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打印本页]

作者: 寒水石1    时间: 2006-8-16 18:47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ADMINOPE=王不留行|寒水石1|威望由 0 增加至 1|文章不错,就是太长了,呵呵|1155742530]各位好, 以下是我近来所作的一些研究,是为了推动我校中医课程改革而写的, 供大家讨论,谢谢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中医本科课程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四年级学生



摘要

中医发展,先要从教育入手。本文对中医本科教育的现状作出探讨,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并作者本人的看法,从根本处对中医本科课程存在的问题作出反思、检讨和评价。由于各种因素,中医教育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这与本科课程设计有密切关系,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如招收理科生为主;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科性;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教材出现各种问题,不适合教学使用;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没有重视师承教育的好处;中医院西化,中医无家可归;中医课缺乏优质师资队伍;教考方法落后;教学进度紧密,学生压力大;前途不明朗等。作者建议应该从多角度对中医本科课程作出整体的改革,首先要认清中医人才培养目标,按中医知识结构体系设置课程,并改善各种中医教育的问题。



一、前言

中医药要发展,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中医教育的成与败,关乎到中医的存亡兴衰。因此,发展中医应该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课程开始入手,了解其问题状况,究其成因,采取有效的改进方法。

在近代科学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问题影响下,近代的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很大的障碍。众所周知,中西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虽然中医跟西医所研究的客体同是人,但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却是不同。西医用还原的科学方法,研究构成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中医用的是综合的科学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因此,中医跟西医是两种「半整体的医学」,从不同角度研究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两者应互相补充 ,由于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两者是不可通约的。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医教育还是不能走出「百年困惑」,不能弄清中西医之间的关系,还是不断要「西化中医」。而中医教育也不例外,未能发挥其本身的特色。「课堂上,老师各教各,偏要学生来结合」一语,道出了许多学生的感受,作为中医学生,面对着中医教育本身很多的困惑,造成学习上很多的困难,使新一代的中医水平不断下降。

鉴于有关全面探讨中医本科课程所存在问题的文献资料较少,零散讨论的较多,笔者身为高年级中医学生,根据亲身感受及一般的观察,并参考许多近代讨论中医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后作出整理,总结出十多项中医本科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整体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对中医教育发展能起推动的作用。



二、中医教育的一般情况

谈到中医教育,近十几年来引起极大的讨论,一些名老中医纷纷表示出他们的概叹,如焦树德、邓铁涛两位名老中医的《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一文,实在发人深省;李今庸更说:「吾人生性太愚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卅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干祖望亦说:「中医不认识中医」。还有报章上的一些大标题,说道:《中医药院校还能培养出合格中医吗?》、《中医还有药可医吗?》、《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那里?》。这些呼唤,就是在说明中医教育存在很多根本性、结构性的问题,直逼中医走上一条绝路,更使中医有消亡的危机。

事实上,从许多不同的调查发现,中医教育的确没有培养出中医人才。举例如河南中医学院2000年的调查发现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毕业生占40%,在中医类单位占20%,而在中医临床第一线又能主要运用中医技能诊治病人者只有极少数几个人,占2%,而且这情况更普遍出现在其它中医院校里;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自发组织的调查报告发现 ,92.9%的学生认为跟西医院校的学生相比,自己不具有优势,9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或一般,82.8%的学生是第一志愿报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而通过几年的学习却有许多学生对当初选择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成都中医药大学所做的本科生临床能力的调查报告 ,发现中医本科生临床能力较差,而且更主要反映在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急重症处理能力、中西医诊治上;03年香港浸会大学首届毕业的中医学生中,只有最多一半的学生找到中医临床的工作。

中医在传统的师承教育与大学高等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人曾在《大学教育与中医教育发展》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讨论。虽然大学教育中的确培养出很多中医人员,是从前师承教育所不能相比的。但亦有人批评,从前师承教育虽然培养中医少,但却能培养出许多名老中医、临床家;反观现代中医教育培育人多,但公认真正称得上有名的临床家并不多见。究竟中医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甚么问题?



