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11 12:36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watermark]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震后灾区防疫备受重视,西医防疫工作已初见成效.为长治久安,从中医治未病角度看是有一定经验可循可借鉴的。
1、要观天时不违暑令
灾区正值夏季暑令时节,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发病叫做暑病。积温成热,积热成火。到这个季节,外感病多在暑症范围。救灾人员日夜奋战,易受暑湿外感。
1.1暑邪伤气:证见,身热汗出、口渴,少气会力心烦,恶食、尿少、便溏、舌肿而红脉虚而数。治宜清暑益气法,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
2.2、暑伤肺络:证见,头微胀痛、目昏眩不清。身热已除,口渴不甚,舌淡红,苔薄白等证。治宜解暑清肺法,方选清络饮加减。
2.3、暑邪挟寒:证见头沉重而痛、胸闷、肢倦、或腹痛、呕吐、腹泻、无汗、舌苔白腻脉浮等证。治宜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之法,治宜香薷饮加减。
2.4、暑邪挟湿:证见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呕吐,泄泻等证侯。治宜清暑利湿法,治宜六一散加味
2、要察地利不违湿热
灾区地势低,山林多而温热多雨,容易得湿热病症,治疗宜清热化湿的方药,药量宜轻。灾区水利设施多受破坏要重建,饮食卫生极要注意,支援灾区的人员多,宜防水土不服。其用药宜芳香化浊,和中醒脾。
3、要辨体质不违扶正
灾后人民合力救灾重建,多超常劳作,精神和体力透支大,从历代经验来看,扶助正气在抗灾防疫中的作用重大。扶正:一方面是精神输氧,精神调慰,爱心激励;另一方面是饮食调理,药物上宜补中益气化湿醒脾之品,如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或生脉散加减。
[/watermark]
作者: 自然奥妙    时间: 2008-6-11 13:08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临床经验,为民除害!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11 18:25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为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当前抗震救灾疾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和《关于在震区灾后疾病防治中应用中医药方法的指导意见》,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院内著名中医药专家及临床一线专家编制了《中医药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建议指导方案》,期望对灾区中医药人员科学合理运用中医药,促进伤员康复,减少疫病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中医药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建议指导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

  
  灾后疫病防治
  根据中医学“三因”治则,川西属山城之地,天时正值初夏,地震之灾,天渐热,雨水多,湿热相蒸,加以人畜死亡,蚊虫滋生,易生灾后瘟疫。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创伤后感染,出现高热难退时,可以配合使用透热解表,清热化湿的中药,处方如下:
  银花18克,连翘15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生甘草10克,蝉衣4克,僵蚕8克,姜黄8克,酒军4克,胆南星8克,炒栀子10克,豆豉15克,荆芥穗8克,黄连6克,黄芩10克,水煎内服。
  2.对于肠胃湿热,出现发热吐利等症时,可予清热化湿解疫之法,拟方如下:
  藿香10克,香薷10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3.对于灾区湿热之地,人有惊恐之情,外受暑湿,内伤食滞,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呃逆欲吐,小便不利,或见恶寒发热,头痛肢倦,苔白腻或薄黄,脉濡数等证。治以芳香化浊,理脾祛湿,佐以清热,仿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化裁:
  藿香10克,佩兰10克,炒苍术12克,厚朴花12克,茵陈12克,黄连6克,马齿苋12克,草寇仁6克,车前草15克,炒薏苡仁15克,陈皮8克,六一散15克,水煎内服。
  4.上述药方使用方法:上方剂量均为成年单人的日用量,日1剂,6日为1疗程。
  可按比例增加剂量,用煎煮大锅药的方法给重点人群服用,起到防治结合的作用。
  亦可以把药物研为细末,每服10克,温开水冲服,日服2次。
  儿童用量酌减,小儿可以使用上述剂量的1/3。
  5.相关中成药的使用:对震区的骨折患者或软组织损伤患者,可以用中成药正骨紫金丹或云南白药。
  对震区肠胃病,上吐下泻,脘腹不适,偏于寒湿者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水剂、丸剂等剂型亦可)或保济丸,或玉枢丹,偏于湿热者可用加味香连丸。
  灾后易发疾病防治
  1.时疫性腹泻
  本病湿热秽浊内阻者居多,预防宜用清热利湿、芳香避秽之法,药用葛根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苍术15克,鲜藿香20(或干藿香10)克,苏叶10克,马齿苋30克,生甘草10克。以上为每人1天剂量,可根据病人数决定总用量,用大锅煎煮,连服3~5日。
  2.胃肠功能低下
  属于肝胃失和所致,有纳呆、便秘、腹胀等症。治宜疏肝和胃、理气通便。药用柴胡12克,生白术30克,枳实15克,焦山楂10克,鲜芦根30(或干芦根20)克,草决明15克,瓜蒌15克,砂仁6克,清半夏9克,炒谷麦芽各15克,水煎内服。
  3.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辨证论法:
  (1)风寒夹湿者,多有恶寒,发热、身重、苔白等。药用藿香15克,白芷10克,荆芥10克,葛根20克,葱白5节,生姜3片,水煎内服。
  (2)内热外感者,多见发热、身汗出,苔黄、尿赤。药用藿香15克,佩兰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生石膏30克。水煎内服。
  (3)外感咳嗽者,银花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前胡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
  (4)风寒高热伴咳嗽者,生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羌活10克,水煎内服。
  4.皮炎
  由于灾区常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红肿甚至糜烂。治疗方法有:
  (1)马齿苋30~60克,水煎外洗或湿敷。
  (2)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0克,车前草30克,浦公英15克,大青叶15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
  5.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破溃,可用马鞭草15克,马齿苋15克,苦参10克,蒲公英20克,煎汤外洗,每日1次,连用3~5日。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11 18:27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现在天气在一天天的热了.
