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打印本页]

作者: 发言人    时间: 2009-2-10 20:5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发言人在 2009/05/19 00:35p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繁荣全球中医药论坛文化,活跃网站气氛,促进大家相互间的了解,便于网上网下沟通交流,现推出《论坛人物专访》栏目。
时间规定:不定期。
采访人选:会员推荐或自荐(须征求当事人的意愿)。
采访方式:由大家提出各种问题,被采访的人跟贴回答。希望大家踊跃跟贴,提出想知道的问题,被采访者要主动配合,积极回答大家的问题,并且尽量将问题回答的详细一些……
采访对象:本期的专访对象五积散,请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哈。
一、自我简介;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四、推荐书目;
五、推荐医家(古今);
六、业余爱好;
七、论坛感悟与建议;
(以上问题以自愿答复为主,可全部,可部分)
八、会员提问……


[color=#0000FF]论坛相关链接
五积散个人专栏
http://www.gtcm.info/cgi-bin/forums.cgi?forum=48
《五积散专集》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45&topic=15&show=25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9-2-10 22:4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欢迎五积散先生亮相!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2-11 00:31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02/11 00:33am 第 1 次编辑]

欢迎五积散先生畅谈高论!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1 09:2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久闻大名,欢迎亮相。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7:21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谢谢诸位的关注!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2-11 17:3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先生治医,重视临床.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7:4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一、自我简介;
执业中医师,庆生堂诊所法人代表,五世御医之后,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学院,长期致力于传统中医的探索和研究。
二、个人主要学术思想或观点;
学医之初,推崇张仲景、李东垣、叶桂学术思想,曾经深入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达5年之久,逐渐有所体会和感悟。
目前个人主要学术观点:
1:学习和临床当以辨证论治为主,博采古今众家之观点,中医没有派别之分。
2:外感病宗张仲景、叶桂之学说,内伤杂病宗张仲景、朱丹溪、张景岳、薛立斋、赵献可、吴鞠通、薛生白、王梦英之学说。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7:5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三、事业与人生之心路历程;
02年有幸与桂枝汤先生结识,并来到中医药论坛,08年4月和他人创办临床中医论坛:

http://www.linchuangzhongyi.com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8:1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四、推荐书目;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脾胃论》
《兰室秘藏》
《格致余论》
《丹溪心法》
刘河间学说(了解)
张子和学说(了解)
《景岳全书》
《薛氏医案》(了解)
《医贯》
滑仁伯
张石顽
俞昌
李中梓
《医宗金鉴》
《温病条辨》
《湿热条辨》
《温热经纬》
《王梦英医案》
《古今医案》
《本经疏正》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8:1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五、推荐医家(古今);
张仲景、张景岳、吴鞠通、薛生白、赵绍琴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8:2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六、业余爱好;
1:下围棋
2:游泳、骑马、乒乓球、举重、跳水、溜冰,体操,不喜欢看足球、篮球,始终搞不明白这两球的规则。
3:厨艺
4:上网
5:养植物,养小动物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2-11 18:3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堂堂正正!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2月11日 06:39pm 时添加 -=-=-=-=-
不过五公还未兑现与我下的一盘棋呢!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11 19:1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等到五公也说取掉“风”的时候,差不多中医就是死亡的时候了。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2-11 19:3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墨魂浓醇在 2009/02/11 08:10pm 第 1 次编辑]