三、中医本科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广阔

中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理论和医疗技术,并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高级中医师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人才,简单来说,更可以概括为「医、教、研兼顾,中、西医并举」。而实际上,若同时兼顾,面面俱到,培养的学生则只能是「消化不良」,中医不精,西医不通 ,使高等教育理想化和模式化 。除了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中医师外,有院校更定目标为培养中医药教育与研究领域的领导人才 ,如果再加上那些培养学生的品德、个人发展、对社会的认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等,这样的目标,可以说是浮夸的空谈,只是讲到理想而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究竟中医院校,想培养临床型人才或是科研型人才?大部分欧美的国家,把作为基础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目标定为培养「准」医生,培养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专科培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毕业后均须经过2~5年的毕业后教育才能从事医疗实践或教学、研究工作7。一般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将科研培养的工作留到本科后的研究生教育上去。中医院校的目标,如果是要求学生同时有临床和科研的能力,这是教育的理想化,难为了学生。怪不得近年不断提出学生临床水平下降、甚至「不会号脉」,而且科研能力亦偏低的情况。

究竟中医院校,想培养科中医人才还是中、西医同时精通的人才?从来没有见过西医的院校提出的目标是要求学生中西医同时精通,而且在西医教育里,中医课程的设置实在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别人学西医最少也要五、六年的时间,才可以说学到一点东西,怎么能要求我们中医学生同时学懂两套这么高深的学问?虽然有些中医院校的目标只是说道要培养略懂得现代医学的人才,重点还是在中医上,但从中、西医课程比例差不多达到1:1的情况,清楚说明理想目标跟实际情况的矛盾    。有院校更要求学生懂得利用科学方法「融合」现代科技及中医原理以预防及治疗疾病,可说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但中西医结合是甚么?中西医怎么结合,经过内地几十年的经验,还是没有甚么突破,最多只是用西医来验证中医罢了。课程里也没有讲过中西医怎么结合,中、西医课是由不同的老师任教,因此出现「课堂上,老师各教各,偏要学生来结合」的情况,变成「中医没有学好,西医没有学到」。

由于课程目标过于广阔,因此便变得不清晰。学生起初报读中医时,理想中医院校能提供这么高水平的训练,十分兴奋;但毕业后发现跟从前所想象的完全不同,信心受到打击,难怪他们会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怀疑。



2.    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国家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但现在的中医课程体系,学时总数达到饱和,课程紧密,学生自学时间少、知识面窄,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

1998年,国家教育部医学院校课程设计改革课题组曾对25所高等中医院校,及其它设有中医本科专业的院校作出深入研究,其研究报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指出,中医教育存在着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可能忽视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与情感陶冶等方面的情况;能显示出中医专业的优势与特色的课程缺乏,业务素质也未能完全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展需要;各专业分化过细,培养目标过于局限,业务培养要求区分不大,适应面狭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等。作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最核心组成部分的课程体系的改革进展还不够快,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比较还不够显著,从而造成全国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高度统一,「百校一面」,无法充分体现中医学术的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多囿于以专业为中心的范围内而忽视了更宽广的知识基础;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出来「千人一面」,缺乏适应社会变化和参与竞争的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新世纪的需求,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极须建立起全面推向21世纪的新课程体系 。

从前中医的师承教育,还能多元化培养人才,按不同的需要而因材施教。但现代高等教育反而培养出缺乏个性、能动性低的人才,实在不利中医发展。连基本的人才培训也做得不好,怎能说中医现代化、中医国际化?

其实中医不一定能够跟其它科目的发展相比,即使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其实也要遵从中医理论本身的特色。由于中医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如果能够真正按照中医理论结构设计课程,这应该也是十分适合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所以不只是为了现代而现代,而如果能够首先按照中医理论结构设计课程,再加入现代的教育的一些元素,这将能把中医教育推向现代化,培养出具有中医特色的21世纪人才。



3.    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

每一个学科的发展,也是从经验、到技术,最后才到理论,而理论也可以回过头来指导技术。而大学跟职业训练、中专教育,甚或中学教育的主要分别,是大学不单只是经验、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更着重科学理论思维的训练。而实际上,理论跟技术两者在学习上更应该是同时并重的,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的。

中医学的宝贵,在于其辨证论治之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有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开始,已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在汉代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中,更已经奠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及后发展出各种中医的辨证方法,不断深化中医学的内容。中医的临床疗效,跟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差不多可以划上等号。但现代的中医水平不断下降,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能运用中医为主的方法治病,这明显的反映出中医学生辨证论治的水平下降的问题。

由于中医教育方法的落后,未能培养出中医基础扎实的学生,更难培养出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是跟临床不能分开的,而中医本科的课程编排,把理论跟实践割裂开来,形成现时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基础课、临床科和临床实习,虽然其中的临床课好像是两者的桥梁,但是实际上也是纸上谈兵,理论跟实践是两回事。这不同于从前师承教育,理论跟实践是共同进行的,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很容易把理论与临床联系上,因此便很容易学习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把中医的理掌握好。

