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儒医”之乱》----- [打印本页]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9-11-11 20:44
标题: ------《“儒医”之乱》-----
------《“儒医”之乱》-----
     初看武侠小说时,被那精彩的情节、神奇的武学迷得如痴如醉,魂不守舍,然后,情不自禁地对小说的作者金镛先生产生兴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一定很精通武学吧?多年以后,才知道金镛先生仅是一介书生,并不懂丝毫武功。
     一个没有练过武术的人,却能将武学的原理、招式的奥妙写得出神入化。论及嘴上功夫,金镛先生让无数武林人士望尘莫及;但若擂台实战,很多人一拳就会让他休克。由此可见,有些人只是会说,不一定会做。说得好的人不一定做得好。
     中医界也是如此:有一批学者,擅长理论研究及教学,这些人比较会说,不一定会看病;有一批医生,擅长临床实践却掘于言辞。通常,会做的只能人只能凭疗效慢慢积累患者的信任,而会说的往往先声夺人,很容于名振于世,但盛名之下难符其实。
     现在,有些所谓的学者,病没治多少,却整天热衷于改革中医理论,四处推销其新潮学说,若有人反对或不愿接受,则冠之以保守、僵化、落后之名。实则华而不实,推销的不过是些学术泡沫。
     有人动不动就说,中医经典已延用了数千年,还在啃祖宗的老本,一些理论早该改了!那么,人类吃了数千年的大米却还在吃,是不是也该改了?用输营养液,吃营养胶囊代替吃饭,看起来是不是又卫生又方便,又科学又时尚?
     有些精彩的诗词,改动一字则损其神韵;有些经典的名画,多加一笔乱其意境;此谓之败笔!-----画蛇添足、狗尾续貂。
     中医能不能改?能!但不是谁都有权胡编乱改的!中医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你得有深厚的临床经验,深明中医的精髓及缺陷之所在,而后才能合理改变。无临床实践积累而妄自簒改中医理论者,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为祸不浅!
     赵括,论及兵法,头头是道.战败之后,累及数十万将士被活埋,国破家亡。空谈误国早有前车之鉴。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儒生,古代的知识份子,与中医有着深厚的渊源。“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儒生熟读四书五经,国学功底深厚,学起中医来,很容易就能入门。他们文字功夫好,表达能力强,对很多中医论点有着精彩的描述,为中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擅长空谈而疏于实践的儒医也不少,他们留下的许多臆测之辞也深深地误导了后人。
     有些高学历的现代儒医,坐而论道,闭门造车,以文乱法,将中医改得面目全非。中医之祸,以此为甚!
     只能说:卫生部从教育入手,演变中医的操作是成功的。他们在中医内部培养了一批代言人,窃居高位,著书立说,心甘情愿且不知疲倦地挖掘着埋藏中医的墓穴!
     折腾,你们接着死命地折腾......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11-11 20:59
标题: ------《“儒医”之乱》-----
不“折腾”———如何沽名钓誉?如何大捞特捞“科研经费”?————名利是当代“精英”的“强壮剂”————没有“名与利”,“精英”们就得“重症肌无力”!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1 21:17
标题: ------《“儒医”之乱》-----
呵呵,题目似以“赵括之乱”为切。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9-11-11 21:24
标题: ------《“儒医”之乱》-----

     “先生,我想找你面诊可以吗?”
     “你最好先找当地的中医看看,免得跑很远的路”
     “找了,而且找的是我们当地最大的中医院。他让我做了全套的检查,最后,开给我的西药比中药还多,服了也没多大效果!”
       ----一些所谓的中医,他们身上已闻不到多少中医的气息。如果他不是坐在中医科室,如果他不说自已是中医,患者也不会相信他是中医。到此境界,名曰:“现代中医”。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9-11-11 21:37
标题: ------《“儒医”之乱》-----
西医的检查\手术\急救确实值得借鉴, 中医的理论也需补充完善,让辨证更精确.
    但用西医的理论或现代科学理论强行诠释中医,现阶段不能操之过急.
    中西医首先是技术上的借鉴,最终才是理论上的融合.而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会祸害中医.
     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升华成理论,反过来再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立某一个新的说可能要用一生时间,行医几十年后才有资本谈创新.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1-12 06:19
标题: ------《“儒医”之乱》-----
中医能不能改?能!但不是谁都有权胡编乱改的!中医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你得有深厚的临床经验,深明中医的精髓及缺陷之所在,而后才能合理改变。无临床实践积累而妄自簒改中医理论者,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为祸不浅!
