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医楼梦 第四回 歧黄秘典 难窥其奥 农场劳动 菜能代粮 [打印本页]

作者: 张鸣钟教授    时间: 2008-10-26 11:02
标题: [原创]医楼梦 第四回 歧黄秘典 难窥其奥 农场劳动 菜能代粮
[watermark]第四回    歧黄秘典   难窥其奥
             农场劳动   菜能代粮
随感诗:
黄帝内经医理深,初学浅涉难求真。
中药虽有药性赋,厚积还须多用心。
1961年春,新开了两门中医基础课《黄帝内经》和《中药学》。《内经》是门很古涩的课,讲《内经》的文心和老师是位老教师,亦是老医生。他的教学和医疗经验都很丰富,对学生和蔼亲切,循循善诱,鼓励多,批评少,,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尊重。
有一次上课,他让班上年令最小的男生郑小雨,背诵《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郑小雨平时很活泼、马虎,读书、说话常出现错别字。这回他将经文中的“恬淡虚无”,背成“刮淡虚无”,引起哄堂大笑。文老师脸上的不悦表情稍现即失,皱了皱眉说:“同学们休笑别人,《内经》书中有许多生僻字,很容易读错音。怎样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取其精华呢?”他说到这,有意的停了停,同学们很快就静了下来。接着继续说:“仅把课本学好,还远远不够。你们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古文基础,课余多读些参考书。开时可先读《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或《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亦可选读《内经知要浅解》,或《内经辑要》。前者可窥《素问》全貌,后者能知《灵》、《素》节要。有一定理解能力后,再选读张景岳的《类经》、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古代名医的注释本。”钟正边听边记,心中暗想:“要读一百本名著,背一百篇名序,虽非易事,那就先从《内经》开始吧!”
还有件令钟正难忘的事,一次《内经》考试“四气发病”。他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错答为《医古文。医师章》中的“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课后,文老师笑着对他说:“你答的亦不错,两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四气发病说嘛!说明你《医古文》学的很好啊!”钟正自责地说:“都怪我学的不扎实,把两者弄混了。”文老师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说:“学中医入门难哪!登堂入室就更难了。只要有信心,持之以恒,学多了,亦就记牢了。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萌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啊!”文老师的话,再次给钟正学好中医增强了信心。
班主任楚云天老师,教《中药学》课。楚老师是中医学徒出身,自幼跟师习医抄方,练得一手好字。他对方药特别娴熟,临证经验非常丰富,亦深知初学中医的心态。讲课时,经常例举许多中药小故事和临证经验,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记忆。他说:“我学中医时,没有统编教材,读的是传统的启蒙读物。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及《医学三字经》等书。好处是边跟师实践,边读书背诵,耳闻目睹,亲临其境,动手能力提高较快。现在有了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学起来比较系统,且非一人所教,能博采众长。不足的是实践机会少了,纸上谈兵,很容易出现孙思邈说的: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他在谈到如何学好《中药学》时说:“我们现在用的《中药学》教材,上篇总论,先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按汗、吐、下等法归类,分别介绍每味药的出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知识。这种方法,比我那时学的入门书系统、全面、丰富、清楚。但要记住每味药的这些内容,实非易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下功夫背诵药性歌。”他还把经过筛选的药性歌,油印成册,发给大家。
