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华草医    时间: 2007-3-31 11:14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这个贴子最后由中华草医在 2007/03/31 11:16am 第 3 次编辑]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河北   民间中医   李源
   前几日又到我省中医药研究院,专门拜访了我的老师曹东义先生。得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出版了老师的大作《回归中医》。曹东义老师送我一本并签名。
和曹东义老师的相识始于数年前,当年在《中国中医药报》经常看到曹老师的文章,对曹老师的学术观点非常认同。由于我们是同乡,就产生了前去拜访学习的愿望,于是就择日去了我省中医药研究院,见到了曹东义老师。曹东义老师给我谈了从其自身的学习经历对中医的切身体会。老师说:从小学开始就受西方数理化的“科学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识。学习原创于中国的中医学,反而比学来自于外国的西医学不知要多费几倍的劲。从曹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话语中我受益良多,后来又多次拜访。
这次的拜访老师不但签名送书给我,答应了收我为徒。还详细的谈了他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老师说: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到了“承前启后”的岗位上时,便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对“中医的学术特质”是什么,我们要传递下去的“中医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的关系如何等困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呼唤青中年中医同道,回归到本职岗位上来,老师的这种捍卫中医的忘我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给我们以鼓励和鞭策。
    这次曹老师将其学术思考和理念系统整理成书——《回归中医》,在当今中医面临诸多争议和非难之时,更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我回来后就如饥似渴的深入的阅读、学习。
    该书共收录老师近期的专题论文29篇,主要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部分进行概括:1、阐述了中医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中医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医学。2、论述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证候不是病灶决定的,病灶与证候分别反映疾病本质;证候动态地反映微观变化,中医通过调整证候治疗疾病;中医四诊基于生物进化最高成就,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不能用西医的标准评价中医。3、对中医学特色的重新思考: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中医特色?为何必须重新认识审因论治,辨证论治不能庸俗化、简单化?如何看待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的关系?为何说外感热病模式转化就代表了学术进步?SARS过去后中医收获了什么?辛温解表是为了散寒还是除热?4、对中医历史问题的新思索:《素问》《灵枢》是《黄帝内经》吗?《伤寒杂病论》是如何撰成的?医《易》关系紧密,为何不见《易》辞入医?为何说五行是改良的八卦?春秋医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王安道《张仲景立法考》为何误出其说?吴又可的突出贡献是什么,有何继承与创新?
曹东义的老师朱良春老先生将《回归中医》与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列为姐妹篇,奉劝当代中青年中医同道一读,当有所获。正如朱老在序言中所说,《回归中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清心开窍、鼓舞士气的好书,对当前做好继承、弘扬中医药学术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相信该书的出版正如其宗旨所言:“直面困惑走出误区,解读历史重塑大医”,
     后来我又了解到曹老师近期内又将出版《关注中医》、《捍卫中医》两本著作,和这本《回归中医》组成系列,相信曹东义老师系列著作的出版将给中医界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让我们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
QQ:675167690   电话:0319——5835764
[attach]2699[/attach][attach]2700[/attach]
作者: 顶中医    时间: 2007-3-31 11:20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不错不错,可否把前言发出来共享
作者: 中华草医    时间: 2007-3-31 16:19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前言需要时间需要整理,各位请稍候。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0-11 14:47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序  言
回顾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历程,可谓几度沉浮,困惑迷茫。早在1950年先师章次公先生曾慨然指出:“医至今日,式微已甚。”嗣后,党和政府对振兴中医工作多次发出指示,有所改观,但在学术上的困惑,殊难在短时间内扭转。章氏对改进中医的意见,今日观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居今之世,而欲求改进中医,首望恢复辨证用药之精神,再以现代诊断方法,以济其不足,发皇中医药,其庶几焉。”他更进一步点明辨证论治精髓之所在:“次公敢郑重为同仁告:昨日今朝,岂可等量齐观?世界事物,无一刹那静止不变者;昨日之事,已成过去,吾可不问也;明日之事,方在未来,吾亦不遑计及也;吾之汲汲焉、惶惶焉者,惟今日而已。治学做人,一以贯之,岂但治病为然?而非邃于医而深于理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一切应当面对现实,辨证必须精细周详,见微知著;施治更应药随征变,切中肯綮,方得个中三味。然综观当今之医,系统、正确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者已不多见,常以生化声光检测为依据,按病选药,套方成药,应手而出;至于望神察色,详询切脉,形式而已;更有甚者,率以西药施治,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盖此等中医对辨证论治,日趋淡化,已不姓中,中医院亦已成综合医院矣,令人浩叹!如何扭转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愿能力挽颓势,重振中医雄风,则幸甚矣!
