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打印本页]

作者: yuanqilun    时间: 2006-12-3 01:53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
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鉴于相当长时间以来针灸医学,甚至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局面。特别是学术界至今对许多重大问题还认识不清,老一辈中医师陆续在退出历史舞台,再加上内忧外患等因素,以致很难有力扭转滑坡颓势。笔者认为,为了及时反思和商讨对策,应在专家们献言献策的基础上,努力走出困境并重新振兴针灸医学及整个中医学。本文预期的目的是:肯定成就、找出原因、拨正方向、加快发展、中外繁荣。现将笔者的反思认识和发展对策大致列举如下,并以中医针灸科学捍卫者的身份发出此公开信,以资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商讨。
1 重任在肩
众所周知,经络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现,针灸术是中华医学的伟大发明,中医学是中国的国粹和瑰宝。历史上和前些年都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目前已普遍认为国内针灸研究和临床都步入了低谷,从而感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将有损国威和民望。对此,学术界应该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2 热潮降温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以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研究为特征的针刺麻醉首创成功,并于1971年向国内外正式公布。后又乘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之风,促成了世界性的“针灸热”、“针麻热”。由此可以说是针灸医学现代化势头带动了古代(传统)针灸学和近代(新式)针灸学,以及整个中医学在海外的发展。不言而喻,随着针灸现代化的进展和宣传势头的减弱,国内外的热潮已经降温。专家指出目前是“国内滑坡,国外火红”。分析起来,国内主要是由于作为国家重点攻关科研项目“经络的研究”等理论研究多年未能有重大突破,因而带动不了临床发展;国外依托高科技研究,使中国有了空前的压力,但临床多由商业利益所驱使,有“一轰而上”和“良莠不齐”等弊端。
3 形象更新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急先锋,榜样和范例。它的科学研究资料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受国外医界的认可,同时也应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目前我国针灸学术的停滞,将影响整个中医界及整个世界的学术发展。中医针灸的海外发展目前已严重波及到中医形象及立法、社会地位等问题。例如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就这样写着:中医是“无科学证据而与某种宗教和哲学相关联的疗法”。所以中医及针灸很难进入各国的主流医学体系。这就表明,积极宣传中医针灸的现代科研成果已刻不容缓!以此提高中医的科学形象,并继续领导世界中医及针灸的健康发展。
4 长期论争
近百多年来,中医及针灸界“传统派”与“近代派”长期论争未果,还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思潮,因此严重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特别是最近,“中医不科学”和“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又囂张了起来。广泛地说,目前甚至已触及到了东西方文化及哲理的碰撞。所以理顺针灸及中医的发展思路,反思多年的经验教训,澄清其中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实是需要当代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们认真考虑和及时商讨的大问题。
5 原因初析
现将笔者理解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初步分析如下,以期做为商讨或争鸣的基础,并由此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5-1根本原因
5-1-1 中国医学特色问题
    中国特色是众所周知的,但中国医学特色问题尚少有人提及。通过笔者的长期潜心钻研和文献论证,知晓了中国医学特色就是经络学说,及经络在本质上所反映的脉管及其交感性(内脏性)神经复合结构!由此不仅使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具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必将扭转中医学“长于穷理,拙于格物”的一般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医学特色与西方医学特色中的躯体性神经及大脑研究已经各领千秋。这是数千年东西方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各自重点,也应是中西医结合并驾齐驱的战略结合点。
5-1-2 针灸医学的内核问题
    临床千百年的实践证明,针灸在古今中外都能够产生良好的疗效。由此表明在质的方面,针灸与各种理论阐释和针灸器具都关系不大。这其中就是针灸医学的科学内核起到了实质作用。两千多年前传统针灸学高明地表达了:“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灵枢》)。而今,现代针灸学破译为现代概念并归纳如下:针灸刺激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主要是通过脉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籍以提高机体的平衡调节能力和免疫能力。为此,笔者通过一千多篇文献资料,已经论证和揭示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包括传入和传出的神经纤维)复合结构是最能体现经络的外周物质基础,具有血管-神经复合结构的下丘脑是经络的中枢物质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包括经络本质及其属性在内的科学内核,所以针灸疗法放之四海而皆效。能够揭示这个内核,应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硕果之一。至今我们就可理直气壮地宣布:针灸学是科学的,与其同宗的中医学也是科学的!