哈哈!我这人只喜欢与理论结合实践之人玩,不要退怯哦?
喜欢《湿热条辨》必然知道“寒燥条辨”!为什么呢?真正的中医人是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能回答吗?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19:4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墨魂浓醇2009/02/11 07:36pm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这人只喜欢与理论结合实践之人玩,不要退怯哦?
喜欢《湿热条辨》必然知道“寒燥条辨”!为什么呢?真正的中医人是会举一反三,触类旁类的…
能回答吗?
《伤寒论》换个名字可以叫“寒燥条辨”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2-11 19:5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说出来呗?四诊内容!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2-11 20:0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哈哈!《伤寒论》中的无论什么承气汤是寒燥还是热燥证辨?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2-11 20:2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哈哈!即然愿意和我玩就细一点,不要笼统更笼统,仅一个《伤寒论》换成“寒燥条辨”就行了吗?你是随便打发叫花子吧?不行的哦!
“麻黄汤”主治表寒湿还是表寒燥?根据我研究,不属于表寒燥证吧?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1 21:1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墨魂浓醇2009/02/11 08:22pm 发表的内容:
哈哈!即然愿意和我玩就细一点,不要笼统更笼统,仅一个《伤寒论》换成“寒燥条辨”就行了吗?你是随便打发叫花子吧?不行的哦!
“麻黄汤”主治表寒湿还是表寒燥?根据我研究,不属于表寒燥证吧?
每个人研究《伤寒论》的体会和结果都不相同,很欣赏你有自己的思维和看法,能否继续深入谈谈,而能使更多的人受益。

作者: 秋月1    时间: 2009-2-11 21:5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仰慕五先生已久。
先生能否谈谈,六经和六病的关系吗?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2 00:0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9/02/12 00:08am 第 2 次编辑]

1:《伤寒论》是一本普通的中医研究著作,张仲景做此书的目的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以实实在在的辨证论治方法教学者学习中医这样的一本书。
2:《伤寒论》是刻在竹简上的一本书,所以一字千斤,多余的字不刻。到底是六经病还就是六部病,看看书中的条文自知:
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
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其人必躁,到经不解”
3:凡是发病,一定要有一个部位,而这个部位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举例而言:“河南安徽山西山东4省发生特大干旱”这个标题就类似于书中所提到的合病或并病,而河南安徽山西山东4省就可以类比书中的某几个经,如果离开经而去谈病,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4:后世注解《伤寒论》请注意,是注解,如果不用经去注解,这些复杂的病症都从何来?都从何去?都要落实到哪里?
5:《伤寒论》当中的六经,其实包涵的概念很广泛,既包涵了经脉,也包涵经气(六气).....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如果比较务实的学习,可以就认为是经脉,但是这个经不完全同于针灸说的那种经脉,毕竟,作者写书不能脱离伤寒二字,毕竟《伤寒论》是一本以诊治疾病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书。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2 00:1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如果层次比较高一些了,可以联系六经和六气的问题合参《伤寒论》这也就是清朝部分医学家比较推崇的六气演化六经,代表人物:柯琴,著作《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近人刘渡舟先生也推崇此学说,本人也表示赞同。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9-2-12 11:0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9/02/12 11:08am 第 1 次编辑]

请教五先生一个中医爱好者常遇见的问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哪些汤证的可能?能仲景医理简述其中缘由为妙。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9-2-12 13:47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2 00:04am 发表的内容:
1:《伤寒论》是一本普通的中医研究著作,张仲景做此书的目的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以实实在在的辨证论治方法教学者学习中医这样的一本书。
2:《伤寒论》是刻在竹简上的一本书,所以一字千斤,多余的字不刻。到 ...
回复:
        五积散先生对于伤寒论六病与六经的关系看法很精当,赞同!
作者: 再来    时间: 2009-2-12 13:5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2 11:04am 发表的内容:


请教五先生一个中医爱好者常遇见的问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哪些汤证的可能?能仲景医理简述其中缘由为妙。
小盘子转转就知道了, 根本不用辩来辩去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伤寒论乃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罢了。 对吧? 对么?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12 21:1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作为一个临床中医,五先生可以谈的东西很多,何不畅所欲言?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3 17:0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再来2009/02/12 01:52pm 发表的内容:
小盘子转转就知道了, 根本不用辩来辩去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伤寒论乃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罢了。 对吧? 对么?
    先生的看法不妥,《伤寒论》的确论证了包括现代急腹症在内的感染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问题,当然,《伤寒论》使用的治疗方法,在现代不一定完全适用,但是,在2000年前,确实是世界一流的,而且许多方剂即使在现代也是十分有效的。
--------------------------------------------------------------------------------
   请教五先生一个中医爱好者常遇见的问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哪些汤证的可能?能仲景医理简述其中缘由为妙。
    我来说说看,欢迎批评。
    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其可能的转归:
    1  多饮开水,好好休息,可以自愈;
    2  白虎汤证;
    3  大青龙汤证;
    4  麻杏石甘汤证。
    大致如此。如果治疗不及时,由此还可以向恶化演变。我是根据证态概念体系推论的,不知道与《伤寒论》的医理是否相通。请中医界的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17:5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5:02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看法不妥,《伤寒论》的确论证了包括现代急腹症在内的感染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问题,当然,《伤寒论》使用的治疗方法,在现代不一定完全适用,但是,在2000年前,确实是世界一流的,而且许多方剂即使在 ...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好!
感谢你的参与,你的观点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18:1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9/02/13 06:1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2 11:04am 发表的内容:
请教五先生一个中医爱好者常遇见的问题,“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哪些汤证的可能?能仲景医理简述其中缘由为妙。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
3:其中从阴从阳,少阳一经甚为关键,此经决定南北走向,故《伤寒论》独有柴胡剂可以从阴从阳加减进退,他剂则不行。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18:1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9/02/13 06:1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12 09:12pm 发表的内容:
作为一个临床中医,五先生可以谈的东西很多,何不畅所欲言?
老吴好,最近几天忙着临床中医论坛的中医培训班毕业考试。老吴你也是个临床大家,欢迎你也谈谈而使后学受益嘛。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2-13 18:3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6:13pm 发表的内容: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 ...
先生指出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其可能的转归决定在体质,从阴从阳,很有临床意义.其转归还有邪仍在表的现象,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说明太阳病虽经十日以上,其脉仍浮,提示脉不变,其证亦不变,属于邪未内传,亦未外解,仍在太阳本经,故仍宜麻黄汤发汗解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3 19:0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6:13pm 发表的内容: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 ...
     班门弄斧了,请多多批评。
     麻黄汤证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体质强壮的意思,而且是表实证;桂枝汤证是正常人体质较差,或者已经出汗的病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用于老年人,或者具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麻黄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第一步,上帖已经说过了,如果没有误治,直接演变为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可能。如果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可能是营血分证;麻杏石甘汤证还可能演变为结胸证之类。
     《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他借用了六经传变的思想,但是张仲景非常聪明而且尊重事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经的顺序表述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而是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表述这种演变关系。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19:4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02/13 06:32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指出病人患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其可能的转归决定在体质,从阴从阳,很有临床意义.其转归还有邪仍在表的现象,如: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 ...
王勇123先生好!
欢迎你参加讨论。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19:5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体质强壮的意思,而且是表实证;桂枝汤证是正常人体质较差,或者已经出汗的病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用于老年人,或者具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先生能有此种见解,可见先生是中西通贯,敬佩。
麻黄汤是表实证,桂枝汤是表虚证的观点,我原先也一直推崇,不过近几年来,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阐释: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以感受邪气的轻重来决定证的变化。
比如壮实人一样可以得桂枝汤证,虚弱之人,也可以得麻黄汤证,但二者的处理法则不相同,壮实人得桂枝汤证,可以用轻剂桂枝汤或者直接用后世的人参败毒散一类的方剂,虚弱之人感受麻黄汤证,可以用麻黄汤加人参法(薛立斋法)或者直接就用麻附细辛汤加人参桂枝法(开太阳,守阳明,奠少阴,三法合用,先安未受邪之地,此证老年人冬季易得)
仲景给出的是理,而我们后世的研究和学习需要的是法。
当然,如果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伤寒论》我个人还是推崇先生说的这个观点。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20:0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第一步,上帖已经说过了,如果没有误治,直接演变为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没有可能。如果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不经过治疗的自然演变,可能是营血分证;麻杏石甘汤证还可能演变为结胸证之类。
麻杏石甘汤,大小陷胸汤,大小青龙汤,诸泻心汤,诸栀子豉汤......这些属于复合证,依据患者体质的不同,或里热加外寒,夹痰,夹饮,加痞,加虚热,都可以产生,属于变证的范围之内(但仲景大多采用误治来提示)
如果细细研究起来,这些问题很烦琐。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3 20:0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他借用了六经传变的思想,但是张仲景非常聪明而且尊重事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经的顺序表述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而是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表述这种演变关系。
赞同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主体精神。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4 09:51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7:58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能有此种见解,可见先生是中西通贯,敬佩。
麻黄汤是表实证,桂枝汤是表虚证的观点,我原先也一直推崇,不过近几年来,感觉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阐释: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 ...
   [仲景给出的是理,而我们后世的研究和学习需要的是法。]
   这个说法非常有见地。
   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也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中西医结合学派之所以结而不合,除了用西医为依据解释中医之外,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只研究《伤寒论》的法与方,他们不知道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伤寒论》与《内经》不同,伤寒论是直接指导临床的,其112方或者112证,都是典型的证,如同西医的诊断标准一样。而在涉及临床运用时则大不一样,守原方不变者比较少,必须加减才能符合实际病人的病情。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所以,证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伤寒论》中方证是对应的,所以,方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因此,在《伤寒论》中,理法方药随着证的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才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的是疾病整体过程中的哪一个时空阶段,某一个时空阶段(证)的理法方药与其上下左右前后的证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符合逻辑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2-14 11:1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6:13pm 发表的内容: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
本论坛上高手如云,理论、临床各领风骚,使人如入宝库,目不暇接。太好了!
先生的理论清新,临床功底深厚,让我受益匪浅。但下条
“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中的“阴虚”是否以“阳盛”为佳?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2-14 11:3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3 07:03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体质强壮的意思,而且是表实证;桂枝汤证是正常人体质较差,或者已经出汗的病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适用于老年人,或者具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演变关系。
        《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是临床上经常发生的,他借用了六经传变的思想,但是张仲景非常聪明而且尊重事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六经的顺序表述证与证之间的演变关系,而是按照临床实际情况表述这种演变关系。
   