作者: 大千世界    时间: 2008-6-11 20:57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印 2008年5月

  
  
  一、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
  甲肝和戊肝都是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厌油、黄疸、肝区不适等。
  (一)急性期
  1.中成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护肝片。
  2.黄疸较重者用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用法:茵栀黄注射液40毫升+1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5天一疗程。
  3.甘草甜素可获较好的保肝降酶效果,用法:复方甘草甜素100毫升+10%葡萄糖250毫升,静滴,每日1次,15天一疗程。
  4.茵陈10克/次,代茶频服。
  5.基本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15~30克,栀子10~15克,大黄5~10克,土茯苓10~15克,连翘10~15克,赤芍10~15克,生甘草3~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高热者加羚羊角粉(冲服)0.3~0.6克,生石膏15~30克;
  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1丸,日1~2次;
  黄疸重者重用赤芍30~50克。
  (二)恢复期
  基本方:白芍10克,白术10克,炒扁豆15克,黄芪3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单验方
  1.大蒜10~15克捣烂,马齿苋30~60克,煎水1碗,冲入蒜泥,过滤得汁,每日2次分服。
  2.马齿苋60~90克(鲜草加倍),扁豆花l0~12克,水煎加红糖,口服2次。
  3.取无花果,l0岁下每次用1~2个,10岁以上每次用2~3个,捣烂加糖,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对水,沙锅内熬,候二、三沸即可,将汤及果肉一并喝下。
  (二)中成药
  葛根芩连丸、香连丸(片)等。
  (三)基本方药
  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0~15克,秦皮10~15克,黄连10~12克,黄芩10~12克,白芍10~15克,马齿苋10~20克,苦参10~20克,广木香5~10克,砂仁3~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
  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10~15克;
  血痢、腹痛甚加赤芍12克,地榆15克;
  高热不退者加水牛角片30克,丹皮12克;
  纳差者加焦山楂15克;
  脱肛者加黄芪15克,天麻6克,赤石脂15克。
  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是夏秋季节常见病,临床上以恶心、呕吐、腹泻,呈水样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可伴有腹痛、腹胀,重者可伴有脱水、休克等。
  (一)单验方
  1.石榴果皮l2~l8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每日分2次服。或市售干燥石榴果皮100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半小时过滤。然后再加温水照上法重煎一次,将两次药液混合为2000毫升,冷却后加白糖适量备用。每6小时服药1次。每次服20毫升,疗程7~10天。
  2.大米汤500毫升,加半啤酒盖食盐(3~5克)自制为口服补液,频服。
  其他参见痢疾的有关治法。
  (二)中成药
  湿热较重,舌苔黄厚腻者,可选用蓼枫肠胃康颗粒;
  伴外感风寒,舌苔白腻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胶囊)。
  (三)基本方药
  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0~15克,黄芩10~12克,黄连10~12克,生甘草3~6克,车前草10~15克,马齿苋10~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四、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有发热、出血、低血压、肾脏损害等主要表现。治疗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一)发热期
  1.清开灵注射液60毫升+10%葡萄糖250毫升,静滴,每日1~2次。
  2.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30克(先煎),生大黄3~10克(后下),水牛角片30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知母6~10克,白茅根15~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
  出血重者加茜草炭12克,大蓟15克;
  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1~2次,口服或鼻饲。
  (二)低血压休克期
  本期治疗需要积极扩容、纠酸、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1.生脉注射液40 毫升~60毫升+1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2.参脉注射液50 毫升~100毫升+5%葡萄糖250毫升,静滴;
  3.参附注射液60毫升+1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4.丹参注射液20毫升+1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
  5.基本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红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片15克,浓煎频服。
  (三)少尿期
  灌肠方。生大黄30克,芒硝10克,生地30克,元参30克,槐花15克,浓煎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
  (四)多尿期
  基本方药。生脉地黄汤合缩泉丸加减: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黄2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五、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及阵发性抽搐为主要表现。
  本病在应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措施的同时,可选用中医药治疗。
