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4 00:28am 发表的内容:
冒昧问李老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西医教授,您对中医情有所锺,缘起何时?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4 09:13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 ...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0:16am 发表的内容:
不知先生对中医传统的“运气学说”作何种观?
下面引用由gonmai在 2009/02/25 00:26a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 ...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8:22am 发表的内容:
我感觉,先生“ 我认为:医学是研究疾病的,中西医的融合只在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的理论范围内进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学说”;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哲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等医学基础课 ...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在 2009/02/25 08:56am 发表的内容:
我所理解的中西医融合方法实质上是黄煌先生所主张的方证对应思路的扩大应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一种初级形式,具有简便易学因而具有临床可操作性,不知我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4 09:13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因此,只要找到共同参考系,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就能够融合。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在 2009/02/25 09:17am 发表的内容:
李先生的中西医融合方法不同于中西医结合,后者实际上到目前为之还没有形成完整方法论或指导性理论,而中西医融合观却具有一定的理论化模式与具体的可操作性,如果这种方法被更多的基层医务人员了解认识,一定会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8:54am 发表的内容:
应该是中医认识到了西医所尚没有能认识到的人体另一层面人体的生命规律。或者是中、西医两者所涉及到的人体层面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差异和不可通约是由此而起。也是两者“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 ...
下面引用由gonmai在 2009/02/25 00:26a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300多年的历程,至今没有实现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客体(疾病)时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理论体系。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8:54am 发表的内容:
一个病人看医生,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痠困无力、脖子运动僵硬,患病2天。这就是疾病的“客观真实存在(客体)”,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中医认识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西医认识到的是:体检没有发现阳性体征,体温38°C,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尿常规正常,肺部透视正常。于是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使用麻黄汤或者桂枝汤;西医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使用解热止痛剂(现在用输液)。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2:22pm 发表的内容:
进李老一言:
融通中西,不可不越《黄帝内经》这峰巅!
下面引用由xyx0535在 2009/02/25 00:1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和西医的根本区别在那里?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25 02:13pm 发表的内容:
这一条对应得不大合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只能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或银翘散加减。如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多加重病情。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在 2009/02/25 00:11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想知道李老二十多年手术的经验和认识,探求治病救人的自然和谐及中西医的融合之路......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2:38pm 发表的内容:
这个巅峰,我不可能达到,也不可能超越,不过,我可以从半山腰绕过去,而且从半山腰绕过去的路,中医人已经完成了。例如马文辉。我也走个捷径吧!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4:09pm 发表的内容:
解决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参考系选择不当,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在手术前与手术后,我以现代医学模式处理病人,把病人看做社会人处理。在手术台上做手术的时候,我采用机械唯物论为参考系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2:43p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一下:中医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西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中西医融合是社会主义的产物。
可能比喻不太恰当。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4:16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文辉是同乡(山西),亦朋友,不过,对三部六病,我保留看法。“捷径”形容贴切!还记得马克思老人说科学的那句名言吗?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5:01pm 发表的内容:
马克思说的是不要偷懒或者投机取巧,而我的目的是到印度取经,不一定非要翻越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而且明知我这个普通人攀越珠穆朗玛峰无疑是白送死,为什么不绕过去呢。我崇拜攀越珠穆朗玛峰的英雄, ...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在 2009/02/25 05:13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想说的是不同参考系之间比效果,想通过李老的手术临床情况,让网友参与并了解西医及中医的治疗水平,从而探求中西医融合的角度,或许方法药物保留,但能了解自身的水平与当今的水准,从而推动中西医的发展及研究方 ...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4:16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文辉是同乡(山西),亦朋友,不过,对三部六病,我保留看法。“捷径”形容贴切!还记得马克思老人说科学的那句名言吗?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2:22pm 发表的内容:
进李老一言:
融通中西,不可不越《黄帝内经》这峰巅!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25 05:32pm 发表的内容: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在 2009/02/25 07:10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是病邪侵犯人体的开始,卒病是疾病的结束或终结,也可理解为归宿。伤寒卒病论就是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动态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每个方证就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既是一个位点(病位)、也是一个时点(病 ...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在 2009/02/25 07:08pm 发表的内容:
人文也是科学,它是社会科学。医学伦理是医学的衍生物,是第二性的,有社会学家研究和关注,作为人,特别是医生,更应该具备人文精神,但不等于医学本身是人文科学。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在 2009/02/25 07:04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李老的解答!!!本人想知道病---中西医治疗过程---病愈状况的连结,特别是手术的治疗效果;例如:本人治疗了上百名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最大年龄近80岁,最长病程超过40年,主要症状关节疼痛(不超过三个关节),天 ...
下面引用由逸湘在 2009/02/26 09:01am 发表的内容:
西医认识疾病的过程:
中醫不認識嗎?
下面引用由xyx0535在 2009/02/26 09:08a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一临床实践,二,理论研究,三,哲学层面。
临床实践是理论升华的感性资料,理论是实践资料的理性升华,哲学是理论的哲理概括。
中西医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的,但对统一个客体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6 11:06am 发表的内容:
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的准则。应当制定一个程序,按照程序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初诊:
1病情描述;
2病机讨论;
...
