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打印本页]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12 08:51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2007年1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著名中医专家邓铁涛先生题词:“回归中医,以振兴中医”。
著名中医专家朱良春先生为该书作序(序文请看下文)。
该书的宗旨是:
直面困惑,
走出误区。
解读历史,
重塑大医。
《回归中医》共收专题论述29篇,主要内容可以分四部分进行概括:
1、阐述中医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中医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医学。
2、论述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证候不是病灶决定的,病灶与证候分别反映疾病本质;证候动态地反映微观变化,中医通过调整证候治疗疾病;中医四诊基于生物进化最高成就,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不能用西医的标准评价中医。
3、中医特色的重新思考: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特色;为何必须重新认识审因论治,辨证论治不能庸俗化、简单化;如何看待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的关系;为何说外感热病模式转化就代表了学术进步;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辛温解表是为了散寒还是除热?
4、对中医历史问题的新思索:《素问》《灵枢》是《黄帝内经》吗?《伤寒杂病论》是如何撰成的?医《易》关系紧密,为何不见《易》辞入医?为何说五行是改良的八卦?春秋医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王安道《张仲景立法考》为何误出其说?吴又可的突出贡献是什么,有何继承与创新?
曹东义撰述《回归中医》的初衷,在《引言》之中进行了表达:
尽管不能像古人那样“以文会友”,然而,如果把自己“另类”的想法“和盘托出”,或许能博得智者贤人的指正教诲,或因其偏颇而有益于借鉴,或因其“心忧”而引来“同声呼唤”,进而扬旗击鼓,张显中医个性,共同奋进于振兴之旅,岂非丰厚收获?何幸如之!故乐意翘首以待,将拙文尽早出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期待着,期待您的批评与指正。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敬启。
2007、1、12
附录一:
《回归中医•朱良春序》
回顾近百年中医药事业的历程,可谓几度沉浮,困惑迷茫。早在1950年先师章次公先生曾慨然指出:“医至今日,式微已甚。”嗣后,党和政府对振兴中医工作多次发出指示,有所改观,但在学术上的困惑,殊难在短时间内扭转。章氏对改进中医的意见,今日观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居今之世,而欲求改进中医,首望恢复辨证用药之精神,再以现代诊断方法,以济其不足,发皇中医药,其庶几焉。”他更进一步点明辨证论治精髓之所在:“次公敢郑重为同仁告:昨日今朝,岂可等量齐观?世界事物,无一刹那静止不变者;昨日之事,已成过去,吾可不问也;明日之事,方在未来,吾亦不遑计及也;吾之汲汲焉、惶惶焉者,惟今日而已。治学做人,一以贯之,岂但治病为然?而非邃于医而深于理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一切应当面对现实,辨证必须精细周详,见微知著;施治更应药随征变,切中肯綮,方得个中三昧。然综观当今之医,系统、正确运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者已不多见,常以生化声光检测为依据,按病选药,套方成药,应手而出;至于望神察色,详询切脉,形式而已;更有甚者,率以西药施治,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盖此等中医对辨证论治,日趋淡化,已不姓中,中医院亦已成综合医院矣,令人浩叹!如何扭转现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愿能力挽颓势,重振中医雄风,则幸甚矣!