  1.验方:蝉衣去头足,研细面,每次10克,黄酒60毫升冲服,每日3次,连服3日,服后五心出汗为好。如怀疑有感染者,在无其他有效方法治疗时,可用此法预防。
  2.玉真散加减。
  3.五虎追风散。蝉衣30克,胆南星6克,天麻6克,全蝎5克,蜈蚣5克,朱砂面1.5克(冲),黄酒60毫升为引,每日1剂,分三次温服,轻症服三至五天,重症六至十天,朱砂面只用两天。
  六、伤寒、副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水及食物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
  1.湿重于热
  症状:身热不扬,午后热重,面色淡黄,胸闷脘痞,纳差,脉缓、濡,舌淡红,苔白腻或微黄。
  基本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生薏米15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厚朴10克,黄芩15克,姜半夏9克,茯苓15克,通草6克,滑石块2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2.热重于湿
  症状:发热,口微渴,头重痛,胸脘痞闷,纳差,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基本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苍术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5克,黄连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
  3.湿热并重
  症状:发热,身热不为汗解,头身困重,口渴不多饮,胸脘痞闷,纳呆。
  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白蔻6克,藿香10克,茵陈15克,滑石块20克,石菖蒲20克,黄芩15克,连翘15克,射干10克,炒杏仁10克。水煎服,日1剂。
  4.邪伏膜原
  症状:寒热往来,神疲倦怠,头痛,口苦,呕恶,腹胀,便结或溏泄。舌红,苔厚或厚如积粉,脉弦滑。
  基本方药:达原饮加减,槟榔9克,厚朴10克,草果6克,白芍药15克,黄芩15克,知母10克,青蒿15克,柴胡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等。
  (一)邪在卫分
  症状:头痛,低热微恶寒,口渴咽痛为主,症状轻。
  1.中成药:选用清开灵颗粒/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片;
  2.基本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鲜竹叶20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0~15克,薄荷6~10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板蓝根15~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邪在气分
  症状:高热、大汗出、烦渴、舌红苔黄,以暑热为主的患者。
  1.中成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静脉点滴,每日2次。
  2.基本方药。白虎苍术汤:生石膏15~30克,知母10~15克,生甘草3克,苍术15克,粳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三)邪热内闭,腑气不通
  症状:壮热头痛,大便干结,烦躁不安。
  1.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0毫升+5%葡萄糖液250毫升,静脉点滴。每天一次。
  2.基本方药。承气汤类合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生大黄10克,芒硝15克,枳实15克,全栝楼30克等,水煎浓缩200毫升。
  加减:
  轻者用紫雪丹1至1.5克(冲服);
  重者用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1~2次,口服或鼻饲。
  若大便秘结、腹胀、面赤潮热者,可用峻下通里法,基本方大承气汤:生大黄10~20克(后下)、芒硝6~10克冲服、枳实10~15克,厚朴10~15克,水煎口服或保留灌肠。
  (四)热陷心包,热极生风
  症状:大热,口渴,谵语,抽搐,痉厥、抽风。
  基本方药。清宫汤、钩藤熄风散加减,羚羊角粉3克冲服,水牛角片30克,生石膏30克,白茅根30克,生地20克,麦冬15克,连翘15克,银花20克,钩藤15克,全蝎6克,地龙15克。
  水煎口服或直肠点滴。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散、至宝丹之一。
  八、霍  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剧烈泻吐,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肌痉挛和周围循环衰竭。
  (一)寒霍乱
  症状:泻吐频繁,泻下及呕吐物呈稀水或米泔水样,口不渴或喜热饮,形寒喜温,汗出肢冷。
  1.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附子理中丸。
  2.基本方药。藿香正气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藿香15克,白芷12克,紫苏12克,茯苓20克,半夏曲12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干姜10克,桔梗6克,炙甘草10克。
  (二)热霍乱
  症状:泻吐频繁,泻下黄水或带黏液泡沫,呕吐物热臭酸腐,口臭,心烦口渴,腹中绞痛,小便黄赤。
  1.中成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肠胃康冲剂、六合定中丸。
  2.基本方药。王氏连朴饮加减,黄连10克,厚朴10克,菖蒲12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芦根30克。
  (三)干霍乱
  症状:卒然腹中绞痛,欲泻不能,欲吐不得,烦躁闷乱,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头汗出,脉象沉伏。
  1.中成药:玉枢丹。
  2.针刺:十宣针刺放血。
  九、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伤口内的分泌物中找到大量革兰氏阳性杆菌,白细胞计数很少,X线检查伤口肌群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
  基本方药。石菖蒲30克,郁金30克,黄芩30克,黄连10克,黄柏30克,玄参30克,升麻20克,生甘草30克,栀子15克,土茯苓5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鸡血藤30克,金银花50~100克,忍冬藤30克,建曲2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十、急性结膜炎(红眼病)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伴有脓性、水样或黏性分泌物。