课后,钟正请楚老师在歌诀的封面上签字留念,并请他介绍几本学习《中药学》的参考书。他说:“中药学的名著很多,你先选读一些深入浅出、厚积薄发的书吧。如清代医家张秉成的《本草便读》、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等。张氏之书,将药物的性味、主治编成联语或偶句,简括切要,易读易记;汪氏之书,言简意赅,完备扼要,切合实用,影响很大。张、汪书中,皆有插图,能直观药物的形态,有助记忆。吴氏之书,是在汪氏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内容更加丰富,颇为近世医家称道。待有一定的中药知识基础后,可再选读沈金鳌的《要药分剂》、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书。前者是按宣、通、补、泻。。。。。。十剂类编,博搜详审,取精用良;后者按补、涩、散、泻。。。。。。分剂,每剂再分若干功能,以论其药,博而不繁,约而不简,既有分析,又有比较。”
钟正听得津津有味,不禁感叹地说:“中医理论浩如烟海,古今医藉汗牛充栋,读到头白,亦难尽阅啊!”楚老师笑道:“学而后知不足嘛!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只要循序渐进,就能由浅入深。”
随感诗:
农场郊区唐家湾,   一洼池水三面山,
集体劳动去种菜,   休闲结伴上山玩。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钟正对中医越来越感兴趣了。他按照老师推荐的参考书,陆续买了《文言虚字》、《内经知要浅解》、《内经辑要》及《本草便读》等先读之书。由于中医古藉深奥难懂,加上才学一点皮毛,钟正对书中的内容,亦分不清哪些重要。每天早晨随集体做完广播操后,他自己再练一趟太极拳,接着背诵老师布置的《内经》原文和药性歌。其他课余时间,阅读买来的参考书。另外,夹杂着读些从图书馆借的文学、侦探及科幻等古今名著。
钟正发现沈经纶与另外两个门里出身的女同学,早晨都不背药性歌,而是看中医古藉。就问沈经纶是何原因?他笑着说:“我上小学时,父亲就让我把药性、汤头、脉诀都背熟了。当时啥也不懂,只是背瞎歌。现在经老师一讲,就理解了。”钟正惊讶的说:“你们起步真早啊!看来我得奋起直追。”沈经纶建议钟正去图书馆,借本《冷庐医话》读读,说:“此书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读了能学到很多中医知识。”钟正连忙把书名记了下来。
中医604班的班委,是去年秋季新生报到后,由班主任楚老师指定。成员为班长陈玉生、团支书王继红、学习委员赵本科、生活委员朱年丰、文体委员陆小芳。这学期改选,赵本科落选,陈小香当选新的学习委员。杨简和几位润州同学,纷纷向她祝贺。
六月初,去农场集体劳动轮到中医604班。当楚老师在班上宣布这一消息时,引起同学们阵阵兴奋和议论。他说:“农场在润州的东北郊,距学校不远,仅五公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到那里主要是种菜,具体的劳动任务和食宿安排,由班长和生活委员负责。你们在那里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互相帮助。有啥困难,及时向班委反映。预祝你们一切顺利,生活愉快!”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
回到宿舍,大家忙着整理携带的生活物品。钟正接受去年支农时被蚊虫叮咬的教训,特别记住要带上蚊帐。另带上一本刚从图书馆借的《冷庐医话》。准备劳动之余阅读。
翌日早饭后,同学们背上行李,排着队,在班长陈玉生的带领下,出发了。他们从学校北门出去,往东走了大约一公里,离开马路向南拐,走上乡间小道。绕过山坳,在田间小路上,继续往东北方向走去。
当队伍来到一个山坳口,看见一个大水塘,有几头水牛正悠闲地在池边饮水,吃草。杨简眼尖,远远看见池塘北边的场地上,有一个人在向他们频频招手,仔细一看,原来是先期到达的生活委员朱年丰。高兴地喊道:“到了!到了!”大家精神顿时振作,加快了脚步,很快就到了那块场地上。同学们放下行李,有的坐在行李上休息,有的站着向四周观望。班长陈玉生和生活委员朱年丰在一旁商量,安排大家住宿的地方。
钟正、杨简、杨福春、沈经纶和王玉瑞,被安排在场地北边一户农家小院。他们背起行李,按照编号,找到了院内东厢房北头的一间小屋。只见门框上贴着对联,虽陈旧剥脱,但隐约还可看出字迹:“自古庖厨君子远,从来薪水淑人宜。”显然是原来人家的厨房。屋子的墙壁亦很陈旧,房间不大,勉强放下三张双人床,床上铺着草垫。他们把行李放在各自的床位上,铺好凉席,支上蚊帐。一切就序后,就到院外去熟悉周围环境了。
农场在一个山坳里,三面环山,有几户农家小院。小院前面有一片空旷的场地,场地的南面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两侧有小路,通往山坳外的农田、菜地。池塘四周的路边上,长着许多小树和杂草。池塘北端的场地边上,有两棵大树,树下有石桌和石凳。塘边的草丛里,有几只鸡在觅食。小树的枝头上,有许多麻雀飞来飞去。池塘里的浮萍与荷叶间,游着鸭和鹅,偶尔还传来几声蛙鸣。远望西、北和东边的山坡上,有羊群在慢慢移动,好似天上的朵朵白云。安排好住处,出来观望的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啊!”
