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醉翁在 2009/02/11 04:34pm 发表的内容:
故不能单以“经络”来解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渔翁解三阴三阳认为不单是“经”,又不能无“经”较佳
下面引用由乃雄在 2009/02/12 08:46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可是先生应当坚持《伤寒论》中没有“经络”的观点啊。
下面引用由醉翁在 2009/02/12 11:08pm 发表的内容:
我没排除伤寒论中的经络成份,但绝不能单用经络来等同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更不能用内经热论的内容来乱解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醉翁在 2009/02/09 11:11am 发表的内容:
仲景伤寒论原本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立论,阐述伤寒病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自宋代朱肱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谬称三阴三阳后,六经之说遗害至今,有关伤寒论研究的诸多曲解谬说,均与这 “经”字有关。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之所以不能称为六经,首先是原著中找不到根据,原著中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而无“太阳经病”之名,且原著也找不到六经之说,孙先生举出4、5、8条,欲以说明“六经相传”, 4、5条并未言“传经”,只有“传”字,原著中的“传”,非传递之意,“传”,也有延续、移动、变动、转变之意,如素问水热穴论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王冰注:“传为转”。也就是“变化”之意。是孙先生误解原文了,原文之意是伤寒病有脉、症的变化,才有“传”, 伤寒病无脉、症的变化,就无所谓“传”,即不传。柯韵伯云:“本论传字之义,各告不同,必牵强为传经则谬”。
而原著8条亦未言“传经”,所讲之“经”究竟是指什么?若理解为六经则谬也,“经”有经过、过程、经历之意。通常伤寒病以七日为一过程,称为一“经”,第一个期限过了称“经竟”或“经尽”,如果伤寒病未愈,进入下一个病程,则称为“再经”。“欲作再经”的意思,“欲作”将要发作之意,钱天来云:“谓之欲作,盖将作未作之时也”,也就是说疾病将要发作而暂未发作,或将要变化而暂未变化。原著第8条,因七天已过,邪气渐消,正气渐复,头痛等症状自动消除。乃“经竟”或“经尽”之故,如果7日以后,邪气不衰,正气尚未完全恢复,则疾病将会继续下去,即“欲作再经”之意,“再经”即为第二个病程也。“使经不传”即病程不再继续。我认为张翔领会原文较准确。
此外,原著尚有103条、123条的“太阳病,经过十余日”,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其人必躁,到经不解”等语,若按先生之意,经为经络,那么,“过经”“到经”又作何解?请先生试解之。
-=-=-=-=- 以下内容由 醉翁 在 2009年02月09日 11:42am 时添加 -=-=-=-=-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经过”为“过经”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13 10:50pm 发表的内容:
1、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13 10:50pm 发表的内容:
1、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2/16 05:53pm 发表的内容:
无聊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