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打印本页]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17 09:1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ADMINOPE=南京陈斌|曹东义|威望由 1 增加至 2|原创帖多,学术质量高。|1154554211]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石家庄   050031 )
(通信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9号、联系电话:0311-86738352)

目  录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1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2
冲出围城能诊断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3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也是在现代条件下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做法,取得了不少应用成果。尽管如此、尽管笔者既不反对西医,也不反对中西医结合,而为了中医自身学术的振兴,就必须把中医的辨证论治从西医的病名束缚下解脱出来。不如此,弊端很多。西医日益强大,中医学术却日见萎缩,其原因何在?大家不妨放胆言之,笔者试述如下。
在西医的病名之下中医易成聋瞽
在西方科学的强大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学术天文、算学、地理等纷纷谢幕,中医学虽然没有倒下,也有过主动或被动“放弃理论”、“废医存药”的主张。阴阳五行学说,曾经被梁启超等人当作中国的耻辱,不少中医学人也欲将其废止。
上世纪20年代,汪企张在《新医与社会》138期中的“想和旧医赌一赌”一文说:“请旧医界将这温热温毒放在我们身上,煽动一动肝风,叫他内外交攻起来,发出头痛、项痛、拘挛、神昏等各种症状,证明本证(流行性疼症)是温热温毒病原。一面由我们新医界将我们培养的流行性脑脊膜炎菌,用法叫它侵入你们的体内,看它是不是发出同样的症状,这才叫真凭实据。”
曾经担任教育总长的汤尔和说:“我敢放肆说一句,中医要讲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退十步说,现在中医的先生们实无‘论病’之可能,更不要说是‘冶病’。为什么呢?若使我们同他讲癌的形状、种类、转移等等,他说那是外国话。我们就问他中医所必须知道的事情:如问心肝脾肺肾的位置?相火是什么东西?中医有几种解释法?王勋臣(王清任)看不懂的一层破膜是什么?甚至于问他寸关尺的部位,恐怕他也不见得清楚。这种‘数祖忘典’的朋友,如何可以把生命交给他制裁![1]”
在解放初期的《北京中医》杂志上,某著名中医学家曾经撰文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他对中医的呼吸理论、脉搏机制也完全按西医的解剖生理为是非标准进行批判[2]。笔者在这里翻开这些陈年旧帐,并不是要追究谁的历史责任,而是用以揭示当年中医学没落到了什么地步,只是为中医学感到悲哀!因为从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解剖实证的方式,作为评判中医脏腑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开始,就为后世否定中医的脏腑理论留下了伏笔。
以西医病名诊断的病灶,中医四诊很难发现,辨证治疗之后是否有效,靠四诊也不能评定,而只有依靠西医的“客观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就好象盲人射箭,既看不见目标,也无法自己评价效果,只好不断地问人家:“我射的方向对吗?我射中了吗?”失去向导的项羽,终于被人误导到了沼泽地:“左!左!深陷大泽而不知”。章次公先生曾经不无忧虑地说:“欲求融合,必求我之卓然自立。”所谓“求融合”者,未融合也,身在围城之外,欲进入城中、融入城中也。而今天,中医已身在城中,已融合在西医的病名之下,失去自己之旗鼓。“自立”已不能,如何谈“卓然”?
朱良春先生50年前就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因为,仅辨病而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会毁掉中医[3]。朱良春先生不幸而言中,现在基本上是用“辨证型”取代了“辨证候”,由活泼变成死板,治病活法一变而成守型死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纳入和排除标准”,才能“防止偏倚”,才能符合西医的“可重复”。一病之下分几个证型,已经蔚然成风,几乎牢不可破。中医自古就认为,病和证都是随时变化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一剂知,停后服”。药随证变,岂能“一盲到底”?!
邓铁涛教授最近撰文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他说:“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可以概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不知如此以来便把中医之精华丢掉了。[4]”邓教授主张,可以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辨证论治,把西医的某些内容纳入进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中来。这种“衷中纳西、衷中容西”的思想,已经超过了“衷中参西”,是辨证论治思想的发展。
形态疾病观已经落后于状态疾病观
现代科学深入到微观领域,病灶形态诊断的观念已经陈旧,只是一个初浅的分类,说明不了太多的微观内容。比如,陈可冀院士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的粥样斑块,是易损的还是非易损的,是一个病理诊断,临床上各种检查很难检查出来。易损斑块破裂之后,容易发生冠脉事件,而比较稳定的斑块,或许多少年与患者和平共处。也就是说,稳定的斑块,就是身体里的一块死疤,不治疗它也无大碍;易损斑块,就像身体里的定时炸弹,将息不慎就会爆炸。现在已经观察到炎症因子、氧自由基、血压、血脂、血黏度,甚至病人的精神状况、自然界的天气都会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改变其中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其治疗情况因此变得十分复杂。中医学非常善于解决复杂的临床现象,可以再加上饮食、睡眠、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地理方位等等,影响的因素越多,越容易辨证,越容易取得疗效。因为,中医治病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而不是仅仅盯住病灶,在斑块消失之前,也许消除了胸闷,也许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增加了患者的体力,促进了患者的食欲,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所谓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一切都是为了患者向健康的方面转化,而且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地帮助患者。这都是因为,中药在吸收的时候,已经不是草根树皮,而是完全彻底的“分子水平”的药物。
肾炎和IgA肾病发生的时候,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作为早期的引发因素,此后紧接着就发生一系列的免疫损伤:致炎因子、炎症细胞、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代谢产物与自由基损伤、血凝物质沉积、血流动力学改变、纤维化形成等等,都是一系列的此起彼伏、错杂交互的变化。没有这些微观领域的变化,肾的损害不会发展,人体的健康也不会受到威胁;这些变化的平息、好转,也决不是透吸、切除、移植所能解决的。肾炎、肾病这种病灶式的笼统名称,已经不能反应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对于“无证可辨”的蛋白尿、镜下血尿,广安门医院的戴希文教授、东直门医院的吕仁和教授以及全国的中医肾病专家,都是凭借四诊所见结合微观检查而辨证论治,不是只守一方一药对付病灶。
协和医院郭赛珊教授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从整体、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治疗情况,证实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单味中药70余种,复方30余首。按中药作用分类,降糖中药涉及解表、清热、祛风湿、燥湿、化湿、利湿、理气、活血、止咳、平喘、化痰、熄风、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消导及收涩药等14类;降糖中药的化学成分涉及萜类、黄酮类、多糖类、甾类、胰岛素、肽、氨基酸类、硫键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生物碱等8类化学物质。这许多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也有11个方面:刺激胰岛素释放、促进糖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拮抗升血糖激素、延缓糖吸收、改善多元醇代谢、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减轻氧化应激、降低高凝状态、改善脂代谢、调节细胞因子。
这些复杂的药物、复杂的成分、复杂的作用过程,却有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一个处方里“兼容并包”,样样具有。中药的无数个“微作用”,形成一个巨大合力,使病人逐渐回到健康状态。因此,我们使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不把精力仅仅盯在一时的血糖高低上,也不用担心由于早期干预而形成的患者“既不消、也不渴”的“无证可辨”新情况。
微观世界的复杂性,使那些仅仅依靠病灶实证的疾病观,遇到了空前的挑战:病灶如果脱离了“翻江倒海”似的微观变化,还能说明什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在极为复杂的微观领域,如何说清楚某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各种复杂机制如何影响了临床现象?昨天的病情与今天的变化是由哪些微观因素导致的?能说清楚吗?说清楚了之后,是按某种成分而“精选中药”,还是依据“比较简单”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难道经过了50多年的摸索,我们仍然一脸的茫然?!