钟正和杨简几个室友,正在饶有兴趣地四下观看,忽然听到开饭的哨子响了。他们回屋,拿了碗、筷和钵子,向农场食堂走去。在学校食堂就餐时,八个人一桌,四人分一盆饭,八人分一盆菜。饭量大的同学,很难吃饱。来到农场食堂,主食虽定量,而菜则不限量,这就弥补了主食的不足。所以,同学们都很愿意到农场劳动。
下午,班委开会,安排具体的劳动任务,同学们自由活动。钟正和杨简、杨福春、沈经纶、王玉瑞及别的住室同学,一块上山游玩。他们从西边的山坡小道往上,然后向北、向东漫游。山上的花草、树木、药材,还真不少。仅认识的就有枸杞子、覆盆子、刺蒺藜及夏枯草等。他们边走边说,边看边采,玩得十分开心。
晚饭后,钟正和沈经纶在池塘边的小路上,散了一会步,刚进住室,就看见王玉瑞躺在床上,手捂着腹部,嘴里不停地“哼哼。”杨简和杨福春站在床边,不知如何是好。钟正忙问:“王玉瑞,你怎么了?”杨简说:“他下午吃了些枸杞子和覆盆子,晚饭后,小便不通,憋得小腹胀痛。”沈经纶见状,说:“赶快去请他的老乡柳玉琴同学,来给他扎扎针就好了。”杨简听罢,转身出去。不一会儿,杨简领着柳玉琴来了。她在王玉瑞的腹部轻轻按了按,然后从针包中取出针灸针,用酒精棉球擦了擦针体,让杨简帮忙,将王玉瑞的裤子往上卷了卷,又用酒精棉球在两足踝骨上方擦了擦,轻快地各刺入一针,同时双手轻轻地在针柄上捻了几下,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停了一会儿,又捻了一次针。她问王玉瑞:“现在感觉怎样?”王玉瑞说:“好象有点便意。”柳玉琴笑着说:“好了,你去方便方便吧。”说着将针起出,用棉球在穴位上按了按,杨简陪王玉瑞出去了。
沈经纶问柳玉琴:“他小腹很胀痛,为何不在腹部扎针?”柳玉琴说:“癃闭本应上下取穴,因他久未小溲,膀胱充盈,引起小腹胀痛,故腹部不宜针刺。仅取三阴交,待有便意,溲排出后,胀痛自解。”正说着,就听杨简说:“神!真神!”俩人刚进屋,杨简竖着大拇指,继续高兴地说:“小溲解出,胀痛全无,‘小华佗’名不虚传啊!”王玉瑞亦连连称谢。大家送走柳玉琴后,沈经纶说:“覆盆子,益肾固精,缩尿之功甚著。肾虚遗尿、尿频,用之可覆盆而愈。瑞兄,体不弱,肾不虚,食此固涩之药,”话未说完,王玉瑞自责地说:“补药再好,亦不能乱吃啊!”钟正目睹针刺的神奇疗效,从此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早饭后,班长陈玉生把大家召集在场地上,安排劳动任务。他说:“种菜,对于农村同学来说是轻车熟路,但对几位城市的同学来说,可能还不太熟悉。劳动的主要任务是,翻地、平地、播种、移苗、浇水、施肥、松土、拔草,最后是收获。因为小青菜是一茬一茬的种,一茬一茬的收,所以,这些程序是同时进行。”说完,宣读分组名单和各组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到菜地开始劳动。
城市同学被分散安排在各个小组,钟正分到王玉瑞任组长的小组。王玉瑞知道钟正体弱力小,就派他去松土、拔草和收菜。钟正很清楚组长的照顾,於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后,还主动去学干别的活。经过十多天的实践,他已基本熟悉和掌握了种菜的程序。
