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病因学说
[打印本页]
作者:
谢新才
时间:
2007-3-27 19:29
标题:
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
在平常情况下,人体内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均是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当这种协调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引起结构或功能异常,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因素就是病因。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和先天因素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使人发生疾病。为了更好地说明各种原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古代医家对病因作过一定的归类。如《内经》首次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即《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阴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宋·陈无择又提出了“三因学说”,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上述是对病因的简要分类,不过,这种把这种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对临床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而西医认识病因,主要把病因分为如下几类:生物病原,包括细菌、病菌、真菌、蠕虫、原虫、昆虫等;物理因素,如超声、嗓音、放射线、气压、温度、机械损伤等;化学因素,如化工产品、化学药品、环境污染、毒物等;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营养过剩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性心理等;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等。也有按原发性和继发性来分类。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连贯的,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病症,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病机体产生的一种病态反映。病因学说,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也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 六淫
在自然界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亦称“六气”。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是有益无害的。《素问·六微旨大论》:“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人依乎自然界之大气和水谷之气而生成,亦循四时生长收藏而成长发育。不言而喻,人是适应四时变化的。但如果人们不注意摄生,在正常适应能力或抵抗力削弱,即使是正常的气候也不能适应;而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急剧,气候异常,六气太过抑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等,此时一旦人体的正气不足,六气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疾病。在上述情况下,六气使成了“六淫”。淫,有太过或浸淫的意思。六淫即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淫除与气象物理因素和取决于机体状况相关外,当然亦内涵了生物媒介因素,如细菌、病菌、寄生虫等。因气象中的温度、湿度和气流是病原体繁殖、传播、流行的条件,病原理是一种偏气,六气偏异,适宜于某种偏气的病原体就会迅速繁殖与偏气相应,六气影响和决定着病原体的盛衰存亡。病原体是以六气的盛衰作为自身存亡的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说,病原体可归属六淫。再者,病因中强调“邪气”、“虫”、“毒”等,也说明六淫包容了病原体。
六气(淫)既是气象季候的表现,也并非是孤立各存,而是相互关连,在与时空方面相结合的深入探素,就总结产生了运气学说。
六淫侵犯人体,尽管随四时气候变化不同,但其致病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
(1)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
病,冬季多寒病。
(2) 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有关,如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患,高温作业又常
有燥热或火邪为患等。
(3) 六淫邪气既可单犯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休而致病。
(4)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
邪入里可化热,暑湿日久可化燥伤阴等。
(5)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皮毛肌表,或从口鼻而入,亦可两者同时受邪。
(一)风
风邪,又称风淫、风毒。古“風”字从“虫”,意谓风中含有生物,就是说明风邪伤人是挟有邪毒的。
风为春季的主气,得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它季节也均可发生。
风是由温差引起气压变化形成的自然界流动的气流。人体受风刺激,可自觉皮肤汗孔收缩,毛发直竖,所以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证,《素问·风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说明风邪主要伤及皮肤、毛窍、汗孔、腠理而导致寒温感受器等的异常反应变化。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轻扬,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易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前、汗出、恶风等症状。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具有善于流动的特点,所以风邪致病,多有游走不定、发病迅速和变幻无常的特性。
3.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来去迅速,使物体摇动的特点,因此其致病的症状有明显的摇动性,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如《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5.与风相顺应的病原体 病毒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破伤风杆菌等;寄生虫如血吸虫等。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邪主要为物理因素直接伤害人体,阻抑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机能,典型的如冻伤。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冷气偏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阴盛则阳病”,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阴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以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寒邪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使人体的全身或局部出现寒象。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阴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处,通畅通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正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冷缩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即《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赛,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4.属寒邪的病原体 如流感病毒、肺炎双球菌等。感寒也可通过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失调(如呼吸道)而致病。
(三)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用语火热所化,《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即《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并有处于高温天气下的过程。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由于高温蒸迫,热盛致使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盛阳则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即机体通过出汗代偿性散热。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迫津外泄,内扰(乱)内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甚则神昏卒倒。在大量汗出的同时,也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常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举痛论》:“炅则腠理开,汗大泄,故气泄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忱,善暴死。”
3.暑多挟湿 暑季除气候炎热个,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哎恶、大便不爽等湿阻症状。
4.与暑邪相类的病原体 如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钩端螺旋体等。
(四)湿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重的季节。湿邪为患虽然多在长夏,但又不尽然,如冒雨涉水,居处潮湿,或久在水中作业及汗出湿濡,都可以感受湿邪而发病。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阴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属于水,湿聚为水,湿为水气弥散的一种状态,如雾、露亦属湿类,故湿为阴部。阴盛则阳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阻遏气机,代谢失常,产能障碍,必然损伤人体阳气。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是说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状昏而沉如束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布达受碍,关节疼痛重着等。“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如面垢眵、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 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性秽浊的病机反映。
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出两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素问·太阴阳大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5.与湿邪相合(兼)的病原体 如柯萨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疟原虫、丝虫、疥虫等等。
