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打印本页]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8 14:0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watermark]【百草撷英】
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乍听起来好象“麻烦”,说起它名字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有个挖药的老人,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要另立门户。师傅知道:想走的留不住。当他临走时,师傅还是不放心地告诫说:“你若行医时,有一种‘无叶草’的药,不能随便卖给人吃。因为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徒弟复诵了一遍,不过,他念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师徒分手,各自卖药。这徒弟虽不学无术,可胆子却很大,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拉去见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传来那师傅,欲责其教不得法之罪。师傅辨称无罪,说:“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转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因为“无叶草”这药曾让人闯过大祸惹过麻烦,为警示后人,那师傅就给它起了个“麻烦草”的名字。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麻黄的一些功效。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性温,味辛而微苦,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它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麻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因其发汗解表力强,被称为解表第一药。临床多用它来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水肿等病证。
    麻黄是治风寒感冒的常用要药,以麻黄l0克,桂枝l0克,杏仁l0克,生甘草5克,生白芍l0克,连翘l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日1剂,3天为一疗程。有人以此方治疗夏季风寒型感冒106例,治愈 76 例,总有效率91.5%。
    临床以麻黄为主药治小儿哮喘有良效。以麻黄、细辛、射干、紫菀、款冬花、半夏、五味子各4.5克,生姜6克加减,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103例,治愈16例,有效7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2%。
    麻黄可治寒冷性荨麻疹,以麻黄15克,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防风20克,白芍15克,甘草l0克。有人用此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46例,痊愈 35 例,好转11例,全部有效。
    麻黄配伍精当,还可以治治心动过缓。配方用法:麻黄10~20克,制附片5~10克,细辛5~10克,淫羊藿30克,丹参30克,每日1剂,2周为1疗程。据报道,此方治疗心动过缓100例,显效72例,总有效率达93%。
    麻黄的常用剂量为2~10克。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生麻黄,止咳平喘用炙麻黄。
    麻黄这味药药力峻猛,因其发汗解表力强,被称为解表第一药。用量不可太过,防止汗出不止。用蜜制或捣绒使用可减缓它的发汗之力。麻黄根是麻黄的根,它的作用与麻黄正好相反,具有收敛止汗的作用,千万不可错用。
[attach]1832[/attach][/watermark]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10月18日 07:34pm 时添加 -=-=-=-=-

巧用麻黄治小儿遗尿
(原载:2006年11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7期)
    麻黄是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等功效。研究证实,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可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加,使排尿次数减少(超量甚至会造成尿潴留)。对麻黄的新认识,也开辟了其临床新用途。有多家报道,以麻黄为主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颇佳。
    (1)生麻黄(5~7岁每剂3g,8~15岁每剂5g,15岁以上每剂l0g),水煎,去上沫,睡前顿服,连服1个月,有宣肺化气止遗尿的功效,适用于睡眠中遗尿者(对白天清醒时小便不能控制而自遗者无效)。
    (2)麻黄3~9g(随年龄增减用量),五味子9~15g,水煎服,每日1剂,7日为1疗程。麻黄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五味子酸温甘润,制约麻黄的辛散。二药相辅相成,互增其用,治疗遗尿。
    (3)净麻黄5g,生、炙黄芪各15g,桑螵蛸15g,随症加减,煎取浓汁,睡前顿服。麻黄辛温,宣开肺气,通调水道;黄芪补益肺脾肾三脏之气;桑螵蛸益精固肾,通水道,缩小便,兼制麻黄之辛散。一般服药1周,可见疗效。临床治疗肺肾虚寒,膀胱失约的小儿遗尿症有良效。
    (4)麻黄4g,益智仁6g,黄芪、桑螵蛸各l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次。该方为3~5岁患儿用量。若6~12岁的患儿,麻黄用量需加至6g;12岁以上者,增至9g。其他各药物也按年龄依照常用量酌定。
    (5)麻黄2份,益智仁l份,肉桂l份,共研细末,置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贮。每次取药末3g,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再以上药填脐。敷3次后改为每周填脐1次,继用2次,以巩固疗效。
    (6)补骨脂、黄芪、桑螵蛸、麻黄等量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成饼状,取适量敷脐部,外敷纱布以胶布固定。治疗小儿功能性遗尿有良效。
    值得注意的是,麻黄辛温发散,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反应,出现头痛、烦躁、失眠、心悸、胸闷、发热、大汗、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早搏等症,故内服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可随意多服,并应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体虚汗多、虚喘及高血压者不宜服用。(王惟恒)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8:10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0/18 02:05pm 发表的内容:
(水印部分不能引用)
好文章。风寒之邪郁闭在表,不仅阻滞阳气正常出入运行,并可损伤卫阳,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以麻桂二方为代表的温散法既可以发汗祛邪,又鼓舞阳气外出抗邪,邪气去则阳气出入自然恢复正常。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8:1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治疗阳虚外感第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0月18日 06:19pm 时添加 -=-=-=-=-
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是一首疗效确切的经方,主治少阴感寒,阳气不足,具有助阳解表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0月18日 06:22pm 时添加 -=-=-=-=-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无汗恶寒(与太阳同)头不痛,脉沉欲寐(俱少阴证)少阴殃。若无发热当温补,(用附子汤)反热邪犹连太阳。故用麻辛兼发表,温经熟附恐亡阳。(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8:2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的作用,可灵活用于过敏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脊髓空洞病,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无汗征、低血压、重症肌无力、疲劳综合征、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压痛等病,但须注意,辨证属外寒里饮者,凡证见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倦怠、脉沉细或浮紧等均有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机会。《伤寒论》第128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要是辨清为少阴病夹饮之外寒里饮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不胜枚举,要想正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认真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同时,要在临床当中仔细去体验,方能使本方发挥应有的治疗效果。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8 18:31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感谢版主点评,受益匪浅!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8:3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资料]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
            作者:余国俊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细心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原单独或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的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若如此则疗效自然降低,甚至无效。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其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
  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候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如1992年3月曾治我院某男,62岁。患者周身恶寒,背部尤甚,困倦欲眠,但卧床又难成寐,已历3日。其人行瘦色苍,嗜烟多年,宿患肺气肿。3年前曾摄胸片发现肺部有一阴影,初怀疑为肿瘤,经抗炎治疗后阴影消失。但3年来每年平均发病3—4次,每次症状均以恶寒思睡为主,且必须住院15--30天,叠经输液(药用抗生素、维生素、肌苷等)、输血方能渐渐缓解。西医每次诊断均为“肺气肿”“重感冒”。这次本应住院,但患者一想起历次输液时手背肿胀难忍,便心有余悸,故欲先服中药一试,如不效再住院。刻诊:体温36.8度,精神萎靡,困倦思睡,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今患者发病伊始,便周身恶寒,困倦思睡,脉沉细,显系寒邪直中少阴,而与提纲证基本符合。故笔者不受本医历次同一诊断与治疗的任何束缚,而拟使用方证对应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但虑其年老体虚,且发病已3日,恐汗多伤正,故不用生麻黄而用炙麻黄,再加炙甘草以匡扶正气。处方:炙麻黄10g,熟附片15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6g,炙甘草6g。服1剂,并无汗出,但周身恶寒,困倦思睡等症状渐渐消失,精神转佳。随访1年未复发。可见方证对应法,实为准确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一条捷径。
  2.病机推求法
  《内经》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而“谨守病机”的前提是准确的推求病机,即在尽可能详尽地审查病症,完整的占有四诊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最后作出病机诊断,以利于谴选高效方药。如前所述,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是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这是就外感时病而言。若系内伤杂病,其基本病机则为阳虚寒凝。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细心体察,准确推求出病机并不困难。然而在四诊资料不全时(病人函诊时经常遇到),就比较麻烦了。如《中国乡村医生》1993年第7期刊出拙文《左小腿剧痛25天》之后,于9月初收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化肥厂卫生所范医生来信称:其妻右膝关节疼痛多年(有右膝外伤史10余年),经X光摄片,诊断为“右副韧带损伤伴胫骨上端轻度骨质增生”。该市一医院曾动员其手术治疗。因经常复发,特函诊求服中药。笔者读信数遍,茫然无从下手,连拟数方,皆不中意。不得已勉力从俗,寄去习用治疗久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活血通络药物;并告以四诊资料不全,无法推求病机以明确诊断,希望补充云云。范氏于10月13日来信说:服药6剂乏效。患者双下肢酸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右膝肌肉轻度萎缩,近2天因参加田间劳动,顿觉行走不便……中医四诊:面色少华,舌淡红,根部有少量白苔,脉濡缓,痛处喜温怕冷。笔者据此推求其病机可能属于阳虚寒凝,遂寄去重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30g,熟附片50g(先煎1小时),北细辛20g,熟地60g。嘱服6剂,范氏于12月30日来信说,“您寄给我的处方,我爱人服用后效果很好!共服6剂,右膝疼痛全部消失,同原来一样。经剧烈的体力劳动亦无任何不适。”又说“经多次病例验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疗腰腿痛有特效”。所谓“特效”,故为偏激的美誉,但亦足以说明推求病机法对于谴选高效方药的重要性。而谴方不谙病机,犹如盲子夜行。
  3.体质辨证法
  人之体质,禀于先天,成于后天。而人禀五行,各有偏重。早在《内经》上就记载着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以及木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的心理、生理、病理特征与治疗宜忌等内容。《伤寒论》上提到的“酒客”、“淋家”、“疮家”、亡血家”等,亦属于体质辨证的范畴。历代大多重视体质辨证,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关于体质辨证的论说更为确切具体,且经得起临床验证。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到,“外感之著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或迥有不同。盖人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更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之则其寒益甚也”。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体质病理就是素体阳虚。故笔者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有用武之地。如1991年冬治一男患,47岁。其人反复感冒1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刻诊:眠食尚可,能坚持工作。惟下午及晚上背心发冷,头面畏风,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稍弱似无明显阳虚之象,缘何以上方药无显效呢?细询之,方知其人经常腰痛绵绵,脾胃素畏寒凉,夏季也不敢吃生冷之物,属于阳虚体质无疑。乃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5g,熟附片30g(先煎半小时),北细辛15g。仅此1剂,诸恙霍然。
  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证,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明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人。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于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
  录自《名医垂教》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8:3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0/18 06:31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版主点评,受益匪浅!