冲出围城能发现西医发现不了的疾病
现代医学从解剖实证开始,一步一步向微观领域挺进,从器官到组织、到细胞,都是一路顺风。没想到进入到分子水平的亚细胞领域,实证的病灶形状不见了,却出现了说不清的分子、原子、离子。它们彼此依存、影响、交换、流动;它们可以形成病灶,也可以消除病灶;可以影响整体,也可以仅在局部聚集。其形成病灶的时候,可触可见;其散于微渺的时候,几乎无影无踪,无抓无挠,因此有了“亚健康”的称呼。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数据说,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种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属于亚临床状态,也就是“亚健康”。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含糊的名称,它把众多的自觉身心不适,又无法找到病理证实的人群,含糊其词地称为“亚健康”。严格地说,这些亚健康的人们,都离开了健康的状态,体内一定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化学的,或者物理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细微而复杂,还没有形成“病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实证”的程度。然而,每年全世界有1000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几十亿人身心不适,甚至是痛苦不堪,却被现代医学当作“没病”,而必须等到有了病灶、需要手术切除、需要器官移植等严重不健康状态时,才能被纳入西医的救治对象,才能得到医疗的帮助,这样的现代医学的“实证观”,突显出其认识论上的不足。由于病灶所能说明的疾病本质如此之少,甚至使我们可以放言:“病灶”的形态疾病观已经陈旧不堪,就像哥伦布的木船、八国联军的火枪,已经不那么先进、可怕了。
几乎所有的亚健康人,他们的证候都可以被有经验的中医辨别出是患有什么病证,并且经过治疗,亚健康比“病人”更容易转变为健康状态,这一切使我们不能不说中医学具有更精确、更灵敏的长处。因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的四诊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完全依靠患者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上,这是充分重视生物进化“最高成果”——意识的表现。人们患病时的证候,就是复杂微观领域失调之后,在总体、整体上的集中反映,这是任何动物、机器所不能告诉医生的感觉。中医学重视人体的自我感觉,不轻易将现象视为假象,不把实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而是认为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就足以反映疾病的本质。
过去现代医学过分看重了“特异性治疗”,总希望靠介入、对抗的外力“拯救患者”,而不是紧紧依靠病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能力恢复健康。比如炎症的抗菌消炎被视为最理想的治疗措施,而炎症过程中对神经体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肝脏的各种代谢、肾脏的水电解质平衡、激素代谢、细胞因子表达、基因蛋白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都毫无例外地被当作次要因素而很少考虑,仿佛只要有了特效的抗菌、抗病毒药物,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其他的影响都是可以忽略不计、无关大局的点缀。SARS疫情的流行过程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在没有任何有效抗SARS病毒西药的情况下,现代医学竟然“治愈”了几千名SARS患者!靠什么?靠人体的自我恢复能力,靠人体的抗病能力。
人体在受到疾病的损害而自行修复的时候,需要各色各样的、大量的相关物质做材料,中医药的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等药物所含的丰富的化学物质,无疑都是现代医学的单一化学制剂所不可比拟的。中药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也必定是提供符合人体自我修复时所需要物质的过程。这种多种化学物质“无私奉献”、润物无声的调节作用,正是其善于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洪钧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M] .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63.
[2] 曹东义著.中医外感热病学史[M] .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43.
[3]朱步先、何绍奇、朱胜华等著.朱良春用药经验集[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
[4] 邓铁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J] .中医药通报,2005,4(1):2.
2005、7、25

作者: 张济风    时间: 2006-5-18 04:0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为什么人们相信西医,是西医理论另人信服,而中医理论则相反,不找自己的问题,不知道是何居心何目的
作者: qkc73    时间: 2006-5-18 15:52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此论深获我心...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18 16:23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2005年3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医发展应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文章,说中医有三大痼疾:复古、信老、抱残守缺。认为“中医西化”是实现生存的必然选择,是中医的“重要出路”。该报12月7日又发表了某中医专家“思考中医现代化”的文章,认为西医发展迅猛异常,临床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医临床则处于弱势,如一味属意于特色而忽视时代性,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势必还要退缩。并说“从近年媒体的舆论看,中医忽尔说‘未来的医学是中医’,甚至美妙无瑕,忽而又说‘中医即将消亡’,自相矛盾,又很少自醒,总是问道于其他学人,以求得一句‘中医是科学的’,这说明自信不足”。并呼吁对于中医自身的体系及特色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清理”,用中医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保持中医特色性与时代性的和谐。某著名专家也说“有些人不理解中医学的精华,因而对于引进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不免有‘西化’的嫌疑,陷入‘引进——挨打’的思维怪圈”,“有的高谈阔论激情高得离谱,而提倡实干苦干却不足”。
如何看待中医的现状与未来,应当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发展中医,的确需要我们“全面清理”几十年来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18 16:24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30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 他在序言中说:“沛然而作的变革浪潮,其来势之猛,实已到了足以溃决庙堂,否定价值,毁根拔基的地步。未来冲击已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
其实,美国在1970年时所面临的未来冲击,远远没有中医学所经受的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更猛烈、更强大。1970年我们正在干什么?文革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未来?当时混乱的局面,曾经困扰过共和国的领导人。197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无疑是走出困境的大胆假设。后来虽然有过动摇,但始终未曾让人们遗忘。这一事关共和国未来的设想是那么智慧,它使激烈的论争、人与人的斗争转化为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对于未来的憧憬,曾经鼓舞了一代人。当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四化”的宏伟目标不无关系。未来学的伟大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面对冲击,阿尔文·托夫勒说:“使我吃惊不已的是,我们大家对于应变的问题所知如此之少。”那么,中医界在面对西方医学冲击的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了自如应对的良策?是否已经“严阵以待”、“我自岿然不动”?“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并没有使中医达到免受冲击的作用,也没有成为溶解西医、同化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理想境界。紧接着而来的“中医科学化”,其潜台词就是余云岫的“中医理论陈腐玄虚,中医经验偶合幸中”!更大的伤害是有人说中医是“封建医”、“旧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学习苏联经验的深入而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中医的未来能是什么呢?
