了一边工作一边跟师临证四年多外(有时也在老师的嘱托下单独出诊),还于1973~1974年间参加了县卫校举办的中医进修班(有1/3的西医课程),并到县人民医院临床进修了西医内、儿科,学到了一些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983年又到成都中医学院第五期内、妇、儿科医师进修班进修了一年,系统学习了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十门中医课程,内、妇、儿三门主课程以平均96分的优导成绩结业。1986年参加了张仲景国医大学开办的医易函授学习班,进一步提高了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技能。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1:53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2、不畏艰辛,勤劳耕耘。1969年4月我开始专门从事中医临床。卫生院所在地没有集镇,除邻近的区场镇逢扬天全院的医生都到那里设的点上去看门诊外,平时到医院来看门诊的病人不多,全靠各位医生到全公社各家各户去巡回医疗或出诊,我不畏辛劳,不怕吃苦,除巡回医疗外,白天黑夜跑出诊简直是家常便饭,病人随喊随到,十年之间跑遍了全公社十一个大队一百零一个生产队,还经常陪同老师或受老师的嘱托到本公社和邻近几个公社及比邻的巴、仪县境的病人家中去出诊,既赢得了本公社群众的好评又在比邻地区扩大了声誉。特别是区场镇的每个逢场天,老师都有100多个门诊病人,我就给他抄方,他每看完一个病,只说用某某方加什么减什么,我就迅速开好处方,这个过程就让我学了很多东西。当然这是老师对我的有意栽培和提携,令我终生难忘,但现在学中医就难以遇到这样好的老师和这样好的实习环境了。
我在临床医疗中还注意胆大心细,临危重病人稳重不惊,大胆救治。197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9点过,离卫生院最远的大队一位董姓社员来请出诊,跑了近二十多里山路赶到他家,是他七十岁的父亲受凉后引发了咳喘、肺胀,发热、咳嗽,痰喘,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舌质暗红苔淡黄而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痰蒙神窍。我去之前已请了附近一位老先生看过,认为已是死证,因担心会给病人“送终”影响医运,没开药就走了。我去后他家的人仍然担心老人当晚有生命之忧,我稳重沉着应对,仔细诊视后告诉他的家人:“病情虽重,但还不是死证,及时救治绝无生命之忧,我今晚就在你家住下来抢救,明晨便可见分晓。”他家的人心才放宽了。我立即开了处方:涤痰汤加葶苈子、川贝、竹黄、牛黄、丹参(当时农村还找不到安宫牛黄丸之类成药),令其儿子速去取药,又叫其他人砍来活竹一捆,两个石头一支,中间用火烧制取竹沥给病人灌服。中药取回后我又一起帮助喂药,到天亮时病人就神志清楚,病情缓解了,后经调治老人得到了康复,当地群众很是赞许。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1:5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1 07:24am 第 1 次编辑]

   在农村行医过程中,我为了救治病人,有时遇到重危病例,除了采用中医诊疗方法外还大胆借用西医诊疗措施,以提高疗效救治病人为目的。1975年6月,本公社3大队一个席姓女青年,高烧、烦渴、气喘、咳逆依息不得卧7天多,其父是该大队的赤脚医生,自用药和请其他医生诊治均无效。她父亲接我到家诊视,除上症外,舌降红苔黄少津,脉洪数,体温39.5°C,属温病气营两燔之证,但前医已用过相应的中药方,为何无效呢?患者发病之初曾有明显胸痛,而近几天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后却不痛了。这一变化引起了我的重视,乃嘱患者解开上衣,对胸部进行仔细诊察:右胸保满,肋间隙及呼吸音均消失,3肋以下叩诊呈实音,气管及心脏左移,左胸呼吸音显著增强。根据这些特点,我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胸膜炎,与中医学之肺痈相似,但病变部位有所不同,肺痈病变在肺,本病病变在胸膜腔。征得其父母同意后,我立即用简易方法进行胸腔穿刺抽脓,抽出第一管积液就是乳白色脓液,其父母非常佩服。随后边抽边密切观察,总计抽出脓液1000ml,患者感觉轻松了大半,呼吸也平和多了。继用千金苇茎汤合清营汤加瓜蒌、蒲公英、败浆草,每天1剂煎服,并由她父亲给其静脉滴注青霉素每天640万单位,连用7天。其后每隔3天又抽了两次脓液,一次500ml,一次200ml,前中药方服3剂后热去烦除,改用苇茎汤加黄芪、当归、银花、蒲公英、炮山甲、桔梗等,调治月余痊愈,全家万分感激,我的医技声誉也随之大升。

   1981年10月调到区医院(所在区下辖8个乡)工作后,专门坐门诊,逢场天下午和冷场天还经常应病人的需要跑出诊,摸黑走十多二十里路到病家诊病是常事,经过3年多努力,年门诊人次就达到了万人次以上。1982年获得四川省卫生厅“省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底被县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年度十大新闻人物。1990年获得县委县政府授予首批“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2:11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1 01:36pm 第 2 次编辑]