欢迎原创作,有益临床!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09-10-18 18:58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已学习,有收益。
北方人发汗用麻黄、桂枝,南方人用生姜即可。这是地理环境与体质差异使然。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9:2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苏忠伟2009/10/18 06:58pm 发表的内容:
已学习,有收益。
北方人发汗用麻黄、桂枝,南方人用生姜即可。这是地理环境与体质差异使然。
说的好!因时,地,人制宜。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9:3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黄煌教授运用麻黄经验
   麻黄是多年生灌木植物,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两、甘肃、新疆等地。麻黄耐严寒和干旱。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多沙地带、沙漠等均可生长。麻黄的草质茎入药。色淡绿或黄绿,内芯红棕,味苦涩。处方名用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等。由于沙尘暴的频发,我国2000年发布了严格控制麻黄、甘草等护沙植物采集的有关通告。麻黄是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及利水消肿药。美国引种麻黄早已成功,并于1985年和1986年批准麻黄碱、伪麻黄碱为非处方药物。后来由于发现麻黄的上述成分具有类似苯丙胺的兴奋剂作用,服用后尿检呈阳性,现已经严格控制其使用:在美国有14个州限制麻黄制剂的销售,不容许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994年美国得州网球锦标赛中一妇女死亡,认为因服用含麻黄的“处方1号”有关,为此有关生产厂家受到美国FDA的通报,WHO拟订的全球通用草药手册范本,亦将其从目录名单中取消。(引自第二届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资料《国际草药科研生产与市场的最新报告》)1 药证麻黄主治无汗而肿,首先是肿。如甘草麻黄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第十四),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无论有汗无汗,只要见浮肿,均可用麻黄。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仅虚浮身重者,也有面色黄暗,肌肉松浮,有浮肿倾向者。其次为无汗。麻黄有发汗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麻黄时,其发汗的作用更为明显。《伤寒论》甘草麻黄汤条下“不汗再服”的解释,可见患者本应有“无汗”,而服药效果的标准就是出汗。麻黄甘草汤加附子,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谓能“微发汗”(302条),也有发汗的作用。麻黄汤主治“脉浮,无汗而喘者”(235条),根据原文有“发汗则愈”的说法,则其中无汗尤为关键。大青龙汤中麻黄量最大,6两,主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由于该方的发汗作用强烈,所以,张仲景特意说明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认为如果误诊,“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清"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有金姓者,工涛善医。其视药尤严,味味拣之。谓某一生谨慎,然几误人姓名者已屡。一位某家5岁儿病肺风,初用麻黄三分不应,益以五分.又不应,第三剂益至七分,而额汗如珠,脉亦欲脱矣。急以人参、五味、牡蛎、龙骨止之始痊。访之,则前所用皆伪者,七分则真麻黄,不觉已过重矣。可见麻黄有发汗作用。急性传染病初期发热,常常无汗,不可误为麻黄证。清代陆定圃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吴郡某医,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适治一女子热病无汗,投以麻黄服之,汗出不止而殒。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麻黄所治疗的无汗,不仅仅指患者就诊时没有明显的发汗,而是指患者不容易出汗,或恶寒无汗,或精神倦怠而皮肤干燥。换句话说,无汗而肿,不仅仅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且还包括了体质因素在内。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汗出而肿,故用石膏,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仅取其退肿的效果。大青龙汤主治“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如何配比?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原书石膏无剂量,仅记载为“鸡子大”字样,鸡蛋大小的生石膏重量约为50g左右。据柯雪帆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g,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合为4两左右),麻黄大于石膏,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的时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麻黄兼治咳喘、骨节痛、发黄。咳喘:麻黄汤主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条)。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小麦)主治“咳而脉浮者”,均是治疗咳喘。防己黄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黄半两”,因.防己黄芪汤证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第二),则提示对于汗出浮肿而喘者,麻黄可与黄芪、白术、防己等同用。骨节痛:麻黄汤主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麻黄配伍桂枝甘草;乌头汤主治“病历节不可曲伸,疼痛”(五-14),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如脱”,是麻黄配伍附子、芍药、甘草,或配伍乌头、芍药、甘草。后世《世医得效方》麻黄散(麻黄、黄芪、羌活、细辛)也重用麻黄治疗历节疼痛。发黄:《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千金要方》也用麻黄醇酒汤治疗伤寒发黄。 2 应用 ——以水肿为主诉的疾病,如肾病、黏液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或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越婢汤所治疗的水肿,以急性肾病水肿为多。水肿常首先出现于面部,并迅速发展至全身,亦可一开始即为全身分布的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除使用越婢汤原方外,常加连翘、金银花。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所治疗的水肿,以中老年的下肢浮肿为多。如甲减、慢性肾病等。特征为非凹陷性水肿,面部及下肢较为明显,水肿部位不受体位影响,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降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治疗的水肿,以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多,其特点是突然发生无痛、硬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多见于面、舌、唇部,属变态反应性水肿。如日光性皮炎。可用麻黄5g连翘30g赤小豆30g生甘草10g蝉衣12g。水肿服用含有麻黄的汤药后,可能出现出汗,随后小便增多,水肿开始逐渐消退。但营养不良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老年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忌用或慎用。 ——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如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等,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方如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等。麻黄甘草汤又名走马通圣汤,其使用方法为:麻黄、甘草,炒微黄,研为细末,每服3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可治疗:①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如急性乳腺炎;②风痹不仁,手足麻木;③皮肤癣。有报道:麻黄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钟,温服,每日1剂,治疗顽癣42例,一般连服10剂左右有效(中医杂志,1992(4):5)。外洗可治疗脂溢性皮炎、斑秃等。大青龙汤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开会期问,感冒发热,咳嗽,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经当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刘惠民老中医前去诊治,仅服用大青龙汤加减2剂,即热退病除。毛泽东说,我30多年没有吃中药了,这次感冒总是不好,刘大夫的两剂中药解决了问题。中医中药好,刘大夫的医术也好啊(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11月19日第四版)。民间用麻黄治疗多种皮肤病有效。江苏省名中医邹锡听介绍,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有一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的经验方,名三净汤:净麻黄10g,净黄连9g净蝉衣15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紫背浮萍20g。效果很好。民间治疗老年性皮肤干燥症,用麻黄15g,猪皮lOOg,同煎,去渣后调人白糖10g,1日内分3次服(北京中医1984(1):64)。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便秘结的荨麻疹,麻黄可与大黄、栀子等服用,方如防风通圣散。服药后患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 ——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为特征的疾病,如心动过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等,常配伍附子、细辛等,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无汗而肿的病人,不仅有浮肿的倾向,而且精神萎靡,畏寒,心跳较慢,反应迟钝,所以,心动过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遗尿等也可使用麻黄及麻黄剂。如小儿遗尿,有报道按年龄取生麻黄(5—7岁3g,8-15岁5g,16岁以上10g),水煎睡前顿服,连服1个月。曾观察50例,结果42例痊愈,一般有效病例服药1-3次即可见效。再如老人便秘,报道用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邓全四经验,中医杂志1992,4:9)。麻黄汤历来都被认为是发汗峻剂,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其实未必如此。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1例难产,发动6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俱无效。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舒驰远《女科要诀》)。陈沫金介绍一3度子宫脱垂的中年妇女,因感冒服用麻黄汤后,子宫脱垂亦愈。后对所有子宫脱垂以及遗尿患者,单用麻黄汤或加党参、黄芪、当归、熟地,均有效。共治疗子宫脱垂80例,显效66例,有效14例,但劳累后容易复发,但用上方依然有效(中医杂志1992,4:8)。麻黄所含有的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的作用,可能盆腔内器官及其肌肉均有兴奋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痿、嗜睡、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兴奋作用。日本用本方治疗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明显的提高心律的作用。麻黄在10g左右可使每分钟心律提高5-10次。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80年代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本人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性功能低下。曾治疗一阳痿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痿也好转,后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前服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以咳喘为主诉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常配伍杏仁、甘草、厚朴、半夏、细辛等。方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小青龙汤等。麻黄、杏仁、甘草是张仲景处方中的经典配伍,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中以此为核心,后世将此名为三拗汤,成为治疗咳喘的基本方。主治咳嗽气喘,如身热有汗,加石膏、连翘、黄芩;如为痉挛性咳嗽,可加全蝎5g,钩藤15g。单用麻黄也可治疗咳喘。民间有用麻黄冰糖蒸梨的经验,即用麻黄1~3g,冰糖15g,莱阳梨1只,先将梨核取出,纳人麻黄及冰糖,隔水蒸烂,喝汤。也有用麻黄5g,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汤,对支气管哮喘有效。 ——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常配伍防风、黄芪、甘草、细辛等。方如玉屏风散加味、小青龙汤等。《金匮要略》中记载:“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提示喘与鼻塞同现。临床常用麻黄治疗慢性鼻炎。本人常用的一方为玉屏风散加麻黄:麻黄3g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0g甘草3g。一为小青龙汤。前者用于面黄而浮肿貌者,而后者则用于咳喘而鼻塞,见水样鼻涕以及水样痰,并多泡沫者。 ——以关节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问盘脱出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本人常加芍药30g以上。 3 参考麻黄体质——“湿家”: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临床使用麻黄或麻黄剂,应注意麻黄体质是否存在。若肌肉坚紧,平素恶热多汗者,虽有喘咳、身痛、黄疸等,也不可轻易使用麻黄剂。否则会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等不良反应。麻黄的用量很难统一,有人认为成人不能超过15g,但有人则用量大大超过15g。如范文虎先生退黄,用麻黄六钱(18g)。甚至小孩麻疹肺炎,麻黄也用四钱(12g)。与配伍、煎服法、体质、季节等均有关系。麻黄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孑L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但久煎可减轻不良反应。脉软者、血压高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8 19:38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0/18 07:32pm 发表的内容:
黄煌教授运用麻黄经验
   麻黄是多年生灌木植物,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两、甘肃、新疆等地。麻黄耐严寒和干旱。干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多沙地带、沙漠等均可生长。麻黄的草质茎入药。色淡绿或黄绿,内 ...
谢谢版主王勇先生添加精彩华章,我将认真研读!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19:4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张喜奎教授妙用麻黄临证经验浅识
陈英晖 张喜奎
摘  要: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用,若证非属虚,汗证不避,斯时可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据证灵活配伍,可达邪去正安,表畅汗止之效。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气虚之证用之不当,可致严重后果,麻黄虽猛,但药效昭彰,用之得当,取效迅捷,要在随机配伍,更要坚持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可圊于种种误传而坐失良机。


作者: 铁骨铮铮2002    时间: 2009-10-18 21:4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用麻黄当知所忌。王辉武《实用中医禁忌学》八十九、麻黄
麻黄系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等证。
【应用禁忌】
1.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黃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一般老人、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也应慎用麻黄。
2.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凡气虚外感风寒,症见怕恶风恶寒、气短乏力、动则自汗、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应慎用麻黄。
3.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即使有胸闷咳喘,也应慎用麻黄。
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凡心血虚衰、心神不宁,症见心悸、胸闷气喘、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应忌用麻黄。
凡阴虚血热,症见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鼻衄、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虽证属外感风寒,或见咳嗽胸闷,也应忌用麻黄。
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4.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凡有心情烦躁、易怒、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5.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甚至尿潴留或尿闭,故凡小便不畅、尿少不通者慎用。
6.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成人水煎剂每日3~9g,一般中毒剂量为30~50g,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震颤及心绞痛发作,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7.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讨论】
1.关于麻黄发汗强度的问题  《本草纲目》载:“麻黄发汗之气,駃不可御。”《本草求真》也有“太阳发汗重剂”的记载,故历来有“麻黄为发汗峻剂”之说。
就单味麻黄而言,温散发汗之力,强于一般辛温解表药,如应用不当,不良反应也较重。因此,历代方书强调麻黄峻烈之性,告诫谨慎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麻黄的发汗强度,还取决于用量、配伍、服法和药后护理等。临床经验认为:“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本草正义》)。“若不温覆则不峻也”(《医宗金鉴》)。
可见,单味麻黄发汗力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
2.关于麻黄不可过钱之说  方书有麻黄不可超过“一钱”(3g)之说。张锡纯也说:“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者。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3g)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肌肤强厚……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出。”
可见麻黄的用量,与季节、证型、体质、地域相关,不必拘于成见。但若超常重用,仍须谨慎。
3.关于“虚喘忌用麻黄”之说  麻黄温散发汗,有耗气之弊,虚喘多因肺气虚、肾不纳气所致,这一禁忌原则上是正确的,在临床用药中应加以注意。
但据临床经验,虚喘又并非绝对不可使用麻黄,特别是在虚喘外感,虚实并见或虚中夹实者,正可发挥麻黄宣肺达表、降逆平喘的功效特点,通过其合理配伍补虚之品,制其弊而利其用,疗效卓著,不必拘于前贤“虚喘禁用”之说。
4.关于“夏月忌用麻黄”之说  在一些地区有“夏天忌用麻黄,可用香薷”的说法。有人认为,夏季,如遇当用麻黄者,恒以香薷代之。
此说失之偏颇。其实,夏月无药不忌,又无药必忌,哪有一时一季之药呢?惟以证候相宜而用,才是平正之理。
【文献选要】
〇“之才曰:厚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韦”(《本草纲目》)。
〇“若春末夏初则为禁用,因时已变,温热难抵剂之轻扬也。阴虚伤食者亦禁。久服多服,令人亡阳。凡用去节,水煮数沸去上沫用,否则令人烦闷,却又止汗”(《本草真诠》)。
〇“若夫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疮疱热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靥,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戒之!自春深夏月,以至初秋,法所同禁”(《神农本草经疏》)。
〇“非冬月伤寒及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戒之”(《本草必用》)。
〇“过剂则汗多亡阳,夏月禁用”(《本草备要》)。
〇“寒邪在里,脉不浮紧有力,伤风有汗,素有血证,真阴内虚,卫气不足,春时瘟疫,发热恶寒,无头痛身疼拘急等症,皆禁用。时症亦有头疼身痛拘急者,宜细察之”(《得配本草》)。
〇“至或有载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盖因过用则汗多亡阳,自汗表虚则耗人元气。……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内入,则又何不可用之有?至于手少阴心之风热斑疹,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审其腠理坚闭,病应用散,亦当审实以投”(《本草求真》)。
〇“其性轻扬善散,发表最速。若表虚自汗,饮食劳倦杂病;自汗,肺虚有热,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痘疮倒靥,不因寒邪所郁,而因热甚;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南方类中风瘫痪及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阳,能损人寿,戒之!戒之!春深夏月,以至初秋,法所同禁。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伤营见证者宜之。若非冬月,或无寒邪,或寒邪在里,或风伤于卫等证,虽发热恶寒,不头痛身痛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虽可汗之症,亦不宜过剂。汗为心液,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大患”(《本草害利》)。
〇“然此治中风不汗者为宜,若自汗者更用麻黄,则津液转脱,反为大害”(《医学纲目》)。
〇“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虚而成坏证,可不兢兢致谨哉”(《本草通玄》)。
〇“及见脉微恶寒,吐利烦躁等证,亡阳已顷刻,又不当用麻黄。即此推之,凡治暴病而用麻黄者,其杀人不转睫矣”(《医门法律》。)
〇“喉间起白所切忌药物:麻黄误用哑咽不可救”(《重楼玉钥》)。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18 22:0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0/18 09:46pm 发表的内容:
用麻黄当知所忌。王辉武《实用中医禁忌学》八十九、麻黄
麻黄系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 ...