虽然中医本科教育好像重点也是放在理论上,因为其五年的学习过程中,有四年的时间是放在理论学习上,这些「理论」的学习是不是等于在学习中医的「理论」已经是一个疑问。更由于中医的教材编写等问题,学生所学到的可只是中医的经验、技术部份,而不是中医的理论部份,而真正的中医理论部份如中医的四大经典却又学得少之又少(关于教材和经典学习方面的问题,将于后文讨论),这样一来,把中医最宝贵的部分丢掉了。

自古医分三等:经验之医、辨证论治之医和阴阳会通之医。虽然只是用经验来行医的人也可以说是中医,但恐怕中医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这样。要成为一个辨证论治之医,甚或更高层次,以达到通晓世事,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也要知晓,这才是阴阳会通之医。但即使要成为一个辨证论治之医,最基本应该从学习中医真正的理论部分入手,才不致把中医退回几千年前的经验水平上。


作者: 寒水石1    时间: 2006-8-16 18:48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4.    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科性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对自身的教育背景和学术背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直接采用了西医学科教育模式。学科教育模式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近代科学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它以不断分化的学科为基础,以其学科的系统性为主要特征 。由于中医跟西医两个学科的矛盾,两者是建基于不同的文化上,更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以西医模式设计课程而忽视中医学本身的特性,必然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把中医西化。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中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充分尊重、服从并完整体现中医学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为根本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以医学为其主体,有机地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心理学、养生学、社会学等在内的综合学科。用西医方法来设计课程,实际上也放弃了它多学科、多学术综合的特色 。更由于其非分科性,如从《黄帝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但始终不能概括《内经》中所有内容;由于学科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把中医本科课程的临床分科也按照西医般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科等,这必然造成学科之间的内容大量重复,浪费学习时间。加上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不能脱离临床而发展的,它不同于西医般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假设到试验再到理论,可以清楚地把实践跟理论分开学习。这样把理论科跟临床实践分开,必然导致临床水平下降。不过要说明一点,中医自古以来是已经有分科的,中医的分科本身并没有问题,这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出现的,但只是在本科的教育中,由于不是以培养专科医生为目标,所以为了方便学习,其实不用这么仔细的分科。

即使是西医的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也是机械地照搬西医院校的主要课程,一方面内容相对陈旧,且内容重复,还有知识分割过细,造成课程门数过多,不适合中医学生使用。这更使学生在校所学得的中医学、西医学知识都不完整、不深入 。



5.    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不当

中、西医的科目在五年的学习中互相穿插,中西医并学的情况使学生难以学好中医。由于大脑接受知识的特点,容易接受直观而难以接受抽象的事物,对于西医的知识便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中医那些抽象思维、模拟概念等,便难以理解;还有先入为主的问题,大脑已知的知识容易对未知的表示质疑和抗拒,更加上中医本科收生以理科生标准,同学们容易明白西医的知识后,面对中医时便变得困惑;还有那些概念不清的问题,如中医的五脏跟西医的内脏,名虽同却义不同,当中西医并学的时候,便容易使学生「对号入座」,混淆了两者的概念 。

实际上中西医课程并设,中西医两门学科在理论、方法、运用上的差别,导致学生对传统理论的迷惑,甚至产生误解,最终专业思想不能巩固。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中不西,能力偏低。中医临床能力比不上师承式教育的学徒,西医诊疗技术又不如西医院校毕业生 ,结果高等大专中医教育反而培养出西医中专水平,而中医也是中专的水平。

关于中西医课程比例的问题根据国家卫生部59年《关于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项原则规定》,指出「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教学时数以七比三的比例比较合适」,但从那时到现在,中医本科医疗专业之中西医课程之比到了6:4,或更甚的1:1。再次提出同一个问题,中医的课程重点是培养中医还是西医呢?有学者指出,西医的基础课有十几门之多,而中医的基础课,则只有四门,再加上中医基础课设计的混乱、重复,在质和量上都是弱于西医专业的基础课。比例不当,加上两课并设,导致学生难以完整、准确掌握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与学生思维习惯(分析思维)合拍的西医课程,很容易使学生自我从属,以西代中;中医专业基础课的弱化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等。中西医课程并设和西医课程比例上升,究其原因,是「中体西用」的思想,「以西学之长补中学之不足」,把注意力放在补中医教育的不足上,一方面冲淡了中医教育对自身问题的实质性研究,且更忽略了对其自身特点、规律的研究,忽略了对其从古代教育形式向近代过渡问题的研究等 。



