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打印本页]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7 13:3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森立之论六经病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方氏《条辨》以太阳为膀胱经,引《经脉篇》解之。程氏《后条辨》、史以甲《正宗》、周扬俊《三注》、魏荔彤《本义》等并同。但柯琴《来苏集》云:“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自此说法一出以来,学者皆宗此说,以《热论》所说,高抛之在于阁上,非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太阴暴利,以脾家实,腐秽当去”,并可徵也。
                                               ——森立之《伤寒论考注》

      按:“太阳”就是太阳膀胱经,若太阳不为膀胱经,则“随经瘀热在里” 无因,而“热结膀胱”何解?“太阴”就是脾经,若太阴不是脾经,则“腐秽当去”又何释?森立之先生寥寥数语点透其中玄妙。叹今日之人,眩奇为务,以闭门造车、歪曲经典、指鹿为马为创新。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认真学习中医传统经典,何来中医之发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7 13:5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呵呵,倘森先生回世,请其谈一谈经络究竟是什么,其也未必说得明白。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7 14:0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17 03:42p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7 01:35pm 发表的内容: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过来,临床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太阳病(实质是太阳证,隶属于“伤寒病”之某一阶段)。太阳病(证)的本质,应当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临床表现入手,去分析该表现的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不是一味的从文字入手,以文字来训诂医理。前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者是从理论到理论,在理论的往复循环中打圈圈。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2月17日 02:22pm 时添加 -=-=-=-=-
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不是靠考证、训诂得出来的。考证、训诂出来的认识,必须服从于医理。如果违背了医理,不是考证、训诂过程中间出了问题,就是原作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了问题。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17 15:4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01:57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倘森先生回世,请其谈一谈经络究竟是什么,其也未必说得明白。
看來陳總版主是認為經絡是說不明白的!
作者: waihang    时间: 2009-2-17 19:2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是“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不是“随经瘀热在里”,千万不要断章取义,请说说:膀胱经如何随膀胱经“瘀热在里”。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7 19:5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01:57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倘森先生回世,请其谈一谈经络究竟是什么,其也未必说得明白。
回复:
    是啊,森先生不懂,张仲景也不懂,现在科学亦无结论,我们其实都不懂,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嘲笑这个问题。
    需要提醒先生的是我们讨论的不是懂不懂经络,而是《伤寒论》中有无传经的问题。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7 22:5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7 07:56pm 发表的内容:
需要提醒先生的是我们讨论的不是懂不懂经络,而是《伤寒论》中有无传经的问题。
呵呵,我认为我们是在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的问题。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18 09:4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10:5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认为我们是在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的问题。
陳總版主以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呢?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8 19:4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18 07:4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10:5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认为我们是在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的问题。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既然这样,我们就开始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问题吧。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8 19:5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02:05pm 发表的内容: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过来,临床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太阳病(实质是太阳证,隶属于“伤寒病”之某一阶段)。太阳病(证)的本质,应当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临床表现入手,去分析该表现的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不是一味的从文字入手,以文字来训诂医理。前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者是从理论到理论,在理论的往复循环中打圈圈。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 在 2009年02月17日 02:22pm 时添加 -=-=-=-=-
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不是靠考证、训诂得出来的。考证、训诂出来的认识,必须服从于医理。如果违背了医理,不是考证、训诂过程中间出了问题,就是原作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了问题。
回复:
     呵呵,照这样的说法,就可以不需要任何根据而断定伤寒论没有六经了吗?考证的结果可以不算数,那么,伤寒论研究的科学性又在哪里?考证是一个寻找证据从而应用逻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难道伤寒论六病与六经的结论可以由投票来决定吗?
    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是通过文字表达的。没有文字作为载体,语言也不能存在,同样思想也无法表达。没有脱离语言的思想,事实上,就连你的帖子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而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先生对文字研究的贬低是错误的,不能因为《伤寒论》中存在不利与你论点的证据就否定这种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学者的应有态度。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8 20:1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论“六经”当为“六病”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920&show=0
感染性疾病之中西医认识差异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1888&show=25
从现代医学探讨太阳病变证及思考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6509&show=0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726&show=25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8 20:2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8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内伤杂病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脏腑、气血津液,但彼此传变时,是通过经络发生的,是不是这时我们也可以说“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8 20:3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18 08:35pm 第 1 次编辑]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主要是通过经络传变的,包括外感热病,包括内伤杂病,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病位在经络上,以经络病变为主。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8 21:4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7 01:35pm 发表的内容:
叹今日之人,眩奇为务,以闭门造车、歪曲经典、指鹿为马为创新。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认真学习中医传统经典,何来中医之发展?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7 07:5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是啊,森先生不懂,张仲景也不懂,现在科学亦无结论,我们其实都不懂,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嘲笑这个问题。
既然自己也知之廖廖,又何必去嘲笑、批评他人的钻研与努力?五十步笑一百步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8 22:0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18 10:0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8 07:52pm 发表的内容:
而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先生对文字研究的贬低是错误的,不能因为《伤寒论》中存在不利与你论点的证据就否定这种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学者的应有态度。
个人的观点,文字研究对于解读伤寒论是有着意义的。但同时,不应当将这种作用与意义放至无限大。文字的考证与训诂,应当服务服从于医理,而不是来决定医理。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的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通过文字的考证与训诂来裁决其的有无或对错。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18 23:4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10:5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认为我们是在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的问题。
支持!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指经络还是病证,要通篇考察张仲景的立论、构思,某些时候借用了先人的名词,而内容是不同的,有关于此不做论述。此可谓“老瓶装新酒”,如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不能等同于内径的概念一样,一讲生理,一言辨证。不可一叶障目,望文生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9 10:5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10:00pm 发表的内容:
个人的观点,文字研究对于解读伤寒论是有着意义的。但同时,不应当将这种作用与意义放至无限大。文字的考证与训诂,应当服务服从于医理,而不是来决定医理。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的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通过文字的考证与训诂来裁决其的有无或对错。
回复:
    医理又是从哪里来的?医理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不用文字来表达,难道心灵感应不成?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9 12:1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9 10:54a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医理又是从哪里来的?医理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不用文字来表达,难道心灵感应不成?
表达和从哪里来是两回事。医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验证医理的正确与否,是实践,不是文字的考证与训诂。前者是唯物主义、客观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主观主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9 13:2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19 05:04p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18 11:49pm 发表的内容:
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指经络还是病证,要通篇考察张仲景的立论、构思,某些时候借用了先人的名词,而内容是不同的,有关于此不做论述。此可谓“老瓶装新酒”,如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不能等同于内径的概念一样,一讲生理,一言辨证。不可一叶障目,望文生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马先生的这段话说的很好!名实之辨,由来已久。贵在求实质,求内容,而不能拘于“名”。
世界本来已很复杂了,
况且同一个名称,说着不同的事物;
或者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名称。
——萨默尔森
(原文记不大清了,大意是如此)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9 14:43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18 11:49pm 发表的内容:
支持!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指经络还是病证,要通篇考察张仲景的立论、构思,某些时候借用了先人的名词,而内容是不同的,有关于此不做论述。此可谓“老瓶装新酒”,如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不能等同于内径的概 ...
回复:
    欢迎马文辉先生参加讨论。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19 14:4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10:00pm 发表的内容:
个人的观点,文字研究对于解读伤寒论是有着意义的。但同时,不应当将这种作用与意义放至无限大。文字的考证与训诂,应当服务服从于医理,而不是来决定医理。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的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通过文字的考证与训诂来裁决其的有无或对错。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9 00:17pm 发表的内容:
表达和从哪里来是两回事。医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验证医理的正确与否,是实践,不是文字的考证与训诂。前者是唯物主义、客观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主观主义。
回复:
    医理又是从哪里来的?不错,是从实践中来的,但是医理却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不用文字来表达,难道心灵感应不成?《伤寒论》就是用文字写成的,不研究文字如何知道医理?不忠实原著文字来解说,这才是唯心主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9 16:5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9 02:49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医理又是从哪里来的?不错,是从实践中来的,但是医理却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不用文字来表达,难道心灵感应不成?《伤寒论》就是用文字写成的,不研究文字如何知道医理?不忠实原著文字来解说,这才 ...
呵呵,有点坐而论道的味道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19 17:0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8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22pm 发表的内容: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内伤杂病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脏腑、气血津液,但彼此传变时,是通过经络发生的,是不是这时我们也可以说“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32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主要是通过经络传变的,包括外感热病,包括内伤杂病,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病位在经络上,以经络病变为主。
还是回到这个主题,接着讨论吧。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2-19 17:2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在 2009/02/17 01:35pm 发表的内容: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过来,临床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太阳病(实质是太阳证,隶属于“伤寒病”之某一阶段)。太阳病(证)的本质,应当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临床表现入手,去分析该表现的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不是一味的从文字入手,以文字来训诂医理。前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者是从理论到理论,在理论的往复循环中打圈圈。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 在 2009年02月17日 02:22pm 时添加 -=-=-=-=-
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不是靠考证、训诂得出来的。考证、训诂出来的认识,必须服从于医理。如果违背了医理,不是考证、训诂过程中间出了问题,就是原作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了问题。
先生高见,出语不凡。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19 21:3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9 02:43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欢迎马文辉先生参加讨论。
《伤寒论》的理论问题,就是三阴三阳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大问题,不可不理。《伤寒论》是讲辨证的书,生理的内容涉及的较少,从病证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三阴三阳比较符合张仲景的本意。经络脏腑作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不可能不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伤寒论》的辨证定位肯定不是在经络上。张仲景的病位观是表、里和不表不里,在三部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区分三阴三阳六位,六位中存在经络脏腑,但六位不等同于同名之六经,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0 14:23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32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主要是通过经络传变的,包括外感热病,包括内伤杂病,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病位在经络上,以经络病变为主。
回复:
    首先,陈斌先生肯定传经,这一点我很赞同先生。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0 14:2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0 02:29pm 第 1 次编辑]

    其次,我们谈谈森立之先生所引用的三个证据。
    “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太阳经感受风邪,风热内传于其腑——膀胱,血与热相结,则热结于膀胱。若太阳二字并不表示足太阳膀胱经,那么“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这两句就很难解释。
    其后例证“太阴暴利,以脾家实,腐秽当去”中,“太阴”二字也是足太阴脾经的省略,若这二字不代表足太阴脾经,那么,为什么会有腐秽当去之语?