先生解释得好!
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以患者的不同体质而设。
《伤寒论》的传变规律,是根据病人的体质(阴脏、阳脏)及失治误治后导致了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的,其传变的结果,最终即取决于病人阴阳的盛衰情况。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2-14 11:4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8:08pm 发表的内容:
赞同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主体精神。
说得好!临床上一切都以脉证为准。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2-14 12:11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3 08:08pm 发表的内容:
赞同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们学习《伤寒论》学习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主体精神。
这确实是学习《伤寒论》,用好《伤寒论》方的不二法门.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14 15:1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1: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决定一下患者的体质。H]
2:如果患者体质偏阳虚,则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甚则真武汤证四逆汤证,理中汤证.......直到通脉四逆汤证的可能。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k"RqW
3:其中从阴从阳,少阳一经甚为关键,此经决定南北走向,故《伤寒论》独有柴胡剂可以从阴从阳加减进退,他剂则不行。Z0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以感受邪气的轻重来决定证的变化。
非对《伤寒》烂熟者不能有此体会,非心思灵巧者不能有此总结。佩服五公!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4 15:1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2/14 11:15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患者体质偏阴虚,则有白虎汤证,三承气证.......直到抵挡丸证的可能。”中的“阴虚”是否以“阳盛”为佳?
感谢先生参与讨论!
个人以为,如果就人体质的性质来说,应该是以阴虚阳虚来决定,阴盛阳盛是针对邪气的性质而言。
欢迎先生继续发表高论。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14 15:2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
请五公指正:我向来认为,麻黄汤是大发汗;桂枝汤也可以说是小发汗。然否?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4 15:2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14 03:22pm 发表的内容:
感受风寒重的就是麻黄汤,感受风寒轻的就是桂枝汤,
请五公指正:我向来认为,麻黄汤是大发汗;桂枝汤也可以说是小发汗。然否?
然也。
看来论坛真是高手如云。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9-2-14 16:0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谢谢五积散的指点!看见大家再讨论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异同,又想起一个问题,桂枝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那些汤证的可能?从人体阴阳根本的角度看,这和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后的转归有何异同?
作者: 醉翁    时间: 2009-2-14 17:37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读诸先生帖,受益非浅,正如仁海中西医于先生所说的本论坛上高手如云,理论、临床各领风骚,使人如入宝库,目不暇接。仁海中西医、五积散、wuboqin 、王勇123 、中西医融合观都是很优秀的医师。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2-14 18:4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醉翁2009/02/14 05:37pm 发表的内容:
读诸先生帖,受益非浅,正如仁海中西医于先生所说的本论坛上高手如云,理论、临床各领风骚,使人如入宝库,目不暇接。仁海中西医、五积散、wuboqin 、王勇123 、中西医融合观都是很优秀的医师。
谢谢先生。我可不敢称优秀的医师,我只是个学生。来到论坛之后,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我都有自己难以想象地提高。真诚地谢谢各位师长、同道的教诲。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14 20:4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本条许多人认为是识别寒热真假的无上法宝。我认为对本条的认识,应当活泼地看,万不可拘泥。尤其在温病和一些杂病上,“身热反欲得衣 ”,并不一定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衣”也不一定就是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
五先生和诸君以为然否?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2-15 01:3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2/15 02:50am 第 1 次编辑]