3、遭遇改行,毅然拒绝。我在从业中医的同时,有一个业余爱好,喜欢写点新闻报导或杂文之类的文章,常常见诸报端或广播电台,使我在县、区、社各级都小有名气,县上召开四级干部大会区委多次抽调我去做文秘工作,有几次县委办公室还抽调我去为一些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撰写典型材料,使那些单位成功获得了先进称号。1978年12月,我被县卫生局调入县卫生防疫站,但工作在卫生局业务股参与医政管理兼摇笔杆子。在此期间我仍然没有扔掉中医,报到时的行李除了被盖卷儿就是一箱中医书籍了。进机关后作息时间分明,我一空就自学中医书籍。我的想法是在卫生局还与自己所学有一定联系,机关工作新老更替性很强,以后从机关出去只要专业未丢还可照样从医。后来搞职称改革,我以卫生防疫站医生的身份参加中医职称考试考核,顺利获得中医师职称,还业余诊治了不少的病人。两年后正式调入卫生局,列入干部编制,我的写作能力也引起了县委主要领导的关注。1981年8月,县委内部可靠消息传出,县委常委已决定调我进入县委机关工作,待考察后再发文。我听到此事后不以为喜,反以为忧,很不愿意到那里去干,感到那就完全丢掉了中医专业,很是可惜,便连续几天去找熟识的几个县委领导,因那时有中医师职称的还很稀少,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已召开,我借大会精神提出自己是中医师,不願改行从政,并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县卫生局领导也想把我留在卫生局,也去找有关领导说情,其后县委改变了决定,按县委潘书记“他不願从政就让他去从医,留在卫生局也不行”,便由县委组织部出文从卫生局调到原公社所在的区医院工作,成全了我的中医之路。当时《李时珍》的电影正在当地放映,我毅然拒绝改行的行动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由于我在区医院中医业务开展得好,在全县都有一定名气,1991年9月调入县人民医院工作直到现在,历年门诊人次都在万人次以上,近十年来又有大幅度提升,达一万五至两万左右。我还注意学术总结与交流,近二十多年来,在《四川中医》、《国医论坛》、《实用中医药杂志》等中医刊物发表论文13篇,在全国及省、地(巿)级中医学术会议交流论文30多篇。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2:15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0 10:22pm 第 1 次编辑]

4、我院的中医科:我院的中医科正式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即使崔月犁任卫生部长期间,那时有既门诊又有专门的病房,人才队伍也还壮实,其中有本县名中医四人,中年但业务能力强的中医三人,青年中医药4人。但随着改革的发展,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住院病房的变迁,名老中医相继退休、过世,中年中医进入老年相继退休离院,青年中医相继改行,中医病房的撤消,中医科也就不断萎缩,到现在,在编职工只有三人,我们戏称真正的“三个代表”,我退休时医院决定返聘。三个代表中,老一点的是1976年的中医学校毕业生,现在正是业务骨干。另两位是2002年毕业的中医大学本科生,已分别回母校进修了一年,但业务还在比较艰难的上升阶段,当然我是很支持他们工作的。我的门诊量居于三人之上,每天70至80多人次,年门诊人次两万余,没有节假日,因休假时病人也要找到家里来,就只好天天上班,工作一段时间再离开住所到外地休假,待明年以后将逐步改为上半天班。退休后我对癌症、残疾人、无固定收入的80岁以上老人,首诊后一律告诉其复诊不再挂号,我给免费诊断开方,这样的病人我平均每月免费诊治40~50人次。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3-20 22:2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学习先生帖子,您在文章中说的好: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中医工作者不仅要守护好这一宝贵财富,还要让她不断发扬光大。
守侯中医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远大目标!支持先生,向先生学习!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3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3/20 10:24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先生帖子,您在文章中说的好: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中医工作者不仅要守护好这一宝贵财富,还要让她不断发扬光大。
守侯中医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远大目标!支持先生, ...