    可以确定,太阳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阴就是足太阴脾经。《伤寒论》中太阳、阳明等就是足六经的简称。《热病论》中同样如此,省略而已。以没有“经”字否定太阳、阳明等六经名称,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19:4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2:28pm 发表的内容:
    其次,我们谈谈森立之先生所引用的三个证据。
    “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太阳经感受风邪,风热内传于其腑——膀胱,血与热相结,则热结于膀胱。若太 ...
呵呵,请问在你的心目中,太阳病究竟是“病”,还是“证”?
——按照你的这种研究思路或方法。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19:5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2:28pm 发表的内容:
“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2:28pm 发表的内容:
其后例证“太阴暴利,以脾家实,腐秽当去”中,“太阴”二字也是足太阴脾经的省略……
——有主观臆断之嫌。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2:28pm 发表的内容:
可以确定,太阳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阴就是足太阴脾经。《伤寒论》中太阳、阳明等就是足六经的简称。
——有主观臆断,及以偏概全之嫌。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19:5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参阅:论“六经”当为“六病”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920&show=0

论“六经”当为“六病” 刘绍武 胡连玺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辩证施治,法度精严,是对汉以前医学的总结,并对后代医学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该书为历来医家所重视。就是在今天,仍不失为发掘祖国医学的宝藏之一。对大搞中西医结合,指导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衫价值。但由于此书成书年代久远,又几经显晦,数为变易,已非仲景旧貌。其中又杂以他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经过许多医家的注释,虽然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有一些玄学思想也掺了进来。如假借运气,附会岁露即是。就是以《内经》之六经学说解伤寒,也给学习增加了不少麻烦。本文将就此问题予以讨论:
   
《伤寒论》原著中的"经"不是"六经"辩证之"经"   
考"六经"之说创于朱肱,其在《活人书》中明确指出:"六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张景岳、汪琥等从而和之,并推广至手足十二经。倡无论古代或近代,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方有执、柯韵伯、恽铁樵等。
   
要讨论太阳、阳明等是"六经"还是"六病"的问题,还得从《伤寒论》原著上做一番研究。在现行之赵开美本的398条中,粗略统计:言"太阳病"者55条;言"阳明病"者36条; 言"少阳病"者1条;言"太阴病"者2条;言"少阴病"者41条;言"厥阴病"者2条;共计137条。而单高谈阔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尚未统计在内。涉及"经"字者只有14条,其中第143、144、145三条为经水之经,与"六经"之"经"无关,当除外,余仅得10条。现对10条中经的含义讨论如次:
   
第30条:"……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中之"温经"是说明附子的功用不是"六以"辩证之"经"。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芩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中的"发汗则动经"是谓发汗而伤动经脉,其症即"身为振振摇"。此"经"字虽为经脉之经,然此处为谈病理,非指病属何经。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大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条中之"经"指经络言。是谈病理变化为表热通过经络而入于里。但说明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入于 其腑,观小便自利即可知,由"少腹当硬满"与"下血乃愈"说明热淤在肠(参看237条)。 从这一条亦可明显地看出太阳病不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病。
    第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经脉动惕",或以为即67条之动经, 或以为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前一解是谈病理,后一解是叙症状,但都不是说其病在哪一"经"。
    以上四条中的"经",或谈药理,或讲病理,或叙病状,都不能作辩证之"经"的根据。
    第103条:"太阳病,经过十余日,……"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第217条:"汗出谵语者,已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 过以乃可下之。……"此三条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以已过,或病已过太阳经,可知仲景对于辩证只称太阳病或太阳证,或迳称太阳。第217条虽为阳胆病,其"地经"仍指太阳病已罢。 对于其余五病不复见此词,故"过经"一语或为太阳病已罢之专用语。以文义看,此"经"字只能作界限或范围来解,柯琴所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大概即指此而言。若推而广之于其余五病,"六经"只能作六种范围,即六类证候解,不能作六条经络解。所以此四条亦难以作 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第8条:"太阳病,所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者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以上三条所言之"经"最符合"六经"之"经",但细释此三条难解之处甚多。
    1.第8条之"行其经尽",按《素问·热论》所说:"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此为按日传一经,六日传三阳三阴尽,故七日当愈。另一解谓"头痛"一症除太阳一经病外他证少见,故七日是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受之日,"行其经尽"是行完了太阳本经。此两种说法就孰是孰非,故置不论,但都没有经络的含义,"经"只作为界限、范畴的意思。第384条:"到后经中"的"经",包含了第二周期的六个"经",这种意思就更明显了。
    2.第114条之"到经",注家多遵成注以七日复太阳"到经"。第8条以七日为"经尽"。它们\par都是行了一个周期,而第384条却已行完了两个周期为经尽,此种妙义殊难明了。 实际是无法明了的,以我五十多年来的大量临证,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按"六经"顺序周而复始传变的情况。可以说这样的学说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以这种不切实际的理论是难以做为解《伤寒》的指导的。
    3.《伤寒论》第5条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4条说:"脉若静者为不传"。仲景既已批判了这种日传一经的学说,不当复用此说,所以对于这样的条文完全可以怀疑其非仲景所作。
    4.此三条之辩证仅拘于日数而略于脉证,这是不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辩证精神的。
    由于这三条本身存在这样多的问题,其所谈之"经"虽为"六经"之"经",也难以作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伤寒论》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经"立论的有力依据。相反地倒有137 个条文在谈"病",这些条文明白地指出为"太阳病"、"阳明病"、……,况且各篇之标题就是称"病"而不作"经"的,依照原著称作"六病"在学习中反到觉得明白晓畅,应用上简捷方便,这是我们认为"六经"当为"六病"的一个理由。
    "经"与"病"为本质不同的两种概念
   
以经络解伤寒的问题,还涉及经络的循行与症状的关系问题,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与证候的表里出入问题,经络与治疗的关系问题等等。为便于讨论,现归纳为两个具体问题,讨论于下。
    一、怎样理解太阳病之项强痛,阳明病之口燥咽干鼻衄,少阳病之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状以及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法与经络无关呢? 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辩别清楚。首先应该肯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诊断治疗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上和转化过程中都有经络的参与,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经络有运行血气,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的作用,也是病邪出入的道路,如124条之"太阳随经淤热在里"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绝不容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症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经络辩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与伤寒论的辩证法则绝不相侔。至于头项强痛属太阳,口燥咽干属阳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属少阳仅是各该病的局部症状。这怎么能说六病是依经络的循行划分的呢?方中行所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应如何领会《伤寒论》原序中明白指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与293条热迫膀胱证之"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中的脏腑表里出入关系即经络的会通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来领会:
    1.不可断章取义,试观原序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此为举五藏经络府俞以概人体所有组织,"阴阳会通"是说各组织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奥妙深微的道 理是变化无穷的。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学识高深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一段道理并不是单指经络的俞而言的,之种举少数以概全部的写法是汉代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退一步说,就是单指经络府俞的阴阳会通关系,也只是讲它们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没有提及其为辩证纲领或分证方法的意思。倒是读内容先须识标题,各篇名称只作"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作"辩某某经"或"辩某经病",正是《伤寒论》之辩证诊"病"不依"经"的明显所在。
    2.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3.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将传于何病乃取决于邪正双方及治疗之正误,并非一定要循着经络传于其府,或传于其所属表里关系的经络或脏腑。如太阳病误治后可转为葛根芩连汤证,亦可为桂枝人参汤证,还可为大陷胸汤证,诸泻心汤证,栀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等,为什么就不按照脏腑表里的关系来转化呢?所以我们认为证候在转化过程中,应当想到经络可能是病邪转变的途径。但是,不追究它的具体传变的途径并不影响对证候的认识。如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只要认清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就是阳明病,至于通过哪几条途径,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若认为太阳病的病邪在膀胱经,要传至胃经,它们之间并没有表里关系,则不知道通过哪种关系和什么顺序。若按流注顺序中间要经过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七经,中间这些经为什么又不表现出症状来,或是另有别的途径就不得而知了。经络的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筋、骨、肉都可能参与,怎么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何况经络亦非止六条,张景岳曾谓:"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过手经而有不入者哉"。其已推广为十经,何不为十二经辩证呢?依照其理,则其传过厅经而有不入者哉?二十经都受邪怎么能只谈六经呢?所以我们认为六病的传变规律与经络的表里关系不大。
    4.仲景用太阳/阳明诸名作分证纲领,内容皆非《内经》之旧,因一以论证候, 一以名经络。正如叶天士用卫、气营、血诸名作为分证纲领一样,诸 名虽出《内经》,而与《内经》论物质讲载能的内容完全两样。以经络解伤寒正如同把温病分证的卫气营血仍然看做是构成人体某些物质一样,可见太阳病、阳明病……与太阳经(脉)、阳明经(脉)……是不可混淆的两种概念。
    5.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说,临证施治皆重于证而忽于经,按证发药,其证自解,若寻经摘药,反增踌躇。我于30年前曾治一人冬月患伤寒,40余日不解。病者由壮热烦燥而变成昏冷厥睡,呼之不应,喂以汤水,尚知下咽,已十余日。诊得周身厥冷,寸口、跌阳脉皆无,按腹则濡,启眼睑视之,又目赤如血裹。思得证情如此险恶而迁延十余日不败者乃正气尚未内溃,两目红赤乃火热之候,邪热内伏而阳不得伸,正热深者大扫除亦深之谓。遂投大剂白虎汤一贴,石膏重用一斤,知母亦用至五两,煎一大盆嘱频频灌服,进半剂遂热大作,病者苏而大呼"热死我了",半日尽剂而热不退,撮药不及,时正值天降大雪,遂作雪球与啖,时大于拳者九枚,热退而安。所以目赤一症而断为热厥。若依经络则不知作如何判断。如据肝经连目系,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目此来理解,则当以少阳、厥阴来论治了。可见在临床应用上,重在辩证而不重于辩经络。六病辩证正是对各种证候进行分类和概括,若用经络对这些证候作分类和概括就困难很多了。
    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总之,"经"与"病"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虽无病,其存在依然如故;《伤寒论》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的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至脏腑均为线段的,至其病象亦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而"六病"之表现常为全身性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经络循环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对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经"与"病"是本质绝不相同的两种概念。所我们认为对《伤寒论》辩证的"六经"当称"六病"。
    小结
   