  [仲景给出的是理,而我们后世的研究和学习需要的是法。]
  这个说法非常有见地。
  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也是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的。中西医结合学派之所以结而不合,除了用西医为依据解释中医之外,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只研究《伤寒论》的法与方,他们不知道仲景创造理的过程以及理的本质。《伤寒论》与《内经》不同,伤寒论是直接指导临床的,其112方或者112证,都是典型的证,如同西医的诊断标准一样。而在涉及临床运用时则大不一样,守原方不变者比较少,必须加减才能符合实际病人的病情。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所以,证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伤寒论》中方证是对应的,所以,方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因此,在《伤寒论》中,理法方药随着证的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才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的是疾病整体过程中的哪一个时空阶段,某一个时空阶段(证)的理法方药与其上下左右前后的证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符合逻辑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你好:
《伤寒论》给我们的,是把理和法紧密结合成功用于临床的典范,不能忽视《伤寒论》的“法”,也不能忽视《伤寒论》理法紧密结合的特点。说张仲景给出的是理,没能体现出《伤寒论》最精髓的部分。把理和法成功用于临床,才是《伤寒论》最精髓的内容。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哲医2009年02月15日 02:47am 时添加 -=-=-=-=-
还有,感受风寒重,固然是麻黄汤证。感受风寒轻,未必是桂枝汤证。在临床上,可以辨证为麻黄汤证的患者,其临床表现有轻有重,但在证候的性质上,都是麻黄汤证,都可用麻黄汤。因轻重不同,可以调整药的剂量,而不是把轻者辨证为桂枝汤证,也不能改为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最根本的区别,不是感受风寒的轻重,而是体质因素与风或寒的孰轻孰重。桂枝汤证的体质因素是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其受邪,是受风为主,受寒较轻。因此,桂枝汤证的治法是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不能认为桂枝汤证的病理机制是感受风寒较轻。若这样认为,容易和临床表现比较轻的麻黄汤证相混。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5 09:3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4 04:06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五积散的指点!看见大家再讨论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异同,又想起一个问题,桂枝汤证置之不治,有转归那些汤证的可能?从人体阴阳根本的角度看,这和麻黄汤证置之不治后的转归有何异同?
先生这个问题实在有意思,难!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其本质应该是一样的。
作者: 醉翁    时间: 2009-2-15 09:3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哲医说得好!非常赞同!“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所以,证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伤寒论》中方证是对应的,所以,方的变化以及演变也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因此,在《伤寒论》中,理法方药随着证的演变,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才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辨的是疾病整体过程中的哪一个时空阶段,某一个时空阶段(证)的理法方药与其上下左右前后的证之间的关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符合逻辑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伤寒论》给我们的,是把理和法紧密结合成功用于临床的典范,不能忽视《伤寒论》的“法”,也不能忽视《伤寒论》理法紧密结合的特点。说张仲景给出的是理,没能体现出《伤寒论》最精髓的部分。把理和法成功用于临床,才是《伤寒论》最精髓的内容。”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5 09:4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其本质应该是一样的,一般认为:其区别在于出汗与不出汗。
      请教:
     《伤寒论》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为什么: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作者: 非典型书生    时间: 2009-2-15 09:4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呵呵,向老朋友五积散君问好!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9-2-15 14:2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5 09:30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这个问题实在有意思,难!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其本质应该是一样的。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其本质不仅不一样的,而且完全相反。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9-2-15 14:3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2/15 01:38a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给我们的,是把理和法紧密结合成功用于临床的典范,不能忽视《伤寒论》的“法”,也不能忽视《伤寒论》理法紧密结合的特点。说张仲景给出的是理,没能体现出《伤寒论》最精髓的部分。把理和法成功用于临床,才是《伤寒论》最精髓的内容。
诚如所言,解读出张仲景是如何构建《伤寒论》,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作者: 醉翁    时间: 2009-2-15 14:5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还是小古笑得开心。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5 17:07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5 02:24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其本质不仅不一样的,而且完全相反。
愿闻其祥,请赐教。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9-2-16 12:1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麻黄汤证---恶寒、表实、不汗出,俊汗;桂枝汤证则表已开、虚和汗出,但表未彻解而依存恶风,故以桂枝解肌助阳发汗解表。这就两证的病理上的不同达致法药的不同。
作者: gonmai    时间: 2009-2-16 12:1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5 02:30pm 发表的内容:

诚如所言,解读出张仲景是如何构建《伤寒论》,才能真正理解《伤寒论》。
"如何构建《伤寒论》"?胡说!
言“构建”,不是说,是依主观而为?
不知其要,开嘴就错!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6 12:5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1: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是风寒在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寒有轻重之分,药有厚薄之选,故叶天士用桂枝汤多去生姜,本吴地少寒故也,民间用生姜红糖水治疗风寒感冒轻症一个道理。
2:麻黄汤,气分病波及到血也,桂枝汤是以血分病为主,但是还残留有气分病(所以还要加生姜)因为都牵扯到血,故二方都用桂枝(伤寒为外感大病)
3:如果对比的话,麻黄汤和桑菊饮有类似之处,桂枝汤和则银翘散有相同之处,桑菊饮用血分药连翘是先安未受邪之地,先清包络之热,银翘散则连翘,荆芥穗(发血中之风)淡豆豉启营中之源........又不可不知。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6 13:01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9/02/16 01:03pm 第 1 次编辑]

故:能懂《伤寒论》者,一定也能懂《温病条辨》。
反对温病者,极力鼓吹伤寒者,他也一定不懂《伤寒论》。
比如李可,卢崇汉,刘力红.......之辈。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6 13:0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中医本无派,庸人自扰之。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9-2-16 15:2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attach]4350[/attach]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6 15:4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6 01:01pm 发表的内容:
故:能懂《伤寒论》者,一定也能懂《温病条辨》。
反对温病者,极力鼓吹伤寒者,他也一定不懂《伤寒论》。
比如李可,卢崇汉,刘力红.......之辈。
    善!
    请教:太阳病与卫分证如何鉴别?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6 21:1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非典型书生2009/02/15 09:49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向老朋友五积散君问好!
欢迎成都林先生参与讨论!多年前与先生成都一番谈话,颇受教育,至今记忆尤深........
能在论坛再次遇到先生,五积散深感荣幸,请林先生指导!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16 21:3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6 03:40pm 发表的内容:
    善!
    请教:太阳病与卫分证如何鉴别?
请教不敢,但看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之论,虽然一孔之见,已见先生之才华!请先生继续讨论:
就个人目前的观点以为:
伤寒之太阳病,少阳病,类似于温病的卫分证
伤寒之阳明病,类似于温病的气分证
伤寒之三阴证,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由于伤寒侧重的是寒邪,寒伤阳,故病在三阴,伤寒力主扶阳。
由于温病侧重的是热邪,热伤阴,故病在三阴,伤寒力主存阴。
其中一些湿热变化的方剂(伤寒,温病都可以形成),如诸泻心汤,一些痰热夹杂的方剂,如大小陷胸汤......都可以通用。


