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从"治节"之节原意应是礼节之节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0-1-18 21:37
标题:
从"治节"之节原意应是礼节之节说起
近日论坛上有人讨论"肺主治节", 恰巧读到赵洪钧老师一篇文章, 指出只有用"天人感应"观念, 才能正确解读内经, 其中举到的例子就涉及"肺主治节", 深受启发之余, 再追溯了一下围绕"肺主治节"的一些解读如何产生, 发觉对经典的学习以至传统思维模式都颇有些启示, 特此就教各方高明, 主要围绕三方面的问题:
o "治节"原意之探讨
o 喻象作为认识手段之局限
o 进一步探讨传统与现代思维模式之差异
"治节"原意之探讨
先把赵老师文章(略谈《内经》的体系和方法)里的相关论述抄录如下: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是《内经》中最典型的类比推理体系。该篇拿人体类比当时的封建国家(官吏设置和职能),得出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等。於是心主神明,肺主治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等。这样的类比在逻辑上不能说完全不允许,这对认识人体的整体性也有意义。但是,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生物体系统和封建国家这种社会组织系统之间,可类比性确实太少。然而,那时的封建国家组织无疑是人们最熟悉的系统,也是当时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古人便通过这样的类比认识人体。问题是,这样类比来的脏腑功能被认为完全真实。】
这的确是古人应用喻象去阐释天人哲学在人体应用的一个典型, 值得深入探索. 让我们先再来看看《灵兰秘典论》的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 文章一开始就借黄帝之问, 开宗明义地点出这一段论述的中心意思; 十二脏之"贵贱何如", 即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 这却似乎被所有议论"肺主治节"的人所忽略. 因此, 岐伯应对的重点, 是这12个脏器之间的"贵贱"排序, 即文中所列心-肺-肝-胆-膻中-...这个次序. 紧接着每一个某脏器的论述, 只是以政府组织(官)之喻作为论据, 去说明某脏器在这个排序中的相对位置, 而不是讲这些脏器的功能. 即是说, 作者是用政府组织中权力排序的合理性去解释脏器之间"贵贱"排序的合理性, 而非相反. 由此而论, 对每个脏器的论述, 只能由其所对应之官在政府组织中的作用去理解, 才能领会作者的原意.
如果从这一角度解读,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里的"治节", 应该是管治礼节的意思. 理由是,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语), 故"礼"是儒家政治理想的核心,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 礼节虽然看似只是象征性的, 但对朝廷上尊卑贵贱的排序, 实质上反映了权力的安排. 因此, 相傅之官, 表面上管治的是礼节, 实质上是通过官员及其权力的安排, 发挥治国的作用.《灵兰秘典论》把君主、相傅(心肺)分列首二, 也大有"政治路线确定以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意思, 即使在今天, 这可说仍是所有权力运行的客观规律. 而"相傅之官"作为干部班子的首领, 重要性自古就是"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 所以岐伯把它排在君主之后, 只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以上文字讲了三点:
o "肺主治节"并不是内经里原来的文字, 内经的原话是: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o 原话的意思是以"相傅之官"在政府组织中的地位去比喻肺在人体诸器官中的相对重要性
o 治节作为"相傅之官"的功能, 因此应是管治礼节的意思
其中第一点关乎事实, 后两点是据此而来的观点/意见.
至明张景岳, 把"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句话解成“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则完全是从肺的主要功能出发孤立地去注解这句话, 把原来岐伯认为肺的重要性仅次于心的意思给剥离了. 治节从此变成治理调节的意思, 直到现在, 中医教科书都是这样解释.
不说这种解法正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把节解成调节有意义吗? 实际上, 心调节血流/量, 肝调节血醣, 肾调节水液, ... 哪个脏器不是在扮演着某种"调节"功能? 这不正是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 而肺所调节之气, 是与其他器官区别之所在, 却不是由经典这段话所能推论出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 单就"肺主治节"这句话来说, 我想多数人可能会觉得, 张景岳的调节解法与应更贴近原义的礼节解法相比, 似乎更符合现今一般人的直观. 于是, 我们在这里碰到一个难题: 读经典, 如果要用忠于原著的严谨态度, 我们所得到的理解可能与医药无关; 为了不与我们今天的主流认识相悖, 只好通过"断章取义"去制造"创新"的理解.
通过这个例子, 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回归经典"有什么好处? 像肺主气这样简单的认识, 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出来, 而必定要绕来绕去, 通过曲解经典这种途径去获得?
作者:
罗鸿声
时间:
2010-1-19 17:01
标题:
从"治节"之节原意应是礼节之节说起
“读经典, 如果要用忠于原著的严谨态度, 我们所得到的理解可能与医药无关; 为了不与我们今天的主流认识相悖, 只好通过"断章取义"去制造"创新"的理解.