一、本文对以"六经"解说《伤寒论》分证方法的学说作了简略讨论,我们认为对历来沿袭已久的"六经"分证应作"六病"分证。理由是:
    1.《伤寒论》原作中对"六经"没有明确的提法和充分的依据。《伤寒论》的"目次"有"辩太阳病脉并治上""辩阳明病脉证并冶"……"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十节。
    2.在太阳病的例说中,说明"经证"之邪证并不在"经","府证"之邪亦不在本"府"。六病分证的法则与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没有明显的依从关系。
    3.在整个病理变化中,经络只是参与变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用经络代替整个机体的病理改变。
4.经络是组成人体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争"经"与"病"这一字之差,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对《伤寒论》的辩证法则有一比较下确的认识,从而对这一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古典医著能更好地学习它和应用它,使它能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新中医》1979,4:12) 刘绍武 胡连玺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19:5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8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22pm 发表的内容: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内伤杂病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脏腑、气血津液,但彼此传变时,是通过经络发生的,是不是这时我们也可以说“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32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主要是通过经络传变的,包括外感热病,包括内伤杂病,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病位在经络上,以经络病变为主。
另,你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你在回避这个问题。
作者: 孙清连    时间: 2009-2-20 20:0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22pm 发表的内容:
内伤杂病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脏腑、气血津液,但彼此传变时,是通过经络发生的,是不是这时我们也可以说“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陈斌可真逗。
一个上论坛时不知道经络为何物的主,看别人说了几句经络就跟着这经络那经络的,逗死我了,哈哈。[Maiweb_leobbs3]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0 20:3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大家玩玩
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刘渡舟教授与“学士沙龙”成员座谈(录音整理)
李笑宇同学搞的刊物和“沙龙”是很好的,一个青年学子能够在学术上瞪起眼睛,能够努力,能够奋斗,这种精神是可贵的。青年是什么?是热血。有这样一股热血,他就能奋斗,他就能前进,他就能破除困难,赢得胜利,所以我很器重他,也很器重诸位同学。我看到了中医的曙光,中医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怎么现在才看到曙光呢?这是由于现在的中医有一点问题,这也是在前进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中医的东山再起、兴旺发达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依赖中医界的青年们、朋友们的共同努力,否则,中医就要萎缩了,不仅得不到发展,甚至还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研究了同学们的一些意见,关于《伤寒论》的经络大家有些问题。到底经络是有还是没有啊?现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也有的公然写文章叫《六经非经论》,认为六经是有的,但不是经络。同学们想让我给说一说,所以我今天主要讲经络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经络的问题,不是《伤寒论》单有的问题,那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学内科的要学经络,学外科的要学经络,学妇科的要学经络,学儿科的也要学经络。我十几岁作学徒,跟着老师学医,老师开头就给我们讲经络,他说这就是基础。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伤寒论》所独有的,凡是学中医的,为了给以后的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首先得先学好经络。“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中行……”就得背这个,念这个。如果有人提出来经络学说在中医上没有实用意义,可以叫它退出了,那就不只《伤寒论》的经络方面给废除了,所有的中医学基础都给废除了,这个关系是很大的。《内经》中有脏腑经络,讲脏腑就得讲经络,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都得用经络学说加以说明。如果把经络给废了,"六经非经"了,那中医的理论-中医的整体观,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的辨证法,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的关系,不就都废了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经络的文章,在中医学院发表了,无形之中就出现了对立面,有一些议论,说我凭老资格。经络是有的!不光因为我是搞伤寒的,那是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伤寒论》也是中医学,当然就得取法于经络学说了,怎么能说是“六经非经”呢?好,一句话把所有中医的基础理论、脏腑经络都给废掉了,那将来脏腑还能建立关系吗?脏腑得有经络,没有经络,脏腑就是死东西了,有经络才能活呀!要懂得这个道理,就得要求对中医有所体会,得有点入木三分的功夫,才能知道它的利害关系。否则的话,思想简单,图省事,认为经络就这么一条线,解剖学也看不出来,从哪儿到哪儿谁知道,他也不往细里去研究,就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这是不行的!“医之始,本岐黄”,脏腑经络是基础,你不是要学中医吗,就得学这个,不学这个怎么叫中医?同学们可能要问我了,刘老您这话说得太武断了,那还非学不可?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来了病人叫你看,要辨证,辨证里头就有经络辨证,要是没有经络了,怎么去辨?
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湿热毒火,首遇肝经”。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
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该怎么办呢?我想大家都知道,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桂枝加麻黄加葛根汤。葛根是治脖子疼的神药,很有效,一吃就好。记住,这是指中央一带,脖子甚至到后背都管用。但是,如果你说后背、脖子疼,两边到肩胛也疼,这样再用以前的方子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侧属少阳。太阳行于后,阳明行于前,少阳行于侧,要用小柴胡汤。跟我实习的学生知道,我治后背和肩胛痛,好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上桂枝、白芍,吃了就好。你看怪不怪,加上柴胡就管两肩,不加就不行,这就是经络,经络辨证嘛,没有这个怎么行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妇女来看病,一来就见她满脸的怨气:“我都吃了那么多药了,怎么就不见好呢?我不怕花钱,您给我弄点好药。”她得的就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病人来找我,我说:“你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她就说后头痛、偏头痛,到肩膀头儿再往下一点,就是耳角的上面一点往下来,这里痛。我一看,就用基础医学和经络学说辨证,这叫三阳经结气。脉象浮弦,稍微有点滑,我就给这个病人开了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还有点羌活、防风,三经风邪一起治,“柴葛解肌三阳病,头痛发热还不眠”。吃了药,病就减轻了,女同志也破涕为笑:“老大夫,我就吃您的药见效,不疼了。”所以说学经络这个事儿,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医学的一个伟大的组成部分。我带研究生的时候,有人腿疼来看病,我给他辨证,首先要辨经络,不辨经络怎么能下药开方呢?一条腿有左侧、右侧、前方、后方,有阴经、阳经,就要用经络给划一划。这人腿疼,晚上疼得都哭,我就问他:“你把腿搁在凳子上,给我指一指哪个地方疼啊?”他说就是大腿外侧。外侧都属阳,内侧都属阴。外侧少阳经痛,我说:“你这里面经脉不通。”“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正好行于大腿外侧。疼是因为少阳经的气火、相火被风寒凝滞了。然后我就给他开了张药方,有双花、陈皮、赤芍、穿山甲,吃了就好了。
这些例子多了,不可胜数,所以我跟同学们说这个道理,经络学说是中医伟大的组成部分,有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就活了,要不,脏腑怎么结合呢?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它是一个表一个里,一阴一阳,它们是怎么结合的呢?我们说是有机的结合,不是生搬硬套的结合,也不是强加的结合,是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这个有机结合就是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到肾,肾的经络到膀胱,所以它们才能结合。气是相通的,肾与膀胱相表里,要没有经络学说了,把它一脚踢到门外,那肾与膀胱怎么办呢?怎么结合呢?为什么膀胱病变成少阴病了呢?为什么肾病可以出现膀胱病呢?没有经络了,就没有了一个传导的、联系的、互为影响的、物质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的理论了。你看太阳病变有很多,用栀子豉汤、四逆汤来治,用热药来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太阳与少阴的理论,实在太阳,虚在少阴,肾阳不足出现了少阴证。在临床上,给老年人、体虚的人看病,头疼、发热,体温三十九摄氏度,这时病在太阳,浑身疼,得按阳经来治,肯定好。感冒头疼,脉不浮了,变迟了,总想睡觉,打不起精神来,一摸,手脚发凉,这是病由太阳转入少阴了,叫少阴伤寒。怎么办?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一方面用麻黄来发散寒邪,一方面用附子温理少阴阳气,驱邪培本,两方面来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说经络学说是脏腑学说的一个必然的辅助理论。
再说说《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的,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的,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发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大夫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这大夫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的,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的,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的,辨证知机是讲五脏的,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然后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因,最后找老中医,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以后不生气了,病就好了。用海蛤壳20克,青黛10克,泡水喝了就好了。怎么现代医学没研究到海蛤壳能治木火刑金呢?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现在,我也带博士生,整天在实验室里研究小耗子,打一针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怎么不能好好把木火刑金研究研究,看它是什么道理。同学们,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的,一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的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的。同时《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体,八纲为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变化二分法,二分法就是由阴阳而来的。阴阳就六经中分阴阳,三阴经,三阳经,一些基础知识都来自经络学说。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了,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像日本人,在古籍上他们得出结论说《伤寒论》是实践医学。日本朋友对《伤寒论》很推崇,对《黄帝内经》却不重视,说《内经》是思辩,是花言巧语,没什么实际作用。我去日本讲学,他们说《内经》不如张仲景的药方,看病治病,百发百中,《内经》中的经络是哲学的东西,是“思辩”,可是他们就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医学的根本。中国重视《内经》,而日本只重视《伤寒论》,这也是一个特点。