作者: 哲医    时间: 2009-2-17 13:2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6 03:25pm 发表的内容:
古水流先生:难怪古人说,无声胜有声。让图片说话,更有意思,是吧?
论坛应该推广这种方法,那就显得文明了。
作者: 古水流    时间: 2009-2-17 17:2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呵呵!让哲医老师见笑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7 18:1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16 09:33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不敢,但看中西医融合观先生之论,虽然一孔之见,已见先生之才华!请先生继续讨论:
就个人目前的观点以为:
伤寒之太阳病,少阳病,类似于温病的卫分证
伤寒之阳明病,类似于温病的气分证
...
     大致如此。我的看法如下:
     伤寒之太阳病,类似于温病的卫分证
     伤寒之阳明病,少阳病类似于温病的气分证,包括三焦各证
     伤寒之阳明病,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急性表现
     伤寒之三阴证,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晚期阴虚证。
     如果先生不反对,那么,我对于中西医融合就信心十足。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18 17:0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伤寒之三阴证,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晚期阴虚证。_

呵呵!可不敢这样说!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18 17:3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18 05:02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之三阴证,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晚期阴虚证。_
呵呵!可不敢这样说!
     谢谢指导。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伤寒之三阴证,是热病的晚期或者进入慢性阶段直至死亡的过程。是机体逐渐衰弱的过程,其中也包括原病急性复发或者再感染新邪等急性的临床表现。广义伤寒之三阴证应当包括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晚期阴虚证。
    按照这个思路,寒温统一,可以实现。寒温融合与中西医融合可以同步完成。

作者: 药求    时间: 2009-2-18 18:2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五积散老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一个偶然的机遇和五老师结识,是五老师带我走进了中医之门。
谢谢五积散老师。
作者: 秋月1    时间: 2009-2-18 18:5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为还有这样一位真正的中医而庆幸,为认识了这样一位真正的中医而庆幸。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21 16:5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五公一期收了多少学生啊?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1 17:2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五老師是本論壇少數能論到"氣分病"與"血分病"的中醫
作者: 非典型书生    时间: 2009-2-21 20:37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五君,我用青山不老的网名,在此论坛,发了几个贴,大概能供君参考。
地址在本论坛的药物研究。

-=-=-=-=- 以下内容由 非典型书生2009年02月21日 08:39pm 时添加 -=-=-=-=-
如《临床用药九撅》。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23 21:29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21 04:56pm 发表的内容:
五公一期收了多少学生啊?
25个。
老吴你也得办班了。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23 21:3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非典型书生2009/02/21 08:37pm 发表的内容:
五君,我用青山不老的网名,在此论坛,发了几个贴,大概能供君参考。
地址在本论坛的药物研究。-=-=-=-=- 以下内容由 非典型书生 在 2009年02月21日 08:39pm 时添加 -=-=-=-=-
如《临床用药九撅》。
很好,正在学习体会中......多谢林先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23 21:4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2/21 05:24pm 发表的内容:
五老師是本論壇少數能論到"氣分病"與"血分病"的中醫
逸湘老师好。
个人以为,中医诊病不过气血阴阳四纲而已,万病脱离不了这四纲,气血多实,阴阳多虚,气血为用,阴阳为体。
但阴阳和气血之间同中有异,粗工妄指阴阳统万病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这种观点属于海市蜃楼式的泛泛空谈,哗众取宠之举,并无实际意义。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23 21:4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7 06:15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之三阴证,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晚期阴虚证。
温病的三阴证多侧重伤阴,伤寒的三阴证多侧重伤阳,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2-23 21:5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本人学医之初,用伤寒的六经套温病,套了好几年也没有套上,后来慢慢感觉到,其实温病的三焦辨证法也就适合于温病,六经辨证法也就适合伤寒,后来又逐渐的体会到,用三焦辨证法可以统六经辩证法(用卫气营血法难以套进六经)是一种简约的辩证法,临床比较实用。
比如伤寒的太阳病的一部分可以归纳为上焦证........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24 11:1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粗工妄指阴阳统万病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这种观点属于海市蜃楼式的泛泛空谈,哗众取宠之举,并无实际意义。