有道理。只是要成为中医大家必须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同时具备长期不懈的临床实践经历。由此看来,何来儒医之乱?

作者: 绿芸    时间: 2009-11-12 08:46
标题: ------《“儒医”之乱》-----
说的好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11-12 09:04
标题: ------《“儒医”之乱》-----
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言简意赅,警钟长鸣!
作者: 甲lijhvc    时间: 2009-11-12 09:44
标题: ------《“儒医”之乱》-----
知行合一 方可 为 大家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9-11-12 14:13
标题: ------《“儒医”之乱》-----
     所说的"儒医"是指那些书本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贫乏的书呆子. 他们学历高,从官方的立声来说,是读书人,是知识精英,是中医未来的支柱.
     但中医的实用性很强,他们不能忽略实践,从理论到理论地进行所谓的研究变革.
     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高分低能的顽疾.
------------------------------------------------------------------------
     真正的儒医,理论及实践皆并重,二者都擅长,那是国宝!------如刘渡舟.
     著书立说与临床紧密结合,相互印证,言无虚论,学之即可受益;药无乱投,服之即可生效,这种人才可称"中医学家"!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9-11-12 14:24
标题: ------《“儒医”之乱》-----
    真正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医师,也会觉得有学习西医的必要,也支持中西医结合,那是因为,在实践中,西医的检查\手术\急救能弥补中医的不足,值得借鉴.但诊治是还是以中医的思路为主,从理论上排拆中医的现象并不多.
    需要强调的是:西医的检查\手术\急救,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而不是理论体系.
    作为一个中医师,如果在他眼里,中医理论尽是错误,那他已经走火入魔了!
作者: tjwj    时间: 2009-11-12 14:41
标题: ------《“儒医”之乱》-----
若不识中医真谛,自错犹可,更劝他人,害人尤甚!自迷不见,又谤中医理论,实为中医之大害!民众之大害!
作者: 杏林箫客    时间: 2009-11-12 14:43
标题: ------《“儒医”之乱》-----
     现代学院派的中医教育,读到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式及思维都完全是西医那一套了,所以,往往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中医左看不顺眼,右看也不顺眼,必欲改之而后快!
     中医博士,学位够高的,疗效如何?
     骨伤会手法复位吗?  推拿会一指禅循经走穴吗?  针灸能"烧山火\透天凉"吗?
     很多该学的没学,该会的不会,该精的不精-----如此,根本体会不到中医治病的乐趣,也就很难理解中医的魅力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医博士皆如此!
作者: tjwj    时间: 2009-11-12 14:53
标题: ------《“儒医”之乱》-----
更大言不惭,今天剔除,明天创新,诚可笑也!
作者: wangmengying    时间: 2009-11-12 23:50
标题: ------《“儒医”之乱》-----
下面引用由杏林箫客2009/11/12 02:43pm 发表的内容:
现代学院派的中医教育,读到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式及思维都完全是西医那一套了,所以,往往知识越多越反动.对中医左看不顺眼,右看也不顺眼,必欲改之而后快!
     中医博士,学位够高的,疗效如何?
     骨伤会手法复位 ...