我认为诸多具体措施,如聘名师,带高徒,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倡读经典,多临床等等,固属必要,但更为重要者,乃是如何大力理清思路,树立自强、自信的信心,才能安下心来,冷静思考,埋头去干。基于此,曹东义同志“不顾‘飞蛾扑火’、‘乱箭穿身’的警告,频频发言,竭诚以陈”,不计个人得失,在近两年内连续撰写20多篇具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文章,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响应邓铁涛教授等老一辈的号召,呼唤青中年中医同道,回归到本职岗位上来,这种捍卫中医的忘我精神是值得嘉许的。《回归中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清心开窍、鼓舞士气的好书,对当前做好继承、弘扬中医药学术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东义同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人坦诚,敢于谏言。既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研索,又对现代医学有较高的涉猎,对文、史、哲更有坚实的基础,故能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犀利直率的文笔,对中医学术的科学内涵,继承创新的思路,予以精辟的阐述,持论公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寒温统一等均有独到的论述,特别是“勿忘与邪气‘讲和’”一文,颇有新意。因为急症、实症多以驱邪为急、驱邪务尽为前提,正虚邪实时,始以扶正驱邪、攻补兼施并进。由于邪气有可以转化的一面,作者提出与邪气“讲和”,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学会‘与邪气讲和’,不是无能,不是妥协,而是给生命以宽缓环境,让机体自身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之中,达到和谐,稳定发展,以此长生久视,‘与万物俱浮沉与生长之门’”所以在辨治过程中,不要诛伐无辜,要“以平为期”“以和为度”,才能更好的显示出中医学的奥妙之所在。
我认为《回归中医》可以与忘年交刘力红教授之《思考中医》成为姐妹篇,奉劝当代中青年中医同道一读,当有所获也,故乐而为之序。

                                      朱良春   丙戌春月,虚度九十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0-11 14:48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引  言
“回归中医”是邓铁涛教授面对目前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峻现实,向中医界发出的召唤,也寄托着邓老对一代青年中医的殷切希望。
毫无疑问,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中医的硕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等职称系列齐全,科技成果不少。然而,透过中医事业“一片繁荣”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中医界内部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自我甘居从属地位的人不在少数;中医经典不被重视,历代中医名著不再有人阅读,中医学术萎缩,中医信仰危机不断蔓延的颓势,实在让人担忧;中医博士写不出十个中药处方,中医专家看病不再摸脉,中医院不姓中等一系列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的背后,反映了现实问题的严重程度。邓老因此呼吁青年中医学经典,做临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发展中医学术。
2005年5月10-12日召开了第253次香山科学会议,邓铁涛教授发表了三篇论文:《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中医与未来医学》、《再论中医药必须改革》,都是关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重要论述。
所谓“再论”者,不得不再论也。为何不得不“再论”?事情的发展趋向不尽如愿,殷忧于心,不言之不快也,不言之将有大患也,故“再论”之。在“引言”里,邓老说美国的医疗模式不能学,中医药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好方式。在“扫除障碍”的题目下,邓老说“科学”是中医头上的紧箍咒,必须去掉;肃清王斌的思想,必须贯彻宪法精神,发扬中医特色以振兴中医,解除西医模式的束缚。其中说到:“把大力发扬中医之特色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这是对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真相的歪曲”;以西医模式为准绳,“南辕北辙,如此下去,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一旦居于领导地位,按他们的理念办一切中医事业,则中医之消亡,指日可待了!一言以蔽之曰:以西医学之模式办中医药事业,是对中医药学执行‘宫刑’也”。并说“今把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都一笔抹杀,唯西方之命是从,则中医之受‘宫刑’才刚刚开始耳”!词义激昂而殷切,读来心中不免震撼之感。