(五)燥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与燥气相感应。燥邪为病又有湿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有时间即见凉燥病证。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天气通于肺”。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3.与燥气相呼应的病原体 如白候杆菌、百日咳嗜血杆菌等。从病症有燥象看,病原体应有维持自身最适自身最适生存环境的机制。
(六)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但火与温热,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湿热之类;而火常由内生,如“五气化火”。火热主要是促进新陈代谢机制,或与体内产热机制相感应、契通而致共振,由此出现一系列机能亢进的征象。典型的如烧烫伤,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症。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阳胜则热”,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性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中妄动、神昏谵语等症,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2.火易耗气伤津 阳盛则阴病,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故火热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机能过亢,亦必然耗损人体正气,导致气虚。
3.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有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病证。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5.与之同步的病原体 如流行性腮腺炎病、EB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乙型溶血性(A族)链球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阿米巴原虫等等。火热邪气似亦可诱使病原体变异而致病。
二、 疫疠
疠,有役使之意,邪气役使人体,一是通过影响或改变染色体基因表达来实现,这主要是指病毒为患;另外亦可由细菌等侵害机体严重或释放毒素扰乱神明而间接役使人体。疠,有乖戾、严重的意思,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普遍性)和病情严重性的病邪。疫与疠一般相互兼指,故合称“疫疠”。疫疠之气即是指现代流行病学的原微生物。
疫疠之气同样与季节气候等相关,也同样可归属六淫。之所以分别对待,主要是强调致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特别强调病原体致病因素。
疫疠之气的致病特点有:
1.疫疠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这不仅指出了疠气有传染性,同时也指出了疠气对人类的严重危害。
2.邪自口鼻而入 《温度论·原病》:“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明确指出疠气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
3.具有特异的感染性 不同的疫疠之气导致不同的疫疠疾病,这是由于不同的疫疠之邪专入某一脏腑经络而发病所致,说明疫疠具有专一的嗜异性。
4.与疫疠之邪相应的病原体 如麻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毒、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立克次体等等。
三、 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负荷,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一)七情现内脏气血的关系
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反应,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依赖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素问·天元纪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喜怒思忧恐,简称为“五志”。不同的情志的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说明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七情内伤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
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过极,必然伤及相应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由于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各种情志又都与心脏有关,也影响心的机能。此外,情志内伤还可以化火,即“五志化火”,导致阴精伤损。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伤五脏,是通过使用权气机逆乱实现的,即《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哎血,甚则昏厥卒倒。《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哎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灵枢·本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如肝阳上亢证,若恼怒过度,可诱发中凡偏瘫。
四、 饮食、劳逸
饮食、劳动和休息,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饮食要适当,劳逸需合理,否则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使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产生疾病。
(一)饮食失宜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和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资,但若饮食失宜,又必然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俗有“病从口入”之说。其主要方面有:
1.饥饱失常 饮食应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气血不足则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它病证。反之,饮食过饱,摄入过量,久则营养过剩,出现肥胖症;若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病证,即《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另外,过食肥某厚味,则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2.饮食不洁 进食不洁,病原物入胃,易引起多种胃肠道病变,出现腹痛、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若进食有毒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3.饮食偏嗜 饮食要适当调理,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必需的营养成分。否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而发生疾病。
(1) 饮食偏寒偏热:如多食生冷寒凉,可伤损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露泻
等症;若偏食辛湿燥热,则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等症。
(2) 饮食五味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素
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味食物,就会使相应该脏机能偏盛,久之可损伤内脏,发生多种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又《素问·五脏生成》:“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二)劳逸损伤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作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只有劳逸不适度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1.过劳 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三个方面。
(1) 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期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被疲消瘦。《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篇》:“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
(2)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又为情志致病因素之一。
(3) 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肾藏精,主封藏,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现肾精亏虚病证。
2.过度安逸 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一定的劳动,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运动,易使人体气血不畅,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五、 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和冻伤,以及虫兽伤等,其中烧烫伤和冻伤为六淫致病因素。
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肌肉组织、血管等损伤,而至出血、瘀血肿痛,或筋伤骨折、脱臼。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等危重病变。
虫兽伤,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竭、蜂螫伤等等。轻则局部损伤,出现肿胀、出血、等;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而死亡。毒蛇咬伤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常导致中毒死亡。疯狗咬伤,则会出现狂犬病。
六、 先天因素
先天性因素,指禀受于父母的致病因素。其中包括父母所予的遗传禀赋以及孕期胎传。先天禀赋不足,是子女发育不良或体弱诱发它病的重要原因。父母形质有偏,也会遗传给子女,使子女出生之后发生相似的疾病,即遗传病,强弱智、白化病、精神分裂症等。若母亲在孕期调摄不慎也是影响胎儿发育的致病因素,出现胎传疾病,如药物致畸、灰婴综合征等。
七、 自然地理环境
天有偏气,日月星辰辐入或影响地球的磁场变化是随时空不同的;地球的组成成分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如地方病的出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只要有运动或偏性,就存在着自然致病因素的特异性。当然,疾病的发生也与社会环境有重大干系。
八、痰饮、瘀血、内生五邪、药物损害等
痰饮、瘀血、内生五邪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当其达一定当量时,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某脏腑组织,导致其它病证的发生,又成为致病因素之一,如有“怪病多由痰作崇”之说。而药源性损害是治病过程运用药物所引起的对机体伤害性的副作用。这些致病因素宜在病机、药物后述及,此处从略。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7-3-27 21:30
标题:
病因学说
好!
作者:
逸湘
时间:
2007-3-27 21:41
标题:
病因学说
先論內因再論外感為佳
其實可以經絡學一以貫之
現今科學發現
人之情緒係以化學物質的方式發送訊息
未處理完之化學物質就會致病
已為七情致病之說提出更深的意義
外感以經絡學很好解釋
作者:
谢新才
时间:
2007-3-28 18:17
标题:
病因学说
提议值得注意参考!
谢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