中医博士以田金洲博士后为代表,中医硕士以何绍奇为代表,对中医的学术皆有较大的贡献;至于论坛的几位博士,只有“张仲景”先生是铁杆中医,其余的,都是企图肢解中医的“急先锋”————呵呵!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2日 11:55pm 时添加 -=-=-=-=-
田金洲  田金洲教授
  田金洲,男,1956年12月20日出生,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这也是中医界第一位长江学者。
  田金洲教授在中医老年病学临床、科研和教学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第一个把我国老年痴呆症的诊断和治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学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1994年他获得第四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奖,其主持的一项基于社区的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特征及健脑宁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获2000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2等奖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1等奖,第1获奖者。目前他拥有的各级各类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研究课题有7项,发表论文及著作30余篇(部),有关老年痴呆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于英国《Age and Ageing》、美国《rchives of Neurology》和《International J. Psychogeriatrics》等国际著名杂志。田教授是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获得者;他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老年病学》,并首次为我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医老年病学课程,为我国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协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因此于1996年7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7年7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7月被选拔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人才计划1~2层次人才;1999年底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的主要论著有:①《中医老年病学》1995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②《中医老年病学》1997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③《临床中医内科学》1997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④ 复方大黄制剂对老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hAT,AchE活性及Ach含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 ⑤ApoE?4等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5 ⑥ 血管性痴呆研究述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4 ⑦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 preceding dementia in English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ternational J. Psychogeriatrics, 1998; 6 ⑧
  Research into the treatment for vascular dementia in China using traditional therapies. 牛津大学出版社Age and Ageing, 1998;27。
  田金洲教授历任多个国家级老年医学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和中央政府组织的专家,如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性痴呆科学家协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委员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抗衰老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七年制和研究生教材《中医老年病学》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协编、《老年痴呆通讯》副主编、《中国老年学杂志》编委、《中医杂志》编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北京市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十五”规划评审专家、湖北省级重点学科评审专家。同时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2日 11:59pm 时添加 -=-=-=-=-
田金洲,男,1956年12月20日出生,汉族,湖北省荆州市人。   田金洲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出国留学,师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David Mann教授,获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牛津大学Gordon Wilcock教授,完成神经心理学博士后研究。于2005年3月因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而回国。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高等学校(神经变性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兼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科技部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委员,国际老年性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ADI-CHINA)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和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 近10年来主持研究项目27项,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曾获3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3次Alzheimer’s Association颁发的Award和Fellowship奖,在英国牛津大学Age and Ageing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在中国使用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论文,研发的健脑宁颗粒已批准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国家级新药,不仅成为第28届国家卒中大会七条新闻之一,而且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金思维提取物被国际老年痴呆预防大会推荐为“给老年痴呆带来希望”的五种创新疗法之一,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AD脑内淀粉样斑块和淀粉样血管病的阴性关系》分别被Nature Medicine和Journal of Cell Biology等国际顶级杂志引用。《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已获国家药品审评中心认定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标准而得到广泛认同;《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发表后立即被PubMed全文收录并在3个月内被点击1000多次,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提出证候表征模型概念并发明了血瘀证表征动物模型,成为证候模型研究50年的重大突破。在Neurobiology of Disease、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Neuroscience Letters、Strok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9篇,SCI收录38篇,ISTP收录18篇,PubMed收录23篇,主编《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副主编《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等学术专著,编著《Cambridge Handbook on Age and Ageing》。兼任英国《Age and Ageing》和美国《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国际编委、美国《Brain Research》、《Molecular Neurobiolog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eity of Geriatrics》审稿专家。 1995年获中华中医学会和中国青年联合会授予“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金奖,1997年获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999年获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津贴专家”。田金洲(195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为我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特聘教授。兼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科技部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审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委员,国际老年性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ADI-CHINA)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和认知障碍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 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政府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中华中医学会和中国青年联合会授予“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 学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方向:神经变性病的防治研究/中医证候模型及其靶位研究。 专业特长:从事医疗工作32年,擅长运用辨证论治中药和靶向治疗西药,治疗轻度认知损害,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正常脑压脑积水,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性舞蹈症,老年人中风,无症状腔隙性梗塞,脑供血不足,以及头痛、头晕、目眩、脑鸣耳鸣、头痛、目胀、健忘、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 学术成就:近10年来主持研究项目27项,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曾获多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和Alzheimer’s Association颁发的Award和Fellowship奖,其中健脑宁颗粒已批准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国家级新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8届国际卒中大会新闻;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金思维提取物被国际老年痴呆大会推荐为“给老年痴呆带来希望”的五种创新疗法之一,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70多个西方网站报道;研制的《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已获国家药品审定中心认可成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标准;研制的《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已成为我国痴呆领域广泛认同的临床研究指南;发明了血瘀证表征动物模型和脑缺血诱导血瘀证表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成为证候模型研究50年的重大突破。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和《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Neurobiology of Aging》、《Neuro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troke》《Circulation》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9篇,SCI/ISTP收录40篇,主编《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高校《中医老年病学》教材,副主编《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等学术专著。兼任英国《Age and Ageing》国际编委、美国《Brain Research》、《Molecular Neurobiology》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eity of Geriatrics》审稿专家。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3日 00:02am 时添加 -=-=-=-=-
田金洲-学历教育:中医内科学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导师为中国工程院中医学院士董建华、王永炎),临床神经科学理学博士(曼切斯特大学,
英国,导师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病理学院士David Mann),神经心理学博士后(布里斯托尔大学,英国,导师为英国皇家科学院内科学院士Gordon Wilcock)。
工作岗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暨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长,老年神经病学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神经科学中心临床神经科学研究员。
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老年痴呆
协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ADI-China)、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和老年痴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衰老和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学杂志》编委、《老年痴呆研究通讯》副主编、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Geriatrics(USA),和Molecular Neurobiology(USA),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ardiology(USA)等4种杂志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成果奖励:主要学术奖励有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3年、2000年)、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3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3年)(均为第一获奖者);在Stroke、Circulation、Neuroscience Letter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 Applied Neurobiology
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篇,其中SCI/ISTP收录30篇,出版专著6部。1994年获教育部第四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奖,
1995年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199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
工程1-2层人才,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目前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
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3项。
代表性著作:
田金洲主编《血管性痴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田金洲主编《中医老年病学》(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和研究生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年.