6.    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中医的经典学习课时不足,一直是中医存在的严重问题,以湖南中医学院为例子,中医专业课程近20门课,五年制共1260学时,占在校的36.9%,而课程中经典著作有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以及中医各家学说五门课(其实严格来说,温病学以及中医各家学说不算是经典著作)共288学时,课程门虽占1/4,而学时则占中医课程的22.9%,在校总学时的8.4%。相对而言,其它类选修课程的总学时也有400学时以上。因此,在校学生普遍没有通读更没有完整精读过任何中医经典著作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里金匮要略的教学时数是54课时,相比起原定的80学时已经相差很远 ,更莫说80学时是否足够。这两所中医院校的情况可能还是比较好的,有些院校更把经典学科当作选修课,或把它当作理论课而不是临床课,可见其对经典学习的重视程度。

究其成因,是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且因为认为中医经典的内容,已经散布在不同的学科中,因此便不用另外专门讲授。看千多年前《伤寒论》仲景伤寒原序中,也有说明其原因:「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实在难怪现代也出现这个现象。

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已故名老中医方药中先生便把其引入到中医本科课程中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但比如课程中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其实只是从《黄帝内经》抽取部份的内容而整理出来的,这是否本来《内经》所说的面貌已经是一个大问题 ,更加因为其中教材编写出错等问题,加上了很多经验层次的内容进去,所以把中医学倒退往千多年前的水平去。这情况更是出现在各个科目中,这样直接去学习经典还不是更好吗?

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把中医经典放到如此次等的地位,这也表示着中医本身对中医知识的不认识,不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不了解。

其实连四大经典也没有学好,更别说其它很有价值的中医典籍,如神农本草经、难经、医宗金鉴,再如其它内经、伤寒的注解书了。离开了中医古典文献,中医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不重视中医的经典,必然出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薄弱,最终也反映在临床的诊治水平上。



7.    教材出现各种问题,不适合教学使用

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自60年第一版出版后到现在的第六版,一般投入使用未满一届教学周期,便酝酿编写新的统篇教材,一般都不能连续使用两三届教学周期。这正表示中医的课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如院校培养目标不稳定、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不一致 。而中医的教材更存在许多问题,曾有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讨论过,其中可以总结出的问题包括:与临床脱节、内容重复、欠系统性、偏离本源、教材西化和内容陈旧等。

首先关于教材脱离实践的问题,由于前述中医的特性,很难将中医的理论跟临床分开来,于是按照西医的分科方法,必然导致这个问题出现;加上教材并非是从古到今所有中医的经验总结,而只是某些人的经验累积,这样一来使中医理论经验化,没有反映出中医经典里的思想,也没反映到现代临床的情况;现代有些教材,编写的人却是缺乏临床经验水平的,这样必然导致教材质素下降。就如以六版的中医内科学为例子,其中欠缺了最重要的病机分析,但这可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最重要部分,没有了就等于失去了中医的灵魂一样,等于「见证就治」、「方证相对」 ;内科学中的「分型论治」,更是把中医理论经验化的典型例子,如治疗感冒时,可以分上风寒、风热、暑湿、外寒内热和虚人感冒等证型,但谁不知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时,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肯定不只这几种证型,如果只是为了便于学习而把中医简单化,这等于把中医倒退到从前的经验水平上,而不去学习那些理论的东西;还有中医内科学西化的问题,其中加上了很多西医的内容不在说,还弄不清辨病跟中医辨证的关系,将中西医之间的内容互相混淆等等。这些问题,还是普遍出现在各科的教材上。

关于内容重复的问题,由于中医分科的模糊性,实在不能用西医的方法照搬的把中医分科。中医的每一个分科,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在基本理论、理法方药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如此细分科目,最终导致内容重复;还有由于各教材是分开编写的,大家各自为政,使学科与学科之间欠缺关联,或出现逻辑概念上的矛盾,内容前后不对,内容重复,甚或一证多种治法和方药等,割裂了中医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

还有内容陈旧的问题,中医的教材也不能应付现代的需要,如中医儿科学教材所选的传染病病种已不适应临床需要 ;温病学教材只能反映清代水平 等。即使是中医用的西医教材方面,也存在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问题。

真正的教材,除了是用于培养学生外,其实更应是能够反映当代该学科的发展水平。教材应该能做到总结出历代中医理论的发展,并且适合现代的需要,而精要地编写出来的。如果只是谈到现代的情况而忽略了中医过去的发展,这是不尊重中医的历史经验,并把中医宝贵的内容简单化的表现。