谢谢先生点评!有幸认识您这位邻居朋友兼同道,先生的理技远在老朽之上!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3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0 11:58pm 第 1 次编辑]

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1、自我定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队伍的发展大约已有五代:第一代是在民国时期已经成名而进入新中国执业者;第二代是第一代中医在民国后期教的徒弟、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才成名执业者;第三代是前两代中医在五十至六十年代初期教的徒弟及自学成才者,或中医学院前三、四届即文革前的毕业生而执业者;第四代是文革兴办合作医疗期间从师学习的徒弟及自学成才者,或大中专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第五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从师或自学中医者和中医大学的毕业生。我的自我定位在第三代中医的行列。但只是在一方一隅小范围取得了一定成功,比起论坛内众多高手,尤其一些比我年轻得多的朋友,我还相差甚远。
2、我的中医理念:医理宗经典,临床采诸家;寒温杂兼学,求本以治病;师古不泥古,实践需自新。我坚持以中医理论体系及其诊疗技能为主体,尊重并适当吸收、借鉴、应用现代医学的知识与技能,但决不依赖那些东西,总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病的疗效,扩大治疗范围为目的。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35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1 06:59am 第 2 次编辑]

3、我对中西医学的简单定义:中医是理验医学,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用基本诊法采集病情资料,再结合医师自己和古今名家的临床经验,通过辨析推理,找出病变的本质,直接进行治疗的医学,简言之就是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实践性医学。西医是实验医学,就是主要依赖实验室出俱各种与病情相关的理化数据后再确定治疗方法的实验性医学。前者简、便、廉、验,减轻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后者把简易搞成复杂,方便搞成繁琐,廉价搞成高价,不断增加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当然,必要的理化检查是应该的,但许多简单的病也要做多种检查,实在有违医学的伦理道义。但中医、西医是在各自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医学体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尤其在当今社会,民众受现代医学普及知识的影响颇深,稍有不适就想刨根究底弄清是什么“病”,仅用中医的病名给其作解释患者难以接受,对此中医只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视患者的心理需求采取必要的理化诊断措施,帮助他弄清是什么“病”,但决不能舍本求末一概依赖或滥用那些理化诊断,否则就会背离中医的医学体系,丢掉中医特色。。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3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1 06:24am 第 1 次编辑]

4、我的临床基本方法:病证兼辨,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提倡在理论与经验达到相当熟练水平和就诊量较大时,选择性地使用方剂辨证。开方后重视煎服法,在首诊病人的处方上一律标明煎服方法,并作详细的解释,这是保障疗效的必要措施。
5、我诊治病人的原则:凡连续就诊3次无明显疗效者,主动劝患者另选医生,或给其介绍其他医生。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37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6、对《伤寒论》诊治体系之我见:辨病分证,病证并辨是《伤寒论》的灵魂;重视辨病,辨病分证,先后有序是张仲景的诊断模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是张仲景的治疗思想。
7、重视《周易》位、时、中概念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位”、“时”、“中”是《周易》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具有空间(位)、时间(时)条件和应有限度所用的哲学概念,具体内容详见《易传》。这种空间、时间、限度观对中医如何认识疾病本质、如何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关内容以后若有时间将另文探讨。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3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3 08:16pm 第 1 次编辑]

8、对治疗肺系病之我见:提出肺系疾病的辨证除肺气外,还应重视辨“肺血”、“治肺勿忘血”,擅用理血法治疗肺系疾病。
9、治小儿咳喘之我见:针对小儿脏腑矫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在治疗小儿咳喘时,视其阴阳所偏适时加以补肾之法,在相应方中选加女贞子、莬丝子(补肾阴)或补骨脂、芦巴子(补肾阳),有提高小儿康复及抗病能力,减少复发的作用。
10、对辨治慢性疾病之我见:众多医家都认为,治疗慢性疾病需守法守方,但要做到守法守方之前,就必须找出该病的基本病机或病变本质。例如目前发病率较高的冠之病心绞痛和中老年男子的前列腺肥大症,其基本病机前者主要是心气虚兼心血瘀阻,后者主要是肾虚血瘀兼膀胱湿热,其他变化则是这些基本病机衍生的子病机(是否正确有待商酌),在此基础上确定治法、方剂,守方守法就好办了。
11、我的职业态度:
诚实做学问,
扎实搞临床,
真实求疗效。
因忙于业务,本项内容暂谈至此,欢迎各位总版主、版主、各位会员朋友指正。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0 23:5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0 11:56pm 第 1 次编辑]

谢谢自然奥妙先生赞许!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3-20 23:5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03/20 11:37pm 发表的内容:
6、对《伤寒论》诊治体系之我见:辨病分证,病证并辨是《伤寒论》的灵魂;重视辨病,辨病分证,先后有序是张仲景的诊断模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是张仲景的治疗思想。
7、重视《周易》位、时 ...