我认为诸多具体措施,如聘名师,带高徒,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倡读经典,多临床等等,固属必要,但更为重要者,乃是如何大力理清思路,树立自强、自信的信心,才能安下心来,冷静思考,埋头去干。基于此,曹东义同志“不顾‘飞蛾扑火’、‘乱箭穿身’的警告,频频发言,竭诚以陈”,不计个人得失,在近两年内连续撰写20多篇具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文章,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响应邓铁涛教授等老一辈的号召,呼唤青中年中医同道,回归到本职岗位上来,这种捍卫中医的忘我精神是值得嘉许的。《回归中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清心开窍、鼓舞士气的好书,对当前做好继承、弘扬中医药学术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东义同志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人坦诚,敢于谏言。既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研索,又对现代医学有较高的涉猎,对文、史、哲更有坚实的基础,故能以高瞻远瞩的视野,犀利直率的文笔,对中医学术的科学内涵,继承创新的思路,予以精辟的阐述,持论公正,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寒温统一等均有独到的论述,特别是“勿忘与邪气‘讲和’”一文,颇有新意。因为急症、实症多以驱邪为急、驱邪务尽为前提,正虚邪实时,始以扶正驱邪、攻补兼施并进。由于邪气有可以转化的一面,作者提出与邪气“讲和”,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学会‘与邪气讲和’,不是无能,不是妥协,而是给生命以宽缓环境,让机体自身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之中,达到和谐,稳定发展,以此长生久视,‘与万物俱浮沉与生长之门’”所以在辨治过程中,不要诛伐无辜,要“以平为期”“以和为度”,才能更好的显示出中医学的奥妙之所在。
我认为《回归中医》可以与忘年交刘力红教授之《思考中医》成为姐妹篇,奉劝当代中青年中医同道一读,当有所获也,故乐而为之序。
朱良春 丙戌春月,虚度九十
附录二、
《回归中医•引言》
“回归中医”是邓铁涛教授面对目前存在的“自我从属”、“泡沫中医”的严峻现实,向中医界发出的召唤,也寄托着邓老对一代青年中医的殷切希望。
毫无疑问,半个世纪以来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中医的硕士、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等职称系列齐全,科技成果不少。然而,透过中医事业“一片繁荣”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中医界内部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自我甘居从属地位的人不在少数;中医经典不被重视,历代中医名著不再有人阅读,中医学术萎缩,中医信仰危机不断蔓延的颓势,实在让人担忧;中医博士写不出十个中药处方,中医专家看病不再摸脉,中医院不姓中等一系列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的背后,反映了现实问题的严重程度。邓老因此呼吁青年中医学经典,做临床,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发展中医学术。
2005年5月10-12日召开了第253次香山科学会议,邓铁涛教授发表了三篇论文:《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中医与未来医学》、《再论中医药必须改革》,都是关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重要论述。
所谓“再论”者,不得不再论也。为何不得不“再论”?事情的发展趋向不尽如愿,殷忧于心,不言之不快也,不言之将有大患也,故“再论”之。在“引言”里,邓老说美国的医疗模式不能学,中医药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好方式。在“扫除障碍”的题目下,邓老说“科学”是中医头上的紧箍咒,必须去掉;肃清王斌的思想,必须贯彻宪法精神,发扬中医特色以振兴中医,解除西医模式的束缚。其中说到:“把大力发扬中医之特色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这是对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真相的歪曲”;以西医模式为准绳,“南辕北辙,如此下去,这样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一旦居于领导地位,按他们的理念办一切中医事业,则中医之消亡,指日可待了!一言以蔽之曰:以西医学之模式办中医药事业,是对中医药学执行‘宫刑’也”。并说“今把中医药的理论与经验都一笔抹杀,唯西方之命是从,则中医之受‘宫刑’才刚刚开始耳”!词义激昂而殷切,读来心中不免震撼之感。