快毕业了,要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为病人看病的道路,就得做到心平。虚心从临床学习,从病人学习,从治疗的疗效学习。关于中医固有的这些东西可以改革,可以废弃,不要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的传统医学,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化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是伟大的宝库,不要随随便便就扬弃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很好地研究、琢磨。历史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不要轻而易举地否定它,这都是几千年日积月累下来的东西,怎能一下就否定了呢?中医要改革要创新这都对,医学不论国籍,只要对人类有好处就是好的,但是要小心,要谨慎,要研究个明白,然后才有发言权。“六经非经”这种话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收拾的!
要继承,好的东西要继承,要化继承为发扬,既有继承又有发扬,使学术总能有强烈的生命力前进。祝大家毕业后在医学战线上有所建树,在中医学术上有所创新,也祝愿你们身体健康!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2月20日 08:42pm 时添加 -=-=-=-=-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廖厚泽
  六经是经络论、脏腑论、标本论、逆从论……等概念的具体应用,四诊八纲无不以经络论作为论证基础。柯琴说六经非经络之经,其说非是。
  六淫之中人也,从皮部以致内舍脏腑,内外相感莫不藉经络之有机联系。故《内经》云:“邪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伤寒论》太阳病有中项中背之别,中项则头项疼痛,中背则背强几几也。阳明亦有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目疼鼻干,中膺则胸中痞硬也。少阳有中颊中胁之别,中颊则口苦咽干,耳无所闻,中胁则胸胁苦满,此即“中阳溜经”之意。又云“邪中于阴,从臂洐始,自经及藏,脏气实而不能容,则邪还于腑”,故《伤寒论》三阴皆有自利证,是寒邪还腑也。三阴皆有可下之证,是热邪还腑也,此岐伯“中阴溜经”之意(参见柯琴《伤寒论翼•风寒辨惑第四》)。不独六经各有伤寒,且各有杂病。故不论何种疾病,似皆可为六经所统摄,故六经非专为伤寒一证而设也。
  六经实统摄十二经,以手经统摄于足经故,是一璘一支的关系。故《伤寒论》不言十二经,但只言六经,足经统摄手经也。例如,少阴病是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俱病的见证,其浅者为在表,为经病;其深者为在里,为藏病,表里又可互见。又如,太阳经病即膀胱经病,其标为头痛项强,其本在膀胱与小肠也,故其入里则有膀胱四大腑证(蓄水、蓄尿、蓄血、癃闭)。而膀胱又何尝与小肠无关呢?按子午流注规律,“小肠为膀胱之上游”也。
  六经又非孤立为用,又如太阳为寒水之经,阳明为燥金之经……,故有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等口诀。何以言太阳寒水呢?以太阳发热恶寒,始因冬不藏精而阴亏,继而为风寒所束,反作用于肾,故阴元最易为之所伤。其病因寒于外,实因阴亏于内;因寒化热,热伤肾水,故以寒水二字统其意。故太阳伤寒,桂枝汤中比佐芍、草、枣以“存津液”,太阳温病必注意清热育阴等。所谓阳明燥金者,以阳明为燥土,然何以与肺金相干呢?以肺胃在气化上关系至大,故有阳明随太阴之均衡与否而升降之说,肺气不降,则胃气亦不降也。承气汤用硝黄必伍枳朴(调胃承气汤之用神不在攻下,故不伍枳朴,仅伍以甘草,以甘缓之),他经准此,不赘,这是气化论。
  以上是六经之常道观,亦即“有”部之学问。如细究外感热病之机转,从“无”以观“有”,则规律更加复杂。试观《伤寒论》论阳明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论少阳又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之说,岂不与《素问•热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相悖乎?如果把《伤寒论》的这种论断,说成错简或传抄之误,未尝不可,如果不这样轻率,就此深入研究一下三阳经之机转,亦可导致一下几个论断:
  (1)太阳为阳中之阳,少阳为阳中之阴,两样合明为之阳明,故其传变规律为太阳——少阳——阳明,故曰“阳明为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有的读者,认为此话意为伤寒传至阳明则无所复传而自愈。其实是说有死之虑,下之则愈。正因如此,在临床上是否在阳明清下之后还有可能再来一个“往来寒热”的少阳证呢?阳明为里,里实已成,复出半表半里的可能性有多少呢?由是观之,伤寒传变当是太阳——阳明——少阳的规律了,于是就不能以《伤寒论》行文的撰次而拘其说。
  (2)少阳居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是两端中的任何一点,但不必绝对是中点,可能偏于表,也可能偏于里,其具体所在,当以临床见证定之。如是说来,论少阳的口诀当是“半表里”,而不当是“半表半里”。了彻是意,方可理解少阳篇的处方大都是偏表偏里、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的不同见证,以药味之阴阳或其比量的不同来加以校正,以收补偏救弊之用。例如小柴胡汤,“君”柴胡以行诸药入少阳,升清以化浊;“臣”芩夏以解寒热,热盛口苦甚者,重用黄芩;寒多呕多者,重用半夏。寒多者加桂姜,热多者加芒硝、牡蛎。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等汤之法,亦皆由是而起也。此丹医关于柴胡汤之胜义也。
  (3)从“有”部观之,外感热病皆起自太阳,但亦有直中阳明、少阳或直中三阴或“两感于寒”者等等之类。但从“无”部观之,大可非是。人中外邪,当其始见六经形证之前,其人是否仍处于阴平阳密、天地交泰的“中和”状态呢?当然不能这样认为,故《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其意也。这是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再说在外邪既中之后,尚未见六经形证之前(即在医学上处于所谓潜伏期之时),人身形证,可用六经中哪一经来解释呢?这是第二个问题。以上第一个阶段,当属阴阳失和,六经俱病;第二个阶段,是即少阳病阶段。盖经曰少阳属胆,为十二经之主,为三阳之枢,亦曰祖气。祖气病,则阴阳随有偏胜,枢纽病,则阴阳争战,因而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或但热不寒。由是观之,三阳传变次第,岂不该是少阳——太阳——阳明的规律吗?
  以上观念非为诡辩,实有助于对六经正义之全面了解。纵观以上各论,“六经非为伤寒而设”实有胜意也。
  温热家所谓的卫气营血以及三焦之说,其体仍不离六经,唯用上有殊耳。试观叶天士所谓“温病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说,苟与伤寒六经拘求其异,大可作许多文章,但从“体”上观之,根本则同。其所以“上受”,亦因头项部位口鼻之见证而言。首先犯肺,不亦在表吗?逆传心包,以心胃在经络“里支”乎为表里,不亦阳明乎?陆九芝所谓“自来神昏皆属胃家”,是其意也。复观叶氏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此虽下里巴人之音,亦不过六经之变说耳。所谓卫者,不亦表乎?汗之者,不亦解表透热以和荣卫乎?在气者,治以清气诸药,不亦阳明清法下法之变称乎?所用汤剂不亦白虎、栀子、承气之类乎?卫之后方言气者,《伤寒论》不亦有“本发汗而复下之,治之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之论乎?所谓清荣法者,亦下后之变证,其治主在阳明,叶氏用犀角、元参、羚羊角,是适应温病热盛之特征的用法,其法可采但非必采,不论如何亦不能说神昏不在六经之内。所谓“入血直须散血凉血”者,所用丹皮、地黄、知母、百合不亦在《金匮》中有之?所用加减复脉汤不亦《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去归、桂之类乎?所加“甲”者,不亦在伤寒火逆变证之中乎?总而言之,不能因治方之异,而说明卫气营血与六经正义有何本质的不同。至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三焦”论治立说,其实全书无出仲景绳墨之外,“新瓶旧酒”徒乱后学耳目,无甚可取。王孟英说他“未读《内经》”,徐霖说他“医道罪人”,诚属正见。况吴氏尚不知三焦在名象上究为何物。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0 20:4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再玩玩:
王唯工博士除共振理論外,利用他開發出的脈診儀他做了”藥物歸經”的研究,共振理論加上”藥物歸經”就可與”傷寒論”做很好的聯繫。
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是外邪,外邪入侵必先影響能量較小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排七,八大腸經、九三焦經、十小腸經、十一心經、十二心包經。行成太陽病其實已表示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心經、心包經都已戰敗。中醫看病很重要要看病程,即病已發展到甚麼程度,所以傷寒論中很注重傳經,因為這代表病程。但首先要注意到發展到太陽病已影響到甚麼經絡。以上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膀胱經都上到頭部,故頭項強痛。奈何脈浮,寸關尺位置正在手太陰肺經,肺總管呼吸系統,太陽病正是病毒經呼吸系統入侵人體。王博士研究感冒人的經絡發現,無意外的肺經與膀胱經能量大幅上升,應為身體將兵力調至此,肺經能量大幅上升故脈浮。
所謂循經傳
外邪必先侵"陽經"
此時"陰尚實"故足以抵禦外侮
等到傳到"陰經"
就愈來愈難醫了
到了"厥陰"就最難醫了
此時就需"滋陰"
故平時若能養陰
外邪入侵時
才有"兵"可抵禦外侮
善用藥者
必闇養陰之道
若陰已虛
則湯藥無效
氣分藥就是吃下去會改變經絡能量的藥
改變經絡能量就會改變血液分配
改變血液分配就會改變營養分配與氧氣分配與廢物排放功能
最具代表性的是"附子"
附子吃下去立即腎經與脾經能量會大幅上升
胃經與膽經與心輸出會下降
就會大大改變血液分配
所以"附子"用對的話功效很大
但是因為氣分藥會改變經絡能量
用錯的話也會糟
比如說明明是肺不好確將能量引至肺
肺將更得不到營養
血分藥就與"陰"關係較大
如病已影響到"組織"
或長期陰虛
就要用到"血分藥"
拿傷寒論最有名的"桂枝湯"來舉例
桂枝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芍藥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又入肝脾血分
生薑行陽分
大棗為脾經血分藥
以上
桂枝生薑為氣分藥
芍藥兼具氣分與血分
大棗為血分藥
再看看有關經絡
太陽病則足太陽膀胱經必不可少
呼吸系統的總管肺經也不可少
故桂枝為主藥
脾為人體最大免疫器官故脾要顧到
肝為心以外最大器官也是血液可調的最大來源
所以此方氣分血分兼顧
陰陽兼顧
不愧為經典之方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2月20日 08:43pm 时添加 -=-=-=-=-
經絡學搞不清楚的人
論這題目是難了點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0 21:1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0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请问在你的心目中,太阳病究竟是“病”,还是“证”?
——按照你的这种研究思路或方法。
回复:
    太阳病是太阳经病的省略,而病又是由许多证组成的。因此病与证的概念并不矛盾。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0 21:2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0 09:3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0 07:55pm 发表的内容:
另,你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你在回避这个问题。
回复:
    这个问题牵扯问题较多,稍迟我将回复。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0 21:3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0 07:50pm 发表的内容:
——有主观臆断,及以偏概全之嫌。
回复:
    你也是学过《伤寒论》的人,我们学术探讨,如果我的说法确有以偏概全之处,请陈斌先生指出来。若只是停留在表面,互相扣帽子,这个讨论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因此还是请先生对我这两点提出反驳的论据。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21:3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9:19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太阳病是太阳经病的省略,而病又是由许多证组成的。因此病与证的概念并不矛盾。
回答的比较含糊,不大理解。你的意思是否是说,太阳病既是一种病,也是一种证?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21:4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9:31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你也是学过《伤寒论》的人,我们学术探讨,如果我的说法确有以偏概全之处,请陈斌先生指出来。若只是停留在表面,互相扣帽子,这个讨论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因此还是请先生对我这两点提出反驳的 ...
下面引用由jemmyyao2004/02/12 02:22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原著中的"经"不是"六经"辩证之"经"   
考"六经"之说创于朱肱,其在《活人书》中明确指出:"六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张景岳、汪琥等从而和之,并推广至手足十二经。倡无论古代或近代,也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方有执、柯韵伯、恽铁樵等。
   