还有一个善意的误解,说中医是“伟大宝库”、是“祖国医学遗产”。宝库可以被利用,也可以被盗窃,只有逐渐消失的前景,而不会有充满生机的未来;“遗产”也是满带着陈腐气息的旧东西,很难让人有时代的感觉。“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就是中医不够“现代”,而是处于“过去”的、“朴素”、“原始”的状态的代名词,这样的医学,能是富有生机的医学吗?能够唤起从业的青年的热情吗?不“自我从属”才怪!一个满是陈腐气息的学科,能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吗?难道我们是“第二个”考古学专业?!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18 16:26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现代医学不仅不信任病人的症状,认为疾病的本质在症状后边藏着;病理解剖之后虽然部分病人找到了病灶,然而找不到理想病灶的患者更多;除了认为症状什么也说明不了之外,进而不信任病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因此主张阻断、颉抗、移植;更进一步,甚至连病人的基因也要进行改造,“转基因人”或许不久将出现在世界上。因此,西医在“微创”的掩护下,将全身的组织器官能切除的切除,能改造的改造,能置换的置换,病人身体之内“人造”的血管、骨骼、关节、肌腱、瓣膜等“无生命的器件”越来越多,移植来的器官也越来越常见。不可“改造”的组织器官,越来越少。“人是机器”的观念,深入到各个科室,“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只是某些少数人的言论,真正支配现代医学的思想仍然是“人是机器”的观念。
西医与“以人为本”的中医学不同,即使是重视“社会、心理”因素,也不过是为即将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请一个心理医生,做做思想工作,以便手术顺利开展。好象美国的政治家在谈伊拉克的问题,不是谈伊拉克人要不要战争的问题,而是作为“被拯救者”的伊拉克,只能是在精确制导炸弹、外科手术式的战争之后,再去讨论如何重建国家、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重回国际社会。他们不相信伊拉克人民能够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尊重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
“以人为本”的中医学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标本相得,其气乃服”。认为人的气血津液、饮食水液,一有停滞就成为病气或者是致病的邪气。中医学既有破气解郁的方法,也有理气行气的治疗方法;虽有破瘀逐瘀的方法,应用更多的却是活血化瘀; 逐饮、祛痰、攻积的“霸道”方法虽可一用,但最常用的是化气行水、温阳化饮、淡渗利水、化痰解瘀、消食导滞的“王道”教化的方法。
中医治病,追求的不是介入、对抗、切除、移植,而是通过治疗进行转化,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使停滞的水饮、痰浊、瘀血、食积流动起来,参加到生命的物质代谢之中,就完成了这种“质的转化”过程,达到“质变”的良好后果。
中医的治疗大多是“环保”型的,无论对于环境还是人体,都不够成污染和危害。所以说,中医学是最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18 16:28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这样的文字尚多,今后再谈吧。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曹东义敬启。
作者: 张济风    时间: 2006-5-18 19:24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先生之言差矣.
您关于<现代医学不仅不信任病人的症状,认为疾病的本质在症状后边藏着;病理解剖之后虽然部分病人找到了病灶,然而找不到理想病灶的患者更多;除了认为症状什么也说明不了之外,进而不信任病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因此主张阻断、颉抗、移植;更进一步,甚至连病人的基因也要进行改造,“转基因人”或许不久将出现在世界上。因此,西医在“微创”的掩护下,将全身的组织器官能切除的切除,能改造的改造,能置换的置换,病人身体之内“人造”的血管、骨骼、关节、肌腱、瓣膜等“无生命的器件”越来越多,移植来的器官也越来越常见。不可“改造”的组织器官,越来越少。“人是机器”的观念,深入到各个科室,“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只是某些少数人的言论,真正支配现代医学的思想仍然是“人是机器”的观念。>的置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西医为治病的各项措施,先生认为是错的!!!!!!!!!!
比较而言,中医对人体的乏知,先生居然看不到,,真不知道是何居心,还有一点点医生责任心吗

作者: 伯龙    时间: 2006-5-18 21:4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支持曹先生!