好提示!这正是知药善用,有益临床!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9 07:2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0/18 09:46pm 发表的内容:
用麻黄当知所忌。王辉武《实用中医禁忌学》八十九、麻黄
麻黄系多年生草本小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功能发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风 ...
谢谢各位专家添精加玉,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益于后学,利莫大焉!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19 12:5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0/18 07:43pm 发表的内容:
张喜奎教授妙用麻黄临证经验浅识
陈英晖 张喜奎
摘  要:麻黄素以辛散开泄,发汗峻药著称,主治伤寒表实,临证以无汗为旨要,应全面分析,汗出仅为一外候,当结合全部信息辨之,如确系卫虚阴伤等者,自当慎 ...
“麻黄临证以无汗为要旨”值得注意!籍此有人以重剂麻黄治无汗证曾获效:
[病案举例]  马某,男,23岁,2002年2月21日诊。全身皮肤无汗出23年,若遇劳动或剧烈活动,或遇夏季炎热,则全身燥热难耐,甚则需卧于冷水之中方可降温。饮食、睡眠、二便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邪闭肌腠、营卫失宣、津液不能外达。方拟麻黄汤加味治之。处方:
麻黄18g  桂枝18g  杏  仁10g  荆  芥10g  
防风10g  红花10g  甘  草4g   羌  活12g
苏叶15g  川芎15g  丝瓜络30g  路路通30g
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皮肤稍觉湿润;继服7剂,汗液增多,皮肤潮湿;服至35剂,汗出正常。[邹世光,等. 麻黄汤临床运用举隅.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41]
[中医解析]  本例从出生之后即无汗液,时逾23年,曾辗转多方求治无效。中医认为,无汗症机理是邪闭肌腠,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宣达皮肤,正切合麻黄汤之意。遂宗仲景之法,以重剂麻黄汤发汗宣肺,加羌活、荆芥、防风、苏叶以透邪外达;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患者夏季“燥热难耐”,是火郁其内,本“火郁发之”之旨,佐丝瓜络、路路通透络通经、引邪外出。诸药合用,使营卫和、肌腠开、经络通、肺气宣,终于出汗如常人。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9-10-19 18:50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好文章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9-10-20 12:00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学习好经验!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20 12:5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czq1236892009/10/20 00:00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好经验!
谢谢点评!我们会继续努力.
作者: 夏雪宜    时间: 2009-10-22 17:28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我前几天开中药麻黄、附子,开了15克与60克,药房竟然不给拿药,看样子这个方子我在医院是用不开了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23 12:1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夏雪宜2009/10/22 05:28pm 发表的内容:
我前几天开中药麻黄、附子,开了15克与60克,药房竟然不给拿药,看样子这个方子我在医院是用不开了
临床用药总在辨病,证用药。
作者: dai0zi    时间: 2009-10-26 16:1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学习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论述,收获颇多!
赞一个!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10-27 13:0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是好药,但现代多畏其升高血压、加快心率而不敢用。好有一比,老虎吃人,但在驯兽师手里非常驯服。附子有毒,火神派用之得心应手。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9-10-27 17:2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0/27 01:05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是好药,但现代多畏其升高血压、加快心率而不敢用。好有一比,老虎吃人,但在驯兽师手里非常驯服。附子有毒,火神派用之得心应手。
老师说的好!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0月27日 05:29pm 时添加 -=-=-=-=-
1926年火神派医家祝味菊由四川来到上海,一反俗风,倡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物建功,屡次救治危重病人,“如同黑马一般给上海医界带来了强烈冲击”,形成以重视阳气,擅用附子为特色的“祝氏医派”。

-=-=-=-=- 以下内容由 czq1236892009年10月27日 05:34pm 时添加 -=-=-=-=-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王晓明
焦作市中医院,河南焦作454000文章摘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以心悸、乏力、头晕或昏厥、畏寒、肢冷为主的一组临床症侯群。现代医学对此无特效药物治疗,安装起搏器尚未普及。近年来,笔者运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2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文章主题:麻黄附子细辛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养阴生津 中医药疗法 文章内容:中华当代医药2004年10月第2卷第10期(总第36期—加昧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王晓明焦作市中医院(河南焦作45400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以心悸,乏力,头晕或昏厥,畏寒,肢冷为主的一组临床症侯群.现代医学对此无特效药物治疗,安装起搏器尚未普及.近年来,笔者运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2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23例为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4~73岁,平均48.5岁,病程一年以内者16例,1~2年者4例,3~4年者2例,5~6者1例,病因属冠心病14例,心肌炎6例,心肌病1例,病因未明者2例,临床见有昏厥史者3例,心慌乏力,气短懒言,自汗者15例,肢冷畏寒者10例,头昏失眠者6例;舌质淡者14例,舌质暗者或有瘀点者9例;舌苔薄白者19例,白腻者4例;脉象沉迟者20例,呈结代脉者8例.23例中窦缓15例,窦房阻滞6例,窦性静止2例,结性逸搏5例.通过阿托品实验阳性者或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采用运动实验后心率&;90次/分者可确诊,可排除药物因素.1.2治疗方法1.2.1基本方:炙麻黄6,制附子10,细辛10,桂枝10,红参20,黄芪30,生地黄15,川芎12,红花15,破故纸15.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1.2.2加减法:胸闷,苔腻者加菖蒲15,薤白15.头晕失眠者去桂枝,加丹参20,炒枣仁30.瘀血胸痛甚者加水蛭10,蒲黄粉20(冲).1.2.3病程:连服10日为1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未服氨茶碱,阿托品,喘息定等西药.1.3疗效观察1.3.1疗效评定: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致恢复正常,心率平均增加10次/分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部分恢复,心率平均增加5~9次/分.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无变化,心率增加2~4次/分.本组无恶化病例.1.3.2治疗结果:显效7例,占30.4%,有效12例,占52.2%,无效4倒,占17.4%,总有效率为82.6%.2病案举例患者,男,61岁,退休干部.1998年12月04日就诊.患冠心病3年余,常服复方丹参片,消心痛等药物治疗.近1年前心慌胸闷加重,气短乏力,心率最慢时46次/分,曾用氨茶碱,阿托中医中药品等药治疗,心率暂时增快,常不能持久.近半月来发作4次,提示:①ⅱ度型窦房传导阻滞.②交界性逸搏.③下壁心肌缺血,心率48次/分,阿托品实验(+).西医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症见:胸闷心慌,气短乏力,自汗,畏寒肢冷,舌质淡有瘀点,苦苔薄白腻,脉结.辨证:心肾阳虚,痰浊血瘀,治宜益气温阳,活血化浊.药用:炙麻黄6,制附子10,细辛10,桂枝10,红参20,葛根30,生地黄12,川芎12,红花15,薤白15,菖蒲15,破故纸15,药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心率维持在55~58次/分,继服原方10剂,心率达60~62次/分,示;窦性心率,下壁心肌缺血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继服8剂,随访1年心率正常.3讨论病窦综合征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由冠心病,心肌炎等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失常,从而产生以脏器组织缺血为主要表现症状的一系列心律失常.安装人工起搏器,有些病人难以接受,阿托品,喘息定等药物治疗只能见效于一时,停药则病复原初,长期服用因副作用而患者拒绝治疗.据临床观察,本病属祖国医学"心悸","胸痹","厥症"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心肾阳虚,心阳不振为其本质;血瘀,寒凝,痰浊为其标实.本虚为主,因虚致实,故治疗偏重温补心肾之阳.病窦患者以迟结脉多见,但有时迟数交替,此为"阳损及阴","阴极似阳"之危险证侯,不能误以为是阳证,热证,真证本质是阴证,寒证,虚证.方中附子为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之要药.其下壮肾阳以益火,上助心阳能强心.附子与桂枝,温补心阳,配破故纸温肾壮阳.麻黄,细辛性温辛散,伸发阳气,宜通气血.古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但临床观察,细辛用至10疗效满意,未见不良反应.红参,黄芪补气生阳,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生地养阴生津,防附,桂,辛等辛燥药伤阴耗液,诸药相伍,其效益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有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系统功能的作用.麻黄,细辛中的生物碱,能增强心肌的自律性,加速窦房传导,可提高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桂枝有抗心律紊乱的作用.川芎,红花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心脏,改善心肌缺血.红参,黄芪,生地能增加心肌收缩力.破故纸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只要窦房结功能改善,传导正常,临床症状就会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81—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9-10-27 17:41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08 10:56:00 ]    作者:周刚,周明东    编
【摘要】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耳聋、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经痛等医案,指出因头面为诸阳之会,且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咽喉舌痛。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作用,故对于阳虚感寒引起的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面部疾病; 阳虚感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论此方云:“方中附子以助少阴之阳,温阳救逆,细辛以散少阴之邪,祛风止痛,麻黄以达太阳之表,辛温发散,邪自表而入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少阴外感”的病机上,笔者在使用此方中发现许多头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举几例如下:
  1  喉舌痛并声哑
    男,60岁,症见咽喉舌体疼痛难止,声哑,伴低热,先西药消炎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转中医治疗,经服用中药清热利咽,声音嘶哑反加重,转我处求治。咽部及扁桃体暗红,无分泌物,舌质暗红,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润,苔薄腻, 脉沉细无力。此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太阳风寒所致,邪气留恋肌表,阳气匮乏,无力振阳祛邪,故低热缠绵;当温阳散寒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5 g,附片10 g(煨,先煎60 min),细辛10 g,冷水煎服2剂。服完2剂后,疼痛缓解,继用2剂后转用温养脾肾之药而安。
   
  按:《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本病喉舌痛且喑哑难出,从部位看“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寒邪凝滞少阴经脉,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哑声嘶,本当治寒以热,却用输液抗炎清热利咽等寒凉之品,更抑阳气,犯了虚虚实实之错。故取附子蒸腾阳气,麻黄、细辛发散寒邪,一鼓作气而逐寒外出,声哑得愈。
  2  三叉神经痛
    女,48岁,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平等药效差。转投中医,屡与疏风清热之剂,亦效差。前来就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询问知其平时小便多清,四肢欠温,精神欠佳,常鼻塞目眩,嗜睡多眠。此证属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寒性凝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 g,制附子10 g(先煎30 min),细辛6 g,全蝎10 g,蜈蚣1条,川芎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服药3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3剂,诸症告愈。
    按:本病人平时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温,此为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入手,屡用疏风清热,更易损伤阳气。又复淋雨而受寒,而鼻塞、目眩足证寒邪凝滞、清窍失养、痛极入脑,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细辛 “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 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内助附子,外助麻黄,以温阳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归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3 鼻病
    男,50岁。每逢寒冷季节,则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则不闻香臭。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余沥,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此乃少阴阳虚,卫阳失固,藩篱失守,寒邪深入少阴,正虚不能鼓邪外透。《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亦云“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于鼻,为鼻鼽”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 g,制附片15 g(先煎60 min),细辛6 g,白芷、苍耳子、辛夷各6 g,杜仲15 g,菟丝子15 g,葱白3节,鲜生姜10 g 。4剂后,鼻流清涕、鼻痒、鼻塞感均好转,手足转温。遂按原方减附片为10 g,细辛为3 g,加用黄芪、熟地黄各15 g培本固元,续进6剂,后以补肾温阳剂调补,而鼻病及阳痿均治愈。
    按:《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灵枢》云“肺气通于鼻”,肺在窍为鼻,且鼻为督脉所过之所,肺肾阳虚寒凝,在上则肺窍不利,鼻塞流涕,在下则会阴二窍不通,小便余沥,阳痿不举。故以附子、杜仲、菟丝子温通肾阳、填补肾精,麻黄、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葱白宣肺散寒、通窍启闭。
4  耳聋
    女,42岁。因双耳听力障碍2周由他人推荐而来,云洗澡时突然没有热水,坚持洗完后,又用冷水洗衣服,当天下午就出现了鼻塞、流涕、耳鸣,自服生姜煮红糖水后,鼻塞好转,但仍耳鸣,后出现听力减退,在五官科治疗无好转,又服用利肝胆通窍中药,反渐渐声音都听不见了。就诊时,精神差,身体微有疼痛,恶寒。舌淡苔薄白,舌下静脉青紫,脉沉紧。此为寒邪直中太少两经,给予温肾宣肺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 g,制附片30 g(先煎2 h,细辛15 g,鲜生姜30 g。两剂后,但见汗出,自觉耳闭如有物堵的感觉好转,头部轻松,又继续服用5剂后,感到听力明显好转,转用附子理中汤调节而愈。
    按:肾开窍于耳,如寒邪太重,直中太少两经,肾中阳气为之闭阻,导致寒凝窍闭,肾气不能上通于耳,出现失聪。病人曾用生姜驱寒,仅有小效,故此寒邪非大剂姜附细辛不能除,故用重剂生姜辅助细辛麻黄以驱寒邪,更有附子温阳以推波助澜,达到治疗效果。  
  5  目盲、目暗
    男,45岁,自诉感冒后又不慎落水,时值寒冬,出水后虽服红糖姜水,仍感寒冷彻骨,几天后出现视力模糊,急忙到眼科检查,双眼及眼底未见异常,住院查头颅CT也没有问题,治疗期间配合服用补肾填精类中药,视力越来越差,自觉有黑斑遮住视线。来诊时,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相间,舌淡润苔白腻,脉沉细紧,此寒邪直中少阴,阳气郁遏,阴翳乃成。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5 g,制附片30g(先煎2 h),细辛15 g,鲜生姜60 g。两剂后,汗出,自觉光感增强,再连服6剂后,视力明显恢复。
    按: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气为寒邪闭阻,五脏六腑之精不能上注于目,则目暗目盲。用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更得麻黄细辛之助,消阴通窍,且大寒用以重剂,故疗效显著。
    总结:头面为诸阳之会。《内经》云“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舌咽喉痛。一闭塞一疼痛,为头面部症状的两个显著特点,同时往往伴随全身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如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微细或紧等,稍加细察,不难诊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片、细辛组成。麻黄辛苦温,发散风寒;附片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细辛通达内外,助麻黄以驱表寒,助附片以温阳逐痼寒,此方有强大的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功用。故不论临床表现怎么千变万化,应用该方抓住阳虚感寒这一病机,就能很好地应变。这其中阳虚可能因素体羸弱,或者医者错投发汗及苦寒剂以致伤阳,此均为阳虚之因;而感寒则不光指外受风寒水湿,亦可因内伤寒饮,或医者误治以苦寒,此均为感寒之途。在临证过程中,除了头面部症状及原《伤寒论》中少阴病“发热,脉沉”“脉微细,但欲寐”等表现外,尚可见口淡不渴,神形憔悴,畏寒怕冷,恶寒发热,阳痿尿频,四肢欠温、舌质胖大多白嫩水滑或暗红(此因寒凝血滞故)等全身症状,同时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查找有无受寒病史及既往阳虚体质的可能,为正确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提供详尽的依据。值得强调的是,现在很多病人在病起初期,多求助输液抗炎药或自服清热解毒药,此皆寒凉之品, 易伤阳气,如久治不愈反会加重趋势,应结合脉证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可能。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27 17:5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czq1236892009/10/27 05:41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刚,周明东    编
【摘要】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 ...