要讨论太阳、阳明等是"六经"还是"六病"的问题,还得从《伤寒论》原著上做一番研究。在现行之赵开美本的398条中,粗略统计:言"太阳病"者55条;言"阳明病"者36条; 言"少阳病"者1条;言"太阴病"者2条;言"少阴病"者41条;言"厥阴病"者2条;共计137条。而单高谈阔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者尚未统计在内。涉及"经"字者只有14条,其中第143、144、145三条为经水之经,与"六经"之"经"无关,当除外,余仅得10条。现对10条中经的含义讨论如次:
   
第30条:"……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中之"温经"是说明附子的功用不是"六以"辩证之"经"。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芩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中的"发汗则动经"是谓发汗而伤动经脉,其症即"身为振振摇"。此"经"字虽为经脉之经,然此处为谈病理,非指病属何经。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大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淤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条中之"经"指经络言。是谈病理变化为表热通过经络而入于里。但说明是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入于 其腑,观小便自利即可知,由"少腹当硬满"与"下血乃愈"说明热淤在肠(参看237条)。 从这一条亦可明显地看出太阳病不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病。
    第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经脉动惕",或以为即67条之动经, 或以为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前一解是谈病理,后一解是叙症状,但都不是说其病在哪一"经"。
    以上四条中的"经",或谈药理,或讲病理,或叙病状,都不能作辩证之"经"的根据。
    第103条:"太阳病,经过十余日,……"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第217条:"汗出谵语者,已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 过以乃可下之。……"此三条之"过经"均指太阳病已罢。然不称太阳以已过,或病已过太阳经,可知仲景对于辩证只称太阳病或太阳证,或迳称太阳。第217条虽为阳胆病,其"地经"仍指太阳病已罢。 对于其余五病不复见此词,故"过经"一语或为太阳病已罢之专用语。以文义看,此"经"字只能作界限或范围来解,柯琴所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大概即指此而言。若推而广之于其余五病,"六经"只能作六种范围,即六类证候解,不能作六条经络解。所以此四条亦难以作 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第8条:"太阳病,所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者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以上三条所言之"经"最符合"六经"之"经",但细释此三条难解之处甚多。
    1.第8条之"行其经尽",按《素问·热论》所说:"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此为按日传一经,六日传三阳三阴尽,故七日当愈。另一解谓"头痛"一症除太阳一经病外他证少见,故七日是太阳一经行尽之期,不是六经传受之日,"行其经尽"是行完了太阳本经。此两种说法就孰是孰非,故置不论,但都没有经络的含义,"经"只作为界限、范畴的意思。第384条:"到后经中"的"经",包含了第二周期的六个"经",这种意思就更明显了。
    2.第114条之"到经",注家多遵成注以七日复太阳"到经"。第8条以七日为"经尽"。它们\par都是行了一个周期,而第384条却已行完了两个周期为经尽,此种妙义殊难明了。 实际是无法明了的,以我五十多年来的大量临证,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按"六经"顺序周而复始传变的情况。可以说这样的学说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以这种不切实际的理论是难以做为解《伤寒》的指导的。
    3.《伤寒论》第5条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4条说:"脉若静者为不传"。仲景既已批判了这种日传一经的学说,不当复用此说,所以对于这样的条文完全可以怀疑其非仲景所作。
    4.此三条之辩证仅拘于日数而略于脉证,这是不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辩证精神的。
    由于这三条本身存在这样多的问题,其所谈之"经"虽为"六经"之"经",也难以作为"六经"立论之依据。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伤寒论》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经"立论的有力依据。相反地倒有137 个条文在谈"病",这些条文明白地指出为"太阳病"、"阳明病"、……,况且各篇之标题就是称"病"而不作"经"的,依照原著称作"六病"在学习中反到觉得明白晓畅,应用上简捷方便,这是我们认为"六经"当为"六病"的一个理由。

论“六经”当为“六病”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920&show=0
你只用了两点依据,就得出了伤寒论是六经病的结论。那么,刘绍武先生提出了那么多的疑问与依据,是否更应该得出伤寒论是六病的结论呢?故而说你有以偏概全之嫌,是在盖帽子,还是在实事求是的质疑呢?

作者: 伯龙    时间: 2009-2-20 21:4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哈哈!大家都上了仲景的“当”!仲景以简驭繁,仅标六经(也就是说三阴三阳就是指经络),结果“误导”几千年。如今若欲解析清楚,舍我其谁?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20 22:0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请解析膀胱经和表证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2-20 22:0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2/20 09:49pm 发表的内容:
哈哈!大家都上了仲景的“当”!仲景以简驭繁,仅标六经(也就是说三阴三阳就是指经络),结果“误导”几千年。如今若欲解析清楚,舍我其谁?
愿闻其详!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0 22:1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陳總版主再玩玩
請問六病之說與藥物歸經如何聯繫?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2月20日 10:20pm 时添加 -=-=-=-=-
拿傷寒論最有名的"桂枝湯"來舉例
桂枝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芍藥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又入肝脾血分
生薑行陽分
大棗為脾經血分藥
以上
桂枝生薑為氣分藥
芍藥兼具氣分與血分
大棗為血分藥
再看看有關經絡
太陽病則足太陽膀胱經必不可少
呼吸系統的總管肺經也不可少
故桂枝為主藥
脾為人體最大免疫器官故脾要顧到
肝為心以外最大器官也是血液可調的最大來源
所以此方氣分血分兼顧
陰陽兼顧
不愧為經典之方
請陳總版主以你的理論解解這個方子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20 22:4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刘渡舟的弟子“金谷子”如是说
首先这个问题,少阳在哪里?不好说,少阳不是东西,不是物质,无质何来其位?
1、有人说少阳为枢,这是就病机阴阳转化来说的,对;
2、有人说少阳为胆、三焦,这是就藏腑阴阳比象来说,对;
3、有人说少阳为经,在中间,这是就经络运行说的,也对;
4、有人说为半表半里,是就表里分证来说的,也不错。
那么仲景说的少阳在哪呢?
仲景是有严格定义的,他可没说少阳是什么,只说了“少阳之为病”!
非常严谨的汉文章遣词:“少阳,作为一个病来说的话”,就是“口苦、咽干、目眩”。
那么阴阳家所谓少阳是什么?在哪里?
二仪是阴阳,阴中之阴为太阴,阴中之阳则是少阳。这样说的话,少阳在阴中,在阴中阳的部分。阴,就如一天中的夜,夜中的后半夜,就是少阳。
仅此而已,方能如“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时推移”。
一已偏见,就正大方之家
[ 本帖最后由 金谷子 于 2008-10-28 14:03 编辑 ]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20 22:5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金谷子
伤寒以六经分证,六经者,究竟为何?后贤各有发挥。有开合枢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化说,有脏腑经络说,余尽然之。然竟谁是仲师之本意?余复尽疑之。列贤所述尽管有理,仲师无言,难以质对。
  仲师所言者,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已。或本《素问》之六大论而谈气化,然此六论首见于唐` 王冰,汉时有无,实难定论。
  历史上一以贯之,与医学、种树之书一样幸免于秦火,以占卜之名而存的《易》,可说是论阴阳之祖。孔子辅以十翼,至汉其说大行,“独尊儒术”。仲景处其时,承内、难之医理,合易之六爻以论六经,亦当属情理中事。
  观金匮之病因三条,及除厥阴以外,尚有“厥阳”一说,可推知仲师所言阴阳而已。阴阳为变,中间有个“化”的过程,故而有三阴三阳之论。诚如道生一,为太极;一生二,为阴阳;二生三,八卦是也;三生万物,八卦相重,六爻相叠,六十四卦,推论万物也。
  故六经者,仅是曰阴曰阳,曰太曰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阴阳,而成六。有名无实,有是理而无是质,故谈“六经实质”者,实无实质可言。
  因其无质,故可曰阴曰阳,曰柔曰刚,曰气血,曰腑脏,谈正邪,论生长,说经络,道收藏,细致于桂枝麻黄、铢镏斤两,大至于星耀运行、鬼神来往。
   千虑之思,期有合于圣意;一得之见,望就正乎师友。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2月20日 10:52pm 时添加 -=-=-=-=-
首先声明,这是转贴的。我认同的。请大家讨论。其具体研究思路为--X
> 3.1   以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为主要研究目的';}Nm.0
>         仲景之辩证施治,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方随证变,方随法改,药因方易;药味之进退,药量之增减,皆有理法可循--可视为方药辨证之典范。此为仲景精华之所在,故仲景学术研究当以探究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为主要目的。主要解决“是何”的问题,不急于研究“为何”的问题。“是何”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为何”的研究只能是脱离临床实践的空中楼阁,容易纠缠于浮泛空洞之论。SCQv
> 3.2   以原文明言之病理,治法,治则为研究之准则!0MN
>       仲景著作对一些病理,治法,治则原有明确的表述。如所言之病理有“心下有水气”、“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恶寒者,虚故也”、“潮热者,实也”。明言之治法有:“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表解者,始可攻之”等。其所言虽简朴而所指确切,言因少而弥足珍贵,当作为研究方证关系,药证关系之主要依据。对于理法的探讨,最可靠的,最接近仲景原义的,应是以论释论,互参互证,而非另起炉灶,泛骛远引。 故在此研究过程中,宜慎言仲景未言之医理,慎言仲景未言之药性,慎言仲景未言之方义,慎言仲景未言之治法。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2月20日 10:55pm 时添加 -=-=-=-=-
己丑正月十六
学员到齐,今日开课。
接上学年,自太阴篇始,今日讲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四大症状。
腹满,是指什么地方?应是大腹,不同于心下、胁下、少腹、或是中间直下的从心下至少腹或是从胸胁至少腹,甚从少腹上冲咽喉,这些部位,论中有提到时,皆有明确的表述,仅言腹,则当是全腹。满,与胀、痞宜别;
吐、食不下,不下则在上,甚则上吐而出也;
自利,不同于太阳病下之后,是未经误治而利,益甚是什么甚?是腹满而吐食不下,不是经治后的利,而是自利后,更加加重了。
时腹自痛,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讲,就是“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发作性腹痛”
这就是太阴病提纲,说太阴病,什么是太阴病,“太阴之为病”,太阴作为一个“病”来讲,就是这四大表现。
后面一句,是明示太阴病治疗的禁忌。不可见满而误以为实而用下法。下之就不只是满的问题了,后出现硬,部位在胸下。前面说了,自利后满、吐、不下等都会“益甚”,况且你用下药用“他利”乎?下之,会加重病情,比满更严重的是“硬”。
欢迎大家指正,欢迎学员讨论。
lgxacn问:
满:憋胀感?有腹部胀大之候?
胸下:包括心下、胃脘、少腹、大腹这些胸以下部位?
结:病人自觉结聚感?医者可查见症候是什么?
硬:病人自觉硬?医者按之硬?
谢谢金老师!
答:
满:憋胀感?有腹部胀大之候?————自觉症状。大,应是可见,此非。
胸下:包括心下、胃脘、少腹、大腹这些胸以下部位?——不,比心下略大的范围。
结:病人自觉结聚感?医者可查见症候是什么?——可感可见。
硬:病人自觉硬?医者按之硬?——可按可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0 22:5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2/20 10:12pm 发表的内容:
陳總版主再玩玩
請問六病之說與藥物歸經如何聯繫?-=-=-=-=- 以下内容由 逸湘 在 2009年02月20日 10:20pm 时添加 -=-=-=-=-
拿傷寒論最有名的"桂枝湯"來舉例
桂枝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
呵呵,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仲景先生在应用桂枝汤治疗伤寒病时,恐怕那时还想不到按照这么复杂的思路去组方用药;
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理解,桂枝汤治疗伤寒病之太阳中风证,其机理大致就是发汗、解热而已。
作者: 罗本逊    时间: 2009-2-21 09:1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陈兄所言甚是,六经不过为一符号,与素问所论诸多不符。如果以一部断简来评论医学,我想也是不可信。仲景当日不可记录其所见,是其真而如其全,正需今人完善,又何必死于古人句下。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1 09:2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0 10:54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仲景先生在应用桂枝汤治疗伤寒病时,恐怕那时还想不到按照这么复杂的思路去组方用药;
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理解,桂枝汤治疗伤寒病之太阳中风证,其机理大致就是发汗、解热而已。
陳總版主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理解,桂枝汤治疗伤寒病之太阳中风证,其机理大致就是发汗、解热而已。"
這就是您對傷寒論的見解
勸您別再對傷寒論發表意見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1 09:3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仲景以三阴三阳立论,阴阳为何物?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阴阳在不同是事物中有不同的质和象,离开具体的事物阴阳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阴阳在经络中有三阴阳三阳之分,阴阳在一年气候变化中有三阴三阳之分,阴阳在一天昼夜变化中有三阴三阳之分。各种事物中都有阴阳,阴可三分,阳可三分,故万事万物均可分为三阴三阳。