   希望张先生扩大自己见识!对于电脑,你眼睛里只是一堆元件,在中医眼里是信息库!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6-5-18 22:40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命题不错,确属维护中医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运作中将面临很多阻力,如某教师患了胃溃疡,在中医那里开了药之后,要开个请假证明,中医下的诊断是胃痛,回去不仅请不了假,还挨了一顿批评,说“胃痛不是病,请个什么假!要不给你开药那个医生就是Y的。”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哩。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19 09:24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中医的诊断不被认可,这是法律的盲区,也是现代的科学观的压榨造成的。
我有一个建议,清诸君指正:
中医立法应当“一揽子解决”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
邮编:050031  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中医药,把中医与西医放在完全同等的地位。然而,现行的有关中医的法规,都是把中医与西医放在一个法律里论述,虽然有区别性条款,但都是附载的内容,是参照西医的内容立法,而不是专门管理中医的法律,由此造成中医药独立法律条款的缺位,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
因此说,不是修改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而是应当建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医师法》、《中药药品管理法》《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医教育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医药特色的保存,保证中医药的独立法律地位不受侵犯,为中医药的不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医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农村的中医医疗机构,完全可以放开。这样以来,不用政府投资,就能极大地缓解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放开不是放任,“游击队”也应当是有组织的。可以参照驾驶证年检制度,规定不同年限的农村医生,定期培训、考核;实行医疗差错事故记分、淘汰制。
中医医生的资格,应当纳入同行业评审制,自学考试、师徒传授与学历教育,应当一视同仁。因为历史上中医的教育是完全行之有效的,自学与跟师也是最经济、快捷、不走样培养中医人才的好方法。建国前中医有50—80万人,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队伍始终“人气不旺”,甚至经常出现“乏人乏术”的危机,主要是过分强调学历教育,束缚中医发展手脚的造成的。现在甚至异化到了“学历越高,实验越精,越不会看病”的怪现象,现代教育培育不出中医的临床人才,尤其使农村严重缺乏中医人才。即使是从农村出来的人,接受了正规的中医教育,就回不去了,学历越高,越与农村无缘,中医已经远离了自己体系产生、养育的“地气”,走的是一条脱离农民的道路。“土生土长”是中医的一种特色,农村曾经是中医药实践经验的实验场、理论运用的验证基地,历史上许多少名医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中药典籍历来称“本草”,虽然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而众多,但是它的安全性远比单一成分的西药安全;尽管有的中药有毒,但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验证,优秀的中医都能化毒为药,变废为宝。一个中医,就是一个制药公司,就是一个流动医院,可以在广阔的农村,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买枪容易,买药难”的欧美,中药可以按食品、食品添加剂在杂货店里随便购买,而在它的“出生地中国”,却受到种种限制,这也不可,那也是假药,中药的安全性在它的祖国,难道比在“人地生疏”的欧美还没有保障吗?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历来是中医的特点,也曾经是新中国“备战备荒”的基本国策,今天为何要弃之不用?自制丸散膏丹,曾经是中医创新和积累经验不可缺少的手段,限制它们就难于发展中医。一剂汤药只能吃一天,变成散剂、粉剂可以吃一个月,既节省药源又节省费用,可是汤剂合法,粉剂非法,这难道不是怪事吗?这不是我们过去的法律出了问题吗?
中医的诊断、治疗,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按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因为,如果按现行的办法,中医的任何治疗措施都难以证明其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是完全没有“循证依据”的,中医的学术地位永远不会按照这种评价标准确立起来。因此,必须另立《中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不能动不动就说中医是误诊误治。因为,美国FDA也说不清中药所以有效的原因,当然中医也不能通过“倒举证”而证明自己清白。而在先秦,中医就能正确评价自己,完全能够“籍其事,而制其食”,中医自己完全能够评价什么才是高明的医生。
总之,中医的问题,长期未能恰当解决,在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符合中医特色的法律,应当“一揽子解决”中医问题,而不是小修小补,隔靴搔痒。
2006、5、9

作者: 张济风    时间: 2006-5-19 21:39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伯龙先生对于 西医在“微创”的掩护下,将全身的组织器官能切除的切除,能改造的改造,能置换的置换,病人身体之内“人造”的血管、骨骼、关节、肌腱、瓣膜等“无生命的器件”越来越多,移植来的器官也越来越常见。不可“改造”的组织器官,越来越少,对病人的好事上也反对,我看说明先生不是医生,不懂病人.您知道这对病人有多重要吗?
东义先生进行置疑自己也不能说服自己吧我们不为病人先生以上的帖子又为什么呢
东义能说服自己吗?
我们应该负责的说话

作者: 含灵普渡    时间: 2006-5-20 12:45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曹先生的数篇文章,篇篇都直击目前中医事业所存在和面临的问题,而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基本问题.论坛上高谈阔论者多,象这样讨论实际问题的人少,希望继续看到先生更多的文章.
作者: zajian    时间: 2006-5-20 13:50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支持曹先生的多数观点。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24 08:09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中医主张关口前移,治疗未病,保卫健康。中西医都有其长处,现在的问题是,只有中医承认中医还有长处,中医的病名,已经不被采信,已无法律效力。从“病”的一级学科后退,就只能是二级的补充,已经不能自立了。中医已经成了“现代医学的文化补丁”,难道不值得我们猛醒吗?
作者: 聂文涛    时间: 2006-5-24 18:12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西医最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候,不得不通过解释中国人心中的疾病开始,也不得不使用中医的病名。
如感冒、风湿等常见病名,最初都是中医的病名。西医的传播就是从解释这些病名下的症候发生的原因开始的,并为这些疾病注入了崭新的病理知识。
现在如果放弃了这些病名,那么放弃的就不仅仅是西医的病名了,也会大量放弃中医的病名。
那么中医的出路在哪里呢?
中医应该对人们熟悉的病名,无论是西医病名还是中医病名,都要应用,并且注入中医的病机解释,但要解释得深入人心。这样,人们才会重新理解和相信中医。
如果中医放弃了人们熟悉的病名,而重新建立一套没有市场的病名,结果可想而知。

-=-=-=-=- 以下内容由 聂文涛2006年05月24日 06:13pm 时添加 -=-=-=-=-
仅供参考,亦供楼主参考。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26 11:49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注重动态转化的辨证医学: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数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即使是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略同于冠心病,中医强调的是可通的“痹(闭)”,而不是具体病灶形态。有形的痰核、积聚,都强调其可散可消,而不是研究病灶内部结构。气滞、痰凝、血瘀,虽然都可以形成病灶,中医的着眼点重在可转化,是动态辨证的疾病观。
强调早期介入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中医就可以根据证候“辨证论治”,并推崇“治未病”,认为是最高医学水平“上工”才可以具备的技能。这也是未来医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未病”大多不是检查结果异常,而是人体心身不适,“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有病人的主观证候,就是医生客观的依据。
复杂问题最宜宏观调控: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比如SARS时期,没有一个抗SARS病毒的现代化学药物,几千例患者是怎样被“治愈”的?也就是说,在过去一向被视若神明的“特异抗病毒药物”缺乏的情况下,人体战胜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其机制应当是非常复杂的。中医历来研究复杂问题,把天时地利,人体素质,饮食劳倦,情志苦欲,治疗反应等等,都要纳入进来,然后才能使病证与方药紧密契合,取得预想的疗效。中药的化学成分是非常复杂的,中医驾御中药的智慧,一是靠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二是靠中医理论指导。如果只是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那是极为困难的,不要说全面阐明,就是说其大概也难做到,只能一个一个成分去猜,无法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因此,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应用中药就会手足无措,甚至被当作垃圾看待。
以上几点,都说明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目前还远没有认识它的优秀价值,需要我们加倍爱护。

作者: 聂文涛    时间: 2006-5-26 12:13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下面引用由曹东义2006/05/26 11:49am 发表的内容:
注重动态转化的辨证医学: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数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即使是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 ...