5-1-3 研究思路和方向问题
    未能明确中国医学特色和针灸医学的科学内核,应是针灸及中医多年弯路的根本原因。例如国家攻关队伍在“经络的研究”项目中,多年都是从西方医学特色中的躯体性神经角度来研究具有中国医学特色的经络问题。这种以高级神经的观点来研究具有初级神经属性的经络实质,当然不会出现突破性的进展!事实上,经络的初级属性可以追溯到具有初级血管-神经结构的环节动物(如蚯蚓),在人类还存在交感神经链并起着重要作用就是明证。因此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之后,学术界应该痛定思痛,再一次商讨经络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问题。拨正航向之后,促进针灸学及中医学的再次振兴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当然,鉴于问题的显明性及国外的研究动向,时不我待,认识和实施上述正确的研究方向,应是我国经络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及最后的契机了!
5-2 一般原因
5-2-1 学科概念问题
学术界的许多论争反映了学科概念的混淆问题。以笔者理解,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包括传统的中医学、针灸学等),应随着古代社会的结束(约在1840年前后)而凝结定型了。这是因为古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条件消失了,发展古代医学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也是当代传统医学无重大建树的深刻原因。有一些学者提出要回复“传统解剖学”、“传统生理学”,实际上很不现实是倒退的。当然,提倡“传统医学现代化”,即保持传统精华和虚玄框架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手段应用之,如邓铁涛教授等最近提出的“光子中医学”就是延伸传统中医学的一例。但其因用古代概念去套现代科技,其中的深刻矛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又如近代医学,大致应包括1840年至1949年之间而形成的,并以结合近代神经学说为主要特征的医学。近代西医学是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的。近代针灸学可以举如朱链氏著的《新针灸学》等中西医汇通的新式针灸学为代表。即使现今中外大多数所谓的科学针灸学、神经针灸学和反射针灸学等,无不属于近代针灸学的范畴。它们不自觉或勉强地应用了针灸学的科学内核,但无法继承传统针灸精华(如经络学说),故发展和疗效都是十分有限的。
    再如现代医学,大致以1949年至今,并以应用现代神经-体液理论为主要特征的医学。西医学也有一个现代化发展问题。现代针灸学应以1958年我国针刺麻醉首创成功为标志,1971年正式向国内外宣布针麻成功及其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研究成果,展现了现代针灸学体系的初步形成。这种第三代针灸学总结了和自觉应用了针灸医学的科学内核,继承了传统针灸学精华(以经络科学本质贯穿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创新了传统针灸学的古代框架,用现代概念和术语阐释和提高了针灸学的法则和经验。同理,遵循《黄帝内经》的发展思路和同宗原理,此举也能大大促进中医学、脉学、气功学的现代化。
5-2-2 三种针灸学的关系问题
    勿庸讳言,我国当代存在着三种针灸学,即古代(传统)针灸学、近代(新式)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三种针灸学可以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并各自以其自身的轨迹发展。中医学亦然。但目前的问题是:第一、我国对西医的投入和宣传较多,中医相对较少。国家应大力支持中医及针灸的科研,学术界也应努力早出成果。第二、在针灸学中主力宣传传统针灸学,但因学术观点陈旧和内容老化,已在国内外遭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针灸目前的滑坡无不与此相关。第三、宣传近代针灸学较少,但其依仗神经学说的发展并已经占领了学术市场。此点在国外更为突出,因为老外们易于接受他们认为更科学的事物。第四、没有主动宣传现代针灸学。学术界不仅忽视了我国近50年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实际成果,而且无意或有意地将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对立起来,压抑了前者的正常发展。这也是近些年针灸步入低谷的原因之一。
5-2-3 现代针灸学的宣传和发展问题
    正如前述,传统针灸学现代化并不等于针灸学现代化。后者的派生者即是现代针灸学。据笔者所见,目前现代针灸学的系统总结和不同流派已有:以解剖生理学归纳的贵州刘智先氏的现代针灸学,以生物全息论归纳的山东刘宗礼氏的现代针灸学,以平衡医学归纳的北京王文远氏的现代针灸学,以经络科学本质归纳的重庆袁其伦氏即笔者的现代针灸学等等。