     仲景用三阴三阳归纳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为《伤寒论》,是三阴三阳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1 09:5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0 09:46pm 发表的内容:
你只用了两点依据,就得出了伤寒论是六经病的结论。那么,刘绍武先生提出了那么多的疑问与依据,是否更应该得出伤寒论是六病的结论呢?故而说你有以偏概全之嫌,是在盖帽子,还是在实事求是的质疑呢?
回复:
   陈斌先生,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不需要数遍天下的树叶才知道秋天的到来。我已经举出了《伤寒论》就是六经病的坚强证据,请先生反驳。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1 09:5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外感热病的发生是外邪(六淫、疫厉等)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筋、骨、皮、肉、脉等)机体的反应。若机体正气旺盛,脏腑气血阴阳不为邪气所伤,则不发病,只有在正邪相比之下正气相对不足才能发病。“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发病之后,正气不衰,奋力与邪抗争,阳热亢奋,病为阳,正气不足,无力与邪抗争,病在阴,正气衰竭,则死矣。仲景将外感热病演变过程的阴阳属性一分为三,则为三阴三阳。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1 10:1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医学的水平(理论和实践)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概念。医学是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医学的研究对象的疾病的本质,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中的阴阳(或三阴三阳)的客观存在的,仲景三阴三阳之所以能发垂千古,因为他开启了走进疾病本质三阴三阳的天路。

    外感热病本质的三阴三阳是永恒的,而医学对外感热病三阴三阳的认识水平(理论和实践)则是与时具进的。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具体内容的历史的,仲景 《伤寒论》开启的三阴三阳研究外感   热病的三阴三阳的方向是永恒的、是与时具进的。
作者: xyx0535    时间: 2009-2-21 10:1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阴阳是否能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外感热病是否可用三阴三阳作为分证的纲领,检验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看三阴三阳能否涵盖整个外感热病的历史发展,要看三阴三阳能否指导我们将外感热病的历史成果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

    继承发展的纽带是实践,是疗效。
作者: 伯龙    时间: 2009-2-21 10:2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简单说一点吧!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后世千古错认,此之风寒非“六淫”之风寒,此乃特指的邪气——就是现代所说的外感病菌因素,而“六气”过度为“六淫”,与病菌没有关系,只是单纯的气候因素。
  不过,外邪(不是六淫)何借名“风、寒”,必是结果相似之故,是以六淫之风寒湿亦可合而为痹,亦可“骨节烦疼”。
   所以麻黄汤与桂枝汤是治疗风寒伤营卫的表证,与太阳膀胱经与小肠经无干,与膀胱经与小肠经有关的是五苓散、茯苓汤(就是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寒化,热化者,猪苓汤和文蛤汤(实际就是大青龙去桂枝加文蛤)!!!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2-21 11:4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18 11:49pm 发表的内容: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17 10:5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认为我们是在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的问题。
_________--

支持!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指经络还是病证,要通篇考察张仲景的立论、构思,某些时候借用了先人的名词,而内容是不同的,有关于此不做论述。此可谓“老瓶装新酒”,如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不能等同于内径的概念一样,一讲生理,一言辨证。不可一叶障目,望文生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凑个热闹
马先生说:不可一叶障目,望文生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对,支持!
然马先生又说:“看《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指经络还是病证……”,“一讲生理,一言辨证”似乎又是一种割裂方法? 费解
经络不通有病证,生理不正常才辨证,本是意义贯通。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1 11:5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建議陳總版主去看看西醫對感冒最新的研究結果
感冒與風寒是相關的
舊理論已被推翻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2-21 12:1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10:59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认为我们是在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的问题。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7 02:05pm 发表的内容: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过来,临床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太阳病(实质是太阳证,隶属于“伤寒病”之某一阶段)。太阳病(证)的本质,应当从“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临 ...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 在 2009年02月17日 02:22pm 时添加 -=-=-=-=-
医理是对医学领域内客观规律的概括与反映,不是靠考证、训诂得出来的。考证、训诂出来的认识,必须服从于医理。如果违背了医理,不是考证、训诂过程中间出了问题,就是原作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了问题。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8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既然这样,我们就开始讨论“伤寒论是六病还是六经病”问题吧。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32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主要是通过经络传变的,包括外感热病,包括内伤杂病,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病位在经络上,以经络病变为主。
看各位辩论热烈,就知有些古今概念混淆,剪不断,理还乱。
南京陈斌认为如果违背了医理,不是考证、训诂过程中间出了问题,就是原作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了问题。
其实,考证、训诂可以说是一种高级文字学,而医学家的成就在于医学,记录心得体会时并不一定也是考证、训诂而撰文。若如此,今天的考证、训诂也就没有多大意义。要确定一些概念,还得从作者的全文中寻找规律。
看《伤寒论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
那么可以看一下,《素问》对病的概念: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调经论:「痛在於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是以不胜不痛处称“病”,与现代概念的病是两回事!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1 12:3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醫學理論簡單說就是
病因→診法→治法
在中醫自內經以降
有個一以貫之的東西
就是"經絡學"
搞不清楚經絡學就會將中醫學的"支離破碎"
比如陳總版主認為西醫理論可完全解釋中一經絡學
可問他傷寒論桂枝湯與藥物歸經的關係
他認為是沒關係
那傷寒論與脈學又如何聯繫呢?
本來很清楚的一件事
就是經絡學
非要弄得"支離破碎"
這就是將西醫哲學強用在中醫的後果

西醫哲學本就支離破碎已引起西方不少有識之士批判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2-21 13:1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2/21 01:25pm 第 1 次编辑]

接[第 57 楼]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今日的概念,头痛是一个病位,项强是一个病位,更有恶寒,涉及肺脏,又是一个病位,病有百变,何止六病?
所有相传六病,本就是以六经分系统。经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胜热。太阳寒气初病,则热胜,气不及卫外,则恶寒。
继而发热。
这就象一个工厂,门卫失守,被外人停车于大门,产品难以外运,因堆积而混乱,波及相继各车间。在人体,成品之气当然是收藏,而浊气糟粕必须外运。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2-21 13:2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在 2009/02/18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
话没错,但只是一种信念,有那么一层窗户纸没法捅破。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1 14:5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1 09:51a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陈斌先生,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不需要数遍天下的树叶才知道秋天的到来。我已经举出了《伤寒论》就是六经病的坚强证据,请先生反驳。
呵呵,这个比喻很不恰当。果真一叶落而秋至乎?恐一叶障目矣。
作者: 千秋雪    时间: 2009-2-21 15:0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柯琴《来苏集》云:“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人为本,病为标。经络为本,病症为标。如果舍弃经络主病,所谓表证表脉就成了无根之木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1 15:2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千秋雪2009/02/21 03:01pm 发表的内容:
柯琴《来苏集》云:“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人为本,病为标。经络为本,病症为标。如果舍弃经络主病,所谓表证表脉就成了无根之木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事实上经络二字应当转化为脏腑二字。
人为本,病为标。脏腑为本,病症为标。如果舍弃脏腑主病,所谓表证表脉就成了无根之木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样似乎亦能说得通,并且更合乎接近于医理。
作者: 孙清连    时间: 2009-2-21 15:4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你也懂医理?
不笑不行啊,哈哈。。。。。。[Maiweb_leobbs6]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1 16:2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陳總版主不知傷寒論
談的是"外感"病嗎?
最好謙虛一點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21 17:3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0 10:00pm 发表的内容:
请解析膀胱经和表证是什么关系呢?
大虾回答一下!表证表脉和太阳经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 伯龙    时间: 2009-2-21 21:2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我来回答。上面我已经说过: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后世千古错认,此之风寒非“六淫”之风寒,此乃特指的邪气——就是现代所说的外感病菌因素,而“六气”过度为“六淫”,与病菌没有关系,只是单纯的气候因素。
不过,外邪(不是六淫)何借名“风、寒”,必是结果相似之故,是以六淫之风寒湿亦可合而为痹,亦可“骨节烦疼”。
  所以麻黄汤与桂枝汤是治疗风寒伤营卫的表证,与太阳膀胱经与小肠经无干,与膀胱经与小肠经有关的是五苓散、茯苓汤(就是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寒化,热化者,猪苓汤和文蛤汤(实际就是大青龙去桂枝加文蛤)!!!
  也就是说表证表脉和太阳经没有什么关系!而只与营卫有关系!营卫分布在六经之表(营卫为日月,六经为六星),所以《伤寒论》中六经皆有中风与伤寒!
  只是因为仲景执简驭繁地分法,导致了后人的误会,千古不休!

-=-=-=-=- 以下内容由 伯龙2009年02月21日 09:31pm 时添加 -=-=-=-=-
若非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出,若非我之颖悟,千古之谜无人能解!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1 22:4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1 05:30pm 发表的内容:
大虾回答一下!表证表脉和太阳经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复:
    以下是方有执、程郊倩的解释,代表了传统伤寒大家的共识。
    方有执:太阳者,……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日: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日: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忤而畏恶之。及其过表而入里,则不复恶。仇雠之义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程郊倩:凡云太阳病,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膜理营卫之间,而未涉乎府藏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巳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1 22:4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1 10:56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1 02:54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这个比喻很不恰当。果真一叶落而秋至乎?恐一叶障目矣。
回复:
    先生要求所有的叶子黄了才可以证明秋天来临,而《伤寒论》中只要六片叶子就可以证明业已秋天。我现在只是举出两经——即两片叶子,先生一再拒绝据理反驳。咱们是否有言在先:如果我的六片叶子都拿出来了,那么,陈斌先生,承认不承认你的立论错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1:2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1 10: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先生要求所有的叶子黄了才可以证明秋天来临,而《伤寒论》中只要六片叶子就可以证明业已秋天。我现在只是举出两经——即两片叶子,先生一再拒绝据理反驳。咱们是否有言在先:如果我的六片叶子都拿出 ...
呵呵,和你的两片叶子比起来,刘绍武先生的叶子有二十片也不止吧?
论“六经”当为“六病”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920&show=0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1:2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18 07:46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22pm 发表的内容: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内伤杂病中,病变主要发生在脏腑、气血津液,但彼此传变时,是通过经络发生的,是不是这时我们也可以说“当有传经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是六经病了”?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8 08:32pm 发表的内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机体内部脏腑的病变,主要是通过经络传变的,包括外感热病,包括内伤杂病,但不能因此而认为,病位在经络上,以经络病变为主。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至今未见到你的正面的、实质的解答。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1:2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22 11:54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9:19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太阳病是太阳经病的省略,而病又是由许多证组成的。因此病与证的概念并不矛盾。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0 09:38pm 发表的内容:
回答的比较含糊,不大理解。你的意思是否是说,太阳病既是一种病,也是一种证?
望予以答复。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1:3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9/02/21 09:34am 发表的内容:
仲景以三阴三阳立论,阴阳为何物?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阴阳在不同是事物中有不同的质和象,离开具体的事物阴阳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阴阳在经络中有三阴阳三阳之分,阴阳在一年气候变化中有三阴三阳之分,阴阳在一天昼夜变化中有三阴三阳之分。各种事物中都有阴阳,阴可三分,阳可三分,故万事万物均可分为三阴三阳。
    仲景用三阴三阳归纳外感热病演变过程为《伤寒论》,是三阴三阳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比较认同。三阴三阳,一种分类方法而已。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1:4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罗本逊2009/02/21 09:18am 发表的内容:
陈兄所言甚是,六经不过为一符号,与素问所论诸多不符。如果以一部断简来评论医学,我想也是不可信。仲景当日不可记录其所见,是其真而如其全,正需今人完善,又何必死于古人句下。
认同罗先生的看法,六经不过为一符号尔。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去探寻其实质的医学规律。
在此和大家共温一下萨默尔森的名言,个人觉得,这段话对于中医药的工作研究者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本来已很复杂了,
况且同一个名称,说的是不同的事物;
或者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名称。
——萨默尔森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2 12:0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11:32am 发表的内容:
比较认同。三阴三阳,一种分类方法而已。
陳總版主認同現有經絡分布是錯的
所以無法理解這三陰三陽
恰好是現行"經絡分布"
莫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作者: 伯龙    时间: 2009-2-22 16:0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我反复介绍,大家无动于衷,太可惜!
   同意经络说的 逸湘兄 也同样视而不见。请问,经络只有“三陰三陽”么?老阴老阳之任督脉和其他奇经呢?