8.    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有别于现代主流医学的一种系统科学。由于学生以理科标准收生,加上社会上流行近代科学主义,中医学生又同时学习中西医的科目,这使学生学习中医时容易混肴中西医的概念,甚或对中医兴趣信心下降。如钱学森所说:「现代高中毕业的学生到中医学院后,读到中医的经典著作是很困难的,不要说古言文文字问题,整个思路都对不上号」。

    但事实上,除了医古文这文字学学科外,本科课程也就没有一门方法论的专门课程,即使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篇幅,也只占全书相当少的部份。这种情况其实是典型「重用轻理」的表现,忽视中医方法的本原而只重视实用。要知道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或方法的理论 。古代师承教育时,因为当时没有受着西方科学文化的思想冲击,长期生活在中国文化之中,因此很容易明白中医的科学方法是甚么;但现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因为环境的不同,必须有相当方法论的知识,才能推动该学科的发展。高等中医教育中没有设计方法论课程,必然使学习中医造成很多困难。

    关于形成中医的学科如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实在有助了解中医学科本身的统一性,明白其思维模式、及其与中医发展的关系;还有中医本身的方法学,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方法,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思想,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果要明白中医跟现代科学的关系,更应学习那些现代的系统科学知识,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模糊数学等;如果再加上中西医比较学课,便能够清楚地让学生了解中西医之间互相的关系,对学习中医,加强对中医学的信心,有重要的帮助。



9.    没有重视师承教育的好处

师承教育是中医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对中医的学习承传有重要的影响。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临床能力强、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 。但在师承教育过渡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转接中,忽视了师承教育的重要性,使其中的优点不能延续下去,其中在注重实践和因材施教上更为突出。

现代的高等教育没有师承教育般重视临床。现代的中医本科教育基本上是照搬1910年Abtaham Flexuer提出的医学模式,仍是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认识而运用传统的「基础课(2年)-临床课(2年)-实习(1年)」三段式的教学进程,这种模式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进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更莫说这种模式跟中医结构的不同。现代的中医教育一般只有最后一年到年半的时间实习,其余的都是理论课的时间,实践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少。著名中医谢阳谷老先生回亿从前学医时,实践与背经典的时间比例是2:1,白天跟着师父听医话、看医案,晚上就捧著书求解 。其实从前师承教育,真的能达到理论时间相结合,反观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时间减少,临床水平下降也是正常的事。

因材施教方面,现代教育的的理念已经转变,就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现代的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但由于教育方法的守旧,还是单纯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方法,缺乏启发的部份,使学生「千人一面」,没法塑造出不同的才能。但反观从前的师承教育,反而能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因应个别学生的能力施教,双向互动,更能发挥教育的积极性。



10.    招收理科生为主

由于学生来源不对,亦是中医教育难以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科学总是随着方法论、认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学习中医者如果疏忽了文化源头及方法论、认识论,有如渡海失舟。无土则根无由生,无根则本无以长 。按中医发展的来源来说,中医的发源地是古代的中国,运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而发展出来;如果从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看,中医学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地理、天文、社会等学科知识,是各种中国古代学科知识有机的融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学是一种系统科学、综合科学,是有别于还原科学、分析科学的另外一种科学方法,也是形上学的一种。

按这个道理来看,大学中医本科课程以文科生的标准来取录学生则相对较为合适,因为学习中医所需要的,正是那些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根底,如果有中国文学、古文的知识,更能帮助中医经典的学习,索本求源。但现时的收生标准,是按着理科生的的标准,要求擅长数、理、化的学生读中医。表面看来学习那些生物学、化学等科目是有助医学的学习,了解人体的生理情况,但实际上这主要帮助西医的学习,对中医的学习并没有特殊帮助,更可能有坏影响。首先要问中医的课程重点是培养中医还是西医?若是培养中医的话,应该按着中医本身的规律而不是西医的规律收生。这样用理科生标准的情况,一方面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概念,缺乏对中国文、史、哲的知识,在一开始学习中医才发现其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上完全不同,在学习中医上遇到不少困难;另一方面,理科生的教育从小已习惯还原科学式的教育,很少接触系统科学的内容,加上本科课程内没有关于方法学的科目,当学生接触中医学的时候,便会发现很多跟自己从前所学知识出现矛盾的地方,提出质疑,甚至怀疑、否定中医的科学性,降低对学习中医的兴趣。