来农场劳动的第二个星期天,生活委员朱年丰率领王玉瑞、沈经纶、杨简和毕小奇等同学,一大早就推着板车,回学校送菜了。钟正闲着没事,在住室看《冷庐医话》。杨福春从外面进来说:“钟正,我在池塘边发现一棵小梨树,梨木是刻章的材料。咱去折几枝回来,我教你学刻章咋样?”钟正一听大喜,俩人到塘边,找到了那棵小梨树,折了几根树枝。回到住室,杨福春教他先用小刀刮去树皮,再按图章大小,截成小段。然后用刀刮磨成方形或圆形。在纸上写上要刻的字,用复写纸描印在章料上,开始雕刻。钟正学着刻成了一块长方形“中医604班”章,虽很粗糙,但印在纸上,字迹清晰可见。杨福春夸奖地说:“第一次刻章,能刻成这样,真不简单,聪明!聪明!”钟正看着自己的“杰作”,心里亦乐滋滋的。
下午,王玉瑞、沈经纶、杨简从学校回来,看到他俩刻的章,都非常惊讶,纷纷要求杨福春教他们。杨福春把刮去皮的梨枝,截成小段,分给他们,按程序进行。钟正跟着又刻了一个自己名字的方形章。
在农场劳动的第三个星期天,有许多同学进城买东西去了。沈经纶对杨简说:“听说这里离焦山很近,我和王玉瑞还没去玩过,你能陪我们去那转转玩玩吗?”杨简征求杨福春和钟正的意见:“咱们也很久没去那玩了,一同前去如何?”杨福春和钟正齐声说好。他们从池塘边东侧的小路出坳,向东沿着山下的田间小道,往象山园艺场走去。不久,就到了象山脚下。杨简在前,大家随后,从蜿蜒的小路上山。爬到山脊,往北远望,就看到了江心的焦山。在山头稍休息了一会儿,沿着北坡曲折的小路下山。
到了山下,他们从园艺场的林间小道走出来。穿过马路,来到渡口,乘船到焦山。先看焦公洞,然后从山脚下西侧的石径上山。登上最高处的吸江亭,极目四望,山青水秀,;居高临下,心旷神怡。杨简激动地说:“钟兄,很久没这么高兴了,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能否吟诗一首,以记此行?”钟正想了想,说:“献丑了。”吟道:“农场种菜唐家湾,闲遐结伴游焦山。环顾四周满目翠,浮玉镇海真壮观,。遥望象山园艺场,紫气缭绕境若仙。待到学会歧黄术,杏林新秀能回天。”刚吟罢,大家齐声说:“好!好!”鼓掌叫绝。玩了一会儿,时已正午。他们在山上的小吃部,买了些素包子,坐在树荫下,边吃边说。吃罢,又到各处转转看看。转到山的东头,从山的东侧石径,下到宝墨轩。观看和欣赏了许多碑刻、字帖,才高高兴兴、恋恋不舍地出山,由原路返回农场。
2006.12.11.——19    初稿
2008.9.20——27      修定[/watermark]
作者: 中医药最伟大    时间: 2008-11-19 17:56
标题: [原创]医楼梦 第四回 歧黄秘典 难窥其奥 农场劳动 菜能代粮
好文章!真才实学的中医名家也!
作者: 青青宝贝    时间: 2008-11-24 15:28
标题: [原创]医楼梦 第四回 歧黄秘典 难窥其奥 农场劳动 菜能代粮
文章还不错 就是错别字多 嘿嘿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