发表论文:
1. Tian J, Shi J, Lendon CL, Pickering-Brown SM, Mann DMA. Association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loss, arteriosclerosis and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in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
75: 696-699.
2. Tian J, Shi J, Bailey K, Harris JM, Pritchard A, Lendon CL, Lamber JC, Chartier Harlin MC, Pickering-Brown SM, Mann DMA.
A polymorphism in the angiotensin 1-converting enzyme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damage to cerebral cortical white matter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science Letters 2003;354:103-106.
3. Tian J, Shi J, K.Bailey, Mann DM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amyloid plaques and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science Letters 2003; 352:137-140.
4. Tian J, Shi J, K.Bailey, Mann DMA.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eriosclerosis, 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and myelin loss
from cerebral cortical white matter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 2003; 30: 46-56.
5. Tian J, Haworth J, Bucks R, Wilcock GK. Neuropsychological prediction of conversion to dementia from questionable
dementi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not yet clinically useful.
Journal of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3;(4):433-438.
6. Tian J, Yin JX, Liu H, Yang CZ, Shi J, Wang YY.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f compound of Jiannaoning treatment of memory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mild and moderate vascular dement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glish version) 2002; 22(4):247-251.
7. Tian J. Research into the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in China using traditional therapies. Age and Ageing 1998;27(2):247-250.
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3日 00:08am 时添加 -=-=-=-=-
以田金洲的学术背景,才有资格讨论“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也才能拿出有临床意义的成果;目前论坛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档次”与境界!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3日 00:10am 时添加 -=-=-=-=-
何绍奇  何绍奇(1944-2005),四川梓潼县人,著名中医学者和中医临床家。1961年在梓潼县医院拜师学医,毕业后先后在乡、区、县医院工作十余年。1974年~1978年任梓潼卫校教师、绵阳卫校西学中班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晋升副教授,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1994年~1996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请,赴荷兰工作,被聘为该中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1997年~1998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毒药的研究。同时兼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治则治法研究室客座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中国中医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2003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
  何绍奇教授在中医药学术及临床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2000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病证分支主编。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等。他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2002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专栏,刊载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80余篇,文笔犀利,文风朴实,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13日 00:24am 时添加 -=-=-=-=-
何绍奇追思会在香港举行  
    我国知名中医学者、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访问学者何绍奇教授因心脏病突发,于2005年7月7日在香港逝世,终年60岁。7月15日,该院为其举行了追思会。该院院长刘良等领导,以及何绍奇教授的生前好友、学生、亲属等160余人参加了追思会,为何绍奇教授送别。  
  何绍奇教授1944年9月出生,四川梓潼县人。1961年在梓潼县医院拜师学医,毕业后先后在乡、区、县医院工作十余年。1974年~1978年任梓潼卫校教师、绵阳卫校西学中班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晋升副教授,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1994年~1996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请,赴荷兰工作,被聘为该中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1997年~1998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毒药的研究。同时兼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治则治法研究室客座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中国中医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2003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  
  何绍奇教授在中医药学术及临床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2000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病证分支主编。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绍奇谈医》等。他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2002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专栏,系列报道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他文笔犀利,文风朴实,先后为本报撰写了80余篇稿件,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他的逝世是中医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2005-8-7 12:40  
==========================================================
何绍奇中年早逝,这是很可惜的;一位学徒出身的人,靠自学能以成绩第一名考入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班,这个榜样是永远值得中医学人学习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