由于中医的多科学性,其实应该是文理兼备的一个学科,且每一个学科的发展也应该吸收其它学科的内容,不应该故步自封,单纯向一个方向发展。年轻人特有的是可塑性,其实文科、理科的人也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内容,一个人是可以同时有文理两方面的知识,两者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加上现代社会的教育其实并没有绝对的文、理分科,学生在中学时所学到的只是一些皮毛的知识,所以纵使是怎么样的学生,也是可以学习中医的,重点是大学里的课程如何设计以培养人才。但如果真正要找适合学习中医的人才,恐怕单纯是文科生或理科生,也不是最好的人选,而应该选择文理兼备的学生。

作者: 寒水石1    时间: 2006-8-16 18:48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1.    中医院西化,中医无家可归

中医院西化问题日益严重,从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普查显示,多数省级以上中医院中药(包括饮片和中成要)的使用量达不到总量的50%,有的甚至仅占20%左右。显然,在这些中医院里,西药的使用量平均下来超过了全医院用药总量的一半。而在使用量不足50%的中药里,饮片仅占中医院用药总量的10%左右。即是饮片使用率,由50年代的70%以上,下降为90年代的20%;中成药的使用率则从50年代的不足30%,上升为90年代的80%。从以上的情况,显示出两个事实:一、中医院西化趋势突出;二、中医院的中医疗效下降,治疗急重病的机会和领域明显减少 。

目前的医疗市场主要还是以西医为主,政府对西医院的投入绝对优于中医院。中医院的建院历史短、基础差,基本是仿照西医院的模式建设和管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发挥,普通存在西化的问题,中医院关键之处全是西医。这种临床态势(医院模式)决定了中医院校的办学模式(院校模式),加上中医科研西化和近现代中医学术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医院校在中医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很难平衡 。因为医院要生存,要吃饭,要发展。至于说突出中医特色,要在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以后才谈得上。学生在学校学的,最多中西医课程四六开,而到了医院实习或今后使用,就要颠倒过来,甚至西医用得更多,特别是在病房。如此两个模式不统一,怎么能不造成西医知识太少和重西轻中的结果呢 ?

近代国际上流行「回归自然」的说法,国际卫生组织亦呼吁发展传统医药,在众多传统医药中以中国医药学最为全面、完整,能够有自己系统的医学理论。但是,也只是我们中医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要用西医的方法验证自己、改变自己,但事实上,西方社会却是不容许我们「西化」,而是要我们传统的医学,来补充现代医学的不足。

中医学生没有可以实践学习中医地方、纵使学习多少理论也是白费。而中医学生所学习的西医知识,也不能应付现在「中医院」的需求,因此就变成中医学不好、西医学不到的情况,使中医学生的信心不断下降,临床水平更不用说了。中医院可以说是是中医根本、中医的「家」,但如今中医院却不再是中医院了,学习中医可就「无家可归」了。



12.    中医课缺乏优质师资队伍

中医乏人乏术,一直是困扰中医发展的问题,而最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组更提出振兴中医药的四大工程,其中的第一点是「中医药人才工程」,说道:由于目前许多中医药人员很难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按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治疗的优秀中医大夫越来越少。因此,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是关系中医药能否生存的大问题。与此同时,加强中药师的培养也不容忽视。中医和中药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将中医药学体系割裂,那就会如日本一样废医存药 。

中医高等本科教育,出现了「课堂教育空对空」的问题。由于大部分中医本科课程,也不是由教授级的导师讲授,有时更甚至找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的导师讲课。虽然中医基础课是很理论性的学科,但如果讲课者没有临床的经验,不能把理论联系上实践,那学习就变得很困难乏味,不能突出中医的优势重点。再加上中医里很多的内容也是一些抽象概念,这更使同学学起来有空洞的感觉。

其实中医教育里严重缺乏老师,是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的优秀中医师,就如广西中医学院所创办的本科中医传统班,亦感到:如邓老所说,对中医有很坚定的信念,理论水平比较高,且又能在临床上解决问题,至少有这样的人,才能让学生树起信心。但实际上这种人不易找,因此传统班进入实质的师带徒阶段,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学生想搞传统,如果老师不传统,那个传统就没法透过去… 本来经过四年学习,学生对中医还是有一点信心的,可是经过一年的实习,这个信心就全被推翻了 。实际上这跟中医院西化也有关系,老师们也是从这些医院里学习出来的,当然他们也会用他们这种「半中半西」的水平来教育学生,这样一来下一代的学生就更加「中不成、西不就」了,很难能够学习得到良好的中医基础,是一个恶性循环。反观西医的课程一般没有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西医课的老师能够详细明白地讲清楚问题,也不乏这方面的人才,这样就更突显出西医的优势,降低学生对中医的信心。



