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打印本页]

作者: 初学者    时间: 2004-9-18 16:10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如何提高<伤寒论>的课堂教学质量?从教与学双方来说,是多方面的活动。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当落到临床实处,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兹不揣浅陋,就伤寒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的问题,谈点拙见,不当
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讲原文要质朴以印证临床
    目前,<伤寒沦>的课堂教学,仍以原文为核心,或逐条演绎,或综合串解,讲授方法都应尊重仲景原意,质朴无华地解释原文,以便印证临床。比如,解释“太阳病”三字,直截了当地指出,太阳病即是表证。从太阳的经脉,主荣卫,为人身之最外一层的意义来阐述,讲清病邪入侵,太阳首当其冲,故太阳病即表证。这样质朴地讲述,既不失原意,又能印证临床,无需去取注家的东西。如果像有些注家所说,什么“太”者,最也;“太阳者”,天之与日也。或者把“之”、"为"又是什么……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解释,看起来课堂上讲得热热闹闹,清楚明白,实际与太阳病的病机病理,根本就不相容,只能是“欲详反晦”,别无他用。因此,讲原文以正面说理为好,能直接讲清的条文,切不要咬文嚼字,扣紧证候的病机,使学者听了有确切的概念。例如,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主之”。这里的“发汗过多”就是病因。“其人叉手自冒心”,是形容病人的姿态,非常生动而具体。“心下悸,欲得按”是主症,即因发汗过多而损伤心阳的自觉症,故尔心气空虚而心悸欲按。所以,要用辛甘温养阳气的“桂枝甘草汤”治疗。诸如此类条文,原文中的病因、证候、治法、方药明白畅晓,读了一目了然,就无须旁征博引,讲得玄而又玄。然而,像上条要下功夫讲透的是,桂枝甘草汤的运用,其所治的“心动悸”之佐证,脉象、舌苔等临床特征,以及方药的加减运用,详细而具体地讲深讲透,这样就很实在的了。
    但必须指出,由于<伤寒论>的注家甚多,难解之处不少,观点难以统一。作为教师掌握些不同的见解,以扩大思维,那当然是必要的。而课堂讲授,对初学者,切忌把更多的注家之见,张说李说摆一大堆,反而弄得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所以,即便是要借助注家之言,以开拓思路,也应以“能否指导临床”为标准。力求选择说理工整,与临床有益的注家意见为宜。
二、论病机要贴切以指导临床
    病机是辨证的关键,在某种意义病机又是鉴别诊断(同时亦可作为病名),是讲<伤寒论>所必须深入理解的。但由于伤寒病机在许多条文中尚有争议,故务须贴切,不能浮泛,那是不利于理解原文精神的。比如,太阳蓄水证,其病机是“寒凝膀胱气化不行”,因而水蓄于膀胱,出现少腹满,小便不利之症,有的注家则因五苓散之有猪苓、泽泻,可以利水泄热,把病机认定是“水热瘀蓄”,这样解释是不无含混的,与临床难以尽相吻合。
    要做到病机贴切,使之能指导临床,还应很好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例如,刘渡舟老在论述蓄水证时指出:“第71、72、73、74条,论太阳病表里不解的蓄水证,它以口渴能饮而小便不利为主。此条作者用假宾定主的笔法,先论胃中干燥,烦躁不眠,欲得饮水的缺津证,然后引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蓄水证。一为缺津,一为津凝不化,两者病理不同,然证候易混,故对比分析,从中以见辨证之法。”(<伤寒十四讲>18页)因此,把有关的前后条文联系起来,既对比分析证候,作了鉴别诊断,又是从证求理,使病机更加明确贴切。这无疑是可以指导临床的。
    笔者认为,审定病机,还可以临床证候来反测。比如,“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条原文的病机是,汗后阳虚而表不解,临床确有其事。曾治一农民,春插期间,因感风寒湿,恶寒发热,诸身疼痛,前医以羌活胜湿汤2剂,诸症悉减。病者欲求速效,自行又买上药2剂,当服第3剂后,汗出如流,身寒蜷缩,从头至脚重裘而裹,不敢露出被子,把脉时出一手,病人寒栗而振。当即煎桂枝加附子汤原方,服一次约半小时许,病人感通体暖和,揭被而坐。又服一次,病者稍事休息后回家,再服一剂恢复如常。如上所述,用一个简短的实例,来说明阳虚于表
的病机,既生动又实在,证候明确,病机昭然,比起干巴巴地讲汗后阳虚,是发汗过多造成阳虚云云的解释要实在得多。学生听了既能理解条文精神,正确掌握病机,又敢于在临床上用桂枝加附子汤,而且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改变学生对中医理论空洞的看法。这样用病案实例来反测病机,的确能收到一举三得之功。
三、剖析证侯要鉴别以联系临床
    剖析证候,进行必要的症状鉴别,势必要紧密联系临床。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就是一本剖析证候、鉴别症状的佳作,,书中凡50个证候,从病因病机人手,一个一个证候地鉴别,于临床实践颇有启迪。如潮热一证,成氏首先指出:“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的鉴别。进而以潮热辨胃腑实与不实,以潮热之征,辨可下不可下.其次,在论证“潮热属于胃”之后,又提出鉴别。"一或脉浮而紧,与其潮热而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皆热未全入府,犹带表邪,当和解其外……或谓潮热有属太阳、少阳者乎,少阳王于寅卯,太阳王于己午,若热于此时发者,为邪未入胃,岂得谓之潮热”,这些看法,明确提出潮热的种种鉴别.在临床上是能得到印证的。