    可惜的是,这些土生土长的针灸学现代化的代表们尚处于自生自长状态,但学术界却热衷于引进国外某些新技术新进展。这种状态长此下去,不仅无助于传统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的共同发展,而且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失中国针灸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在学术界全面加强传统、新式、现代三种针灸学的现代化进程应是当务之急。由此也才能进一步扩展成为整个中医学的快速发展。其中,中西医结合是理所当然的学术基础。
6 对策建议
6-1 认清形势
作为中华瑰宝的经络发现及针灸术发明,不仅保障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健康生存,而且促成了中医学的全面发展和系统理论。因此,使我们这一代人有历史责任保护和发掘。目前的形势是严峻的。在解决前述问题的基础上,应该贯彻百家争鸣、相对集中、重点扶持、宣扬成果的策略,以此树立典型并以点带面,迅速扭转当前针灸的不利局面。力争通过这种讨论能促进有关领导和学术界在上述方面有所成效。
然而,近百年来围绕中医存亡的世纪之争,最近又狼烟四起。实际上这些低水平的论争,一方面并未撼动中医在中国的实际地位,另一方面也并未对中医的进步产生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论争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陈旧的传统外壳(注意:外壳并不包括科学内核部分)与社会发展现实的矛盾!如果不改革中医虚玄的外壳,并释放出科学内核,那末随着社会的现代进步,矛盾和论争还会毫无意义地存在下去。如果是这样,国家和社会以及学术界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6-2 肯定成果
    近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已经结出了许多的硕果。其中应包括现代针灸学的几种流派或模式。例如笔者在充分继承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创新地全面解决了针灸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此举表现在了笔者编著出版的三部中西医结合的专著之中:即《现代针灸学概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北京)(上述三书在北京图书馆有一套)。这100万字的开拓性工作,不仅使针灸学顺利地与现代神经-体液理论接轨,而且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了2003年国家级继教的两个项目。
    所以,特此建议可以举行一次国家级的甄别审定会,然后再试点试行或择其优点宣传之。以此不仅能活跃学术,强化针灸学的现代化形象,而且也是引导世界针灸新潮流的重要措施。
6-3 重点攻关
    结合针灸学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组织科研队伍作重点攻关,以期迅速取得成果并指导临床。例如,遵循已阐明了的中国医学特色发展思路,应该知道在经络研究中,如果离开了脉或脉管,就没有了中国医学特色;如果离开了交感性神经,则就失去了中国医学特色中的精华!针灸学现代化的许多研究多年无突破性的成效,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进一步说,《黄帝内经》在汉晋时期指导了中医各专科大发展的思路,抓住经络科学本质也能大大促进中医学、脉学、气功学的现代化。笔者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已经在国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两项创新已获得了国家专利。
6-4 扩大战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早日创建我国的新医药学,这是我国几代人的期盼。随着现代针灸学在一系列理论和临床问题上的破解,已经为现代中医学及新医药学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例如现代体内平衡理论问题,西医学至今尚未解决。只是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但是中医学早有“阴平阳秘,精神乃冶” 之人体平衡思想。如果联系到已揭示的经络本质作用,那末就可以说:以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枢纽的生理应激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内平衡是系统性调节的结果。由此表明中华医学早就在体内平衡问题上作出了贡献,而且也示范了新医药学确实可以达到高于中医和西医的境界。
6-5 对外宣传
目前在中医针灸界的许多人,不仅在抱残守缺,而且已经达到惧怕别人说 “科学”二字的程度。其实这是非常怯弱的表现。根据本人的最新研究,或如以上所谈,中医学针灸学不仅在本质上是科学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西医学!把这些科学知识宣传出来,敢于与西医们谈科学,这才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捍卫中医学和针灸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至于那种“中医不科学”和“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者,不是科盲就是崇洋媚外!
