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兼答张毅先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它山之石    时间: 2007-11-19 17:59
标题: [原创]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兼答张毅先生
[watermark]                   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
                                ——兼答张毅先生
    中医经典在中医学术思想和中医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任何其它一部著作所不能代替的。它值得我们“崇拜”,我们就是“拜”它一下又如何?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作者之一刘渡舟教授就说过:“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岳美中也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龚志贤老中医也说:“我以五十余年的经验教训,向青年中医提出‘三得’、‘四戒’的建议……什么是‘三得’?就是对中医经典著作一要记得,二要解得,三要用得。……什么是‘四戒’?一戒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这些名老中医的教导和切身感受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不可谓不诚恳,不可谓无价值,应当引起我们重视并遵行之。
   张毅先生在“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一文中提出了中医的“根”正在枯萎的观点。我个人并不这么看。
    他现在说他“绝不反对学习经典”,而在以前他曾说“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都去进行‘经典’大温课式的所谓继承”。(请注意,他这里是对“经典”二字加了引号的)是不是张毅先生现在对于经典的态度有了转变呢?我看不是,丝毫也没有。比如时至今日,他还说“中医临床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其言下之意就是说经典的理论是无效的。难怪他还说“为什么我们还要用这种不完备的中医理论基础来指导我们的学术思想,而不去创建一种更完善、更谨严的中医理论呢?”
    张先生对于经典的认识和评价之所以不正确,就在于他以偏概全,以次要的、支流末节的来否定主要的和基本的,以“局限性”来否定真理性和精华,从而贬低经典的地位和作用。如他在该文中提出的所谓“一点”说,就是:“权威”(指经典)无非是“比起一般人认识水平高一点,社会阅历多一点,行事立说的偏差失误也就少了一点,仅此而已。”“而已”,看,说得多轻松,其差别就只那么“一点”“而已”!实际上,他在此并不是赞美经典,其目的还是在突出和强调经典的“局限性”、“偏差,甚至是失误”。所以他以所谓“肌肉服”、“血管服”(指中药给药途径)、“网络综合症”和“化学伤”等来说明“老祖宗们”的无知,因为他们对此的认知“基本为0”。因此,我要说,张先生所例举的那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本理论的内核,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医对现在那些不断出现的新病种同样可以进行辨证。就拿所谓的“左肝右肺”和“右肝上肺”来说,二者也完全是说的两码事:前者是中医讲的肝和肺的作用(肝主升发,肺主收敛、肃降),是言藏象;而不是如西医讲的内脏实体解剖的具体位置。张先生怎么把二者混为一谈了呢?怎么能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审视和“矫正”中医的固有理论呢?古人难道真的不知道“右肝上肺”么?
    张先生还把阅读经典与多临证对立了起来,至少是没有指出(当然也更不会强调)经典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所以他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句话解释成了“经典……弄来弄去……反而不如‘临证多’更实用”。张先生在这里偷换了概念,因为“王叔和”毕竟不等于“经典”。
   不要以为,经典是“极为普通的”、短命的、“并非既管当时,又管未来”的。张先生根本不知道或没有体会到读经典的乐趣及其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所以他说:“但我想,除了经典,也还应有学术,有思想”。请问:经典不是学术著作吗?它不是集中医学学术思想之大成吗?你能把经典排除在“学术”、“思想”之外吗?对经典质疑是可以的,没有人说它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但你得拿出具体“质疑”的事例和依据,而不是空喊一气。张先生既然对经典如此地低估,缺乏应有的尊重,自然他是不会以经典为师的。相反,他把那些敬重经典、学习经典的人统称为“拜经者”或“保守思想家们”,或“钻在经典堆里爬不出来之人”,“在经典中读来读去”。他对自己没有作这样的“拜经者”而显得有些得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试问历史上有哪一门学科有中医学那么久远?又有哪一门学科的典籍和资料积累有中医学那么丰富、完整?它包含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劳动,乃至于用生命而建立起来并传承至今。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上说,有哪一门学科比得上它?因而它经历的检验是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其所总结出来的理论就更接近于真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医药文化就是有“道”的文化。张先生说,中医的“根”正在枯萎,果其然乎?很难设想,一个“正在开始枯萎”的“根”,居然逐渐蔓延生长到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且大受欢迎,大放异彩。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医的根依然是扎得牢牢的、稳稳的,丝毫没有动摇,逾千年而不朽,充满着无限生机。所谓“枯萎”一说,实在是无稽之谈,与“中医可能被淘汰”一说何其相似乃尔。
    总之,张毅先生是说错了。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
   《神农本草经》、《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它们互为表里,共同汇成了祖国医学中一股万古不竭的清泉,潺潺不绝地流淌。
           [/watermark]
作者: 它山之石    时间: 2007-11-19 21:36
标题: [原创]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兼答张毅先生
本文补充下面一句:
   悲哀的,不是“回归经典”,而是那种对中医经典的蔑视。
作者: wlkk    时间: 2007-11-19 21:55
标题: [原创]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兼答张毅先生
下面引用由它山之石2007/11/19 09:36pm 发表的内容:
本文补充下面一句:
   悲哀的,不是“回归经典”,而是那种对中医经典的蔑视。
支持这句话
作者: 川耗子    时间: 2007-11-20 20:05
标题: [原创]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兼答张毅先生
    有人说中医疗效滑坡,中医一代不如一代,全是后人不熟读经典惹的祸,这种说法实在有点强词夺理。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之前,学中医的哪个不熟读四大经典?谁人不背颂四小经典?哪个中医师的匣箧里找不出几本历朝历代的医籍来?那个时代想不读经典都难,因为少有中医典籍以外的其它书籍可寻。照理说这些精通古籍,深得经典真谛的老祖宗们,绝对是中医纯正,在临证时一定是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很受病人欢迎的,“落后”的外来医学在国门内外叫板,只能是“鲁班门前耍大斧,李白笔下吟诗文”,病人更不会搭着性命跟着人家老外跑吧?然则,凡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者,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无情捉弄,这好象也是一个铁律,以煌煌数千年经典作为技术支撑的纯老中医们,最终没能挡住势如洪水的外来医学冲击,中国的医疗市场一夜之间竟被“落后”的外来医学占据了大半河山。在这里,我不竟要问: 精通经典的老祖宗们啊!你们为何不施展出经典的魔力,把这吞噬中医的外来医学猛兽抵挡在国们之外,好给你们原本就“弱智”的子孙们排除干扰,让他们一心一意踏着你们开创的纯中医之路,在中药店里阔步前进啊?!
作者: 孙曼之    时间: 2007-11-21 08:04
标题: [原创]只要中医的“根”在,它就会万古长青——兼答张毅先生
中医的衰落不能够归结为不读经典的缘故,中医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中医教育传承方式、经济效益、生存条件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这个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紧密相关。简单化的推论从而得出简单化的结论,是完全没有根据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