作者: mawenhui3366    时间: 2009-2-22 17:5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1 10:40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以下是方有执、程郊倩的解释,代表了传统伤寒大家的共识。
    方有执:太阳者,……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日: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日: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 ...
营卫和太阳经是什么关系呢?其他经里没有营卫运行吗?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2月22日 06:47pm 时添加 -=-=-=-=-
太阳经怎么就能主表呢?阳明经难道不在体表运行吗?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2 18:2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11:25am 发表的内容: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至今未见到你的正面的、实质的解答。
回复:
    陈斌先生真是健忘啊,我在#36楼的回复已经说明,并非我回避,如果我证明了六病就是六经病,那么先生的问题也将解决一大部分。因此,我一直追求与先生讨论的问题并非转移视线。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2 18:3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2 06:3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20 09:38pm 发表的内容::
回答的比较含糊,不大理解。你的意思是否是说,太阳病既是一种病,也是一种证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11:28am 发表的内容:
望予以答复。
回复:
    对于先生的理解我不敢苟同,从“六经病是由很多证组成的”,陈斌先生就擅自推理出了病就是证的结果。这是不妥当的。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2 18:41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11:24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和你的两片叶子比起来,刘绍武先生的叶子有二十片也不止吧?
论“六经”当为“六病”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920&show=0
回复:
    陈斌先生,我是在说六经,你却以为刘邵武先生有二十多经!请你不要再插科打诨了。若果先生不能提出异议,请明言,我们再转入下一步讨论你说的那个问题。
    敬请先生正视我的问题:请对我提出的强有力论据予以反驳。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8:5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2 06:29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陈斌先生真是健忘啊,我在#36楼的回复已经说明,并非我回避,如果我证明了六病就是六经病,那么先生的问题也将解决一大部分。因此,我一直追求与先生讨论的问题并非转移视线。
请你直接回答好了,不要绕弯子。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8:5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22 07:1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2 06:3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对于先生的理解我不敢苟同,从“六经病是由很多证组成的”,陈斌先生就擅自推理出了病就是证的结果。这是不妥当的。
再次直接请教你,你认为太阳病是病,还是证?直接回答好了。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9:1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2 06:41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陈斌先生,我是在说六经,你却以为刘邵武先生有二十多经!请你不要再插科打诨了。若果先生不能提出异议,请明言,我们再转入下一步讨论你说的那个问题。
    敬请先生正视我的问题:请对我提出的强 ...
你的所谓证据,是通过解读文字所推导出的结论。如果你的结论是成立的话,那么,请从医理的角度,对刘绍武先生的下述观点予以答复:
一、怎样理解太阳病之项强痛,阳明病之口燥咽干鼻衄,少阳病之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状以及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法与经络无关呢? 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辩别清楚。首先应该肯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诊断治疗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上和转化过程中都有经络的参与,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经络有运行血气,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的作用,也是病邪出入的道路,如124条之"太阳随经淤热在里"就是很好的一例。 [color=#0000FF]但是绝不容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症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经络辩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与伤寒论的辩证法则绝不相侔。至于头项强痛属太阳,口燥咽干属阳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属少阳仅是各该病的局部症状。这怎么能说六病是依经络的循行划分的呢?方中行所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应如何领会《伤寒论》原序中明白指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与293条热迫膀胱证之"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中的脏腑表里出入关系即经络的会通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来领会:
   1.不可断章取义,试观原序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此为举五藏经络府俞以概人体所有组织,"阴阳会通"是说各组织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奥妙深微的道 理是变化无穷的。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学识高深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一段道理并不是单指经络的俞而言的,之种举少数以概全部的写法是汉代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退一步说,就是单指经络府俞的阴阳会通关系,也只是讲它们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没有提及其为辩证纲领或分证方法的意思。倒是读内容先须识标题,各篇名称只作"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作"辩某某经"或"辩某经病",正是《伤寒论》之辩证诊"病"不依"经"的明显所在。
   2.[color=#0000FF]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3.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将传于何病乃取决于邪正双方及治疗之正误,并非一定要循着经络传于其府,或传于其所属表里关系的经络或脏腑。如太阳病误治后可转为葛根芩连汤证,亦可为桂枝人参汤证,还可为大陷胸汤证,诸泻心汤证,栀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等,为什么就不按照脏腑表里的关系来转化呢?所以我们认为证候在转化过程中,应当想到经络可能是病邪转变的途径。但是,不追究它的具体传变的途径并不影响对证候的认识。如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只要认清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就是阳明病,至于通过哪几条途径,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若认为太阳病的病邪在膀胱经,要传至胃经,它们之间并没有表里关系,则不知道通过哪种关系和什么顺序。若按流注顺序中间要经过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七经,中间这些经为什么又不表现出症状来,或是另有别的途径就不得而知了。[color=#0000FF]经络的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筋、骨、肉都可能参与,怎么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何况经络亦非止六条,张景岳曾谓:"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过手经而有不入者哉"。其已推广为十经,何不为十二经辩证呢?依照其理,则其传过厅经而有不入者哉?二十经都受邪怎么能只谈六经呢?所以我们认为六病的传变规律与经络的表里关系不大。
   4.仲景用太阳/阳明诸名作分证纲领,内容皆非《内经》之旧,因一以论证候, 一以名经络。正如叶天士用卫、气营、血诸名作为分证纲领一样,诸 名虽出《内经》,而与《内经》论物质讲载能的内容完全两样。以经络解伤寒正如同把温病分证的卫气营血仍然看做是构成人体某些物质一样,可见太阳病、阳明病……与太阳经(脉)、阳明经(脉)……是不可混淆的两种概念。
   5.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说,临证施治皆重于证而忽于经,按证发药,其证自解,若寻经摘药,反增踌躇。我于30年前曾治一人冬月患伤寒,40余日不解。病者由壮热烦燥而变成昏冷厥睡,呼之不应,喂以汤水,尚知下咽,已十余日。诊得周身厥冷,寸口、跌阳脉皆无,按腹则濡,启眼睑视之,又目赤如血裹。思得证情如此险恶而迁延十余日不败者乃正气尚未内溃,两目红赤乃火热之候,邪热内伏而阳不得伸,正热深者大扫除亦深之谓。遂投大剂白虎汤一贴,石膏重用一斤,知母亦用至五两,煎一大盆嘱频频灌服,进半剂遂热大作,病者苏而大呼"热死我了",半日尽剂而热不退,撮药不及,时正值天降大雪,遂作雪球与啖,时大于拳者九枚,热退而安。所以目赤一症而断为热厥。若依经络则不知作如何判断。如据肝经连目系,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目此来理解,则当以少阳、厥阴来论治了。[color=#0000FF]可见在临床应用上,重在辩证而不重于辩经络。六病辩证正是对各种证候进行分类和概括,若用经络对这些证候作分类和概括就困难很多了。
   [color=#0000FF]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总之,"经"与"病"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虽无病,其存在依然如故;《伤寒论》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的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至脏腑均为线段的,至其病象亦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而"六病"之表现常为全身性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经络循环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对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经"与"病"是本质绝不相同的两种概念。所我们认为对《伤寒论》辩证的"六经"当称"六病"。
   小结
  一、本文对以"六经"解说《伤寒论》分证方法的学说作了简略讨论,我们认为对历来沿袭已久的"六经"分证应作"六病"分证。理由是:
   1.《伤寒论》原作中对"六经"没有明确的提法和充分的依据。《伤寒论》的"目次"有"辩太阳病脉并治上""辩阳明病脉证并冶"……"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十节。
   2.在太阳病的例说中,说明"经证"之邪证并不在"经","府证"之邪亦不在本"府"。六病分证的法则与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没有明显的依从关系。
   3.在整个病理变化中,经络只是参与变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用经络代替整个机体的病理改变。
4.经络是组成人体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争"经"与"病"这一字之差,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对《伤寒论》的辩证法则有一比较下确的认识,从而对这一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古典医著能更好地学习它和应用它,使它能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color=#0000FF]——这些重大的理论上的问题,不予以合理的解释答复,就径直自称,已充分的证明了伤寒论所论的,就是六经病,是经络的病,你不觉得草率了些吗?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2-22 19:23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1 10:40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以下是方有执、程郊倩的解释,代表了传统伤寒大家的共识。
    方有执:太阳者,……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日: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日: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 ...
不知实际存在,只知搬名家之言,永远也理不出头绪.
太阳经是六经之末,太阳病是百病之始!
<难经>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这说明 肾 是五脏之末,足太阳寒水,是足少阴之表,主寒气,太阳寒水衰弱,风木妄动,以输送末端先欠缺,人体水谷内入脾胃,外输肌肤,故表证先见,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这些症状其实并不在太阳经!只是这些证证明太阳经病了.符合<内经>概念,阳胜则阴病.
因为寒水不足,风火浮动,故浮脉在肉上行也。

作者: zhengyou    时间: 2009-2-22 19:3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2/22 04:04pm 发表的内容:
我反复介绍,大家无动于衷,太可惜!
   同意经络说的 逸湘兄 也同样视而不见。请问,经络只有“三陰三陽”么?老阴老阳之任督脉和其他奇经呢?
伯龙先生,个人体会,“三陰三陽”不是说经络只有“三陰三陽”,是以脏腑为基础而归类,脏为阴,足三阴为阴中之阴,主味.心肺居上,为阴中之阳,主气与火;手足同名经合而为一,乃气味同源也同道.
任督脉和其他奇经是三陰三陽经气的延伸收藏;此是从水谷入胃为始点而言;从生化之本源而言,任督脉可称老阴老阳.