好资料!学习了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27 18:0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0/27 01:05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是好药,但现代多畏其升高血压、加快心率而不敢用。好有一比,老虎吃人,但在驯兽师手里非常驯服。附子有毒,火神派用之得心应手。
所论精辟!且看何绍奇先生用麻黄: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辛苦,温。归经:肺经、膀胱经。功用:发汗、平喘、利水。
    1 外感第一药
    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七十多岁,亦感冒风寒,因有高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姜5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
    1975年农忙季节,我所在的医疗队曾广信医生4岁的女儿高烧,用西药解热药、中药银翘散,打针、输液,高热不退或退而复炽,已经3天,想送县城,又逢连日倾盆大雨,焦急万分之际,乃转求当地夏耀光老中医,夏老说无汗而热,乃伤寒表实证,即投以麻黄汤,一服即汗出热退。其时我因事返城,回到医疗队后,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曾医生向我道及此事,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医治急症疗效也这么好!”如今,这位小姑娘已经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了。
    这件事正好与近代名医恽铁樵的一段往事相映成趣:恽的第二、三两个儿子都因伤寒热病而死,当时他还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作编辑,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者有年。这时,他的四儿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疏方不过栀子、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之类,服药后,热不退,喘益甚。恽先生着急了。“终夜不寝,绕室踌躇”,一直到天亮,才拿定主意:“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云:“吾二儿、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乃配药煎服,药后,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进之,竟得汗出喘平而愈。以上为何公度文,姜佐景节录于《经方实验录》中者。
    麻黄用于风寒表证,并不受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的约束,曹颖甫先生曾治一人,患感证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曹氏诊之,麻黄汤证仍在,乃用麻黄汤一剂而愈。我在廿多年前读研究生时,病房有一人始为麻黄汤证,因循而未用,二十多天发热不退。乃请赵锡武先生会诊。赵老见其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不呕,清便自可,面红,身痒,投以桂麻各半汤,亦一剂而愈。
    前不久见到一位老前辈对他的学生的谈话,说“麻黄不可以用于外感热病,屡用屡败。”反复思之,竟同梦呓,不知其依据何在。
    外感风寒当用麻黄,温病初起可不可以用麻黄呢?这在清代温热学家是视为禁例的。但风温初起,往往挟风寒,证见发热而渴,恶风寒,无汗,头痛身痛,虽初起就可能有里热,但同时有风寒束表的表证。吴鞠通也承认有这种情况,他的解释是“春初余寒未消”,但他惑于喻嘉言“微发于不发”之议,而捏造了一段仲景原文,用桂枝汤,颇遭物议,今日视之,也确实欠妥。而银翘散方,虽然用了荆芥,但对风寒外束之表证,就嫌发散之力不足,王孟英主张用葱豉汤,何廉臣、孙纯一就认为不妨加麻黄数分,使病在表者仍从表而解。至于春温、冬温,初起既见表卫为风寒所束而又见里热,俗称“寒包火”者,麻杏石甘汤就更是的当之方了。
    因此,说麻黄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2 咳喘圣药
    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
    这样的咳嗽,怎样辨证?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寒”。无热,指舌不红,口不渴(即口干也喜热饮),脉不数,痰清稀。这样便可以用麻黄剂温而散之,常用方为三拗汤,麻黄一般用3~5g,杏仁10g,甘草3g,三拗汤原方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可以不拘。方虽三味,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肃肺,甘草既缓麻黄之发散,又缓咳嗽。痰多清稀加法半夏、橘红、茯苓,即合了燥湿化痰的二陈汤。此证亦可用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叶、桑白皮、生姜、薄荷、大腹皮、陈皮),此方虽有麻黄汤的四味药,但麻桂用量都仅用3g而已,宣肺散寒,取轻可去实之义,如无意外,一般一至二服药即可获效。
    若内有伏饮,而年高体弱阳气素虚,不任发越者,浙江宁波范文虎拟定一方,即变通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照用,除半夏用10g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甘草、五味子都仅用3g),我多年使用,效佳而无弊。曾治董某,咳嗽三月不止,咯痰清稀,背寒,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用此方三剂,即因事入狱,一年后获释,来向我致谢,说多亏了那三服药,不然要咳死在牢中了。
    用小青龙汤不必拘定在外受寒邪,即无恶寒发热表证者,只要是痰饮内伏,咯痰清稀,背部冷感,舌淡,脉弦即可使用。盖此际用麻桂,目的不在发表而在温肺散寒。阳虚可加附子;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仁;气虚可加党参、黄芪;喘促加杏仁、苏子、葶苈子、心烦口干有郁热加石膏、芦根,稍凉服。
    病久肺气虚寒者,证见咳而气喘,畏寒自汗,脉弱无力,乏力,食少,便溏,在原则上麻黄便不可轻投,否则更虚其虚。温肺汤(人参或党参、茯苓、白术、半夏、橘红、甘草、肉桂、炮干姜、黄芪、桔梗)可以酌用,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吴楚说:“近来医家凡遇此证,必用麦冬、贝母,以重寒其肺,桑皮、白前、苏子以重泻其气,甚至黄芩、花粉雪上加霜,而病无瘳时矣。”然久病咳嗽也有用麻黄者。患者肺气虚寒,而又感受风寒之邪而咳喘加重,即可以用麻黄。50、60年代何时希先生在西苑工作时,对慢性咳喘曾拟过一张方子叫清金膏,即是取小青龙汤、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合方。或谓这样的处方,不是嫌太杂乱了么?不知病情复杂,用药也不得不复杂,虚不得不补,实也不得不泻,那么又何妨补泻同用甚至补泻寒热同用呢?我过去在农村工作时,也曾经这样用药,姜春华老师见了居然大加赞赏,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人体脏腑有此脏寒而彼脏热者,有此脏虚而彼脏实者,何妨此脏温之,他脏寒之,此脏补之,他脏泻之,寒热补泻同用,各不相妨。慢性支气管炎常用这样的方法,以其病情远不止一端也。同时也不能株守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框框,两步可以并作一步,标本兼治,不过在具体病人身上,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关于麻黄用于咳喘的剂量,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我在汤剂中一般用6~9g,儿童酌减。但就是这样的剂量,也常常被药师把处方打回来,或者要医生签字。这种情况,在成都、上海尤甚,以至乡前辈蒲辅周先生在成都行医时,不得把麻黄研成粉,赠给病人,说是老家带来的“药引子”。犹记60年代中期,农村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很多,又无力就医,我采用当时杂志上报道的“麻味甘”散,即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g,研末,分30包,一日三次吞服,价既廉,效果也不错,用了上百例。调回城里工作后,县医院有位西医叶医生正当盛年,为哮喘所苦,百药不效,连民间单方尿泡鸡蛋都吃过几十个了,也不效。我据她的病情,开了小剂量的小青龙汤,另用麻味甘散。药取回去后,她的母亲误将小青龙打粉,麻味甘散煮成汤药。我闻讯后即赶忙去看望,因为麻黄用量是30g!而叶医生喘息顿平,唯有些心跳,不想睡觉,有些出汗而已。此所谓“歪打正着”,可见在病情需要之时,麻黄也可以用较大剂量的,唯须注意观察,老人、小儿、虚弱人尤应慎重,不可贸然便投以大剂量。
    3 宣通肺气
    风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热内蕴,积而化火,俗称“寒包火”,以此而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颇为多见,麻杏石甘汤是有效之方。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虽都用麻黄,但取义不同,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前者是用以散寒解表,后者用以宣肺平喘。麻黄辛温,得桂枝之辛甘温增强了发汗的作用,得石膏则只有宣肺的作用了,所以即使有汗出也要用它。麻黄之辛温与石膏之甘寒相合,则温性大减,当然石膏得麻黄,甘寒之性味也要打点折扣,正因为如此,前人从其总合之效力说,麻杏石甘汤乃是一首辛凉方。我的体会,用此方的要点是掌握好麻黄、石膏的比例,就一般情况而论,石膏应是麻黄的5~10倍。治廖某失音,证属客寒包火,金实不鸣,我用麻黄4g,杏仁10g,石膏30g,生甘草3g,加花粉、玄参润燥,蝉衣、僵蚕、牛蒡子、射干振闭,一剂而愈。寒包火证,外则恶寒,内则口干,渴思凉饮,舌红,脉滑数。如无口干舌燥,舌红,脉数,则不唯花粉、玄参不可早投,即石膏也可去之,三拗汤加射干、蝉衣即可。我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单纯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经常鼻塞,声重,喷嚏,流脓性鼻涕,前额痛,头昏,鼻腔黏膜鲜红、暗红者,常在方中加黄芩、银花、茜草、连翘、鱼腥草、桔梗、辛夷、白芷、苍耳子等,有较好疗效,比单用辛夷散、苍耳散效果好。因为苍耳散、辛夷散虽然都有开鼻窍、散风寒的作用,但药性偏温,所以对肺热之证以麻黄、石膏相配,再加入黄芩、鱼腥草,清肺泻热作用更好,一般10~20剂可愈。至于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麻疹并发肺炎、百日咳,用之对证,疗效奇佳,皆取其宣肺清热之长,这里就不赘述了。
    4 消肾炎水肿
    我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恒用麻黄。但分寒热二证:发热,咽痛,舌红或身有疮疖,脉滑数者,用越婢汤(麻黄、石膏、甘草、大枣、生姜),去甘草、姜、枣,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蝉退、白茅根、益母草、连翘、银花;畏寒,舌淡,脉弦迟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术、防风、丹参、益母草、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消肿甚捷,蛋白尿,红、白细胞转阴也很快。我有一位老友,是位西医,因工作紧张、劳累、受寒,而病恶寒发热,适我回乡探亲,便为之诊治,热退。又发现眼皮肿,原有的双眼皮不见了,查尿,始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我即用越婢去姜、枣、甘草,加白花蛇舌草、蝉退、野菊花等,二剂其肿即消,尿检亦速恢复正常,连化验师都感到哪有这么快就消失之理。时下世俗差不多都认为中医治病慢,急性病要靠西医,我说要看什么病了,像这样的病,中医药刚好是独擅胜场。最近治一30岁女性,眼睑水肿,恶风,小便不利,外院诊断为急性肾炎,察其舌淡,苔白腻,脉浮,遂拟温肾行水之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7剂,服至第四剂其肿即消。