支持!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26 15:43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国家正酝酿“中医立法”,大家应当站出来说话,不要等通过了《中医法》,大家再说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弘扬中医,靠我们这些热心人。2006、5、25的《中国中医药报》第三版,刊登了笔者《中医立法应当‘一揽子解决’》一文,希望引起关注。
笔者不成熟的看法,中医学术长期被改造,长期被压制,已经被迫放弃了很多的东西。“学院派中医”,不是真中医,或者不是真正合格的中医。那么,什么是“真中医”?大家可以讨论。
“学术注水”,使中医变了味。中医院里坐的“中医专家”,有多少已经不是中医了?
作者: 聂文涛    时间: 2006-5-27 15:33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下面引用由曹东义2006/05/26 03:43pm 发表的内容:
国家正酝酿“中医立法”,大家应当站出来说话,不要等通过了《中医法》,大家再说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弘扬中医,靠我们这些热心人。2006、5、25的《中国中医药报》第三版,刊登了笔者《中医立法应当‘一揽子解 ...
应参考美国对非主流医学的管理办法,允许传统中医学证明自己,也允许新医学产生。
作者: 张功耀    时间: 2006-5-27 18:29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中医之“变”与西医之“变”
正如有些战友在论坛里说的,现在的中医学院里的学生,西医比医学院里的真的一点也不差,因为,他们的确是全开了和他们一模一样的课程,但是,教学的老师的素质是无法和西医学院里的老师相提并论的,所以,在中医学院里,如果想把西医学得和西医医学院里的学生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好,就全要靠中医学院里的学生们自学了(题外话)。至于所谓的条框规范,对于医学界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用这样的方案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医学界所认同的较好的治疗方法,否则医疗的效果如何评价?否则任何一个医生岂不是随心所欲的开药拿患者做实验?!至于中医,其实也是有一定的依循,比如肝郁气滞,代表方剂就是逍遥散,就是柴胡疏肝汤,任何一个中医医生,在临床辩证中,如果看到这个证,没有这两个方剂的概念,那说明他就是一个庸医,而方剂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组方能够恰到好处的和临床证—理—法的经典辩证思路一样,而且有切实的临床效果,如果一个中医的医生因为病人的体质,病人的病情的兼证加以稍加变通,那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医的“变”,但是,现代医学的变化要比中医的变多得多,病人病了,要考虑各种情况,伴有电解质失调的,要找出病因,调电解质,病人伴有其它系统的病的,要请其它科会诊,要据其它科的治疗措施而调整临床用药,至于两个同样感染的病人,一个是细菌,一个是病毒,虽然同样都给化痰的药,但是,用的抗生素是不同的,同样给的是激素,有的给的量大,有的给的量小,同样的病人,有的要用安定,有的,则要用氯丙嗪。。。。绝对不是刻板的要死的。细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变化,发现一个问题:中医的所谓权变,完全是以所谓医生主观的判断,而西方医学的变化则完全是凭临床上客观可信的内容为依据,所以,二者相比,后者的误治率必然大大的下降,因为主观的东西,实在太飘渺了和不确定了。不可能一个医生对病人的精神变化情况的主观判断比一份详细的脑电图和精神神经功能检测的评价表来得客观和可信以及确凿,中医一直以其变化多端为自己的看家之不二法宝,可是这个宝实在被用得滥了,以至于在一些中医,尤其是老中医们,这群老家伙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所谓手到病除,竟至开出完全不合中医逻辑的药方和其它的治疗措施来,所以,临床疗效的评价,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问题,所谓的辩证论治,临床用药加减,并非是一句口头的空话,而是要有确切可行而又另人有所依从的证据内容才对,所以,合格的中医医生,即使是加减的权变,两个中医医生也要相同,如果一个病人喘了,一个中医医生用麻黄,另外一个用桑白皮,另一个加了葶历子,都认为自己有效,自己是对的,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几个中医在对疾病的生理病理上的认识,有偏颇和不同,但是,任何一门科学,要形成科学,就要有一些暂时不变的固定成形的理论体系才对,中医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一点,没有自己明晰可供依从的中医关于病理生理的共同的认识,所以,对于疾病的本质的东西是什么,自身的缺陷都没有解决,何来指导临床实践?比如问一个中医:肺的生理功能是什么???中医学的教科书说:肺主呼吸,司治节,主皮毛,肺为水之上源,总之就是一些成语一类的似极简单实则模糊不清的表述,而一个中医医生读书越多,发现中医历代对肺的生理功能的认识越是不同,五花八门,所以,这种现像必然扰乱临床思维,以至于影响到中医的临床疗效。而不似现代医学对肺的生理认识,在一个短的时间内,大体是共同一致的,不致于另人无所适从,所以,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共同疗效,就在于此。但是,西医之变与中医之变,是有区别的,中医之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不扔掉旧的东西,所以,在中医历代的发展中,晚清的温病学说会和几千年前的内经学说共同存在,而且,温病学派也力图在内经那里寻点儿依据。所以,中医之变,是一个盲目的,不分新旧好坏,完全包容式的变,这只是变,而非发展,但是,临床实践是发展的,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中医的无发展的古老的,没有取舍的泛理论无法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而西医之变则不是如此,它的变是在一个不断的批判与取舍中不断甩掉包袱而向前前进的,所以,没有那个西医医生会没事儿的时候找一本五年前的解剖来看,所有的西医医生,都致力于关注现代医学的最新发展,其知识的淘汰率在短短的五年内大约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数字是十分惊人的,而中医理论的淘汰率,几千年过去了,好像根本就没有。所有的陈芝麻与烂谷子一同保存着,所以,没有去粗取精,以至于数千年过去了,中医一点积极向上的发展都没有就是这个原因。
中医一直在自身强调自身的所谓“变”其实,中医一直没有“变”过,只是这些年来,中医更多的时候,沦为了一个善于诡辩的无赖角色,比如中医“胸闭”(请恕我无法用五笔打出那个怪异的BI字,只好用“闭”代替),从肺论治,可以吗?当然可以了,因为肺为华盖之府,主气嘛,而且中医有火克金,从肺论治,抑强扶弱,有何不可?成立!!!!那心病从肝论治可不可以呢?当然可以,肺主气嘛,内经说了,百病皆因气,气为生命之根本,气行则血行,气道以滑,则心病必愈!!!所以,心病从肺论治,成立!!!从脾论治,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嘛,气血一充,心有所养嘛。。。。再说了,这也叫虚则补其母嘛,所以,心病从脾论治,成立!!!从肾论治,可不可以,立刻就有人跳出来说:对呀,对呀,从肾论治,中医不说了嘛,肾不言实,你得补呀,一补肾,元气旺了,精也充了,精化为血了,血养了心了,所以,完全可以从肾论治呀,再说了,心气不是从肾的元气化生来的嘛。。。。所以,心病从肾论治,成立!!!