认识到位,学习了!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00:0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3/20 11:54pm 发表的内容:
认识到位,学习了!
谢谢!
作者: fans    时间: 2009-3-21 03:38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03/20 09:54pm 发表的内容:
在农村行医过程中,我为了救治病人,有时遇到重危病例,除了采用中医诊疗方法外还大胆借用西医诊疗措施,以提高疗效救治病人为目的。1975年6月,本公社3大队一个席姓女青年,高烧、烦渴、气喘、咳逆依息不得卧7 ...
令人难忘的案例。
先生造福一方,不为官,而愿为乡土郎中,其德也纯。
谢谢分享经验。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07:0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fans2009/03/21 03:38am 发表的内容:
令人难忘的案例。
先生造福一方,不为官,而愿为乡土郎中,其德也纯。
谢谢分享经验。
谢谢先生赞许!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3-21 11:55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罗先生的专访读来十分生动亲切,对罗先生的事业与人生的心路历程深表感动与钦佩!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13:1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3/21 11:55am 发表的内容:
罗先生的专访读来十分生动亲切,对罗先生的事业与人生的心路历程深表感动与钦佩!
谢谢陈总版主点评!与论坛内众多高手相比差距甚远,还需努力向各位学习!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3-21 14:0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罗先生出生困苦,矢志学医,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精神可嘉。不似那种名为中医,削尖脑袋去谋一官半职者。先生堪称中医楷模也。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18:58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3/21 02:09pm 发表的内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罗先生出生困苦,矢志学医,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精神可嘉。不似那种名为中医,削尖脑袋去谋一官半职者。先生堪称中医楷模也。
谢谢先生赞许!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22:0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推荐书目
1、内经、难经类:
王琦等编著:素问今释
河北医学院主编:灵枢注释
程士德:内经理论体系辨析
李念莪辑注、薛生白补注:内经知要
明·张景岳:类经
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
2、伤寒金匮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二版教材)
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注释
邓明仲等主编:金匮要略讲义(成都中医学院内部发行)
湖北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释义(二版教材)
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
3、易经类:
易经集注
易经选读(张仲景国医大学试用教材)
4、病源病机类: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22:1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5、本草方书类:
吴普:神农本草经
明·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
清·汪昂本草备要
唐·孙思邈:千金方
清·汪昂:医方集解、汤头歌括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用方心德十讲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6、脉诊类:
晋·王叔和:脉经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
7、温病类:
清·叶天士:温热论
清·吴瑭:温病条辨
清·雷少逸:时病论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1 22:11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8、临床各科类:
湖南省中医研究所:《脾胃论》注释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清·吴谦:医宗金鉴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傅青主女科
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蒲辅周医案
秦伯未: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
中国中医研究院:实用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贾河先、王辉武: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
郭子光:日本汉方医学精华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3-22 18:3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03/20 11:36pm 发表的内容:
4、我的临床基本方法:病证兼辨,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提倡在理论与经验达到相当熟练水平和就诊量较大时,选择性地使用方剂辨证。开方后重视煎服法,在首诊病人的处方上一律标明煎服方法,并作详细的解释 ...
先生的
临床基本方法:有益临床。
诊治病人的原则:以人为本,有益患者。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3-22 18:5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杏林童子精神可嘉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2 19:21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谢谢王勇先生、哲医先生点评!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3-22 19:2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偷吃枸杞没有?
哈哈!我管中药房时够可以的。在一边切药一边背书时,外加一口又一口吃枸杞,真过瘾!当时的中药污染可少了,好香甜哦。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2 19:3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墨魂浓醇2009/03/22 07:26pm 发表的内容:
偷吃枸杞没有?