    笔者认为,借鉴于<伤寒明理论>,帮助加深对伤寒的证候鉴别,于临床颇有益处。因为<明理论>中对50个常见证候,做到了"若因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的深入研究。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精读<明理论>,把它当做伤寒证候鉴别 诊断学,那是很恰当的。
    再就临床证候鉴别来说,引导学生从临床实例去思考,结合理论上的消化吸收,做到心中了了。这不仅能帮助学好书本知识,还能加强对临床的信心。例如,把太阳表证的“喘”证,归纳起来,予以分析鉴别。其中麻黄汤证、麻杏甘石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朴杏汤证中皆有喘。这四者的喘,其病机如何,各自的临床特点,佐证有哪些,舌苔如何,脉象何异?乃至四者治喘的治法,药理作用等的种种鉴别,综合起来,又结合临床阐述四者的证候特点,方药运用的要领,都一一地罗列清楚。再用一两个病案实例加以印证,这不仅使课堂教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更严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是很好的。
四、理解方药要透彻以运用临床
    伤寒课堂教学的方药讲解,首先要摆脱讲方剂学的框架,少讲方剂的结构,多议临床的运用。如讲桂枝汤,若停留在“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因而能"调和营卫"等几句套话。这些在讲中药、方剂课中都已反复多遍,如果在伤寒课中还只是字面上的解释,就显得重复单调,枯燥无味。所以讲完桂枝汤治表虚自汗的运用之后,不妨撒开来,广泛地阐述桂枝汤的各种灵活运用,如用桂枝汤时,因证而异,寒者加附子,热者加黄芩,虚者加人参,实者加大黄,这是常法。接着,再引申<伤寒论>本身对桂枝汤的化裁,如桂枝汤变为小建中汤,加附的桂枝加附子汤,加桂的桂枝加桂汤,加厚朴、杏仁的桂枝加朴杏汤。以及
桂枝汤分解的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等,都是原书中活用的范例,又再推而广之,诸如桂枝汤治肩周炎加秦艽、姜黄,或川、草乌;治颈椎病加葛根、秦艽;治上肢麻木加桑枝、黄芪、川芎、当归等;治自汗、盗汗加龙牡、浮小麦,或合玉屏风散;治呕吐腹泻加神曲、木香、藿香等;治四肢肌肉痛,重用芍药,加桑枝、牛膝及藤类药……这样联系临床运用,讲桂枝汤的加减变法,不仅不会重复,反而能帮助了解一方多用,异病同治的道理,引起学生喜爱临床的兴趣。如果在桂枝汤的讲述中,把上述有关的方剂引申一下,使学生领悟伤寒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消除“经方不能加减”的错误观念。诚然,也要向学生讲清,伤寒方的加减是有规律可循的,不能不按病机变化的需要,加减之后面目全非,那就适得其反,失去了伤寒方的意义。
    如前所述,要把伤寒课堂教学,落到临床实处,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除了备课充分,吃透原文精神,还要求老师在临床上下一番实在的功夫。教伤寒的老师,要坚持在临床运用伤寒,取得第一手经验,这样教师先一步做到心中了了,手下能明,才能教给学生在临床运用的诀窍。退一步来说,无论中年还是青年教师,个人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尽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经过取舍,恰当地衬托在讲解条文之中,也是能丰富课堂教学的,这对指导临床同样有意义。总之,伤寒课堂教学.要落到临床实处,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课堂教学,真正使<伤寒论>显示其在中医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实用价值。


作者: 小桥流水    时间: 2004-10-3 19:57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说的多好,如果我的伤寒老师也能这样讲课,那该多好啊!
作者: bdqs    时间: 2004-10-16 22:24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好像是抄来的吧!
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老师的书吧!

作者: 初学者    时间: 2004-10-16 22:54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不错,是扫描下来的.
作者: 落花流香    时间: 2005-4-25 15:56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好文章
作者: 空明圆照    时间: 2005-4-26 09:47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陈老师的书有地方购买吗?
作者: 初学者    时间: 2005-4-26 11:13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回空明圆照: 陈瑞春教授出了两本书,一本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次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增订本”,定价25元;一本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伤寒实践论”,定价20元。
  这两本书在医学书店应该有卖,若暂时缺货,你可向店主预定或直接向出版社提出邮寄。
作者: 夏红光    时间: 2005-4-26 21:36
标题: <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到临床实处-----陈瑞春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