因此,在继续宣传传统针灸学的同时,也应加强中国近50多年来在近代针灸学和现代针灸学方面的大量工作及进展,以此强化中国医学在国外的科学形象和学术地位。学术界应该在这点上通过商讨达成共识。国内外许多单位和团体纷纷将“传统中医”改为“中医”或“中华医学” (原有译文“TCM”改为“CM”,删去了传统一词),不仅扩大了内涵,而且也是顺应了潮流。海外赤子们急盼祖国医学的强大和支持,并以此在中医独立立法、社会地位和政治保障等方面取得正当合理的权益。
6-6 发展壮大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医现代化是诺贝尔奖级的重大课题。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与世界分享殊荣已不应是国人的梦想。古代文化及医学留下的宝贵财富,正是我们发扬光大为新医药学的坚实基础。努力发挥中国医学特色,并与西医学共创世界性的现代医学体系,是中华医学的战略方向,也是促进人类早日实现“世界医学大同”的必由之路。现代针灸学已经在理论和临床方面作出了良好示范。因此重提振兴中医或中医现代化,放弃中医界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和“叶公好龙”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应该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现代针灸学系列论文(共12篇)暂告一段落-


作者: 觉行    时间: 2006-12-4 09:17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研究针灸,阴阳气血入门,经络腧穴开道.
研究阴阳气血,出入生克入门,研究经络腧穴,尚需体证体悟.
现行西医解释中医,不够资格.
现在搞中西医结合,无稽之谈.
作者: yuanqilun    时间: 2006-12-22 01:08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回2楼:若仅仅靠传统中医来研究中医,来“医理探源”,则必无大发展!这是近百年来传统中医无突破的根本原因,也是让许多人丧失信心转而攻击中医的根本原因。现行的西医也不行,因为西医学也要现代化!根本的方法是跳出传统中医和现行西医的怪圈,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这是中国特有的,也是创建世界新医药体系的有利条件。在中西医结合中,真正觉己觉人觉行觉醒者不多,故让大家觉得是无稽之谈。不过本人却认为自己是个真正的觉醒觉行者,特点是以传统医学为魂,以现代医学为形。除请参阅本人在本论坛的12+1篇论文之外,还可登录本人在网易新开的“袁医生的博客”。欢迎商讨。如果2楼有稽有谈,则可公示之。
作者: 觉行    时间: 2006-12-22 07:51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之所以说现在搞中西医结合,是无稽之谈,你只须明白两点:
现在的科学内涵里面是否涵盖阴阳(升降,出入,生克)之道?
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观测到人体气机的运行?
作者: yuanqilun    时间: 2007-1-24 02:15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回四楼:面对你的问题,即以中国古代与西方现代来套用,这才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无稽之谈!所以现在正是要大谈中西医结合的时候。如何谈?请参见本人在论坛的系列论文所体现的本质式研究。为了不让你扫兴,现还是对应一下吧:人体气机应在现代神经-体液理论中去体会;至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辩证说理工具。结合西医的神经学说,躯体神经系统主外应属阳,植物神经系统主内应属阴;在植物神经系统内,交感神经系统属阴中之阳,副交感神经系统属阴中之阴。仅此而已。
作者: 杏林鸟    时间: 2007-7-3 11:57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上了多家的网站.看了无数的帖子.袁先生的公开信份量最重.应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广而告之.中国的中医学界应该有自己的俞中天.余丹.时不待我.中医学界现在要达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求中医药之同.存口水战之小异.为"现代中医药"的大厦而奠基.走进大厦内则百家争呜.百花齐放.
作者: yuanqilun    时间: 2007-7-3 23:11
标题: [原创]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十二:致中医针灸界领导和同仁们的公开信
[这个贴子最后由yuanqilun在 2007/07/03 03:14pm 第 1 次编辑]

谢谢杏林鸟的关注和鼓励。本人如果有机会的话,也会不虚地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不遗余力地为中医现代化而宣传。敬请参阅本人昨日在本版的发文:现代中医学系列讨论之七:关于现代中药学的理性思考。
袁医生的博客欢迎您,商讨和解决针灸学及中医学的科学和现代化问题
http://blog.163.com/yuan_mat/edit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