笔者切身体会到,自己从小学开始就受西方数理化的“科学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认识。1978年初刚进河北医学院学习中医的时候,立即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中西医学对比强烈,学习原创于中国的中医学,比学来于外国的西医学不知要多费几倍的劲,简直是格格不入。中医的理论好象是外国、外星球的说教;西医的知识却象是自己的、本来固有的东西。中医药学术自“五四”以后,已经割断“地气”几十年了,要想学习中医、学好中医,必须重打基础,一切从头再来。
20年前,笔者有幸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读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余瀛鳌研究员的研究生。余老指定的必读历代中医代表性书目和经常翻阅的《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使我看到了中医宝库的博大深邃。研究生部重视经典和互相争鸣、百花齐放宽松的学术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大选修《古代汉语》《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之后,使我初步了解了古人治学的门径。余老指导我完成的“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探要”,让我初步了解了宋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如何继承了仲景开创的伤寒学术,又如何影响了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的发展。
硕士毕业后,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为了研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扁鹊秦越人的生平事迹,我翻阅了一些经史与诸子的著作,弥补了不少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知识的缺乏与无知。2001年,我的职称已经晋升到了“最高”,并且被批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到了“承前启后”的岗位上了。可是,中医的学术特质是什么?自己手里的中医知识到底有多少,我们要传递下去的“中医学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它与中医的关系如何?实在说不好,也不好说。尽管我30年前就开始做赤脚医生,去掉上学的几年,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也有20几年,10年前也曾经获得过河北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的金杯奖,我心中仍然充满困惑。
经过几年断断续续地写作,2003年初我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初稿,在等待出版的时候,爆发了SARS之疫。面对迅速发展的疫情,我忧心如焚,因此不揣浅陋,在五月上中旬三次上书卫生部陈述管见。好在中医界不辱使命,再次彰显了中华大医的时代风貌。2004年初,拙著出版之后开始了我向邓铁涛教授、朱良春先生等大师的求教。没有想到,邓老寄来了他的著作,并且在来信中谈到他对于伤寒、温病关系以及将来发展趋向的看法。朱老不但寄来了学术著作,而且把我们的师生缘叙得那么久远:“令太老师无言先生与敝业师次公先生是志同道合之挚友,而瀛鳌兄与愚云鹤交往,因此与阁下虽未谋面,但早有宿缘存矣,不亦快哉!”2004年11月在广州亲耳聆听了邓老宣讲《中医与未来医学》,眼为之一亮,心为之激荡,中医的“仁心仁术”竟然可以代表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在广州我也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朱老,只是后来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开办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训项目,让“省队与国家队”一起听课、共同培训,才促成了我与邓老、朱老的师徒缘。
邓铁涛教授择徒甚严,在贾谦先生的大力推荐下,笔者才得以拜邓老为师。邓老说:“你我建立师徒关系,我感到很高兴,得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兹将我对学生之要求提出如下,如同意希为遵守。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优良的传统。‘德’在‘才’的前面。我认为‘德’更为重要。作为‘学者’必须尽量做到——淡薄名利,重视对国家与人民作贡献,为振兴中医,奋斗不息。二、学术上,把自己培养成为铁杆中医。三、建议你争取临证的机会,我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临床水平,千万莫做空头的理论家”。邓老曾经代表全国的名老中医,在人民大会堂以中华大医的胸怀,倡言:“学我者,必须像我,超过我!”他对于我的要求与期待,也正是他对于千万个未来中医的要求与期待。朱老也认为我“孺子可教”,收为门下。遥望着大师们的背影,我们应当努力追赶,并且大声地回应他们的召唤:“来了,来了!我们来了!”