所以,看看上面的表述,一个多么完美的诡辩系统?!一个心病,从肝心脾肺肾,都能治!!!补了,他说是补正气,补了正气就是驱邪气,而攻了,他说是攻邪气,攻了邪气,就是扶正气,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无赖式的狡辩。。。。
中医之变,其实,就是一个“辩”!!!所以,历代中医,是争鸣不己,名医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不在于医术,反而和其这种八卦式的诡辩的辩才有相当大的关系,所以,中医,变,非变,变乃辩也!!!!!!!!!!
作者: 张济风    时间: 2006-5-27 18:33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这个贴子最后由张济风在 2006/05/27 06:50pm 第 1 次编辑]

张功耀 先生我们能单独沟通吗
交流观点可以吗?我看您在线
作者: 张济风    时间: 2006-5-27 18:52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可以吗
作者: pigway    时间: 2006-5-28 14:39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UP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29 08:4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结构功能方法应当与时俱进
在王清任之后,医学汇通派诸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西医长于解剖,中医长于功能。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认识,初步地划分出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但是,随着现代生物学、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结构的了解不断向微观发展,人们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入。在器官解剖水平,西医划分出几大系统,远比中医五脏六腑、三焦的认识精确,因此西医看不起中医,王清任要改错,某著名中医教授也说“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王强先生以及许多中医目前仍然强调西医长于认识结构,中医长于功能认识,也应当是基于器官解剖的比较得出的结论。然而,一定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功能,难道功能能够脱离结构而存在吗?不能正确、精确地描述解剖结构的中医,即使是长于观察人体的功能,这种功能还能不基于结构吗?中医陷入了自己命题的尴尬境地。
其实,结构可以更深入地解剖下去,先秦时期古人就说过把一段木棒从中间折断,然后再从中间折断,可以反复地分割到毫厘之下。器官之下就是组织,组织之下见细胞。细胞是组成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在组织与细胞的层次上,西医就遇到了新旧知识体系的矛盾。原先肺是只管呼吸的,属于呼吸系统,但是,呼吸系统里有各级支气管组织,有肺泡,它们的上皮细胞有多种,功能也各不相同,用司呼吸一项功能已经不能完全“精确”概括了。肺组织里还有循环系统的两套血管,既有体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也有人体独一无二的小循环的肺动静脉系统,难道循环系统的心和大小血管体系里能够不算肺血管吗?还有肺间质的丰富物质,与呼吸功能的直接关系有了更大的距离。人体血液循环里的白细胞,有一半存在于肺的边缘池之中,肺的免疫“卫外”作用无可替代,难道肺不是一个免疫器官吗?肺还有很强大的内外分泌功能,现在已经形成了“心肺内分泌学”的新学科。在细胞的层次上,肺细胞与肝细胞、肾细胞、心细胞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还可以用结构与功能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下去,进入细胞内,各器官的细胞质也许不同,但已无太大区别;再进入细胞核,各个细胞的区别都消失了,都带着相同的基因;把基因再分解下去,都是由四个碱基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用不同结构决定不同功能的方法,在细胞之内行不通了:肺细胞与肝细胞带着相同的基因!
因此说,结构是由层次构成的,器官、组织、细胞、细胞膜、细胞核、核酸等不同层次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宏观与微观也是相对的,相对于细胞而言,器官、组织结构都是宏观的,是“不精确”的“宏观”,是相对的“黑箱”。
层层“黑箱”之下中医如何辨证
“黑箱方法”不仅适用于整个完整的身体,而且可以在体内的各个不同层次上使用。“肝癌”就是一个黑箱,“冠心病”也是一个黑箱!因为它还可以再细化,它还不是完全的“白箱”。现代环境下的中医,已经不是王清任时代的中医了,他们都已经知道了细胞之下的血脂、血黏度,每天在这种分子水平的白箱面前开中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用哪一级的黑箱作模型,用哪一级的白箱指导我们使用中药。
如果把“冠心病”这个黑箱作模型,那么,什么中药是治疗冠心病的?如果说“活血、降脂”就是现代中医的说法,那么,“活血”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还是对抗内皮素?在内皮细胞上是如何对抗的?用什么对抗?用多少对抗?因此说,“活血化瘀”也是笼统的黑箱。“降脂”不是降全身的血脂吗?难道只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的血脂?如何降脂?细胞中靶点在哪一点上?分子机制是什么?降全身的血脂的时候,用冠心病这个黑箱与胸痹这个黑箱进行解释有什么质的区别吗?“活血降脂”的现代解释,已经抛却了“冠心病”病灶形态的黑箱,深入到“粥样斑块”黑箱之下的更为微观的“白箱”了。
在临床上如何看待中医的传统诊断与治疗,是颇为尴尬的事情,需要中医界进一步争取独立的地位,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境地。社会环境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恰如王先生所说:“果真是肝癌的话,你治胁痛就可能延误了病情”。因为法则法规是按西医的标准制定的,完全不考虑中医药的特殊性。就以肝癌来说,已经“胁痛”的肝癌多数属于晚期,即使诊断清楚了,用手术切除大多已经不可能,用放疗、化疗加支持疗法,也就是半年以内的生存期,著名演员傅彪两次换肝也只生存了一年。不妨让我们换一种思考,如果病人在不知病情的情况下,按“胁痛”进行中医治疗,药疗食疗加气功,内服外用一齐上,病人的生存期、生命质量、治疗费用等情况也许会大不一样:病人有可能会活得更久,痛苦更少(起码不至于吓死),治疗费用可能成倍缩小,与两次换肝相比将可能是天文数字的差别也未可知。一般患者也不至于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贫,或者因筹不齐钱而痛不欲生。然而,现在的环境下病员就是资源,谁给中医施展技术的机会?西医、法律不给,中医从业人员无奈,标准是人家定的,动不动就是误诊,就要吃官司,赔官司,中医如何发展?我们不需要争取治疗权吗?不治疗如何谈优势,如何谈发展?我们切不可自己先说“治胁痛就可能延误了病情”,没有西医的诊断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吗?