哈哈!我管中药房时够可以的。在一边切药一边背书时,外加一口又一口吃枸杞,真过瘾!当时的中药污染可少了,好香甜哦。
呵呵!三不打时尝尝是有的!孔乙己说过读书人窃书不为偷,咱学医之人尝药也不为偷吧,墨魂浓醇先生您说是吗?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2 20:13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我崇尚的主要医家
1、古代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孙思邈、钱乙、金元四大家、王肯堂、张景岳、李时珍、叶天士、吴瑭、喻昌、徐灵胎、陈修园、张锡纯(近代)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2 20:17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4 06:35pm 第 1 次编辑]

2、现代医家:蒲辅周、任应秋、方药中、刘渡舟、焦树德、朱良春、李斯炽、王渭川、卓雨农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3-22 21:3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3/22 09:36pm 第 1 次编辑]

以杏林罗老、王勇先生等为代表的基层中医工作者,可谓一代中医的脊梁!中医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2 21:5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3/22 09:34pm 发表的内容:
以杏林罗老、王勇先生等为代表的基层中医工作者,可谓一代中医的脊梁!中医人学习的榜样!
总版主过奖了!自知差距甚远,还需努力做到老学到老。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9-3-23 00:05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来晚了,向长期坚持临床工作的罗先生学习,希望读到先生更多的临床帖子!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3-23 09:0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温热性疾病治疗中部分西药对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影响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之一,对于多种温热性疾病,包括现代医学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治病的需求变化,对温热性疾病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西药治疗。但有不少病人使用西药后病情尚来减轻而证候表现却常常迅速发生显著变化,这就给中医卫气营血辨证造成了许多干扰,临证时若不考虑这些因素,仅按传统的方法处理就难以辨证准确。这是温病学中辨证论治体系面临的新问题之一。lp:ix
   笔者从1986年以来,在中医门诊工作中注意了这方面的临床观察,其对象主要为患温热性疾病后,先在他处门诊西药治疗无好转而转诊的病人,以及住院西药治疗变化不大或尚未痊愈而要求中医配合治疗者。本文根据观察所得,重点从症状、舌象等方面谈谈温热病治疗中常用几种西药对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影响。I;R<IO
   一、解热止痛类药  常用注射剂有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片剂有扑热息痛,A.B.C、安乃近等。观察135例患者用这类西药后,头痛、身痛明显减轻,并使发热、恶寒与出汗症状发生显著变化。发热迅速减轻,或短暂消失,但在2-4小时后回升并有加重趋势,其中59例出汗后反增明显恶寒,73例头身汗出,52例全身大汗并都在汗后反增恶寒的59例之内,脉象浮数而虚,自觉口渴加重。发热重、恶寒轻本是温热病卫分证的特征,但用此类西药后部分患者反增明显恶寒,为药物过汗受风所致。大汗、口渴本为气分证的症状之一,脉浮数而虚本为兼有正气已虚之象,现都为药物过汗伤津,正气受损所致。这些问题在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时,都必须认真考虑而采取相应的对策。uvFXu?