在大师们的教导下,顺着他们的目光望过去,我逐渐地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自己课题的狭隘境界解放出来,把目光投向中医的前途与命运,对于中医学的特质,特色与优势;对于中医的脉因证治、理法方药等不断思考;对于宏观中医学的微观基础;对于复杂微观变化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病灶与证候的关系;对于既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反思。逐渐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先后得到《中国中医药报》王友智、白晓芸、毛嘉陵、刘智利和国内众多专家、同道的支持与鼓励,两年之间发表有关论述20多篇。
“有论必争”,浅见拙识,必然会引起学界的争鸣,当然也有不少鼓励的电信传来。互联网与现代传媒的空前发达,使得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尹德祺教授,这位移居美国多年的大学好友也打来越洋电话询问有关论争的情况。
尽管不能像古人那样“以文会友”,然而,如果把自己“另类”的想法“和盘托出”,或许能博得智者贤人的指正教诲,或因其偏颇而有益于借鉴,或因其“心忧”而引来“同声呼唤”,进而扬旗击鼓,张显中医个性,共同奋进于振兴之旅,岂非丰厚收获?何幸如之!故乐意翘首以待,将拙文尽早出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附录三:
《回归中医•目录》
序 言3
引 言4
1、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6
如何看待中医未来事关战略7
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7
中西医的疾病观不同9
应当体系完整地发展中医9
2、深泉活水育杏林10
中医界曾经的辉煌与无奈11
中医药为何能够卓然自立12
中医人宽阔的胸怀13
不仅十三亿人需要中医14
3、为中医学完整体系而守侯17
4、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20
传统文化植根于唯物辨证观20
还原论方法难以阐明复杂世界21
中医学滋养于传统文化22
5、背弃传统就只能跟着老鼠跑23
传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依据24
中医的病名不重病灶重状态25
坚持中医病证结合才能卓然自立26
6、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27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27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28
冲出围城能发现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29
7、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30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30
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31
科学探索会有失误32
器官病理是临床医学的基础34
8、坚持传统正是基于对微观的认识35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35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36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37
9、四诊基于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38
诊治依赖“裸虫”的皮肤39
证候是复杂微观变化的整合40
切诊是最早的客观检查42
10、重新认识审因论治42
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43
病证才是现实,治疗必须随机44
评价依靠四诊,有时衷中纳西46
11、重新认识辨证论治47
辨证论治只是一个技术问题47
坚持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意义重大48
论中医理法内核的合理性49
12、勿忘与邪气“讲和”50
失正即成邪,邪就是不正50
“正气”与“邪气”的互相转化51
与邪气讲和的度就是和52
13、中医为何能认识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53
中西医的不同疾病观54
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55
证型是证候的特殊表现56
14、病人的主观感觉是医生的客观依据57
中医紧抓证候西医逐渐放弃57
病灶之下还有微观的复杂变化57
证候是肌体最高层次的整合59
攻其一点与“一揽子解决”59
“体系完整”地衷中纳西60
15、论不能用管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61
什么是中药61
中医如何驾驭中药61
正确认识药物的精粗与纯杂62
尽快“解放”中药,恢复中医创新能力63
16、莫让中医因优秀而被淘汰64
“科学主义”使中医已无谈病能力64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使中医不能姓中65
不规范的市场淘汰中医特色66
17、五行是改良的八卦67
八卦之物质构成人体的生态环境67
阴阳学说给了中医自立的理论武器69
五行学说改良了八卦理论70
18、前人留下了什么中医特色71
“尽见五脏证结”与神圣工巧71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73
个案研究的深化与个性化医疗74
19、请换一个角度看中医75
病灶的疾病观落后于动态的疾病观75
病人的主观感觉就是医生的客观依据76
人体生理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76
中医的危机来源于人们的错误认识77
20、中医是生态医学“一揽子解决”78
21、病灶与证候分别构成客观依据80
22、春秋四个医学家的启示82
医缓诊断膏肓之病82
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83
最早的诊脉记录85
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86
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88
23、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89
24、“医经七家”考93
25、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97
仲景何不自言撰用《汤液经法》97
仲景到底撰用了什么古训98
不应忽视《伤寒论》的理论传承99
26、SARS过去,中医收获了什么99
展示了中医界群英荟萃、并非慢郎中的时代形象100
再次突显了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特色102
收获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科学精神103
蕴育着外感热病理论寒温统一的重大突破106
27、SARS促使外感学说应与时俱进109
《素问》热病是最古雅的名称110
广义伤寒学说的优劣111
温病概念的演变112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解表113
28、SARS折射中医历史地位114
历史的经验没有被很好的借鉴115
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治疗117
靠什么提高我们的疗效118
29、SARS三周年祭121
30、“仲景立法考”的历史问题122
“仲景立法考”误出谬说123
王安道之说源于辛温解表难用124
“立法考”未能全面理解仲景学术126
温暑也会有三阴死证128
首倡错简影响深远128
“三百九十七法辨”确有见地129
31、吴又可的特殊贡献130
《温疫论》对热病、伤寒学说的继承与发展130
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135
作者:
模糊思维
时间:
2007-1-12 16:40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好!期待着拜读、学习!
