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温病治剂用温药之理探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30 20:11
标题: 温病治剂用温药之理探析
温病治剂用温药之理探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作者:徐大念
 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从其概念来言,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发热是其特征。其治疗上必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然而纵观温病治剂,方中每多含温热之性的药物,这些温药在温病治疗方剂中的配伍机制及作用,前贤有所论及,如《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丹溪心法》“心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药,必兼温散”等。笔者通过研讨温病治剂的众多方剂,领悟到温病治剂中配伍温药有十分深奥的理义,其配方遣药可谓匠心独具。归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分述于下,以求就正同仁:
(1)热易扰神,温药醒神。温病的致病病邪以火热之邪为主,火与心气相通,心主神志,故火热之邪易伤心而扰神出现神志异常的表现,如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等闭证的症状。这类因火热之邪形成的疾患,治疗上必用寒凉之药以治其本。但寒凉之药多凝聚收敛,冰伏邪气,而不利于热闭之证,因此必须在凉开的诸方中加少许温散之品,以利醒神开闭,如安宫牛黄丸(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麝香、珍珠、黄芩、栀子、雄黄、金箔衣),至宝丹(犀角、朱砂、琥珀、玳瑁、龙脑、牛黄、麝香、安息香),二方中均以寒凉清热的药味治本,配伍辛散温性的药味治标,以功专力雄的麝香开窍通闭,使热毒得散泄,神志得清醒。又如紫雪丹(滑石、寒水石、磁石、羚羊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炙甘草、芒硝、朱砂、麝香)方中重用石类镇泄之药,其清气泄热,凉血熄风之力固雄,但启闭醒神之力稍逊,故方中配以麝香开窍,木香、丁香等性温之品,以开达气血,并助麝香醒神。

  (2)寒易伤正,温药扶正。温病治疗方剂多用寒凉之药,寒凉之性的药味有苦寒、甘寒二大类,其多碍气血,易致气滞血行涩滞,二类药物均有损伤正气之弊。因此,在临床上运用时多兼配伍温药,一则温运中州,一则助行气血。如《温病条辨》的新加黄龙汤(生地、玄参、麦冬、生大黄、芒硝、生甘草、人参、当归、海参、生姜汁),方中硝、黄苦寒泄热,麦冬、生地、玄参、海参等甘寒滋阴,苦寒易伤胃气,甘寒易滞气血。故方中以温性的姜汁、当归以达温畅脾胃之气,和血分之滞的作用。又如大头瘟的方剂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黄芩、黄连、玄参、牛蒡子、甘草、桔梗、板蓝根、马勃、连翘、僵蚕、薄荷、陈皮),方中黄连、黄芩、牛蒡子等苦寒伤中之味甚多,为此,东垣特用陈皮一味温中行土,使脾胃不伤,中气得健,纳运条达。

  (3)温易挟湿,温药化湿。温热为长夏主令,温热之邪最易挟湿,而形成湿热之邪相挟为患。因此,对温、湿之邪所致的湿温病必须从苦寒清热,辛开温散湿浊入手,必须于温化湿浊的药中加入清热之药,以达温热之邪得清,湿浊得化之效。如治湿温病,热重于湿的白虎加苍术汤。原方用大清阳明气分之热的药味,独加苍术一味,苦温以燥大阴之湿。又如王氏连补饮(黄连、厚朴、半夏、栀子、芦根、淡豆豉)。吴鞠通的杏仁滑石汤(杏仁、滑石、黄芩、陈皮、黄连、郁金、通草、厚朴、半夏)等。二方均以黄连苦寒之性清热,以厚朴、半夏等性温之药化湿驱浊,以达湿去热清之效。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八条:“湿热之症初起发热,汗出而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桔梗、蔻仁、杏仁、枳壳、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从上述所选药味可知湿温病治疗中运用温药的作用是温化湿浊。

  (4)阴伤阳损,温药益阳。热邪容易耗伤阴津,因此温热病日久每多出现阴津不足,阳气亏损的病理现象,故治疗上不仅要滋补阴液,这是常法,而且还要用温药温补阳气。如温病中大汗,脉散大,喘喝欲脱等症状的生脉散证,方中除了用酸甘化阴的麦冬、五味子外,还用人参、五味子温养益气复脉。又如治热邪消灼其阴,神倦瘛,脉气虚弱,舌降少苔的大定风珠证,方中除了选阿胶、鸡子黄、地黄、麦冬、麻仁等滋补阴液之药味外,还以炙甘草、五味子气温之性复阴生阳。

  (5)病势拒药,温药反佐。温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热,热病用寒药往往会出现呕吐等病势拒药之象,因此从方剂配伍的角度而言,必须加少量的病性相同的温热药物,以消除寒热格拒之势,使胃能受药。故温病治疗方剂中加少许温热药物,有反佐的作用,此类方剂于斯益见,不必例述。
       总之,温病治剂用温热之性药物之理归而言之有上述五个方面,明确掌握其理义,对理解前人的配伍法度,临证正确地遣方,灵活加减药味,以切合病情实际,提高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 432600 湖北安陆,安陆市普爱医院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