笔者切身体会到,自己从小学开始就受西方数理化的“科学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识。1978年初刚进河北医学院学习中医的时候,立即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中西医学对比强烈,学习原创于中国的中医学,比学来于外国的西医学不知要多费几倍的劲,简直是格格不入。中医的理论好象是外国、外星球的说教;西医的知识却象是自己的、本来固有的东西。中医药学术自“五四”以后,已经割断“地气”几十年了,要想学习中医、学好中医,必须重打基础,一切从头再来。
20年前,笔者有幸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读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余瀛鳌研究员的研究生。余老指定的必读历代中医代表性书目和经常翻阅的《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使我看到了中医宝库的博大深邃。研究生部重视经典和互相争鸣、百花齐放宽松的学术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大选修《古代汉语》《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使我初步了解了古人治学的门径。余老指导我完成的“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让我初步了解了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如何继承了仲景开创的伤寒学术,又如何影响了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的发展。
硕士毕业后,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为了研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扁鹊秦越人的生平事迹,我翻阅了一些经史与诸子的著作,弥补了不少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知识的缺乏与无知。2001年,我的职称已经晋升到了“最高”,并且被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到了“承前启后”的岗位上了。可是,中医的学术特质是什么?自己手里的中医知识到底有多少,我们要传递下去的“中医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的关系如何?实在说不好,也不好说。尽管我30年前就开始做赤脚医生,去掉上学的几年,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也有20几年,10年前也曾经获得过河北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的金杯奖,我心中仍然充满困惑。
经过几年断断续续地写作,2003年初我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初稿,在等待出版的时候,爆发了SARS之疫。面对迅速发展的疫情,我忧心如焚,因此不揣浅陋,在五月上中旬三次上书卫生部陈述管见。好在中医界不辱使命,再次彰显了中华大医的时代风貌。2004年初,拙著出版之后开始了我向邓铁涛教授、朱良春先生等大师的求教。没有想到,邓老寄来了他的著作,并且在来信中谈到他对于伤寒、温病关系以及将来发展趋向的看法。朱老不但寄来了学术著作,而且把我们的师生缘叙得那么久远:“令太老师无言先生与敝业师次公先生是志同道合之挚友,而瀛鳌兄与愚云鹤交往,因此与阁下虽未谋面,但早有宿缘存矣,不亦快哉!”2004年11月在广州亲耳聆听了邓老宣讲《中医与未来医学》,眼为之一亮,心为之激荡,中医的“仁心仁术”竟然可以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在广州我也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朱老,只是后来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办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让“省队与国家队”一起听课、共同培训,才促成了我与邓老、朱老的师徒缘。
邓铁涛教授择徒甚严,在贾谦先生的大力推荐下,笔者才得以拜邓老为师。邓老说:“你我建立师徒关系,我感到很高兴,得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兹将我对学生之要求提出如下,如同意希为遵守。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德’在‘才’的前面。我认为‘德’更为重要。作为‘学者’必须尽量做到——淡薄名利,重视对国家与人民作贡献,为振兴中医,奋斗不息。二、学术上,把自己培养成为铁杆中医。三、建议你争取临证的机会,我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临床水平,千万莫做空头的理论家”。邓老曾经代表全国的名老中医,在人民大会堂以中华大医的胸怀,倡言:“学我者,必须像我,超过我!”他对于我的要求与期待,也正是他对于千万个未来中医的要求与期待。朱老也认为我“孺子可教”,收为门下。遥望着大师们的背影,我们应当努力追赶,并且大声地回应他们的召唤:“来了,来了!我们来了!”