    由疮毒引起的急性肾炎水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皮饮、仙方活命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收效也很迅捷。如邸某,男,40余,青龙桥派出所。1980年春因疮疖化脓感染而出现水肿,经某医院用青霉素注射二周未效,我用麻黄、连翘、野菊花、丹皮、银花、蒲公英、白茅根、桑白皮、益母草、当归、赤芍,二剂即消肿。
    麻黄既能开鬼门以发汗,又能洁净府以利小便,故向来为实证水肿初起之要药,我也历用不爽。由于用药时间不是很长,且有是证用是药,因此对急性肾炎有高血压者,麻黄也不必避忌。
    5 痹证要药
    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我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取其开达腠理,温阳散寒,通畅经络。
    《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相合,性质偏寒,盖风为寒风,寒、湿皆为阴邪也。曾治中央党校司机张某风寒湿痹(类风湿性关节炎),仿成都戴云波先生法,川乌、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合为一方,服百余剂而终获痊愈。又治张某,女,中学教师,下半身恶寒甚,虽盛夏也见不得一点风,屡用附子、姜、桂辈得小效,然腿寒终不除。于是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仅三剂,即有豁然通畅之感。去麻黄,再用温阳益肾之剂数十剂而愈,其温散通阳之功,于兹可见。
    6 祛风止痒
    麻黄常用于荨麻疹等皮肤过敏性疾患。传统认识是风邪客于皮肤腠理之间,不得出汗,因而郁遏不出。小发其汗,则邪去痒止。我治荨麻疹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赤芍、丹皮、防风、荆芥,对服抗过敏西药无效者,投以本方,往往一剂即愈。但兼里热实证者须合清热通腑药,刘河间防风通圣散即用麻黄配防风、荆芥、薄荷祛风于表,大黄、芒硝、栀子、石膏、滑石、连翘、黄芩清泻于里,佐以赤芍、当归、川芎活血,白术燥湿。临床用药,可师其意,不必泥于其方。有些慢性荨麻疹也可用防风通圣丸成药,一日三次,每次6g,研碎冲服。
    7 用于遗尿
    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遗尿,最先见于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彭宪章先生1978年的报导。他观察6例长期遗尿的患者,都有咳喘咯痰的症状,用麻杏石甘汤后,咳喘平,遗尿亦愈,从而推论其药效机理是肺气壅滞,治节无权。我学习彭先生的经验,对肺有痰热者之遗尿,用之确然有效;而无肺热征象者,用麻黄30g、甘草30g、蜂房6g,共研细末,和匀,一日三次,每次4g,亦效。
    8 温振心阳
    麻黄有振奋心阳的作用。李东垣《兰室秘藏》治“客寒犯胃,心胃大痛不可忍”,有麻黄豆蔻丸,以麻黄配伍行气药厚朴、荜澄茄、木香、青陈皮、草豆蔻;活血药红花、苏木、当归等,且麻黄、豆蔻二味在方中用量独大,以之为君,以之名方。不过东垣说的心胃痛,究竟是心痛还是胃痛?古人于此每每含混不清,从东垣“独重脾胃”的学术思想看,恐怕是指胃痛,而从其用药之温阳行气、化瘀合方,用于心痛之属寒凝气滞血瘀,也颇适宜。尤其是方中的麻黄,一般是并不用于胃痛的。姜春华老师说古籍中,《外台秘要》引范汪方,有“通命丸”,即以麻黄为君药,治疗“心胸满闷”,而且邹润安《本经疏证》也说过麻黄“通心阳,散烦闷”。而证之今日临床,麻黄与附子、细辛、干姜、肉桂、丹参、红人参等配伍,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之属,心阳虚者,确有较好的作用,能迅速地增加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曾治研究生梅智胜之亲戚王某,女,54岁,患“病窦”有年,心率每分钟仅38次,面色苍白,心慌,头晕,乏力,短气,四肢欠温。属阳气虚衰,拟温通心阳,药予麻黄、制附子、细辛、炙甘草、桂枝、红人参、当归、黄芪,6剂药后,心率即至62次/分,头晕、乏力、肢凉等症状减轻,汤方更加玉竹、白芍、枸杞子、枣仁、桂元肉、远志、龙骨、牡蛎,兼养心阴。调理二月余,病情稳定,可去户外散步或短距离内买东西。当然,麻黄用于心阳虚心气虚,其作用不过是振奋阳气,治心阳虚之本,必须与大剂参、附、桂、姜同用,始克有济,这是应予强调的。
    9 破癥坚积聚
    麻黄“破癥坚积聚”的记载,出自《神农本草经》。徐灵胎说这是因为麻黄“能深入积痰凝血中,凡药力不到之处,此能无微不到”也。古人论药,多系推理,可贵者在证之于临床实践。《本经》的记载,徐灵胎的诠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的名方阳和汤,用麻黄与熟地、鹿角胶、肉桂、白芥子、干姜炭、甘草相配伍,治疗阴疽、痰核、流注结块,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者。
    王氏说阴疽是气血两虚,毒痰凝结而致,治之之法,用大剂熟地、鹿胶峻补气血,但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也,只有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而消。马培之也说“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多年以来,我用阳和汤治疗中老年乳腺增生屡屡得效。如患者何某,男,50岁,绵阳市委党校干部。1982年5月发现左侧乳头内陷,乳头下有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能推动,无疼痛感。当地医院拟诊为乳腺癌,即赴成都四川医学院进一步检查,门诊、病理科均认为是乳腺癌,遂入院手术。术中活检,结果为良性,乃改诊断为“男性乳腺增生病”,认为可能与患者过去患前列腺炎,长时间服用雌激素有关。返绵阳后,8月中旬,不意右侧乳头下又发现一核桃大小的肿块,西医建议服中药治疗,在当地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二十余剂无效,乃来信求助于我。我寄去的处方用药,也和上述治疗差不多,又二十来付,了无寸效。再来信相商,反复筹思,患者年届五旬,久用疏肝无效,应考虑冲任亏虚。遂用阳和汤加丹参、淫羊藿、法半夏、青陈皮、当归,鹿胶改用老鹿角,取其活血攻坚。服至15剂,肿块开始缩小,坚持服26剂,即完全消散。患者今年已70岁,每年都有电话给我,至今未见复发。
    最近在三芝堂治疗王某,女,63岁,北京某中学教师,于今年2月底洗澡时发现大腿内外有8个、上肢3个圆形疙瘩,大约1.2×1.2cm,有2个局部紫瘀,其他皮色不变。乃去协和医院作活体切片检查,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切片号302119×4,302119×6),诊其脉弦滑,眼眶周围黯黑,拟诊为“痰核”,用温阳活血化痰通络法。用阳和汤(麻黄每剂用3g)加姜半夏、炮南星、山甲珠、僵蚕、橘络、紫背天葵、丹参、桃仁、红花等,5月13日开始,服药12剂,已有一个结节消失,因在非典期间,未来复诊,自取原方,服至38剂,结节由10个减至2个,其间新起一个,起而又退。至本文成文之前数日,来复诊,仅下肢余一个矣。
    现代外科名家北京赵炳南先生亦赏用阳和汤,其经验方外用“消化膏”有温阳散寒,活血消肿之功,方即用炮姜、红花、白芥子、南星、生半夏、黑附子、肉桂、大戟等与麻黄配伍;治疗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等疾病的回阳软坚汤,即阳和汤的加减方(去鹿角胶、甘草,加白僵蚕、橘红、三棱、莪术、全丝瓜)。从古今经验结合《本经》的记载,似不能用一般的散寒、开腠理、开泄卫气之类说法来解释麻黄在方中的作用,而是要肯定麻黄的“破癥坚积聚”作用,徐灵胎之说还嫌说服力不足。如何能有这样的作用?我看不难作释,那就是以其迅捷之性,温通阳气,气通瘀散,则其病可去。
    以上,我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个人对麻黄的认识。为什么要谈这些,主要是我不满于当今大学中药学教材麻黄发汗、平喘、利尿三大功用之说,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写方法,在某个意义上说,不是写中医教材,而是印证麻黄含麻黄油,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化学成分的作用。照此下去,在堂而皇之的“科学”的大旗下(谁敢跟“科学”较劲儿呢),不仅要丢掉前人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危及中医药的前途,希望引起同道的重视。而我所谈,并不全面,也很肤浅,企盼同道指正。
    此外,我还想再谈谈与麻黄有关的一些问题。麻黄辛、苦、温,但非大热。李时珍引僧继洪言,说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恐怕不是事实,或者是把偶然看成了必然。我去年在山西曾问过当地药农,药农大笑,说哪有那回事。或许就是由于以讹传讹的缘故,才使人们畏麻黄如虎吧?
    其实单味麻黄,用一般剂量(成人6~9g)入汤剂,在体质壮实者,并没有很强的发汗作用。蒲辅周先生深知麻黄的利与弊,从前他在四川农村县镇行医时,遇时行感冒,发热无汗者,常用走马通圣散,即麻黄研粉,二份,甘草研粉,一份,合匀,每服3~5g,得汗则停服,可收汗出热解之效。“走马”,言其效之迅捷也。查《景岳全书》亦载此方,唯多雄黄一味耳。但走马通圣散并非峻汗之方,蒲老曾向我指出:就是麻黄汤。因为麻黄与桂枝相配,发汗之力大大增强,但亦非一般书上说的“峻汗”之方,唯大青龙汤才是峻汗之方,虽然也是麻桂同用,但桂枝量二两未动,麻黄用量却由原方的三两倍量为六两了。记得余无言先生《余氏父子经验方》说:服桂枝汤不可汗出如水流漓,麻黄汤用后必须大汗淋漓始解,但麻黄汤发汗之力并不如何强大。
    当然,我国幅员广大,南北东西,温差甚大。在东北、西北、西南,如遇伤寒表实证,用麻黄2~3g,等于不用,而在江南、岭南,确实往往2~3g即可得汗。不唯此也,不同的人用麻黄后反应也不同。秉赋强,体质壮,药与证又相当者,用之固佳,而体弱之人,即使当用者也要斟酌。我看以前丁甘仁医案,麻黄2~3g,桂枝2~3g,石膏9g,也叫“仿大青龙法表里两解”,不禁窃笑。后来读《程门雪医案》,才知素禀孱弱者,不要说麻黄,就是用桑叶也会造成汗出不止,说明在不同的医疗对象面前用药,还是应当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此外,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毕竟温燥发散,所以一般说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还须注意调整配伍。刘渡舟老师曾治一人哮喘,用小青龙汤甚效,患者亦以此方为依赖,连续用十余剂,不意竟鼻衄如注,不得不送医院急救。刘老因此认为用小青龙汤喘减者,可用苓桂剂调理为妥。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亦提出过:北地严寒干燥,各令却最多伏热伏燥,故用小青龙汤,不管有没有里热烦燥,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龙汤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复者,又可用从龙汤(龙骨、牡蛎、白芍、清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

作者: 白茅根    时间: 2009-10-27 18:18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好题目、好方式、好文章。说的透彻、说的全面、说的实用。这种围绕一药一方一病集中讨论的方式,很好。受益匪浅,谢谢各位老师。
作者: 不鸣则已    时间: 2009-10-27 22:0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苏忠伟在 2009/10/18 06:58pm 发表的内容:LW5bU
已学习,有收益。.w
北方人发汗用麻黄、桂枝,南方人用生姜即可。这是地理环境与体质差异使然。IAa;

   南方人用生姜即可。不尽然。相对而言北方用麻、桂较南方为多,而南方用麻、挂较北方少。即便在夏季也偶可遇用之。近十多日每日皆遇伤寒者二三人。下午四时许接诊一十三岁患儿,发热经西医对症治疗三日不解者。其母告之三日前恶寒重,头身痛,微咳,经输液不解,反而发热恶寒皆出,头痛,咳漱加重。诊之脉紧。告之曰伤寒。出仲师麻黄汤加柴胡(自配颗粒)即冲服,约40分钟而解。
   仲师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故麻黄汤无南、北方绝对之分。凡适证者皆可用。只不过是用的多与少而已。先生之言易误导我南方之后学,故补言先生之漏缺也。

作者: 带着爱走天涯    时间: 2009-10-28 08:2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白茅根2009/10/27 06:18pm 发表的内容:
好题目、好方式、好文章。说的透彻、说的全面、说的实用。这种围绕一药一方一病集中讨论的方式,很好。受益匪浅,谢谢各位老师。
确有此感!