   二、抗敏及冬眠剂  如异丙嗪注射液,有的基层医生常用于发热性疾病而兼有恶寒者,或用于治疗输液反应等。还有复方冬眠灵(含冬眠灵、异丙嗪各25mg),常用于高热或超高热者。前者常使恶寒迅速消失,但热势不减;后者则使病人体温低下,四肢冰凉。二者都能使患者出现精神倦怠,嗜睡,个别出现神志异常。恶寒迅速消失,体温低下易于掩盖卫分证或气分证的证候特点,若仅有高热存在则易与气分证的高热不恶寒相混淆。高热、神昏则易使人误为营血证候。&#35;/FUn
  三、抗生素  常用的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庆大霉素、红霉素等,还有抗厌氧菌的甲硝唑类等。容易导致证候变化的主要是静滴红霉素、甲硝唑等,观察15例静滴红霉素和9例静滴甲硝唑的患者,多有烦燥、上腹不适、口干,舌红苔黄等,这些现象易与气分证或营分证相混淆。J
  四、氢化可地松  常用本品100mg加入5%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滴。观察23例连续两天以上使用本品的患者,用药后多有颜面潮红、烦燥、自觉发热增加、口干、舌光色红降而干。静滴结束1小时后上述症状渐渐消失,但舌象变化不大,而且舌体较胖大。这些病人在使用该药之前大多没有这样的舌象,若不注意鉴别则易与营血证候相混淆。`\?Dt_
   五、大输液  笔者观察连续5天以上使用大输液的患者31例,液体有生理盐水、5%或10%葡萄糖水,其中都加有抗生素和能量合剂等药,患者都有舌苔白厚而腻的现象,其中6例后又转为黑腻苔。追问病史,治疗前仅5例有湿热征象,但都不是黑腻苔的患者。这种现象已是湿热蕴结气分的征象,但属药物所致是其主要因素。Jm&XX*
   六、高渗脱水剂  如甘露醇等。观察16例连续3天使用本品的患者,都有舌干红的现象,容易与热伤津液相混淆。%R(+R
   总之,温热性疾病广泛使用上述西药治疗后,容易出现种种药源性证候变化,往往干扰了原发疾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和病理层次,使中医在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时,往往难以入手辨证和遣方用药。对于这些新的问题,必须慎重从事,周密考虑。x&#35;
   笔者建议,有条件的中医医疗、科研单位应加强对温热性疾病常用西药治疗后证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之影响的临床研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增加新的内容,赋予新的生命,用以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热性疾病的临床实践。笔者虽做了一些临床观察,但因条件有限,无法进行对比性观察,样本也较小,所得结果较零碎,有的可能带有偶然性。本文仅作为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提出,以期引起同道对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未来发展的注意。D~NN2
  =========================================================================
  先生的这篇文章,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3 15:4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谢谢中西医融合观版主对拙文的关注和呼吁!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3 15:47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3/23 00:05am 发表的内容:
来晚了,向长期坚持临床工作的罗先生学习,希望读到先生更多的临床帖子!
谢谢孙总版主!孙总版主身残志坚,矢志中医事业,医理医技堪称上乘,更是我辈学习的榜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3-23 17:1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23 09:00am 发表的内容:
     温热性疾病治疗中部分西药对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影响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之一,对于多种温热性疾病,包括现代医学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 ...
因此,可以讨论出西药的虚实寒热,比较二者的异同。
一、解热止痛类药与麻黄汤同类;
二、抗敏及冬眠剂,有点像白虎汤;
三、抗生素与苦寒药相似,苦寒伤阴,引起虚烦,阴虚证;
四、氢化可地松,补肾阳,具有伤阴的作用;
五、大输液 ,属于湿邪;
六、高渗脱水剂  如甘露醇等,属于燥邪。
没有多少根据,猜想如此,请中医批评。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3 19:2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23 05:10pm 发表的内容:
因此,可以讨论出西药的虚实寒热,比较二者的异同。
一、解热止痛类药与麻黄汤同类;
二、抗敏及冬眠剂,有点像白虎汤;
三、抗生素与苦寒药相似,苦寒伤阴,引起虚烦,阴虚证;
...
这些比较性探索,有益于临床!
作者: zhhj    时间: 2009-3-24 15:0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向杏林童子先生致敬!!!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4 18:18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zhhj2009/03/24 03:04pm 发表的内容:
向杏林童子先生致敬!!!
谢谢!向朋友致敬!
作者: wangmengyin    时间: 2009-3-24 22:5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古人云: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罗老先生其人乎!罗老先生的“童子功”值得我辈今后培养中医学徒借鉴学习!
笔者认为:中医学徒的培养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学3~6年级把“四书”背诵如流————中学6年争取背诵完“五经”与“内经”(现在已有拼音读本可读),兼读完(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有了以上的“童子功”,不但中文与英语的学习易如反掌,也为大学阶段学习中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今后不管中医大学如何“西化”————我自等闲视之————能轻松自如地学好中医!————以上所论————皆为学生课余之习也!
不知罗老先生有无培养学徒之筹划?笔者认为这比多看几个病人具有更紧迫的意义!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3-25 01:4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wangmengyin :
不知罗老先生有无培养学徒之筹划?笔者认为这比多看几个病人具有更紧迫的意义!
-------------------------------------------------------------------------
继承、培养实燃眉!

作者: kangxiaodong    时间: 2009-3-25 17:39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向杏林童子老师学习!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5 20:5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2009/03/24 10:59pm 发表的内容:
古人云: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罗老先生其人乎!罗老先生的“童子功”值得我辈今后培养中医学徒借鉴学习!