13.    教考方法落后

中医本科教育的方法守旧,一般还只是采用课堂讲授听课的方法,追不上现代的教育模式,没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诸如教育学、课程设计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学等的教育分科,对于教学的方法,已经不局限在课堂里面以老师讲课面授的教育方法。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只能埋头听、埋头记、埋头背,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更不用说去判断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正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埋没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加上考试制度的守旧,除了临床实习试外,大多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很多时候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压力 。

另外,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尚未与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发展完全适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质量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大部分中医药的老师教授也没有受过教育管理的培训,不一定也明白教育的理念、方法,及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所以导致教学的质素不好。




14.    教学进度紧密,学生压力大

中医院校五年制的中医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已经到达了饱和的情况,很难再增加一些医学以外的科目。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以外的知识。但是,以现代的教育方向来说,高等教育应该是要培养全面知识,且有创造力的人才。且中医学科本身也要求对各方面有基本的认识,如果中医学生不能学习一些自己专业以外其它学科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单是一个专才而非通专并重。

还有这样紧密的学习,相对来说减少了课余的生活时间,加上那些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同学们实在要加倍用功,学习的压力实在很大,不是每一个人也能承受。众人皆知,这样大的压力底下读书,将对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



15.    前途不明朗

虽然中医药在世界上整体的发展是乐观的,中医药必向国际迈进。但是实际上学生往往会担心其毕业后的前途问题。虽然有些地区的学生就业情况理想,大部分同学毕业也能找到工作,没有失业。但从很多数据也反映着,学生毕业后要找到中医临床的工作并不容易,很多毕业的学生在读完五年书后,却不能当一个临床中医师,甚至不能做中医药相关的行业,这是中医教育的理想吗?要找到一份中医临床的工作,也要遇到很多问题,如医院西化的问题、不能找到合适的医院、难有晋升机会等,学生为了要解决饭碗的问题,已经用了五年时间读书,也逼着要很快的找到一份工作,更莫谈甚么理想不理想了。

如果选择再读书深造的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各大中医院校的研究生课程要求也很严格,而且想找到一个好老师作指导、或选择一个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就难上加难,自问不是高材生的就无权过问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经常要为前途忧虑,整体学习士气低落,对学习实在不利。

作者: 寒水石1    时间: 2006-8-16 18:49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四、对中医本科课程改革的建议

    了解了中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后,便很容易作出相应的对策。以下是总结了本科课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后,对整体改革的一些建议:



1.    认清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1    以培养临床型中医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定清中医教育是着重培养那类型的人才,收窄其目标范围。作为一个中医的教育机构,其对社会的责任,应该以培养临床中医为最重要的目的,将培养科研型人才的目标放在研究生教育当中。重点培养能够掌握传统中医理论及高临床水平,并同时认识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才,但并不是同时精通中、西医、而重点应该放在中医身上,西医学习只是辅助性质。甚至开设中医的传统班 ,以专门培养中医基础扎实的人才,发挥中医特色。

1.2    课程目标配合21世纪人才需要,适应社会需求:制定目标,除了发挥自己专业的特色外,更要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广知识学习的层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德、智、体的发展,学生个人的独特性,以及创意的发挥,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

1.3    培养理论思维为教育重点:中医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注重辨证论治理论思维的培养,与技术的传授同时并重。应该多学习中医科学理论层次的内容,其次才学习其技术、经验层次的内容。



2.    按中医知识结构体系设置课程

2.1    加强中医学科之间联系:从新检讨学科的分科,要按照中医本身的理论结构进行分科,也可按照中医的理论、经验、技术的不同科学层次进行分科。必须注重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整体观念等,与中医临床紧密联系。

2.2    增加通识教育学科:按着中医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加强人文学科的内容,如中国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礼仪、音乐等等 。其它如天文学、气象学、道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各种不同的学科,也可以加入,或许作为选修课,以扩阔同学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并有助中医的学习。

2.3    认清中西医的关系:本科课程编排应首先以学习中医为主,现代医学为辅,并且先学中医,后学西医,中西医之间的比例不可以超过7:3。

2.4    重组西医课程:西医课程应按照中医专业培养目摽及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不须按照西医院校的传统,打破原有的系统性而重新设计,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