作者: caoxibai    时间: 2009-10-28 08:5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虽为发汗解表第一药,但未必是外感第一药。外感第一药,应该是桂枝,外感第一方,也应该是桂枝汤,而不是麻黄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28 08:5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伤寒论》中 83条~89条是麻黄汤发汗法的禁忌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指口干综合征,不是指一般的慢性咽炎这类疾病,当然严重的慢性咽炎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具有 咽喉干燥的病人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因为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会加重 咽喉干燥,或者引起其它病变。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即久患淋证的病人,淋证泛指现代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泌尿道细小的结石等。这类病人要求经常饮水,目的是保持对泌尿道的冲洗作用,引流通畅,感染不易复发。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尿量减少,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复发,出现血尿。另外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已经慢性充血的泌尿道粘膜,也会起到促使其出血的作用。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痉:筋脉拘急、项背强直、肌肉抽搐。本条的意思是:经久不愈的皮肤感染,形成溃疡、脓肿,长期的渗出以及感染、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机体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大量发汗不仅能促使感染扩散,而且能够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病人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出血的病人。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粘膜下就是软骨,粘膜很薄,没有粘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粘膜蒸发量加大,鼻粘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粘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寒栗而振:即寒战。本条的意思是: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或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大量发汗,病人还很快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寒战。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阴疼:尿道疼痛。本条的意思是:汗家,即平时经常出汗的病人,包括自汗和盗汗 ,机体已经处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抵偿期,再大量发汗机体很容易进入低血容量状态,出现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等临床表现。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疾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使用麻黄汤发汗,改变了蛔虫的外环境,蛔虫扰动,就会呕吐蛔虫。
    以上都是强发汗剂如麻黄汤的禁忌症,在西医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中、西医是一致的。可见《伤寒论》对汗法的禁忌症有了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禁忌症的机理解释与西医不一样。
   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以容易引起出血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的前驱期为禁忌症。由于麻黄汤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除了流行性感冒之外的传染病都不宜使用麻黄汤。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28 09:1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麻黄汤的最主要的禁忌症是温病,也就是现代的传染病。太阳表实证(麻黄汤证)与温病卫分证是最难鉴别的。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28 12:1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0/28 09:13a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麻黄汤的最主要的禁忌症是温病,也就是现代的传染病。太阳表实证(麻黄汤证)与温病卫分证是最难鉴别的。
先生所论:“太阳表实证(麻黄汤证)与温病卫分证是最难鉴别的。”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10-28 16:4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借各位高论,顺便贴上我的一篇旧文,请方家指教!
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

  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用麻桂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桂枝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这就使许多医师怕出现上述副作用而畏用麻、桂,以至于对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也不敢使用了。且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外感风寒选方为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则相对药性缓和且无副作用。于是出现荆防败毒散大量应用,而麻黄汤却少有人用了。事实上,以上两方作用各有千秋,应分析区别使用。
  分不清发热原因是风寒还是风热  感冒病人大多数伴有体温升高,由于受西医的影响,现在中医治疗发热也大多使用寒凉之剂,什么双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石膏、知母等等。综观现在各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如大青叶片(合剂)、VC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感冒灵冲剂等,亦无一不是辛凉之剂,而辛温解表类却少之有少。对于外感风热用以上药物本毋庸置疑,但对于风寒所致者却有失妥当。虽然表现症状为一派热象,如发热、脉浮数等,但其病因仍为风寒。这时仍需用麻黄汤。外感风寒发热的病机为外感风寒邪气较实,患者体质壮盛,正气不亏,邪正于肌表相互交争,邪欲入里而致病,正欲驱邪而外出,二者势均力敌。于此情况下,应助正气驱邪外出,即麻黄汤也。服麻黄汤即汗出身凉而脉静。《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麻黄汤与风寒病机丝丝相扣:风寒袭头目则头痛,郁体表则全身酸痛,束肺则咳逆上气。诸症皆可因麻黄汤汗出而解。在此情况下,其治头痛之功胜则川芎,治鼻塞之功胜则辛夷,治体痛之功胜则羌活。
  那么是否见风寒即可用麻黄汤呢?亦并非如此。麻黄汤用于体质壮实而风寒较著者,不论热与不热,用之皆有良效。如表邪较轻者可用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中解表药用荆防,力较麻桂为缓,故又辅以羌活解表治体痛,芎、芷解表治头痛,前胡解表利肺气。总其力仍逊于麻黄汤。适用于表邪较轻或年老体弱不耐麻桂者。如气虚湿盛而见风寒者可用参苏饮,素体火盛而见风寒者可用双解汤或麻杏石甘汤。其余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0-28 16:4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0/28 04:43pm 发表的内容:
借各位高论,顺便贴上我的一篇旧文,请方家指教!
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
  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 ...
言简意赅,好文章!

作者: 泰然居士    时间: 2009-10-28 16:5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10/28 04:47pm 发表的内容:
言简意赅,好文章!
过奖了!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0-28 18:2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0/28 04:43pm 发表的内容:
借各位高论,顺便贴上我的一篇旧文,请方家指教!
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
  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 ...
好文贴。
如果肺热咳嗽表现为发热、面赤、咳嗽痰多兼黏稠难咯,气急喘促,甚至鼻翼扇动,烦躁不宁,口苦口渴,尿赤便干,苔黄舌红。治疗宜清热泻肺、化痰止咳。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生石膏、桑白皮、黄芩、瓜篓皮、浙贝母等效果不错的。
作者: 不鸣则已    时间: 2009-10-28 18:2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9/10/28 04:43pm 发表的内容:
借各位高论,顺便贴上我的一篇旧文,请方家指教!
风寒证与麻黄汤小议
  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畏 ...
     先生所言极是。现年轻中医见发热概用抗生素、抗病毒甚或再加激素药治之。或是用双黄连、穿琥宁等治之。而风寒表证用麻黄汤者甚少。这与现行的教科书及现行的教学体制等诸多原因(含先生所分析的内容)有关。更是他们学习时易受病理学拑制,而忽略传统医学理论所至的结果。这也是中医下滑,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所在。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0-28 18:50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不鸣则已2009/10/28 06:26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所言极是。现年轻中医见发热概用抗生素、抗病毒甚或再加激素药治之。或是用双黄连、穿琥宁等治之。而风寒表证用麻黄汤者甚少。这与现行的教科书及现行的教学体制等诸多原因(含先生所分析的内容)有关 ...
     从麻黄汤到温病,从解热止痛剂到抗菌素、激素,看中西医融合。
     《伤寒论》为什么发展出温病?为什么二者对立斗争势不两立?为什么又提出寒温统一?现代中医为什么风寒表证用麻黄汤者甚少,而用辛凉解表与清热者甚多?
     其中的道理与西医治疗感冒:从解热止痛剂到抗菌素、激素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感冒与太阳表证是一个证态,显然,运用抗菌素、激素以及辛凉解表与清热都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的方法能够为绝大多数中西医医生接受而且不能够改变呢?!除去经济利益驱使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认真思考。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0月28日 06:53pm 时添加 -=-=-=-=-
尽管中西医严重对立,绝大多数中西医在治疗感冒上却取得了令人吃惊的、如此统一的认识!这是为什么?
作者: 仁心施术    时间: 2009-11-4 20:0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太精彩了学习了。
作者: 敖鹏林    时间: 2009-11-4 20:18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解表功效虽好,也要分清表虚表实,表实可用,表实不可用。而且,老人,小孩不要超过10克。
作者: 仁心施术    时间: 2009-11-4 20:34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我发现这个论坛真的很不错,我这样的只有学习的份了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4 22:4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敖鹏林2009/11/04 08:18pm 发表的内容:
麻黄解表功效虽好,也要分清表虚表实,表实可用,表实不可用。而且,老人,小孩不要超过10克。
这在临床很关键!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4 22:47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浅谈麻黄之现代用法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7-28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7期供稿文/张辉华(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西修水 332[导读]麻黄药力雄浑,在《伤寒杂病论》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7-0214-02
【摘要】  麻黄药力雄浑,在《伤寒杂病论》全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麻黄作为中药主要药物,在中古时期垂近千年。但河间之后日渐少用以求平稳。今经方之用更是少见,这里举其几处变通之用法。
【关键词】  麻黄  用法
1  麻黄简介
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1.1 药材特征
草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质茎。表面淡绿至黄绿色,有细的纵棱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鳞叶2,稀3,锐三角形,长3~4mm,先端反曲,基部常连合成筒状。质较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微苦涩。
木贼麻黄  小枝多分枝,直径1~1.5mm,棱线13~14条;节间长1~3cm;膜质鳞叶2,稀3,上部约四分之一分离,呈短三角形,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棕黑色。
中麻黄  小枝多分枝,直径1.5~3mm,棱线18~28条,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3,稀2,长2~3mm,上部约三分之一分离,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1.2 化学成分
含1-麻黄碱(I-ephedrine)、d-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I-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I-norephedrine)、d-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2,3,5,6-tetramethyIpyrazine)、苄甲胺等。
1.3 性味
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1.4 功能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实证喘咳及水肿,麻疹不透,黄疸、支气管哮喘等。
1.5 常用配伍
麻黄配桂枝  温肺化饮,适用于外寒内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之证。如麻黄汤。
麻黄配石膏  辛凉宣泄,外散风寒,内清肺热,适用于表寒里热之“寒包火”证。如麻杏石甘汤。
麻黄配葛根  解肌发汗,适用于伤寒无汗无风,项背强直,或外塞风寒,邪气内迫于阳明之恶寒无汗,发热口渴,下利等即所谓太阳阳明合病者。如葛根汤。
2  麻黄的现代用法
2.1 在麻醉科应用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麻黄碱超前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可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可以避免因低血压给重要脏器带来损害[1]。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扩容联合麻黄碱静脉滴注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发生[2]。
2.2 肾上腺素(或麻黄素)+利多卡因混合液滴鼻后10min后再行胃管插入,可明显减少在胃管插管时由于胃管对鼻黏膜或咽喉部的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流泪、呛咳、呼吸困难等不适反应,大大提高了插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同时明显缩短了插管所需的时间。
2.3 用于急性支气管哮喘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射干麻黄汤治疗急性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
2.4 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以改善症状,心率提高,免于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是一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2.5 用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麻黄桃仁颗粒具有一定的降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作用,而雌二醇、睾酮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一定作用[3]。
2.6 乌头和麻黄配伍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作用:应用乌头配伍麻黄的方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药理实验也表明乌头和麻黄配伍具有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作用[4]。可以治疗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痛等多种痛证。
2.7 治疗慢性腹泻  治疗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湿邪偏盛的慢性腹泻。
2.8 以麻黄为主用以治疗小儿遗尿症。
2.9 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章氏以麻黄为主治疗耳鸣52例,有效率达92.3%[5]。
3  讨论
古代麻黄在祖国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中作出过重要贡献。药力之威猛,疗效之显著,组方众多。然万一用之不当,有如猛虎之下山,可至人于死地。因而后人用之慎之又慎,以致越用越少。现今用法多为变通之用,致部分疗效不确切。本人认为,不管如何变通,大多还是演生于老祖宗的用法,只要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之下,大不可过于拘泥畏缩。
参 考 文 献
[1] 马雷兵.麻黄碱超前应用于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的体会,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8,4 (7):314-315.
[2] 宁捷.腰-硬联合麻醉期间琥珀酰明胶扩容联合麻黄碱预防剖宫产术低血压.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6):890-891.