呵呵。五公高见。想以前我在论坛讲这个,不知道为多少“高手”讥笑!原来五公所见和在下不谋而合。真高兴!
作者: WUBOQIN    时间: 2009-2-24 11:32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气血为用,阴阳为体。
《论语》一本,仁为体,慎言敏行为用。(自我感觉比于丹总结的要好许多)
《圣經》 一本,爱为体,荣神益人为用。
  五公,这是我读此两本书的体会。但至今我仍不能很好概括伤寒一书的体用。请指教。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2-24 11:4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9/02/23 09:48pm 发表的内容:
温病的三阴证多侧重伤阴,伤寒的三阴证多侧重伤阳,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正确。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怎么样统一成为一个体系?应该将三者融为一体,进化为一个新的体系,不是用一个统掉其他几个。引入西医的病理过程概念,有利于三者的融合。
作者: 非典型书生    时间: 2009-2-24 14:36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插句嘴;
寒温在中医的临床辨证和处方立法上的确重要,但在下以为,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阴阳之首义,并非寒温,而是动静。
作者: 非典型书生    时间: 2009-2-24 14:44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呵呵,再说句很可能会挨骂的话;
从哲理上讲,任何一个事物,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优,必有其劣。有志于中医者,多专研《伤寒》,故讲述于《伤寒》中得到启发或心悟之文章,比比皆是。但无人论述,研习《伤寒》会有什么弊病或不足。
五君达人,呵呵,可有教于我?
作者: 梅莊莊主    时间: 2009-3-6 12:17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好多年沒見了,五積兄指數漲了不少哇,恭喜恭喜~~!呵呵~~

-=-=-=-=- 以下内容由 梅莊莊主2009年03月06日 00:30pm 时添加 -=-=-=-=-
原來兄還喜歡下圍棋哇?俺以前也會下兩步。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3-27 20:3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2/12 01:47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五积散先生对于伤寒论六病与六经的关系看法很精当,赞同!
哈哈,没看出精当来,此处以讹传讹,确切地说,这是受《内经》思想的影响先入为主喽。
仲景明明白白说的是“病”,不是“经”。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3-27 20:51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2/15 02:24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其本质不仅不一样的,而且完全相反。
——是量变,而不是质变。
作者: 仁海中西医    时间: 2009-3-27 21:15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7 06:15pm 发表的内容:
     大致如此。我的看法如下:
     伤寒之太阳病,类似于温病的卫分证
     伤寒之阳明病,少阳病类似于温病的气分证,包括三焦各证
     伤寒之阳明病,多类似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的急性表现
...
少阴病之热化证,属于温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吧?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4-5 20:08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梅莊莊主2009/03/06 00:17pm 发表的内容:
好多年沒見了,五積兄指數漲了不少哇,恭喜恭喜~~!呵呵~~-=-=-=-=- 以下内容由 梅莊
梅莊莊主好!
多年不见,不知先生近况如何?是否还在浙江?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4-5 20:10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非典型书生2009/02/24 02:36pm 发表的内容:
阴阳之首义,并非寒温,而是动静。
林先生此乃高论。
合动静,八纲可以变为十纲。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9-4-5 20:13
标题: 第七期——五积散
下面引用由wuboqin2009/02/24 11:32am 发表的内容:
《论语》一本,仁为体,慎言敏行为用。(自我感觉比于丹总结的要好许多)
《圣經》 一本,爱为体,荣神益人为用。
五公,这是我读此两本书的体会。但至今我仍不能很好概括伤寒一书的体用。请指教。
《论语》一本,仁为体,慎言敏行为用。(自我感觉比于丹总结的要好许多)
《圣經》 一本,爱为体,荣神益人为用。
先生已得伤寒之体用,谦虚了。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