2.5    注重经典学习:增加四大经典学习时数,到整个中医课的30%以上,四大经典课定为必修课、临床课,设有适当相关的临床实习,并适当地开设其它中医典籍的学科。

2.6    重新修订教材:强调教材的内容理论与与实践结合,具有实用性;按中医特色的分科方法,教材内容不重复;对文献进行整理,教材应该求原意,并追上现代的发展,勿西化;西医的教材内容要新颖,能追上现代发展。

2.7    增设方法论课程:增设中医相关的方法学内容学科如阴阳、五行学说、周易等;亦应该增加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学导论课,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模糊数学等。

2.8    开设中西医比较课程:开设中西医比较课程作为中医本课高年级的必修课,有助学生在转到临床实习前,认识清楚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2.9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基础教学亦应以医院作为实验室,以病人或病历作为实验素材 ;继承师承教育的好处,因才施教、如实行导师制等 ;可参照西医现代的发展,将三段式改为二段式教育 ,即基础课和实习两段,把临床课与实习融合,直接在医院里上课,增加临床实习机会。

2.10    不单纯以理科生标准取录学生:收生标准应该以学生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等等水平为重点,其次才是化学、生物、数学等的成绩。



3.    改善各种中医教育的问题

3.1    改善中医院西化问题:改革中医院体制,勿西化,加强中医临床水平,在急诊加强中医的使用,甚或采用中、西医处方权分开的方法,以增加中药使用率 。

3.2    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整体中医队伍素质:推动现代的教育方法,及现代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临床及理论水平。增加教师队伍人才,以小班的方法教学。

3.3    适当采用现代教考方法,优质管理:参考现代的教学及考试方法,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方法进行教考,如问题为本教学、连续评核等方法。引进现代教育学的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估。

3.4    增加学习时间,减低同学压力:增加本科学习时间有五年增加至六年,增加其课程编排的弹性,并减低紧密学习的压力。或学习美加的高等教育做法,专业教育需要先有第一个学位才可以就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好的基础。

3.5    注重终身教育:建设中医的持续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并终身学习的兴趣,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

3.6    为中医学生的前景铺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作出宏观的收生调整,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学校应于政府部门合作,共同策划中医发展,以消除学生对前景的疑虑。并推动成立中医法,以中医的理论特色而设计法律,使中医行医有保障。



五、结语

    中医本科教育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为了中医的长远发展,应该先从教育入手,把本科教育的问题解决好。我们应先了解中医本身的特色,中医教育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及现代的教育状况,作出综合分析,才能对中医教育作出合理的改革。

    中医教育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实在需要加强其研究,才能促进中医药整体的发展。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医本科教育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提出意见,引起讨论,共同促进中医发展。由于水平有限,如有错漏,盼请批评指正,多多赐教。

作者: 陈鑫剑    时间: 2006-8-16 21:20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把这两万多字的文章看一遍,就得老大一会子!先阅读一下再说。
作者: mahuangtang    时间: 2006-8-17 17:10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佩服!
作者: mahuangtang    时间: 2006-8-17 17:40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希望和寒水石1多多交流,我的QQ:550782302
作者: 寒水石1    时间: 2006-8-17 18:23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首先,此贴是我转贴"华夏中医';';(WWW.98800.net)上的;其次,我没有QQ,我才14岁.
作者: 王不留行    时间: 2006-8-17 19:56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下面引用由寒水石12006/08/17 06:23pm 发表的内容:
首先,此贴是我转贴"华夏中医';';(WWW.98800.net)上的;其次,我没有QQ,我才14岁.
14岁上大学?后生可畏!!!

作者: 寒水石1    时间: 2006-8-18 14:08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谁说我上大学?
今年下半年我上高一!

-=-=-=-=- 以下内容由 寒水石12006年08月18日 02:09pm 时添加 -=-=-=-=-
此帖是转帖!
作者: 沭河    时间: 2006-8-19 20:25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写的不错
学生的思想往往比我们老师更真实!
作者: mahuangtang    时间: 2006-8-26 22:06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申请一个号码吧,很想和你聊一聊!
作者: 珍珠    时间: 2006-8-26 23:57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楼主的转贴,很象李致重先生的文风。
李致重先生事职于浸会大学。

作者: mahuangtang    时间: 2006-9-1 06:00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希望能知道这篇文章的真正作者!
作者: 五积散    时间: 2006-9-3 20:53
标题: [转帖] 中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