  (一)风热上袭
  症状:眼红、痒痛、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
  1.中成药:鱼腥草滴眼液点眼、银翘解毒丸。
  2.基本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防风10克,羌活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
  加减:
  眼红眼热明显者加蒲公英12克,紫草12克。
  (二)热毒蕴结
  症状:双眼红赤、眼痛头痛、眼胞肿胀、分泌物脓性或流淡血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1.中成药:鱼腥草滴眼液、双黄连口服液。
  2.基本方药。泻肺饮加减,柴胡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栀子10克,熟大黄6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2克,紫草12克,生甘草10克。
  加减:
  口干加生地12克,天花粉12克。
  十一、视网膜震荡与挫伤
  视网膜震荡与挫伤是眼球受到钝力打击后所引起的眼底损伤。临床主要表现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出血。
  (一)气滞血瘀
  症状:外伤后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查眼底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
  1.中成药:选用复方丹参片、丹七片。
  2.基本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郁金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
  加减:视网膜水肿较重加猪苓12克,车前子10克。
  (二)撞击伤络
  症状:外伤后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暗影遮挡,查眼底可见视网膜片状出血、水肿。
  1.中成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
  2.基本方药。生蒲黄汤加减,生蒲黄(包)15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旱莲草12克,丹参12克,荆芥炭10克,郁金12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三七粉(分冲)3克。
  加减:
  视网膜出血重者加白茅根15克,茜草10克。
  视网膜水肿较重加泽兰10克,益母草12克。
  十二、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大量致病性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后引起的中毒。
  1.尽早催吐,必要时洗胃、导泻。
  2.绿豆120克,生甘草15克,蒲公英30~60克,金银花30克,黄连10克,苏叶10克,先煎绿豆,取上清液,煎服其他药物,煎汤频服。
  3.灵芝解毒汤:紫灵芝纷30克,加水连煮2次,将两次水煎液浓缩为100毫升,每服30~50毫升,每日2~3次,昏迷者可鼻饲给药,本药可作为各种毒蘑菇中毒的首选药物。
  4.若出现黄疸者,茵陈、炒山栀各15~30克,大黄15克,炒黄柏15~2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郁金15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者可每日2剂。
  5.如果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还可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黄连6克一次煎服。若误服变质饮料或防腐剂,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饮料灌服。
  6.紫金锭1粒,开水化服,每日2次。
  7.藿香正气水或胶囊,内服10毫升/6粒,每日三次。
  8.鲜马齿苋适量(约60克)、鲜大蒜适量(约30克),混合捣烂后,温开水冲服,或伴面条食用。
  十三、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
  (一)风热感冒
  症状:身热较重,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黏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
  1.中成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发热者用瓜霜退热灵胶囊。
  2.基本方药。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9克,桔梗6克,板蓝根15克,炒杏仁10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连服2~3剂。
  (二)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1.中成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2.基本方药。荆芥10克,白芷10克,炒杏仁1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三)暑湿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胸闷恶心,小便短黄。
  1.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水)、保济口服液。
  2.基本方药。藿香10克,佩兰10克,香薷10克,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黄连9克,水煎,每日分2次服。
  十四、中  暑
  中暑是指在炎热季节,感受暑热之邪,骤然发生的以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热病。
  (一)轻症
  症状: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
  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水)胶囊、十滴水、六一散、生脉饮;绿豆汤、酸梅汤等。
  (二)重症
  症状:中暑呕吐,胸中满闷,恶心,头晕目眩等。
  1.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十滴水、六一散、生脉饮
  2.针刺法:取人中、合谷、十宣。用泻法。
  3. 基本方药:王孟英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5克,竹叶6克,荷梗6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块滑石15克(先煎),生甘草5克。
  加减:
  若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选用安脑丸或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30毫升或醒脑静注射液30毫升,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若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选用紫雪、局方至宝丹鼻饲;高热者,选用清开灵注射液30毫升或醒脑静注射液30毫升,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十五、咳  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于各种疾病,如感冒、急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等,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一)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重,咳痰稀白,咽痒,气急,常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等。
  1.中成药:选用通宣理肺丸(口服液)、急支糖浆、二母宁嗽丸。
  2.单验方:川贝5克,用白梨一个蒸熟服用;
  杏仁10克,萝卜子10克,水煎服;
  青果10克,白萝卜100克切片,煎水频服。
  3.基本方药:三拗汤,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甘草10克,苏叶6克,金沸草15克,陈皮10克,水煎服,每服150毫升,每天2~3次,每日1剂。
  (三)肺热咳嗽
  症状:咳嗽频频,气粗声哑、咽喉疼痛、咳吐黄痰,或痰黏咳吐不爽,口渴欲饮等。
  1.中成药:羚羊清肺丸、止咳橘红丸、复方鲜竹沥口服液。
  2.单验方:生百合15克,款冬花10克,炙杷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炙麻黄6克,生石膏30~60克,炒杏仁15克,生甘草1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未完待续)


作者: 大千世界    时间: 2008-6-11 20:59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印 2008年5月

  (上接6月6日6版)
  十六  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初期可有低热、咽痛、食欲减退、之后出现皮肤斑丘疹和疱疹。少数重证病人可并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和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一)普通型
  1.湿热外受
  症状:口腔黏膜先出现散在小疱疹,手、足、臀部等出现斑丘疹、疱疹;伴发热,微恶寒,咽痛,倦怠,纳差,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浮数(注意指纹变化)。
  基本方药:金银花、连翘、生薏仁、白蔻、藿香、荆芥、白茅根、牛蒡子、生甘草。水煎分3~4次服用。
  2.湿热蕴结
  症状:发热重,精神倦怠,手掌、足底、指趾、臀部发红色丘疹、疱疹,或见根盘红晕;口腔黏膜及上颚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糜烂灼痛,或伴恶心;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注意指纹变化)。
  (1)中成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滴。
  (2)基本方药:金银花、连翘、紫草、生石膏、知母、白茅根、赤芍、茵陈、生甘草等。水煎分3~4次服用。
  加减:
  高热加羚羊角粉冲服;
  便秘加酒大黄;
  咽喉疼剧加元参、板蓝根。
  (二)重型
  湿热阻络,蒙蔽清窍。
  症状:壮热持续,嗜睡或烦躁,易激惹,头痛,呕吐,肢体无力,或出现肢体痿软、抖动,甚则神昏、抽搐等,舌红,苔黄厚腻,脉细滑数(注意指纹变化)。
  1.中成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静滴。
  2.基本方药:黄芩、生石膏、青蒿、栀子、广地龙、石菖蒲、郁金、羚羊角粉(冲服)等。水煎分3~4次服用,或鼻饲或肛门滴注。
  加减:
  若伴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悸、咯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加用参附汤、参麦汤等鼻饲或肛门滴注。
  3.中医药外治法
  口腔疱疹:可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冰硼散一种,蜜调外涂敷用,每日2~3次。
  十七  小儿哮喘
  小儿支气管哮主要是由嗜酸细胞、肥大细胞等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是儿科常见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喘憋、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为主要症状。
  (一)发作期
  1.寒喘
  主症:咳喘痰鸣,痰涎清稀,舌淡苔白脉浮紧。,
  (1)中成药:选用小青龙口服液、桂龙咳喘宁等。
  (2)基本方药:射干麻杏石甘汤加减:射干、麻黄、杏仁、生石膏、桑白皮、葶苈子、苏子等。
  2.热喘
  症状:喘咳痰鸣,痰稠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中成药:小儿咳喘宁口服液。
  (2)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生石膏、射干、地龙、苏子、葶苈子、莱菔子、青黛、蛤粉、白果。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
  主症:倦怠乏力,纳少便溏,汗多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1)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2)基本方药: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防风、浮小麦、生牡蛎。
  2.脾肾两虚
  主症:形寒肢冷,活动气喘,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1)中成药:选用金匮肾气丸、槐杞黄颗粒、固本咳喘片。
  (2)基本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肉桂、熟地、山芋肉、山药、补骨脂、仙灵脾、胡桃肉、五味子。
  3.肺肾阴虚
  主症:颧红多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1)中成药:麦味地黄丸。
  (2)基本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麦冬、生山药、山芋肉、百合、乌梅、五味子、川贝母。
  十八  小儿腹泻病