[3] 高国宇等.麻黄桃仁颗粒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小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河北中医,2007,29 (4).
[4] 晏婷婷等.乌头伍麻黄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河北中医,2007,29 (1).
[5] 章浩军,郭永健.重用麻黄治疗耳鸣5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30(1).

作者: 苦参    时间: 2009-11-11 13:16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郭云爱 女 47岁 癸卯年生人 回龙韩家沟 己丑年申月初一2009-8-20
(自记忆以来)便秘(吃雪糕喝凉水以泻火通便) 外痔多年外翻凸赘(不痛) 几天未得大便 小腹憋(以前必输液则泄)眼花 面褐 大夏天不出汗 冬天手足冷 小腿臀冰 脉沉细若无 舌淡红苔白粘
麻黄15附子30细辛15干姜30人参6白术20大黄12厚朴10生姜150三付(电话5461823)
2009-8-21初服药腹中灼热 第二付始得大便
2009-8-25服药两付后出门 回来后遇 问 能出汗 大便一天一次 痔减
2009-9-20药后痔疮全消 面褐斑变淡
脚掌胼胝体 眼花眼疲劳 干痒 老是想眨眼 自谓心脏不好——心慌
麻黄15附子20细辛10乌梅30桂枝30黄芪30干姜20党参15白术20枳实15炙甘草6生姜80三付
戌月二十2009-11-6
询 眼花眼疲劳改善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4 20:1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空腹不宜服麻黄 时间:2009-8-24来源:黄煌经方沙龙 作者: 黄煌点击:141次



    昨晚一病人母亲来电话,说女儿早晨服用汤药后感到手抖、全身无力,休息片刻后缓解,下午回家后服药后又出现相同症状。问何故?那患者是位女青年,因多囊卵巢、多毛、体胖来诊,我用的是葛根汤合当归芍药散。麻黄6克,量不大。我问:服药时是否空腹?答曰:她减肥,一直不大吃东西。我知道是饿肚服麻黄的缘故,遂嘱其饭后服药,服药后可以休息一下。病家才安心搁下电话。人饥饿时常会心慌手抖冒虚汗,这与过量服用麻黄后的反应相似,所以,空腹时的6克麻黄,其反应程度可能是餐后服用的好几倍!
   空腹一般不宜服麻黄。这是一条经验。

作者: wangweiheng    时间: 2009-11-14 20:31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仁心施术2009/11/04 08:34pm 发表的内容:
我发现这个论坛真的很不错,我这样的只有学习的份了
网友们对论坛的高度赞扬,正是针对论坛良好学术氛围,发自肺腑之言!
坚信我们的论坛一定会越办越好!——人气旺,学术兴,满园芳菲岁岁春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4 20:59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0/28 06:50pm 发表的内容:
     从麻黄汤到温病,从解热止痛剂到抗菌素、激素,看中西医融合。
     《伤寒论》为什么发展出温病?为什么二者对立斗争势不两立?为什么又提出寒温统一?现代中医为什么风寒表证用麻黄汤者甚少,而用辛凉解 ...
先生的问题很值得思索。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4 21:5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1/14 08:59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的问题很值得思索。
    我提出问题之后,没有人思索,先生是第一个表示值的思索的人。愿与先生交流。
    伤寒论发展为温病,其主要原因就是麻黄汤,或者说汗法。在温病之前,只有伤寒论,凡发热首先使用麻黄汤,尽管张仲景已经发现麻黄汤具有许多禁忌症,而且一再提醒太阳病与温病的不同,但是治疗温病没有方剂,特别是发热的前三天,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非常难鉴别,一般医生只能使用汗法!而温病使用汗法麻黄汤是禁忌症,因为温病就是现代的传染病,传染病的前驱期就是温病卫分证,解热止痛剂是传染病前驱期的禁忌症,所以温病使用麻黄汤不知道治死了多少人!温病学说发明了辛凉解表法,才解决了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之间的鉴别与治法的区别。这样就造成了温病与伤寒的长期对立与斗争,直至今日,中医并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
     西医直至今日,确定传染病的前驱期与感冒之间的鉴别,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当然,现在使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升高可以区分太阳表证,但是也是在大城市,大医院可行。
     为什么中西医现在都不使用汗法或者解热止痛剂,也是因为感冒与传染病前驱期比较难鉴别,为了保险,所以使用辛凉解表、清热法,西医使用抗菌素与输液,避免误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14日 09:59pm 时添加 -=-=-=-=-
     中西医在这方面已经自己自觉与不自觉的融合了!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4 22:2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先生见地深刻,温病学说发明了辛凉解表法,现在临床为了保险,所以使用辛凉解表、清热法,就用辛凉轻剂银翘散,对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治疗甲型H1N1流感都少了,我在临床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流感发热咳嗽效果好。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15 09:29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1/14 10:25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见地深刻,温病学说发明了辛凉解表法,现在临床为了保险,所以使用辛凉解表、清热法,就用辛凉轻剂银翘散,对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治疗甲型H1N1流感都少了,我在临床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流感发热咳嗽效果好。
  麻黄汤的适应症比较严格,严寒冬季、年轻体壮、高热无汗、确诊为感冒者才能够使用麻黄汤!而且只有麻黄汤药到病除。现在的H1N1流感病情比较缓和,气候条件也不符合麻黄汤的适应症,所以,不能使用麻黄汤。如果有咳嗽,麻杏石甘汤比较合适,而且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也是这个处方。这个处方可能与三部六病有关系。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5 12:1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1/15 09:29am 发表的内容:
  麻黄汤的适应症比较严格,严寒冬季、年轻体壮、高热无汗、确诊为感冒者才能够使用麻黄汤!而且只有麻黄汤药到病除。现在的H1N1流感病情比较缓和,气候条件也不符合麻黄汤的适应症,所以,不能使用麻黄汤。如果 ...
先生讲的很在理,“如果有咳嗽,麻杏石甘汤比较合适,而且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也是这个处方。这个处方可能与三部六病有关系。”三部六病的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加味是高效方,葛根量要大。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23 18:50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治疗遗尿症琐谈--《中医杂志》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地区卫生学校
【正文快照】:
  麻黄具有开腠发汗、解表散寒、止咳平喘,以及宜肺利尿等作用,用麻黄治疗遗尿症亦有过报道,笔者临床在温肾益气、固俘缩尿的方药中加入麻黄,对于遗尿症的治疗,确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几年来反复实践,自拟止遗尿方,由麻黄、益智仁、黄茂、桑缥峭、廿草组成。药物用量可按年龄大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23日 06:53pm 时添加 -=-=-=-=-
麻黄治疗遗尿症331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芳瑜 来源:医学、卫生 / 药学收藏本文章中医认为小儿遗尿,病位在膀胱,病机涉及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以及肝郁气机不畅,郁而化热等。病理变化可见膀胱容量偏小,排尿次数增多,膀胱不约而为遗尿,隐性脊柱裂,联系肾主骨,肾虚则骨裂。隐裂则感觉传导通路障碍,膀胱逼尿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外括约肌失去随意控制,导致逼尿肌反射性收缩而为遗尿。运用较大治疗量的生麻黄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下中枢神经,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缓解膀胱功能障碍。 (共2页)关键词:小儿遗尿症,生麻黄,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膀胱功能障碍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23日 06:56pm 时添加 -=-=-=-=-
网上转贴:
    患者朱某 女 19岁 因患遗尿症已有十余年而就诊。
    患者自小就经常夜半尿床,长大后仍然如此,三天两头会出现遗尿。患者自己常感羞愧,家长则头痛不已。曾到各处求医,也未见明显疗效。患者母亲叹道:眼看着女儿渐渐长大,若再不能看好这病,一个大姑娘,以后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恋爱、结婚、为人妻为人母呢?
    于2009年2月5日起至我处诊治。患者发育良好,饮食起居生活学习等一般情况均无特殊。平素体质略偏寒,即较常人稍畏寒。睡眠较常人为深,不易被人唤醒。
    观其舌淡红,苔薄白,脉略迟缓。
    予以尾骶骨摄片,印象为:尾骶骨疑有未完全之愈合。
    中医诊断:遗尿(心肾阳虚)
    中医治则:温补心肾,醒脑开窍。
    处    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10克  附  子 3克  细  辛 3克  干  姜 3克  熟  地20克
              益智仁15克  补骨脂 9克  乌  药12克  骨碎补15克  柴  胡 5克
              香  附 5克  肉  桂 3克  红  枣20克  炙甘草 5克    7剂
    每晚嘱患者母亲,于夜半1点至3点间唤醒患者一次,起床排尿。另外,教患者自行按摩百会、关元、中极穴,以补益提升阳气。
    其后,每周复诊一次,处方不变,近仅药量上略有增减。最后的处方中,生麻黄为15克,附子为9克,细辛为5克,熟地为30克,乌药为15克,另外加上石菖蒲10克,桑螵蛸10克。前后共计服药达35剂。
    今天,患者母亲高兴地前来报喜。自从服药,遗尿较前有好转,为2-3天一次。而这一周来,患者已能每晚自行起床排尿,未再现遗尿情况。这位母亲欣喜地说,如果真的好了,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你才好!如果不嫌弃,就让女儿认你作干爹好了!
    我笑而作答:可以啊!只是每位患者都如此,那我一生得认多少个干女儿啊!
    满座皆笑!
    是啊!只有这个时候,医生的心里是最愉快和满足的!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23日 06:57pm 时添加 -=-=-=-=-
四川中医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疗效观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疗效观察
下载全文      加入收藏夹     点击:2     下载:0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36例.结果:治愈25例.6例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86.11%.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疗效较好.