在现实生活里,在现代医学的诊疗活动中,虽然人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白箱的结构,而经常运用的却是黑箱方法。比如电脑,人们都知道锌片是由“0”与“1”的基本二进制单位构成的,但是高级的电脑专家都不用原代码编程序,而是借助于由各种操作系统构成的黑箱,进行“黑箱操作”。尽管人们知道西瓜的内部结构,甚至知道其中的化学成分比例,但人们评价西瓜的好坏,都不用达到分析化学的白箱水平去挑西瓜。酒精含量相同的白酒,其质量的优劣也主要靠评酒师的品尝。营养师可以“精确”计算一个人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但是谁按“微克的精确度”的白箱方法去进食“单质食物”呢?手术切除也不能精确到细胞,化疗药物也远远没有达到单分子的精确度。《中国医学论坛报》近期披露,权威西医专家、卫生部循证医学中心主任认为,现代医学现行的常规治疗措施,只有30%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70%的治疗措施需要重新评价、改进。
证候反映的是复杂分子机制
从废止中医的余云岫,到现在不太相信中医理论的某些人,都不否定中医的临床疗效是客观的,关键是用什么理论解释这种疗效。中药的疗效和古人对食物的认识有某些相似,五谷六畜、瓜果蔬菜,哪一个清火泻实,哪一个疗虚抗寒,什么作料搭配出什么口味,是什么菜系,条条是道,百试不爽。中医药的有效与安全,也经过数千年的反复检验,并不是玄虚无据,毫无规律可言。
中医总结的病名毫无可取吗?辨证论治的“证”从何而来?显然,中医的病不是理想的形态病灶,中医的证也不是理想的功能表现。形态病灶与临床症状之间有联系,也有相当程度的分离。是形态病灶决定的症状吗?为什么有无症状型心肌梗死?慢性肝硬化、慢性肾衰患者为什么相当数量的病人没有相关病史?为什么75%的人群出现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不适,到医院检查却无阳性发现而被称为亚健康?其实,病灶就像一个陈旧的疤痕,如果没有同时伴随的复杂“分子水平”的微观改变,病灶说明不了多少问题。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处在代谢过程之中,对细胞内部保持平衡,完成各种基本物质的生产,对细胞外交换物质,维持细胞基本形态,完成所属分工的功能。各个细胞既受内环境自身的控制,也受外环境的调节制约。当生存状态不佳,缺乏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时,细胞经过“判断”,得出“结论”就会启动自我摧毁机制,把各种内容物分别打包,形成数个凋亡小体,再进一步由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清除。这个过程不产生白细胞趋化物质,不会引起炎症反应。而严重的伤害因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坏死,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质溢出,就会进一步引发白细胞趋化,进一步释放致炎物质:白介素、溶菌酶、肿瘤坏死因子、氧自由基、血管活性物质、代谢产物等等,多种化学分子物质大量释放,在清除外来微生物感染的同时,“炎症因子”的“呼吸爆发”有可能加重组织损害,SARS的病理过程,外伤导致的急性肺损伤、肾损害、肾功能不全,都是这样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给动物注射脂多糖、内毒素等等,都可以形成急性肺损伤,而不是只有微生物直接的侵害才能伤肺。真就是“五脏六腑皆能令肺伤,非独肺也”。细胞的各种功能,基因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都是许多因素调控的结果,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因此,才有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
“一证”之出,必有其内在的分子机制。也许像我们可以感知蚊虫叮咬、皮肤扎刺一样,很快就能产生“证”。“神经反射”一词简化了许多复杂环节,事实上,刺激出现要经过感觉末梢,形成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几经传导达到中枢,中枢整合形成感觉,感觉传出再行验证,然后才能形成主诉。这个症状从病人到医生,如果写成程序,参与的组织、细胞相当复杂,各细胞的位置靶点、作用机制十分具体,信号的汇总、判断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形成概念、送出判定结果,也不知要经过多少复杂环节。然而,人体竟然在几秒之间就完成了,完成得是那么准确无误!或许,这个结论来得“太容易”了,我们才开始怀疑它的“客观性”。在这个“黑箱运作”的背后有什么实质呢?有多少不同种类的分子机制参与了这个“反射弧”?这的确是一个课题,也是很复杂的课题,值得科学家研究、说明。但是,中医治疗疾病,对于这个又痛又痒的“证”,用一点花露水,用某味中药外用一下就消失了。临床上在黑箱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医疗的任务,“比较简单”的辨证论治,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不值得我们自豪吗?我们一定要弄清“反射弧的分子机制”,经过各种检查再去处置病人,这才是现代科学的中医吗?何况这个证产生之后,可以长期存在,也可以随时变化,其复杂性又在随时随地增加。
辨清了“反射弧”的复杂机理,中药的复杂机理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我们用哪一种中药去切断这个反射弧?每一种中药都含着几十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哪一种成分最有效?如何提取、分离、纯化?如何保证质量、控制偏倚?复方的复杂性更是无法说清。中成药组分固定,有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尚可“黑箱”着使用。而汤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化学成分、分子机制、吸收代谢都是未知数,怎么办呢?我们还能使用完全属于黑箱的“临时组合的汤剂”治病吗?
如果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只有凋亡替换,而不受损、变性、坏死,就不可能发生粥样硬化。现在我们还生产不出不再狭窄的导管,高科技的产品仍然不能代替生物自身进化后的内皮细胞。有形病灶说明不了辨证论治,我们为什么不跨越病灶的局限性,不去透过细胞的形态结构,用复杂的分子机制说明“证”的客观性、可靠性呢?尽管这分子机制是那么复杂、多变,但是经过高度进化的人类的中枢系统进行整合,就能表现出来“证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我们只要抓住这个经过整合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也就间接地与微观复杂分子机制互动起来。依靠原本是来源于微观整合的传统病证,难道比依靠有形的病灶更不可靠吗?坚持传统不一定就是倒退,不是“要让中医回到童年”。因为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成为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独特理论体系,就一定有它客观的依据,只是这依据未必是有形的病灶。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6-5-29 08:55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下面引用由聂文涛2006/05/27 03:33pm 发表的内容:
应参考美国对非主流医学的管理办法,允许传统中医学证明自己,也允许新医学产生。



难道先生还想在医学领域,实现救人有功,害人有罪?