  腹泻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以夏秋季最多见,在临床上主要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非感染性腹泻多由于喂养不当引起,少数由于对牛奶或某种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亦可由于气候突然变化如腹部受凉,致使肠蠕动加快、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乳食及脾胃失调有关。
  (一)湿热泻
  多见于夏秋季,多为产毒性细菌感染或病毒性感染性腹泻。症见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呈水样,肛门灼热,发热,烦躁,口渴喜饮,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中成药:选用藿香正气水、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等,
  2.基本方药:用中药可选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葛根、黄芩、黄连、白芍、木香、藿香、苡仁、乌梅、马齿苋等。
  (二)伤食泻
  主要症见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酸臭等。
  选用保和丸加减治疗,也可用山楂、麦芽、鸡内金水煎服。
  (三)脾虚泻
  症见病程长,大便溏薄,食后即泻,多食多泻,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多汗,舌淡红苔白。
  1.中成药:选用参苓白术散、脾可欣颗粒等。
  2.基本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可选苍术、白术 、党参、山药、茯苓、扁豆、莲子肉等。
  此外所有腹泻患儿均可配合口服补液盐进行口服补液,也可用500毫升米汤加半啤酒瓶盖盐作为自制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对于重度脱水者,应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十九  便  秘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腹胀等。
  (一)一般治疗
  1.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晨起饮用冷开水一杯,可刺激胃~结肠反射达到促进排便的目的,还可每日睡前饮用一杯蜂蜜水。
  2.摄取足量的食物纤维,纤维素有亲水性,能吸收水分,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润滑凝胶,刺激肠蠕动利于激发便意和排便反射。多食水果、蔬菜或笋类、麦片等多纤维食物均有促进排便的作用,切忌精米精面的饮食结构,忌食辛辣食物。
  3.改变错误的饮食观念,许多骨折患者有“骨折后多进食肉类,骨折愈合就快”的观点。饮食营养要均衡。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创伤或骨折后卧床,排便反射较弱,加上大多数患者羞于在床上大便,更羞于求助于护理人员,因此,护理中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这类患者,及时告知患者忍耐排便的危害性。根据患者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其共同制定按时排便表,有时即使无便意,也应给予便盆,日久便可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
  5.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创伤或骨折后卧床患者虽不能进行全身运动,但也要做床上运动,根据骨折的类型,可做仰卧起坐、平卧抬腿、抬高臀部,以及肌肉的静止收缩运动。配合吸、鼓腹肌锻炼,用力吸气同时,尽量使腹肌高于剑突1~2厘米,如此反复10~30次,每日3~4次。
  6.自我按摩:
  团摩脐四周法:仰卧位,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掌心放于肚脐旁,适当用力,绕脐作顺时针圆形摩动30~50次,或15分钟左右。
  拿捏腹肌法:仰卧位,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力对合,边拿边捏腹部肌肉30~50次,双手可同时进行。
  团摩下腹部法:用右手掌心重叠于左手背,左手掌心紧贴于下腹部,适当用力作顺时针圆形摩动30~50圈,以皮肤发热为佳。
  推揉腰骶部法:坐于床上,两手五指并拢,反手以掌根附于同侧的腰骶部,适当用力自上而下地推擦30~50次,直至腰骶部发热。
  (二)中药治疗
  1.番泻叶5~10克,代茶饮。
  2.对于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心烦、身热、口臭、腹胀、腹痛、舌红苔黄者,采用复方芦荟胶囊、舒秘胶囊。
  3.大便干结或不干,排出不畅或欲便不得,情绪抑郁、胸胁痞闷、腹胀排气则舒者,治疗应当行气导滞,可服用木香顺气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4.对于老年便秘、习惯性便秘、术后便秘患者,可应用麻子仁丸、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麻仁软胶囊等。
  5.对于大便并不干燥但排出困难,体寒肢冷、面暗、小便清长、腰膝凉痛、舌淡苔白的阳虚便秘患者,可应用便通胶囊、苁蓉通便口服液、金匮肾气丸等。
  6.由于感染发热等原因导致的便秘应当清热泻火通便,可应用牛黄上清丸、牛黄清火丸、栀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牛黄解毒软胶囊等。
  7.由于饮食积滞,肠运动减弱引起的便秘、腹部胀满,可采用六味安消胶囊、加味保和丸等。
  (三)警惕便秘的严重情况——粪便嵌塞
  灾后由于创伤、疼痛、镇痛药物应用及卧床等原因,便秘情况十分常见,严重者可出现粪便嵌塞,多见于3~5天未排便时,其主要表现是肛门直肠坠胀,便意频数,时有稀粪水从肛门流出,甚至带有黏液血水。注意此种情况切不可认为是腹泻或痢疾而应用止泻药物。此时应进行肛门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内较多质地坚硬或呈黏土样粪便存留。
  粪便嵌塞的处理方法是人工协助排便,戴手套适当扩肛后将粪块掏出,也可将粪块捣烂后灌肠排出。
  二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的突出反应。临床可见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反复出现灾难现场的画面,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情感麻木,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对创伤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记忆。
  1.中成药:选用柏子养心丸、枣仁安神液、归脾丸、补肾益脑片、加味逍遥丸。