笔者认为:中医学徒的培养当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学3~6年级把“四书”背 ...
谢谢先生的赞许!如今的社会已给中医的生存、发展设下了很多的障碍,人们的价值观也与我学中医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年轻人都是急功近利,还有谁愿意学中医哟!连我的三个孩子都没有一个愿意继承我学,他们看到我那一摞摞书就望书兴叹了,认为学其他专业只读教材拿个文凭便可,学中医读了教材拿个文凭还没用,出来还要读那么多的参考书,很费力的。所以已没有教学生的愿望了。但我自己那是要坚持决把中医之路走到底的!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5 20:53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3/25 01:40am 发表的内容:
wangmengyin :
不知罗老先生有无培养学徒之筹划?笔者认为这比多看几个病人具有更紧迫的意义!
-------------------------------------------------------------------------
继承、培养实燃眉!
总版主言之有理,但现实不容乐观!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5 20:5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kangxiaodong2009/03/25 05:39pm 发表的内容:
向杏林童子老师学习!
向您这位新朋友学习!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06:57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我的业余爱好
写作、摄影、旅游、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06:58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旅途感悟:
走中医之路要想取得成功,应具有八个必须:
一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功底。这是打开中医宝库之门的钥匙,否则只能在宝库之外徘徊。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若非童年边学文化边学中医入门课者,应具有高中毕业的基础文化才行。
二是必须对中医学有坚定的志向和良好的兴趣,否则难以成功。君不见如今有不少的中医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并未从事中医而改行不做中医了。与我同时期从师学习中医者之中,也有不少人中途退出了行列。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07:01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三是必须有顽强的恒心毅力与坚定的信心。学医之初,老师常说“人无恒而不可为医”,这句话至今如鸣在耳,否则我早已改行从政了。想当年川中名医唐容川,做医生做得好好的,干吗要去云南做官而死于上任途中呢?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21:48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四是必须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我在公社卫生院工作时我是病人有请必应,出诊不分白天黑夜,巡回医疗找病人不分寒暑雨晴,后来进入区、县医院坐门诊等病人,炼的就是坐功,除了春节,其它节假日从来不休(当然这一点现在不宜对所有中医人提倡了),久坐才能成“佛”。在自学上那就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终生不可懈怠。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21:5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五是必须有一定的悟性和灵性才能对老师所教、书上所学举一翻三,圆机活法,推而广之,否则便会泥古不化呆而不巧。如老师给我讲《伤寒论》方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的应用时就说过,“这三方是分别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少阳病主证、阳明腑实证的主方,但却并不局限于这三方面的病证,《伤寒论》应用这三方的条文,除本证条文外,桂枝汤多达26条,小柴胡汤多达16条,大承气汤多达18条,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宽,而且后学者还可以不断扩大,怎么扩大就全在于学者自己去领悟。”后来自己在学习和应用这三方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指教去领悟,广泛地应用了这三个方剂,很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992年5月,一位姓牟的男性中年教师,因腹胀5天加重2天,伴见大便不畅入住西医内科病房,拟诊为肠梗阻、肝硬化、急性胃肠炎等病,但经多种检查前两个诊断未能确立,每日以大输液为主,治疗近7天仍未收效,经他人介绍找我用中药治疗。症见腹胀满,大便不通,时欲便则下利少许黄色极臭的稀水。烦躁不安,微热但无汗出。舌苔淡黄而腻,脉滑数。诊为阳明痞满证,为邪羁阳明,热结旁流之变,用仲景小承气汤破滞除满,泻热通便,微和胃气:大黄24g、厚朴15g、枳实10g,加水750ml,煎取药汁250ml,温分两次服,服一次大便下则停后服。患者当天下午服一次后大便未下,当晚续服第二次,到半夜时大便两次,泄下算盘珠子样硬便十多粒及许多臭黄稀水,次日腹胀消除,三天后出院。我用桂枝龙牡汤加味治愈的进餐恐惧症(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8&topic=3061),也是靠悟性悟出来的。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21:51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8 01:11pm 第 2 次编辑]

六是具有胆大心细智圆行方的大医精神。胆不大智不圆难医重危病,心不细行不方难以准确认病识证用药。前述我在乡下治疗的肺胀痰浊内蕴,痰蒙神窍案和急性化脓性胸膜炎案,若非胆大心细,豈敢医之愈之!但胆大必须以一定的技能为基础,所谓“技高人胆大”是也。当然行方还包括怎样做人的基本原则和中医的人的基本道德观,且不说如今那些高论,至少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应该认真遵守。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21:53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童子在 2009/03/27 01:25pm 第 1 次编辑]