作者:
溪流
时间:
2007-1-12 17:34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为褒扬中医切实作实事者。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7-1-12 18:34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祝贺!希望能早日看到这本书!!!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7-1-12 19:45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期待早日看到曹先生的大作。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7-1-13 00:25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祝贺!祝贺!
作者:
概念A
时间:
2007-1-13 10:55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期待中!@
作者:
dmydxyaf
时间:
2007-1-13 11:43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祝贺大作出版!
作者:
心物一元
时间:
2007-1-14 09:28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中医就是灭不了!
作者:
心物一元
时间:
2007-1-14 15:18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中医与军事武器结合,才是发扬光大的捷径.
作者:
铁杆中医
时间:
2007-1-15 17:19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曹老师,因为近段工作忙了些,没有时间上论坛,此次一来便知君大作已出版,特感欣慰。中医有此栋梁,吾辈之福啊
作者:
聂文涛
时间:
2007-1-20 13:36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祝贺。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22 08:08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感谢各位同道鼓励!
“回归中医”是老一辈中医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
问题是:
向哪里回归?回归不是倒退,不是原地打转,而是“回归坦途”,回归中医大道,“适彼乐土”,沿着中医固有的规律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孔乙己、九斤老太式的恋旧,我们需要的是遵义会议式的走出误区。
因此,如何回归?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思索、共同奋斗的,决不是一句话、一本书的事。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22 08:15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回归,本来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在地球有了南北回归;
一年四季,草木苦荣,回归的时候,又是一个春天。
中医的学问,不都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之上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之道,岂非大道?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7-10-11 15:04
标题:
曹东义著《回归中医》出版
正视苦难历史,关注中医未来
——张效霞博士《无知与偏见》读后
中医的近代史是苦难的,也是重要的,因为它是中医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当然需要正确面对与正确评价。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近代史的研究一度很薄弱。1992年邓铁涛先生在《中华医史杂志》上,发表了正确认识中医近代史的意见。他说:“近代中医界有识之士,为了捍卫中医,与余云岫等展开旷日持久的论战,这一代人的精力都放在抗争和论战了,必然疏于学术研究,使中医在冲击之下停滞不前。当然,中医在外界冲击下得以保存于世,在斗争中求生存之路也是一种发展,尽管很缓慢,比起当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潮流则可以说它是停滞不前的。”邓铁涛先生主编了《中国医学通史》的近代卷,出版了《中医近代史》,其他的学者也先后有相关著作问世。但是,大多或限于著作篇卷浩大,或因为印数有限,流传不是十分广泛,未能被大家普遍了解。