  2.针灸:太冲、三阴交、肝俞、心俞、足三里、神门。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过程中从社会各方面能得到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具有预防和减轻应激的作用。亲子关系、家庭、亲密关系、婚姻、朋友、社团等均是重要社会支持。
  4.基本方药:柴胡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薄荷10克,煨姜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加减:
  肝气郁结明显症见胸闷喜太息,心情郁闷,两胁胀痛,脉弦,加郁金10克,香附10克;
  肝火盛症见心烦易怒,口苦,目赤,便秘,舌红,苔黄,加龙胆草6克,赤芍10克,大黄6克;
  夹痰湿症见胸脘满闷,纳呆,苔腻,脉滑,加半夏10克,炒薏苡仁15克;
  夹瘀血症见面色黧黑,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0克;
  气虚明显症见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腹胀腹泄,舌淡,脉虚,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
  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盗汗,舌有裂纹,苔少或花剥,脉细数,加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
  二十一  失眠症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困倦。
  (一)辨证治疗
  1.肝郁化火
  症状:少寐易醒,恶梦纷纭,甚则彻夜难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口舌生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胁肋胀痛。
  (1)中成药:选用牛黄清心丸、枣仁安神液。
  (2)单验方:酸枣仁10克,熟地10克,粳米30~60克。将酸枣仁微炒后捣碎,与熟地同煎取汁,再用药汁加入粳米煮粥服食。
  (3)针灸:水沟、太冲、合谷、三阴交、肝俞、心俞、安眠、足三里。火盛者可行刺络放血。
  (4)基本方药:龙胆草6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泽泻10克,通草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包10克,生地黄10克,当归10克,炒枣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2.痰火内扰
  症状:胸闷脘痞,心烦不眠,伴泛呕嗳气,头重目眩,心烦口苦,痰多,或大便秘结,彻夜不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中成药:朱砂安神丸。
  (2)针灸:申脉、照海、丰隆、中脘、脾俞、心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3)基本方药:半夏10克,橘皮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黄连6克,炒枣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3.心肾不交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1)中成药:选用安神补心胶囊、柏子养心丸。
  (2)食疗:桂圆肉15~30克,莲子15~30克,红枣5~10枚、糯米30~60克。将糯米洗净加入桂圆、莲子和红枣注入清水一起煮粥,服食前加少许白糖即可。
  (3)针灸:太溪、神门、百会、阴陵泉、肾俞、心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4)基本方药:黄连6克,黄芩9克,白芍12克,阿胶(烊化)10克,生地10克,炒枣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4.心脾两虚型
  症状: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思恍惚,面色少华,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或脘闷纳呆,舌淡,苔薄白或滑腻,脉细弱,或濡滑。
  (1)中成药:人参归脾丸。
  (2)食疗:桂圆肉15克,莲子米15克,洗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汤,然后再加入适量冰糖。每日早晚各吃一次,可长期服食。
  (3)针灸:脾俞、心俞、内关、百会、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4)基本方药: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5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生姜6克,大枣6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5.心胆气虚型
  症状:心烦不眠,多梦,易惊易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1)中成药:七叶神安片。
  (2)食疗:夜交藤60克,粳米50克,大枣3枚。夜交藤用温水浸泡10分钟后加水煎制,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和大枣同煮粥,待粥好后加入少量白糖即可服食。
  (3)针灸:肾俞、胆俞、心俞、魄户、志室、阳陵泉、阴陵泉、四神聪、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4)基本方药: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党参9克,茯苓15克,龙齿(先煎)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二)默坐澄心法:入睡前,取仰卧位,放松全身肌肉,然后微合双眼,呼吸轻柔自如,心中默念“松”、“静”二字。呼气时默念“松”字,同时想象全身松弛;吸气时默念“静”字,想象心中一片澄静,虚空无物。默念松静二字时不可出声,只是存想于心中,并随着轻松的呼吸一松一静,交替进行。本法无须意守,也不要强求排除杂念,只要配合自然呼吸略做默想,即可身形松弛而逐渐入睡。
  二十二  抑郁症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情感性障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典型的三低症状,有自杀倾向。
  (一)针灸:印堂、百会穴、四神聪、前顶、风池、合谷、太冲,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4个疗程。
  (二)情志相胜: 喜疗——以喜胜忧;怒疗——以怒胜思。
  (三)辨证治疗
  1.肝郁脾虚
  症状:多愁善感,悲观厌世,情绪不稳,唉声叹气,两胁胀满,腹胀腹泻,身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基本方药:柴胡12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手9克,党参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2.气滞血瘀