七是必须博学多闻,不断扩大和更新知识结构。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知识面宽,遇到疑难杂症才能有效地应对成功地治疗。1993年4月,一位40多岁的男子因自觉胸背腹内发热不解,在内科病房住院近7天查体温却一直正常,其它各项检查也未发现任何改变,西医无可名状,诊为“神经官能症”,但患者不服,要求中医治疗。刻诊:自学胸背腹内发热“时如火烤”而烦躁,但胸背腹部皮肤触之并无发热之象。形体壮实,精神尚可。面色略黯,舌下静脉紫瘀。脉弦涩。此与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症目“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瘀血”的记载相符,遂用该方治之,一剂热减,三剂平复。内科病房的医生说“哪里有这么个病名,那是乱取的”。我说这个病名并非我杜撰,而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发现并命的名,若按现代医学的命名法就叫做王清任综合征。不断扩大和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八是必须具有正确的功利观。中医人绝不能见利忘义,而应先义后利,服务到位而取财有道。本地有几个个体中医,虽有一定本领,但不走正道,经常请几个媒子到人流多的地方找医院门口骗拉病人,一次取药数十剂又不给处方,收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种办法实为正道中医所不齿。
以上八点既是我步入中医之路以来的感悟,也是进入本论坛以来的感悟。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3-26 22:0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说得好,继续啊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3-26 22:15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caoxibai2009/03/26 10:00pm 发表的内容:
说得好,继续啊
谢了!我说完了,终于勉强应付了论坛的专访,谢谢您这位北京朋友的支持!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4-2 14:1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网络(论坛)是公开学习、自由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增进朋友同行的友谊;但网络无限好,只是疑点(陷阱)多,上网学习还得“辨证”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切不可一概拿来!
作者: tcmdyjc163    时间: 2009-4-2 22:42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拜访了罗先生的杏林之旅,获益匪浅。美中不足的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名老中医,没有带好接班人,连自己的儿子也没兴趣继承,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传统中医千百年来倚靠家传师承教育或自学成才,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何不网开一面,以优惠政策让名老中医的子女继承传统中医事业,造福当地群众,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 以下内容由 tcmdyjc1632009年04月06日 00:57pm 时添加 -=-=-=-=-
保护传统中医刻不容缓,建议国家在制定《中医药法》时应当充分考虑祖国传统医学千百年来倚靠家传师承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台名中医(当地)培养学徒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当前中医药“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根本问题。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4-5 20:4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本地愿意从师学中医的青年人已经找不到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4-6 12:20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03/20 11:37pm 发表的内容:
6、对《伤寒论》诊治体系之我见:辨病分证,病证并辨是《伤寒论》的灵魂;重视辨病,辨病分证,先后有序是张仲景的诊断模式;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病证结合,是张仲景的治疗思想。
7、重视《周易》位、时 ...
先生是德才兼备的成功者,受教了。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4-6 12:3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03/25 08:50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先生的赞许!如今的社会已给中医的生存、发展设下了很多的障碍,人们的价值观也与我学中医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年轻人都是急功近利,还有谁愿意学中医哟!连我的三个孩子都没有一个愿意继承我学,他们看到我那 ...
惜哉!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4-6 12:44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下面引用由杏林童子2009/03/26 09:53pm 发表的内容:
以上八点既是我步入中医之路以来的感悟,也是进入本论坛以来的感悟。
经验之谈,好!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4-6 13:27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谢谢仁海中西医先生点评!
作者: 伤心的绿叶    时间: 2009-5-18 00:2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我今天才来到这个地方,拜读先生文章,知道遇到了一个真中医,感到很幸运.我是一个中医医生,在乡下工作,医院只有我一个人是搞中医的,没有人可以教我中医方面的知识.虽然有中医执业证,但找我看中医的人很少,临床经验少,以后要向老先生请教很多问题.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4 07:56
标题: 第十三期——杏林童子
拜读杏林童子专访贴有感:
已是银霜染鬓丝,
讨研歧黄君未辞。
杏林耕耘不赋闲,
童子丹心吾辈师。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