道理只有一个,中医就是有罪,救人也有罪,
西医就是有功,害人可立大功!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6-5-29 08:5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在医学领域,有学霸,有科霸,也有恶霸!
有科盲,有文盲,也有流氓!
作者: 炎黄子孙    时间: 2006-5-29 09:02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不用科学检验程序,来检验中医疗效的,而仅仅只凭一口嘴巴,来指责中医是伪科学的,根本就是医学恶霸!
不懂医学的,仅仅只是道听途说的,就相信中医是什么伪科学的,就到处跟班,打压中医或民间中医的,根本就是伪斗士,真流氓!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29 09:5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人们对于“科学”的期望值太高,一贯将“科学”理解为“正确”,理解为“真理”,不知道“科学”也会犯错误,也经常失败。其实,所谓的“科学精神”,就是用今天的事实,否定昨天的结论;用明天的结论,否定今天的说法。科学经常处于一种探索状态,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科学”常常在否定之否定之中。那种将“科学”视为“一贯正确”神话的人,是完全不正确的。在记者招待会召开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夜以继日地为攻克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而不懈地奋斗着,他们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工作态度也是完全认真负责的。有《健康报》为证:
2003年4月7日的《健康报》发表了记者郑灵巧采写的通讯:“破译病因之谜”,文章记述说:连月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多学科专家联手攻关,严格按照确定未知致病因子的步骤,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昼夜工作,初步解开了有关非典型肺炎的种种谜团,在接下来的研究,闯入他们眼帘的,仍然是“衣原体样因子”。非典型肺炎病原的确定方面取得重要进(引文太长,此处从略)
事到如今,我们可以不避讳地说,科学家的辛苦是一回事,“科学结论”是否正确是另外一回事。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衣原体”的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今天对记者说,自己一生中遇到很多挫折,作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遭遇的大多是失败,很少遇到成功。为此,他告诫身边的学人,不要气馁,遇到挫折、批评,仍要继续走下去。洪涛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40年,曾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病毒病理和生物医学超微结构实验室,在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和出血热病毒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成果。
在疫情如火的紧急时刻,在全国人民急切期待的眼神里,一大群顶尖的科学家,在科学的设计方案指导下,在最适宜搞科学研究的地方,用科学的仪器进行研究,用认真的科学态度分析,他们得出来的结论,应当叫什么结论呢?起码不是随意的、伪科学的,也决不是凭空的臆测、毫无根据的虚妄空谈,而只能是地地道道的“科学结论”!“科学结论”也会不正确,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一点在我们过去的思想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接受的!长期以来,我们赋予“科学”以太多的神秘色彩,“赛先生”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成了我们的教主。什么东西,只要被认为不是科学的,就大有必须改正,或者淘汰的必要。“科学”从一种手段、一种精神、一种知识体系,逐渐异化,成了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菩萨;成了代表正确、代表真理的形容词。人们不允许“科学”出错误,一切的“科学实验”必须得出正确的结果,必须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独特性,等等,在这种高期望值之下,在这种不现实的虚幻之中,促成了一桩桩的学术腐败,养成了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正应了“不是棒杀而是捧杀”、“举得越高,摔得越重” 的那句老话。这种不正确的“科学观”是十分有害的。人不能超越历史、不能避免时代的局限,也不能永远正确。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他们就曾经说过中国将来也要走世界统一的拼音文字的道路。这是历史和技术的局限造成的。假如他们老人家活到现在,看到汉文字在计算机里的输入速度远远超过英文,看到人类语言学家对于汉文字的新认识,他们一定会为汉文字的优秀结构、为我们的古人如此伟大的发明创造而骄傲!今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走世界统一拼音文字的道路”的提法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曾经不止一次说,假如后人认为他的工作“四六开”,有60%是正确的他就心满意足了。这既是谦虚,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李恩教授说,农药滴滴涕的发明,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后来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被禁止生产;人们用化学合成的方法,造出了7000多种化学药品,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有6000种被淘汰了。这些被淘汰的化学药物,哪一个不是当初的科学成果呢?如果科学是正确、先进的代名词,甚至可以等同于真理,哪科学怎么还需要发展?为什么科学还需要不断进步?
中医学在本世纪受到了太多的不公正待遇,所以说到“科学”,难免“意不平”,也许离题太远了。

作者: 铁杆中医    时间: 2006-5-29 14:57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中医的诊断不被认可,这是法律的盲区,也是现代的科学观的压榨造成的。
法律是解决不了的
关键在于中医的自强,而中医的自强说到底还是自身的不断努力
培育更多的铁杆中医才对,有了实力,才有机会
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崛起,建国前谁认可你〉?人家就认蒋介石。可后来毛主席强大起来,老蒋就玩了。这是我们困难重重,四面封锁,不被承认。
可后来呢〉我们实力上去了,不就解决了么?到现在,世界上还有那么牛的国家看不起中国的么?
一切谁说了都不算,靠的是实力!

作者: 曹东义    时间: 2006-5-29 15:26
标题: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肆意污损中医药事业有悖《宪法》精神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逐渐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独特的学术特质,至今尚无法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阐明。但是,中医药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过杰出的贡献,史实俱在,不容抹杀。
欧风东渐,民族危亡,科技未能救国,传统已遭涂炭。中医虽属优秀文化的精华,民生疾苦不可一日之或缺,有人竟不顾中医药安全有效,极力主张“废止中医”,既伤害了中医事业,更加深了民众缺医少药的疾苦,自然受到中医界与广大民众的坚决抵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终于保住了独特的中医学术体系。
建国后最初几年,党保护中医的政策未曾贯彻,中医事业受到摧残与轻视,幸而错误政策很快即被察觉,中医事业才得到恢复与发展。就在几年前,台湾陈立夫先生,还高度赞扬毛泽东主席、共产党正确的中医政策,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一份万年长青的优秀文化。
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写进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之中。这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华民族健康事业的福祉所系。危害它,就是动摇国本,就是危害中华民族的利益。
我们不能轻信那些没有中医理论素养,不懂中医治疗技术的空谈家,空谈误国。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