  症状:情绪抑郁,自杀企图,心情烦躁,思维联想缓慢,运动迟缓,面色晦暗,胁肋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白,脉沉弦。
  基本方药:柴胡15克,香附15克,陈皮15克,川芎9克,枳壳6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3.阴虚火旺
  症状:情绪不宁,烦躁,易激惹,伴心悸,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基本方药:当归、白芍、酸枣仁、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各12克,柴胡、栀子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二十三  焦虑症
  焦虑症其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临床可分为广泛性焦虑症和急性惊恐两类。
  (一)针灸:可以取双侧神门、太冲,留针20分钟,也可配合电针。
  (二)放松疗法
  1.练习者以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或躺椅上,闭目。
  2.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颈部、肩臂、胸腹、腿部,逐次放松,最终,全身松弛处于轻松状态,保持一二分钟。按照此法学会如何使全身肌肉都放松,并记住放松程序。每日照此操作2遍,持之以恒,必会使心情及身体获得轻松,睡前做一遍则有利于入眠。
  (三)辨证治疗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
  基本方药:龙齿30克先煎,琥珀30克,磁石30克先煎,朱砂0.3克(冲),菖蒲15克,远志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2.肝郁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少寐易醒,恶梦纷纭,甚则彻夜难眠,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口舌生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胁肋胀痛。
  基本方药:龙胆草6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泽泻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生地黄10克,当归10克,炒枣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
  基本方药: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天冬15克,当归9克,丹参9克,党参15克,茯苓20克,远志15克,炒枣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二十四  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场景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
  (一)针灸:百会、印堂、四神聪、风府、肾俞、心俞,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二)系统脱敏疗法:
  第一步: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主向;
  第二步:进行放松训练;
  第三步:要求求治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三)暴露疗法
  要持久地让被试者暴露在惊恐因子面前,惊恐反应也终究会自行耗尽。在泛滥治疗前,应向患者认真地介绍这种治疗的原理与过程,如实地告诉患者在治疗中必需付出痛苦的代价。
  (四)辨证治疗
  1.心肾不交
  症状:心悸恐惧,惊则遗尿,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失眠虚烦,面部烘热,舌红少苔,脉细弱。
  基本方药: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山萸肉、茯苓、肉苁蓉各12克,山药、仙灵脾各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2.心胆气虚
  症状:遇事少谋寡断,胆怯善恐,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基本方药: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茯苓15克,龙齿(先煎)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二十五  癔证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该病以暗示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一)针灸
  1.针刺水沟穴:选用1.5寸毫针,向上斜刺0.5寸,给予捻转强刺激,手法为平补平泻,同时嘱患者跟着医生念1、2、3,持续约1分钟后留针10分钟;再行针和嘱患者跟着医生数数,持续约1分钟后再留针20分。
  2.针刺涌泉穴:先对患者足心进行揉按,以左手固定足腕,右手持30号毫针,快速穿皮进针,一边行紧按、慢提伴旋转的手法,一没观察患者表情进行语言诱导。3分钟后仍不缓解者加对侧涌泉穴,憋气者加内关穴,经双侧行针仍不能恢复者,每隔5分钟左右交替行针一次直至恢复。
  (二)中成药:乌灵胶囊、加味逍遥丸。
  (三)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会,给予适当的安慰或鼓励。
  (四)暗示治疗:在施行暗示治疗时,治疗环境要安静,一切无关人员均要离开治疗现场,医生在接触病人并做全面检查的过程中,态度应热情沉着、自信,要对治疗充满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信任医生。在言语暗示的同时,应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吸入氧气,针刺,给予注射用水或维生素C针剂肌肉注射,静脉推注钙剂及电兴奋治疗。
  (五)辨证治疗
  基础方:柴胡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夜交藤15克,柏子仁10克,甘草6克。每日煎1剂,分两次服,20天为一疗程。(未完待续)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14 18:00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灾区迎来酷暑考验,腹泻\皮肤病的病人多.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8-6-16 18:38
标题: [原创]灾后防疫中医三要三不违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