作 者 都修波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  
刊 名 四川中医   2009 年27卷2期   
英文期刊名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 中医治疗 麻黄附子细辛汤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23 18:59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能治遗尿
华中理工大学职工医院(430074)
    原载于《湖北中医杂志》1995年第1期
    麻黄一药,始载于《本经》。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麻黄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病症。其功用除发汗、平喘、利水外,据我个人临床体会,通过适当的配伍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治疗小儿遗尿症。
    遗尿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其病理是“膀胱不约”,即膀胱不能固摄。形成膀胱不约的原因在临床上常见有三种情况,一是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膀胱失其温养而致闭藏失职;二是脾肺气虚、膀胱失约;三为肝经湿热、火热下迫而致膀胱失约。经辨证治疗效果不很明显时,如果在原方中加入麻黄,疗效将明显的提高。
    李某,男,8岁。来诊对其母代诉患儿自小睡中遗尿至今,曾服中药,但效果都不能持久。患儿精神抑郁,形体较消瘦,易于疲乏,经常叫腰腿酸软无力,舌胖,苔白,脉弱。
    辨证为肾气阳虚,拟温肾补气,益智缩泉。药用:附片5g,党参15g,五味子、益智仁、菟丝子各10g,菖蒲、远志、桑螵蛸各6g,乌药3g,狗脊、覆盆子各8g,每日一剂,连服六日,二煎早晚服用。药后精神体力有所好转,腰腿酸软消除,唯睡中遗尿不减。继服原方20余剂,但睡中遗尿如故。原方加入麻黄6g(先煎去沫)。服药六剂后又来复诊,述六日中有四日未遗尿。继服半月,遗尿止。一年后,来见复发。
    麻黄治疗遗尿的机理:“膀胱不约”乃遗尿的病理,而膀胱的“固约”和“通利”是受三焦的气化功能调节的,正如《类证治裁·遗溺》所云:“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之气化耳”。而三焦水道,受肺之通调,所以“肺”在调节膀胱的“固约”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麻黄入肺与膀胱,宣肺气、调膀胱而能治疗遗尿症。 (郭素珍)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23日 07:00pm 时添加 -=-=-=-=-
有个夜尿惊醒汤,也用麻黄,对小儿遗尿有效。
夜尿警醒湯
益智仁12克 桑螵蛸13克 人参9克,麻黃9克 石菖蒲9克 雞內金粉6克
可以直接煎湯飲用,或是加上豬肚或雞腸燉煮。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1月23日 07:01pm 时添加 -=-=-=-=-
二合一方治疗小儿遗尿28例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药 1999年第3期第22卷
     作者:蒙美禄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园湖路2号
    关键词:小儿遗尿;脾肾两虚;二合一方
    广西中医药990321 近3年来,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组成二合一方治疗小儿遗尿28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3.5岁,平均5.94±2.29岁;遗尿每夜1次或1次以上者11例,数夜1次者17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所有病例尿常规检查正常,并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遗尿。本组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型。
    2 治疗方法
    二合一方药物:
    黄 芪 10g 党 参 12g 当 归 5g
    升 麻 4g 柴 胡 4g 陈 皮 3g
    麻 黄 6g 乌 药 9g 益智仁 9g
    石菖蒲 8g 炙甘草 4g
    肢凉怕冷,虚寒较甚者,加附子、菟丝子等;面白乏力,纳差便溏者加炮姜、茯苓、白术等。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2周,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1〕。治愈(经治疗未再遗尿)24例,好转(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4例,未愈(遗尿无明显改善)。本组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岁。自幼尿床,少则数夜1次,多则一夜1~2次,形体偏瘦,神疲乏力,面色欠华,食欲不振,大便溏烂,小便清长,肢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为小儿遗尿(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补肾缩尿,用二合一方加炮姜3g,山药10g,菟丝子9g,每日1剂,水煎服。嘱家长夜间定时唤醒患儿排尿1次。3剂后,患儿精神好转,食欲稍增。续服至1周,各症大减,每夜能自醒排尿1次,大便正常。方药对症,守方去炮姜,服至2周停药,随访半年,再无遗尿现象。
    5 体会与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膀胱、肾、脾、肺等脏腑有关。本组28例均为脾肾两虚型。脾主运化,如脾气不足,中气下陷,则水液无制;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虚膀胱不约则遗尿。故治宜健脾益气,补肾缩尿。二合一方乃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而成。方中益智仁辛温入肾经,温肾纳气,固涩小便;乌药辛温质重,下通肾与膀胱,温散下元之寒,以促膀胱气化,使水液不得直趋于下;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温化中焦;麻黄主入肺与膀胱经,重用麻黄上可宣通肺气,通三焦水道,下调膀胱气化,使开合适度。现代实验研究认为,麻黄碱可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加〔2〕。诸药相济,脾气健旺,肾气充足,膀胱有约,则遗尿自止。加上石菖蒲开窍醒脑,警觉排尿,效果更佳。
    西医认为遗尿的病因绝大多数是功能性的,常见病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环境改变、不良习惯等。故对遗尿的处理,亦可结合心理治疗,如耐心开导教育,培养其按时排尿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受惊吓刺激等。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2 马清钧,王淑玲.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2.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23 19:02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药物敷脐治疗小儿遗尿49例首
作者:丁贺山    作者单位:132227 吉林吉林,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中心卫生院
【摘要】  目的 观察药物敷脐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 中药研末敷脐,每晚一次,7天一疗程。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7.96%。结论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遗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药物敷脐;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又称尿床。轻者一夜遗尿一次,重者一夜数次。我科于2003年以来,运用药物敷脐治疗小儿遗尿4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3岁;病程3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为睡眠中不自主排尿,轻者每夜一次,重者每夜数次。
    1.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麻黄40 g,益智仁20 g,肉桂20 g,丁香20 g,五倍子20 g。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次取10 g于临睡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备用,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再放入调好的药糊,用塑料布覆盖,外包纱布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晚换药一次,连用7次后,隔一周敷脐2次,为1个疗程。若患儿少气自汗加党参;畏寒肢冷加附子;另外要让患儿坚持睡前小便一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为治疗2个疗程无遗尿,夜间能自醒排尿,随访6个月不复发;显效为遗尿次数减少50%;好转为遗尿次数减少,但未达到50%;无效为治疗2个疗程后病情无变化。
    2  结果
    治愈44例(89.80%),显效4例(8.16%),好转1例(2.04%),总有效率97.96%。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8岁,自幼患遗尿症,白天排尿正常,每夜尿床1~3次,梦中排尿不易叫醒,患儿及家长甚感苦恼,曾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未见显效而来诊。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淡白,小便清长且量多,舌苔薄白,脉弱,纳差多梦。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变化,实验室检查均正常,遂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
    小儿遗尿为儿科常见病,如果不治疗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更严重的是遗尿长期不愈将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故应积极治疗。儿童遗尿多为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不足,下元不能固摄,而致膀胱约束无权发生遗尿。脐中为神阙穴,与任督二脉相通,联络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给药的理想通道。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易于穿透吸收,经科学实验证明以温药敷脐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故小儿遗尿治则以温肾止遗,固摄下元为主。脐药中麻黄温肾散寒;益智仁、丁香、五倍子补肾气缩小便;肉桂暖丹田,壮元阳,导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散寒之功,使下焦得温而寒去,膀胱之气复常,约束有权,从而遗尿自可痊愈。此法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2-7 07:21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善治感冒,健康长寿
         郭生白

我七十九岁半,每月从北京到杭州独来独往。白天门诊,晚夜著文,从来不知疲倦。有人问我:怎么你这样健康,练什么功,有什么妙招?我常常回答说:我有两个宝,一是“天人和一”观念,二是善治感冒。“天人和一”理念今后讲,善治感冒今天说。
为什么说善治感冒能健康长寿呢?人人皆知感冒生百病。为什么感冒生百病呢?在上两期里我简单的介绍过。感冒是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排异”反应。什么是“排 异”?“排异”是人体生命本能。当有害物质进入体内,排异本能便把异物排出体外。但是排异的通路是因异物所在的部位不同而排异的通路也不同。感冒之类是身 体的外表面为排异的通路,如汗腺,或咳痰、喷嚏、眼泪、小便等等通路。比如流行性感冒的排异反应是发热到40度以上,全身肌肉颤抖畏寒、身疼、骨节疼、腰 疼、头疼、呕、喘;身上皮肤干燥,不出汗。脉搏浮浅,脉率加快。这些表现都是向外排异的表现。颤抖是肌肉组织制造体温提高体温作发汗的准备,身体本能要以 排汗的方式把异物排出体外。身体疼痛是异物不得排除。喘,是向外散热,喷嚏、呕、涕、泪,都是向外排异的表现。中国人聪明,两千年以前就发现了人体生命排 异本能。看到感冒的这个现象,就用顺势利导的方法帮助肌体发汗。用麻黄汤,一服汗出,所有的症状如烟消云散,一身轻松,痊愈了。这种顺势助动的治法,是最 好的。感冒痊愈了什么症状都没有了。但是,对这种感冒并不都是这种顺从病理趋势用助动的治法,很多人是用对抗的方法。一见发热,不问为什么发热,便用水袋 或酒精擦身以及其他方法如抗生素、激素等等药物退热。结果,把排异本能压制了下去,身热虽然降下来了,汗不出了,病毒物质排不出了,后遗症却造成了!鼻 炎、咽炎、气管炎、膀胱炎、心肌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等,最可怕的是“亚健康”!零三年的非典,死亡的不谈,侥幸活下来的有没有不留后遗症的?而邓铁涛先 生治的五十余例全部治愈不说,为什么没有一例留下后遗症?上世纪五十年代蒲辅周先生在石家庄治疗一百六十七例乙型脑炎,为什么全部治愈,一例后遗症也没 有?一句话:用因势利导的排异法,彻底排除了病理物质!
您知道了这个道理,再看感冒的后遗症,再听“感冒生百病”这话,您该明白了:生态医疗是多么智慧!下面我介绍中医对四种常见感冒的治法。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12月07日 07:36am 时添加 -=-=-=-=-
一、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发热常高达三十九至四十一度全身颤抖畏寒不出汗。皮肤干热、头疼、身疼、骨节疼、腰疼、气喘、呕逆。脉搏浮浅,脉率快,脉管紧张。比其他感冒症 状表现急剧。病理趋势虽然都是向外排异的反应。但流感的特征是身体高热畏寒颤抖,不出汗。只要汗出来,排除了病理物质,身热便退下来,恢复正常体温。流感 必须与中毒性痢疾区别开。中毒性肠炎痢疾有下利腹疼;流感没有。与麻疹区别:麻疹的发热是一阵轻一阵重,初起体温一般不会三十九度以上。与脑炎区别:脑炎 初起有全身疼、头疼但无剧烈畏寒颤抖,而有昏睡的表现。
流感病势是向体表作排异反映,但排汗的条件不够,不能排汗。所以全身肌肉组织剧烈颤抖以制造热量提高体温这个发汗的条件。我们看这个趋势,便用“麻黄汤” 治。麻黄汤是升高血压,温通血脉,开张汗腺的作用。所以一服汗出便热退身安,所有症状与没有发生一样。但汗出病愈不要急于外出,在室将养一、二日便好了。
麻黄汤方:麻黄、桂枝、杏仁(研)甘草。
用量可根据病人强大与弱小斟酌。一般麻黄10克,杏仁20克(研),桂枝25克,甘草13克,水煎三十分钟,滤汁,药渣加水 300毫升再煎二十分钟,滤汁,两汁相合,每次服二分之一,服后喝些热开水,温复身体,发汗前感觉不舒服,等汗逐渐发出,症状逐渐缓解,到全身都有汗,手 足亦有汗时,这个“排异”反应到最佳程度。但不可因贪凉爽而去掉衣被,贪图一时凉爽。这样排毒不彻底,必会再发热。但我们发汗的目的是“排异”,而不是为 排汗。所以不可大汗淋漓。只要身上有汗便好。千万不要大汗淋漓,病会因伤津液不能彻底痊愈。最好是通身有汗,保持十个小时以上才好,麻黄汤一剂分两次服, 服下二分之一汗出病愈,剩下的药不必再吃。扔掉即可。如汗出失败,可服第二次仍如第一次服药一样将息。服麻黄汤禁食生、冷、粘滑、肉、乳、辛辣、酒、酪、 臭、恶等物。
流行性感冒在初起,高烧畏寒颤抖时用麻黄汤发汗。常一剂便身和神清彻底痊愈。如果非法治疗,以退热降体温为目的,用冷水、冰袋或激素及化学药,常会因失去 排异的时机,导致病毒入肺造成肺感染。发生了肺感染,高烧不退,咳嗽多痰,病情恶化了。但不要怕。肺感染仍有排毒的趋势,可以由大便与利尿两个通路因势利 导排毒。一般病情,两三剂药也便痊愈了。这便需要有经验的中医来完成。如继续用激素与化学药退热,多危!必须守住:1、流感发病早治;2、不可误治。慎 之!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2-7 07:55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流感的特征是身体高热畏寒颤抖,不出汗。只要汗出来,排除了病理物质,身热便退下来,恢复正常体温。流感 必须与中毒性痢疾区别开。中毒性肠炎痢疾有下利腹疼;流感没有。与麻疹区别:麻疹的发热是一阵轻一阵重,初起体温一般不会三十九度以上。与脑炎区别:脑炎 初起有全身疼、头疼但无剧烈畏寒颤抖,而有昏睡的表现。
===========================================================================
     先生的见解非常正确。
     1  麻黄汤的适应症是:高热畏寒颤抖,不出汗,身体健壮的青壮年。
     2  麻黄汤的禁忌症是:其他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也是与感冒非常难鉴别的状态。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的流行病学、各种实验室检查鉴别。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9-12-7 17:30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9/12/07 07:21am 发表的内容:
善治感冒,健康长寿
         郭生白
我七十九岁半,每月从北京到杭州独来独往。白天门诊,晚夜著文,从来不知疲倦。有人问我:怎么你这样健康,练什么功,有什么妙招?我常常回答说:我有两个宝,一是“天人和 ...
学习好经验!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9-12-14 12:03
标题: [原创]麻黄——外感第一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四肢奇痒
  <正> 李××,52岁。1986年12月12日诊。诉四肢奇痒难熬,每年冬季均发。发作时喜手抓或热水洗烫,不管天气多么寒冷,每天均不得不用滚烫热水洗澡,故而四肢皮肤变得色黑而粗糙。迭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现大便偏结,舌淡胖苔淡黄腻,脉沉
【作者单位】:江西波阳县中医院
  李xK,52岁。1986年12月 12日诊。诉四胶奇痒难熬,每年 冬季均发。发作时喜手抓或热水 洗烫,不管天气多么寒冷,每天 均不得不用滚烫热水洗澡,故而 四肢皮肤变得色黑而粗糙。迭经 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现大便 偏结,舌淡胖苔淡黄腻,脉沉 细。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 黄、细辛各3克,桂枝、苦参、甘 草各6克,白术、防己各9克, 附子、当归、获等各10克,黄茂、 赤芍各12克。服2剂,痛痒大减。 再拟原方加夜交藤15克养血通 》络,生首乌30克养血通便。3剂后痒症消失。随访二年,未复发。 【按】四肢奇痒,逢冬则发,脉沉细,显为‘阳气不足而风寒凝滞肌…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