通过这个例子, 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回归经典"有什么好处? 像肺主气这样简单的认识, 为什么不能直接说出来, 而必定要绕来绕去, 通过曲解经典这种途径去获得?”
萧先生说得好!“铁杆倒骑驴们”就喜欢通过"断章取义”去曲解古典中医理论,或为中医理论中的糟粕辨解,这就是“铁杆倒骑驴们”的"回归经典"
作者:
萧铁
时间:
2010-1-21 22:32
标题:
从"治节"之节原意应是礼节之节说起
谢谢罗先生的支持. 的确, 倒骑驴们所鼓吹的"回归经典", 极易养成随意附会、胡扯硬拗的恶习,而从倒骑驴集团所力捧的铁杆样板刘力红来看,对获得真正的知识来说,已经不是低效, 而是负效了。
继续讨论.
喻象作为认识手段之局限
喻象是中国古人进行抽象思维(即"形而上")的主要手段. 我毫不怀疑,喻象绝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强项,那么多由故事/寓言而来的成语,而且经常被外国名人们拿来为自己作装点就是明证.
然而, 我们也应对喻象作为认识手段之局限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从科学探索的角度看, 一个原理或概念的创建和推广, 一般经历产生-验证-[修改-再验证]-解说/应用的过程. 在这个运用抽象思维达致理论形成的过程中,
喻象最主要的功用在于解说
, 当然也可作为一个产生模型(或称猜想) - 具有复杂结构的理 - 的工具,
但本身却不具备验证的功能
. 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 很多猜想虽未经严格验证, 但有一定的经验支撑, 尤其如果看上去符合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哲理, 就可被接纳为真. 但从今天的认识论看, 它一不是唯一的认识手段, 二不可以代替甚至压倒确实的证据, 特别是反证. 更重要的是,
对一个比喻的恰当性的判断不能违背逻辑
.
从"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推论出"肺主治节", 就是个喻象思维的例子, 我们可拿它来检视一下喻象在此中的运用及其合理性.
首先, 我想可以用这个例子说明喻象运用的两个要素:
1) 被用作[比]喻的"象"须是听、说双方都已有共识的,不然的话,喻象根本不可能起到解说的作用。
- 在这个例子里,"象"是君主-相傅-将军-中正-臣使-仓廪-传道-受盛-作强-决渎-州都等官责的贵贱排序。岐伯拿它来向黄帝解释十二脏的排序, 显然是基于黄帝对这个官责排序的熟悉和认同.
2)如果"象"是支箭,所喻之“理”,就像射箭的标耙;拿此"象"来解说此理,就像拿此箭射此耙。
- 在这个例子里,所要解说的理是就十二脏的贵贱排序。
其次, 需要指出的是,比喻恰当好比正中耙心,但也只是解说成功而已,与所要解说之理本身的对错并无必然的关系 - 这似是很多以为喻象可以作为某种理论根据的人们所误解的地方。如在这个例子里,岐伯作为黄帝的老师,必须先有了对十二脏相对重要性之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可能有错),然后通过黄帝所明白的官责排序去解说十二脏的排序。对十二脏之贵贱, 黄帝固然是因此从不知到知,
但十二脏这个排序正确与否, 并不是由于官责排序排对了的缘故。因此, 任何把喻象的角色夸大说成是可以推导出真知的说法, 只能反映出自身逻辑的混乱.
在张景岳之前, 王冰对这段话的注解是:“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与张注相比, 王还是比较没有偏离原来以官僚体系作喻的原意, 其用"荣卫"来解说"治节"也因此更见匠心. 然不得不说, 这似乎也为把解说从十二脏的相对重要性往功能方向转变作了准备. 至于张之注解, 我想倒也不一定是故意曲解经典, 而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经宋朝的理学, 到明时已进展到"格物致知"这样一种和现代科学精神已经相差无几的状态, 再用风马牛不相及的官制来扯内脏器官的重要性, 大概张亦觉得难为情, 于是为了维护经典的权威, 唯有通过重新诠释的办法试图使经典追上潮流, 以延长其生命.
在这个例子里, 我们看到官制之喻象, 从最初被用作十二脏排序的解说, 到演变为十二脏功能的推导. 这就像最初射的明明是箭耙A, 往后却被说成是射中了箭耙B. 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它们是不同的理, 更重要的是, 十二脏排序属于意见/判断, 而十二脏功能则关乎事实, 两者对说理/验证的要求并不相同. 这也是那些把喻象说成万能的人所忽略的.
至于现在中医考试还拿这段话来出题目考学生, 则只能说明出题者之迂腐. 试问学生在这种氛围下, 又能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知识?
岐伯对十二脏之排序颇有可议之处, 尤其是将肾排在第十位, 似有打压之嫌. 抛开以官制作喻这点来说, 如何在众多因素中判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是值得讨论的, 因为由此我们可以加深对传统与现代思维模式差异之认识, 这留到下一节讨论.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