作者: 伯龙    时间: 2009-2-22 19:50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其实几千年来对《伤寒论》的理解错谬甚多。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辨析清楚。以后我会从整体角度,比较完整地解析《伤寒杂病论》。
    我上面已经说过,卫营为日月,循行于十二经(六星之应)之表,而十二经本气即是六气。 手太阳小肠经的寒化、热化的方剂分别是茯苓汤和文蛤汤等。论中为明言,需智慧领悟。
   实际上还有中宫、中丹田、带脉等等,仅靠显学而欲会圣人之意, 其何以知哉!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2 19:5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22 10:36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0 02:28pm 发表的内容:
其次,我们谈谈森立之先生所引用的三个证据。
   “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太阳经感受风邪,风热内传于其腑——膀胱,血与热相结,则热结于膀胱。若太阳二字并不表示足太阳膀胱经,那么“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这两句就很难解释。
   其后例证“太阴暴利,以脾家实,腐秽当去”中,“太阴”二字也是足太阴脾经的省略,若这二字不代表足太阴脾经,那么,为什么会有腐秽当去之语?
   可以确定,太阳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太阴就是足太阴脾经。《伤寒论》中太阳、阳明等就是足六经的简称。《热病论》中同样如此,省略而已。以没有“经”字否定太阳、阳明等六经名称,是站不住脚的。
文字的解读,具有相当的主观性,随意性。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文字,能读出不同的意思或结论,即是依据。
以“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为例,你言[“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这里首先就有主观臆测的成分在里。你怎么就确认[“太阳”二字就是指太阳膀胱经,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呢?至于“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我也可以解读为“太阳病这种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我也可以解读为“太阳病这种病随经络传变,瘀热在里”云云,似也可以说得通。在这里,太阳病只是某种称呼,它肯定有其自身的特定的病理内涵,但这种特定的病理内涵,却未必代表着太阳经,代表着经络。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2月22日 08:36pm 时添加 -=-=-=-=-
又,如果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因为是“热结膀胱”,所以将其理解为“太阳经病变不解”,那么太阳病不解,亦可以传变为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可以传变至肠腑、至胆腑、至脾胃等,又将作如何解读呢?在这里,经络(自然也包括了足太阳膀胱经)只是传递病变的通道而已,而不能将其理解为是以经络为主发生了病变。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3 08:2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大家討論的熱鬧
為避免大家白費功夫  雞同鴨講
我整理一下陳總版主認為的"經絡"
他認為經絡就是"血管"
他同時否定現有經絡分布
他認為傷寒論的用藥與藥物歸經無關
試想
以他的觀念三陰三陽自然不會是六經
可是
他是對的嗎?
哈哈!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3 13:3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回复:
    欢迎千秋雪先生参加讨论。
    欢迎逸湘先生、铁骨铮铮2002先生、孙清连先生、xyx0535先生、王勇123先生、罗本逊先生、伯龙先生、zhengyou先生、参与讨论。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3 13:43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2 05:50pm 发表的内容:
营卫和太阳经是什么关系呢?其他经里没有营卫运行吗?-=-=-=-=-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 在 2009年02月22日 06:47pm 时添加 -=-=-=-=-
太阳经怎么就能主表呢?阳明经难道不在体表运行吗?
回复:
   不是很明白先生的意思,是否可以详加说明?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3 13:4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06:58pm 发表的内容:
再次直接请教你,你认为太阳病是病,还是证?直接回答好了。
回复: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的省略,而太阳经病由许多证组成的。但是证不是病。就像笔画组成文字一样,笔画不等于文字。两者并不矛盾。
    ——谨回答如上。呵呵,这个问题太初级了吧!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3 13:5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07:15pm 发表的内容:
至于头项强痛属太阳,口燥咽干属阳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属少阳仅是各该病的局部症状。
回复:
    请看《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提纲条文,若“头项强痛”属于局部症状,就不应该把其列入提纲之中。
    ——看来仲景泉下有知,他的《伤寒论》也应该修改一下了!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3 13:59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3 02:0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07:15pm 发表的内容:
经络的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筋、骨、肉都可能参与,怎么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
回复:
    本文作者将经络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等对立而论,违背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每经均有营、卫、气、血,经络又分经脉与络脉。经脉就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两者并非对立概念。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07:15pm 发表的内容:
“张景岳曾谓:"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过手经而有不入者哉"。”
回复:
    《内经》言寒邪下受,伤于寒邪后传经自然只言足经,而不言手经,由此可见《内经》与《伤寒论》的一致性。张景岳《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误矣!后世香岩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言,既可见寒温之不同,又见香岩《内经》功底之深厚。
    正是《伤寒论》以寒邪传经为顺序布局篇章,故而仅言有六经,并非十二经、或者刘邵武先生所说二十经。   


作者: 乃雄    时间: 2009-2-23 14:05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07:57pm 发表的内容:
    文字的解读,具有相当的主观性,随意性。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文字,能读出不同的意思或结论,即是依据。
    以“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为例,你言[“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这里首先就有主观臆测的成分在里。你怎么就确认[“太阳”二字就是指太阳膀胱经,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呢?至于“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我也可以解读为“太阳病这种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我也可以解读为“太阳病这种病随经络传变,瘀热在里”云云,似也可以说得通。在这里,太阳病只是某种称呼,它肯定有其自身的特定的病理内涵,但这种特定的病理内涵,却未必代表着太阳经,代表着经络。
回复:
    请问,森立之先生举出的两条证据有什么主观性!仲景的《伤寒论》条文第106条、第124条又有什么主观性?对你所赞同的三部六病说你怎么证明其没有主观性!?
    补充一下,“随”古汉语中为动词,现代汉语中才变成了形容词,所以陈斌先生说的“随着经络”应当为“随经络”。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先生已经肯定“随经”就是随着经络,那么,随到哪里去了呢?随到了膀胱,因为膀胱与太阳相表里,太阳经就是膀胱经。
    ——这不是正证明了太阳二字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省略了吗?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3 16:06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2/21 09:27pm 发表的内容:
我来回答。上面我已经说过: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说:"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
  后世千古错认,此之风寒非“六淫”之风寒,此乃特指的邪气—— ...
"所以麻黄汤与桂枝汤是治疗风寒伤营卫的表证,与太阳膀胱经与小肠经无干"
不會吧!
拿傷寒論最有名的"桂枝湯"來舉例
桂枝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
芍藥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又入肝脾血分
生薑行陽分
大棗為脾經血分藥
以上
桂枝生薑為氣分藥
芍藥兼具氣分與血分
大棗為血分藥
再看看有關經絡
太陽病則足太陽膀胱經必不可少
呼吸系統的總管肺經也不可少
故桂枝為主藥
脾為人體最大免疫器官故脾要顧到
肝為心以外最大器官也是血液可調的最大來源
所以此方氣分血分兼顧
陰陽兼顧
不愧為經典之方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3 17:4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3 01:54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请看《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提纲条文,若“头项强痛”属于局部症状,就不应该把其列入提纲之中。
    ——看来仲景泉下有知,他的《伤寒论》也应该修改一下了!
头项强痛而畏寒,相对而言,头项强痛属局部症状,畏寒则属于全身症状。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3 17:48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3 01:59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本文作者将经络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等对立而论,违背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每经均有营、卫、气、血,经络又分经脉与络脉。经脉就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两者并非对立概念。
那么,经络和脏腑相比呢?伤寒病,其病位究竟是在体表、脏腑为主,还是在经络为主呢?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3 17:54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3 02:0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请问,森立之先生举出的两条证据有什么主观性!仲景的《伤寒论》条文第106条、第124条又有什么主观性?对你所赞同的三部六病说你怎么证明其没有主观性!?
   补充一下,“随”古汉语中为动词,现代汉语中才变成了形容词,所以陈斌先生说的“随着经络”应当为“随经络”。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先生已经肯定“随经”就是随着经络,那么,随到哪里去了呢?随到了膀胱,因为膀胱与太阳相表里,太阳经就是膀胱经。
   ——这不是正证明了太阳二字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省略了吗?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2 07:57pm 发表的内容:
文字的解读,具有相当的主观性,随意性。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文字,能读出不同的意思或结论,即是依据。
以“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为例,你言[“太阳”二字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而言,古文多有省略,此处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这里首先就有主观臆测的成分在里。你怎么就确认[“太阳”二字就是指太阳膀胱经,将其省略为太阳二字]呢?至于“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我也可以解读为“太阳病这种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我也可以解读为“太阳病这种病随经络传变,瘀热在里”云云,似也可以说得通。在这里,太阳病只是某种称呼,它肯定有其自身的特定的病理内涵,但这种特定的病理内涵,却未必代表着太阳经,代表着经络。
又,如果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因为是“热结膀胱”,所以将其理解为“太阳经病变不解”,那么太阳病不解,亦可以传变为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等,可以传变至肠腑、至胆腑、至脾胃等,又将作如何解读呢?在这里,经络(自然也包括了足太阳膀胱经)只是传递病变的通道而已,而不能将其理解为是以经络为主发生了病变。
呵呵,同样的文字,却解读出不同的结论,并且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反过来,证明了用这种考证、训诂释文来验证医理的方式,是有着很大缺陷的。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9-2-23 17:57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3 05:48pm 发表的内容:
那么,经络和脏腑相比呢?伤寒病,其病位究竟是在体表、脏腑为主,还是在经络为主呢?
陳總版主還是沒搞清楚
傷寒論
論的是"外感"
作者: 南京陈斌    时间: 2009-2-23 18:02
标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3 01:48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病的省略,而太阳经病由许多证组成的。但是证不是病。就像笔画组成文字一样,笔画不等于文字。两者并不矛盾。
    ——谨回答如上。呵呵,这个问题太初级了吧!
如果认为太阳病是病,而不是证的话,那么,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等,也是“病”了?以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为例,中医诊断至此,即可选方用药了,那么,中医是在辨证论治,还是在辨病论治?太阳病与伤寒病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太阳病与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病与病的关系?各自独立存在?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2月23日 07:30pm 时添加 -=-=-=-=-
从逻辑上讲,伤寒论的病证中,伤寒是病的概念,是指机体受了风寒所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变;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则是证的概念,是伤寒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这种病理概括,包含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病位,一个是病性。在病位上,大体分三大层次,表、半表半里、里,这已不是经络所能涵盖的了,事实上是以体表与脏腑定病位为主的了。
至于太阳证中,又分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中,又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等,彼此的关系,是总证与分证的关系,分开来为太阳诸分证,合起来为太阳总证,而不能称作是病和证的关系。其它六经证与各经下分证亦是同样的关系。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11726&show=25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