2006年反中医思潮的沉渣泛起,把世人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中医身上,也催生了中医学者介绍中医近代历史,述说中医学术特质的著作热情,一批新著先后问世。张效霞博士的新著《无知与偏见——中医存废百年之争》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该书以丰富的史料,再现了当时中医界所面对的困难形势,所进行的艰难抗争,以及为了生存、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做的“蜕变”。当然,中医的被扭曲、被曲解、被误解也是势所难免的,因为“民族精英们”不仅把中医看作阻碍进步的坚固堡垒,而且连中华文字也主张取消。
在吴稚晖主张取消汉字之后,五四时期“疑古玄同”高喊:“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鲁迅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混蛋的中世纪茅坑。”
傅斯年说:“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在这样的背景里,中医学能够被人们正确认识吗?显然不能。
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祥林嫂们自不必说,有了病是要看中医的。但是,能够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态度来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吗?显然也不能。当时世界提供给中医的理论武器,相当匮乏。好在已经传入了辩证唯物主义,只是能够运用的中医人士很少,杨则民先生以之反对余云岫的废止中医主张,因此就显得非常有力量。
但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还是不能揭示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以人为物”是不够的,必须以人为本,必须用更先进的科学理论来阐发中医学的科学本质。
用王清任“改错”的方法发展不了中医,只能让中医丧失信心。因为中医是在放弃了脏腑微观解剖分析道路(当然,那时还没有这种方法),走虚拟化(这也是今天总结出来的名词)的道路,才发展起来的。我们一定要区分还原方法与还原论、解剖与解剖学、黑箱方法与黑箱理论、系统方法与系统科学、控制方法与控制论、信息方法与信息论的不同。往往是先有其法,后有其学。比如金字塔虽然不是按照后来的建筑学设计的,但是成功地运用了建筑学原理;都江堰工程方法在前,而流体力学在后;制酒、造醋、制糖化学方法在前,而生物化学在后;太阿、龙泉宝剑在前,而冶金锻造学在后;人痘、牛痘免疫方法在前,而细菌微生物免疫学在后。不能因为学说成熟的年代晚,来断定某种方法一定出现在该学说提出来之后。也就是说,在没有阴阳学说的时候,古人就可以用阴阳分类的方法了。
当然,按照一般规律,历史是逐渐进化的,后人总是超越前人。但是,例外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比如,对于人体脏腑解剖的认识,王清任就不一定超越华佗,更比不过《内经》的作者。王清任决不是“清代的伟大解剖学家”,因为他连刀子都没有动过,只是观察腐尸,怎能称为“解剖”学家?而《内经》作者为了创立中医学,是经历过解剖观察的。由于其比类取象,广泛、动态联系研究方法的先进性,社会价值观的非手术导向,以及内科治疗方法的成熟,使中医主动放弃了解剖实证的方法。
四诊是一种软技术,难学而易用,随机而不易重复,所以扁鹊、王叔和的脉学,张仲景的望诊,孙思邈、李东垣的辨证水平,后人是很难超越的。
在西医强势冲击之下,中医界汇通西医知识,以解剖实证为准则,“求同存异”,为建立统一的新医学而奋斗,几乎使自己完全消亡。如今,强调中医学术特色优势,实际上是“求异存同”,先以学术特质的不同,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论依据,找回自我之后,再图谋发展。可以说,中医学的奋起,现在才刚刚开始。随着中医逐渐走向世界,必将创造出更加绚丽的人间神话,张效霞博士深厚的文献功底,一定能写出更多的壮丽篇章。真道是:“古今医林多少事,信笔写来即春秋。”
我与张博士交流并不多,也不很熟悉。十几天之前的一个晚上,他打电话说:“想请你老给我的书写几句评论。”我今年49周岁未满,张博士37岁有余,他称我“你老”,既是调侃,也说明我们不够熟悉。我了解他,一是通过报纸上的他的论文,二是网络里他的网文,三是他的著作。并且,巧得很,他出版的《回归中医》在我写的《回归中医》前头;这本《无知与偏见》批判废止中医思潮的专著,又在我写的《捍卫中医》后边,而比我写的《关注中医》早几天出版。有了这许多的相同与不同,因此也就大着胆子,发了如此多的议论。对也,不对也?张博士自有他的评判标准,读者朋友也一定能看出来我们的差别。
邓铁涛先生教导我,著书立说一定要“根基牢固,然后千年不倒”。我没有能够做到“文章千古事”那样严谨,而是早早地把自己腌的咸菜拿出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能够以文会友,抛砖引玉。为的是张显中医个性,共同奋进于振兴中医之旅。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所限,错谬难免,被同道批评也是可以逆料的。在这里,借说别人的时候,一并先替自己做一个预告吧。
曹东义写于石家庄市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求石得玉室”。
2007年10月10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