下面引用由逸湘在 2009/02/26 11:14am 发表的内容:
這是"醫技"階段的融合
不難做到-=-=-=-=- 以下内容由 逸湘 在 2009年02月26日 11:19am 时添加 -=-=-=-=-
下例是個很好的中西醫融合的例子:
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遭遇车祸回国治疗能够迅速恢复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6 11:41am 发表的内容:
在《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里,我只完成了伤寒论、温病与西医感染病的证态融合。这是医技方面的融合,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上篇形上医学,其中第二章中西医融合哲学观谈到了哲学与科学问题。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6 08:10am 发表的内容:
只能向先生学习!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大家都在探索。谢谢先生。
下面引用由逸湘在 2009/02/26 11:51am 发表的内容:
第一部分哲学与科学问题是他人著作囉!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在 2009/02/25 07:06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争论不休的原因
中医理论多如牛毛,相互之间不能相容。谁又能代表中医理论呢?拿什么来统一各家学术呢?自家的矛盾解决不了,又拿什么与西医结合呢?《伤寒论》应该是一条出路,伤寒学派纷争不休,自相残杀,谁又接近真理呢?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呢?群雄逐鹿,鹿死谁手,拭目以待!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在 2009/02/27 00:48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并非易事,但是还是需要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续,李老就是其中之拓荒者,至少作为西医人员看到了中医的价值,难能可贵。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2 09:50am 发表的内容:
不好意思,才看到,过来踩一脚。
第一次知道《伤寒论现代解读》是两年前,在网上看了前言,挺兴奋,很多想法非常有意思,应该是本有意义的开拓性的好书。想买,没买到,向美国的朋友推荐,他倒买到了,不过他读 ...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2 10:40am 发表的内容:
又看了一遍您书的目录,挺感慨,挺好。您应该是这个方向的开拓者,致敬。
我想问一下根据您探索的经验,您认为中西医融合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您探索中最困惑您的是什么?下一步您会怎么走?
下面引用由zhengyou在 2009/03/02 00:11pm 发表的内容: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2/25 08:54am 发表的内容:
一个病人看医生,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痠困无力、脖子运动僵硬,患病2天。这就是疾病的“客观真实存在(客体)”,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中医认省?..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3/02 04:27pm 发表的内容:
和您探讨一下,请批评。
中西医融合最大的难点在于:突破口选择错误!伤寒论、温病、金匮要略、脾胃论等经典原著是中西医融合的突破口,而不是《内经》。
最困惑的问题是:取象比类与科学方法的 ...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2 06:48pm 发表的内容:
您说批评可折杀我了,您老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真想多跟您请教些东西。
首先,挺欣赏“融合”的说法,打碎了两个,重新铸造一个新的,既不是原来的中医,也不是原来的西医了。这也是我曾经的目标。想当年大言不惭 ...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在 2009/03/03 10:28am 发表的内容:
是认识上的差异,而不是客观真实存在(客体)的差异"
中医认为无与客体存在缺一就不可能,而科学研究客体存在,对无不感兴趣,这才是根源。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4 10:20am 发表的内容:
刚看了中西医可融合不可通约的文章,发在张博士的贴字后面了,想还是在这儿说好一些。
其实这个趋势很多人都了解,可是现实的发展很不尽人意。
我以前也曾热衷于思考,做些哲学思辨,可把这些想明白了以后,又发 ...
下面引用由逸湘在 2009/03/04 10:07am 发表的内容:
先搞清楚
哲學→科學→醫技
再來談不遲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3/04 05:00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金匮要略》讨论 的设想
自从《中西医融合观》出版之后,就开始探索《金匮要略》的解读问题。难度太大!
1《金匮要略》涉及藏象与经络,必须首先解读藏象与经络!大家知道这是多么困难。
2《金匮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3/04 06:35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哲學→科學→醫技之间的关系,我已经发表过不少帖子,不能再发同样的帖子了。可以到【论坛人物专访】第十期——张效霞栏目阅读第7,24楼的帖子。
谢谢关注。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04 07:25pm 发表的内容:
哇,《金匮要略》解读,太不容易了。这恐怕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任何探索都是值得鼓励的。
祝成功。
下面引用由逸湘在 2009/03/05 07:55am 发表的内容:
說過不代表說清楚了!
下面引用由gonmai在 2009/03/04 08:22pm 发表的内容:
请不要认为我说的话很难听,你真的没有进入到中医内之景。除了你的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话准确外,你的两者融合,除了牵强附会,就是梦。还请你能回顾一下中西医的几十年来的结合史吧。这样,你或会能清醒点。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3/05 02:51pm 发表的内容:
请先生指出来,哪些没有说清楚?
下面引用由yatte在 2009/03/05 06:40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学习的心态令人钦佩!融合第一步就应是归纳(坚决反对改造),如果能够归纳好,就是成功的一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