在大师们的教导下,顺着他们的目光望过去,我逐渐地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自己课题的狭隘境界解放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对于中医学的特质,特色与优势;对于中医的脉因证治、理法方药等不断思考;对于宏观中医学的微观基础;对于复杂微观变化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既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反思。逐渐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先后得到《中国中医药报》王友智、白晓芸、毛嘉陵、刘智利和国内众多专家、同道的支持与鼓励,两年之间发表有关论述20多篇。
“有论必争”,浅见拙识,必然会引起学界的争鸣,当然也有不少鼓励的电信传来。互联网与现代传媒的空前发达,使得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尹德祺教授,这位移居美国多年的大学好友也打来越洋电话询问有关论争的情况。
尽管不能像古人那样“以文会友”,然而,如果把自己“另类”的想法“和盘托出”,或许能博得智者贤人的指正教诲,或因其偏颇而有益于借鉴,或因其“心忧”而引来“同声呼唤”,进而扬旗击鼓,张显中医个性,共同奋进于振兴之旅,岂非丰厚收获?何幸如之!故乐意翘首以待,将拙文尽早出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曹东义
2006年12月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0-11 14:48
标题: 读曹东义老师的《回归中医》谈感受
目  录
序  言3
引  言4
1、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6
如何看待中医未来事关战略7
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7
中西医的疾病观不同9
应当体系完整地发展中医9
2、深泉活水育杏林10
中医界曾经的辉煌与无奈11
中医药为何能够卓然自立12
中医人宽阔的胸怀13
不仅十三亿人需要中医14
3、为中医学完整体系而守侯17
4、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20
传统文化植根于唯物辨证观20
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复杂世界21
中医学滋养于传统文化22
5、背弃传统就只能跟着老鼠跑23
传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24
中医的病名不重病灶重状态25
坚持中医病证结合才能卓然自立26
6、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27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27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28
冲出围城能发现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29
7、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30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30
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31
科学探索会有失误32
器官病理是临床医学的基础34
8、坚持传统正是基于对微观的认识35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35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36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37
9、四诊基于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38
诊治依赖“裸虫”的皮肤39
证候是复杂微观变化的整合40
切诊是最早的客观检查42
10、重新认识审因论治42
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43
病证才是现实,治疗必须随机44
评价依靠四诊,有时衷中纳西46
11、重新认识辨证论治47
辨证论治只是一个技术问题47
坚持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意义重大48
论中医理法内核的合理性49
12、勿忘与邪气“讲和”50
失正即成邪,邪就是不正50
“正气”与“邪气”的互相转化51
与邪气讲和的度就是和52
13、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53
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54
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55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56
14、病人的主观感觉是医生的客观依据57
中医紧抓证候西医逐渐放弃57
病灶之下还有微观的复杂变化57
证候是肌体最高层次的整合59
攻其一点与“一揽子解决”59
“体系完整”地衷中纳西60
15、论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61
什么是中药61
中医如何驾驭中药61
正确认识药物的精粗与纯杂62
尽快“解放”中药,恢复中医创新能力63
16、莫让中医因优秀而被淘汰64
“科学主义”使中医已无谈病能力64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使中医不能姓中65
不规范的市场淘汰中医特色66
17、五行是改良的八卦67
八卦之物质构成人体的生态环境67
阴阳学说给了中医自立的理论武器69
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理论70
18、前人留下了什么中医特色71
“尽见五脏证结”与神圣工巧71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73
个案研究的深化与个性化医疗74
19、请换一个角度看中医75
病灶的疾病观落后于动态的疾病观75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76
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76
中医的危机来源于人们的错误认识77
20、中医是生态医学“一揽子解决”78
21、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80
22、春秋四个医学家的启示82
医缓诊断膏肓之病82
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83
最早的诊脉记录85
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86
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88
23、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89
24、“医经七家”考93
25、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97
仲景何不自言撰用《汤液经法》97
仲景到底撰用了什么古训98
不应忽视《伤寒论》的理论传承99
26、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99
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100
再次突显了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特色102
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103
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突破106
27、SARS促使外感学说应与时俱进109
《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110
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111
温病概念的演变112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113
28、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114
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115
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治疗117
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118
29、SARS三周年祭121
30、“仲景立法考”的历史问题122
“仲景立法考”误出谬说123
王安道之说源于辛温解表难用124
“立法考”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学术126
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128
首倡错简影响深远128
“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129
31、吴又可的特殊贡献130
《温疫论》对热病、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130
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135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